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联系实际论述如何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联系实际论述如何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
时代呼唤英才,希望在与青年,作为一名财会专业的一门大一学生,我深知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在当下,我无时无刻警惕自己坚定信念,为理想而奋斗。
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步伐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人的心灵世界的核心。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就要做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对于当代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精神境界有着重要意义。
确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首先就要贯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从而确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要认真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理论,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做到力争上游不落后。对于我一名财会系的学生来说,更是要注重学习精通经济学和会计学的知识。同时我也要积极参加党课学习,学习党的理论知识,从不缺席迟到早退,对于每堂课的内容在课后步步落实,勤做笔记牢记在心,通过党课学习肩负起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承载起家庭和亲人的嘱托。
其次,更要注重实践,从理论到实际,就要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我们应该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并尽可能寻找机会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认识社会和参与社会的能力,因为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才是坚定而又可靠的。为了践行理想和信念,我就要从生活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朝着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目标奋进,解决好每一个人生课题。对于我来说,我觉得自己的实践能力就存在的很大的不足,我的社会阅历就十分有限。在大学期间,我想通过参加一些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以及研究性活动,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大学时期,我们并不能做埋在书本里的蛀书虫。如何确立人生的目标,行成生活的态度设定自己的人生规划,都是这几年里我们要去做的。当理想信念确立之后,就必须落实在行动上。离开了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也不成其为理想了。而且,只有通过追求理想的实际行动,理想才能化为现实,否则只能是一种不结果实的花朵。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善于坚持,既然有了科学的理想和信念,就要持之以恒、永不放弃。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并非只有成功与鲜花,也会遇到许多的挫折和失败。对此我们就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逆境中奋起,不因此消沉。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幼小的儿童,也不是懵懂的少年,我已经成为一个当代青年。在这成才和成年的关键节点上我不想落后于他人,我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会计员,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协助决策者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这是我的使命,也是我们每个财会系的同学们的使命。
确立和践行科学的理想信念,这是一个充满曲折性艰巨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我有信心做好,我也有能力做好!
第二篇:联系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520
联系实际践行科学发展观
摘要: 当前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实现伟大中华民族的复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词:初级阶段、实际、科学发展观、因素、途径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意义: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这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我国国情所作的总体性、根本性判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从我国实际出发,首先要从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必须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机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认清现实,谋划未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1】,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强调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现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外环境复杂,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这需要我们认清社会发展的现实条件以及制约科学发展观的因素,再者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合理的途径。
21世纪,中国的发展进程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如下的6大基本挑战:人口三大高峰(即人口总量高峰、就业人口总量高峰、老龄人口总量高峰)相继来临的压力;能源和自然资源的超常规利用;加速整体生态环境“倒U型曲线”的右侧逆转:实施城市化战略的巨大压力;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并逐步解决三农问题;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和国际竞争力的培育。现在还面临着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如何面对这些社会现实,如何统筹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不谋而合地摆在我们面前。这就需要我们认清社会现实,施之有效地需求科学发展观的合理途径。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现实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解决现实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这就让我们回位到如何施之有效地实现科学发展观
一、运用系统思维,实行五个方面的统筹协调
科学发展观是系统发展观,也是全面发展观,系统思维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在此要统筹协调城市化、现代化与郊县发展水平的提升,统筹协调南与北发展,统筹协调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协调对外开放与扩大内需
二、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公众谋利益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现在的具体事情做起,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抓起,努力把科学发展观不折不扣地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贯彻到体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科学发展的环境
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正确地履行政府职能,大兴求真务实、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政府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应以更多的精力关注经济社会和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发挥市场和市场主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调整绩效导向,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政绩观与发展观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地方来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决定着发展观,在一定程度上,政绩观就是发展观。如果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就绝不会有科学的发展观。没有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的发展,也就不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可能绕开正确的政绩观以及相应的干部考核体系。科学发展观能否有效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正确的政绩观能否确立以及考核体系是否完善。
科学发展是一种能力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同时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一定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缘由在于以下四点:
一、科学发展的要求不具体.二、科学发展的意识不牢固.三、科学发展的思路不明晰.四、科学发展的考核不严密。而针对以上推进科学发展的制约,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推进发展目标具体化。
二、强化典型宣传教育。
