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有限和事业无限
人生有限和事业无限,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答案要点:(1)人生有限,指的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无限,指的是人要进行的事业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是辩证统一的,我们要正确面对。
(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面对有限的生命,人要懂得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应该放弃什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需要做什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做精、做细、做强、做到最好就够了。
古人曾经说过:人生如白驹过隙,忽忽而已。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比如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工作,虽然他的生命只有五十多个春秋,但是他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他的人生是伟大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3)作为人民的公仆,我们决不可放弃对真理的追求,一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有限寓于无限之中,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我们所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努力做到情为民所系、全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做一名新时期新时代人民信任和拥护的公务员,当我们白发苍苍的时候,我们也会像保尔柯察金那样非常自豪地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不应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时能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生的最大悲痛莫过于辜负青春。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生命有限和事业无限的关系,把握青春的每一天,树立远大的志向,并为实现它付出努力和汗水,只有这样,我们到年老的时候,我们才会自豪地说: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第二篇:有限的人生 无限的忠诚
有限的人生 无限的忠诚
——昆明市纪检监察干部风采录
作者:
转自:
昆明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应永生(右三)到富民县调研。张健 摄
前言
先进人物是一面镜子,学习先进,就应该学习他们对党的一片赤诚之心。在他们心里,对党忠诚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最基本的品质。他们面对各种诱惑和威胁,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自觉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体现出一名党的忠诚卫士的良好品格,也展现出党员领导干部的坚强党性。
学习先进,就要学习他们对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领导干部要始终心系群众,服务人民。每一个时代的先进者都会告诫自己,凡是群众的事,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为纪检监察干部,他们说,啥也不图,就图群众有一个舒心的笑脸。正是凭着这种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凭着对人民的一颗赤子之心,他们年复一年默默奉献,因为他们深知,人民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是那载舟的水。
学习先进,就应该学习他们对事业的忠诚。人生不能复制,精神却能共鸣,他们的这种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值得我们钦佩,值得我们学习,理应成为我们恪尽职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先进人物是高尚的,也是普通的,一个人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要能认真做好本职工作,怀着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努力铸造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你的人生必将更加绚丽辉煌!
倡议书
昆明市纪检监察战线上的同志们:
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表彰大会隆重召开了。我们作为全市纪检监察战线上的代表,心情无比激动,感到十分光荣。
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在市委、市政府和省纪委、省监察厅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大以来历次中央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的决策和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战略方针,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一是加强监督检查,确保了中央和省、市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贯彻落实;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坚决查处和纠正了一些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三是坚持从严治党,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四是注重教育监督,促进了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五是健全完善制度,推进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
我们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党和人民给予了很高的荣誉。这次会上,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受到表彰,这既是对我们的鞭策,也是对全市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的鼓舞,寄予了党和人民对纪检监察干部的厚望。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把荣誉作为新的起点,决心以高昂的斗志和更加饱满的热情,为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2007年,是加快建设现代新昆明、构建和谐昆明的关键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反腐倡廉的战略方针和决策部署,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成效,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我们倡议:
一、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胡锦涛同志关于反腐倡廉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紧紧围绕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反腐倡廉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加快现代新昆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和纪律保证。
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纠正和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四、严肃党纪国法,坚决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进一步纯洁党员干部队伍。
五、坚决贯彻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拓宽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六、深入开展“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纪检干部队伍,进一步树立纪检监察干部可亲、可信、可敬的形象。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再接再厉,勤奋工作,求真务实,拼搏进取,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作出新贡献,以新的成绩为党旗增辉!
