第一篇: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模版)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文/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2001级黄雁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部的荒凉之地划出一块实施他的伟大理论的舞台——经济特区。随后沿海地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区因为条件较差或者还没开发,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后的农村,亟待发展。中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农村发展是其中一项首要的任务。中国农村要发展,当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庞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经济等问题,这些困难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犹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有系统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建立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发达,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较一般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①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作出优化、有效和有力的运用,从而发展农业。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不致退化、自然资源也不会消耗过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当农村发展起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达到扶贫灭贫的目的。
因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订立了“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效益”为农村发展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自1993至1997年的4年间,国务院共组织协调有关省、市和自治区进行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的建设工作,试点面积达120000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25%.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
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推行得红红火火的,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亲身到农村去实地考察一下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的实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于是在2004年的春节,我们到湖北省襄樊市宜城郑集镇何骆村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考察,主要观察了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
但现时对乡镇级生态农业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而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3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共同构造而成的。我们不能武断地就说农村里的生态农业做得很好,或者很差。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特征和属性,我将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因子归结为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资源保护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生态保育和污染防治四个亚子系统,选定了一些容易得到、易操作的、能兼顾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反映实际生态环境的方面来总结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有些方面没有宏观的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情况。
先对这个村的所在地宜城市(县级市)和郑集镇作一个简介: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整个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属鄂中丘陵区,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地貌组成大致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间,年日照1800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至16°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境内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307.5万亩,其中水域42.53万亩,山林(草)地112.31万亩,耕地及其它152.6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83%、36.52%、49.64%.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53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00至450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达12540千瓦;地下水储藏面积达1003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21.81亿立方米。生物种类1190种,其中植物类910种,动物类280种。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42%.而楚国故都-郑集,东临汉江,南倚蛮河,总面积211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郑集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发达,适宜种植各类作物。全镇13万亩良田和5万亩优质滩涂,现已建成15000亩优质油桃基地、70万只养鸭基地、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0亩以麦冬为主的药材基地。何骆村有5500人左右,9个小组。处于汉江西边,地形以平原为主,以种植棉花、小麦、白菜、襄阳白萝卜、冬瓜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林业等。
下面是何骆村的具体情况:经济情况:主要从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林业、养殖业的发展这几方面调查。
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访问郑集镇的人大主席余老师得到的资料知:郑集镇里的人均GDp为2000元人民币,而我们的考察目标何骆村在这个镇上属于中上水平。为了得到更切身的数据,我们具体调查了一典型农户的收入。
李云波家里有六口人,家庭结构为他和妻子,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女儿,二个女儿在上学。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读初中。家里共有十三亩地,以种植冬瓜、白菜、棉花、萝卜、油菜、小麦为主,另外还种一些杂粮。农村的老人一般都由自己儿女赡养,而孩子年幼,教育费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所以这家农户的两个劳动力都会尽力劳动以获得最大的收入,而不会因为懒惰造成贫困。他家是纯农业农户,没有养殖业或其他非农业的收入,所以这家农户的收入对于本地的种植业发展水平很有代表性。
李云波家2003年主要收入一览表
销售经济作物的现金收获:
三亩地的冬瓜:产量为三万九千斤,售后获得¥2800
三亩地的白菜:产量为三万六千斤,售后获得¥3600
一亩多地的襄阳白萝卜:售后获得¥400
七亩棉花(其中三亩被淹):售后获得¥2500
政府对被淹农田的补贴:¥38×3=¥11
4现金一共:¥9414
实物收获:
种小麦2亩,每亩的收成是500斤(因为要与棉花套种,所以要留出空白的,一亩地只能种一半,其余五亩地空着,种小麦所获还比不上种子和化肥的钱,所以种的够吃即可),没有售卖折现金¥500
种黄豆和玉米等杂粮3亩地所收获的根据市场价格,折现金¥300
养了两头猪:养了一年每头约200斤,售出一头¥650.假设都售出,则收入为¥1300
实物收入一共:¥2100
总收入为:¥11514
农业的支出:
土地税:97*13=126
1种子:棉花+白菜+冬瓜+萝卜+黄豆+玉米+小麦=¥500
农药:¥200
化肥:¥1000
猪苗:一头¥170,一头¥180,合计¥350
买糠喂猪:¥700
总支出为¥4011
纯收入:¥750
3所以李云波家的人均纯收入为¥1250.50,人均毛收入为:¥1923.50
如果按照李家的毛收入来说,它跟郑集人大主席余老师给我们的数据还是比较吻合的,但如果是从农民的纯收入来说,则还有一段距离了,且我们把他们家的实物收入都算进去了,这应该是他们家的可以算的最大收入,前年还盖了新房子,所以在何骆村不算是贫困户,应当属于中等水平,从这家人的收入可以反映出该村的2003年的人均纯收入在¥1250左右。
而2003年国家调查的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如果只把李云波家的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两个数相比,何骆村的农业收入还没有达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更不用说与城镇居民相比了。
除了从收入看,我们还可以参考他们的日常支出和结余,看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他们的日常支出为:
服装费:每人¥100,共¥600元
柴米油盐等生活费:¥500
婚礼等送礼:¥300-400元(这个费用其实地按照每年亲戚所办的喜筵而变化)
电费:0.508/度电,农田一般不用灌溉,灌溉用电没有交钱。而且没有空调等电器,晚上睡觉也早,所以用电不多。¥300
教育:¥1400-1500
医疗:¥200-300
水费:¥50
拖拉机的折旧费和维修费:¥200+¥200=¥400
柴油费:¥250
生活支出为:¥4150
所以结余为:¥3353
所以这家的农民一年不停地辛勤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最后这块土地给他们的只是不到四千块钱的结余。而且这些不全是现金收入,但种子、化肥、农药和日常生活的支出则全都是现金。如果除去实物收入,剩下来的现金就只有¥1253.虽然农民现在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手里还是没有多少余钱。如果家里的女儿成绩好,坚持读书一直读到大学,那即使有能力考上收费较低的重点大学,每年都必须交纳至少5000块钱的学费和住宿费,还里面还没有算上越来越高的生活费和书费。四年的结余才能交上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另一方面,若全家都健健康康没有大的病痛还好,如果某个成员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病,例如急性阑尾炎,做一个小手术加上住院就是3000块多。
治病是头等大事,不能省,不能拖。若真是上面的两种情况的话还真要砸锅卖铁才能上学看病?上学是改变作为农民的命运的一条最直接的道路,医疗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现在这两项的收费都越来越高,还成为了我国的十大暴利行业之二。试问这样下去收入如此微薄的农民,还有上学和治病的能力吗?这不是在变相剥夺他们的权利吗?怪不得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到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受老板气、朝不保夕的劳工生活,也不愿意留在农村里,一句话“种地赚不了钱”。
