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国考《申论》副省级参考答案及解析
2014年国考《申论》副省级参考答案及解析
三、作答要求
一、“给定资料2”揭示了当前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若干“缺失”,请对此予以归纳概括。(10分)
要求:全面准确,分条归纳,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一、缺乏轻松感:职业倦怠、压力大、焦虑紧张抑郁,放松和宣泄渠道少。
二、缺乏社会公平感:不公平事实的存在,不公平信息的传播引发心理失衡。
三、社会安全感不足:缺乏安全预期,担忧,迷茫恐惧,诚信和信任危机。
四、幸福感下降:社会陌生感增加,归属感降低,孤独感、无根感。
五、缺乏同情心:对心理疾病有偏见歧视。
二、谈谈“预先失败”这一概念在“给定资料4”中的含义。(10分)
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1、“预先失败”是不相信个人能力,执着于参考外部意见,依赖社会指导系统来取得成功的社会心理。
2、主要特征是丧失自信心,主体性,判断力。
3、主要表现为:任何行动都预先设定自己是失败者,迷信权威、专家、大众传媒、广告提供的知识影像。
4、这会弱化个人自主选择能力,导致个人产生无意义感,迷失自我,随大流、跟风、浮躁、迷茫等社会“亚健康”心理蔓延。
5、应该加强自信心教育,肯定个人独创性的意义,鼓励个性发展。
三、“给定资料3”介绍了S大学举办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情况,假如你是该省教育厅的一名工作人员,全程观摩了这次活动,校方请你在这次话动的总结会上发言,请草拟一个简短的发言稿。(20分)
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
(2)目的明确,切合主题;
(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S大学心理健康节活动的总结发言稿
亲爱的同学们,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了这次“迎校庆、健心灵、献爱心、促成长”心理健康节活动。这次活动充满欢歌笑语,充满爱,举办得很成功,为我们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现在,请允许我谈几点心得体会。第一,相声等曲艺讲座和表演活让大家在阵阵笑声中宣泄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连接了心声,充分体现寓教于乐的真谛。
第二,心理运动会是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各项目创新无限,精彩纷呈。比如“心灵感应”充满刺激和欢乐,“齐心协力”等不仅强调个人体能展现,更考验了团队的默契配合。
第三,专业的心理健康讲座也取得了新的突破。针对辅导员、普通学生等不同群体组织《如何应对心理压力》等不同讲座,激发了师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学习、工作、生活中,调节自我,服务大家的热情。
第四,把给灾区募捐的爱心奉献活动列为心理健康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大创新。这使学生们在募捐活动中体认到爱心与向善是心理健康的真正底蕴。
最后,希望大家继续创新思路、积极寻求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有趣,把心理健康节活动越办越好,为促进我校乃至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我的讲话完了,谢谢大家!
四、某地方报纸根据“给定资料4”和“给定资料5”的内容做了一版关于“跟风”的专栏,请你以“告别跟风,走向成熟”为题,为这个专栏写一篇短评。(2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简明深刻;
(2)扣紧材料,重点突出;
(3)语言流畅,有逻辑性;
(4)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报班热、相亲热、选秀热、养生热„„随大流、跟风已成为普遍心态,这折射出了社会转型期的浮躁心态,是当前社会群体心理“亚健康”的表征。
竞争激烈、生存压力、舆论导向不清等外部环境,个人“预先失败”的内在心理机制共同催生了从众心理。当前经济社会处于转型期,生活形态迅速变迁、多样化,信息知识大爆炸,世界丰富芜杂,支离破碎„„人们无所适从,对自主判别和选择能力失去信心,过于依赖权威和专家指导系统。大众传媒通过生成知识和影像,提供了一个把握外部世界的通道。媒体急功近利,不负责任地炒作宣传,导致社会“跟风”现象愈演愈烈。
跟风是一种缺乏理性,丧失文化个性,盲目从众的不成熟行为。它不仅使行骗受骗现象层出不穷,更大的忧虑的是,经常从众跟风,缺少独立思考,个人创造力会随之降低,创意会被同质化,逐渐变得平庸。个人丧失了智慧和创造性,就会造成千人一副的社会,民族国家也会因此失去发展动力。
对此,需要正确引导,尊重个性,鼓励创新、创造。我们应培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保护文化遗产,创造新文化,克服自卑和盲从心理,培养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状态。
五、“给定资料”结尾写道:“我们或许应该如作家米兰·昆德拉所言,要‘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感受和社会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检讨我们的生活
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告诫我们:‘慢下来’,因为自在有为的生活是急不得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亚里士多德之问: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Good life)?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数千年仍无固定答案。在开放、多元、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在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中国,面对各种诱惑和学说,这个问题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越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越是要坚定沉着。这就需要我们:不急不躁,保持冷静;审慎思考,深刻反思;把握方向,理性抉择;谨慎行动,追求卓越。以从容、豁达心态,有条不紊地过自在有为的生活。
苏格拉底教导我们:没有经过检讨和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经历的。反思可以让我们不盲目,不跟风,不急躁,保持自己的节奏,过自在、自主、独立的生活。
发展作为全世界的意识形态,作为现代社会的标志,已作为政治正确,入心入脑。所有的人都在追求速度效率。但是发展并不等于快,有时候需要我们慢下来。慢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我们应该多问问自己:工作有那么难找吗?一定要有“编制”吗?一定要在“双11”时在淘宝上买一大堆几十年都用不完卫生纸、洗发水、避孕套吗?„„这些都需要我们反思,反思就如“奥康剃刀”,可以去除大量的虚假、多余需求,帮我们卸下大量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包袱。通过反思不难发现,我们可以有“安步当车,晚食当肉”的从容,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节制,有“收拾精神,自作主宰”的自信。反思让我们回归自己本身,回归人最自然、最朴素、最真实的需求本身。
“慢”下来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为了更加积极、有为的生活。“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把握方向,理性抉择;谨慎行动,追求卓越。
生活越简单,目标就越明确,重点就越集中,重点越集中,就越容易找到人生的价值和目标。陆九渊有言:“简易功夫终究大,支离事业竟浮沉”。试想如果曹雪芹写《红楼梦》前认为自己应该在“文联”有个编制,或者是认为《红楼梦》是不够的,应该出一个“梦系列”小说,应该有“青楼梦”、“绿楼梦”,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成为文学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生为一件大事而来。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也有句名言:人必须选择一条路,并且勇敢地走下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不可能什么都做。有选择、有取舍、有重点的生活,你会发现,简单、高效、充实、轻松愉快的生活触手可及。
自在有为的生活不能仅靠空洞的说教,不能只靠调整心态,端正态度,反身而诚,这只是心灵的鸡汤,虽然补人,但是毕竟是汤,不能当饭吃。个人的调整固然重要,但是社会政府作为也必不可少。
社会各界应该努力行动,积极参与,营造宽松融洽的社会氛围。社区、学校、要通过宣传教育,传播文化,科学疏导,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来提高认识、增强自信、促进互信。舆论媒体应该客观公正,科学理性,正确引导来提升人民的辨别能力。
政府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制定公平规则,完善基本保障,创造机会条件,搭平台拓渠道,为自在有为的慢生活提供安全保障,争取空间时间。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包括完善保障制度,加大民生投入,降低创业门槛得一系列具体的惠民措施,既为“自在”的生活“兜底”,也为“有为”的生活“开路”,让生活慢得有保障,有底气,有退路,有进路。相信在不就的将来,我们不再为房子、车子、票子发愁,而是在为有梦、追梦、圆梦而努力。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赶上这样的大好时代,我们不用焦虑,不用紧张,也不用着急,慢一点,稳一点,看开一点,看远一点。习总书记今年五四青年节时教导我们:“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我们一定要听从总书记的教导,不争一时之长短,不抢一时之快慢;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从容的心态,去寻找,去追求,去践行,去实现„„
第二篇:2018国考副省级申论[推荐]
2018年国考副省级申论真题范文
