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发展调查报告
生态发展调查报告 我市历史上是个山清水秀、生态良好、风调雨顺、资源丰富的地方。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等因素导致生态环境建设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全市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森林蓄积量和覆盖率逐年下降,到2007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1%,比1980年相比下降近6%。草原遭到破坏,人们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大量草原被开垦。从1986年到现在年平均开垦草原2000公顷以上,目前平原乡镇草原基本已经全部退化(具体数字目前正在普查中)。早年的讷谟尔河两岸草塘因围垦造地,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态功能。其结果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能力下降、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物种不断减少、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不但恶化了环境,而且严重影响了人们生产生活,制约了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此,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做大做强矿泉生态和旅游休闲特色产业经济,着力打造“生态、休闲、养生、宜居”
城市,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生态发展之路。
第二篇:关于从化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从化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优化发展环境,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市政协教育组全体成员对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现就调查情况及建议汇报如下。
一、我市生态工业现状
(一)生态工业发展概况。近年来,为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即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工业,摒弃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走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智力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力争使从化成为广州市发展生态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五市”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工业和旅游业,突出发展以明珠工业园、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的“五大经济园区”,以及以摩托车、汽车及配件、医药化妆品、珠宝、电子信息、高教研发、农业产业化为重点的“七大产业基地”,市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建和在建的具有生态环保特色的市镇两级工业集聚点10多个。
当前,工业已成为我市的主导产业,在三产中占据重要比例。我市现有工业企业139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规模以上企业228家,工艺品、化妆品等精细化工产品和摩托车等制造业这三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8.10亿元,占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9.68%。
(二)工业企业废物利用情况。我市对有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企业实行统一管理,要求所有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运输、贮存、处置均需由有资质的单位从事处置,防止产生二次污染。目前,已签订统一处理合同的工业企业有22家,正在洽谈落实的企业有8家。据统计,今年1-4月份,已统一处理工业废物14.71吨。同时,全市的19家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均统一由广东生活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无害化处置,逐步将该行业纳入规范化管理。
(三)工业企业污染情况。
根据最新的第一次全市污染源普查初步统计,我市现有工业污染源872家,其中重点企业43家,水泥9家,电镀5家,印染4家,造纸2家,制革4家,化工和制药18家,其他行业6家。2007年重点企业排放总量为:废水433.1万吨,烟尘排206.50吨,二氧化硫756.40吨,粉尘1.04吨,排放总量占全市污染物排放的90%以上,排放达标率均达到100%。
(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我市的明珠工业园区将按照生态工业园区的标准进行建设。按照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同志在2007年4月视察园区时强调:“要把明珠工业园区建成一个经济实力强、生态起示范作用的广州市乃至全省的示范性工业园区”的要求,明珠工业园在打造生态工业园中着重抓好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一是按照打造生态工业园的理念,在园区规划中把握五条原则:在资源开采环节,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按照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和资源再生产的“四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着重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园区废物和废旧资源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二是坚持走“生态优先”、“环保优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招商选择方面,严格环保准入条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入园区。为此,园区重点发展以汽车及其零部件为主的机械装备工业、药品化妆品及电子信息等高能效、污染低、带动能力强的三大产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保污染小、经济效益好、资源能耗低、产业关联度强、对地方贡献大的投资项目产业(如广汽日野项目)。三是通过稳步推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
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营造良好的外围环境,污水处理厂的投入使用,使园区内污水排放量达标,提高了园区的水回用率和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仅可节约大量宝贵水资源,而且大大缓冲周围环境容量。