二、主要农产品何骆村的农田主要是旱田,以前曾经种过水稻,但收成不怎么好。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就不再种水稻了,现在它的主要农产品有棉花、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冬小麦。另外还种植少量黄豆、玉米、黄瓜、西红柿等自己吃用的蔬菜和粮食。由于冬小麦价格过于便宜,种植后售卖入不敷出,所以冬小麦主要用于自己换面粉做主食而不作为经济作物。黄豆用于做豆腐、玉米用于为家禽和牲畜。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做菜,农民一般自给自足,很少到市场买菜。农田除了用于种植这些农产品外,还有用于育树苗。
湖北是全国的产棉基地之一,约占全国总产棉量8%.在何骆村中产的棉花被称为“无三丝棉花”,也就是说“没有塑料丝,没有头发丝,没有铁丝”.这是政府根据国家农业部门的规定而设立的,据它的宣传资料——也就是进村公路旁的一块广告牌子,这种棉花无论是在摘收的过程还是在入包的过程,都有一套标准方法来预防三丝,例如,摘棉花的后要戴上发套,防止头发丝掉到棉花里,只能用棉布包来打包新棉等,因此棉花的异质纤维少,质量高。但是从我们对农民作的访问得知,所谓的“无三丝棉花”只是虚有其名,没有农民按照它写的标准去做,收棉花时也没有人注意棉花的打包是否是用棉布袋。来收棉花的人很多,根本不分等级,一概统一价钱,论重量来给钱,小贩收了就卖给大贩子。
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都有来自大城市,例如广东的深圳、广州、北京等,的商人来收购,基本不用担心销路。何骆村的无霜期长,可达240天,所以如果农民以种蔬菜为主,由于萝卜,白菜和冬瓜的生长期都不太长,只需100天左右,萝卜和白菜可以在春天、冬天或秋天种植,而冬瓜就是以在夏天种植,所以采用这三种蔬菜轮种,土地就可以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在利用,且不会因为只种一种蔬菜而导致土壤某种元素严重缺乏而影响产量。如果种棉花的话,由于棉花的生长期长,接近200天,就只能在冬季的时候种植冬小麦或油菜,实行这种套种,产量也不错。在何骆村种蔬菜是近五六年兴起的,所以主要还是以冬小麦和棉花套种或油菜和棉花套种为主。
至于所育的树苗,品种主要是从加拿大引进的速生白杨,其销售面向本地和附近的城市。树苗生长速度快,易存活,树枝插到土地上,一年便可以成苗,而且打理简单,只需要定期打药和除草就行。跟种蔬菜和棉花比起来,农活真的较少很多。根据树苗的大小,每棵树苗的价钱在0.5-1.3元之间,平均每棵一块钱。
一亩地可以培育一万多棵左右,所以出去少量的农药费和土地税费,每年每亩可剩余几千块钱。因为加拿大紧紧的速生白杨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有6公分的生长量,这时现知道的树种中绝不仅有的。一棵数十几年就可以成材,每棵的价值为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可增值130元。农民所要投资只是一点树苗钱和挖树洞栽上所付出的劳动的以及土地。如果种上一百棵树,那每年就有一万多的收入,所以农民现在都乐意种这种树,屋前屋后的空地都不放过,一些水杉等当地的乡土树种由于不值钱,就被砍伐改种上这种白杨树,估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看清这种可获得丰厚利润的长期投资,何骆村的加拿大白杨树会越来越多。但是树种的单一化,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农民就会遭受重大损失,现时他们的抗虫方法只是在树干上涂上白灰水。农民和当地的干部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政府还十分鼓励农民种这种树。
除了种植业和林业,还有养殖业,主要是养鸭子。由于这里地处汉江平原,地下水位高,池塘多,所以适宜养殖鸭子,一直以来这里都盛产松花蛋和咸鸭蛋还有盐水鸭。2002年前都是各自销售,鸭蛋一般在每只¥0.10-¥0.20.自从2002年6月郑集镇上建立了楚都鸭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皮蛋和咸鸭蛋、板鸭的加工,据称该公司年产皮蛋、咸蛋可达一亿枚、板鸭50万只)后,大大增加了对鸭蛋和鸭子的需求,2003年的鸭蛋涨到每只¥0.38.养鸭大户一般会与公司签订收购合同,这样既可以保障养鸭户的销路及价格,也保证了鸭业公司对鸭蛋和盐水鸭的需求。
养鸭子主要采用水库圈养和鸭棚饲养,白天在汉江边放养或在比较大的池塘边放养,晚上鸭子回到鸭棚休息产蛋。在养鸭的同时,也可以在汉江或池塘里养鱼,主要是红鱼和黑鱼。而养鱼和养鸭产生的粪便一般会沉淀在池塘里的底泥里,底泥变得肥沃。池塘的水也因此变得富营养,可以利用它灌溉农田。是一种不错的三维立体养殖。但是池塘的水只能供应周边少量农田,所以这种养殖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生态方面资源保护与利用
三、基本农田郑集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5616.5公顷。而郑集镇有10万人。那就是说每人的基本农田是0.84亩地。而如果以每个农民分得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话,在何骆村里每人的基本农田就是一亩3分。
四、农田灌溉由于何骆村地处汉江平原,水资源丰富。汉江在枯水期何骆村的水位有51米,一般常年水位为52.66米,汛期高峰水位达59.31米(1960年9月8日,宜城水文资源记载),平原海拔高51-59.1米之间。虽然水位有时高于洲滩平原海拔高程,但汉江大地和各种院坝围堤之内土地不受淹,且属于活水,被淹农田半个月左右就退水。退水后,与你还抬高地势,增加肥力,洲滩地下水位大都在1-1.5米左右。少数滩地,地下水位略高。水位随着季节变化,一般冬春地下水位1.5米左右,夏季在1米左右。所以农田水分充足,且种的都是棉花、小麦、油菜等耐旱作物,即使种的是萝卜、白菜、冬瓜不灌溉也能生长,当然灌溉了长势会好一点,但部分农民负担不起买抽水机和灌溉的电费,所以在何骆村,稍微富一点的农民会在农田里打一个井用地下水灌溉,比较困难一点的就让作物自由生长。地势较高的旱地主要依靠附近的三道口水库,三道河水库存水量达2亿多立方米,可以满足长期灌溉且水位较高,除了一些地势较高的农田需要抽水机外,其它的依靠重力就可以,所以在本村的农业灌溉中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浪费的问题。
废物综合利用
五、畜禽粪便处理刚才已经提过,这里的鸭粪沉淀到池塘里形成肥沃的底泥,有的农民用这些底泥来铺在塑料膜上培育水稻秧苗。而牛粪和猪粪就与稻草混在一起腐熟做农家肥。由于农田长年累月用于耕作,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是个不可抗拒的事实。如果不是农家肥,棉花长到半米高就不长了,白菜也结不了包,所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家肥。至于家里的人粪,农民也直接浇在自家食用的菜地里作有机农肥。所以这些在城市里让环保人士费尽脑筋去解决的难题,在这里很自然的就解决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当然这里没有说,城市要照搬这种解决方法,但可以作为参考。
六、秸秆综合利用在这里七八月摘完棉花后,就会把所有剩下的棉花杆全部拔出来,晒干,搭成一个个柴垛放在自家房子附近的空地上,当柴火烧。而稻草就会用来喂牛,并和油菜野、牛粪、猪粪等腐熟作为农作物健康生长不可缺少农家肥。卖白菜时被扒下来的外层的老菜叶,农民会收集起来拿回家喂猪或喂鸡、鸭。在这里一切从农田里出来的都是资源,农民都把它们好好利用上了。
七、林草覆盖何骆村的树木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刚进何骆村是那条村村通柏油路两旁整整齐齐的笔直的直指蓝天的杨树。杨树郁郁葱葱的,走在路上,眼前只剩一线天。由于何骆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我也不能胡编一个概率来蒙骗大家。这里就提供上宜城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吧!宜城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在河东、河西的丘陵地区,以板桥、刘水、刘猴镇为最多,中部港的只有少量的经济林分布,汉江平原主要是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护岸林。所以何骆村主要树木是速生丰产的意杨也就是从加拿大引进的大叶杨,从我们直接观察中还发现有枫杨、旱柳、榆树、泡桐类、水杉、池杉、法桐、楸树、臭椿、白玉兰、桂花等,主要经济书中有油桐、油桃、杏等。但除了速生的加拿大白杨外,其他的树种已经不多见,零零散散的。乡土树种不能像加拿大白杨那样为农民带来如此丰厚的收入,在现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唯GDp论的社会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当地政府都会鼓励农民改种速生树种。他们也无可避免地被人们淘汰,而不是被大自然淘汰。或许下次再来的时候,除了白杨就再也找不到别的树种了。这里草地不多,农田上都种着作物,但在村里的小路和家庭院子,就没有草覆盖,只是光秃秃的黄土,大风一吹,尘土飞扬。为什么不在院子里种草呢?那样既可以减少沙土来源,又可以让空气更清新。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草地惹蚊子和小昆虫,夏天的时候蚊子会到处叮人,扰人清梦,而且会传染疾病。这样一来,环境就变得不适宜人生活了。看问题还真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除了考虑覆盖率,还得考虑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毕竟这是人的居住区,是人的活动中心。而且对于农民来说,树木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城里享受不了的新鲜空气。
生态保育
八、病虫害的综合治理湖北向来是中国重点产棉省之一,棉田面积约占中国10%,产量占全国11~15%,其总产与单产均居中国前列。棉田85%以上集中于江汉平原、鄂东和鄂北3棉区,以江汉棉区最重要,产量最多,商品率最高。何骆村属于江汉棉区的一部分,当然也离不开虫害啦。该地区的主要虫害为红铃虫、棉蚜、玉米螟和棉花叶螨,近几年棉铃虫严重发生。一般的治理措施是采用种植抗虫棉籽和喷洒农药。但是否采用抗虫棉籽和使用何种农药是由农民自己决定的,何骆村没有当家主导品种,湖北通过审定的棉籽有20多种,还有未经审定的劣质棉籽在一些小的种子站里售卖,对于棉籽和农药的信息一般来自当地的种子站,有些种子站为了多盈利,滥推乱引未经审定的棉籽,都会影响农民的棉花质量。棉蚜、棉铃虫等棉花害虫对杀虫剂的抗性近年来上升较快,许多以往防效较高的农药如菊酯类溴氰菊酯和杀灭菊酯等对棉蚜、棉铃虫的防治效果明显降低,对大龄幼虫基本无效,严重防碍了棉花害虫的防治工作。比较贫困的农民即使知道使用抗虫棉可以增加产量,但由于在作物收获前没有富余的钱,只好继续使用普通棉籽,这样也加重了当地的虫害。
九、无公害农产品据郑集镇的宣传资料该镇有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但询问农户,他们说当地没有专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村里产的基本上都对外称为无公害蔬菜,蔬菜在农药使用方面的监督主要靠来收购的商人监督,如果商人在地上或者其他途径知道他们使用了高度性的农药,一般就不会收购他们的蔬菜。
所以在当地还没有很严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污染防治
十、饮用水卫生何骆村处于汉江中游地区,水质达到二类水,沿江没有大型污染源,本地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农民在自家庭院打井汲水使用,所以饮用水都达到卫生要求,而且水甘甜。回到天津后就喝不惯这里咸咸的一股氯水味的自来水。等到2010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之后,天津也可以喝上这样的上等水了。
十一、生活垃圾的处理虽然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每天制造的难降解白色垃圾那么多,但是它也存在垃圾的处理问题。垃圾一般会堆积在池塘边或垃圾堆里,主要是塑料袋。在垃圾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焚烧掉。剩余的食物用于喂猪和家禽。在这里焚烧垃圾对当地环境影响不大。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当地的池塘边发现有一堆过期的农药被人一起在那里,没人管理。虽然农药已经过期,对害虫失效,但是这么大量的农药堆积在一起,对人的健康还是有害的。
在目前,农村还没有人或部门去管理这方面的事情,也没有引起当地农民的注意。