请深入思考给定资料5画线句子“科学、艺术和古文化对于想象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成了想象力的源泉”,自拟题目,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观点明确,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为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真题,花木君依据花木体的方式,撰写了相应文章,供大家参考。
崇尚科学、根艺术和古文化 用想象力拥抱未来(花木君)
从互联网+产业如雨后春笋到共享经济遍地开花,从中国高铁自神州大地走向世界角落到“天眼”将触角伸向浩瀚的宇宙,想象力所迸发的能量一次次震惊了国人,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和中国价值。人因为富有想象力,所以具有穿越未来的能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尊崇科学、崇尚艺术、重视对古文化的挖掘,能激活我们的无限想象力,给予我们拥抱未来、主宰未来的能力。
科学是培育想象力的源头活水。科学是推动人类进步的阶梯,引领人们从混沌走向清明,从未知走向已知。脱离科学,不仅会引来布鲁诺之火,让民众在疾病来临时将希望寄托于虚空的神灵,也会极大的抑制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让人闭塞心灵,让国家、民族故步自封、妄自尊大。只有尊重科学、向往科学,才能引领我们敢于批判、不断质疑,在牛顿的基础上迎来爱因斯坦,在烛光之火后迎来电灯、电话,在取得一次次重大成绩后,仍然保有无限的憧憬和想象,不断寻找新的空间、新的突破,在辉煌中走向更大的辉煌。
艺术是唤醒想象力的灵魂风铃。艺术使自然更完美,也使我们的生活更完美。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体验了的感情的传达,脱离艺术的生活将变得物质化、世俗化,脱离艺术的民族,不仅丧失了对美、对情感的追求,也丧失了对未来的无限美的追求。艺术,代表美的精神力量,因为有了对艺术的追求,才延展了人类的无限现象力,于是凭借人力建起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陵;因为有了对艺术的渴望,于是肚里藏下了乾坤,手中编织出如水流淌的古丝绸,笔下绘就了震惊世界的敦煌壁画、唐三彩。有了艺术,我们也就有了无止境的向着无限魅力世界前进的源动力。
古文化是激发想象力的民族之根。古文化,蕴藏着人类无限的智慧和惊人秘密,是保持想象力永不枯竭的源泉。一个丢失了自身古文化的民族,是暴殄天物的民族,也是想象力枯竭、没有希望的民族。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从“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不仅沉淀了祖辈先贤的无尽智慧,也沉淀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人格尊严,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催生了中国人的东方式灵感,孕育了曹雪芹、罗贯中、巴金等一代又一代传统文化大家。庄周梦蝶、嫦娥奔月、敦煌飞天、竭泽而渔,蕴藏了值得所有中国人去体味的智慧和美,也给予了中国人源远流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中国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
想象力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人类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当我们懂得尊重科学、崇尚艺术、重视吸收古文化的营养,也就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想象力和无穷智慧,不仅能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也必将为世界提供更多中国价值、中国借鉴。
第三篇:2016国考申论(副省级)真题及答案解析(打印版)
2016年国家公考《申论》副省级真题及答案解析(打印版)
材料1:
1.一篇题为《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其中下面两段文字尤其引起了网友的热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和为贵‟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汉唐直至当代,彰显着大国气度。航海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然而他不知道,比他早一百多年,一位叫郑和的中国人早已到达了非洲。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的气度,我们的„大国范儿‟。”
有网友点评说:这样的文章读得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意识”,看过之后不禁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还有网友围绕着“大国意识”进一步加以阐述:大国意识不是简单的经济头脑,更深层次的是民族自豪感和生活充实感;大国意识是种具备长远眼光的素质,不是满足眼前蝇头小利的市侩;大国意识是种崇尚奉献的执着,不是吝于个人付出的自私;大国意识的背后是民族崛起的魂魄。这位网友认为,一个具备了大国实力的国家究竟能否赢得作为大国的相应尊重,究竟能否发挥与大国身份相称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国民是否具备明智而坚定的大国意识。
也有网友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张名片。树立大国意识的过程,也是中国的国家形象被世界充分认可的过程,这就要求国人具备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公民素质。这是崛起的大国对公民提出的内在要求,国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大国形象相称,展现大国风采。每个中国人都应自觉树立大国意识,不断提高素质,这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环节。
与此相关,国民素质问题也自然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一位在埃及旅游的中国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里卢克索神庙浮雕上赫然刻着中文“某某到此一游”。实际上,个别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举动引发的争议一直不断。泰国国家旅游局一官员说,随着中国来泰国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泰国民众对中国游客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留给泰国人的负面印象主要有三:不守秩序、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尊重当地习俗。有些中国游客进入寺庙不脱鞋,偷着躲着穿鞋进入,这被认为是对当地宗教信仰的极大亵渎。
在欧美国家,有的中国游客表现同样不佳。美国一大学教授对记者说:“中国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人会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上厕所不冲水。”在法国,去教堂都要穿着整齐并脱帽,同时禁止拍照。但有些中国人去教堂参观时总是急急忙忙,不注重自己的仪容,还随意拍照。在国内,媒体曝出的低素质事件也让人瞠目。某市地铁上,一名男子到车门附近给孩子把尿,有乘客提醒劝阻,这位父亲不仅丝毫没有歉意,反而对其大打出手,而其他乘客都在围观,无人出面制止。在瑞士飞往中国的航班上,一名中国乘客因为前面的同胞将座椅后倾,感觉自己的空间太小,发生争执扭打,飞机也因为二人的斗殴被迫返航。
有专家认为:这些事情让人看到,不注重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社会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也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渐提升的大国地位不相称。材料2:
2.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
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近来,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屡被曝光。如何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建议。
“书香社会”的提法“亮相”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Y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特别赞同。读书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要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提升国人在海外的形象,倡导全民阅读十分必要。
Y说,现在的道德教育多是口号,人们不喜欢。用阅读潜移默化地熏陶国民,效果会更好。现在,大城市的图书馆不够多,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图书馆更少,人们想读书,但没地方读。因此她建议各地多建一些图书馆。
全国人大代表W认为,今天到处都是低头族,他们看手机、刷微博、看微信,真正读书的人太少了。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知识做支撑,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局限性,厚度不够。
