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国生命教育
英国生命教育
一、教学内容
(一)促进个体生命、社会品质完善发展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内容
英国的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即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良好的教育。它分为5—7岁、7—11岁、11—14岁、14—16岁四个阶段内容,兼顾了广度与深度有机结合、水平与垂直思考的启发。四个阶段都包括了学习制定计划,学会与人交往,掌握一些急救基本措施及缓解压力的一些方法,了解与身体健康相关的一系列常识(比如从健康饮食,避孕,毒品等等内容)。但每个阶段内容的深浅程度不同,比如,与人相处这一项内容则是由低年级的倾听他人说话,与他人游戏合作等最基本的交往技能逐步加深,到14岁学生就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人际关系处理技能。11—14岁、14—16岁这两个阶段则开始让学生了解婚姻关系,家庭生活及父母的责任义务,并期望学生能挑战犯罪行为,积极提供和接受帮助等。
(二)实现生命价值的公民教育内容
英国2000年9月确立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指出,公民教育要教给学生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知识、技能、理解,让他们在社会上——本地、本国、国际,担当起有效的角色。培养有理想、有知识、有责任的公民,使其能富有责任感,并自信地在学校、社区和更广泛的世界发挥积极作用。尊重不同的民族、宗教,了解经济和民主体制及其价值。2007年1月25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发表《课程检视:多样性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白皮书,要求在公民教育中增加尊重多样性的教育内容,使具有不同背景的人能和睦相处,促进社会和谐。
英国高校的生命教育主要侧重生命课程教育的形成,培养学生对生命观的认同感,并启发他们尊重生命的理念和进行一些争论性问题的探讨等。
从英国生命教育的内容来看,是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联,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归,很好把社会需求的民族价值观等内容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生命教育的立体的完整的内容。因此英国生命教育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是尽可能地包含学生人生整体和其全部生活的历程,着重探讨与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从知识、能力与理解三方面入手,使学生具备一个有学识公民应有的知识,发展和提高探究问题与沟通的技能,发展参与和责任行为的技能。
二、教学形式
总的来说,英国生命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渗透式。渗透式教育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
入到其它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将其化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英国最常见的是将生命教育渗透在历史、地理、英语、艺术等与生命教育课程内容、背景、教学和学习方式相近的科目中,另外也认为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能对生命教育做出独特的贡献。
在英国的高校学习阶段,课堂的教学也是灌输式的、正面、直接的教授,但是其是以启发式教育为主导的,鼓励学生自主独立思考就是英国学校生命教育的特色所在。总之,英国的生命教育除了开设专门的公民教育与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外,还把对学生的生命教育渗透在各种相关的学校课程中,相互协作,让学生多角度、多方面来提升对生命的体认。
另外《柯瑞克报告书》虽然强调公民教育应该设科教学,并不希望限定教学内容,规定单一的教学方式,而是鼓励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英国生命教育教材在设计的时候基本上抛弃了传统说教、而是以引导与诘问的模式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而且英国的生命教育课程都强调在课堂教学时搭配各种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意见,而且也结合运用各种媒体、网络资源,来营造符合真实生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从知识、技能与理解三方面有所收获。
三、教学途径
英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实施路径包括课堂教学与课外读物相结合、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开设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对实施生命教育的协助等。
第一,课堂教学与课外读物相结合。英国中小学开设了以促进学生灵性、道德、社会与文化发展为主题的公民教育课和以增进个人身心健康、人际关系与民主社会之角色扮演为中心的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课。系统的课堂教学保证了生命教育基本内容得以系统、完整地呈现。除了生命教育课程之外,英国还开设了与生命教育相关的专题教学。此外,英国中小学还将生命教育的精神整合到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公民教育和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等课程之中。
第二,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涉及内容很广泛,远非公民教育、道德教育和个人、社会与健康教育等几门课程所能涵盖。因此,英国中小学除了设置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还将生命教育渗透于学校的整体课程之中,特别是在科学(涉及生活和死亡问题)、地理(环境问题)、历史(发展与忍耐)、体育、美术、音乐等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相关知识。这是一种隐性生命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向学生间接传授生命教育思想。
第三,开设生命教育实践活动。英国学校历来重视课外活动,为了配合生命教育常规课程的顺利开展,英国中小学在课外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学生提供进行创造性实践活动的机会和场所,组织他们积极地参加这种课外实践,以增强其生命体验,引导他们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英国小学经常采用的实践形式是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到野外去活动。他们不仅把课外活动看成是一种观察自然、了解社会的文化活动课,更把它作为培养个体能力、完善个体生命的重要工具。活动课程精心计划,周密安排,效果十分明显。
第四,社会对实施生命教育的协助。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施除了依靠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来自家庭、社区、媒体、民间组织和政府等的协助,它们是生命教育顺利实施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英国许多家庭积极与学校配合,形成一个相互影响、不断协调、目标一致的综合教育网络,使学校的生命教育达到最佳效果。英国社区配合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最有效形式是成立“教育行动区”。如果被判定为薄弱学校,它们将得到社区和优质学校的持续帮助,使需要帮助的学生在心理、身体、智力、情感、精神、道德和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发展。英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民间机构和组织遍布各地,它们开展的活动增强了青少年对生命的体验,使其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激励他们为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努力,同时也向他人宣传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意义。英国政府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的推行运作,不断加强对生命教育的管理,并利用法律、行政手段等推动生命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特殊案例