社会
十二、人口自然增长率何骆村2003年年初的总人数是5536人,年末是5348人,出生:31人,死亡34人,迁出36人,迁入2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5‰,家里孩子一般是一个,即使生的是女孩,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就算还有指标也会自愿放弃,他们觉得现在养一个孩子不容易,要供书教学,还要盖房结婚等,每一件都是花大钱的事情,加上很多年轻夫妇都到外地打工,观念越来越开放,由此可见何骆村的计划生育做得很好,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淡薄。这与政府的宣传是离不开的。在路上的墙壁上就有不少“女儿也是传后人”等宣传语。
十三、义务教育保证率由于现在农民收入不高,手上余钱不多,教育费用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学费也在不停的涨,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成绩较好的,还不必因为分数不足而交建校费或其他资助费用以换取入学机会,只需交一些杂费;读书不好的,要想继续读书,这些费用就不能省啦,成绩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农村的小学教学质量由于经费问题本来就比不上城里,要考上好的高中竞争很激烈,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放弃了读书。辍学的孩子当中很多父母早就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关心他们,所以成绩都不怎么好。那些留在农村的家长见到孩子成绩不好,无心学习,也无可奈何,觉得反正靠读书找出路的机会不大,即使继续强迫读下去也是一种亏本的投资,在农村赚点钱不容易,以后还要考虑孩子的房子和婚姻问题,所以也不怎么反对。未成年的小孩,在等待身份证出去打工的期间,无所事事,于是就学会了大人们平时主要的娱乐活动——赌博和吸烟。
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像个老赌徒似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搓麻将,口里还叼着一根烟。看了真让人心寒!所以何骆村的义务教育保证率不高,大概只有85%.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里最高的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
从上面13方面来看,何骆村的农民在生存方面压力不大,但是农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农田灌溉、禽畜粪便处理、秸秆的综合利用、饮用水卫生、人口压力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而在农药、种子、化肥的使用、义务教育、垃圾的处理、林草的覆盖上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改革后,国家渐渐放宽对农民生产的束缚,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只靠农民自己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哪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的来生产。经过几年的损失经验,农民也增加了一点市场的观念,大体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的,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依然选择去生产去年价格好的,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使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前年就因为太多人一拥而上种冬瓜,冬瓜即使拉到城里都没有人要。即使不一窝蜂去种东西,农民自己也没法确定该种什么,在这个选择上,同样是盲目的。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这就需要政府作出宏观的规划。其次,何骆村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很难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国家的投入不足,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或以上。对种子的销售监督不足,导致农民经常买到伪劣产品。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国家应该在这两方面多做努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宏观的农业,不是单个农户就可以办好的事情,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决策。“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因地制宜,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和县级决策者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县里政府官员是最关心的是那个能让他们在短暂的任期能飞黄腾达的一时高涨的GDp,因此,农民和决策者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建立升迁必须的骄人政绩。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应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现在何骆村的农田就只能靠农家肥来增加土地肥力。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终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这种经济发展是没有持续性的。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正蓬勃发展工业,农民的收入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跟小城镇一般的生活,但是曾经清澈的小河,曾经郁郁葱葱的山丘,曾经孕育了许多青蛙、养育了村里的人们的农田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乎乎的再也没法游泳的臭水沟,被挖泥机挖得遍体鳞伤的黄泥山,和不断的制造废水、废气、废物的工厂。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当然树种的结构应当本土树种为主较好),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县级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也不强,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义务教育和环境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和决策者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
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和决策者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税费改革后,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比以前要疏远了很多,农民对于政府已经失去信心,只愿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政府呢?眼睛也只盯着那个GDp,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招商引资,只要有大商人投资大资金进来就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往往受损的就是自然环境。为了能吸引商人,不惜放宽对水的处理、废气的处理等的标准。
我觉得在建立示范区的时候可以找比较贫困的农民合作,这样既可以扶贫,也可以让其他农民看到效果,从而增加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信任度。
资金短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或者还没有起步,财政未能独立,且现在实行税费改革后,县级政府手上可以用的资金就更少了,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如郑集镇里出现的“巨森苹果”政绩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农业,郑集鸭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咸菜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当地楚皇城遗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3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长期总回报必须大于总成本。没有足够的长期回报,便是亏本的生意,是没有持续性的。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赚取回报,其窍门是要精确计算和预计建设的成本与回报。然而,中国现今却缺乏一个健全的会计系统,将有形与无形、财政性与非财政性的成本与回报计算出来。现在中国的会计系统只能计算一些有形、财政性的项目,无形的环境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以致真正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未能如实反映。不健全的会计系统不但不能帮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为文过饰非的工具,令问题持续、甚至恶化下去。
从生态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令生态环境更适于人民居住。狭义的生态环境,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何骆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当他们衣食无忧的时候,人民所要求便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环境的质量便是最重要的了。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具有弹性,即能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推动社会发展。现在何骆村仍然落后,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教育、生产力低等等。建设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引入新的生产系统的同时,缔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以就业为例,因为农村人口多,但生产条件未改善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外,现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大多是强体力劳动,劳动环境比较恶劣,老人和妇女等不能发挥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如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劳动环境,让老人和妇女也可以投入生产,农村的劳动力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沿海的农村因为其地理位置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快速发展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例如珠江地区,20年前它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农村,现在当地的人都因为工业的发展而过上了小城镇一般的生活,生活便利,但是以前清澈的河水,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浙江地区的鱼米之乡也日渐消失,我不希望何骆村也重复他们的老路。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有很多优胜的地方,所以在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生态农业建设已被列为优先项目。在最近10年间,生态农业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建设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但希望何骆村能参照现有的成果,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农村的优美景色,又具有城镇的方便生活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地方。