W说,她今年带来一个关于制定图书馆法的议案。欧美一些国家规定,社区方圆十公里之内一定要有一个图书馆,创造条件引导人们阅读。我们也应当营造这样的环境。大学里面有非常好的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T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明缺失等现象是存在的,但他相信情况会渐渐变好。很多人在国外看到同胞的不文明行为时,都会感到很难为情。一些人出国后的表现像暴发户,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做出其他不文明的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国民在接受社会文明素养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文明修养,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尤其要做好表率,起到示范作用。全国政协委员G建议,应当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国人“礼仪名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G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不少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如父慈子孝蜕化成纯金钱性的抚养和赡养义务,邻里和睦蜕化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家庭孤岛”,尊师爱生蜕化成合同式的知识供给等。一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和礼俗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流失,如果没有全社会的重视和共同坚守,我们可能会进入物质丰盈,但精神贫瘠、文化缺失的状态。他建议,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礼仪的精华,结合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特点,归纳整理行业和地域礼俗,并编制礼仪教材,让文明礼仪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
总书记说,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全国政协委员K说,在大学工作多年,他发现在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等现象越来越突出。K认为,孝敬父母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他建议,以大学生作为弘扬优秀孝文化的突破口,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孝德之心、仁爱之心,在高校开设孝道教育的国学课程,将传统孝文化列入公选课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同时,大力开展以“孝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
W认为,文化艺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文件,要求学生从中学开始,都要具有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这非常好。从孩子抓起,这对提升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举措。他引用了欧洲―位哲学家的话:“孩子出生后,要给他鲜花,让他视觉上看到美;给他音乐,让他听觉上建立音的概念。”W认为,这就是在体现素质教育。材料3:
3.学者F谈起自己在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和《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的体会时说:“为什么要学这些课?因为这些作品里,集纳了大量国学精华,学了确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我认为,眼下的大学教育,需要重新重视传统文化课程。”
在F看来,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崇尚科学,科技也越来越重要,但归根结底,科技由人来掌握。如果人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不够,现代化早晚会毁于一旦。所以,在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教育,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能让人受益终身。
“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得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位资深媒体人L强调,如果不利用传媒,不能旗帜鲜明地打出美与丑、善与恶的旗帜,全民素质的提升就缺了一条重要途径。“我每天早晨上班开车时都听新闻广播。其中一个频道每天8点钟都会请一个权威人士来做公益报时,十几秒钟,几句话,传递出来的却是主流媒体倡导的一种价值观。久而久之,听众就会被正能量感染,这就是潜移默化。”
“早晨8点是黄金时段,拿出来做广告应该能挣很多钱。但如果媒体只想着经济效益,忘记了自己的责任,那是很悲哀的,这个社会就没救了。”在他看来,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与监督,保证媒体都有一定的黄金时段用来进行公益宣传,提高国民素质。
L向记者提到了某电视台一则让自己感动的公益告。“广告上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吃饭时还没忘儿子爱吃饺子,把饺子装进自己口袋,要给儿子带回去,广告语是„他忘记了许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你‟。这则广告触碰了我最柔软的神经,让我思念我的父亲。一个好的公益广告,能直击人的心灵,自然就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这样的优秀公益广告太少了,媒体人如果自己都没做到真善美,他们在宣传真善美时都不投入感情,那还怎么教化别人呢?”
国家旅游开发研究中心张主任指出,新的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文规范。如果不遵从这些规定,就违法了。旅游法虽然只针对旅游业,但这步迈的很踏实。“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罚。”
中国要进步,提升国人的素质刻不容缓。邓小平当年曾道出过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如今,中国GDP全球第二,高速铁路迅猛延伸,载人航天器和载人潜水器把炎黄子孙送到了太空和深海……我们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不断提升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更是民族精神深远、长久的延续。材料4:
4.中国当代相当一部分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作为自己破茧而出的支撑点,这从艺术家黎明(化名)的行为、装置、水墨实验、油画、综合材料等借助不同的艺术材质和媒介、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直观反映出来。“中国精神”已经构成黎明创作心理环境的地理地貌和现实图景。在黎明早期的油画作品中,长城形象的运用既突出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意味,又在深层次中隐含着艺术家对纵深历史时空的挖掘以及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强烈要求。他的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的展示,一路从北京大学、长城司马台,穿越昔日的罗马帝国,牢牢楔入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希腊奥林匹斯山。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凸显了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裹挟的极度不安的民族自尊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精神,这正是黎明表现大国意识的一个前提。正是在这一点上,黎明不同于其他习用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艺术家,他的巨幅综合材料系列作品也许最能反映他的艺术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共振。布面、牛皮卡纸、水墨、长城风化的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等,在黎明的作品中构成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在这类作品中,黎明表现出对于中国精神和本土语言的强烈自信,挖掘的是中国传统文虎在科技理性主义以摧骨拉朽之势洗劫世界的当下,如何以中国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黎明的作品不拘泥于艺术的园囿,包孕的是良知、人性和无尽的情怀,在黎明的行为水墨实验作品《捉影》系列中,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用中药为长城疗伤的创意中,感受艺术家良知的源头来自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也从而使黎明将自身放置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责任担当上。正是源于这一责任意识,他一路实施着“捉影”的系列创作。而“捉影”本身的动机,在黎明策划执行的一系列展览的命名中,已经给出了现实的答案,比如“与传统打一照面”“水墨主义”“水墨社会”等,其中的水墨精神就是就是东方文化精神。
黎明还采用现代化机械制造冰砖,以冰雕的技法塑造基督教堂。无论他塑造的教堂多么壮观、华美,在城市的建筑丛林中依然那么渺小、微不足道。而上帝在哪里?这不是艺术家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装置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对西方在圣经宗教信仰上的文明的质疑,和对自身文化立场的反省。同样地,《亚当与夏娃》描绘了人类走出伊甸园后的无所归依,将人性投射到现实语境中,表达了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浮躁焦虑心理,也指证了西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无端无助。毫无疑问,其捕捉到的影子背后是中国精神的内核——天人合一的境域。材料5:
5.“善待自己,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善待家人,有任何问题好好思考、好好解决;善待周边亲友和陌生人,不让自己成为垃圾人,不给身边人传递负能量。”当调查问卷问及应当如何提升国民素质、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时,网友“巫眯”如是回答。
“自己努力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教育孩子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监督家人亲友做一个文明礼貌的热人,在社会公共空间做文明的表率,积极传潘正能量。”网友“心灵之约”说。