二、我市生态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是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望。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市建设循环型生态工业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观念陈旧落后,企业参与生态工业实践缺乏主动性。部分干部和企业对发展生态工业存有认识模糊的概念,存在三种误区:一是认为发展工业与保护生态环境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抓生态保护就会影响工业发展速度,要发展工业必然要牺牲环境。二是认为从化工业体系尚不完善,抓生态工业为时过早,不利于接受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不利于促进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三是对生态工业的效益认识不足,把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看成是亏本生意。在生态工业的实践活动中,企业参与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目前我市的生态工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企业缺乏主动性。主观上,企业领导因长期受传统发展模式的思想束缚,习惯于抓各项经济指标,轻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客观上,我市目前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阶段,为适应国内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局面,很多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改造、转产,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而有些企业将面临停产甚至倒闭。这种情况下建“链”困难,同时有可能中断,导致以副产品为资源的企业生产不稳定。同时,因为我市尚未对使用原始原料和废物原料的产品作出价格规定,势必造成使用不同材料企业间出现不公平竞争现象。
(二)环保部门队伍建设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污染隐患仍然存在。我市环保部门人少事多,工作面广,执法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执法装备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环境监理和监测技术能力不能满足环保执法和环境管理的要求。由于我市污染治理工作历史欠帐较多,新建工业项目发展较快,结构性污染突出,全市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实现污染减排任务难度大。突出的问题是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处在较高的水平,完成化学需氧量减排任务难度大。二是企业违法排污的现象仍较突出。一些企业环境意识淡薄,由于利益驱动,擅停治污设施、超标排污时有发生,增加了环境执法难度,污染问题时有发生。
(三)管理机制不完善,生态工业相关政策、法规缺乏完整性、系统性。
按照生态工业思想,工业园区不再盲目地限制污染性项目进入园区,只要污染性项目与园区内已有的项目之间能够形成“工业链”的,都可以引入。世界发达国家均对循环经济或生态工业的建设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而我国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法规,虽然在环境保护法和其他资源法中有关节约资源(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性规定,但都不系统、不完整。就我市生态工业发展而言,一是政策法规不完善。尚未出台生态工业规划和配套政策,现有的环境管理制度和政策还未能与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相适应。虽然在环境保护法和其他资源法中有关于节约资源(能源)、废物综合利用的原则性规定,但都不系统、不完整。二是缺乏引导支持体系。还没有严格按照发展循环型生态工业的要求制订出科学的产业布局方案和产业发展目录,在产业发展、产业配套和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生态工业体系缺乏科学构建,工业园区建设缺少景观生态规划。我市工业发展正由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由于缺乏生态工业发展特定的技术如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和循环技术、重复利用和替代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和网络运输技术等支持,我市生态工业还缺乏科学构建。对工业园区的建设还缺少专业的景观生态规划。人类受经济利益驱动导致的短期行为,尤其是薄弱的生态保护意识,极易造成景观生态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在各种工业园区建设中已初步体现了景观生态规划,但是在我市工业园区,景观生态规划只是一个点缀,专业含量低。对生态工业园
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不仅可以保持园区与周边环境的整体性,避免摊大饼式工业园区的出现,同时能促进工业结构的提升和合理工业布局的形成。
三、促进我市生态工业发展的若干建议
发展生态工业有利于保持我市的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也是保持和提高工业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将有效改变目前我市绝大多数企业经营粗放、消耗高、浪费大、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低的现状。同时,也有利于改变以往被动的环境管理方式,变“末端控制”被动治理污染为积极预防污染,从而实现环境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以及发展与环境的“双赢”,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提高思想认识,树立生态工业观念。发展生态工业,是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推进“生态从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在新形势下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要将生态工业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加强宣传教育力度,使全社会真正了解生态工业的概念和实质,提高对推进和实施生态经济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增强企业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全市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发展生态工业的共识。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业发展工作,把生态工业理念融入经济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措施之中,引导和推动生态工业发展。形成政府推行生态经济、企业实施生态经济、广大群众支持生态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使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意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调整。要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制定全市工业产业布局规划,即南部片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西部片区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物流业的战略决策,坚定不移走新型生态优先的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引导和推动工业产业升级调整,要通过重点发展汽车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化妆品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等支柱产业;重点培植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工业、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的产业;兼顾发展珠宝钻石、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塑料制品等产业,争取全市工业形成东南部、西部两大片区,早日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的产业集聚发展,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加大监管执法力度,防治工业污染。