第二篇: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文/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2001级黄雁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部的荒凉之地划出一块实施他的伟大理论的舞台——经济特区。随后沿海地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区因为条件较差或者还没开发,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后的农村,亟待发展。中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农村发展是其中一项首要的任务。中国农村要发展,当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庞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经济等问题,这些困难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犹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有系统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建立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发达,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较一般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①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作出优化、有效和有力的运用,从而发展农业。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不致退化、自然资源也不会消耗过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当农村发展起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达到扶贫灭贫的目的。
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推行得红红火火的,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亲身到农村去实地考察一下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的实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于是在2004年的春节,我们到湖北省襄樊市宜城郑集镇何骆村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考察,主要观察了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
但现时对乡镇级生态农业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而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3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共同构造而成的。我们不能武断地就说农村里的生态农业做得很好,或者很差。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特征和属性,我将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因子归结为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资源保护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生态保育和污染防治四个亚子系统,选定了一些容易得到、易操作的、能兼顾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反映实际生态环境的方面来总结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有些方面没有宏观的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情况。
下面是何骆村的具体情况:经济情况:主要从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林业、养殖业的发展这几方面调查。
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访问郑集镇的人大主席余老师得到的资料知:郑集镇里的人均gdp为2000元人民币,而我们的考察目标何骆村在这个镇上属于中上水平。为了得到更切身的数据,我们具体调查了一典型农户的收入。
李云波家里有六口人,家庭结构为他和妻子,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女儿,二个女儿在上学。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读初中。家里共有十三亩地,以种植冬瓜、白菜、棉花、萝卜、油菜、小麦为主,另外还种一些杂粮。农村的老人一般都由自己儿女赡养,而孩子年幼,教育费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所以这家农户的两个劳动力都会尽力劳动以获得最大的收入,而不会因为懒惰造成贫困。他家是纯农业农户,没有养殖业或其他非农业的收入,所以这家农户的收入对于本地的种植业发展水平很有代表性。
李云波家2003年主要收入一览表
销售经济作物的现金收获:
三亩地的冬瓜:产量为三万九千斤,售后获得¥2800
三亩地的白菜:产量为三万六千斤,售后获得¥3600
一亩多地的襄阳白萝卜:售后获得¥400
七亩棉花(其中三亩被淹):售后获得¥2500
政府对被淹农田的补贴:¥38×3=¥11
4现金一共:¥9414
实物收获:
种小麦2亩,每亩的收成是500斤(因为要与棉花套种,所以要留出空白的,一亩地只能种一半,其余五亩地空着,种小麦所获还比不上种子和化肥的钱,所以种的够吃即可),没有售卖折现金¥500
种黄豆和玉米等杂粮3亩地所收获的根据市场价格,折现金¥300
养了两头猪:养了一年每头约200斤,售出一头¥650.假设都售出,则收入为¥1300
实物收入一共:¥2100
总收入为:¥11514
农业的支出:
种子:棉花+白菜+冬瓜+萝卜+黄豆+玉米+小麦=¥
500
农药:¥200
化肥:¥1000
猪苗:一头¥170,一头¥180,合计¥350
买糠喂猪:¥700
总支出为¥401
1纯收入:¥750
3如果按照李家的毛收入来说,它跟郑集人大主席余老师给我们的数据还是比较吻合的,但如果是从农民的纯收入来说,则还有一段距离了,且我们把他们家的实物收入都算进去了,这应该是他们家的可以算的最大收入,前年还盖了新房子,所以在何骆村不算是贫困户,应当属于中等水平,从这家人的收入可以反映出该村的2003年的人均纯收入在¥1250左右。
而2003年国家调查的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如果只把李云波家的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两个数相比,何骆村的农业收入还没有达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更不用说与城镇居民相比了。
除了从收入看,我们还可以参考他们的日常支出和结余,看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他们的日常支出为:
服装费:每人¥100,共¥600元
柴米油盐等生活费:¥500
婚礼等送礼:¥300-400元(这个费用其实地按照每年亲戚所办的喜筵而变化)
电费:0.508/度电,农田一般不用灌溉,灌溉用电没有交钱。而且没有空调等电器,晚上睡觉也早,所以用电不多。¥300
教育:¥1400-1500
医疗:¥200-300
水费:¥50
拖拉机的折旧费和维修费:¥200+¥200=¥400
柴油费:¥250
生活支出为:¥4150
所以结余为:¥3353
所以这家的农民一年不停地辛勤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最后这块土地给他们的只是不到四千块钱的结余。而且这些不全是现金收入,但种子、化肥、农药和日常生活的支出则全都是现金。如果除去实物收入,剩下来的现金就只有¥1253.虽然农民现在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手里还是没有多少余钱。如果家里的女儿成绩好,坚持读书一直读到大学,那即使有能力考上收费较低的重点大学,每年都必须交纳至少5000块钱的学费和住宿费,还里面还没有算上越来越高的生活费和书费。四年的结余才能交上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另一方面,若全家都健健康康没有大的病痛还好,如果某个成员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病,例如急性阑尾炎,做一个小手术加上住院就是3000块多。
治病是头等大事,不能省,不能拖。若真是上面的两种情况的话还真要砸锅卖铁才能上学看病?上学是改变作为农民的命运的一条最直接的道路,医疗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现在这两项的收费都越来越高,还成为了我国的十大暴利行业之二。试问这样下去收入如此微薄的农民,还有上学和治病的能力吗?这不是在变相剥夺他们的权利吗?怪不得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到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受老板气、朝不保夕的劳工生活,也不愿意留在农村里,一句话“种地赚不了钱”。
二、主要农产品何骆村的农田主要是旱田,以前曾经种过水稻,但收成不怎么好。前几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就不再种水稻了,现在它的主要农产品有棉花、油菜、冬瓜、白菜、白萝卜、冬小麦。另外还种植少量黄豆、玉米、黄瓜、西红柿等自己吃用的蔬菜和粮食。由于冬小麦价格过于便宜,种植后售卖入不敷出,所以冬小麦主要用于自己换面粉做主食而不作为经济作物。黄豆用于做豆腐、玉米用于为家禽和牲畜。黄瓜、芹菜、西红柿等做菜,农民一般自给自足,很少到市场买菜。农田除了用于种植这些农产品外,还有用于育树苗。
湖北是全国的产棉基地之一,约占全国总产棉量8%.在何骆村中产的棉花被称为“无三丝棉花”,也就是说“没有塑料丝,没有头发丝,没有铁丝”.这是政府根据国家农业部门的规定而设立的,据它的宣传资料——也就是进村公路旁的一块广告牌子,这种棉花无论是在摘收的过程还是在入包的过程,都有一套标准方法来预防三丝,例如,摘棉花的后要戴上发套,防止头发丝掉到棉花里,只能用棉布包来打包新棉等,因此棉花的异质纤维少,质量高。但是从我们对农民作的访问得知,所谓的“无三丝棉花”只是虚有其名,没有农民按照它写的标准去做,收棉花时也没有人注意棉花的打包是否是用棉布袋。来收棉花的人很多,根本不分等级,一概统一价钱,论重量来给钱,小贩收了就卖给大贩子。
至于所育的树苗,品种主要是从加拿大引进的速生白杨,其销售面向本地和附近的城市。树苗生长速度快,易存活,树枝插到土地上,一年便可以成苗,而且打理简单,只需要定期打药和除草就行。跟种蔬菜和棉花比起来,农活真的较少很多。根据树苗的大小,每棵树苗的价钱在0.5-1.3元之间,平均每棵一块钱。
一亩地可以培育一万多棵左右,所以出去少量的农药费和土地税费,每年每亩可剩余几千块钱。因为加拿大紧紧的速生白杨生长速度快,一年可以有6公分的生长量,这时现知道的树种中绝不仅有的。一棵数十几年就可以成材,每棵的价值为2000元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年可增值130元。农民所要投资只是一点树苗钱和挖树洞栽上所付出的劳动的以及土地。如果种上一百棵树,那每年就有一万多的收入,所以农民现在都乐意种这种树,屋前屋后的空地都不放过,一些水杉等当地的乡土树种由于不值钱,就被砍伐改种上这种白杨树,估计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看清这种可获得丰厚利润的长期投资,何骆村的加拿大白杨树会越来越多。但是树种的单一化,也决定了生态系统的不稳定,一旦发生大规模的虫害,农民就会遭受重大损失,现时他们的抗虫方法只是在树干上涂上白灰水。农民和当地的干部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政府还十分鼓励农民种这种树。