“我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也得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柔对待。网友“夏河”说,她会微笑地对待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时刻记得使用礼貌用语,感恩生活中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正因为姓的礼貌与温和,多次轻易地化解了一些小麻烦。有一次,她开车等红灯时,将挡位挂在空挡,孩子说要喝水,她就伸手到副驾驶座上拿水。因为路面有下坡,车子下溜,碰到了前面的一辆卡车。“夏河”赶紧停车上前表达自己的歉意,并主动询问卡车司机要赔多少钱。没想到对方大度地说:“没关系,车子撞得不严重,不用赔钱了。”“夏河”连声道谢,并主动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让那位好心的司机如果发现遗留问题可以随时找到她。
网友“子曰”和“雨后”认为,传统文化被漠视也是导致教养缺失的原因之一。网友“子曰”说:“家长、老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践行传统文化精髓,领会其中真谛,并结合当今社会大背景,努力修身养性,三五个月内,肯定会影响到一些人。”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从学生的作文中,从儿子的讲述中,我不时能看到听到孩子礼貌言行遇冷的情形。每当那样的时候,我都很痛心,会及时跟孩子沟通,纾解他们心中的委屈和郁闷。”
说起生活中的礼貌言行遇冷,某小学校长D很有感触。她认为,孩子的文明礼仪培养和教养养成离不开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呵护与培育,而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每一次疏忽,带给孩子心灵的伤害会远远超过其他人。
前两年,国内媒体曾聚焦教师无视或漠视学生问候这一现象,并引发了社会诸多层面的讨论。对此,D深有感触。她要求老师必须与孩子“温暖互动”,对孩子的问候与需要及时给予温暖回应,要有目光接触,要面带微笑。如果发现不小心冷落了个别孩子,一定要及时跟孩子沟通说明情况。
D说,言行举止有教养,一方面是为了真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让别人感到愉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做能让自己感到愉悦。更何况,旁边或许还有儿子或者学生呢,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时刻以身作则,注意言行礼貌,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某大学教授N说:“国民素养提升非一日之功,家长、教师应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多给青少年正能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定有希望!” 材料6:
6.有教育专家撰文指出:“教有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该文择要如下:
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而是我们的教有缺乏灵魂的东西。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印身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认为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都没有确定的指向。
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浮躁、不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什么叫过头?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门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都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适当”,指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让孩子学他内心喜欢的东西。
蒙田说:“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如果—味去适应外界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主流价值却全部忘了。
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给定资料2‛,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15分)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参考答案:
问题:道德教育落实不到位,形式化;阅读方式改变,读书少;文明缺失;优良传统道德、礼仪规范流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
措施:制定法律,建设图书馆,优质资源共享;注重人才培养,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加大宣传,领导干部及公众人物起表率示范作用个人加强自身文明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细节;高校开设孝道文化公选课,并开展活动;编制礼俗教材,引导企业、学校、社会、家庭共同遵循。
二、‚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过度追求技术层面的不断改革,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规律和内在,违背教育中庸、可能和适当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做教育过头或不够,限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方式方法不合规律、不适合,一味适应外界而忘却主流价值。
应当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转向爱、善和智慧,使分数、才能、能力和灵魂兼具。
三、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20分)要求:
(1)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2)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3)不超过400字。参考答案:
黎明先生作品展导言:
黎明先生的创作宗旨是展现中国精神、东方文化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境域。善于借助长城、水墨等中国元素符号,展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安的民族自尊与殖民语境的主体性精神。在科技理性主义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下,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黎明先生的作品材质繁多,令人叹为观止。本次展出有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水墨实验作品《捉影》、冰砖塑造的基督教堂,及其他巨幅综合材料作品。在他手中,布面、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都有了艺术生命。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生的艺术追求。他或纵深挖掘历史,让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对话;或展现良知、人性和无尽的情怀;或质疑西方圣经宗教信仰文明,反省自身文化立场;或将人性投射到现实,表达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浮躁心理,指证西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无端无助。这些都展现了他文化责任人的担当。
四、某区一所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该区文明办的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5‛,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稿。(20分)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对象明确,切合题意;(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4)不超过500字。参考答案: 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受邀请为贵校的“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作开幕辞,在我看来,文明素质的养成应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道谢和应对致谢虽是小事,意义重大:首先,可以体现友善,化解矛盾,获得谅解,被他人和世界温柔地对待;其次,可以表达感激,体现感恩,获得愉悦的心情。
当然,生活中我们时常忽略道谢和应对致谢:比如,孩子的礼貌言行遇冷,收到老师、家长的忽视,再如媒体报道的教师无视、漠视学生的问候。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
为此,我呼吁大家:
一、用平和的心态和理性思考善待周围的人和事,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自觉做文明的表率,监督家人的文明行为;
三、学会微笑,用温柔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摩擦,主动道歉,道谢,友善待人;
四、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温暖互动”,及时沟通。我相信,只要我们自觉行动,从我做起,文明素养提升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五、‚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参考答案:
以‚礼‛立人,以‚礼‛立国
曾经被认为“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今天的“文明景象”如何?实际上,喜忧参半:忧的是,类似“公交抢座”、“丁某某到此一游”的乱象屡见报端;喜的是,***与彭妈妈在国际舞台上举止投足无不彰显大国风范与形象„„难怪《论语》强调“人无礼,无以立”——礼仪,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根本。
在我看来,用礼仪为国民素质、国家精神打好根本是大势所趋,百年大计!