昆明市纪检监察系统
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
2007年7月17日
宛如寻常一段歌
——记宜良县汤池镇纪委副书记张崇华
“群众都很不容易,做纪检工作必须急群众之所急,为群众办实事。近六年的纪检工作,使我真切体会到了群众的难处、苦处,积淀了对老百姓的深厚感情。”——张崇华同志对昆明市纪委采访他的同志这样说。
务实创新展才干
37岁的张崇华现任汤池镇纪委委员、纪委副书记,曾在乡镇不同的部门、多种岗位工作锻炼过,具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多年来,张崇华把“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和做事的原则,始终坚持“想做、能做、又乐意做的事,要马上做”的做事风格。他严谨认真,敢于冲锋在前,讲求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特别是在从事纪检工作后,与公检法、上级纪委、相关单位密切协作,抓住案件突破口,多次促成案件查办工作的顺利完成,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17年来,他的个人档案框里装满了历年来在各项工作中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尤其是在信访和查案工作中,他克服重重阻力,使腐败分子受到惩处,忠诚履行了一名纪委书记的职责。
诚心为民洒真情
张崇华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的甘苦,与普通群众有着血脉相连的感情,这份情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日常工作。他常对别人说:“我们的衣食住行全靠群众来支撑,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分忧。不能体恤群众疾苦的人,没有资格做纪检干部,也做不好纪检工作。”
2002年8月,汤池镇北街村民小组修洗澡堂和老年协会工程完工后,财务公开时支出32万元,引发了村民和部分党员联名上访,张崇华及时率人入驻北街村调查处理。面对复杂的上访形势,张崇华找群众反复谈心,引导群众把精力用在寻求证据上,后又与群众代表反复分析案情,剖析实测结果偏大的原因,终于平息了上访事件,维护了群众的利益。
在查办吴海营电费虚报案时,张崇华不辞艰辛地工作,再次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当全体村民异口同声地要求将集体资金、财产、企业全部分光的时候,张崇华没有慌张沉默,而是应用平时学习到的丰富知识,反反复复讲道理,入情入理说政策,最终使吴海营及可保村等村组顺利解决了群众上访问题。
尽心竭力履职责
张崇华常说:“我们是处于基层的党员,党的先进性就体现在我们日常工作的每一件具体事情上,反腐倡廉、亲民爱民、服务经济是我们的天职,做不好本职工作,就不是一名合格党员”。
在2007年刚结束的汤池镇第三届村“两委”换届工作中,当村民因为贿选集众上访、围堵干部和工作人员的时候,张崇华不逃避、不抱怨,而是挺身而出,即时答复群众提出的疑问,张崇华真诚地说:“群众有疑问只能让他们一一说出来,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憋在心里是不行的,那种压力是会催人老的,讲道理是我这样的纪检干部的职责,也是解决好信访问题的前提条件。”
2005年,大营村一村民小组长在只有少数群众到场的情况下,将集体加工房和山箐承包给自己,还将集体资金私自另立户头保存,引起村民代表和部分群众联名举报。经核实后,张崇华在三营村干部会上通报了全镇查处的违纪案和举报中出现的干部“超时空”行使职权、钻制度空子问题,组织村干部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完善了规章制度。各村纷纷仿效这一做法,逐渐减少了因承包引发的举报上访。由于张崇华体谅群众,善于跟群众交朋友,大家信任他。一位60多岁的大娘问他:“请问您家,我们可不可以选您当我们的村干部?”
张崇华的事迹很平常,就像大家常说的宛如寻常一段歌,但就是这些平凡的故事再现了他不平凡的青春岁月,忠诚担当起一名纪委书记的责任,在汤池镇的土地上谱写了一曲曲生动感人的奉献交响乐。
青春,因奉献
而壮丽
——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监察局副局长钱劲松纪事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钱劲松同志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已18个春秋。人生与事业的二重奏,凝聚了他对纪检监察事业的无愧无悔,也铸就了他务实敬业、创新进取、不计得失的魅力人格。
创新求实展睿智
1990年,大学毕业、年仅21岁的钱劲松到昆明市监察局工作,1993年纪委、监察合署办公后,他先后在宣教室、办公厅工作,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99年11月他服从组织安排,到刚刚组建的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纪工委工作,通过责任制的建立、廉政文化的探索、案件查处的警示、行风建设的完善等工作,逐步使一个新兴区域的纪检监察工作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钱劲松同志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在纪检监察岗位上。他不仅承担了纪工委、监察局大量文字工作,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纪检监察工作的经验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改进工作的办法。2001年,度假区组建政府采购领导小组,他积极为领导出主意想办法,起草了《度假区政府采购实施细则》,并与采购办的同志一起制作招标文件,逐步完善了政府采购制度。近年来,他还撰写了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钱劲松最突出的特点,他说:“纪检监察工作要敢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反腐倡廉工作就没有起色。”
优化环境倾心血