养鸭子主要采用水库圈养和鸭棚饲养,白天在汉江边放养或在比较大的池塘边放养,晚上鸭子回到鸭棚休息产蛋。在养鸭的同时,也可以在汉江或池塘里养鱼,主要是红鱼和黑鱼。而养鱼和养鸭产生的粪便一般会沉淀在池塘里的底泥里,底泥变得肥沃。池塘的水也因此变得富营养,可以利用它灌溉农田。是一种不错的三维立体养殖。但是池塘的水只能供应周边少量农田,所以这种养殖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
生态方面资源保护与利用
三、基本农田郑集镇的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5616.5公顷。而郑集镇有10万人。那就是说每人的基本农田是0.84亩地。而如果以每个农民分得的农田作为基本农田的话,在何骆村里每人的基本农田就是一亩3分。
废物综合利用
五、畜禽粪便处理刚才已经提过,这里的鸭粪沉淀到池塘里形成肥沃的底泥,有的农民用这些底泥来铺在塑料膜上培育水稻秧苗。而牛粪和猪粪就与稻草混在一起腐熟做农家肥。由于农田长年累月用于耕作,肥力下降,土地板结是个不可抗拒的事实。如果不是农家肥,棉花长到半米高就不长了,白菜也结不了包,所以农作物的生长离不开农家肥。至于家里的人粪,农民也直接浇在自家食用的菜地里作有机农肥。所以这些在城市里让环保人士费尽脑筋去解决的难题,在这里很自然的就解决了,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当然这里没有说,城市要照搬这种解决方法,但可以作为参考。
六、秸秆综合利用在这里七八月摘完棉花后,就会把所有剩下的棉花杆全部拔出来,晒干,搭成一个个柴垛放在自家房子附近的空地上,当柴火烧。而稻草就会用来喂牛,并和油菜野、牛粪、猪粪等腐熟作为农作物健康生长不可缺少农家肥。卖白菜时被扒下来的外层的老菜叶,农民会收集起来拿回家喂猪或喂鸡、鸭。在这里一切从农田里出来的都是资源,农民都把它们好好利用上了。
七、林草覆盖何骆村的树木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刚进何骆村是那条村村通柏油路两旁整整齐齐的笔直的直指蓝天的杨树。杨树郁郁葱葱的,走在路上,眼前只剩一线天。由于何骆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统计,我也不能胡编一个概率来蒙骗大家。这里就提供上宜城的森林资源分布情况吧!宜城市森林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在河东、河西的丘陵地区,以板桥、刘水、刘猴镇为最多,中部港的只有少量的经济林分布,汉江平原主要是以意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和护岸林。所以何骆村主要树木是速生丰产的意杨也就是从加拿大引进的大叶杨,从我们直接观察中还发现有枫杨、旱柳、榆树、泡桐类、水杉、池杉、法桐、楸树、臭椿、白玉兰、桂花等,主要经济书中有油桐、油桃、杏等。但除了速生的加拿大白杨外,其他的树种已经不多见,零零散散的。乡土树种不能像加拿大白杨那样为农民带来如此丰厚的收入,在现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唯gdp论的社会中,无论是农民还是当地政府都会鼓励农民改种速生树种。他们也无可避免地被人们淘汰,而不是被大自然淘汰。或许下次再来的时候,除了白杨就再也找不到别的树种了。这里草地不多,农田上都种着作物,但在村里的小路和家庭院子,就没有草覆盖,只是光秃秃的黄土,大风一吹,尘土飞扬。为什么不在院子里种草呢?那样既可以减少沙土来源,又可以让空气更清新。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草地惹蚊子和小昆虫,夏天的时候蚊子会到处叮人,扰人清梦,而且会传染疾病。这样一来,环境就变得不适宜人生活了。看问题还真的不能只从一个角度去看。除了考虑覆盖率,还得考虑环境是否适合人居住,毕竟这是人的居住区,是人的活动中心。而且对于农民来说,树木已经给他们带来了城里享受不了的新鲜空气。
生态保育
九、无公害农产品据郑集镇的宣传资料该镇有15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但询问农户,他们说当地没有专门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在村里产的基本上都对外称为无公害蔬菜,蔬菜在农药使用方面的监督主要靠来收购的商人监督,如果商人在地上或者其他途径知道他们使用了高度性的农药,一般就不会收购他们的蔬菜。
所以在当地还没有很严格的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也就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污染防治
十、饮用水卫生何骆村处于汉江中游地区,水质达到二类水,沿江没有大型污染源,本地饮用水主要是地下水,农民在自家庭院打井汲水使用,所以饮用水都达到卫生要求,而且水甘甜。回到天津后就喝不惯这里咸咸的一股氯水味的自来水。等到2012年南水北调工程完成之后,天津也可以喝上这样的上等水了。
十一、生活垃圾的处理虽然农村不像城市那样每天制造的难降解白色垃圾那么多,但是它也存在垃圾的处理问题。垃圾一般会堆积在池塘边或垃圾堆里,主要是塑料袋。在垃圾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焚烧掉。剩余的食物用于喂猪和家禽。在这里焚烧垃圾对当地环境影响不大。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在当地的池塘边发现有一堆过期的农药被人一起在那里,没人管理。虽然农药已经过期,对害虫失效,但是这么大量的农药堆积在一起,对人的健康还是有害的。
在目前,农村还没有人或部门去管理这方面的事情,也没有引起当地农民的注意。
社会
十三、义务教育保证率由于现在农民收入不高,手上余钱不多,教育费用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学费也在不停的涨,家庭负担越来越重。成绩较好的,还不必因为分数不足而交建校费或其他资助费用以换取入学机会,只需交一些杂费;读书不好的,要想继续读书,这些费用就不能省啦,成绩好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且农村的小学教学质量由于经费问题本来就比不上城里,要考上好的高中竞争很激烈,所以很多孩子很早就放弃了读书。辍学的孩子当中很多父母早就外出打工,没有时间关心他们,所以成绩都不怎么好。那些留在农村的家长见到孩子成绩不好,无心学习,也无可奈何,觉得反正靠读书找出路的机会不大,即使继续强迫读下去也是一种亏本的投资,在农村赚点钱不容易,以后还要考虑孩子的房子和婚姻问题,所以也不怎么反对。未成年的小孩,在等待身份证出去打工的期间,无所事事,于是就学会了大人们平时主要的娱乐活动——赌博和吸烟。
十一、二岁的孩子就像个老赌徒似的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搓麻将,口里还叼着一根烟。看了真让人心寒!所以何骆村的义务教育保证率不高,大概只有85%.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那里最高的发展水平。义务教育是最基本的。
从上面13方面来看,何骆村的农民在生存方面压力不大,但是农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农田灌溉、禽畜粪便处理、秸秆的综合利用、饮用水卫生、人口压力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而在农药、种子、化肥的使用、义务教育、垃圾的处理、林草的覆盖上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
改革后,国家渐渐放宽对农民生产的束缚,已经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好处是能让农民自由地生产具有市场价值的产物,从而有效地增加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然而,产品能否在市场上立足,取决于生产者对市场的了解和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只靠农民自己的中国生态农业建设要在市场经济中茁壮成长,存在很多困难。首先,中国农民对市场经济缺乏认识。他们决定生产哪种作物,往往是根据去年产物价值的情况,选择其中价格好的来生产。经过几年的损失经验,农民也增加了一点市场的观念,大体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去年价值好的,今年却有可能因为供和求的变化而产生价格的波动。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依然选择去生产去年价格好的,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这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单一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所以生产单一作物远较生产多种作物的风险为高。其次,即使丰收,作物的价格也可能会因为供应量大增而下降。前年就因为太多人一拥而上种冬瓜,冬瓜即使拉到城里都没有人要。即使不一窝蜂去种东西,农民自己也没法确定该种什么,在这个选择上,同样是盲目的。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这就需要政府作出宏观的规划。其次,何骆村的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因为生产技术落后,难以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品质检定又没有保证,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很难为农民赚取可观的利益。其实,产物的质和量可借着科研和品种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这方面国家的投入不足,以致产物的质和量均难以突破。每年中国投入农业的科研少于国民总产值的0.5%,而其他先进国家可达5%
或以上。对种子的销售监督不足,导致农民经常买到伪劣产品。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说是高产值农业的两大支柱,国家应该在这两方面多做努力。
生态农业是一个宏观的农业,不是单个农户就可以办好的事情,关键在于政府的政策。特别是县级政府的决策。“县”是中国行政系统的最基层单位,它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和经济的自主权。从行政的角度,它有权运用政策等措施,借着调动自己拥有的财力和资源,发挥对生态经济系统的调控能力,达到经济规模和危机分担等功能。从规划的角度,县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点的自然群体,是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能就农民的需要,因地制宜,设计优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统筹农村的劳动人口。从生态的观点出发,只有在一定大的区域范围内,其生态系统才能发挥出稳定的功能和效益。所以,以县为单位加速生态农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生态农业建设能否成功,除了取决于本身设计的优劣外,农民和县级决策者的接受程度亦是关键所在。长久以来,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县里政府官员是最关心的是那个能让他们在短暂的任期能飞黄腾达的一时高涨的gdp,因此,农民和决策者是否愿意接受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建立升迁必须的骄人政绩。无可否认,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农业建设肯定是失败的,因为经济效益是一切社会建设的原动力。然而,经济效益应建立于一定的环境和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单一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略环境,虽然在短期内收入可能会增长,但当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化后,经济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为短期的回报率高,农民大多愿意种植经济作物;但种植单一经济作物,土壤(特别是表土)的养分会快速消失,容易导致肥力退化、土质变坏等问题,现在何骆村的农田就只能靠农家肥来增加土地肥力。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最终损失的还是农民自己,这种经济发展是没有持续性的。广东的一些农村现在正蓬勃发展工业,农民的收入确实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过上了跟小城镇一般的生活,但是曾经清澈的小河,曾经郁郁葱葱的山丘,曾经孕育了许多青蛙、养育了村里的人们的农田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黑乎乎的再也没法游泳的臭水沟,被挖泥机挖得遍体鳞伤的黄泥山,和不断的制造废水、废气、废物的工厂。相反来说,若经营者能多注重环境和生态的效益,虽然在短期内经济效益较低,但随着环境和生态条件得到改善,环境的效益便能转化成经济效益,不但总体经济效益会大大提高,经济的动力亦得以维持并持续发展下去。例如,种植树木(当然树种的结构应当本土树种为主较好),虽然短期内直接经济价值低,但却能够有效改善土质,增加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保证农产品能维持稳定的产量。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要优先考虑发展一些有即时效果的项目,但在实施这些项目的同时,应以不损害现有环境为底线原则,并积极安排具有中、长期效益的项目,实行优化的土地利用,为农村持续发展打下稳固基础。然而,中国农民的教育水平低,县级决策者的环境意识也不强,并不容易改变他们既有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技术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也容易造成资源浪费、环境退化等问题。因此,义务教育和环境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藉着教育,令农民和决策者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