三、完善科学发展思路。
四、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不管现状是多么的糟糕、多么艰巨,我们始终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毫不动摇的走下去。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服务未来,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尽早进入和谐社会。
目前,我们正紧锣密鼓的开始着“十二五“规划。在这个规划中,我们得实施调整和升化产业结构,缩短城乡差距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此,我更有必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新的环境,新的挑战。至此,我还得必须着眼现在,放眼未来,不断开拓,汲取进去。我们知道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必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必要。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也。
参考文献: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第三篇:坚定理想信念 践行理想信念
坚定理想信念 践行理想信念
一、什么是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共产党人只有确立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
首先,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总书记的这一形象比喻切中时弊、一语中的,充分说明了理想信念对于左右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斗志、指导人的行为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理想信念是聚民之“魂”。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总是立足历史实际,把最高理想细化为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个共同的目标和信念,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才得到增强,我们的国家才始终是一个有机整体,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前进才有了方向、发展才有了依据、改革才有了遵循。
再次,理想信念是前进的引擎。邓小平同志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动力。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从大庆铁人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崇高信仰、远大理想发挥着巨大激励和鞭策作用,让我们穿越90多年艰辛历程,写下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震撼”。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党的理想信念都是激励党员干部的精神动力。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目标和追求,活着只是为了吃饭,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只能是行尸走肉,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无魄有体就像稻草人”。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广大党员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断获取锐意进取的精神动力。
二、如何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不会随着党龄的增长、职位的上升而自然获得,必须经过后天不断的学习、磨练、修正、强化。这种后天的培养,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学习、自我净化。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看待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理想的必然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学习党的革命历史,全面了解党的奋斗历程、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家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朝着共产主义的理想阔步迈进。
二是融入群众、砥砺升华。党员干部只有把自己融入群众,我们的根才不会断,才能汲取更多的营养,长成参天大树。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做决策、办事情都要多想着群众,多到群众当中去,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经常地、自觉地反思我们的责任是否尽到,我们作出的决策是否符合群众利益,我们的工作成效群众是否满意,调整坐标,修正方向,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三是接受监督、不断校准。自觉接受党内监督,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纠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求得不断进步。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把工作的评判权、监督权交给群众,积极听取各方面意见,深刻反思自身思想认知不全面、不深刻、不到位的地方,及时补缺补位,堵塞漏洞。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坦诚、自然、客观地面对媒体和记者,在舆论监督中正心、正行、正言。
三、怎样践行理想信念?
践行理想信念,要按照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找准理想信念与现实任务的结合点,紧紧围绕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坚定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推动发展、深化改革、造福群众的不竭动力,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
第一,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坚持思想上齐心,牢记共产党员的第一身份,为党工作的第一职责,一切行动以《党章》为基准,任何时候都做到信仰不变、立场不移、方向不偏。坚持政治上齐步,把“向中央基准看齐”的要求化作具体行动,做到令必行、禁必止、言必信、行必果。坚持行动上齐 力,用大局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确保把中省要求和县委县政府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第二,要自觉担当重任。对于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源建设、加强财税征管等重点难点工作,拿出一种勇往直前、舍我其谁的勇气,带领群众破解难题、促进工作、推动发展。要全力为民造福。时刻坚持民生优先导向,主动回应群众关切,不玩虚的,不搞假的,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劳动就业、求学就医、社会保障、住房安居、社会治安、生态环境等问题,让每一位群众、每一个家庭都能过上幸福、安康、有尊严的生活。
第三,要从严要求自己。要按照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要求,讲正气,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用在为民谋利上,手握戒尺、依法用权,不以私情费公事,不拿原则做交易,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人、激励人、带动人。讲修为,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品行操守,多同普通群众、先进模范、专家学者交朋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讲廉洁,用党纪国法约束自己,守住信念防线、道德防线和法纪防线,坚决不踩“红线”、不越“雷池”,做一个党和人民信赖的人、一个同事和朋友敬重的人、一个亲属和子女可以引以为荣的人、一个回顾人生能够问心无愧的人。
第四篇:紧密联系实际,践行“八荣八耻”(学校)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牢固树立“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
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下简称“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重要论述,言简意赅、高屋建瓴、立意深远,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既有先进性的导向,又有广泛性的要求,意在引导人们摆正个人、集体、国家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辩证关系,确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是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和生动教材。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增强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和推动党风政风建设、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凝聚道德共识的紧迫课题、是匡正社会风气的迫切需要、是发挥道德力量的必要举措。随着开放的日益扩大和互联网的广泛运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意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许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被模糊或消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严重冲击。在现实生活中,与时代主旋律相悖的不道德、不文明的现象仍随处可见。在我们的同学中间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些学生存在着因世界观、价值观的偏差带来的自私自利,盲目媚俗,相互攀比,思想浮躁,不能静心于学业,胸无大志,兴趣转移,缺乏理想追求的现象;一些学生思想偏激,片面追求无组织、无纪律、无原则、无标准的所谓的个性;在学习方面:因就业形势的变化带来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蹉跎岁月,虚度时光,考试作弊,懒惰颓废,对学校要求多,对教师要求多,对条件抱怨多,惟独对自己定位不准,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着眼于基础。