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生态木的发展契机
2013年生态木的发展契机
在全国不断掀起的发展循环经济热中,2013年,生态木如何发展呢?国家在大力扶持生态木行业中仍需要作哪些工作?中国生态木的发展历史虽然不过十多年,但设计、制造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不少产品已出口国外。由于产品所用的原料可用废旧塑料及废弃的木料、农林秸秆等植物纤维做基材,不含任何外加有害成分。而且可回收再次利用,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环保、节能、资源再生利用的新颖产品。不管从哪个方面看,生态木产品的增长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生态木产业将是一个多赢产业。对于消费者来说,生态木地板属于节能环保型的产品,不但能很好地控制有害物的排放,还能够做到地面的防水防潮等作用。对于设计师来说,这一新型材料,既有天然木材的亲和力,且型号、颜色多种多样可以满足设计师求新、求异的设计要求。对于装饰公司来说,既安装方便又可大大节约施工时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工期成本。工期优势既可提高工程投票的中标率,同时又有机会提前承接更多其它项目,为企业赢得更多效益。产品防水、防潮、防腐、防白蚁、不变形的特点可以大大减少工程完工后的维修服务成本。
生态木具有更多的环保效应和经济优势,首先是对森林资源的保护。1吨生态木材料可折合木材1立方米,这大概是1亩土地上速生林1年的最大成材量。每采用1吨生态木材料,可减少1亩土地的森林砍伐。其次是废弃物利用。生态木材料是由植物纤维和塑料原料混配复合组成的材料。经过筛选、粉碎、研磨和工艺处理后,即成为生态木的木质原料。我国每年废弃塑料的总量高达7000万吨以上,废弃塑料在填埋后200多年才能分解完毕,且分解过程中会生成有毒物质,对土质造成破坏;我国每年还有约7亿多吨的秸秆需处理,而处理方式大都是焚烧,会产生3.5亿多吨的CO2排放量,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效应。生态木从使用原料方面来看,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白色污染”问题,也可以缓解废弃农作物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
生态木产品的生产技术是一项有生命力的创新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大力推广。但受技术、资金、设备和市场推广能力的诸多限制,还需要具体的政策和财税大力扶持。目前能享受的税收政策优惠很少,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目录中都没有明确提到。可借鉴日本的有益经验,出台优惠政策对生态木产业进行扶持。比如资助企业进行产品技术的研发,提供低息贷款进行秸秆原料等的收购、储存等,对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还可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广产品在建筑领域的使用。
目前国内的生态木产品研究力量分散、经费不足,生产成本高,商业化推广难,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这些因素导致价格高,要突破这方面的瓶颈,必须经过改良。
以废旧物资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做这一行业就需要洞察这个行业的发展态势。中国新材料市场需求平均年增长高达20%左右,同时对建筑、建材行业在建筑节能应用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原文来自生态木官网: 转载请注明
第二篇:浅析建材物流现状及发展契机
浅析建材物流现状及发展契机
物流10802 李莹
学号:200802791 摘要:当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于保障向住房及其他基础设施设备的大力投入是国内建材市场蓬勃发展,建材物流作为其后勤保障性服务,也必然存在更大的发展契机。然而,由于建材的区别于其他原料产品的特性,是的建材物流在实施过程中充满了困难,本文着重就建材物流的特性、现状及整改措施,力求能有效改善我国建材物流市场,使其冲向国际,迈向顶峰。
关键词:建材物流 信息系统 电子商务
1、引言
人类赖以生存的总环境中,所有构筑物或建筑物所用材料及制统称为建筑材料,它是一切建筑工程的物质基础。依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物流的定义,将建材物流定义为:建物流是指包含建材的废弃与还原,联接建材供应商(供给主体)与建筑工程(需要主体),克服时间与空间距离,并且创造一部分形质效果的物理性经济活动。具体包括:采购、运输、保管、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活动以及有关的信息活动。
2、建材物流的特殊性
建材物流是指从原材料的供应到建材产品废旧物的回收利用等一系列的实体流通过程。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环节。由于建材产品本身的特 性, 使各流通环节具有下述特点。1)、生产企业的原料和产品, 均呈体重、量大、运输途耗多等特性建材企业是消耗大量物资的企业, 例如从每万元产值所消耗的物资质量来看, 水泥企业约为250~300 吨, 砖瓦企业约为600~700 吨, 建筑陶瓷企业约为20~25 吨。再以水泥为例: 根据计算, 每生产一吨P.O425 的水泥仅原料、燃料、混合材料、成品等的运输量(或称吞吐量)即高达2.5 吨以上。因而建筑材料生产企业是属“材料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即建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运输和耗用的物资大大多于其他行业。另据统计, 建筑材料和非金属矿产品的运输量高达铁路总货运量的22% , 而且建材生产企业的原料和产品, 多为粉体或易耗物, 所以运输途耗较多, 且有一定的粉尘污染。如袋装水泥的运输损失占5%~10%,平板玻璃的运输破损约占8%~10% , 且运输过程中产品的破碎与损耗是随倒运搬迁次数的增加而增 加。加之, 原燃材料化学成分复杂, 产品种类繁多, 消费领域宽广等诸多特点使得物流在建材企业中的作用更为突出, 搞好建材企业的物流管理工作也更显得重要。2)、建材产品运输回程货流存在不均衡性
