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国考申论试题及解析
QZZN 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
《申论》试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分析驾驭材料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的测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材料,然后按申论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资料
2005年9月20日,新华网就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相关话题邀请专家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下面摘录了这次网上交流的主要内容(未作文字疏通)。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一些突发性的公共事件也时有发生,如2003年非典爆发、重庆开县井喷事故,2004年禽流感事件、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2005年江苏淮安氨气泄漏事故、安徽疫苗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今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等等。这些问题的积累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主持人]丁部长,有网友问:现在自然灾害和疾病发生越来越频繁,政府是否应把建立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列为考核指标。请您介绍一下,谢谢。
[丁宁宁]首先,我们要理清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它不是一般的事故,有人把它混为一般的事故,不是太准确。当然,如果由于政府本身的执政能力而发生问题,使一般事故扩大为突发公共事件,就是政府的公共事件处理能力问题。政府对于一般情况下的各种自然、人为的相关事故都有一套处理程序,比如交通事故,公安局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一般情况下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
另外,在工业化初期,火灾曾经是突发公共事件一个重要的隐患和诱因。但是在建立了消防队和联防机制之后,火灾就不再成为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诱因了。实际上,在整个人类和自然界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原来没有遇到过,或者原来遇过但影响没有这么大的事件,比如自然灾害,还有由于中国人多,在某些建筑物或者大型活动中产生的踩踏事件等。
[主持人]刚才您说的如何界定公共突发事件,是随着社会的推进和人数的增加,概念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细化一下什么是公共突发事件。一般的交通事故每年的死亡率非常大,但就个案来讲,一个一个形成不了一个公共突发事件,比如火灾以前曾经是公共突发事件。
[丁宁宁]17世纪初伦敦发生的大火,是导致国际消防队建立的原因之一。[主持人]首先我们得理解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网友“多多到天堂去了”]请问,建立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的必要性,预案必须具备哪些内容?
[丁宁宁]从现在开始,建立国家的总体应急预案是有必要的。这种必要性主要来自于海啸、地震,包括大的飓风,这类灾害以及灾害的严重影响是不可预料的。但是对这些灾害,一个有组织的政府是有一整套的处理程序的,比如有防灾委员会、防洪局、地震局等,这些都已经常规化了。
最重要的是,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特殊时期,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社会矛盾引发的公共突发事件在增多,比如征地引起老百姓集体的诉讼、集体上访。上次由于新闻界的关注,把一个大学生死亡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最后导致我们把遣返站变成救助站,这恐怕
QZZN 是今后应该更加注意的。由于西方敌对势力的影响,欧洲普遍发生橙色革命,这种情况在我国也有可能发生。这种敌对势力的目的就是影响人们的生活,制造突发公共事件,使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断。
[主持人]我们在访谈前沟通的时候曾经提到法律永远是滞后的,我们谈到大学生死亡的案例,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新类型的事件出来以后,相应的应对机制也有可能最后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机制。
[网友“七子之歌”]如何提高社会各界危机意识?我们还是应该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意识。
[丁宁宁]从这个角度讲,恐怕更多的是要引导公众,来关心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设计,但是和西方市场经济其实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方面,哪些应该是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哪些是市场解决的问题,应该有一个责任界限。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出现不能正确应对突发事件的问题。比如非典出现的时候,由于我国多年以来,国家防疫部门自己要挣钱、卖药,国家的经费大量减少,他们以为非典可以通过市场解决。当时整个防疫系统本身就不起作用了,以至于在广东发现病毒之后,不能够很快加以确诊,由于没有明确的居民协调机制,当时几个部队的研究人员和地方研究人员为了样本,还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以上情况都延缓了我们对非典的应对。
但是,一旦国家动员启动了相关机制以后,由于国家动员体制很强,所以很快就在各个城市实行了隔离,非典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使我们想到,我国公共防疫体制还应该是国家出钱,应当加强科研水平,才能够防患于未然,而不是等到流行病发展到相当规模的传染程度,我们再应对。
[主持人]从社会发展研究角度看,您判断在应对非典问题上,我国的快速反应机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水平?
[丁宁宁]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我国目前所谓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肯定更有效。因为非典当时已经产生了小规模的传播,这种情况下很难抑制,但我们很快把它抑制了。
[主持人]有网友问:丁部长,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危机?我们今天探讨所有危机,这个问题太大了。
[丁宁宁]突发事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法,一种是已知的,一种是未知的。非典属于未知传染病。突发事件不一定成为公共事件,如果卫生防疫体制有效,就会及早发现这种病,及早隔离,而不会成为公共事件。由于卫生防疫体制本身出现问题,一直到出现小规模流行的时候,才引起了我们的警觉,这样一个突发事件就变成了公共事件。但是在变成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回应,就抑制住了,最后降低了公共事件的危害,但实际代价并不小,很多医护人员也都感染了非典,相当多的非典患者还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网友“雪夜的情怀”]我国是否已经初步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其积极作用是什么?
[丁宁宁]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今年人大开会的时候,各个代表提出应当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的总体应急预案,这个意见已被国务院认真执行,7月26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已就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进行了讨论并通过。这个预案是由25件专项应急预案和80件部门应急预案组成,有相当多部门、省级机构已编制了自己的应急预案。全国应急预案的框架体系应当说已初步建立。
[主持人]应对突发事件的解决思路大体上是一个体系吗? [丁宁宁]非典以后,相当多的境内外学者向国务院建议要成立国务院或者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被国务院内部讨论否定了。原因是,既是突发事件,有很多原因我们是不知道的。
QZZN 最重要的是不管发生什么样的突发事件,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时候,应建立一整套工作原则、组织体系和协调机制。
比如现在发生了一起非常大的交通事故,那么,医疗救护单位应当怎么救,交通部门怎么疏散交通,广播系统怎么呼吁部门给予协助,群众不要围观以免造成拥堵,这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一起完成社会救助行动。因此,我们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制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时,把握应急预案的本质就是一个工作原则、组织分工、责任分工以及协调机制。比如水灾、地震过后往往有大病,所以不是简单把水灾或者地震的事故处理了,事后还要有后续的步骤。另外,大的自然灾害过后还要有重建工作,第一步要救人,第二步防疫,第三步恢复建设,这需要国家投入和社会机制相结合。
[主持人]如何界定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您认为,我国目前处在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时期吗?