1、认真开展一次全市性污染源调查。开展全市污染源调查是优化经济结构、科学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做好新时期环保工作、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基础。根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辖区内污染源摸底调查工作,全面掌握辖区内的环境质量状况和各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种类、数量及污染治理情况;做到重点污染源心中有数,污染企业心中有数,污染物排放总量心中有数,为全市环境科学有序管理打下基础。
2、严把环保准入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严把环保准入关口,严格控制污染源头,为“不欠新帐”把好关口。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实施“三同时”保证金制度,进一步规范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推行“凭证排污”的管理机制。建立总量控制与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相结合的工作制度,将总量控制的要求落实到审批项目管理中,切实做到增产不增污和增产减污。对全市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督查,强化项目验收,对违法建设项目和逾期未验收的企业依法查处。
3、加大执法力度,重点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继续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以铁的手腕严格环境违法行为,重点查处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进一步巩固电镀、漂染、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成果。二是进一步加强对全市石材、石粉加工企业、水泥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关闭工作。三是集中力量对各工业园区建设、管理中存在的环境违法问题进行全面清理。
4、加强排污费征收和监督性监测工作,增强企业环境自律意识。按照“依法、全面、足额”的要求,加大排污费的征收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监测检查与投放生化药种,对重点污染源实施定期监测与不定期检测,强化对所有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管理。建立企业监督性监测档案,摸清超标排污企业的名单,并与排污收费、申报
结合起来,以收费促进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尤其是要结合市政府要求实施对水泥行业每周加密监测一次工作,加强对水泥生产企业的监测工作,同时做好环保现状的调查工作,为今年市政府关闭水泥生产企业做好准备。
5、规范固废管理,加大危废、辐射监管力度。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及辐射污染源调查与申报登记工作,摸清家底,建立数据库。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辐射环境监督管理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固体废物和危险固体废物处理的法律法规,切实做好危险废物的处置和监督监测,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防范重金属污染物对水环境的污染,消除安全隐患。
(四)突出生态工业招商引资意识,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一是以“招大引大” “招优引优”为思路,增强招商的针对性、目标性和实效性,突出产业取向和企业性质,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小、资源能耗低的一批优秀环保型项目,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经济总量。严格限制引入普通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以及环境污染较大、占用土地电力等资源较多而效益不高的项目。二是积极配合广州市实施“退二进三”产业布局调整,主动承接适合我市发展的优质企业项目转移。三是强化服务企业工作,不断完善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积极支持抓好广汽日野商用车、阿海珐电气等一批新上大项目加快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对现有发展势头较好的优质企业进行重点扶持。
(五)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推动节能技术改造。为进一步落实温家宝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节能减排”讲话精神,2008年要按照已制定的《从化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解方案》认真落实总量控制与削减计划,全面完成广州市下达的减排任务。要严格执行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突出推进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力,严格按计划在2008年底前将我市落后的9家立窑水泥生产企业全部关闭淘汰;对年耗能源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也纳入重点节能企业管理,加大节能监督管理力度,促进我市工业向高效、低耗、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二是扎实推进节能降耗工作,积极深化工业节能技术改造,对纳入广州市百家重点节能降耗企业,积极引导和督促其加快节能技术改造,改造落后的生产工艺、用能设备、操作技术等,使其节能降耗达标;重点推进粤海水泥厂、强盛水泥公司加快水泥粉磨站技术改造工作。三是对低耗高效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值、纳税大户及发展潜力强的成长型企业等进行重点支持,在用电和争取省市资金扶持上实行优先安排。四是加大节能、节电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
(六)健全完善管理体制,规范生态工业治理。尽快制定出台从化发展生态工业的政策性文件、发展规划方案及监督管理办法等,协调解决生态工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建立环境价格体系,逐步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强环保部门的队伍建设,推动环保管理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使环保管理工作深入到最基层,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使环保管理工作及时到位。