由于建材产品属于大宗物资, 从产地到销地的运输通常都是整车大批量运输, 而返程车辆只能运输建材产品生产地所需的生产、生活物资, 这些物资的数量远远小于建材产品运送的 数量。这一长期普遍存在的运输正、逆向货流数量的不均衡性使得建材产品运输车辆回程实载率难以保证, 增加了回程货源发展建材企业物流工程的对策的组织难度, 特别是使用专业运输设备时, 如水泥生产企业专用的散装水泥罐装车, 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使运输车辆回程的空载率进一步增加, 建材产品运输费用也因此而增加。根据对部分企业的调查分析可知, 将货物从产地运到销地, 在物流费用中, 运输成本高达44%。陶瓷行业的物流平均成本占企业总成本的20%以上, 因此, 实施物流工程, 组织合理有效的运输,避免浪费, 千方百计降低运输费用, 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增加利润, 是所有建材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3)、原材料及产品储存的多样性
建材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具有连续性的显著特点, 容不得停工待料, 在生产运行中, 全线所需的各种原燃料及半成品等必须齐全, 并确保相应的储备量和连续供应, 方能连续生产。而各种原燃材料的供应和产品销售因受季节、运输等因素的影响形成非均衡性的批量供应和非连续性的销售高峰与低峰, 故生产企业都设有库房、料棚、料场、储罐等不同形式的仓库, 采用露天、半露天、室内或密封的方式进行储存, 以保证产品物资的充足及顺利供应。大量的物资储存不仅占用较大的场所, 而且占用较多的流动资金和保管费用, 因此建材企业的仓储量应有个合理的界限。建材企业的生产过程具有严格的比例性和高度的的连续性, 复杂的专业化生产过程, 偏远的生产作业环境, 庞大的物资流动, 对运输条件和存储环境的苛刻要求, 以及企业办社会的性质, 决定了建材物流具有点多、线长、面广、内容复杂等特点。
3、当前建材物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材物流具有不同于其它商品物流的特点, 因而增加了建材物流的难度, 同时由于建材传统物流的影响, 使当今建材物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物流观念落后, 缺乏“第三利润源”的理念
在我国的物流热中, 建材企业物流发展较为滞后,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忽视物流业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 缺乏新的物流观念;忽视现代物流工程对生产企 业管理的巨大作用, 不从综合的、系统的角度建立新的物流系统观念;轻视建立现代物流工程, 仅把企业创造利润的环节单纯的集中在生产领域, 巨大的物流利润空间被闲置, 忽略物流费用的节省而增加的“第三利润源泉”的存在, 脑子里旧的“流通经济”的思想仍然在制约着物流工程的实施。另一方面, 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束缚, 多数建材企业既担心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 又不愿“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 往往都有自己的运输、仓储等部门, 或有自己专门的运输公司、仓储公司等, 奉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原则, 在基础工作十分薄弱的条件下, 进行物流自营, 而不寻求企业社会化协作中的物流服务;特别是一些在国内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 不顾企业物流管理能力是否具备, 不惜斥巨资在国内建立自己的物流子公司, 也不把物流交给具有比较优势的第三方经营。如此这般“大而全”、“小而全”并仅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传统粗放型物流经营, 不仅会拖累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更难以将整个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参与国内、国际竞争。2)、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不规范
企业的物流体制改革与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 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 整合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回收物流, 条块分割, 部门割据严重, 物流一体化依然是难以达到的 目标, 企业物流中心的构建尚有很多困难, 内部配送难以实现。由于大多数企业将仓储、运输、装卸搬运、采购、包装、配送等物流活动分散从属于不同部门, 所以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来进行全面规划、协调各方和统一管理。3)、物流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程度不高
建材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仍然是依靠传统的电话进行联系,由于信息化意识不强, 致使信息管理比较落后, 有的企业虽然配备了电脑, 但还没有形成网络系统, 更没有进行物流信息的 深度开发, 数据无法共享, 无法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信息, 以至于很多企业在物流管理上, 还停留在手写及电话的纸笔时代。基本业务的流程管理还是基于人工系统, 如: 出入库信息、运输信息、供求信息等仍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确定, 大量的报表靠手工填写, 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特别是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物流信息的传递和管理程度不高, 缺乏对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射频识别技术(RFID)、条码技术等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 使信息传递量少、不准确、不及时, 影响了物流的效率和效益。4)、库存量大, 库存时间长, 库存成本高