[丁宁宁]当前我国是处于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我主要是指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的速度很快,特别是入世后,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机制不够完善。比如社会保障系统,养老系统保障不到两亿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城里人还不到一半,就更不用说农村了。有些情况下,城市化进程很快,包括一些大的建设、道路、水库、征地等。由于补偿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损害,因此引发了一些社会根源的突发事件。我认为是高发期,并不是说现在自然灾害越来越多,自然灾害有它一定的规律。
[主持人]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也不是集中在某一个阶段里。[丁宁宁]比如海啸,已经有很多年在中小学地理书中它都不是重点内容,但东南亚的海啸,因为英国一位年仅10岁的小女孩凭借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地理知识,预测出即将发生的海啸,从而挽救了100多名游客的生命,大家又认为应该纳入教材了。但是我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网友“有遥远的地方吗”]灾害频发从哪几个方面考验民政、财政和卫生等方面的救灾应急反应?
[丁宁宁]一个国家总是要有一定的富余财力,包括物资储备,以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包括经济的、政治的,这种能力是一个国家政府是否成熟的表现。我们不能动不动一遇到自然灾害就到国际上呼吁救中国。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1/4,所以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在我们过去政府体制机构建设中就已经注意到,我国有粮食储备局、银行储备,财政也留有余地,包括我们为民政部准备的救济款。
如果没有,就进入下一年的财政预算,如果不够,中国老百姓储蓄的积极性特别高,已经相当于我国一年的GDP,中国未雨绸缪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不存在没有储备的问题。另外,在中国的历史中,有唐山地震救灾的经验,武警部队和野战军如何协同。这回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分了四个级别,在不同的级别上,不同的政府机构或者特殊部门、特殊力量会介入进去,这是由中央统一指挥的。
[网友“ZZ40”]应急并不等于浪费,我们在总结非典成功经验时,决不能忽略它的巨大浪费。这次矿难事件中也充分说明这一点,浪费是何等的惊人,又是何等的冠冕堂皇。
[丁宁宁]“浪费”有两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不应该花的钱花了,是浪费。有一些情况,特别是当突发公共事件原因不明的时候,有一些防御性措施需要付出代价。前两天台风“麦莎”在浙江沿海登陆的时候,我就被困在杭州了。这时中央防灾救灾委员会下令,飞机停飞,要求几十万人撤离,这要产生代价。事后可能风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不能认为这种代价就是浪费。因为老天爷的事谁都说不准,在浙江的时候风力是12级,这样的风速肯定要造成大量的损失,所以人员要很快撤离。不管由于什么原因,台风上岸以后风速减缓得很快,这我们无法预料。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认为撤离就是浪
QZZN 费。当然,如果把建设、防灾、救灾款、国家物资用来大吃大喝,把钱装在腰包里这更是浪费。
[网友“一言等于九鼎”]举几个例子表明应急预案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教训?
[网友“英岗岭”]举几个例子表明同样的危机、不同的结果。
[丁宁宁]国际、国内的例子都有。国内的例子,今年春天“流行性脑炎”又出现了,这种病已经多年没有发生,不存在病毒未知的问题。我国由于非典以后,建立了比较严格的卫生防疫报告机制,这和卫生领域的应急预案是吻合的。这次“流脑”在南京、江苏一带大概仅四天就解决了。美国的飓风这次很大,但是令人们惊讶的不是飓风的破坏力,而是一个政府、一个最强国家的政府竟然在飓风发生三天以后,不采取任何行动。同样类似级别的飓风,在加勒比经常发生,有一些人说古巴的体制不好,但古巴的每次飓风都没有造成大的影响,因为国家采取动员体制,很容易让大家迅速疏散。
[网友“黄浦江边的徘徊”]危机预案对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大家都认为稳定的意义非常重大,请您指导一下。
[丁宁宁]有一个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是为了保证我们经济发展的连续性,防止突发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事件导致整个经济发展中断。同时在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减少人员财产的损失。
[网友“池塘边的小草”]请问丁部长,中国人的危机意识如何?如何提高国人的危机意识?
[丁宁宁]这位网友可能更针对中国人的特点。我国国民的危机意识是世界各民族危机意识中最强的,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中国历史传统中家庭的意识非常强,所以家庭本身作为社会保障单位,本身对家庭成员遇到不测事件都是有准备的,只要各个家庭有能力。第二,中国文化5 000年,遇到很多次水灾,中国人的储蓄意识非常强,中国人的储蓄水平是国际上最高的。比较高的储蓄率反映出国人很强的危机意识。在中国见到很多的老百姓,由于收入差距拉开,确实有很多要饭的。但一位以色列的朋友跟我说,以色列和中国人很少在国外要饭。因为他们未雨绸缪,即使很穷也要面子。
[网友“上海之夜”]当前我国社会领域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引发突发事件的诱因是什么? [丁宁宁]今年国务院提出为十一五准备的社会保障材料中,我国曾提出就业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的社会问题。就业是人的一种基本手段,如果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就业是人不脱离社会的重要媒介,如果没有就业,就很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
实际上西方国家从1760~1960年,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就没完全解决过就业问题。西方人口开始只有1.4亿,我们国家解放后有6亿,改革开放时有10亿,巨大的人口又不可能移民到国外。西方两次世界大战消灭了很多人口,我们不希望这样的事在中国发生,所以就业问题更严重。所谓工业化、现代化,本质就是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物质领域中资本不断替代劳动力。
[主持人]这个问题对巨大的劳动力市场又形成一种新的矛盾。[丁宁宁]由于现在产业结构调整非常迅速,造成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矛盾并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如果这些人的就业问题长期解决不了,就是最大的社会隐患。
[主持人]还有其他的吗? [丁宁宁]从西方国家看,社会稳定不是靠消除就业问题解决的,而是靠建立社会保障和实行国家福利政策解决的。我们要给失业家庭以基本的生活保障,使他们的子女能够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使失业的家庭也同样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不是消灭失业。西方经济学教科书写的是失业率低于4%就是充分就业。
[网友“枉评天下”]丁部长,您好!请您谈谈,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政府应当做什么?社会应当做什么?老百姓又应当做什么?