以英国COLLINS出版公司的《YOUR LIFE教师手册》为例,该手册把生命教育中垂直式思考深度和水平式思考广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广度方面,三个年级都包含了“了解自己”、“保持健康”、“人际关系的发展”、“发展成为一个公民”等四个单元,从个人社会和健康教 育发展到合格公民的最终确立,逐步推进。在深度方面,每一阶段(从Your Life 1到Your Life 3)都包含了“你和你的感受”、“你和你的时间”、“你和你的金钱”、“你和你的成绩”四个主题,主题相同但每一主题所探讨的问题却深浅不同,逐步深化。可以看出英国生命教育所涵盖的并非只是纯粹的政治知识,而是结合学生个人与社会的经验,注重与学生日常及未来社会政治生活有关的内容,课程内容符合日常生活的情境,包含丰富的实际生活,广泛涉及到与学生个人和生活实际的关系,把主题纵向的深入化探讨和横向的普遍化拓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创造属于个人的新经验与价值观,培养面对未来生活的个人能力,得到均衡的发展。
另一种课堂
活力四溢的“生命教育”
———生物博物馆的“运动场”
生物博物馆对参观者介绍海洋生物、陆地生物一直介绍到人类世界。在这样一个藏品丰富的博物馆里, 居然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儿童室内“运动场”。这个儿童室内“运动场”, 像
个巨大的健身房, 但又与我们通常所见的健身房很不一样。它分成若干个“运动区”。“艺术体操区”有一个大屏幕, 上面有一个满身肌肉的机器人教你做艺术体操。在他做操时,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人体肌肉的变化。他那“可怕”的外形和优美的动作形成了滑稽的对比,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边笑边跟着舞动身体。“跑步自测区”有一个长约25米的跑道, 跑道尽头有两个标有“STOP”的圆心。当孩子跑过去触碰到圆心时, 前面的小电子屏幕就会显示出孩子跑步的时间。不少家长在旁边给孩子加油, 孩子也一遍又一遍从头冲刺, 跑得不亦乐乎。“公路运动区”的尽头是一个大投影, 上面显示出运动着的各种地形。屏幕前方的空地上分别放着自行车练习器和类似划艇的练习器,小孩子们看着屏幕做运动, 仿佛在翻山越岭, 挺逼真!除此之外, 还有篮球、足球、握力等练习区, 整个活动室热闹非凡。在生物博物馆里为儿童设立这样一种形式的“运动场”, 当然不仅仅是给孩子们一个消遣的所在。在经历了各种各样生物世界之后, 让孩子们切身体会一下人类自身存在的活力, 是对“生生不息”最好的诠释, 是匠心独具的“生命教育”。
第二篇:感受英国教育
感受英国教育
贾汪建平求知中学蒋兴凡
本人有幸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生物教师赴英培训活动。在为期四周的学习、考察旅行和生活中,我们参观6所中小学校,走进了课堂与英国的老师、学生零距离交流,同时听取了英国中小学教师、大学教授、政府官员的专题讲座,从各个侧面对英国的教育体制、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备课上课、考试评估、作息时间都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我们也去过了英国的城市乡村,如伦敦、剑桥、牛津、利物浦、爱丁堡、切斯特、约克等,领略了英国部分名胜风景,加深了对英国教育和文化的了解。在Suman教育培训中心的安排下,我们学用刀叉体验西餐味道,走进酒吧,品尝英国酒文化,尽情感受异域的民俗„„下面我想对本次英伦之旅做个回顾和总结。
★ 简朴实用 ★
◆ 学校校门---第一次到英国学校,不敢相信学校大门竟如此简单,就是一个普通的木牌,而且很不起眼。后来参观其他几所学校也是如此,原来英国学校的校园是开放的,绿化带代替了围墙和栅栏,没有传达室、更没有门卫,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没有一个“象样”的校门。其实不要说中小学,就是象剑桥、牛津等世界一流的大学也是如此,学校“大门”就是一个家门而已,还不如国内幼儿园的校门。看来英国人花钱真是用在刀口上,该花的一分钱都不少,不该花的一分钱都不花,花钱讲究实用。
◆ 学校环境---参观几所学校(matthews rc high school、meschaple school、MMU大学、ashton on mersey school),共同点能感觉到浓浓的人文气息,每面墙壁都会说话:走廊的墙上贴着学生的作品,处处可见学生活动照片的专栏,用材不是很高档,但构图、色彩的搭配却恰到好处。校园、教室、实验室、食堂等都非常生活化, 特别是教室布置得琳琅满目, 不仅展出玩具, 还展出各类生产、生活用具以及老师、学生自己制作的手工、动植物标本、图画等, 趣味十足。有些作品还非常有创意。每间教室的墙上, 不是相关教学内容的专栏, 就是贴满了学生的作品,学校充分利用每一点有效的空间, 或吊或挂各种各样的“作品” , 充满了浓浓的教育“ 味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环境育人吧。校园整洁,墙壁、课桌无一丝刻画、涂抹。校园内总有大片绿地,运动场地不大。校舍无高楼,基本上都是普通平房,而且房子外表也毫无装饰,不像国内外墙铝塑板、瓷砖等装饰,墙壁均是红砖,看上去确实是“原汁原味”,朴素的不能再朴素。
◆ 学校教室---教室(实验室)的空间不大,没有国内我们的教室空间大。从外形上看,像厂房。但教室设施先进、实用,类似于我们的多功能室。教室里没有用粉笔的黑板,只有供书写的白板和投影用的电子白板及音响,有2-4台计算机,教室桌椅按小组形式放置,利于学生小组活动。英国教室的设置是以学科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英国是“学生找老师”即跑班上课,我们是“老师找学生”。我们参观的几所学校教室也是实验室,室内物品摆放显得凌乱,空间显得拥挤,的确没有我国学校的实验室那么宽敞、漂亮,但是教育设施的利用是非常理性而且到位的,实验器具多数为塑料制品而不是玻璃制品(培养皿等),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几乎每节生物课老师都要做实验,试验器材信手拈来,仪器和设备的使用率非常高。实验室与教室合二为一,确实体现英国一切实用的原则。
◆感悟:英国的简朴校园及实用的设施与我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差。英国的校园
建筑反映了他们简朴与实用的教育理念。在这种建筑简朴、书香浓郁、文化源远流长的校园环境熏陶下,培养了英国人讲究实用、勤于务实的求实精神,培养出高素质的公民,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学精英。
在我国的许多学校,从贫困农村的小学到现代都市的重点中学,国家加大校舍投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但有的学校为了体现现代气派,体现学校办学实力,刚用过十几二十几年的教学楼推倒重建,校舍内外装修得富丽堂皇,气派非凡,更有甚者有些名校的校门动辄上百千万。
小富即阔的排场与大富却简的风范相比,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 快乐创新 ★
◆ 英国的课堂教学注重师生互动寓教于乐。学生注意力是有限的,如何有效地提
高课堂效率,在英国,教师非常注重趣味性。他们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很轻松自由,有很多游戏和活动,经常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一般中小学每班有20多个学生,经常是两张桌子并在一起,四周坐四、五个学生,以便于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提问、大胆发言,可以坐在位子上回答老师的问题。老师衣着随便,在教室来回走动或经常坐在讲桌上讲课,学生随时可以提出问题。教师上课始终带着微笑,总是不断的鼓励学生,赞赏学生,让学生不断产生自信。教学方式多样,课堂氛围宽松,节奏较为缓慢。