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外商的投资信心。钱劲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度假区要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发展软环境问题必须解决。”他工作点子多、观念新,方式方法新意不断。近年来,他和纪工委的同志一道在度假区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纠风目标管理责任制的保障、考核和激励机制;设立了“度假区优化投资环境投诉中心”,拟定了投诉办法;制定了《首问责任制》……为把纪检监察工作植根于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不断改善度假区的投资环境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钱劲松不论是在市纪委还是在度假区纪工委工作,都能够任劳任怨,踏实工作。他一人身兼多职,工作积极主动,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纪检监察业务。从宣传教育到责任制的贯彻落实,从信访接待到案件查处,他都有条不紊地一一做好。特别是在监察局人员长期空缺的情况下,从政府采购到行风评议、从工程招标到公车改革、从政务公开到商业治贿、从国企改制到土地出让等,都圆满完成,使行政监察工作融入到度假区开发建设的各个领域。
知难而上精业务
案件查处是纪检监察工作的一项主要职能,钱劲松同志到度假区不久,就碰到了一件复杂的案子。原度假区出租汽车公司经理被司法机关依法判刑,按有关程序,该经理也应受到党纪处理。钱劲松放弃了休息时间,一头扎进案件查处的有关业务学习中,不厌其烦地查阅了大量法规法纪资料,深入案发单位调查研究,仔细分析案情,提出了处理意见,在做了大量的充分准备工作后,写出了调查报告和处分决定,还利用这一典型案例在区内开展了案例教育活动。
工作是他人生的支点
——记禄劝县纪委案审室主任李世平
李世平,一名普通的纪检监察干部,对纪检监察工作却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1987年,他从部队转业回到家乡,被安排到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任禄劝县团街乡第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靠着对工作的无比执着和军人的刚强坚毅,一步一个脚印地开辟乡镇纪检工作阵地,敢于突破复杂案件,在乡镇纪委一干就是16年,彝山苗岭的山山水水留下了他青春的脚步。2003年,他到县纪委任案件审理室主任。
20年来,他参与查办了60多件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在办案工作中,他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敢于碰硬、不畏艰难,所经办的党纪政纪案件,没有一件申诉复查,无一件冤假错案。2001年被昆明市纪委、监察局、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授予了“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面对群众 真诚实在
15年的基层工作,他将自己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农民朋友中,经常与他们交心谈心,做党的忠诚卫士,以一颗对党的忠诚之心将党的政策法规,将组织的重大决定带到基层。
有一年的夏夜,团街乡突然下起了多年不遇的暴雨,全乡大面积受灾,当时只有手摇电话,因暴雨影响电话也打不通,乡上领导分别带着几个人到各村委会调查受灾情况,他被安排去检查一个水库。他带着两个人赶到指定位置时,情况十分危急,水库暴满,可闸门打不开,水无法流出,只有迅速采取爆破措施,才能快速排出险情。他挑选了两名年青的退伍军人,用军队学的爆破知识组织实施爆破。当爆破人员从涵管出来后,不到半分钟就听到了爆破声,水库水从涵管中渐渐流出,不到一分钟,水库水位慢慢下降,水库保住了,千亩庄稼保住了,库后的村庄保住了。
当被处分的同志思想有所进步时,李世平及时做好回访教育鼓励工作,注意发现被处分同志的闪光点,适时鼓励做好转化工作,使被处分的同志看到光明,鼓起勇气。他努力做到案件质量和办案效率的统一,对每件党内违纪违法案件的处理都做到客观公正,不因亲疏远近,职位高低,实行党纪政纪面前人人平等。
面对家庭 真情无限
漫长的20年,7000多个日日夜夜,他克服工作和家庭中的种种困难,尽最大努力把纪检工作做好。他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妻子在农村,孩子在上大学,是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无数次面对在农活中忙碌的妻子,他的心里是无限的愧疚。他认为,妻子虽然在农村,但只要靠一双勤劳的双手,也能开辟出生活之路,不能为一己之私违背自己作为一个老纪检、老党员的意愿。
有一次,在审查一个很有“份量”的干部时,这位干部就暗示他,只要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稍稍“留点情”,可以帮他解决妻子的户口和工作问题。个人利益怎能与党纪国法相比,他义正词严地拒绝了。纪检工作特殊,但他从未因家庭原因拖延和耽误过一起案件。
多年来,他坚守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最前沿,始终把案件审理工作放在首位,在工作中不徇私情,对错误倾向从不妥协退让,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努力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老纪检监察干部的庄严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薛敬 施应萍)
无悔的忠诚
——记昆明市公安局纪委综合处副处长李金萍
李金萍,女,1964年6月生,中共党员,1999年从部队转业到昆明市公安局工作,现任昆明市公安局纪委综合处副处长。
为反腐倡廉大声呼喊
李金萍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转业后能较快地适应角色转变,热衷于纪检监察工作事业,努力钻研业务,在工作中处处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工作勤勤恳恳。她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就干好什么。
众所周知,撰写文字材料是一件繁琐和艰辛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做此项工作。而李金萍同志知难而上,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精心研读报刊,深入基层广泛搜集素材,认真撰写稿件,利用各种媒体,如公开报刊、内部刊物和简报等形式大力宣传公安机关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的先进模范人物,弘扬警察队伍的主旋律。