由于建材企业的物流工程尚未实施, 致使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在管理上都较为滞后, 而生产过程又是严格的、连续不断的过程, 为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 只要市场上有符合 企业自身需求的原燃材料供应, 就要提前订购, 进厂储存, 作为安全储备, 以防不可预见的供应短缺造成生产被动。在维持生产早购多储的“ 备荒”思想指导下, 企业往往都有较高的存储量, 有些企业的原燃材料库存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库存费用非常高。在此尤应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原燃料长时间的进厂存放,不仅因积压造成管理费用增加, 而且因存期过长导致原燃料的露天存放的原煤因自燃问题造成可燃物组分殆尽, 发热量大幅度降低, 甚至失去使用价值;再如, 进厂的用于水泥混合材料的高炉水淬矿渣, 当存放超过三个月, 其水化活性严重损失, 变为一般性的充填材料, 使用价值大为降低。另外生产与需求之间的信息不畅通, 缺乏对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 也使成品、半成品库存量较大, 这进一步增加了库存费用。5)、生产企业之间缺少横向协作
现代物流强调的是各系统资源的整合, 发挥供应链中各环节的集合效应, 我国建材企业物流管理体制滞后, 各企业对库存物资和自有车辆缺乏资源配置的有效协调, 不能形成资源的互补, 增加了物资的库存和运能的浪费。
4、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
面对建材物流的一些现状和问题,建材市场必须要进行一个大的整改措施,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在生产和销售领域几乎利益增长已趋也饱和,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找到“第三利润源”,即企业的物流成本方面,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在于核心产品或业务的竞争, 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中, 单个企业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的速度难以赶上市场变化的速度, 因此企业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方面, 强化自身的核心能力, 而将自身不具备核心能力经营的业务以合同的形式外包进行企业协作。对于建材企业来说, 物流活动属于它们的辅助业务, 因此将建材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是强化物流服务体系、优化物流工程的有效途径, 这必将为企业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以从事核心产品的生产经营, 并且第三方物流公司具有专业化的服务优势, 能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采购、仓储、库存、运输等专业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因此, 企业把物流活动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将是建材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建材企业降低成本、高效生产、提高竞争力的途径之一。2)、信息系统的建设,电子商务的运用
信息化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建材物流发展的基础:以信息为导向,以电子商务为手段,开创现代 物流管理的新模式,合理高效配制物流资源。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物流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开创新型建材物流产业。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物流工程中的交易方式正在由传统 的现货交易、现场办理向网络虚拟交易转变。产品物流中的查询、订购等活动可进行网上作业、在线支持和在线查询、咨询、订购。通过互联网使建材市场信息及物流信息实现快速查询,同时为企业进行网上营销提供便利, 使企业增加销售渠道和市场机会。由于企业的竞争趋向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而电子商务物流能将生产、流通和市场消费需求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建材物流信息平台, 真正达到建材供应链的透明化、信息化连接。实现系统化、高效化。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使人们通过互联网方便地进行建材产品的采购、销售, 但所买卖的建材产品却无法通过网络传输到需求者手中, 只有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紧密配合, 通过建立仓库配送、直达配送、共同配送等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物流配送模式才能最终实现交易活动, 因此选择适合于企业发展的物流配送模式是实现电子商务的根本保证。3)、培养一批高科技信息化建材物流人才