建立示范区是一有效的方法。通过示范区可以使农民和决策者直接看到新系统对提高生产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潜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资源或补贴,也有助农民支持一些具长期效益的项目。当这些项目成熟的时候,长期效益出来了,农民定会大力支持这些项目并贯彻下去。但是令人担忧的是,税费改革后,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比以前要疏远了很多,农民对于政府已经失去信心,只愿意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而政府呢?眼睛也只盯着那个gdp,每天想的就是怎样招商引资,只要有大商人投资大资金进来就提供大量的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政策往往受损的就是自然环境。为了能吸引商人,不惜放宽对水的处理、废气的处理等的标准。
我觉得在建立示范区的时候可以找比较贫困的农民合作,这样既可以扶贫,也可以让其他农民看到效果,从而增加政府在农民心中的信任度。
资金短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另一大困难。现今,很多生态农业建设仍然处于建设的初期,或者还没有起步,财政未能独立,且现在实行税费改革后,县级政府手上可以用的资金就更少了,只有依赖国家补贴来支持。可是,国家现时的整体经济实力仍弱,补贴有限,以致很多生态农业建设未能全面地展开,部分项目迟迟未能付于实行。这样便形成恶性循环,生态农业建设一天未能独立运作,国家便要不断给予补贴。无可否认,单靠国家补贴来完成生态农业建设似乎是不可能,而长期的补贴为国家构成负累,也不是件好事。解决的方法不外有二:节流和开源。
节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项目,防止资源的浪费,例如:为塑造“高产卫星”而不顾现实环境制约的个案,如郑集镇里出现的“巨森苹果”政绩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应以此为戒。其次,是要设计出资源的优化分配方案,把该用到农业的资金确保及时到位,选准投向,让资源能发挥它最大的效用。
至于开源方面,有几个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着发展乡镇企业,扩大收入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使农村集体经济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回馈用于农业,郑集鸭业有限公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其二是引进其他产业与生态农业互相结合,例如:发展咸菜加工业,让部分农产品有更广阔的市场出口,赚取资金;又例如:发展生态旅游,借着当地楚皇城遗址旅游的收益保护生态环境,让生态农业能在一定的生态基础和水平上发展;其三,是建立较完善的融资系统,让农业建设项目能透过银行发行股票、债券或以发展基金的形式筹集资金,通过制定条例和规定,激活资金流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因为生态农业建设最主要的目的是达到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所以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
3个方面。从经济上来说,生态农业建设作为一种社会投资,它的长期总回报必须大于总成本。没有足够的长期回报,便是亏本的生意,是没有持续性的。投资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和赚取回报,其窍门是要精确计算和预计建设的成本与回报。然而,中国现今却缺乏一个健全的会计系统,将有形与无形、财政性与非财政性的成本与回报计算出来。现在中国的会计系统只能计算一些有形、财政性的项目,无形的环境成本并没有计算在内,以致真正的成本与回报的比例未能如实反映。不健全的会计系统不但不能帮助有关部门了解问题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为文过饰非的工具,令问题持续、甚至恶化下去。
从生态角度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令生态环境更适于人民居住。狭义的生态环境,指自然的生态环境;广义的生态环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态环境。人在生态环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何骆村已经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随着人民生活改善,当他们衣食无忧的时候,人民所要求便是一个优质的生活环境,这时候,环境的质量便是最重要的了。所以,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具有弹性,即能满足不同人、在不同时间的需要。
从社会方面来说,生态农业建设必须推动社会发展。现在何骆村仍然落后,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教育、生产力低等等。建设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个契机,在引入新的生产系统的同时,缔造出一个新的社会环境。以就业为例,因为农村人口多,但生产条件未改善前,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余的劳动力只得涌向城市。这不但是一种浪费,也给城市造成很大的压力。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生态农业建设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此外,现在一般的农业劳动大多是强体力劳动,劳动环境比较恶劣,老人和妇女等不能发挥作用。生态农业建设如能提供一个较好的劳动环境,让老人和妇女也可以投入生产,农村的劳动力便能进一步发挥作用。
沿海的农村因为其地理位置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这种快速发展是以环境作为代价的,例如珠江地区,20年前它还是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农村,现在当地的人都因为工业的发展而过上了小城镇一般的生活,生活便利,但是以前清澈的河水,现在已经找不到了。浙江地区的鱼米之乡也日渐消失,我不希望何骆村也重复他们的老路。由于生态农业建设比传统农业有很多优胜的地方,所以在中国的二十一世纪议程中,生态农业建设已被列为优先项目。在最近10
年间,生态农业在不同的水平和层次上迅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生态农业建设仍有很多问题尚未解决,但希望何骆村能参照现有的成果,发展成为一个既具有农村的优美景色,又具有城镇的方便生活的人类生活的理想地方。
第三篇:对湖北恩施州沼气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最近,我们对毗邻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沼气建设及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所到之处,我们被恩施州沼气建设的浓厚氛围所感染,被小池催生出农村循环经济的实事所折服。一致认为,开发、利用、发展沼气,启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幕。
一、大山区兴起沼气热
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辖六县二市,耕地面积379万亩,农业人口306万人。近年来,他们大力推进以农村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州已累计建设沼气池30万口,占适宜地区农户的42%,高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呈现出热潮趋势。氛围浓。走进恩施农村,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沼气热,农民朋友谈起沼气池无不津津乐道,喜笑颜开。“一口沼气池,解放农家女;一盏沼气灯,照亮新农村;一台沼气淋浴器,洗掉农村旧习气”是恩施州农村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也是该州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州政府负责人的介绍中了解到,这里主要在三个方面形成了氛围。领导高度重视。州、县(市)两级成立了以州、县长挂帅,财政、计划、农业、扶贫、农行等有关部门组成的生态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将沼气池建设列入工作考核内容。2003年以来,州政府连续三年把沼气池建设纳入向社会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组织机构健全。根据工作需要,恩施州政府将原州农村能源办公室升格为副处级的生态能源局,配备8名工作人员。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宣传发动到位。州农业局与州电视台常年联办《对话—沼气》节目,请专家座谈、典型户现身说法。今年8月,人民日报社等9大中央新闻媒体齐聚恩施采访,宣传推介恩施以沼气池为龙头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成效和经验。
投入大。恩施把各级项目资金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机整合,形成了“政府引导投入、项目捆绑投入、群众自愿投入”的推动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000年以来,恩施争取农业部沼气池建设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二是加大资金捆绑使用力度。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民族地区建设等渠道进行资金捆绑、集中投入。2003年以来,全州共捆绑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沼气池及其配套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世行贷款。今年已落实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650万元,2000万美元世行贷款项目列入2006年利用外资计划。四是动员社会结对帮扶。全州500多个州县(市)直单位、5000多名干部与农户结成对子,挤出资金帮助农户建沼气池。