为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她协同其他同志积极想办法,创办了《公安纪检监察》刊物,在公安局域网增设了公安廉政文化建设专栏,设置了廉政歌曲大家唱、廉政文苑、廉政警句、廉政书画、廉政电教等栏目。把廉政歌曲放在纪检监察网主页,点击主页即播放歌曲,为在全市公安机关传唱廉政歌曲提供了方便。《公安纪检监察》及廉政文化网页,作为市局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内容纳入考核,受到市纪委的好评。
倾力做好干警教育工作
李金萍对政风热线反映的问题逐件进行督办,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当事人进行回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好评。她结合公安队伍比较庞大的实际,在周末和节假日编写手机短信,利用“移动警务通”手机短信平台,给全局民警发送严守“五条禁令”的温馨提示。
为了把宣传教育工作做实做细,注重把主题教育、专题教育月活动和电化教育结合起来,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工作对队伍管理工作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各项工作频频获奖
在多年来的全市公安机关队伍作风教育大整顿活动中,她带队走遍了所属的基层所队和边远派出所,对发现的问题当即指出,限期督促整改,教育活动收到了实效。她乐于助人,办事认真,以身作则,从不向领导提待遇讲条件,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投身纪委即为家,忠诚无悔度生涯”。正是由于李金萍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无私奉献,她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业绩,所抓的各项工作频频获奖。
女纪委书记的风采
——安宁市纪委副书记张翠芬先进事迹侧记
题记:人活着就是为了一种责任,我们的责任就是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张翠芬如是说
职务变了,职责不变
张翠芬同志1995年开始从事纪检监察工作,曾担任安宁市禄裱镇纪委书记、市纪委党风廉政教育监督室主任、办公室主任,2005年4月任该市纪委副书记。
在纪检监察岗位她一干就是十三年,好心的朋友劝她,你从事纪检监察工作多年,有一定资历,又是女同志,是否向组织要求换换工作岗位,她却说:“我是一名党员、又是一名纪检监察干部,不能向党组织提出过分要求,党组织把我放在这个岗位上,这是对我的信任,你不干、他不干,谁来干”。就这样,她始终服从组织安排,无论工作岗位如何变换,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尽快进入新的角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一件一件地抓好落实,默默无闻地履行好职责。
世“情”虽重,法“码”不偏
同乡之情、同事之情、同志之情、同窗之情……在这个社会里,各种各样的“情”无时无刻不在。情与法,始终困绕着每个执法者,纪检监察干部更是如此。感情与法纪,天平的两端应该往哪一边倾斜,张翠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情”重法“码”不偏。
面对腐败问题,她敢于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仅一年多时间,她带领其他同志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十余件。2005年8月,市委领导要求市纪委尽快立案查处市工商联合会基金会的经济问题。当时,市工商联合会的领导与她是同乡,又曾经共过事,市纪委书记担心她有顾虑,她跟书记说:“你不要担心,我会正确对待,会依纪依法调查处理的”。随后,她及时召集有关人员研究调查方案,协调市公安局经侦队、市检察院反贪局配合,成立联合调查组,对市工商联合会基金会的有关经济问题开展了调查。通过近两个多月的调查,彻底查清了市工商联合基金会债权债务问题,在全市引起很大震动,有力地震慑了腐败分子。
称职的纪委书记,不称职的母亲
在对待工作、家庭问题上她始终将工作放在第一位,由于工作任务重,单位人少事多,她经常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误餐少眠成为她生活中的常事。丈夫原在乡镇工作,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照顾儿子的责任就落到了她的肩上,但她从没有因为家庭问题而影响工作。去年初,鸣矣河乡耳目村的群众越级上访,她与步行上访的群众一边走、一边做工作,一走就是30多公里。第二天回到家,儿子问她,“你怎么现在才回家,口格是不管我了”,她只能给儿子解释说妈妈是去工作,你只能是自己照顾自己了。
弹指一挥间,13个春秋过去了,张翠芬同志说:“党组织把自己放到了纪检监察这个重要而清贫的岗位,我只有竭尽全力做好工作,任何抱怨都是多余的。”她始终坚守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最前沿,始终把工作放在首位。张翠芬在工作中不循私情,对错误倾向决不妥协迁就;舍小家顾大家,时时处处以自己的表率作用带动和教育别人,树立了一个务实、勤奋的纪委书记形象,努力实践着一名纪检监察干部的庄严承诺。
诗歌
忠诚卫士之歌
牛明峰
不管风吹雨打,哪怕清贫有加,一副铁肩,一颗忠心,反腐倡廉为华夏。
顶住风浪,淘尽泥沙,饱尝多少酸甜苦辣。
历经沧桑,无私无畏,堂堂正正,可敬可夸!
心装神圣使命,根系万户千家,一副柔肠,一腔热血,为铸清廉真情洒。
滋润大地,浇开莲花,走过多少春秋冬夏。
历经艰辛,无怨无悔,踏踏实实,亦真亦傻!
不要问,为了啥?
您的赤诚,您的年华!
不要说,为了啥?
咱的百姓,咱的中华!
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由记者吴晓松 李丹丹
通讯员牛明峰采写
第三篇:学习杨善洲 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范文
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事业 ——领悟杨善洲的事业观
本报记者 姜 洁
在很多人看来,退休了就该好好休息了。可杨善洲却在退休后继续为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惦记着林场的一草一木,惦记着林场群众的林权证。是怎样的一种事业观,支撑着杨善洲六十年如一日地勤恳工作,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去,视工作如生命?