QZZN [丁宁宁]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西方社会,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以后有一些自愿的团体或者非盈利机构参与救灾活动,这是值得赞扬的。我国对这种行动也鼓励,在海啸中我国政府鼓励大家为国外的受灾提供救灾和医疗服务,包括志愿者。在没有突发的自然事件或者社会根源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觉得老百姓主要还是安居乐业,好好工作,享受生活。
[网友“完美的追求”]如何打造应急预案的“经济基础”?
[网友“科学与发展”]如何利用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包括利用商业保险等机构行为? [网友“枉评天下”]一般来说,应急预案都有“人防”和“技防”一说,这两方面不难理解,经济手段介入应急预案一说比较新鲜。请您谈谈,“经济手段”介入预案的含义是什么?
[丁宁宁]我觉得经济手段不能直接化。目前提到的经济手段是一种商业保险,商业保险只能对已知自然原因的灾害作出反应,不能对未知的自然灾害或者社会根源的问题作出反应。比如,你无法为非典保险,因为不知道它要来。现在还没有听说哪个国家建立海啸保险,因为很多年也不发生一次,不可预见度太高。对未知、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还是需要政府作出反应。如果政府没有能力作出反应,这个社会就要改朝换代了。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尖锐。
[网友“感动也是一种精神”]在面对突发事件问题上,如何重视各种社会问题之间的联系和政策协调?
[丁宁宁]国家由于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收入差距拉大了。有时人们之间的感情淡了,发生了阶层对立或者利益上的差别。我觉得在自然灾害面前,在自然灾害导致的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大家应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尽一个公民的本份。对社会根源的突发公共事件就难说了,这时会有利益冲突。这时更重要的是调整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能做这项工作的恐怕还是政府。
各利益集团面对突发公共事件还要以大局为重。我们就是这样的,由于下岗人员分流,养老金措施有问题,导致静坐、游行、示威,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级党组织还是采取了尽量不让矛盾激化的方式,协调解决,而不是诉之于法律。在社会变革很快的情况下,法律效力往往滞后。在食品安全预案中,规定了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职能,但现有的《食品卫生法》没赋予主管部门综合协调的权力。从这点来看,我们恐怕需要修改《食品卫生法》,并制定《食品安全法》。
人们对待公共防疫机制还要有一个更深的认识,这是我们从非典中得到的最大教训。我们认识到,公共卫生防疫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我们需要改进服务的最大的一个教训。
[主持人]随后,在一系列卫生防疫体系可能面对的问题上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丁宁宁]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引起人们对政府公共职能的反思。二战以后,由于工人、黑人的参战,西方各国普遍建立了社会保障,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自称为“福利国家政策”。这种情况下,由于不熟悉人口规律,过于乐观,导致西方社会保障标准过高和经济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撒切尔、里根时期提出反思。要社会保障由家庭分担一部分,政府只承担最低的社会保障责任,这项改革是必要的。但在改革过程中,一部分经济学家好像认为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可以市场化,这就走过头了。
非典不仅提醒我们疾病防治的公共职能,也提醒我们普及教育、社会救济,包括防灾、减灾,以及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是否都能够市场化的问题。我们鼓励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积极参加,而不是政府放弃责任,让民间机构、非政府机构公民自救,这是非典给政府最大的启示。
[网友“望穿还是枉乐”]北京密云虹桥踩踏事故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反思? [丁宁宁]这属于社会根源问题。与伊斯兰教在麦加的踩踏事件、印度教在神庙的大型活
QZZN 动的践踏事件,是类似的。中国存在佛教的问题。但是喜庆活动、节庆活动中,发生悲惨的踩踏事件属于政府对组织工作的不力。
[网友“二月的那场雪”]从北京大雪堵路到大雨塞车的变化,体现出哪些方面的转变? [丁宁宁]北京大雪堵路和大雨塞车都是存在的。大雨塞车是由于我国的地下排水系统不好,北京大雪堵路是由于机动车增加太快,同时出了很多新手,这也是一个特殊的原因,属于经验问题。北京的交通确实存在很多瓶颈,这是交通部门的问题。很多国外的专家提出,北京的环形路不少,但是放射状路太少,不利于疏散交通。这是需要在城市规划体制下解决的问题。另外就是扫雪的问题,过去是作为公共服务,后来要求各单位自扫“门前雪”,这也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主持人]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问题上,我们还应当做哪些方面的工作?教育工作等是否应该把这方面的知识和制度方面的知识纳入到教育体系中。
[丁宁宁]我认为,作为普通教育、尝试教育是需要的,通过公示的方式让老百姓知道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应该找哪一个部门。但我不主张把突发公共事件教育写到课本中去,因为我们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但是作为普及性尝试教育我认为是需要的,包括对国外的旅游者遇到交通事故、火灾等问题找谁,是一个国家管理成熟的标志。
[主持人]您提到不能等着上帝向我们发怒,非常有启发。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任何一个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把潜在的社会矛盾引发出来,威胁整个社会的安定,所以必须防患于未然。我们期待社会更美好,生活每天都风调雨顺,同时,我们也希望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一切突发性事件,天天都是好日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丁宁宁]我同意你的意见。
[主持人]谢谢丁部长,也谢谢各位网友的参与。在线交流结束后,有不少网友发表了如下帖子: [网友甲]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网友乙]非典疾病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国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却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一事件说明我国的卫生防疫体制有待完善。
[网友丙]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比如前不久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就说明不是国家强大就一定能应付得好突发公共事件。
[网友丁]“上帝”要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采取防御性措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并没有降临,也得承认这些代价是必要的,而不应认为是浪费。
[网友戊]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管理机制,一般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公共事件,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预防得了。
[网友己]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因为未知的、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预见度太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作出反应,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三、申论要求
1.假设你是一位新录用的公务员,请用不超过500字的篇幅,概述丁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以供领导审阅。要求: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30分)
QZZN 2.在线交流结束后,网友发表的帖子,有的与丁部长观点不一致。请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对与丁部长不一致的帖子,具体说明为什么不一致,说明的字数应在规定篇幅内。对观点一致的帖子请勿作答,否则扣分。(30分)