要调整现有物流管理人员结构和组织结构,对现有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要求从事专业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压缩劳动力剩余造成的多余成本,是劳动力技术化,有效化和现代化。4)、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对于建材物流的一些基础设施,如交通运输工具的补助,公路铁路的修建,大新仓储中心的建设等设施的投入都需要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并不断完善物流各项法规体系, 以促进物流工程的全面持续发展, 进一步发挥建材物流行业的整体优势, 实现建材企业物流工程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张永春,朱庆伟.中国建材物流业态变革分析.物流经济,2008,(6).[ 2 ]宋沛军.电子商务时代的第三方物流分析.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4 [ 3 ]中国特色企业文化建设案例(第二卷).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4]方虹.物流企业管理[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5]黄福华.电子商务下企业生产物流的发展策略[J].系统工程, 2003 [6]高丽英,张亦兵.我国现代建材物流的模式和发展.物流技术与应用,2006,(1):87-89.[7]陈方建.中国建材物流管窥.物流技术,2006,(10):105-107.[8]王东波.发展建材企业物流工程的对策.物流技术,2007,26(8).[9]王玉洁.浅析我国建材流通模式.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6,(1): 28-29.[10]苏皖锦.建筑业的新宠———建材物流.现代物流报,2006.3.23.
第三篇: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湖南农业大学
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信息学
论文题目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9日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公益创业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其中许多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当“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一些优秀企业举起了生态经济转型的大旗。现代商业模式应当与生态经济共同转型,实现公益与收益的并行,达成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将消耗企业成本的简单公益行为,真正变成一种可赢利的投资行为,转化为企业积极的竞争优势。
那我下面就谈谈现在很热门的生态经济模式——公益创业。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
公益创业主要就是指这一类。但是即使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所得
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
社会公益创业是最近新兴的事业,是区别于商业创业的事业。
商业创业,已经是妇幼皆知,简单说来也就是拿钱生钱。也就是用一定的启动资金去圈钱。它的目的性就是创造经济价值。
而社会公益创业则不然,其是一些人基于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要求,为谋取公众社会利益的创业行为。
社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
公益创业的由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模式,也拥有系统的教材。如曾于2002年获得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课程》。中国公益创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公益创业起步比较晚。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走进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10%人富裕起来,70%的人步入小康。已经具备了发展公益的土壤。土地有了,但还是荒地。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开垦。
这里我举壹基金为例。
壹基金的运作更像一个公司,整个管理、人事、公关、市场、业务、财务等,完全按照企业运营的方式来架构。为壹基金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关、审计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麦肯锡、贝恩、奥美、德勤等等。
唯一差别是壹基金以公众效应、大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以挣了多少钱为考量。可以说壹基金用公司的运营模式,融入了公益的内涵。
举一个例子说明壹基金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
2009年8月27日,壹基金携手汇源集团在北京宣布战略合作。汇源集团向壹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善款,今后消费者每购买一瓶汇源果汁,将会有一元钱以汇源代捐的形式捐赠给壹基金。所有善款将用于双方共同关注的儿童、教育等领域。
当然,壹基金的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受一些误解,正如壹基金计划执行主席周惟彦所说“懂的人会说你是公益创投,不懂的人会说你是在洗钱。”公益组织以企业化行为发展在中国似乎没有前车之鉴。而国外的公益组织的基金95%的钱是可以拿去做其他产业投资的,只要拿5%就做公益,就已经是一个发展正常的公益组织。所以公益创业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公益创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自然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在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创业限定在开公司、办企业等商业创业模式上,应当看到,公益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公益创业是一个泊来概念,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具备“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三大特点。“公益性”意味着维护公共利益;“创新性” 意味着新思想的产生或新模式的创建;“市场导向性” 表明了其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