杨善洲的答案很简单:“共产党员就应该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事。”
“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许多和杨善洲共事过的干部都有一个深刻的体会:杨善洲干什么工作都喜欢亲力亲为,冲在第一线。他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哑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个体会很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
保山地区纪委原副书记吴发启至今还记得杨善洲买草鞋视察灾情的故事:那是1981年7、8月间,昌宁某乡一座水泥大桥被洪水冲垮。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得知消息后,迅速赶到受灾现场。吴发启当时任保山地委办副主任,也跟随杨善洲书记一起到了现场。
“到现场察看灾情后,杨善洲转身去了供销社买了双草鞋。乡上的陪同人员和我都很纳闷,他买草鞋干什么?”吴发启告诉记者,“没等我们张口问清楚,书记已经从供销社走了出来,向灾情事发现场赶去。到了现场,他换上草鞋,沿着被洪水冲垮的庄稼地察看农田受灾情况。看着书记在漫过膝盖的水里走,我和乡上的工作人员不敢再在一旁站着,赶紧跟着他一起趟着洪水察看灾情。足足走了两公里,他才停下来,而此时,我们这些穿着胶鞋的随行人员的脚早已经被沙石硌得苦不堪言。”
曾任杨善洲秘书的杨兆华想起和杨善洲在35年前那场地震里一起救灾的故事,至今还有点后怕:“1976年龙陵地震以后,杨书记到腾冲指导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工作。一天,刚到一个村委会,水还没来得及喝,几个农民就跑来报告说出事啦,上面有一个小塘坝溃坝了,有母女俩在山坡下种玉米,被泥石流卷走了。听说这个消息以后,老书记拔腿就往出事地点跑,我们也跟在他后面跑。到了一个地方,下面是悬崖,他一脚踩空差点掉下去。我当时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皮带。但是他顾不上危险,还是继续往上走,赶着去看灾情。后来我跟他开玩笑说那次要不是我拉你一把,你就成‘烈士’了。”
人们都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身先士卒,永远冲在最前面。因为杨善洲相信,只有这样干工作,群众才能信任你,群众才会拥护你。
“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他给记者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视察,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五个工作组,分别到五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 3 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杨善洲特别注重机关作风建设,反对公文旅行。杨习超记得:“他有一次开会说,最近有些歪风不能继续下去了,地委行署就在一个院子里,门挨着门的,一步路的事情,文件从这里到那里送一下就可以了。但我们的部门之间却老死不相往来,文件都要送到收发室,在那里摆几天,再送到邮电局,在那里又摆几天,最后又回到机关大院。这是衙门作风、官僚主义,必须要改!”在他印象里,那是杨善洲用极少有的严厉口气批评大家,后来这种现象果然得到了有效地遏制。
“干任何事首先要赢得民心”
熟悉杨善洲工作风格的人都知道,他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推广新技术都喜欢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试验,等成功了再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施甸县委宣传部原部长孙中惠告诉记者:“杨善洲书记对我和我们这一代人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工作方法。我1964年毕业后曾在施甸县委宣传组工作。由于50年代末期浮夸风盛行,群众对各级干部指导生产的能力不信任,加上三年困难时期的自然灾害,群众的生产生 4 活比较困难。杨书记在1964年的三级干部会议上说,他要以办样板树典型的工作方法来指导群众、带动群众、影响群众。”
孙中惠记得,当时县委在甸阳镇罗街建起了40亩的样板田,引进了“稻麦杂交”和“西南175”两个高产品种。由于试验田靠近城郊的大路边,从栽插一直到收割都做给群众看,现种现割现收现脱粒现场计算产量,甚至架起锅现场煮给农民吃。群众直接感受到这两个新品种在产量、口感上的优越性。通过典型示范,群众打消了疑虑,之后的几年,在保场、董家村、迎将村这两个品种推广种植达上万亩。
“这则事深深教育和影响了我后来的工作方法,就是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赢得民心,要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来教育和影响群众,千万不能乱干硬上、违背民意。几十年来我照着杨书记的这种工作方法去指导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孙中惠说。
云南省原副省长黄炳生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他说:“杨善洲跟我讲过一件事,保山要发展蚕桑,但那时候粮食比较困难,尽管补了钱,农民还是不想种,还是把苗丢了,所以首先要让农民接受,不要先补这个补那个,效果不大。这对我之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启发。”
杨善洲曾说:“群众的任何小事都是事关自己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正因如此,他坚持把为人民服务当成自己的毕生事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爱戴和拥护。
在干事业中追求人生的意义(短评)
姜 洁
在采访杨善洲事迹的过程中,这位耄耋老人最深刻地打动我之处,就是他视事业为生命,生命不竭、干事不止的那份执著与坚持。在我看来,他从“不要命地在做事”中获得了满足,他把“为人民服务”当成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他以“善良的人做一点善事”的方式追求着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事业。
反观当下,有的干部虽然在刚刚走上领导岗位时还充满期待、心怀理想,但在经历了一些磕磕碰碰、困难挫折之后就自暴自弃、踟蹰不前;有的把干工作当成个人升迁积累资本的工具,好大喜功,为了升官不惜大搞“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说到底,这些人在干事业的过程中,丧失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事业观。
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定崇高理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尽心尽力干好工作。一个人如果只为自己、为家庭而活着,那么其人生的价值是有限的。只有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为集体的利益而奋斗,为了维护、实现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毫不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光荣的人生、闪光的人生。杨善洲这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好好地照一照。我们向杨善洲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在干事业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
共产党员身份永不退休 ——探寻杨善洲的人生观
本报记者 姜 洁
“是什么支撑着杨善洲以毕生精力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在大江南北传颂的同时,人们禁不住要问。
再次探访杨善洲生前的亲朋好友,听他们细数老人生前的一个个故事,不难发现:杨善洲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共产主义人生观,一直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未改变。