3.在我国,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请你就我国政府如何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写一篇文章,谈出自己的看法。要求:自拟题目,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字数在1 000~1 200字之间。(40分)
QZZN
参考答案及例文
1.试题解析:
第一道题,要求概括部长谈话的主要内容,文书数量为500字,这道题是考察考生的概括能力。可以从材料当中提炼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突发公共事件的表现和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它的表现在开头当中就已经点出,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会事件,它的重要性涉及到安全、稳定、发展等方面。第二个方面,要提炼产生问题的原因。产生问题的原因分表层原因和深层原因。表层原因有以下这样几点:
一、预防机制不够得力。
二、法制不够健全。
三、各种关系没有理顺。
四、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深层原因也有四点: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间的关系。
四、安全、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这四个关系归结起来就是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没有处理好这四种关系,根本原因就是没有理解和落实。可以参看2004年2月21日温家宝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讲话内容。第三个方面,对策。对策包括根本对策和具体措施,根本对策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不同利益群体间和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具体措施:第一、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第二、建立全国性的预警机制;第三、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第四、法律法规;第五、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建设是防止突发公共事件的根本措施。
参考答案:
9月20日,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专家,××研究部D部长应新华网之邀,做客“新华访谈”,就政府如何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与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D部长理论与事例结合,就四个层次的问题谈了他的看法。
第一个层次,D部长讲了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的原因。他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高发期,自然灾害频繁出现,社会利益冲突增多,那些处理不好的一般事件,就可能演变为突发性公共事件。
第二个层次,D部长讲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表现。他认为,突发性公共事件主要包括三大类:一类是非人为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事件。一类是人为的社会事件,如游行、静坐、上访、示威等事件。一类是两者兼而有之的,如重大传染性疾病、生产安全事故等。
第三个层次,D部长讲了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防御预案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防御预案,可以预防灾害,减少冲突,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第四个层次,D部长讲了建立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防御预案的途径。他认为,要采取党政统一的领导体制,采取国家为主的投资方式,采取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技术、人员参与公共事件防御。
2.试题解析:
第二道大题,给出了六个选项,要求指出哪些选项与部长讲话内容有矛盾,并说明理由。根据初步得到的不十分确切的资料,我们判断有两个选项是应选选项。第一个选项是“人们能够指明突发事件的原因,能够消除掉突发事件”,这个选项显然与部长的讲话有矛盾。因为讲话中指出“自然界的突发事件可以预测,但人类社会的突发事件有的无法预测”。另一个选项,是把突发事件完全归结为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而部长的讲话认为应归结为机制方面,应有全国性的预警机制。以上说的这两个选项显然与部长的QZZN 讲话有矛盾。第二道大题的答题思路应该是根据选项中对策的针对性、可行性、是否合理合法和模拟身份是否合适这四点加以衡量,尤其是要优先考虑选项当中的针对性,是否是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我们上面举出的两个选项,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它没有针对问题发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网友甲】 要使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地发展,就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的执政水平,以消除突发公共事件的主要来源,如:海啸、地震、火灾、大雪堵路等各种自然或人为的相关事故,从而把社会损失降到最低。
【网友乙】 非典疾病虽然是由病毒引起的,但我国2003年春夏之交的非典事件却不仅仅是自然灾害,而是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引发的突发事件,是一次公共事件。这一事件说明我国的卫生防疫体制有待完善。
【网友丙】 能否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与国家是否强大并没有关系,关键是社会制度是否优越。比如前不久美国新奥尔良的飓风灾害,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就说明不是国家强大就一定能应付得好突发公共事件。
【网友丁】 “上帝”惩罚人类,并不是在人类有准备的时候。在情况不明的时候,采取防御性措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即使灾难并没有降临,也得承认这些代价是必要的,而不应认为是浪费。
【网友戊】政府必须完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机制,但并不是说有了这种管理机制,一般事件就不会变成突发公共事件。预防突发公共事件,不能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靠经济介入也不一定就能预防得了。
【网友己】成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是在其爆发之后政府有能及时应对的专门机构。因为未知的、社会原因不明的公共事件,不可预见度太高,如果政府没有能力做出反应,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3.试题解析:
第三道大题。也是难度最大的。就是要求以“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作为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要求写出1000字到1200字的文章。这个问题的答题思路主要是分析它的要求,要求你写的是一篇工作建议,这是首选,其次也可以写成一篇一般性的议论性文章或者申论文童.首先谈一谈怎样来写工作建议,工作建议是机关里面常见的一种应用文,它的写作套数是:第一提出问题,引出主题。这里面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现实的状况,即突发性事件增多和举典型事例。第二层,由此引出公共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此问题的迫切性(意义)。第二大方面,就是挖掘产生突发性事件的根源。此问题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找出发生问题的表面原因,有几条材料当中都有展现。第二层深入挖掘突发事件的深层原因,即没有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归结到底是没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在温家宝的讲话和胡锦涛关于和谐社会的讲话中都有充分的体现。第三大方面,对策。第一点是总对策,运用科学发展观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安全、稳定、发展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二层,具体措施,前面已经提到了七八个方面。这样的文章就是一个比较完美、比较标准的工作建议。这是一种写法,也是最典型、最佳的写法。第二种写法也可以考虑,就是写成标准议论文形式,这是写作的雏形。这样的文章共分为三块。第一块,论点,即从材料中突发事件提起,引出公共安全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论据,即原因。包括一般性的原因和深层原因。第三部分,结论,即对策。可以写两层,第一层就是收拢全篇,强调主题,第二层写出几个对策的题目。首先