何谓“礼”?体现在个人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与文明素质中。日常交往中,不经意的举动总能透露一个人的素养,小到脱口而出的脏话,排队时的加塞,大到麻木冷漠、见死不救,无不凸显内心,更暴露良知与道德底线。从这种意义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其深刻的道理。
何谓“礼”?体现在国家的大国风范、大国气度与大国形象中。从古至今,中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然而面对屈辱不奴颜屈膝;经历盛世,却不大肆扩张,穷兵黩武,肆意侵虐。真正意义上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大抵如此!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中国,用国之“礼”阐释了大国担当!
何谓“礼”?更体现在规矩意识、规则意识中。“礼”从更高意义而言是一种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讲规矩、立规矩、守规矩就是“礼”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最好体现与最高境界。
如此看来,“礼”于人,于家,于国是根本,是依托,更是灵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竭力推行!
立“礼”首先要靠家庭与学校。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家风、家训教育孩子,更教育成人。辅之以学校的教育,治标治本!不少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习国学,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跟上步伐!
立“礼”还要靠媒体对于社会风气的营造。网络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可小觑,媒体应该迎难而上,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让文明与道德的教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真正的“接地气”!
其实,政府更不应缺位,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礼”上升至规则、规范、制度,让其成为公众行为、政府作为的标杆、戒尺。如果政府和官员们能够主动带头,以身作则,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显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礼”的建立,不可能一触而就,是一项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个人、社会、国家的合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礼”将曾为千年古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名片和杀手锏,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
第四篇:2016国考申论(副省级)真题及答案解析(打印版)
2016年国家公考《申论》副省级真题及答案解析(打印版)材料1:
1.一篇题为《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的文章在网上传播,其中下面两段文字尤其引起了网友的热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民族范儿’,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家范儿’。我华夏泱泱大国,五千年的传承,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和为贵’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汉唐直至当代,彰显着大国气度。航海家达伽马,在到达非洲大陆时树起了旗帜,标示葡萄牙王室的主权。然而他不知道,比他早一百多年,一位叫郑和的中国人早已到达了非洲。郑和并没有树立标示大明主权的旗帜,而是树立了一座丰碑,一座友好而和平的丰碑。拒绝侵略,传递友好,这就是我中华的气度,我们的‘大国范儿’。” 有网友点评说:这样的文章读得人热血沸腾,豪情万丈,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大国意识”,看过之后不禁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还有网友围绕着“大国意识”进一步加以阐述:大国意识不是简单的经济头脑,更深层次的是民族自豪感和生活充实感;大国意识是种具备长远眼光的素质,不是满足眼前蝇头小利的市侩;大国意识是种崇尚奉献的执着,不是吝于个人付出的自私;大国意识的背后是民族崛起的魂魄。这位网友认为,一个具备了大国实力的国家究竟能否赢得作为大国的相应尊重,究竟能否发挥与大国身份相称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国民是否具备明智而坚定的大国意识。
也有网友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张名片。树立大国意识的过程,也是中国的国家形象被世界充分认可的过程,这就要求国人具备与大国形象相匹配的公民素质。这是崛起的大国对公民提出的内在要求,国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让自己的行为举止与大国形象相称,展现大国风采。每个中国人都应自觉树立大国意识,不断提高素质,这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与此相关,国民素质问题也自然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一位在埃及旅游的中国网友发布了一条微博,微博里卢克索神庙浮雕上赫然刻着中文“某某到此一游”。实际上,个别中国游客在境外不文明举动引发的争议一直不断。泰国国家旅游局一官员说,随着中国来泰国游客数量的急剧增加,泰国民众对中国游客的投诉也越来越多。中国游客留给泰国人的负面印象主要有三:不守秩序、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尊重当地习俗。有些中国游客进入寺庙不脱鞋,偷着躲着穿鞋进入,这被认为是对当地宗教信仰的极大亵渎。在欧美国家,有的中国游客表现同样不佳。美国一大学教授对记者说:“中国游客素质参差不齐,有的人会在公共设施上乱涂乱画,随地吐痰,上厕所不冲水。”在法国,去教堂都要穿着整齐并脱帽,同时禁止拍照。但有些中国人去教堂参观时总是急急忙忙,不注重自己的仪容,还随意拍照。在国内,媒体曝出的低素质事件也让人瞠目。某市地铁上,一名男子到车门附近给孩子把尿,有乘客提醒劝阻,这位父亲不仅丝毫没有歉意,反而对其大打出手,而其他乘客都在围观,无人出面制止。在瑞士飞往中国的航班上,一名中国乘客因为前面的同胞将座椅后倾,感觉自己的空间太小,发生争执扭打,飞机也因为二人的斗殴被迫返航。
有专家认为:这些事情让人看到,不注重提升国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社会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这也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日渐提升的大国地位不相称。材料2:
2.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近来,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屡被曝光。如何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建议。
“书香社会”的提法“亮相”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Y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特别赞同。读书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要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提升国人在海外的形象,倡导全民阅读十分必要。Y说,现在的道德教育多是口号,人们不喜欢。用阅读潜移默化地熏陶国民,效果会更好。现在,大城市的图书馆不够多,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图书馆更少,人们想读书,但没地方读。因此她建议各地多建一些图书馆。
全国人大代表W认为,今天到处都是低头族,他们看手机、刷微博、看微信,真正读书的人太少了。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知识做支撑,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局限性,厚度不够。W说,她今年带来一个关于制定图书馆法的议案。欧美一些国家规定,社区方圆十公里之内一定要有一个图书馆,创造条件引导人们阅读。我们也应当营造这样的环境。大学里面有非常好的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共享。全国政协委员T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明缺失等现象是存在的,但他相信情况会渐渐变好。很多人在国外看到同胞的不文明行为时,都会感到很难为情。一些人出国后的表现像暴发户,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做出其他不文明的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国民在接受社会文明素养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文明修养,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尤其要做好表率,起到示范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G建议,应当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国人“礼仪名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G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不少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如父慈子孝蜕化成纯金钱性的抚养和赡养义务,邻里和睦蜕化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家庭孤岛”,尊师爱生蜕化成合同式的知识供给等。一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和礼俗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流失,如果没有全社会的重视和共同坚守,我们可能会进入物质丰盈,但精神贫瘠、文化缺失的状态。他建议,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礼仪的精华,结合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特点,归纳整理行业和地域礼俗,并编制礼仪教材,让文明礼仪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