质量高。恩施从四个方面确保建池质量。首先是加强技术攻关。安排专项经费,集中精干力量,对恩施州不同地区建池技术进行科研攻关,重点解决高山地区沼气池因温度低导致产气率低的技术问题。大力推广新技术,重点加强了沼气池新池型(旋流布料式、强回流式)、预制件建池、脚踏式沼液冲便器的示范和推广。狠抓分级培训,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目前全州已有农业部颁发施工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2744人,确保了建池的技术力量。其次是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州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村里设立服务网点,每个网点培养3-4个当地农民作为技术员,设置了维修专号电话,很好地解决了农民使用沼气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效益好。恩施沼气建设已显示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分析,沼气建设使农村人畜粪便等被闲置废弃的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长期以柴草为燃料的生活习惯得到根本改变,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2000年以来,全州森林覆盖率由64%提高到67%,森林活立木总蓄积达4500万立方米,“鄂西林海”的美誉得到恢复。从经济效益分析,按每口沼气池年产气300立方米,每立方米按单价1.2元计算,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亿元左右,每口沼气池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节约化肥、农药费用一年按100元计算,可节约生产费用290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38元。
二、圣火点亮农村文明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气池的综合效益,恩施首创 “五改三建”模式(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建成沼气户、走上水泥路、饮用自来水、筑起防渗渠、生产有机肥、吃上有机菜”,群众称赞沼气为圣火,农业部肯定为对生态家园内涵极大丰富的“恩施模式”。
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恩施的沼气工程就是具体举措和好路子。他们把沼气建设与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推广“五改三建”生态家园模式,全州700多个村初步建成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始县野韭池村,原来是一个脏乱村、贫困村,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40元,60%的村民饮水困难。2002年,该村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推广“五改三建”模式,小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沼气入户率达到90.3%,家家用上自来水,户户通上硬化路,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70元。恩施的实践告诉我们,沼气综合配套建设既能促进生产发展,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又能美化村容村貌,使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抓手。
把沼气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结合起来。现阶段的农业结构调整,不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而是解决农产品在市场上实现较高价值,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的问题。其战略性主要体现为紧跟市场消费需求,生产优质、安全、高效农产品,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恩施州把沼气建设与开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模式,牲猪、茶叶、魔芋、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全州年牲猪饲养量达到300多万头,比2000年增长20%;富硒茶4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富硒茶基地;魔芋总面积30万亩,是全国四大魔芋主产区之一;药材80多万亩,号称“华中药库”;薇菜等特色山野菜基地60万亩;38个品种获得有机食品认证。恩施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沼气是提升产业发展档次的加速器,是整合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连接器,只有把沼气建设与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发挥最大效益,才能使沼气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把沼气建设与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结合起来。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杆、薪柴等生物能源,又可替代煤炭、石油等石化能源,1个沼气池每年可替代0.8吨标准煤、50方薪柴。恩施充分发挥沼气的生态功能,把沼气开发作为生态示范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积极引导农户用沼气烧水做饭,用沼肥替代化肥,农村长期以化肥为肥料、以薪柴为燃料的传统生产生活习惯逐步转变,既节约了生产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发展沼气,近三年恩施农民节约农资开支2900万元,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村容村貌明显改观。恩施的实践告诉我们,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必须以沼气建设及其综合利用为切入点,构筑农业生态产业链,催生“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模式,大力发展农村循环经济。
把沼气建设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就是要让广大农村享受现代科技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成果,让全国数亿农民安居乐业,在农村也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恩施把沼气建设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全州通电率达到100%,通路率80%,40万贫困人口饮水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如今的恩施,没有污水横流、泥泞满地,不见烟熏火燎、灰尘遍撒,取而代之的,是树荫夹道的公路网、清洁明亮的卫生间、灵便实用的沼气煲、和谐美观的家院,一部分老百姓真正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恩施的实践告诉我们,必须以沼气建设为切入点,象重视城市能源建设一样重视农村沼气建设,象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样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经济更繁荣,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三、做好小池子这篇大文章
恩施的实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平衡、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为目标,加大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力度,全面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到2010年,全市沼气池总数达到30万个,占适宜户的30%;“三改”配套户达到24万户,配套率达到80%;一半以上的村庄建成生态家园文明新村。
1.要把农村沼气工程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抓好资金投入。沼气产业是一项投入较大的产业,必须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驱动“财政、项目、部门、银信”四个轮子一起转,逐步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财政投入为先导。最基本的要求,各级沼气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这也是考核地方党委政府重不重视沼气建设的重要指标。项目投入为主体。在一定时期内,项目投入仍是沼气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紧紧抓住国家重视支持沼气事业发展的有利机遇,优化项目,加强汇报,积极联系,勤跑多动,在争取国债项目上舍得花精力、下功夫,力争每年都有国债项目落户我市。部门投入为助力。发动机关干部和有关部门积极筹措资金,支持沼气建设,特别是农村能源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每年都要挤出一定专项资金,集中起来,捆绑使用。信贷投入为后盾。引导信贷部门加大小额贷款投放额度,重点扶持一批积极性高、资金不足的农户建设沼气池。
2.要把农村沼气工程作为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进一步抓好综合利用。沼气是农业深度开发的一根重要纽带,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气建设的效益,必须坚持“三个结合”,突出“三个效应”。一是坚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突出经济效益。大力推广“猪牛羊+沼气+果蔬渔”等一些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使结构调整与沼气建设相互整合、相互配套、相互补充,通过沼气建设巩固结构调整的成果,进而又带动沼气建设,形成良性循环。二是坚持与退耕还林相结合,突出生态效益。解决好广大农村封山不封林的现实矛盾,确保退耕还林退得下、不反弹,就必须加强退耕还林地区的沼气建设。各地特别是山区县要集中力量,在连片造林区域加快沼气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生态环境的全面改善。三是坚持与文明村镇建设结合起来,突出社会效益。在发展沼气的同时,要大力推行“一池多改”、“一气多用”,并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综合进行房屋改造及道路、田间、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千方百计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让农村能留住农民、吸引市民。
3.要把农村沼气工程作为改善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抓好工作落实。农村沼气建设是为民办的实事、好事,能不能把这件实事办好、办扎实,关系到政府形象的好坏,关系到党群干群关系的亲疏,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沼气建设摆到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放到维护农村长治久安的大局中来考虑,把农村沼气建设抓紧抓实。一是领导到位。各地党委、政府要切实把沼气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进一步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完善队伍。市县农村能源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部署工作,协调解决沼气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强化责任。按照沼气建设责任制的
第四篇:对湖北恩施州沼气建设情况的考察报告
最近,我们对毗邻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沼气建设及综合利用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所到之处,我们被恩施州沼气建设的浓厚氛围所感染,被小池催生出农村循环经济的实事所折服。一致认为,开发、利用、发展沼气,启开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幕。
一、大山区兴起沼气热恩施州地处武陵山脉腹地,辖六县二市,耕地面积379万亩,农业人口