QZZN 写总对策即科学发展观,及它所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关系。第二层写几个具体对策,只写标题,不详细展开。这种想法也是可以考虑的,但不如第一种想法更加规范,更符合提出的要求。如果对两种写作题材评分,工作建议应该得更高的分数,议论文分数略低。
参考例文:
如何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从近些年来处置金融危机、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抗击非典、歼灭禽流感等事件来看,提高各级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突发事件一般是指难以预料、突然发生、关系全局安危的重大事件,具有复杂性、破坏性、危险性等特点。正确应对突发性事件,对各级政府的能力提出了综合性要求。
一要有敏锐的鉴别能力。突发事件并非是“空穴来风”,在其酝酿、发生、发展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不易被人察觉的迹象。作为一名政府公务人员,要善于捕捉那些初露端倪的表面现象,掌握真实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分析判断,较好地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内部、化解在始发状态,从而主动有效地防范和避免事态的扩大。但从以往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正是一些政府工作人员在事发之初对苗头性信息掌握不准,漫不经心,从而错失良机,酿成大祸。
二要有驾驭全局的能力。胸无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对突发事件的处置,事关大局,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政府工作人员统观全局,周密思考。既要考虑事件造成的社会影响,又要考虑造成的经济损失;既要考虑国家政策法律的规定,又要考虑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既要考虑采取措施的力度,又要考虑社会的承受程度;既要考虑事件本身的处置效果,叉要考虑其后续影响以及周边因素的作用。总之,要把突发事件摆到发展的全局中通盘考虑谋划,防止急于求成,一味地就事论事,采取强制手段粗暴处置。要坚决避免顾此失彼、因小失大、贻误全局现象的发生。
三要有快速应变的能力。只有做到快速反应,多谋善断,速战速决,才能掌握处置突发事件的主动权,将事件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控制在最小限度。突发事件来势猛,发展快,稍有不慎,将造成失控局面。这就需要政府工作人员有迎难而上、不畏艰险的勇气,有处变不惊、大胆果断的气魄,有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胆略,有令出法随、雷厉风行的作风。总之,要快字当头,迅速果断采取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住局势,这是应对的关键环节。
四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应对突发事件,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能短时间内聚合各种要素,把包括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第一时间内集聚到位,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其次,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高效有序运作,使各个环节丝丝相扣,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再次,能优化调控手段,以高超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尽力以理性的而非感性的,柔性的而非暴力的,开放的而非隐蔽的方式,妥善有效地处理好突发事件,避免事件因组织拖延、调控不当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QZZN
五要有快速决策的能力。快速决策能力是建立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一种能力,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应急能力高低的最终体现。科学的决策需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迅速查清事由。对事件的起因、事态程度、发展趋势、社会影响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摸底,掌握实情,为事件妥善处置做好基础性的保障工作。其次,要因情施策,区别对待。根据事件的不同起因和性质,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尤其要时刻注意事件的动向,不断地应对调整。第三,决策要有适度超前性。要充分考虑事件的发展变化,具有一定的预见能力,留有周旋的余地,从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第四,要群策群力,寻求最佳方案。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毕竟有限。这就需要政府工作人员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在集聚各方智慧和意见的基础上择善而从,迅速作出科学决断,并使之立即付诸实施。
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培养的过程。提高应对复杂局面、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要求政府工作人员从多方面入手。
实际才干,并注重在一线跟踪考察、了解、识别干部,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对能力过硬的,表现突出的优秀干部要及时表彰,不拘一格,大胆起用。对工作不力能力平庸的干部,要不留情面坚决调整;对那些因为工作失职渎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格责任追究,严肃查处。
第二篇:2012年国考申论解析
2012年国考申论解析
2012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已落下帷幕。只有总结过去,才能不断进取。同时,国考申论考试的命题特点,历来是紧接其后的各省联考、省考命题内容的风向标。因此,本期将对今年的国考申论进行系统分析。由于“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以下简称省级)”和“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以下简称地市级)”这两类试卷考查能力、作答难度均有所不同,本文将分开进行讨论。
一、省级试卷
2012年国考省级试卷,主要围绕“道德”这一主题展开。
(一)主题:紧扣社会热点,进行德行考查
“道德”这个点是近年来的热点,也是选拔国家公务员的重点考核因素之一。胡锦涛总书记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强调说:“要坚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选拔任用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强调“德”的考查,是中央选人用人的重要方向标,也是公务员招录工作中必须贯彻落实的重要标准(本刊2011年第11期《解读大纲 精准备考》一文,也指出今年国考申论会侧重对“德”的考查)。
近年来,不少省市的公务员考试紧跟这一热点进行了测查,如2010年湖北政法干警考试、2010年四川省公务员申论考试、2011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今年的国考申论考试则是以大家熟悉的食品领域自律缺失问题入手,探讨了我国现在“道德失范”的问题。
(二)题型:借鉴历年国考、省考出题类别
今年很多考生普遍反映如下两题较难。仔细分析题目,会发现在之前的国考和地方考试中均出现过相似题型。
【国考-省部级-2012-第一题第二小题】“给定资料8”介绍了/时事报告/93 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超过200字。
2009年安徽省考第四题也是要求考生撰写一篇“编者按”。仔细分析题目,我们通过作答要求可以发现此类题本质上是一道“概括题”,要求考生概括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编者按”通常用于说明作者对文章或内容写作的出发点,所以本题要求的“编者按”,是要求写出介绍三位道德楷模的目的和意义。因此回答此题时,在形式上要注意语言的感召性,内容上则要点出包括树立道德楷模的目的、三位道德楷模的精神实质、对读者的号召三方面内容。
【国考-省部级-2012-第二题】“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20分)要求:(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充实;(2)语言流畅,层次清楚,有说服力;(3)不超过400字。