◆ 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英国教学很注重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动
手能力。我们在圣马修学校观摩的一节关于“花的结构”生物课。共18个学生3位教师。学生分为三组ABC,其中一组搜集花的有关知识、一组显微镜观察花的结构、一组动手剪贴花的模型。ABC三组轮换活动内容。三组活动内容都是让学生先体验、先理解而后再从中找出结论。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过程。由于孩子们都是积极的、主动的参与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天性、灵性及思维、动手能力在开放的课堂上可以自然释放。另外,我们参观的其他几所学校,发现在课程设置上也非常突出实用性知识和技能教学。学校还会让学生学会日常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如电工、水工、木工技能,家电操作等。许多大学都设有“工作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校内、校外的工作机会,有的学生在设计服装或是其他日用品、饰品,并自己用缝纫机缝制出来;木工室里有的学生用电锯锯着自己设计好图样的乒乓球拍、小玩具等,有的在用锉刀打磨作品,也有的学生在电脑室里用计算机进行电子设计。
◆ 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老师非常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一
个小组通常有4—6人,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讨论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见解。从课堂观察来看,孩子们的合作意识的确很好,明确分工,有序合作,兴趣盎然,表现良好
◆ 课堂教学注重培养专才,发挥学生个性。英国的教育体制是个性教育,无论在考试或者教学方面都尽量发挥学生个性。在基础教育阶段,通常学校会对每个年级和每个班级订有整体性教学计划地,任课老师还会为每位学生制定个体教学计划。重视个别教育的客观结果使孩子的个性发展十分鲜明,布满朝气和创造活力。英国的高考孩子可以自由选择考试科目。在这种体制下,学生按爱好学习,在爱好科目上投入更多精力,发挥出自己的特长与个性。
◆ 课堂教学注重实用原则。英国老师在教学中很注意知识的实用性,不摆花架子。
很注重孩子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没有过多的说教,没有过多方法的指导,每次活动或实验结束,只要学生得出结论就行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可以,注重结果,注重过程,注重实用。所以,没有束缚思维的课堂就显得轻松愉快,孩子们也会感到很自信,同时无形中培养孩子实用主义原则。
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环节等方面与英国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差
别,但是不是很大,特别是近几年我们学习杜郎口模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等,有的教师的课堂教学比英国的还要好。但是为什么学一段时间就丢掉?为什么总感觉到这种快乐教育的模式不适应应试教育呢?英国的大考不比我们少,且孩子早上8点上课下午3点放学,为什么他们家长、孩子的压力比我们小呢?我感觉英国的考试模式、试卷的难易程度、招生选拔的制度与他们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不矛盾,是一致的。
★ 每位孩子都重要 ★
“每位孩子都重要”(Every Child Matters)是英国基础教育的一个核心理念。
◆ 其核心内容是:提倡每一个孩子都同等重要和平等, 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机会均
等。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让每一个学生自信地、有自身个性和特长地发展。
◆ 其主要达成目标:全社会都要帮助儿童达致健康发展的5个指标: ①健康: 享有
身体及精神上的健康, 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②安全: 受到保护, 不会受到伤害和漠视;③快乐、成功:享有最大的生活乐趣, 并掌握各项技能;④做出积极贡献: 积极参与社区和社会事务,不会做出反社会及违反法律的行为;⑤得到经济保障: 不因经济无保障而无法充分发挥潜能。
“每个孩子都重要”的说法在国内同三个“一切”的说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
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意思一样。但在落实上却差别较大。在英国从首相到教育官员到校长、教师、家长,都在为如何落实“每个孩子都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务实的措施。
◆ 重视贫富有差异学生的教育
英国贫富差异也是比较大,针对贫困儿童的教育。英国有一项从零岁开始对贫困家
庭的儿童给予关怀的“确保开端” 计划。将健康、家庭支持、儿童关怀、教育整合起来, 使所有的儿童在生命最初的关键时期获得最好的开端。在贫困人员较多的社区建立儿童中心, 为四岁以下生活在贫困中的儿童提供服务。对贫困家庭政府提供高层住房,一旦家庭有了孩子,政府则为他们调换宽敞的或周围有空旷场地的住房,满足孩子活动的需求。同时各个学校对困难家庭学生都有相应的资助内容,提供免费的午餐,提供统一的免费校服。
◆ 重视心理和生理上差异学生的教育
英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个人隐私,不得公布,以免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在英国体
罚变相体罚学生都是侵犯人权的,老师或学校要吃官司的。就连家长会是一对一的,就有点儿像医生为病人治病一样。老师在预约的时间里只见一个家长,告诉家长孩子在学习上的不足,应怎样努力。同时,学校考虑到孩子们的自尊心,禁止家长打探孩子的考试成绩。而在中国所有的家长坐在一起,成绩单张贴在教室里,如果孩子没考及格,家长会丢面子,孩子的自尊也会受到打击。
对于身体或智力残疾的学生,英国取消原来的特殊学校,把生理缺陷的孩子纳入正
常学校教育。同时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特别教育教研组,专门研究特别学生的教育对策。而且校舍设施都有残疾人通道(厕所、走廊、楼梯等处),为残疾学生提供一切便利。
◆ 重视认知水平和能力差异学生的教育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们所说的落后生(差生)教育,在英国中小学的教学组织始终保
持着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两个系统。课堂教学由任课教师组成,面向全班学生系统授课。个别辅导由辅导教师组成。这种双轨并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既发扬了班级授课制系统讲授、成批培养、大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优势,又克服了其在因材施教上的不足,充分照顾到了每个儿童的个体需要和个性发展。在我们参观ashton on mersey school里,我们就看到15个学生上课,就有5个教师在辅导, 这在国内一个教室5位老师同时教学是不多见的。受辅导的学生一旦达到相应的知识水平,就回到原班级就读。应该说这种方式有效地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上的差异,与国内的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差”有所不同。
英国全国性的大考比我们的多。仅基础教育阶段国家级的统一考试就有5次(7岁一
次、11岁一次、14岁一次、16岁一次即GCSE考试、18岁一次即A-level考试。现在仅有2次考试)。以学生16岁参加的GCSE考试为例,他们会在试卷中设置不同难度的试题供学生选择,或在同一次考试中设置不同难度的试卷供学生选择,体现了对学生能力差异的关注。如:试卷有容易卷、普通卷和困难卷3份试卷,考生可以参加“容易卷+普通卷”的考试,将获得C等、D等、E等、F等或G等的成绩;考生也可以参加“普通卷+困难卷”的考试,将获得A等、B等、C等或D等的成绩;参加“普通卷+困难卷”的考生如果达不到D等的标准将不予记分。英国这种考试制度及评价方式,真正体现以人为本,以孩子的发展为本,承认孩子的能力差异,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感,每个孩子都重要。