总书记说,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全国政协委员K说,在大学工作多年,他发现在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等现象越来越突出。K认为,孝敬父母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他建议,以大学生作为弘扬优秀孝文化的突破口,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孝德之心、仁爱之心,在高校开设孝道教育的国学课程,将传统孝文化列入公选课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同时,大力开展以“孝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
W认为,文化艺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文件,要求学生从中学开始,都要具有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这非常好。从孩子抓起,这对提升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举措。他引用了欧洲―位哲学家的话:“孩子出生后,要给他鲜花,让他视觉上看到美;给他音乐,让他听觉上建立音的概念。”W认为,这就是在体现素质教育。材料3: 3.学者F谈起自己在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史》和《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两门课的体会时说:“为什么要学这些课?因为这些作品里,集纳了大量国学精华,学了确实可以净化人的心灵。我认为,眼下的大学教育,需要重新重视传统文化课程。” 在F看来,我们这个时代虽然崇尚科学,科技也越来越重要,但归根结底,科技由人来掌握。如果人的道德修养、文明素质不够,现代化早晚会毁于一旦。所以,在培养各行各业人才的同时,必须加强文化修养教育,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东西,能让人受益终身。“不学礼,无以立。”F说,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一个人不学“礼”,不懂礼貌,不讲礼仪,就不懂得怎样做人、处世。或者说,一个人不懂得基本的规矩,就难以在家庭和社会中立身行事。而如果把“礼”与“立”做更宽泛的理解,那么是否“学礼”,是否懂得规矩,还事关公民意识的自觉、民族素质的提高、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乃至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或许正因如此,总书记在十八届中纪委第五次全会上提出要“严明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一位资深媒体人L强调,如果不利用传媒,不能旗帜鲜明地打出美与丑、善与恶的旗帜,全民素质的提升就缺了一条重要途径。“我每天早晨上班开车时都听新闻广播。其中一个频道每天8点钟都会请一个权威人士来做公益报时,十几秒钟,几句话,传递出来的却是主流媒体倡导的一种价值观。久而久之,听众就会被正能量感染,这就是潜移默化。”
“早晨8点是黄金时段,拿出来做广告应该能挣很多钱。但如果媒体只想着经济效益,忘记了自己的责任,那是很悲哀的,这个社会就没救了。”在他看来,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引导与监督,保证媒体都有一定的黄金时段用来进行公益宣传,提高国民素质。
L向记者提到了某电视台一则让自己感动的公益告。“广告上一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吃饭时还没忘儿子爱吃饺子,把饺子装进自己口袋,要给儿子带回去,广告语是‘他忘记了许多事情,但从未忘记爱你’。这则广告触碰了我最柔软的神经,让我思念我的父亲。一个好的公益广告,能直击人的心灵,自然就起到了净化心灵的作用。这样的优秀公益广告太少了,媒体人如果自己都没做到真善美,他们在宣传真善美时都不投入感情,那还怎么教化别人呢?”
国家旅游开发研究中心张主任指出,新的旅游法规定,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应当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文规范。如果不遵从这些规定,就违法了。旅游法虽然只针对旅游业,但这步迈的很踏实。“在有章可循的前提下,还要做到有章必依,违章必罚。” 中国要进步,提升国人的素质刻不容缓。邓小平当年曾道出过这一点的重要性:“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如今,中国GDP全球第二,高速铁路迅猛延伸,载人航天器和载人潜水器把炎黄子孙送到了太空和深海„„我们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不断提升的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才能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体现在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更是民族精神深远、长久的延续。材料4:
4.中国当代相当一部分艺术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把”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作为自己破茧而出的支撑点,这从艺术家黎明(化名)的行为、装置、水墨实验、油画、综合材料等借助不同的艺术材质和媒介、运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艺术创作中,可以直观反映出来。“中国精神”已经构成黎明创作心理环境的地理地貌和现实图景。在黎明早期的油画作品中,长城形象的运用既突出了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意味,又在深层次中隐含着艺术家对纵深历史时空的挖掘以及与历史进行对话的强烈要求。他的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的展示,一路从北京大学、长城司马台,穿越昔日的罗马帝国,牢牢楔入欧洲文明发源地的希腊奥林匹斯山。其中蕴含的中国精神凸显了百年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裹挟的极度不安的民族自尊与殖民语境中的主体性精神,这正是黎明表现大国意识的一个前提。
正是在这一点上,黎明不同于其他习用中国元素、中国符号的艺术家,他的巨幅综合材料系列作品也许最能反映他的艺术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共振。布面、牛皮卡纸、水墨、长城风化的泥土、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等,在黎明的作品中构成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的对话关系。在这类作品中,黎明表现出对于中国精神和本土语言的强烈自信,挖掘的是中国传统文虎在科技理性主义以摧骨拉朽之势洗劫世界的当下,如何以中国精神的文化想象,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黎明的作品不拘泥于艺术的园囿,包孕的是良知、人性和无尽的情怀,在黎明的行为水墨实验作品《捉影》系列中,我们可以从艺术家用中药为长城疗伤的创意中,感受艺术家良知的源头来自中国传统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也从而使黎明将自身放置在作为一个中国文化责任担当上。正是源于这一责任意识,他一路实施着“捉影”的系列创作。而“捉影”本身的动机,在黎明策划执行的一系列展览的命名中,已经给出了现实的答案,比如“与传统打一照面”“水墨主义”“水墨社会”等,其中的水墨精神就是就是东方文化精神。黎明还采用现代化机械制造冰砖,以冰雕的技法塑造基督教堂。无论他塑造的教堂多么壮观、华美,在城市的建筑丛林中依然那么渺小、微不足道。而上帝在哪里?这不是艺术家讨论的问题。在这一装置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艺术家对西方在圣经宗教信仰上的文明的质疑,和对自身文化立场的反省。同样地,《亚当与夏娃》描绘了人类走出伊甸园后的无所归依,将人性投射到现实语境中,表达了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浮躁焦虑心理,也指证了西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无端无助。毫无疑问,其捕捉到的影子背后是中国精神的内核——天人合一的境域。材料5:
5.“善待自己,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善待家人,有任何问题好好思考、好好解决;善待周边亲友和陌生人,不让自己成为垃圾人,不给身边人传递负能量。”当调查问卷问及应当如何提升国民素质、优化社会生态环境时,网友“巫眯”如是回答。“自己努力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教育孩子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监督家人亲友做一个文明礼貌的热人,在社会公共空间做文明的表率,积极传潘正能量。”网友“心灵之约”说。
“我温柔地对待这个世界,也得到了这个世界的温柔对待。网友“夏河”说,她会微笑地对待生活中接触到的人,时刻记得使用礼貌用语,感恩生活中每一个帮助过她的人。正因为姓的礼貌与温和,多次轻易地化解了一些小麻烦。有一次,她开车等红灯时,将挡位挂在空挡,孩子说要喝水,她就伸手到副驾驶座上拿水。因为路面有下坡,车子下溜,碰到了前面的一辆卡车。“夏河”赶紧停车上前表达自己的歉意,并主动询问卡车司机要赔多少钱。没想到对方大度地说:“没关系,车子撞得不严重,不用赔钱了。”“夏河”连声道谢,并主动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让那位好心的司机如果发现遗留问题可以随时找到她。
网友“子曰”和“雨后”认为,传统文化被漠视也是导致教养缺失的原因之一。网友“子曰”说:“家长、老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践行传统文化精髓,领会其中真谛,并结合当今社会大背景,努力修身养性,三五个月内,肯定会影响到一些人。”
“我是老师,也是家长。从学生的作文中,从儿子的讲述中,我不时能看到听到孩子礼貌言行遇冷的情形。每当那样的时候,我都很痛心,会及时跟孩子沟通,纾解他们心中的委屈和郁闷。”
说起生活中的礼貌言行遇冷,某小学校长D很有感触。她认为,孩子的文明礼仪培养和教养养成离不开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呵护与培育,而来自家长和老师的每一次疏忽,带给孩子心灵的伤害会远远超过其他人。
前两年,国内媒体曾聚焦教师无视或漠视学生问候这一现象,并引发了社会诸多层面的讨论。对此,D深有感触。她要求老师必须与孩子“温暖互动”,对孩子的问候与需要及时给予温暖回应,要有目光接触,要面带微笑。如果发现不小心冷落了个别孩子,一定要及时跟孩子沟通说明情况。
D说,言行举止有教养,一方面是为了真诚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激,让别人感到愉快,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样做能让自己感到愉悦。更何况,旁边或许还有儿子或者学生呢,作为家长和老师,必须时刻以身作则,注意言行礼貌,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某大学教授N说:“国民素养提升非一日之功,家长、教师应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多给青少年正能量。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一定有希望!” 材料6:
6.有教育专家撰文指出:“教有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该文择要如下: 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里?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而是我们的教有缺乏灵魂的东西。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柏拉图说过一句话:“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印身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我认为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都没有确定的指向。
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浮躁、不显摆,一定会有我们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我们的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都很好,他们的灵魂也很丰满。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什么叫过头?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我门老师都不知道怎么上课了,领导也不知道怎么布置工作了,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身内在的东西。
“可能”是指我们要知道孩子的未来具有一切可能性,现在他所学的甚至他的才能,他的分数,都不能代表他今后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但我个人认为这些都不能丢,这样才能够确保未来的可能性存在。
“适当”,指教育的方式方法要符合规律,要适合孩子。不要看到邻居家的孩子琴棋书画什么都学,也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学。这样思考问题就错了,不适合他的学了没用,一定要让孩子学他内心喜欢的东西。蒙田说:“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说:“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如果—味去适应外界社会,结果就把社会最乱的东西学会了,主流价值却全部忘了。真题解析及参考答案
一、阅读“给定资料2”,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15分)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参考答案:
问题:道德教育落实不到位,形式化;阅读方式改变,读书少;文明缺失;优良传统道德、礼仪规范流失;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
措施:制定法律,建设图书馆,优质资源共享;注重人才培养,开设素质教育课程;加大宣传,领导干部及公众人物起表率示范作用个人加强自身文明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细节;高校开设孝道文化公选课,并开展活动;编制礼俗教材,引导企业、学校、社会、家庭共同遵循。
二、“给定资料6”中说“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请根据“给定资料6”,指出这句话的含义。(10分)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150字。参考答案:
中国教育过度追求技术层面的不断改革,偏离了教育的目的、规律和内在,违背教育中庸、可能和适当的原则。具体表现为:做教育过头或不够,限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方式方法不合规律、不适合,一味适应外界而忘却主流价值。应当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转向爱、善和智慧,使分数、才能、能力和灵魂兼具。
三、某美术馆正在策划艺术家黎明的作品展,请根据“给定资料4”,为这一作品展撰写一则导言。(20分)要求:
(1)围绕黎明的创作宗旨、作品材质及其艺术追求等方面作答;(2)内容具体、层次分明、语言流畅;(3)不超过400字。参考答案:
黎明先生作品展导言:
黎明先生的创作宗旨是展现中国精神、东方文化精神,追求天人合一境域。善于借助长城、水墨等中国元素符号,展现现代化进程中不安的民族自尊与殖民语境的主体性精神。在科技理性主义冲击传统文化的当下,展开大国意识的责任抱负。
黎明先生的作品材质繁多,令人叹为观止。本次展出有装置作品《为长城延伸一万里》、水墨实验作品《捉影》、冰砖塑造的基督教堂,及其他巨幅综合材料作品。在他手中,布面、油墨、丙烯、工业胶粘剂都有了艺术生命。
从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先生的艺术追求。他或纵深挖掘历史,让时空、地理、人文三位一体对话;或展现良知、人性和无尽的情怀;或质疑西方圣经宗教信仰文明,反省自身文化立场;或将人性投射到现实,表达物欲横流、人性异化的浮躁心理,指证西方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的无端无助。这些都展现了他文化责任人的担当。
四、某区一所中学举办“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假如你是该区文明办的负责人,校方请你在这次活动的开幕式上讲话。请结合“给定资料5”,写一篇题为“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的讲话稿。(20分)要求:
(1)内容具体,符合实际;(2)对象明确,切合题意;(3)语言生动,有感染力;(4)不超过500字。参考答案:
素质养成,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 尊敬的学校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受邀请为贵校的“文明素养教育主题宣传周”作开幕辞,在我看来,文明素质的养成应从学会道谢和应对致谢开始!
道谢和应对致谢虽是小事,意义重大:首先,可以体现友善,化解矛盾,获得谅解,被他人和世界温柔地对待;其次,可以表达感激,体现感恩,获得愉悦的心情。
当然,生活中我们时常忽略道谢和应对致谢:比如,孩子的礼貌言行遇冷,收到老师、家长的忽视,再如媒体报道的教师无视、漠视学生的问候。这些都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漠视。为此,我呼吁大家:
一、用平和的心态和理性思考善待周围的人和事,积极传播正能量;
二、自觉做文明的表率,监督家人的文明行为;
三、学会微笑,用温柔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摩擦,主动道歉,道谢,友善待人;
四、家长和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温暖互动”,及时沟通。我相信,只要我们自觉行动,从我做起,文明素养提升指日可待!谢谢大家!