本题也是今年考题的一个难点,很多考生都反映无论是材料还是方法方面都无从下手。其实2008年国考真题中有一道题目:“‘给定资料6’引述了某学报C主编提出的意见。请你站在水电规划部门的立场,对C主编的意见作出答复。”对比两道题目不难发现,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是要求考生立足材料,对他人的观点进行点对点的辨析。
在回答此题时应注意两点要求:第一,需指出网民A观点错误之处;第二,结合给定材料,联系实际,对论点和论据分别进行反驳,注意有理有据。具体应指出:网民A观点错误在于:第一,没有认清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仅是道德失范的根源之一;第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会必然导致道德失范。要明确道德失范的根源是:除去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之外,价值观的多元、社会调控监管力度不够、道德教育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也是最终导致道德失范的原因。考生要结合材料明确市场经济和道德失范的关系: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基石是诚信,只有像同仁堂、稻香村等这种严守法规、诚实经营的企业才
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仓廪实而知礼节”,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有利于政府加大对道德宣传、道德教育的投入,促进社会道德进步。
(三)对策题要求在原有的针对性、可行性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性 对策题是申论考试的必考题型。但是今年对策题与往年相比,又有所不同,考生不仅要给出相关对策,而且要将相关对策按照事件的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这主要体现在【国考-省部级-2012-第三题】:“给定资料1”中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某市政府职能部门的一名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考生要将控制事态、追究责任、整顿整改、形成长效机制的思路形成系统方案。第一,第一时间联合工商、卫生、质检、公安等部门依法查封生产加工违法食品的地下黑点,追回所售食品,严厉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第二,通过媒体及时对该事件进行深入报道,提醒民众注意食品安全问题,设立举报监督电话,便于群众参与打击违法行为活动。第三,在全市突击开展食品领域的卫生安全检查活动,严厉打击违法添加、违规操作等行为,同时在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严防死守,加大监察监督力度,断绝违法食品的利益产业链,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第四,召开统筹协作会议,重点落实以下两项工作:1.组织专家、专业机构加强对于食品领域的安全指标检测工作;2.联合各相关部门落实协同执法、定期排查工作。第五,组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训活动,向民众普及食品鉴别、购买、食用知识,向食品行业从业人员普及安全生产知识。通过行业协会等组织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业主的教育,提高其道德修养和法律知识,坚持安全生产理念,维护行业职业道德。
二、地市级试卷
(一)主题:针对“灾难与防灾”,不回避热点近年来,“灾难”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脆弱、生命的脆弱。日本地震之后的创伤还触目惊心,上海胶州大火
公务员考试/时事报告/95 的伤痛即再次袭来;温州“7?23”动车事故刚狠狠地刺痛了我们的神经,电梯坠毁事件又频频发生。面对灾难,一些地区和领域在技术上的缺乏、管理上的漏洞、安全文化教育的缺失等问题已暴露无遗,亟需解决。申论考试既然是选拔公务员,维护公共安全又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此外,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做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因此,“灾难与防灾”成为今年的考点也并不十分出人意料。此次申论解题过程中,考生也要明确预防灾难,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公众一定要有预防和救灾的常识,社会也应协同配合。
(二)题目:侧重考查贯彻执行能力,审题难度加大,但仍可从其他年份的国考试卷中找出类似题型。
由于地市级公务员主要是根据政府方针政策,结合当地情况,切实解决当地问题,因此贯彻执行能力是公务员考试要重点测查的能力,也是地市级申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在申论考试中一般是以公文类或对策类的形式考查考生的贯彻执行能力。在这次的试卷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两题:
【国考-地市级-2012-第二题】A市F区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居民安全文化教育”活动。请根据“给定资料”,从“安全文化理念”、“增强安全意识”、“日常安全须知”三个方面为社区的宣传栏写一份宣传稿(20分)。要求:(1)内容具体,针对性强;(2)用语恰当,通俗易懂;(3)不超过500字——本题可以说是今年的一道难题,第一次在国考地市级中出现“宣传稿”这样的公文类题目。但宣传材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如【2011年国考省部级第三题】国家某部门拟编写一本以黄河为主题的宣传手册,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宣传材料由四个部分组成,依次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与中华文明”、“黄河的治理与开发”、“黄河精神万古传”。请参考“给定资料”,分别列出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点。宣传资料的解题思路大致相同,不同的是【2011年国考省部级第三题】是罗列要点,而【国考-地市级-2012-第二题】则进一步加大难度,要写出宣传稿这样的公文。
(三)写作:强调联系实际,不拘泥于材料 【国考-地市级-2012-第四题】“给定资料5”划线部分写道:“无论我们认为自己已变得多么高明和安全,自然灾难与人为灾难始终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语言流畅;(4)总字数800~1000字。
大作文写作在考试中一般都占到40分,对最后成绩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阅卷老师根据考生的立意、论证、结构、语言等四个方面将考生的文章划分为四个档次。此次考试与之前考试相比,在作答要求上特别强调“联系自己的经验或感受”、“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那么考生应如何平衡材料和自身经验或感受之间的关系呢?
阅卷标准仍然要求考生在立意上应该以材料为基础,论点可以是“天变不足畏,人防犹可为”、可以是“打造个人、社会、政府联动的防灾体系”„„只要围绕灾难与防灾即可。考生立意时必须以材料为基础,但是论证过程、分析环节,则需要联系实际,做到有理有据:考生可以对比我国汶川地震与日本地震,以总结和反思我们应如何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以及人为灾难;可以思索恩格斯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这句名言带来的启示;可以结合实际分析在灾难防御的过程中“政府、个人、社会”应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通过对两类考试变化的总结,不难发现,申论越来越要求考生能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社会问题,有综合分析的能力,有贯彻执行的能力,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国考希望选拔出这样的公务员: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也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责任与良知。(华图教育集团教研中心申论研究员杨桂萍供稿)
第三篇:20178年国考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78年国考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
申论真题申论答案申论热点申论范文申论答题技巧考友们都准备好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了么?本文“20178年国考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跟着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栏目来了解一下吧。预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拿下公务员!20178年国考申论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1)【练习题】