◆ 重视不同文化、民族差异学生的教育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化差异加大。在英国有全纳教育政策,此项政策强调
将所有孩子都纳入主流教育。规定学校必须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包括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 残疾孩子, 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语言背景(包括旅居者、难民和避难者)的孩子。所有主流学校都必须制定融合所有学生的政策。在我们考察的圣马修天主教会学校中,一个班级18个学生其中白人10人黑人3人印巴人3人混血儿2人,他们分组混编,和谐相处。
◆ 重视社会教育资源的共享
英国有极为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而且是免费的。我们所在的曼彻斯特城市有城市
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其中博物馆有铁路博物馆、工业博物馆、战争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科技博物馆等。我们在参观这些博物馆时,都看到了老师带着孩子们在这里学习。有的学生们观察木乃伊的形象,现场描绘图案;有的老师给学生讲解馆藏文物的历史知识;有的学生亲手触摸珍贵的化石;有的馆藏内专设科技、科普专区,许多先进的电子产品、经典实验模型,学生在这里自己动手做一做成像实验;玩一些“光弦”琴、光谱实验„„,历史、文化、地理、生物、科学在这里应有尽有,很多书本上的知识在这里有模型。从教学角度讲,博物馆也是他们的教室,在这里他们参与、动手、动脑,从源头上掌握知识、寻求答案,培养他们科学兴趣与探索能力。
◆ 重视教育督导的实效
英国有个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属非内阁部门的机构。主要检查,评估公立学校的质
量,每3年一次。评估结果分四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评估结果以总结
形式独立、直接向英国国会报告,向社会公开,结果会登在报纸上同时发布在互连网上。
督导人员到学校以后,即分别和校长,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谈话,深入课堂听课,查
看学校文件,学生的考试成绩,观察学校的氛围,还和家长,地方教育当局,社区等与学校利益相关的人员交谈。在大量的证据面前,督导人员对学校进行评估。
从整个评估来看,这个评估是动态的,多元的和发展的。评估关注学科的考试成绩,但考试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依据。评估无需统计有多少学生考上牛津或剑桥大学,不是“唯分数论,唯上大学论”。评估主要是学校领导和管理水平,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范式,学生的精神气质,道德素养,文化涵养等等。而评估不合格的学校会得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包括经费,资源的支持。如果整改之后依然不能达到预期目标,那么学校将被关、停、并、转。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将自然逃脱不掉责任。因此,这个评估报告和结果对校长和全校都十分重要。
◆感悟:每个人都很重要,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位置„„
在今后的教学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经常告戒自己:每个孩子都很重要。每个孩子都是一块可雕塑的作品,他们将拥有怎样的未来人生,关键在于我们老师如何去雕塑他们的心灵。
每当有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学习不如意而自卑时,我们要微笑着鼓励他:你很善良,很有爱心,同学们都喜欢你。当有的孩子因为体育成绩不理想时,我们要点播她:你尽力了,不要有遗憾,在老师眼里你很了不起。当有的孩子,因父母离异而成绩出现滑坡时,我们要及时提醒他:好好奋斗,你定会是父母的骄傲„..通过学习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我深切感受到中英这两个国家的教育由于社会制度、文化背景,经济条件,人口数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两国教育体制、教学方法、考试评价、管理模式等都有所不同,如国内中小学班主任跟班制,班级数量多、人数多,规模大,学校单位学生的教育资源少,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还未彻底扭转。资金问题困扰中小学校长们,由于就业、高考大棒仍主宰着教育的一切,学生作业量大,机械地训练,造就高分低能现象,另外,学生以本为本,在校时间太长,家庭作业过多,社会教育资源紧缺且收费,造成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机会太少。而反观英国,由于过分强调人的平等,教育的自由,个性的培养,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思维活跃,利于创新力培养。虽然英国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个性强难于管理,而且学生懒散,但得到的却是低分却能高能。我想英国的高考体制能让让学生尽其所好,学有所专,专有所长。如此造就百位诺贝尔获奖者。
第三篇:英国教育VS美国教育
英国教育VS美国教育
去英国读书好还是去美国好?回答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英国教育和美国教育有很多类似的地方,它们都致力于鼓励发展学生的个人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提倡批判性和开放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这可能是受他们一脉相承的历史文化以及相同法系(英美法系)的影响。那英式教育和美式教育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对比一下吧
历史传统:传统VS革新
英国教育和美国教育相比更注重传统,保留其与众不同的特色,英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受洛克等思想家绅士教育、精英教育思潮的影响,英国的教育更注重培养“有德行,有智慧,有礼仪和学问的人”。绅士意味着比较独立自主,有民族责任感并愿意为祖国献身。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英国教育的保守精神。例如众所周知的伊顿公学培养了英国20位首相,还培养了36位维多利亚十字勋章获得者,还有像诗人雪莱、经济学家凯恩斯等学者。哈罗公学则培养了英国前首相丘吉尔、诗人拜伦等。
相比之下,美国教育体制在独立战争时期受民主、平等、自由等理念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发展,又根据现实中的性别冲突与种族冲突对教育体制加以改革。而近几年,美国教育体制更受到现代科技和网络信息革命的冲击,又进一步更新了其教育理念和方式。总的来说,美国的教育体制受时代影响较大,和英国的传统相比更贴近新时代潮流,更崇尚个性、自由和创新。
教育方式:严格VS自主
英国教育相对要加严格,更重视培养学生的坚强性格。英国男孩有的7岁,女孩11岁就开始进住宿学校。英国公立学校一般的住宿学校条件都很简陋,以培养孩子吃苦耐劳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在英国的教育体制下,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其独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碍。因此学校一开学,校方规定,家长前三周一律不准探望。男生会经常在寒冷的冬天冒着风雨在室外做体育运动。
美国的寄宿学校相比之下教学设备更先进,环境更优越,师资力量更雄厚。美国学生一般有更多的自由来支配自己的时间,有大量机会做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有一点和英国学校相似,美国学校也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独立意识。