(七)科学制定生态工业发展规划,促进生态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工业基础,明确发展我市生态工业的战略目标,把发展生态工业作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重点来规划,改变目前工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分离的状况,优化资源配置。从生态的角度加快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与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制定清洁生产企业的比例要求。着力推进工业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工作,做到点面结合。点就是进行单个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设计、清洁生产,使企业内下游工序的废物返回到上游工序循环使用,形成企业内部循环。再就是园区开发,积极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充分运用工业生态规律,建设集中治污体系,实现园区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园区内部以及园区之间的废物交换体系和能量梯级利用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循环生态链,打造循环型生
态产业集团,不断推进、深化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推进我市生态工业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发展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难题,推动我市社会经济环境走向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道路。
(八)建立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特征,集群单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相互连接的网络系统,系统中的物质、能源和信息的流动与储存不是孤立的简单叠加关系,而是可以像自然生态系统那样循环运行,这种循环成为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我市应重点培植有特色的工业产业集群以促进生态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一是摩托车及配件工业产业集群;二是汽车及配件工业产业集群;三是医药及化妆品产业集群;四是玩具、珠宝及工艺品工业产业集群;五是动漫产业集群;六是农产品加工工业集群。通过发展生态型的特色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优势,使企业群落实现比每个企业优化个体所实现的个体效益的总和还要大得多的群体效益。这样,有效率、低污染的特色工业产业集群会推动我市的工业实现跨越式快速发展。
第三篇:gc生态黑猪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发展生态放养黑猪产业 助推精准扶贫农民增收 ——gc县生态放养黑猪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摘要:gc县发展生态畜牧业,把生态放养黑猪作为一个重要产业项目来 做,整合了多个合作社为专业合作社联社,统一了品牌、生产模式和产品 质量,并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上去,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随着国家 对环保要求的不断强化,以及电子商务的发展,生猪产业未来面临众多的 挑战与机遇。经过深入调研分析后,文章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关键词:生态黑猪;精准扶贫;发展报告;gc县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gc位于e西北汉江中游西岸,天然地貌为八山半水分半田,是个农业山区县,生态县。近十年来gc畜牧部门结合全县的地理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特点,以市场为导向,以环保为底线,以生态为特色,在发展现代规模畜禽生产的同时,坚持推广生态畜牧产业技术,建设了一批黑猪、土鸡生态放养基地,通过整合专业合作社为合作社联社,统一了品牌、生产模式、产品质量,拓展了市场,提高了生产效益,得到了省、市畜牧部门和gc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和关注、支持。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gc县 第十四届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提出,“要发挥资源优势,发展林 下经济,打造生态放养猪等精品农业基地,推进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结合贯彻落实县十四届一次党代会精神,我们对全县生态放养黑猪产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gc生态黑猪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1.gc生态黑猪产业发展的背景。生猪养殖是gc传统畜牧生产项目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县内饲养的生猪主要是本地黑猪,因皮厚毛长、肥膘厚、生长速度慢、皮内残留的黑毛茬影响观感,主导地位逐步被杂交白猪取代。之后gc生猪产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5年以后实施的生猪“四化”项目建设,黑猪养殖在全县得到优化普及;二是1999年以后实施湖北省养猪“三优”项目,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因其适宜高效快速生产,能够满足市场需要,得到快速推广,黑猪品种被边缘化;三是2007年以后实施的省级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现代畜牧企业五化(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成为建设标准,导致黑猪品种处于亟待保种的状态。经历这三个阶段后,黑猪在gc生猪产业中的主导品种地位虽然逐步被杂交白猪取代,但是全县的养猪技术水平、社会服务化程度和养殖企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也随之得到了迅速提升,为当前生态黑猪产业的健康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绿色健康消费的兴起,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从追求数量、追求观感转向追求营养、追求安全,生态黑猪产品成为市场稀缺品,尤其是50后、60后、70后等消费群体,更加回味从前农家黑猪肉香味,部分养殖户开始专注生态黑猪养殖,五山镇邓坪村聂美财等成为成功典型。在此背景下,gc本味放养猪联社围山放养黑猪,实行育肥全程可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获得成功。