适逢解放军建军90周年,在我国兴起一股军绿情怀。不仅军旅题材的电影,比如《建军大业》、《战狼2》大热,连创中国电影票房奇迹,这在之前是不敢想的。
另外,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了一款名为“穿上军装”的H5程序,使用者可通过自拍的方式将自己的头像“嫁接”在不同时期的军装上。不少网友因此得以一尝“穿上军装”的乐趣,一时间微博、微信、朋友圈当中中到处是网友们穿军装的样子,令人不由得感慨万分。军队情怀大热,请你谈谈看法。参考答案
穿军装小游戏流行、看军旅题材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不仅是因为军队意味着一个人的英气与胆气,群众也是就此表达对解放军的感谢、支持或景仰之意,更是一种对从军生活的向往与期待。军队情怀的流行体现的是对广大群众对军队的自信,对国家的自信,也对中华民族的自信。
【开头表明观点,直接指出核心问题,并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尤其是在一些政治正确的主题中,我们要学会拔高。】 长期以来,革命历史和红色文化的宣传,主要体现在传统媒体上,固然内容很好,信息量也大,但因传播形式不够丰富,对年轻一代来说,其精神价值不易入脑入心。文化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一个讲究市场规则的领域,也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需要为情怀留下空间。事实上,情怀和市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近年来,在文化市场上获得成功的情怀之作并不少见,从电影《钢的琴》到《白日焰火》,从《烈日灼心》到《师父》,观众从来都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分析部分,从宣传和市场的角度,分析当前的现状,即文化宣传存在的问题和文化市场的特点。】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不了解革命历史,生疏于红色文化,对其个人成长是一种缺失,对国家发展则是一种隐患。强军梦支撑中国梦,而梦的征程映照在每一个中国人身上,使得那份由内而外绽放出的自信之感,能赋予人们一种普通事物所难以企及的独特气质。随着建军90周年阅兵的结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促使不少人通过“身着军装”的形式,释放心中的那份渴望。
【意义分析,指出青年人的军队情怀的意义。】
但是与普通的知识学习不一样,对军队精神的了解和认识很难用学历教育常用的考试和证书的方式来激励和督促,只有靠材料和活动本身的趣味性,来吸引受众,寓教于乐。因此,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创意和策划不可或缺。文化企业要有更加充分的文化自觉,相关部门进行【对策部分,提出对策措施的方向:要有创意,企业要自觉,国家要支持。回应了材料给定的内容。】
对一支军队的最高赞许并不是多么丰厚的福利待遇,而是一个人人向往部队、人人希望参军的国防环境,人民的支持和关爱是人民军队不断成长壮大的基础。今天,我们的文化景观已经大为丰富,在一个既传统又现代、既中国又世界的当代社会,让每一份情怀都妥帖安放,正彰显着时代的文化观。
【结尾部分:从军队情怀切入,上升到时代文化观的角度,体现了自己思考的深度。】 来源:
人民日报:让每一份情怀都能抵达观众 作者 白 龙 文汇报: “军装照”刷屏彰显红色文化在民间的永恒魅力作者顾骏
齐鲁网: 严奇:“穿上军装”,绽放的是一种从军情怀 国家公务员考试栏目推荐: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考指南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职位表下载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国家公务员笔试时间12月10日 2018年国家公务员准考证打印入口及时间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报名确认及缴费入口汇总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时间(10月30日至11月8日)申论热点 | 申论范文 | 申论答题技巧 | 行测 | 国考模拟试题
第四篇:2018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型解析
2018国考申论归纳概括题型解析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奋斗在公考道路上的各位考生而言,多学习、多借鉴是最高效的备考方法,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跟大家分享,供大家参考。
归纳概括题型对于国考和省考来说都是最基础、也是考察频率最高的题型。对于申论考试从本质上来说考察的就是考生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除去申发论述题型,其他题型都是从归纳概括题型为基础演变而来,因此,明确归纳概括题型的答题思路,不仅可以解答归纳概括题型,而且是作答提出对策、贯彻执行和综合分析等各类客观题型的前提和基础。为了让大家对此类归纳概括类题目应对自如,中公教育专家现将相关作答技巧整理如下:
一、命题趋势
在近些年来的公务员考试中,无论是国考还是黑龙江省考,归纳概括都是必考题,也是每位考生拿分的关键,经常考察的方式有:概括问题、原因、影响、特点、做法、现状、方式、争议等,或者概括一个词的概念。除此之外,在国考的考试当中,归纳概括的出题形式较为灵活,曾经出现过拟定小标题和填空题的形式。
二、充分审题
无论什么题型,审好题干和题干要求都是作答好题目的前提。要把握题干和要求中的每一个关键词,按照命题人的意图作答。首先需要通过关键词来确定题型,对于归纳概括来说,当题干中出现归纳、概括、概述、整理、总结、列出……关键词的时候,就可以判定此题为归纳概括题。其次,要充分把握题干中的作答对象,切忌答非所问。
三、答题技巧
根据题干的要求去到材料中找寻关键词,以便找到答案的要点,接下来对找出来的要点进行加工。需要广大考生注意的是,所有的归纳概括题都会有一个要求就是条理清晰,因此,就
经验而言,将书写归纳概括题目的方式总结为总分结构:总括句+分条罗列。对于要书写的答案首先要进行总括,然后将对应的要点逐条书写出来即可。例如:当前青年人心理方面的缺失主要有:
一、同情心缺失。
二、幸福感缺失。
三、宣泄压力的渠道和方式缺失。
四、快乐感缺失。
以上就是关于归纳概括题型的一些作答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祝大家一次成公。中公教育专家希望以上内容的梳理对考生巩固相关知识点有所帮助!中公教育祝各位考生一举成公。
第五篇:2017国考申论真题解析
2017国考《申论》真题解析
作答要求
一、根据“给定资料2”,阐述(简述或概述)城市水系所具有的功能。(15分)要求:(1)准确、精练,条理清晰;(2)不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城市水系起蓄积雨洪、分流下渗、调节行洪等功能。2.繁荣和发展城市,承载城市的历史。城市之间的天然隔离带,具有生态和文化功能。3.是廉价有效的净化城市污水的天然场所4.能培养乡土感情,是判断城市生态良好的标准之一。5.是城市最美好的公共空间,具有多种美学功能。6.保护城市安全,生活用水的备用系统、防灾系统。
二、依据“给定资料2”,阐述划线句子“城市的水系就像城市的指纹”的意思。(10分)
要求:(1)准确、全面,有逻辑性;(2)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这句话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城市水系对于打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性。城市水系有多种美学功能:动态美、人文美、和谐美,如果将美学功能凝聚在城市的治理上,成就城市的美丽。比如丽江古城三条弯曲流动的溪水。这就要求城市管理的决策者要提高美学修养和情操,在城市里造就人工环境和保护自然景观结,打造最美的公共空间。
三、假如你是某报社记者,请根据“给定资料3”,以“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水城’”为题,写一篇报道。(20分)
要求:(1)内容具体、全面;(2)语言流畅,有逻辑性;(3)不超过500字。
【参考答案】
B县积极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之城”
水是万物之本,利用水资源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题。B县积极朔造县城的水系空间,打造多样的公共空间,实现“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的美好愿景。为此,B县县委书记W提出打造“水清、水活、水美”的“活力之城”。
第一要保证水清。水清的核心就是治理好穿城而过的南河。采取“河外截污、河内清淤、中水回用、生态修复”的模式,强化治污方略,将取缔多家污染企业,加大对水系的保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
第二要让水活。即让城内有活水。通过三河治理工程畅通水流渠道;建设和完善各级水库保证活水有源头;建设水网达到水城水网密度标准。
第三要水美。通过水与文化融合作为精神寄托。增色添彩让城市有宁静与自然。通过水美发展旅游等相关第三产业,增加百姓经济收入。
B县的水清、水活、水美的是依次递进,目的就是让B县这座城市充满活力!B县的发展正是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写照!