主要学科:古典VS多元
英国精英教育还有一个明显特征是重视古典教育。英国公学课程历来崇尚古典学科。英国小学就开始学拉丁文和古代史,到现在拉丁文还是中等入学统考的科目之一。公学的课程除了传统的“英国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必修课之外,还设有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学、希腊文、古代历史、古代文化等科目。学生们通过这一系列古典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古代历史文
化,继承古代文明传统,接受古代历史文明的熏陶,涵养古典人文气质,也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言谈举止优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相比较,美国的学校课程是比较全方位,重视社会科学、现代科学。在美国有些中学,没有单独的文化类科目,而是把文化甚至文学都归类于社会科学。这和美国教育追求多元化,平民化以及实践性是分不开的。
高等教育的不同
从宏观管理体制上来说,英国大学由各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负责管理,而美国的公立大学由各州政府负责,私立大学自主自治管理;
从学制上来说,英国实行学期制,缺乏弹性不能转学与转专业,而美国实行学分制,转学与转专业普遍与灵活,学校间学分互换;
从校内管理模式上来看,英国实行学院制,各学院自治,独立于大学,学院权力大于大学,而美国实行院系制,系是美国大学最基本的学术单位,也是最重要的学术权力中心;
从教育理念上来说,英国的通识教育差一点,更多的实行专识教育、学术金本位,而美国的则是普遍的通识教育; 从培养目标上来看,英国教育培养的是学术人才,而美国培养的是领导者、开拓者与实干家; 从培养方式来看,英国接近于我国,实行授课型教育,而美国教育则实行自由选课、参与科研、研讨式教学;
从专业角度来说,英国在高中阶段就确定了专业方向,专业指向性强,而美国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大学前两年为通识教育修习各领域课程,后两年修习专业主修课程。文理学院不分专业,以培养精神领袖为目标学习;
目前,英美两国的教育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实际上也在不断融合之中。例如,英国的各级学校也在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向自由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而美国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近些年来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教育的思潮也在日渐加剧。以上只是在英美国家在教育体制上一些不同,留学生或者移民人士在选择教育国家时,也要参考专业能力排名、学校质量、升学等方面的因素,从而加以仔细衡量。
第四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教育目的实现的保障
字数:3240 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2年4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摘要〕生命教育珍视生命本体的存在价值,强调对生命神圣性的追求和对生命家园的构建,注重生命审美境界的引导,提高生命质量。本文通过对生命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对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中普遍存在生命教育不足这一现象的剖析,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索,以期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更好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生命教育;教育目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04-03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所以教育的根本就在于培养孩子们懂得应该怎样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力量和智慧,同时为别人的生活创造快乐。教育应该使学生不仅学会“以何为生”的本领,还要懂得“为何而生”的内涵,真正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开展了生命教育,而我国的生命教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生命教育”的概念尚没有达成定论。很多理论学者分别就此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索和思考。
钱巨波认为生命教育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确认生命的整体性和人发展的主体作用;二是要按照人生命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社会需求实施教育;三是其终级目标是培养人热爱人生,珍视生命,塑造健全的人格,充分开发人的生命潜能和人生智慧,为受教育者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奠定基础。”这种观点强调生命教育要根据人的生命本质及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制订教育目标,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智慧的一代新人。
王学风博士则认为:“学校生命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进行生命的孕育、生命发展知识的讲授,让他们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对他人的生命抱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并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对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对残疾人的爱心,使中小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全面发展。”程红艳指出:“所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方式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张云飞则认为:“所谓生命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价值,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激发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滋养学生的关爱情怀。”
叶澜教授说:“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在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方面,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教育构成了教育的基础。”刘济良在其《生命教育论》中也提到:“生命教育就是在学生物质性生命的前提下,在个性生命的基础上,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对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进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追求生命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蕴,绽放生命的光彩,实现生命的辉煌。”他更强调的是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