在日常行为方面:对个人要求不严,自由散漫,小偷小摸,损坏公物,抽烟喝酒,打架骂人,以强凌弱,谈情说爱,迷恋网络。有的同学行为习惯差,不具备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文明水平,言行举止与中师生身份有较大的错位。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校风,涣散着我们的学风,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重申和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整合和凝聚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引导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观念,营造扬荣抑耻的良好氛围,匡正社会风气的良药。它有利于焕发人的道德精神,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净化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有序;有利于把力量团结起来,把智慧凝聚起来。我们在做这方面工作时,要重点抓好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广大党员和教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另一部分则是青年学生。领导干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提高执政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更好履行职责的需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肩负的职责和职权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施政效果,才能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教育改革、建设和发展。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还应当担负起领导责任,在学校及本部门大力倡导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好风气;对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的不良现象,要采取措施,切实纠正。与此相联系,应把践行“八荣八耻”,作为评价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广大青少年学生中开展“八荣八耻”教育就是要以“八荣八耻”统领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就是要在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中贯彻“八荣八耻”;就是要旗帜鲜明地确立起正确的价值体系,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决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就是要把青少年引导到热爱祖国、决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全部热情和力量的道路上来,把青少年引导到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道路上来;就是要鼓励青少年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就是要激励青少年在思想意识和实际行动两个层面与错误的观念作斗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加强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八荣八耻”精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囊括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
第五篇: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
联系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政府要全面审视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矛盾问题,还要求政府高瞻远瞩,注意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努力实现以公共利益的和谐为宗旨的价值取向,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运行机制的创新,实现决策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
树立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思想,坚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政府管理创新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充分考虑经济、社会以及资源、环境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之路,保证世代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为政府管理提供了新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发展应该始终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果不能找到一个正确的增长方式,经济不可能长期稳定快速地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在政府管理中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经济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也不能把发展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增长谈不上经济发展,但增长又并不一定带来相应的发展。
现代政府的本质特征是公共性,政府管理是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公共利益也就成为政府管理的基石与出发点。要防止和克服一些领导干部在“政绩观”上存在的偏差,那种在错误发展观的支配下干出的所谓“政绩”,往往是不科学的、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长远发展的。正确的政绩观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使其既包含经济发展的指标,也兼顾资源、环境、生态,以及公共卫生、就业、社会保障、人民生活等社会发展的指标,并以制度作为保证。另一方面,只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把树立政绩的根本目的定位为给人民群众谋利益。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真正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才能创造出扎扎实实的政绩。
政府职能问题是政府管理的核心问题,政府管理的创新必须通过政府的职能转变来实现。政府的职能转变是当前各类矛盾交织的汇集点,从传统的“统治型政府”模式向“公共服务型政府”模式转变,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问题,而且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决定性意义。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政府必须坚持以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重心,通过引入市场机制与社会服务一起为社会各方面提供所需的公共产品。
在20多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近年来我国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政府行政能力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转变了政府职能。我国已明确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界定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各级政府在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使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二是推进了依法行政。先后颁布了《行政复议法》、《立法法》、《行政许可法》、《公务员法》等重要法律法规。各级政府在减少行政执法层次、实行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执罚分离、执法公开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更加注重依法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并且开始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绩效评估,以保证公正执法。三是增强了科学民主决策。着力健全了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听证和公示制度、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制度、公民公开评议制度、集体决策制度、决策责任制度等,以保证各项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公开性。四是推行了政务公开。各级政府加大了政务信息公开力度,包括法律政策公开、办事程序规则公开,并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发布政务信息,绝大多数地级市政府在网上设立了办事窗口,制定了电子政务规划,中央和大城市政府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也正式开通。五是改革了行政审批。
各级政府大力推行公开审批规则,简化审批程序,实行“一站式”审批,许多地方开始实行全程办事代理制、随时办结制、告知承诺制等管理创新,改革了行政审批制度,方便了企业和群众,提高了审批效率。六是推进了廉政建设。例如,明确提出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工程项目、政府采购和产权交易,一律实行公开招投标,并着手全面构建惩防并举的廉政体系。七是加强了政府应急管理。以应对“非典”突发事件为契机,各级政府强化了应对突发事件的作用,已初步建立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和法制,编制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应急处置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