公益创业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万、农村
低保人口2620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实施救助。随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日渐深入,一部分由国家供养、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将改制为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组织,从而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转型时期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益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亚洲基金会调查,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益创业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公益创业的低风险和高成功率有助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在转变观念,将就业目光投向自主创业。但是,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但是对有意投身公益创业的大学生说,假设有两组各10个年轻人,在同样的学识条件和同样的热情投入下,第一组选择商业创业,第二组选择公益创业。结果是第一组成功者可能只有1到2个,而第二组成果者可能有8到9个,甚至可能10个全部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商业竞争有排他性,你死我活,投入热情与成功率难成正比;公益创业目前竞争性较低,过多的是共同呵护发展,而且,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
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等第三部门的迅速崛起,非公募基金会财力资源与草根组织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个青年人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
为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难题,需要改进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公益创业是必然存在的趋势。
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人们提出的重要经济理念,反映了人们对生生态和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但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了解生态经济的特征,并为其选择合乎客观规律的路径,只有这样,生态经济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四篇: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新契机
金融租赁行业发展新契机
中国银监会2014年3月17日正式发布并实施了新版《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在总结金融租赁行业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并适应金融改革新形势需要的情况下进行的一次修订和完善。新办法在市场准入、业务范围、经营管理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调整,对未来依法做好金融租赁公司的监管工作,促进金融租赁公司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修订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新办法给金融租赁行业带来的发展机遇。
金融租赁行业现状
金融租赁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信贷业务的全新融资方式,它是由承租人选定所需设备后,由租赁公司负责购置,然后交付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租约定期交纳租金。金融租赁具有融物和融资双重功能,对于促进产业升级、服务金融市场作用显著。中国融资租赁业发展于80年代初,目的是引进外资、发展服务贸易和支持国内企业技术改造。目前国内的租赁公司分为金融租赁公司、内资租赁公司和外资租赁公司,分属证监会和商务部监管。2007年3月,银监会《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实施,允许商业银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中国金融租赁行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还处于试点阶段的金融租赁公司,迅速成长为中国金融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五年来,金融租赁公司在数量、资产规模和盈利能力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进步。2006年至2013年,我国金融租赁业务量及行业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
截至2013年12月末,银监会监管下的金融租赁公司已达到了23家,金融租赁板块注册资金为769亿元,净利润达到188亿元,总资产首度超过万亿元,为10125亿元。与2008年规模不足300亿元相比,五年间金融租赁资产规模增长了30多倍。金融租赁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业务量已经接近整个融资租赁行业的“半壁江山”。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更是占据了融资租赁行业的前三强,随着城商行、农商行金融租赁牌照的放开,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规模优势会更加明显。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行业的国际化和差异化经营进程加快,金融租赁公司专业化特色不断增强,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整个行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3年上半年金融租赁公司资产前三名如表1所示。