“共产党员说话算数,不能糊弄群众”
时隔60年之后,施甸县的许多群众依然对当年杨善洲“重病赴会不失约”的故事津津乐道。
1951年9月,杨善洲在原保山县西南乡搞土改。一次,他与篱笆寨、甘蔗地的群众约定开会,可到了约定时间,天却下起了大雨,杨善洲又感染了疟疾,高烧不退。同事们劝他让其他同志代为开会。但杨善洲不同意:“我和当地群众已经约好了,不能失信于民!”他叫同事们扶他走了6公里泥烂湿滑的崎岖山路,来到篱笆寨、甘蔗地。
“老书记经常说,共产党人说话算数,不能糊弄群众。他这辈子,向来是说到做到!”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的施甸县原县委书记杨嘉宾感慨地说。
把信守承诺作为共产党员的一个起码标准来要求自己,是杨善洲的人生信条。退休后上大亮山种树,也一样是为了履行诺言。杨善洲曾这么解释自己种树的原因:“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年,因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去照顾家乡父老,他们找过多次我也没给他们办一件事。但我答应退休后帮乡亲们办一两件有益的事,许下的承诺就要兑现。至于具体做什么,考察来考察去还是为后代人造林绿化荒山比较现实。”
为了这句承诺,杨善洲把自己退休后的22个春秋献给了大亮山,每天起早贪黑,把荒山建成了苍翠的绿洲,不求一分钱的回报。他无怨无悔,因为他早就把“说话算数”四个字深深地刻进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辈子奉献不止。
“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
杨善洲有句口头禅:“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给杨善洲当过11年秘书的祝正光印象最深的,就是杨善洲时常和农民群众一起下地干活,“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那时他有一半的时间都在基层,他常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施甸县委宣传部退休干部孙中惠给记者讲了当地流传很广的“县委书记被当成老农”的故事。1965年的一个早晨,天麻麻亮,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矮个子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请问你们公社的领导在哪里?”
见来人一身农民装扮,接待员答:“领导不在!”来人听了没作声,转身下了村子。过了约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一打听,原来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
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因为一直保持着淳朴的农民本色,杨善洲被百姓亲切地唤作“草鞋书记”。保山当时下辖5个县,每个乡、村都留下杨善洲的足迹。
“作为共产党员,不能光想自己,要时刻牢记使命”
在许多人看来,杨善洲似乎不爱钱,甚至以“贫穷”为荣——
从1951年工作到去世前,杨善洲攒下的钱还不足1万元;他拒绝了绿化大亮山应得的高额提成和奖励,还把市里给他的20万奖金捐出了16万,仅留下4万元给老伴养老;一直到2006年前,杨善洲才在老家新盖了一栋砖瓦房。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杨善洲认为自己的使命首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其次才是自己。于是,他在退休后毅然拒绝了搬至昆明安享晚年的邀请,执意回到家乡义务植树造林,每月仅领取70元的生活补助。20多年之后,大亮山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部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大亮山周边共有4个行政村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6个行政村解决了公路交通问题,8个行政村解决了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在杨善洲的不懈努力下,大亮山的群众们终于过上了致富的好日子!
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依然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
追求真正的幸福(短评)
姜 洁
也许在一些忙着追求物质财富的人看来,杨善洲是一个贫穷的人。然而,在杨善洲看来,成为精神上的富翁更重要。因此他一辈子按照共 10 产主义人生观的指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虽然生活清贫,却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人们永远铭记的人。
相比之下,作为共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有些物质上很“富有”的人,却并不见得快乐幸福:因为他们在盲目追逐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丧失了正确的人生观,把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当作人生信条,为谋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他人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杨善洲的感人事迹值得每一个活着的人深思,值得每一名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感悟——只有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为他人创造幸福,才能使自己得到真正的幸福,才能真正地实现人生价值。
权力属于党和人民 ——解读杨善洲的权力观
本报记者 姜 洁
在杨善洲的观念里,领导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都应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常常说: 11 “我手中是有权,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它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不能用来办私事。”
正因为杨善洲有这样的权力观,他一直谨慎用权、廉洁用权、秉公用权,把权力全部用到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上去。
“滥用职权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
从保山到杨善洲的老家施甸县姚关镇大柳水村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在任期间探亲,杨善洲一直坚持自己买公共汽车票坐到施甸县城,然后再徒步回家,从来没有用过一次公车。
“老书记总是说,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曾任杨善洲秘书的徐德武特地翻出了老人生前的工作笔记,上面赫然写着这么一段话:“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正因此,杨善洲对自己和亲属的要求特别严格,生怕用错了手中的权力。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搭顺风车。杨善洲经常会让人搭他的顺风车,唯独自己的亲人例外。在他看来,让外人搭车是为人民服务,让亲人搭车就是‘滥用职权’。”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给记者讲了两个对比鲜明的故事——
1987年7月的一天,杨善洲带着时任地委农村工作部科长的杨习超去腾冲调研林业、茶业发展情况。天正下着瓢泼大雨,当车开始爬 12 高黎贡山时,看见不远处一个被大雨浇透的老农正挑着担子吃力地上坡。杨善洲赶紧示意司机停车,让杨习超问问老农要去哪里。得知老农刚从潞江坝买粮食回来,要到腾冲上营乡,杨善洲赶紧让杨习超帮老乡把粮食搬上车,一路和老农聊起了农活家常。该下车了,杨习超问老农:“老倌儿,你可知道给你搭车的人是谁?”老农一脸茫然,得知是杨善洲,才恍然大悟:“哦,你就是‘草鞋书记’!真不像个当官的!谢谢啊!”