总体来看,以上观点都强调生命教育要在个体生命自然、生理的基础上,遵循生命的规律和原则,引导生命走向完善,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生命教育不能从一般意义上去抽象地理解,而应当强调教育中所存在和被忽视的方面。因此,简而言之,生命教育就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它应当更加强调生命的个体性、完整性、过程性和人文性,主要是帮助人们认识并珍爱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并在此基础上主动探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提升生命的质量。其主要内容就是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当代青少年生命教育现状分析
有调查指出,自杀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第一大因素。据北京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公布的数字显示:在中国,每年至少有25万人死于自杀,有200万人自杀未遂。在15~34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是首位的死因。
据《光明日报》及《中国教育报》在十个省市的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至少有1.6万青少年死于非命,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级。意外伤害、自杀等非正常死亡已成为危及青少年生命的首要原因。另外,近年来,关于青少年学生的暴力事件屡屡见诸报端,而且施暴年龄层越来越低,手段越来越残忍。基于如此严峻的现状,生命教育在我国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应该成为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现状与我们的基础教育在这方面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技术理性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在技术理性的支配下,教育培养的主要是人的能力,而非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为了造就现代工业生产所需要的大量的标准化人才,受教育者被成批地投入“教育工厂”的流程内加以批量生产,结果,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都被“加工”成为统一规格的“标准件”。生命本身具有原生性、本体性、不可替代的价值,所以,敬畏生命应当是人最基本的追求,这应是教育的根本归宿,也是“以人为本”这一教育理念的本质。但是对效率、实用和功利的片面追逐,使学校教育迷失了自我,遮蔽和忘却了自身的本真追求。因此,学校教育应关注人的生命,倾听来自生命的声音。
国外的生命教育最早出现在美国,到20世纪70年代后陆续引起其他发达国家的关注,有死亡教育、寒冷教育、孤独教育等形式,其目的是通过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此后,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逐步开始重视这一领域,将生命教育思想融入中小学的教学之中。在我国内地,上海市率先踏入生命教育领域,于2005年正式公布《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生命教育”这一理念走进了我们的校园,但目前其发展还不甚乐观。
三、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人的生命,崇高而伟大,生命之花,绚丽而多姿。引领学生探究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命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基本追求;关注学生的生命律动,丰润学生的生命历程,以生命的思考彰显生命的意义,以生命的博爱点燃生命的烈焰,以生命的情怀歌吟生命的壮歌,为书写出一篇篇充满生气的生命华章而不懈探索,是每一个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美好
生命是很神奇的。事实上当我们真正用心去关注生命的时候,会为生命的神奇而感到无比的震撼。正是由于无数充满个性的生命的存在,这个世界才富有生机,才显得色彩斑斓。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深刻地认识到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己、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人类具有怎样的意义。人不仅要活着,而且要活得有意义,活得精彩。要让青少年懂得,我们每一天都在支出自己的生命,如果我们热爱生命,就应该使自己的每一天充实而有意义,努力提高生命的质量,尽可能多地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教育的本质就是让青少年看到生命的光明,为他们建立一个心灵的家园。赋予他们勇敢承受压力,坦然面对挫折,自信乃至自豪地创造自己生活的信念与能力,而不是让学习的压力消磨掉他们人生的信念和勇气。体验生命的美好,还要让我们的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让学生真正地体悟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
(二)用理想构建精神力量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活着,而且还追求有意义地活着。正如德国哲学家赫舍尔所说:“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存在,它总牵涉到意义。”应试教育使许多孩子具有良好的智能、优秀的成绩,却缺失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包括人的心理、智慧、情感、能力、意志、理想与信念等,它在个人面对人生中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时表现出特有的价值。这种精神力量给人以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挫折的自信、克服困难的毅力、战胜危机的意志和调适心理的能力。
生命需要动力,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一生动力的来源以及人生意义的基础,没有动力,生命就容易倦怠。一个人知道为什么而活,就能忍受生活中的折磨与苦难。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失败,教育者要用热情和关爱去温暖他们受挫的心灵,做他们的朋友和知己,用理想的力量引导他们从自卑、消沉的阴影中解脱出来,引导他们正视压力和困难,勇敢地面对人生,接受挑战,超越自我。
(三)用激情激扬生命
生命蕴含着无限的激情、无法抑制的冲动与活力,面对一个个充满朝气的活生生的生命,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是用自己的生命激情去激励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懂得用生命激情激励、引导学生的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即使是批评学生,也会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力量,从而对生活充满自信。懂得用生命激情激励、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让学生相信: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顺境或逆境、兴奋或沉闷、群居或独处,我们都可以让它发出光芒。激扬生命,让生命之花更加缤纷烂漫。
(四)学会面对挫折与死亡