306万人。近年来,他们大力推进以农村沼气为中心的生态家园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州已累计建设沼气池30万口,占适宜地区农户的42,高于全国10.6的平均水平,呈现出热潮趋势。氛围浓。走进恩施农村,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沼气热,农民朋友谈起沼气池无不津津乐道,喜笑颜开。“一口沼气池,解放农家女;一盏沼气灯,照亮新农村;一台沼气淋浴器,洗掉农村旧习气”是恩施州农村广为流传的一首歌谣,也是该州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从州政府负责人的介绍中了解到,这里主要在三个方面形成了氛围。领导高度重视。州、县(市)两级成立了以州、县长挂帅,财政、计划、农业、扶贫、农行等有关部门组成的生态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将沼气池建设列入工作考核内容。2003年以来,州政府连续三年把沼气池建设纳入向社会承诺的10件实事之一;组织机构健全。根据工作需要,恩施州政府将原州农村能源办公室升格为副处级的生态能源局,配备8名工作人员。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宣传发动到位。州农业局与州电视台常年联办《对话—沼气》节目,请专家座谈、典型户现身说法。今年8月,人民日报社等9大中央新闻媒体齐聚恩施采访,宣传推介恩施以沼气池为龙头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成效和经验。
投入大。恩施把各级项目资金与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机整合,形成了“政府引导投入、项目捆绑投入、群众自愿投入”的推动机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2000年以来,恩施争取农业部沼气池建设项目资金6000多万元。二是加大资金捆绑使用力度。从扶贫开发、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民族地区建设等渠道进行资金捆绑、集中投入。2003年以来,全州共捆绑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沼气池及其配套建设。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和世行贷款。今年已落实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650万元,2000万美元世行贷款项目列入2006年利用外资计划。四是动员社会结对帮扶。全州500多个州县(市)直单位、5000多名干部与农户结成对子,挤出资金帮助农户建沼气池。
质量高。恩施从四个方面确保建池质量。首先是加强技术攻关。安排专项经费,集中精干力量,对恩施州不同地区建池技术进行科研攻关,重点解决高山地区沼气池因温度低导致产气率低的技术问题。大力推广新技术,重点加强了沼气池新池型(旋流布料式、强回流式)、预制件建池、脚踏式沼液冲便器的示范和推广。狠抓分级培训,实行严格的考试考核制度,目前全州已有农业部颁发施工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2744人,确保了建池的技术力量。其次是建立健全服务网络。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州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村里设立服务网点,每个网点培养3-4个当地农民作为技术员,设置了维修专号电话,很好地解决了农民使用沼气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效益好。恩施沼气建设已显示出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从生态效益分析,沼气建设使农村人畜粪便等被闲置废弃的农业资源得到综合利用,长期以柴草为燃料的生活习惯得到根本改变,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利用和保护。2000年以来,全州森林覆盖率由64提高到67,森林活立木总蓄积达4500万立方米,“鄂西林海”的美誉得到恢复。从经济效益分析,按每口沼气池年产气300立方米,每立方米按单价1.2元计算,直接经济效益达到1亿元左右,每口沼气池沼液沼渣综合利用节约化肥、农药费用一年按100元计算,可节约生产费用2900万元,农民人平增收38元。
二、圣火点亮农村文明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沼气池的综合效益,恩施首创“五改三建”模式(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家、建园、建池)。“建成沼气户、走上水泥路、饮用自来水、筑起防渗渠、生产有机肥、吃上有机菜”,群众称赞沼气为圣火,农业部肯定为对生态家园内涵极大丰富的“恩施模式”。
把沼气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恩施的沼气工程就是具体举措和好路子。他们把沼气建设与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通过推广“五改三建”生态家园模式,全州700多个村初步建成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始县野韭池村,原来是一个脏乱村、贫困村,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840元,60的村民饮水困难。2002年,该村以沼气建设为突破口,推广“五改三建”模式,小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沼气入户率达到90.3,
第五篇:湖北襄阳台湾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请示报告及其详规意见
湖北襄阳台湾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请示报告及其详规意见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莫继荣
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
有机农业开发是襄阳鹿门山景区建设的一个重点配套内容,也是襄阳农业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为了达到襄阳鹿门山景区建设预期效果;同时,也为了很好的引进台湾资金、技术,迅速取得有机农业开发成效,并为襄阳有机农业发展作好宣传示范;我司决定成立襄阳台湾生态农业科技园,特提出此专项申请。
1、开发的有利条件和必要性鹿门山环境条件优越,有利于有机农业开展;同时,鹿门山景区开发有利有机产品销售;这在我国有机农业以每年递增20%,有机产品需求每年递增30%的今天,我司有机农业开发占到了天时、地利的先决条件。反过来,我们进行的全盘系列有机食品配套开发,提供顾客田头采摘,等于形成了鲜活农产品田头超市。客户完成一系列食品采购过程,不仅亲身体验了有机生活的真实性,而且完成了一次悦目赏心的农郊游,使原来单纯的景观旅游,融入了食品文化含义,有利鹿门山景区开发可持续发展。
2、技术与产品先进性台湾精致农业与制种技术世界领先;台湾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十分完善,准入市的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非常到位,质量安全不达标农产品不但拒绝市场之外,而且要重罚;农产品优质优价在台湾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因此,台湾的农民和合作团体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我们成立襄阳台湾生态农业科技园,等于搭建了为台湾农民企业家来大陆发展的平台,其精致农产品生产技术,管理模式,为襄阳农业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成立的襄阳台湾生态农业科技园,完全遵循自然进化形成物质循环利用的生态平衡这一大自然最基本规律。在密闭的农业生态循环链上设计一条能流、物流合理,物质高经济价值转换的生物链,低成本获得粮、油、水果、蔬菜、调料、饮料、肉食、水产品全盘配套有机食品,这代表了当代农业的最高水平。不仅能杜绝农药、化肥、秸秆、人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养殖水体七大农业面源污染;而且为人们提供的是质量安全等级高的有机食品,有利于人民身体生命健康。取得的开发成果不仅对襄阳,乃至对全国、全世界均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3、实施步骤计划在三年内,完成园区建设。头年建设高档会所配套,解决3000人一日三餐有机食品均衡供应的核心示范基地2000亩;第二年,建设解决40000人一日三餐有机食品均衡供应的生产基地30000亩;第三年,配套建设有机产品交易市场、冷链物流、有机动物专业屠宰厂、培训接待酒店。第三年后,按照园区取得的技术标准,成立专业合作社,进行专业化配套生产,产品除满足襄阳需求外,特色产品面向全国、国际市场销售。
4、资金筹措3万亩园区及其配套设施预计投入6亿元人民币,其中,自筹3亿元,招商引资2亿元,贷款1亿元。
5、项目准备情况替代牛奶的10000只奶羊种苗繁殖基地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并马上施工建设;花海、香草基地及其配套的精油提炼厂已经开工建设。
已近聘请新加坡星禾生物动力有限公司专家周大发、中国科学院
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有机农业综合专家莫继荣来公司工作。
6、经济效益分析目前国内平均每亩农田年产值不超过3000元;实行有机改造后,平均每亩农田年产值达15000元,利润是生产普通农产品的4倍左右。
以上请示报告妥否,请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批示,在得到认可后,我们将迅速办理立项、报批事宜。谢谢!
襄阳鹿门旅游有限公司
二0一四年四月十一日
附件:襄阳台湾生态农业科技园规划意见
一、总体要求
1、符合国家有机标准要求,保证能通过有机认证、项目立项报批报建。
2、具备旅游、休闲、娱乐、采摘、教学、科研、培训、展示、办公、接待、生活多种功能。
3、技术设计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保持30年不落后。
4、体现物质生态循环利用、低成本生产粮、油、水果、蔬菜、调料、肉食、水产品全盘食品系列配套功能。
5、道路、给排水、污水与废物处理、产品加工、绿化系统设计先进合理,符合节能、省工、环保、安全、便利要求,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6、设备、材料、品种安排、资源利用选型,要求同类产品中性价比最优。
7、提供各类施工详细图纸,要求定位准确,能够照图施工。
二、分类要求 按地块地形地貌进行土地合理利用与整体合理布局。
1、生活、办公区。员工生活、办公设施,按所需要生产、管理人数进行设计;另配兼教学、会议多媒体会议室;兼现场销售的产品展示厅;有机食品简单接待
2、加工与成品物流区。产品预冷车间→产品包装、编号车间→产品冷藏→产品抽检(分析室)→产品出库、配送。
3、种植区。
1)、区域内地形地貌特点,空气、水、土质量评价及其改良利用途径的合理化设计。
2)、通过机耕道合理划分地块,水源、水质保证及给排水系统设计。
3)、粮、油、水果、蔬菜、调料、饮料合理种植比例。其中,粮食不列入详规,进行外购或日后另建基地;油料为油茶、油菜(后续作物)、黄豆油(后续作物),油菜与黄豆列入详规面积,油茶另建基地、不列入详规;水果、蔬菜安排周年不间断之均衡供应的品种搭配;调料为日常用生姜、大蒜、香葱、香草;饮料为茶叶等,不列入详规,进行外购或另建基地。
4)、自制自给生物有机肥生产车间。产能:除种植地块需要外,加内部绿化用地与外销5000吨/年;物料来源:秸秆100%还田、动物粪便收集100%还田、可收集人粪尿,外购糟粕类饼肥,秸秆类锅炉灰,动物粪便;高效发酵菌与生物菌肥菌种选用。
5)、植物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体系设计。杀虫灯、蜜源植物、品种轮作、物理手段、防虫网设施、物理与生物农药等。
6)、设施与省工农机具。
普通钢架与连栋温室大棚占20%;
穴盘自动灌基质与播种与可控温度催芽车间;
小型旋耕、开沟、整地农机具;
成本低廉自动滴灌、喷灌。
7)、牧草种植。品种选用与搭配、有机栽培,占种植区域30%面积。
8)、盆栽草本花卉。20-50亩,用于风景区景观布置。
9)、景观设计。便于参观、顾客采摘避雨、遮阳的简易蔬菜荫棚通道与休息场地。
4、养殖区。按人均消费量与种植产品配套,进行鸡、鸭、鱼、鹅、猪、牛、羊等产品产能、设施设计。
1)、防不同品种病原交叉感染的隔离养殖,养殖设施按有利动物健康生长、抵抗病害进行设计。如布置动物运动场、防寒与高温简易材料选用、增加通风透气度、粪便收集与防污处理、场地防臭处理、便于清洁卫生、外来人员车辆消毒、参观隔离通道等。
2)、快捷、便利物流通道,水源、水质保证及给排水系统设计。
3)、自配饲料加工厂。配仓库、饲料粉碎、牧草打浆、饲料发酵车间。
4)、蝇蛆、蚯蚓养殖车间。
5)、高效生态养殖池塘。10-15亩水果莲藕、泥鳅、黄鳝、青蛙、甲鱼共生的生
6)、其它,如病体动物隔离、卫生防疫、屠宰等按有机标准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