另一个故事是杨善洲的二女儿杨惠兰在保山一中读书时,有个星期天,也是下大雨,父女俩走路到施甸搭车回保山,衣服全淋湿了,就到姚关镇政府躲雨。躲了一阵见雨不停,杨善洲打着雨伞继续往县里走。镇党委书记就给施甸县委办打电话,当时的副主任寸发瑜知情后吩咐驾驶员,先开着车超过父女俩一段路程,然后调转车头开到他俩面前说:“老书记,去施甸吗,正好顺路,上车吧!”杨善洲疑惑地说:“怎么这么巧?”父女俩到了施甸县城,谢绝了司机要继续送他们去保山的好意,坚持乘公共汽车回保山。
“一分钱的东西也不能要,这是原则问题”
杨善洲认为,贪污腐败是从占便宜、收东西开始的。他给自己定了一条铁律:不占公家的便宜,不收任何人的礼。
“一分钱的东西也不能要,这是原则问题。”杨善洲的三女儿杨惠琴至今还记得父亲的话。小时候,有位在甘蔗基地工作的阿姨送了 13 她三棵甘蔗。回家时,被父亲看见了,当得知是别人送的,杨善洲发火了:“赶快送回去,别人的东西一分钱都不能要!”杨惠琴只好哭着把甘蔗送了回去。
知道杨善洲脾气的人都不敢给他送东西。给他送礼的人,总是被他毫不留情地骂回去。一次,一位和他关系很好的老部下来看他,带了一小袋玉米面,买了一斤蛋糕和一些香蕉,这些东西在当时不超过10元钱。为了不伤感情,杨善洲没说什么。事后,他托人给老部下捎去了10元钱。
不收礼这个规矩,杨善洲一直坚持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在他去世后,家属在讣告上写道:“家父遗言概不收礼,望各位来宾给予谅解。”他用清清白白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从不以权谋私的坚定原则。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
认识杨善洲的人都知道,他从来不开“后门”。1981年的一天,一位转业干部找到杨善洲,想借着俩人是老相识的情分,请他帮忙分配到城里工作。杨善洲当场就毫不留情地回绝了:“你怎么首先想到的不是工作,而是你个人的私利!”
“老书记‘后门’上的那把锁是没有钥匙的,但是他帮助干部群众解决困难的钥匙却揣了一大串!”保山农科所农艺师毕景亮怎么也忘不了,当年他的爱人和两个孩子都在农村,家中比较困难。杨善洲主动过问,在地委常委会议上提出:“像毕景亮这样的科技干部我们 要主动关心,尽快解决他的困难。不光是他,也要注意解决其他科技干部的后顾之忧。”
曾经多次采访杨善洲先进事迹的云南日报社记者程三娟感慨地说:“从采访中听说的无数个故事里,我发现了好多鲜明的对比:林场先后有三个职工生病,他都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到大医院去治病,甚至不惜四处借钱给他们做手术,但自己摔伤后却只找了个赤脚医生;他不肯帮自己的家人农转非,却帮好几个山沟里的教师家属办理了农转非„„通过这种对比,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一下子凸现在我的面前。”
“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这句话是杨善洲在日记中的心声,更是他为官几十载对自己权力观的最好注解。从他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开始,他就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认定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他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运用手中权力的唯一准则,把一切奉献给了别人,唯独忘了自己。
第四篇:生命有限与梦想无限
生命有限与梦想无限
看到这个标题我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尼克·胡哲,让我讲讲他的故事。
尼克·胡哲(Nick Vujicic尼克·武伊契奇)1982年12月4日生于澳大利亚,他一生下来就没有双臂和双腿,只在左侧臀部以下的位置有一个带着两个脚趾头的小“脚”,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取名“海豹肢症”,但更不可思议的是﹕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力克样样皆能,在他看来是没有难成的事。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更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为人乐观幽默、坚毅不屈,热爱鼓励身边的人。年仅25岁,他已踏遍世界各地,接触逾百万人,激励和启发他们的人生。
曾经有一个小男孩瞪大眼睛打量了尼克很久,最后终于吐出一句:“你总算还有一个头。” 只要看一眼尼克,你就会立刻理解为什么小男孩会这么说,进而感叹为什么上帝要制造这样的生命。没有四肢,只有躯干和头,就像一尊残破的雕像。这幅模样甚至连他的父母都无法接受。刚刚出生时,看到儿子这个样子,他的父亲吓了一大跳,甚至忍不住跑到医院产房外呕吐。他的母亲也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事实,直到尼克胡哲4个月大才敢抱他。这样的生命,在它的最初就残败不堪。残缺的身体,生活的不便,生命似乎也是局限的。
然而正是这样的一个生命,创造着不可思议的奇迹。