融资租赁渗透率指的是融资交易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例,用来反映一国金融租赁市场发展规模和成熟程度。从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对比看,发达国家的融资租赁渗透率在15%?30%之间波动,而我国的融资租赁渗透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不同国家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如表2所示。以美国为例,2011年美国的金融租赁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按当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9万亿美元计算,其金融租赁渗透率超过22%,而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融资租赁渗透率分别是2.99%和4.14%。因此,国内的金融租赁行业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过程表明,金融租赁的发展和一国经济结构调整及技术进步紧密相关。当一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时,金融租赁行业的规模和渗透率都会快速提高。目前国内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时期,发展金融租赁为实体企业和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农业化道路,这必然带来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需求,也会加大对投资资金的需求,给金融租赁行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在发达国家,金融租赁业务已经成为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融资方式,是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阶段我国金融租赁仍然被看作是银行业的附属。对金融租赁行业的认识必须站在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金融租赁业的现状,政府更要培育这个产业发展壮大,使得金融租赁业能够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金融租赁行业新机遇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扩容加快,将助推银行走上综合化经营之路。本次修订的目的之一就是鼓励和引导各类符合条件的资本发起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目前国内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基本都设立了自己的金融租赁公司,城商行顺理成章成为发起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候选板块。《办法》规定,境内发起金融租赁公司的商业银行总资产不得低于800亿元人民币,国内城商行群体中,2012年年末资产过千亿的有41家,目前除了北京银行和哈尔滨银行获得金融租赁牌照外,徽商银行和上海银行都处于等候审批状态。鉴于已有的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的优异表现,未来将有更多的城商行获得金融租赁公司牌照。商业银行申请金融租赁公司是探索银行综合化经营的有益尝试。商业银行可以依托本行的品牌、客户、网络等优势,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租赁产品和服务体系。租赁业务的开展,也丰富了银行金融服务手段,能够协助总行稳定重要客户,发挥综合贡献作用和经营的协同效应。
拓宽金融租赁公司的融资渠道。作为租赁公司的“生命线”,充足的资金来源、畅通的融资渠道是保证租赁公司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租赁公司和银行有很多不同,就资金来源而言,银行有存款,而租赁公司只能靠借款和资本补充。就整个金融租赁行业而言,超过80%的资金来源都是银行借款。租赁公司普遍面临着融资渠道单
一、授信额度不足的制约,短款长用的期限错配也存在着潜在流动性风险。金融租赁公司也在采取各种措施试图突破资金瓶颈,比如采用银租合作、补充资本和发行债券等方式。
《办法》较大的一个突破是放开了金融租赁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的限制。租赁资产证券化,即租赁公司集合一系列用途、性能、租期相同或者相近,并可以产生大规模稳定现金流的租赁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将其转换成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的过程。2013年3月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表明国内资产证券化将逐步展开,而对租赁受益权的资产证券化项目早在2006年已有成功案例。工银租赁在2012年也曾推出资产证券化产品,但迟迟没有得到批复。本次《办法》修订重提资产证券化作为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将极大地盘活租赁公司固定资产、长期应收款等存量资产,为后续租赁项目提供持续资金支持。