五·一二大地震所带来的伤害无疑是致命的。它不仅仅使我们失去了无数的同胞,还带给活着的人阴霾。很多人无法走出阴影,在这种背景下,生命教育显得如此重要。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会青少年欣赏生命的美好,还要让他们学会接受生命中的一切必然和偶然,学会面对生命的无常。我们要对学生们进行挫折教育,引导他们体会生命的逆境状态所蕴含的积极意义,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正确对待挫折失意和成功辉煌,学会面对鲜花与荣誉,更要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讳言死亡,认为死亡是不吉利的事情。而西方一些国家的学校常常会让学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三天,你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给自己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这被称为死亡教育,使人们能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死亡。通过加强死亡教育,首先可以让学生们了解生命的宝贵,从而珍视生命,享受生活,减少自残、自杀或相互残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的发生;其次,当生命回天乏力时,了解了人生的要义,他们就可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也能减轻家人失去亲人的痛苦。
四、结语
生命教育的价值和理念自诞生之日起就迅速被理解和接受,但是生命教育在我国学校的落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生命教育能否得到落实,核心在课堂,关键在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教师自己必须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崇敬生命、热爱生命,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关注自我的生命质量,关注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教师能够用丰富的生命实践去锻炼学生,尊重、正视每一个生命,让学生在生命发展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带给学生更多的感动和更多温暖的关怀,让学生形成一个积极的、光明的内心世界。这是生命教育的重要课题。在这方面我国的教育工作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真诚地希望我们的生命教育之花开得更美。
参考文献:
[1]钱巨波.生命教育论纲[J].江苏教育研究,1999(4).[2]王学风.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内容及实施途径[J].教育评论,2001(6).[3]程红艳.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4]张云飞.呼唤生命教育[J].社会,2003(3).[5]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6]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7]吴庶深,黄丽花.生命教育概论——实用的教学方案[M].台北:学富文化事业出版社,2001.[8]【美】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9]何玉梅,许凤云.中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策略刍议[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10]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Z].2005.[11]邓鹏宇,吴清旸.我国中小学生命与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学校长,2008(5).[12]庄亚楠.关于中小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考.当代教育论坛,2009(2).[13]程红艳.寻找生命教育的原基点——生命教育[J].江苏教育研究,2002(4).[14]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58.[15]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设计.理论探究,2004(3).[16]唐炜.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省思与重构[J].社会科学研究,2009(3).[17]刘铁芳.生命情感与教育关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5).[18]李政涛.追寻“生命·实践”的教育智慧—叶澜“新基础教育” [J].中小学管理,2004(4).(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桂林,541004)
编辑/于 洪 终校/何 妍
第五篇: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引论》读书心得
我校把生命教育作为特色,开展生命教育,并请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为我们解读他的著作《生命教育引论》,我也认真的读了此书,对“生命教育”的认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生命教育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智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强调生命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生命情怀。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确认、接纳和喜爱,只有对自己生命的肯定,才能对整个生命世界的肯定,对生命教育的认识必须要提高到这个高度。可以说,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最底线。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好,使人的生命更有尊严,更有价值。因此,珍视、发现、发掘生命的价值,也是教育的根本之道——这是这本书的主要的观点,是我十分认同的教育观。在当前,无论是从自杀率的急速增高,还是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人生意义探索的紧迫需要,都可以感到生命教育应该是当前最重要的事情。开展生命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生命意识,激起学生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激情。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构建生命意义的能力,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的生命能够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自由和谐地发展。
世界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
“爱”这种东西很空泛,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是看不见的,但它肯定是可以感受的到的,因为人是一种情感型的动物,它热血而不冷血!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学生。很多情况下,爱是一种特殊的动力,可以创造新的生命,创造新的奇迹,创造教育的辉煌!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教师是对学生的爱理应是无私的,而这种纯洁的爱,客观上必然是会赢得学生爱的回报。每位学生都是充满单纯、善良、天真的品性,我们对他们的爱,他们会铭记于心,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日祝福,是感动、是欣慰,更是一种幸福!这就够了,爱的教育,就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的爱后,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而“乐其道”,因此爱的教育是我们教学上的巨大推动力。教育是一种“良心式”的工作,我们绝对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来偿还学生对我们的无止境爱。也许这需要用上我们的一辈子!