2.gc生态黑猪产业的发展现状。一是生产基础良好。截至目前,全县存栏能繁黑母猪10头以上的养殖户18家,存栏能繁黑母猪700多头;黑猪年出栏量15000头以上,其中生态放养黑猪5000头以上。二是组织化程度高。8家以黑猪养殖为主要经营项目的合作社联合组建了gc清坪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联社(简称放养猪联社),该联社与地方鸡联社、牛羊联社和蜜蜂联社共同注资成立了湖北gc本味农畜产品销售有限公司,同时使用“银gc本味”注册商标。目前初步建成gc本味产业园2个,在gc和xy建成生鲜店铺4个,建成运营具有生态特色的酒店4家。gc黑猪产品已经站稳xy市场,并迅速向武汉、荆州、上海挺进。三是社会美誉度高。使用“银gc本味”品牌的生产经营单位坚持三个“生态”的经营理念,即严把生产投入品关,确保产品生态;严把生产环境关,确保产地生态;严把社会责任关,确保运营者心理生态,获得了消费者的赞誉。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精准扶贫活动,2015年以来,gc本味生态放养猪文化产业园对5个乡镇的90户贫困户共计帮扶黑母猪98头、肉猪33头,已回收仔猪286头,通过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得到政府和贫困户的认可。
二、gc生态黑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一是目前社会各界对畜产品的信任危机。gc作为zg有机谷的核心区之一,有责任、有信心、有能力建设一批生态黑猪产业可视基地,满足消费者的安全、健康需求和购买量需求。二是新《环保法》实施后,多个沿江沿海省、市划定禁养区、限养区,促使国内领军畜牧产业集团公司纷纷到内地省份谋划布局,这些企业因设施化程度高、管理精细、生产规模大,市场资源丰富,其生猪生产、运营管理等各项成本都要显著低于内地规模生猪生产企业的各项生产成本。这对gc生态黑猪生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gc现有的规模生猪养殖场要么抢先转型发展生态黑猪养殖,要么变身为这些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否则将来很容易被淘汰出局。三是参与精准扶贫,让贫困户参与到生态黑猪生产的环节中去。一方面贫困户参与生产可以有效缓解帮扶单位养殖场地、人工、流动资金等问题;另一方面,帮扶企业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垫本帮扶、用工帮扶、转产帮扶面临着压力,比如垫本资金过大的问题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生产主动性、执行标准化生产的能力、对帮扶单位的回本承诺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还有产能扩张后的产品销售压力增大的问题。四是“互联网+生态畜牧”模式的诞生。入驻“zg有机谷”gc电商产业园的多个电商企业都有丰富的农畜产品销售成功经验,势必会促进gc生态黑猪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但这些电商企业的生猪屠宰精分环节是否符合生鲜电商包装的要求、生鲜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是否健全等方面是gc生态黑猪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2.黑猪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或领军人才引领产业发展。目前“银gc本味”还处于发展初期,实力不足,对资金、技术和基地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有限。尤其在品牌包装和市场运作策划,利益分配机制构建,产品的屠宰、精分、加工和冷链物流等方面,还需要更多的资金、企业和人才。二是缺乏政策、项目的引导和支持。近年来,国家对生猪产业的项目和政策,主要围绕促进规模猪场高效生产开展,并且项目越来越少,规模要求越来越大。而生态黑猪产业虽然市场前景好,但是必须要“以销定产”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了坚持“生态”品质,其生产规模跟现行的项目申报标准也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因为缺乏抵押物,银行贷款困难,因而很难获得政策项目支持。
三、今后一个时期gc生态黑猪产业的发展思路
1.找准技术依托,继续生态黑猪生产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及时开展科技成果认证和转化,抢先制定生态黑猪生产行业标准,把生态黑猪产品打造成gc名片。目前省内的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长江大学等科研院校在生态黑猪产业上已经开展了一些科研工作,我们要走出去跟这些院校的专家完成对接,建立校企共建科研基地、专家工作站,研究和制定出具有gc特色的生态黑猪生产模式。
2.整合项目资源,建设2-3个以种养结合项目为载体的有机农畜产品地展中心,并围绕地展中心建设有机农畜产品可视生产基地,每年定期召开有机农畜产品地展会议,把gc的有机农畜产品文化、生产流程、加工和餐饮等融入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感,集中呈现出来。
3.培植或引进龙头企业、生产经营人才和产业策划人才,对以生态黑猪为主的生态畜产品统一品牌、加工和包装、生产运营管理模式和粪污处理模式,包装成一体化的生态畜牧产业发展模式,挖掘地方资源,发展一批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基地,保障市场供给。启动生态畜产品生产模式输出工作,鼓励从业人员走出去到适宜开展生态畜牧生产项目的地区建设生产基地,满足各地对生鲜畜牧产品的消费需求。
4.积极推进黑猪产业与gc农业电商团队开展合作,研究攻克畜产品冷链物流各个环节中的技术难题,确保冷鲜和卫生符合有关要求;研发具有gc地方风味的腊肉、香肠等畜产品。
5.政府设立鼓励生态黑猪产业技术研究和生产基地建设的奖补项目,对生态黑猪产业信息平台建设、地展和可视基地建设、扶贫工作、技术研发工作、市场销售工作、校企合作工作等方面给予扶持,夯实生态黑猪产业发展基础。
第四篇:关于推进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推进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泗水县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素有“海岱名川”之美誉,为泗水县发展生态旅游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县委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生态旅游业作为促进全县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战略举措来抓,已取得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已是生态旅游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围绕这个问题,县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对我县生态旅游业发展进行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现状
(一)丰富的生态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创造了条件。泗水县生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已经形成以泉林为主导,集山、水、林、泉、洞等多种类型的景观。泉林泉群被评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安山景区被评为AAA国家级旅游景区,宋家沟生态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同时,泗水县以孔子、孟子的故里为邻,有着古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儒家五圣以及墨子、仲子等众多的先贤都生长、活动在泗河流域。清康熙、乾隆皇帝九次驻跸泉林,并建立两处行宫,形成了厚重的泗河文化。另外,日东高速公路、兖石铁路、327国道横贯东西,省道244线纵穿南北,西临京福高速公路和京沪高速铁路。目前,泗水借助周边曲阜三孔、泰安泰山、临沂蒙山等知名景区的带动,生态旅游景点已吸引了济宁、菏泽、枣庄、徐州等地市的大批游客。