产融结合将进一步得到深化。金融租赁是与实体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金融服务,是联接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纽带,可以帮助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制造业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促进我国制造业的升级转型。随着《办法》的实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投资主体和各个行业的企业成为金融租赁公司的发起人,进入金融租赁行业。这样,原来以大银行、大型企业和大型设备租赁为主的产融结合方式会出现下沉和扩散。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受惠于金融租赁金融服务,越来越多的专注于某一行业的特色金融租赁公司将会出现,由金融租赁带动的产融结合将会进一步深化。也只有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阶段,金融租赁业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产融结合的增长模式。
金融租赁公司政策环境全面改善。以《办法》修订为契机,金融租赁行业将迎来政策环境的全面改善。对备受行业内关注的金融租赁“营改增”问题,财政部开始进行政策修改的征求意见,并提出两类修改方案,金融租赁行业的税收环境有望改善。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贸区的意见中,对金融租赁行业直接给出了政策优惠。自贸区内注册的金融租赁企业,或金融租赁公司在试验区内设立的项目子公司,将被纳入金融租赁出口退税试点范围;对试验区内注册的国内租赁公司或项目子公司,符合条件的可以享受相关进口环节增值税优惠政策。各地方也纷纷出台支持金融租赁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修订以及一系列相关法律政策的支持下,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金融租赁公司将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第五篇:中式快餐业的发展现状和契机
中式快餐业的发展现状和契机
一、中式快餐的发展战略思考
1.特色打品牌,套餐出利润。
在餐饮行业竞争激烈的今天。产品具有特色是中外快餐品牌成功的首要条件。
在竞争日益激烈、品牌高度同质化的餐饮市场中,谁的特色越鲜明,谁的竞争力就越强。特色经营已成为很多餐饮企业吸引消费者的差异化手段。
对餐饮行业而言,特色可以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特色产品,如肯德基的鸡块、麦当劳的汉堡、永和豆浆的豆浆、大嫂水饺的水饺都是特色产品。二是经营特色,如俏江南的艺术特色、澳门豆捞的品位特色等。
不过,仅靠特色产品还是不够的,必须有套餐产品才能保证利润,否则,单店的毛利不足以支撑品牌运作空间。
“方便”、“快捷”是中外快餐品牌的“基本功”,套餐既满足了顾客的口感需求,又解决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要求,同时增加了产品的毛利率。套餐还可以灵活组合,大大提高了菜品的价值,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成功的快餐品牌除特色产品外,都推出了套餐系列。
2.中式风味,西式环境与管理理念。
学习西式快餐的管理和经营理念,找到自己的市场定位、目标顾客和核心价值是所有成功中餐品牌的共同点。
无论是味千拉面、永和豆浆、大娘水饺,还是乡村基、一茶一坐、肥西老母鸡、包天下,很多本土餐饮品牌都借鉴了西餐的就餐环境和经营管理理念。
借鉴、使用西式餐具和用品、打造西式就餐环境是中式餐饮行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典型的代表如豆捞等小火锅品牌。许多餐饮企业将火锅放置于水晶吊灯、法兰西桌布、高级餐盘餐具之中,采用分餐制既方便又卫生,还充满了情调。消费者在西式用餐氛围之中体验着中式传统火锅的美味,其满意度大大提升。
3.严格执行标准化,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对快餐企业而言,核心竞争力就是标准化、流程化,且难以被复制。
中式快餐品牌的成功必须有一个标准化的模式,那就是“中央厨房、冷链配送、门店加工”。这个模式不仅保证产品品质和口味的绝对一致,也保证了核心竞争力。因为标准化和流程化将生产、配送、销售都变成品牌的一个个链条,每一个链条都不能独立。也就是说核心的竞争力碎片化,核心技能被肢解成若干份小链条,从事每个链条的人只掌握一小部分,无法完整复制整个核心能力。只有掌握整个链条的企业才能将技能碎片拼接起来,这样就保证了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复制。
二、中式快餐的发展现状
近30年来,中国餐饮行业已经连续18年保持高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为16%。预计到2020年,中国的餐饮市场总量将达到7万亿元。
2009年,中国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799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
调查显示,2009年中国快餐50强企业营业收入达到598.8亿元,门店总数达到12932个。在50强中,营业收入达到3亿元以上的企业占58%;5亿元以上的占32%。
2010年,中国GDP为38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4万亿元,其中餐饮市场突破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28%。
三、中式快餐业的发展契机
定位之父特劳特预言:从长远来看,中式快餐品牌的汉方本草理论和营养健康的属性能开拓全球市场,如能定位得当,操作规范,有可能取代西餐品牌成为全球第一快餐品牌。目前,小肥羊、乡村基等品牌的初露峥嵘已经初步印。
在北京,中式快餐企业开始集体发力,合肥的肥西老母鸡相继在合肥、滁州、南京、上海等城市设立一百多家加盟店和直营店,年销售收入近10亿。刘会平在上海开创了“芭比馒头”、蚌埠人张建尧开创的“包天下”年销售额超过6亿元。
近10年,中餐品牌实施品牌战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早期的永和豆浆、大娘水饺,到中期的小肥羊、谭鱼头、小天鹅,再到后来居上的味千拉面、俏江南、乡村基都实现了快速发展。乡村基于2010年在美国上市,味千拉面销售额已经突破100亿元,俏江南开始实施国际化战略,在台湾、纽约、巴黎、伦敦等城市开店。
目前,处于资本运作阶段的餐饮连锁企业中,6%的企业已引入资金或准备上市,72%的企业已与投资方进行了洽谈,餐饮已成为风险投资商逆市投资的最佳选择之一。
从整体人均消费来看,50强快餐企业人均消费额度都在40元范围内;在餐饮企业业已形成的低端、中端、高端梯度分布中,中端消费占主流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