四、假如你是L市水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请根据“给定资料4”,就L市构建城市
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及其可行性,写一份材料,供领导参阅。(15分)
要求:(1)紧扣资料,内容全面;(2)层次分明,有逻辑性;(3)不超过400字。
【参考答案】
关于L市构建生态水系的调研报告 一 L市构建生态水系的规划特点:
突出山水城市的主题。与黄河治理和保护相结合;挖掘文化历史内涵,注重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国家级积极平台和黄河两地的优势。定位好,起点高,突出黄河文化特色和路网水系并重理念。政府重视,强调决策科学性。尊重民意,强调民众参与。
二 L市构建生态水系具备的可行性:
1.山水格局丰富,基础良好。水资源量巨大,东西落差大,流域面积广,河道宽;南北山河相对高差大,局部形成崖、坪、滩、沟等地貌。
2.黄河流域的治理与保护提供大量湿地与绿地。促进地下水良性循环,减少从黄河提水的扬程。
3.能够通过国家级平台承接东中部的产业转移,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项目。
4.搭建建设城市生态水系的机制,政府重视,保障措施得力。成立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团队。邀请专家顾问组。
5.通过广泛的舆论宣传,使社会各界认识到L市河湖水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5”结尾划线句子“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3)思路明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审题立意】
句子理解写作文,核心是要确定本文的写作主题与论点。所以,首先应该明确这句话的含义以及这句话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句子简化一下:我们要向水学习,来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
回到上下文,发现这句话只是尾句的后半句:
水有这么多的美德值得我们人类虚心地去学习和感悟,只要我们能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所以,补充完整:
我们要向水学习它的美德,来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审题到这里,大致的论点就已经出来。为什么是大致的论点呢?因为这句话中还有几个要素要明确。
首先,必须明白 水的美德 到底是什么,这是本文写作的起点。要谈水的美德,就必须认识水的特性,或者对水的认知要有一个辩证又深刻的认识。其实材料五也告诉我们:
水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在伟大的思想家眼中水还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哲学的本喻,是道德的载体,是智慧的展现。
至少材料告诉我们 水是真善美、是道德载体、是智慧展现。
其次,向水学习。正是有了对水的美德的理解,才可能去谈向水学习。在这一步的时候,水已经成为一种意向,架构在我与学习之间。比如:《爱莲说》中谈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已经不是莲花,莲花是一种品德的象征一样。
前面两点紧密相连,构成因果,也是理解题意的基础。
最后,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回答学习水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水是要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的。提高我们的智慧和情操是干什么的呢?这儿的我们既可以理解成独立的个人,当然也应该是当前的政府。提高我们个人的智慧和情操,无非就是做一个高尚的、遵守社会公德的公民;提高政府的智慧和情操,无非就是提高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或者叫社会治理的能力。
既然向水学习是要提高智慧和情操,那么作为考生,必然要思考当下中国,还有那些事情是需要政府提高智慧去解决的,还有那些领域是当前政府治理的不够理想的。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难题的出现,才让我们拜师学艺,向水学习!
【参考文章】
治国理政需要学习水的智慧
金标尺教育独家解析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一动一静,水常常表现出来的两面,引发我们对水无尽的思考。一滴水的力量是很小的,但水滴可以石穿;水是至柔的,但是洪水比猛兽可怕;水是那么的平常,但水又是生命之源。水以哲理形式的存在蕴涵做人做事、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值得学习!
水往往透露的智慧昭示做人的道理。庄子作《秋水》是在告诫我们不要学河伯“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的自以为是。老子的《道德经》则是让我们学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精神。水所蕴含的智慧依然是当代青年严于修身的内容。学习水柔的一面,便少了现实中冷漠;学习水的包容,便少网络上的互喷;学习水的处下,便少了交往的傲气。总之,为人处世要学习水的智慧。
水有时候爆发出可怕的破坏力,对水的治理往往含着更深的哲理。大禹面对滔滔洪水,改变以往“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终将洪水制服。李冰父子修建著名的都江堰,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面对洪水,充分的利用水流的规律,因势利导将水转化为服务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资源,利国利民!这样的智慧历久弥新,对当前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把握规律,因势利导既是先辈治理水的经验更是智慧的结晶。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许多两难问题亟待破解:我们还来不及回味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喜悦,就要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调结构要大刀阔斧地去产能、去杠杆,可保民生又要守底线,稳就业;去除行政审批体制的痼疾需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可转变政府职能还得讲究程序正义、于法有据„„矛盾重重,剪不断、理还乱。这个时候,政府的治理往往会陷入焦头烂额的迷茫,越是迷茫,越要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系统治理、法治治理,避免出现一刀切、拍脑袋的胡乱决策。
古语讲:江河不折细流方能成其大。从一滴水到汪洋大海,这中间是融合的结果。小溪汇入小河,小河汇入大河,大河汇入海洋,浩浩汤汤,滔滔不绝。唯有这融合成就了海洋的大。融合是水教给我们的又一个智慧。融合意味开放,改革开放我们与世界融合,乘上发展的快车。融合就意味着更多的包容,更需要一种共识。互联网的世界,融合是一种必然,但是贴吧、论坛上的唇枪舌战常常变了味道。政府治理必须认清融合是大趋势,积极面对融合,划好线上线下的同心圆。
水自高向低流淌,不管地势险要还是平缓、无论烈日还是极寒,无论前途遇到多少挫折,都不会改变流向大海的方向和决心。这是一种不忘初心的坚守。在改革的征程中,无论遇到多少问题,政府治理问题、服务为民的初心不改,这也是向水学习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