(二)生态旅游业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泗水县已编制了《泗水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规划》确立了“中国泉乡〃生态泗水”的旅游形象定位和“鲁南以泉水和生态为主要特色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功能定位。确定了三区(南部圣源农业生态旅游区、东部泗河泉林民俗生态旅游区、北部龙凤幽谷自然生态旅游区)、四节点(泗水县城、泉林镇、泗张镇和中册镇)”。最终把泗水建成“生态休闲目的地、生态名县、中国旅游强县”。
(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实施旅游项目带动,全县生态旅游业实现了较快发展。目前,三大旅游板块基本形成。万紫园项目:万紫园旅游区位于泗水县泗张镇,园区占地6900亩,由山东迪尔集团首期投资4.6亿元开发建设。目前,迎宾大道、行道两侧法桐树栽植、北溢洪道拱桥、办公区及配套设施主体等已完工。西侯幽谷项目:西侯幽谷景区总面积13平方公里,由山东火炬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目前,西侯幽谷柏油环山路、,观光塔、魔塔等景观工程也已竣工,山内栽植各类景观树木。泉林泉群景区:泉林泉群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级景区,古卞桥被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形成了山水自然景色与人文历史景观相结合的大旅游格局。泉林泉群景区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被列为全县重点项目之一,规划现已完成并通过专家组评审。
(四)旅游服务设施和综合配套能力不断增强。目前,全县有四星级酒店和三星级旅游度假村各1家,旅行社3家,大型旅游购物和旅游接待场所10余家,厨师协会1家,国家二星级旅游厕所1处。泉林泉群景区、安山寺景区、泗水圣源酒店、圣源度假村、泗水旅行社、寻芳旅行社等6家单位加入金穗中国旅游卡会员单位,泉林泉群景区纳入全市旅游“一卡通”年票范围。同时,西侯幽谷项目带动了中兴路北延、山内几座大型水库、环山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2009年,全县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430多人,各景区(点)共吸引游客约62万余人次,旅游业社会总收入达1亿多元。2010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5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7200余万元,旅游业已成为泗水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产业。
二、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县的生态基础较好,生态旅游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目前正处于加快推进旅游景点建设阶段,推进生态旅游建设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明显。旅游产品以简单观光型为主,文化内涵发掘不够,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层次较低。大多景区还是原生态状态,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二是市场的规模不大,客源相对单一。没有建成有较大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景区(点),客源多为近郊游,远方或更远的国际客人的数量相对很少,游客主要来自省内,特别是面向鲁西南的济宁、枣庄、荷泽、聊城和临沂。“中国泉乡〃生态泗水”品牌的知名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是旅游宣传品发行量较少,宣传力度不够。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运用频率较低,网络媒体使用欠缺,户外广告重视不够,目前促销重点仅放在济南、曲阜等地,虽然目标市场定位不错,但该市场仍显狭窄,且数量有限。目前还未将 “中国泉乡,生态泗水”旅游品牌的共识。
四是旅游运行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不健全。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浏览层面,多数游客仅仅是转转看看,逗留时间短。同时,缺乏物美价廉、便于携带的特色产品,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旅游产业配套能力低,综合效益差。
三、原因分析
(一)管理机制不顺,造成重复建设,特色不鲜明。我县旅游景区没有建立统一行使国有旅游资源所有权的代表机构,造成景区在行政建制上分别隶属不同的乡镇或部门,在行业上隶属建设、文化、林业、农业、旅游、宗教等不同部门,存在着专业化管理和旅游统筹发展之间的矛盾,削弱了对旅游景区资源的整合开发和有效保护。县内已开发的旅游景点大部分通过招商引资由民营资本运作或由各乡镇管理,政府部门的管理和宏观指导职能较弱,造成各景区之间存在重复建设、差异性不明显、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二)投融资力度不够,旅游产业链难以拉长。由于我县经济欠发达,对生态旅游业前期工作财政应该支付的资金难以筹措,对开发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财政支付较少。另外,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景区开发资金投入不足,致使景区景点建设滞后,可供游览休闲的面积小,景点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能力差,主要停留在吃、行、游三个方面,在延伸住、购、娱等第三产业方面比较滞后,旅游拉动县域经济和二、三产业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
(三)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造成旅游景点开发进展缓慢。目前,我县的旅游开发、招商引资等,主要依靠政府及职能部门来开展,全县还没有专门运作旅游项目的旅游开发公司,旅游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运营机制,没有把各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推向市场,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致使融资渠道不畅通,资金投入不足,造成旅游景点开发进展缓慢。
(四)文化内涵发掘不够,导致旅游产品吸引力不强。一方面是因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在资源整合上协作不够,另一方面对旅游文化发掘得不深。目前我县还没有组织专门力量对旅游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民间一些热心人自发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也因受到资金、视野等各方面条件限制效果不明显。由于导游在解说时内容单薄,景点魅力大打折扣。
四、几点建议
在我县大力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生态旅游亟需立足我县独特优势,正确选择新的突破点和发力点,进一步开拓跨越发展的新局面。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围绕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确定四个理念。要加快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发展水平,理念更新要先行。在发展过程中,确定四个理念。