五、“给定资料3”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请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35分)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参考答案:
以“礼”立人,以“礼”立国 曾经被认为“温良恭俭让”的中国,今天的“文明景象”如何?实际上,喜忧参半:忧的是,类似“公交抢座”、“丁某某到此一游”的乱象屡见报端;喜的是,***与彭妈妈在国际舞台上举止投足无不彰显大国风范与形象„„难怪《论语》强调“人无礼,无以立”——礼仪,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更是民族精神、国家形象的根本。
在我看来,用礼仪为国民素质、国家精神打好根本是大势所趋,百年大计!
何谓“礼”?体现在个人的文明行为、文明习惯与文明素质中。日常交往中,不经意的举动总能透露一个人的素养,小到脱口而出的脏话,排队时的加塞,大到麻木冷漠、见死不救,无不凸显内心,更暴露良知与道德底线。从这种意义上,“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其深刻的道理。
何谓“礼”?体现在国家的大国风范、大国气度与大国形象中。从古至今,中国饱经沧桑,历经磨难,然而面对屈辱不奴颜屈膝;经历盛世,却不大肆扩张,穷兵黩武,肆意侵虐。真正意义上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大抵如此!热爱和平,崇尚和谐的中国,用国之“礼”阐释了大国担当!
何谓“礼”?更体现在规矩意识、规则意识中。“礼”从更高意义而言是一种规则,“无规矩不成方圆”,习近平同志提出的讲规矩、立规矩、守规矩就是“礼”在现代国家治理中的最好体现与最高境界。如此看来,“礼”于人,于家,于国是根本,是依托,更是灵魂!我们应该大力提倡,竭力推行!立“礼”首先要靠家庭与学校。家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家风、家训教育孩子,更教育成人。辅之以学校的教育,治标治本!不少的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习国学,如《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也应该跟上步伐!
立“礼”还要靠媒体对于社会风气的营造。网络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不可小觑,媒体应该迎难而上,主动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创新传播方式,让文明与道德的教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百姓,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真正的“接地气”!其实,政府更不应缺位,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把“礼”上升至规则、规范、制度,让其成为公众行为、政府作为的标杆、戒尺。如果政府和官员们能够主动带头,以身作则,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显现。
第五篇:2008年国考申论真题及解析(副省级):《人与自然》
2008年国考申论真题范文及解析(副省级):《人与自然》
相关链接: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题目:请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参考给定材料,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
(2)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
(3)总字数1000~1200字。
问题解析:
(一)仔细审题
1.审清关键
确定立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立意解析:题目要求以人与自然为题写一篇文章,整篇材料都在叙述在怒江是否进行水电开发,其中涉及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所以在对资源进行开发时,不能有失偏颇,故而本文立意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
2.明确思路
第一段:开头
第二段:分析
第三段:分论点1
第四段:分论点2
第五段:分论点3
第六段:结尾
(二)选择要点
第一段:开头表明立意
第二段:阐述问题,批驳错误倾向
第三段:分论点1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第四段:分论点2要树立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第五段:分论点3要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第六段:结尾收束全文,回扣主题
(三)加工要点
第一段:开头转折式
第二段:理证法
第三段:分论点1理证法
第四段:分论点2理证法
第五段:分论点3理证法
第六段:结尾重在解决问题
申论范文:《人与自然》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树掩映、清水环绕的村庄和小山村明亮的月亮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很多地方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时至今日,大自然馈赠给我们的宝藏怒江,又面临水电开发的争论。开发还是不开发?社会呼吁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妥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人类曾经以为,大自然的资源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于是,我们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终于,慷慨的大自然再也承受不了,开始向人类报复。20世纪70年代初,埃及建成了阿斯旺水坝。这座水坝给埃及人带来了廉价的电力,控制了水旱灾害,灌溉了农田,然而也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埃及海域中可爱的沙丁鱼见不到了,而血吸虫、蚊子却来到了人们身边。人们终于意识到,大自然的忍耐度是有限的。我们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该精心呵护。只有这样,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
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把对自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精神信念,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文化价值需求。自然的消亡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繁衍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追随古人天人合一的理念,大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要树立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过程中,争取做到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长期居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地球上。
要树立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提倡有限福祉的 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应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过分的开发资源,甚至透支未来资源,必将严重破坏大自然,终将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报复。所以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后要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达到公平和共享消费观,这样,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的发展关系不是完全对立的,只要我们对自然心怀敬畏,遵循自然法则,在维护自然的前提下追求人类的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反思人类长期主导自然行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让自然在人类的保护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让自然给予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1123字)
赋分说明
一类卷31~40分(基准分35分)
按照题目要求,正确选择立意,结合材料围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展开论证,对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某种错误倾向,应恰当阐述,给予澄清,观点鲜明、准确,见解独特,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误,字数1000~1200之间。
二类卷21~30分(基准分25分)
按照题目要求,正确选择立意,结合材料阐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基本思路,或论证重要性、必要性,观点明确、合理,符合内
在逻辑,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畅,书写清晰无误,字数在1000~1200之间。
三类卷11~20分(基准分15分)
能结合材料阐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有观点,有条理,结构相对完整,语言通畅,书写可以辨认,文面错误较少,不少于800字。
四类卷10分以下(凡符合其中任意一项者,均是本等级)
1.没有联系材料(话题)的;2.背诵事先预备的范文的;3.另起炉灶作文的;4.不知所云的;5.篇幅不足600字的;6.不分段落、标点的;7.摘抄原文为主的;8.观点游离的;9.结构混乱的;10.文面错误较多的。
温馨小提示
1.易犯错误:
(1)混淆一档电视节目《人与自然》,单纯谈论人文习俗、自然风光,脱离我们题目要求;
(2)总论点不鲜明,在谈论人与自然问题上没有谈论某种错误倾向,没有恰当阐述、给予澄清等。
2.备考锦囊:
(1)分论点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来,也可以依据平时积累沉淀,但应确保从材料主题出发。
(2)灵活选择多种文章结构;
(3)灵活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理证法、例证法、引证法等等;
(4)平时多练笔,锤炼语言表达基本功,掌握文章主题、角度和
分论点的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