同时,教育还需要博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新课程背景下也提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白天鹅”要爱,“丑小鸭”更需要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面对“后进生”一次次“旧病复发”,老师应该是宽容地就势引导,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坚信教育是一个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切不可一步到位。坚持用自己满腔的热情和信心鼓励学生一次次战胜自己,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他们,人心总是肉长的,总有一天,他们会被感化。在阅读那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名学生的教育手记,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将来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
“生命教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用手写出来的文字,而是一本用身体实践出来的好书。这些文字,没有一句灰色的理论,在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真挚的教育情怀与理性思考,因为,没有对教育的一种悲悯之爱,便无法让教育成为自己的宗教,没有一种对师生的慈父般的情怀,便不可能有那种跨越时空的漫步和建设性的思考与策略。
我们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尊崇,以热切而理性的思索努力追寻教育的本真,引导教育的实践:将生命融于教育,将教育融于生活,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现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
生命:教育的原点。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生命的特征是有限性、无限发展的可能性、独特性及超越性。教育应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促进生命的成长,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引导生命从生存走向存在。在这里,原点,即为“源”点,是出发点。但又不仅仅如此。它同时是核心,是过程,是方法,更是目的。那么,教育的原点是什么呢?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引领人。教育,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存在,并不单纯在于“活着”,更在于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回归生命的本真,实现生命的灵动。因此,教育的一切都应为了人——为了人的生命的唤醒、激扬、涵养和完善,为了人的生命的强化、净化、优化和美化。当然,教育不能拒绝适当的灌输、训练和惩罚,但绝不能野蛮,甚至失去理性与人性。
从生命意义上说,教育更应该像阳光,温暖心怀;像金色的河流,澄澈而明净。因为——孩子的生命美丽如花,教育的作用就是让这些花朵绽放得更加绚烂,细细地倾听每朵花慢慢开放的声音!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平等参与、全员参与学习的过程,正好使得这一要求得到真正的体现。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不重视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小组学习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有一位教师在她的教学笔记中写道:“要把学生当成生命,不要把他当作傻瓜来看待,不要把他当作弱智(者)来教。”初读这些话有些不解,我们谁也不会把学生当作傻瓜或弱智。然而仔细想想,我们也没有不把他们当成傻瓜或弱智。其实在我们的心目中,总认为学生是要教的,而不是可以自己学、自主学的。就这样的意义而言,我们的所想和所为,其实是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和能量的忽视甚至藐视,所以,这位教师写的那句话,有着现实的意义。
教学设计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工作之一,对教学起着先导作用,它往往决定着教学工作的方向;同时教学设计的技能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已成为教师从师任教必备的基本功。教材是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教材是极其宏观性的一个蓝本,覆盖着非常广阔的时空,主要对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起到指向作用。但教材仅仅是教师组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素材,使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平台。新理念下的教材给教师留下了比较大的创造空间,进行任务分析,就必须改变“以教材为本处理教材”的现象,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实际和当地实际,模拟教材,重组教材,编制教材,消减技巧性训练,增加其探索性、思考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为实施开放式、活动式的探究、合作、参与等新型学习方式创造条件。事实上,对初中生来说,喜好数学问题,对有关的数学活动充满好奇心,这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首要前提和发展动力。数学活动似乎是对简洁的破坏,熙熙攮攮的活动会使我们面临无序,这是传统的教学难以容忍的。在数学教育中,如果没有这些活动,抽象和简洁的条文就会是一张干皮。数学是抽象的,但是产生数学的土壤则是丰富多彩和十分具体的。
受教育是一种人的生命活动过程,而生命的情感、生命的感受、生命的发展,都不是经典科学的方法所能局限的。学生需要在概念形成之前,在法则出现之前,有一番活动。这种活动不是科学化的,而是生活化的,是由学生自身投入的;它有一定的方向,却更有着学生自主的空间。
课堂是流动的,我们教师是有生命的。如何使自己的课堂多姿多彩,充满活力;如何使自己的教育充满生命力„„作为年轻教师,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在学校这个平台上锻炼自己,多上课,多听课,向老教师学习,吸取教学经验,提高认知能力、教学水平,改进教学观念。新时代的教育者,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更新自我,超越自我,是不断催发个人教育智慧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可以看得更远,想得更深。课外也要加强学习。许多名师开展的讲座、校本培训以及一些优质课,我们都要参加,从中得到许多收获,令我们受益非浅。有一点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那就是要学会反思。反思什么呢?可以是一节课,也可以是课堂的一个片段;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可以是课程理念;可以是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以是教师自身的表现„„总之,只要用心去思考,去反思,用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长此以往一定会有长足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不仅是一个实践者,而且是一个研究者。教师是在与受教育者的日常化的直面中,研究学生生命成长的人。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个研究者。他的一本本教育巨著,不是关在书房中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在校园里、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的关于学生的点点滴滴以及对教育的所思所感。正因为如此,他的文字里浸透着生命成长的气息,饱含着与他相遇的每一个学生和教师的生命的温暖。我们不得不佩服苏霍姆林斯基的这种研究精神。所以他能够在教育这个光辉的事业中熠熠闪光。
由此可见,要想成为有生命感的教育者,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努力进取,勇于奉献。在三尺讲台上挥洒我们的青春,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让我们的教育人生充满生命。做一名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应该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从而赋予生命教育以丰富的内涵,让每一位学生有尊严、有责任、有爱心、有创意地成长。多给一些权利,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多给一些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把握;多给一些困难让学生自己去面对;多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多给一些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创造。
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教育的生命将会因爱而动听!
鸡西市第九中学
李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