1、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要促使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推动泗水高效农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带动泗水县娱乐、信息等服务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优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2、改善县域生态环境的理念。生态旅游业要服务于泗水建设“生态名县”的战略目标,促进泗水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通过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强化居民的生态意识,推动经济发展向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
3、促进和谐社会构建的理念。发挥旅游社会功能,促进泗水县和谐社会构建。以旅游发展带动泗水县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基础设施改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应充分考虑农村社区的利益保障。对居民参与旅游经营采取支持政策,允许居民在统一管理下进行有序的土特农产品零售,在旅游企业招募员工时优先考虑居民子女,为居民尽可能创造就业机会。
4、提高区域知名度的理念。通过打造生态旅游目的地,提高泗水旅游在区域旅游中的地位,将泗水县建设成为以泉水为特色的生态观光、绿色休闲、乡村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成为著名的生态旅游休闲大县,提高泗水县区域知名度,成为中国旅游强县。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推进旅游景点开发建设
要树立“发展抓项目和依托项目办旅游”的思路,拓宽旅游项目的投融资渠道,加快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步伐。
1、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泗水依据良好的自然环境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国家政策资金扶持的项目。比如:自然保护区、农业旅游示范区、湿地建设等项目会得到国家、省市资金的扶持。要做好项目规划,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性资金扶持,将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扶持项目建设之中。
2、强化政府资金投入。政府是生态建设的投资主体,应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增加,用于旅游项目规划设计、重点项目论证、项目招商、贴息补助等。同时,政府要强化旅游专项基础设施的投入,为市场主体向旅游行业投入提供基础条件,加快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
3、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对旅游项目实行资金、贷款扶持,从用地、用水、用电、税收和通讯等方面提供优惠。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界投资主体以多种形式投资开发。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优势旅游项目,建立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发布招商信息。借鉴经营城市的新理念,吸引国内外知名的大企业、大财团参与我县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通过招商引资成功运作了西侯幽谷、万紫园等旅游大项目,通过民间资本成功开发了诸多乡村旅游景点,已走出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点的成功路子。
4、鼓励民营资本介入。鼓励和吸引民营资本介入旅游项目开发,通过实行股份制,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投入旅游开发项目。建立效益驱动、投向明确、产权清晰、政策配套的投资机制,广泛吸引个体私营企业和相关产业投资旅游产业。按照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以特许、转让、承包、租赁等方式,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竞争型旅游项目的开发与建设。
(三)整合资源,打造品牌,选准生态旅游主攻方向。整合资源优势,将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促进生态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1、发挥优势,准确定位旅游产品。统筹考虑泗水的生态旅游资源特点及周边旅游区的特色,确定以圣地生态观光休闲、泉水古镇寻芳为主体开发产品,立足于自然生态、圣源文化两张牌,做大做强圣地生态和泉水古镇两个龙头生态旅游产品,以山林生态休闲、农业生态观光为辅助开发产品。
2、品牌优势整合,重点项目推进。打造以泉水、生态山林和泗河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泗水寻芳”旅游品牌,树立“中国泉乡〃生态泗水”旅游形象。以泉林、西侯幽谷、万紫园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为突破口,推动旅游产品在短期内实现较大提升,为泗水旅游尽快聚敛人气,促进旅游发展的快速启动。并以大项目为核心,逐步辐射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实现旅游的稳步发展。
3、集群优势整合,整体项目推进。按照区位条件,重点开发建设四大生态旅游区域:以泉林泉群、青龙山、雷泽湖为核心的泗河文化观光旅游区,以圣水峪乡、泗张镇为核心的圣源文化体验、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区,以凤仙山、龙门山、西侯幽谷为核心的龙凤幽谷自然生态区,以泗水新城、泗河、济河城区段为核心的沿河观光游览区。
4、与“乡村游”整合,特色推进。挖掘泗水县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以农业、农村和乡村民俗为核心的旅游资源开发,积极探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农家乐”旅游方式等来充实旅游内容。
5、与“文化游”整合,协助推进。针对我县生态旅游开发普遍缺少文化内涵的现状,应加大力度挖掘自身历史文化资源,组织专门力量并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旅游文化内涵的发掘、整理、宣传及导游队伍的培训等一系列基础工作。依托古老历史文化积淀,国家级重点文物泉林古卞桥,省级重点保护单位圣水峪三王墓等遗址古文物,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会到不同文化带来的审美享受。
(四)拉长产业链,凸显生态旅游的产业效应。
旅游被看做“三产”的先导,能直接带动交通、金融、电讯、商贸、文化、宾馆、餐饮等服务行业,也能间接推动一、二产业发展。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将泗水县旅游功能由单纯观光向提供吃、住、行、游、娱、购综合服务转变。一是打造特色餐饮业。突出泗水的地方餐饮文化特色,深入挖掘虹鳟鱼、鲟鱼、冷面、泉林扁蛋、糁汤等特色餐饮资源和美味佳肴,组合到生态旅游产品中整体开发,创造出泗水独特的地方餐饮品牌。二是提升住宿档次。突出自然环境幽和特的优势,在西侯幽谷、圣公山、泉林风景区等地建设山地型生态度假住宿设施,着力建设圣源度假村、银杏园生态度假村。适度控制新建住宿设施,以星级申请、整体提升、优化结构为主,提升住宿档次。三是完善的交通设施。以现有交通主干道为基础,加强内部道路建设,形成外联曲阜、蒙山、泰山等热点旅游区,内联几大重点旅游区的交通体系,让游客真正能进得来、出得去、游得开。四是配齐娱乐设施。本着高品位、高层次、多样化的原则,以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构建泗水文化娱乐服务设施,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游乐园,在县城和主要景区合理布局咖啡屋、健身房、游泳池、网球场、保龄球等娱乐场所,在主要生态旅游景区设置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文化娱乐项目,吸引游客参与。五是开发特色纪念品。泗水物产丰富,开发生态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条件优越。以现代科技、泗河文化为基础,以设计创新为手段,开发具有泗水文化特色、独具风格、备受游客青睐的旅游商品。