武伊契奇的双亲有一个梦想,他们希望他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学习。于是,父亲在18个月大时,父亲就把他放到水里以便让他有勇气学习游泳。6岁时,父亲开始教他用两个脚指头打字。武伊契奇有一个梦想,他想当一名演讲家,17岁起开始做演讲。在尼克19岁时,他打电话给学校,推销自己的演讲。在被拒绝52次之后,他获得了一个5分钟的演讲机会和50美元的薪水。从此,他的演讲生涯开启了序幕。他嗓音富有磁性,思路清晰,语言幽默。最关键的是,他有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可以与别人分享,给所有人坚持下去的力量。在多年磨练当中,他具备了异常坚韧的心智和丰富的阅历。这些精神上的素养完全弥补了肉体上的缺陷,帮助尼克超越了健全的大多数人,取得非凡的成就。如今,他已经在全球34个国家发表过超过1500场演讲,每年要接到超过3万个来自世界各地的邀请。所有看过他的视频,或听过他演讲的人,都无不发自内心地诚服于这个曾被预言“永远得不到爱”的人。他已经成为世人心目中与命运顽强斗争的象征,或者说,一尊活的雕塑。尼克曾提到说上帝为他预备好了美娇娘,就等他去找到她。尼克一直都渴望结婚,渴望生儿育女。2010年,在一次演讲时,尼克认识了日裔美女宫原佳苗,与之一见钟情。经过一年多恋爱之后,2011年8月尼克和日裔美女宫原佳苗订了婚。2012年情人节前夕,两人举行了盛大婚礼,正式步入婚姻殿堂。次年2月他们的儿子恰逢二人结婚一周年之际出生。至此,尼克·胡哲多舛的命运走向了完整与美好 中国古语云:“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胡哲说:”我告诉人们跌倒了要学会爬起来,并开始钟爱自己。”生命是有限的,梦想却是无限的,只要还有生命,我们就该拿出勇气,永不言弃,去追求,去实现我们的梦想。悬梁刺股的勇气,夸父追日的毅力,如果失败了,那就再站起来,努力让自己变成一个奇迹。
谭丹
2013/5/5
第五篇: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 体会
“资源有限 创意无限”体会
每个人组织所拥有的资源尽管在数量、质量、种类上各有不同,但一定是有限的。因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文社会资源是有限的,相对于需求的财富创造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来创造新的资源用以满足自身需要,人的智慧所延展出的空间是无限的,即是创意是无限的。
如今世界技术发展,经济规模扩大,资本扩张,但实际资源却相对匮乏。早在1912年,著名德国经济学家熊皮特就明确指出,现代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是资本和劳动力,而是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就在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使用。时隔百年,这个预言活生生的摆在了眼前。根据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的《创意经济》书中的统计,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 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 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 4 %,英国为1 2 %。总体来看,当今步入的创意时代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技术向左,资本向右,创意向前。思想的轴心时代,那股技术的大潮处于消退状态,许多技术后继无力。微软继WINDOWSXP之后在IT行业地位止步不前,其著称于世的技术优势也遭遇瓶颈。而苹果创意资本却迅速崛起,成为IT业新主。而投资市场中,传统领域的投资也失去了原先重重的机遇。创意成为了资本投资新的指向标。金融资本的中心——华尔街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技术和资本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
二、人力资本进入高级形态,创意资本成为经济舞台中心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就在人力资本理论中提出,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素。在创意时代,人力资本由原先的劳动力、生产技术为主转化为了知识与文化的创造力为主,正发展进入一个高级形态的新时期。创意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创意在民间,向社会集纳创意是企业基业长青之道。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物质财富趋于富足,人们对商品要求更为苛刻,专门针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开始走俏,而对于这些千奇百怪的需求,再优秀的客户经理也无法准确把握。也因此,威客群体也正逐渐壮大,在国内,猪八戒网也正崛起,成为创意人才的蓄水库。
各种事实都证明,创意资本、创意产业正在超越和替代传统的金融资本、金融产业,创造着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它将成为新一轮“财富蛋糕”的“操刀者”。而处在全球经济中的我们,也要抓紧做好转型,迎接这个新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