(五)多渠道宣传营销,进一步拓展生态旅游市场。
要按照“政府做形象、行业部门做渠道、企业推产品”的总体市场宣传营销理念,不断拓展生态旅游市场。
1、强化宣传促销手段,整体营销。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户外广告等多种形式包装宣传泗水旅游品牌。整合地方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营销、整体营销。政府部门、旅游社、宣传媒体、社会团体广泛合作,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的整体形象。
2、拓宽宣传促销范围,品牌营销。在巩固近距离市场的基础上,对外应与旅游客源地建立广泛的联系,大力开拓沿线客源市场,积极开发鲁西南、周边省份等潜在旅游客源。应紧紧抓住泉水和生态这两个主题,极力地打造“中国泉乡,生态泗水” 旅游品牌形象,以旅游品牌拓展旅游市场。
3、编制旅游线路,联动营销。加强与各地旅游机构的联系,合作编制推出多条旅游线路,将泗水打造成曲阜、泰安和蒙山等热点旅游区的顺访型旅游区和特色接待地,借助与曲阜的关系,纳入“山水圣人”黄金旅游线。泗水的生态泉水与蒙山联动,推出“蒙山看山,泗水看水,山水相映,胜比仙境”的联动旅游产品,争取市场多赢。
(六)加强环境保护,确保生态资源有序利用。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前提,切实做到保护优先,使生态资源得到有序利用。
一是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对于旅游开发规划者,旅游产品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原则;对于旅游开发商,应在科学开发基础上谋求持续的投资效益;对于管理者,旅游发展不能超出资源环境容量,杜绝短期经济行为;对于游客,应增强环境意识,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及环境。二是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有序开发的原则。“永续利用”要求人类在开发旅游资源时,不但顾及到当代人的经济需要,而且还顾及到后代人的进一步需要。坚持开发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开发。一旦开发与保护出现矛盾,保护对开发拥有绝对否决权。三是坚持生态环境教育原则。加大生态旅游宣传教育和普及推广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教育,强化宣传和引导。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观,树立全民生态意识,使生态文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建设良好的生态软环境,促进旅游业生态化发展。
(七)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完善有效的推进机制 创新机制是推进生态旅游建设的重要保证。在生态旅游上要完善四方面的推进机制。
1、创新管理体制。在部门之间的职能分工方面,要协调好建设、国土、林业、农业、交通等旅游相关部门,提高旅游发展对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整合利用能力;在政府和企业的职能分工方面,将政府主要职能放在健全旅游市场机制、完善旅游市场体系、制定和实施旅游产业政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
2、完善投融资机制。坚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手段,制定旅游投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以招商引资为主体,拓宽投融资渠道,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最佳结合。
3、搞活经营机制。明晰产权关系、改革经营制度、改革成本核算方法和收益分配制度,加大项目资金、经管资金的投入,并完善税收及其它经济手段。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把各旅游景区的开发经营推向市场,建立社会化、市场化的资源开发机制。
4、建立考核机制。把生态旅游业发展纳入县经济社会发展年终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体系,把生态旅游指标落实到各级党政领导和相关部门领导,实行层级目标责任管理,进行严格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引导各级领导重视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5、引进人才机制。发展旅游业,旅游人才是关键。目前,全县的旅游人才相对不足。要加强与各旅游院校、旅游景区联系,积极引进旅游人才,加强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业务培训,推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
政协泗水县委员会办公室
二O一O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生态调查报告公示
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 年开采20万吨砂岩生产线建设项目
生态调查报告公示
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已开展“年开采20万吨砂岩生产线建设项目生态调查报告”编制工作,现将生态调查报告评价工作的相关信息公示如下:
(一)建设项目的名称及概要
项目名称:年开采20万吨砂岩生产线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 建设地址: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
矿区范围: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6′17″~106°46′19″,北纬27° 37′27″~27°37′29″,矿区面积0.2386km2。根据2014年12月26日遵义县国土资源局颁发的采矿许可证,矿区范围由8个拐点坐标圈定。
(二)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项目单位:遵义县鸭溪镇雨虹采沙场 单位地址:遵义市播州区鸭溪镇 联系人:陈先生
联系邮箱:1074693893@qq.com
(三)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本次生态调查报告工作按照国家和贵州省相关法律法规进行;
本次评价主要工作内容为工程调查、生态环境现状调查、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环境管理的建议等。
(四)征求公众意见的主要事项
(1)请公众提供个人准确信息,主要包括:姓名、职业、文化程度、居住或工作地址及联系电话;
(2)您是否知道/了解在该地区拟建设该项目;
(3)根据您掌握的情况,认为该项目对环境质量造成的危害/影响方面及程度;
(4)您认为该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影响程度;(5)您对该项目环保方面有何建议和要求;
(6)从环保角度出发,您对该项目持何种态度,并简要说明原因。
(五)公众提出意见的主要方式 公众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提供意见:(1)直接打电话的方式;(2)写信的方式。
公众可以在本公告发布后的10个工作日内,以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和电话等各种方式,向建设单位或者环评单位提交意见、或向建设单位和环单位索取补充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