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2011年度xx镇生态建设工作总结及
2012年工作思路
xx镇紧紧围绕市政府下达的《xx市2011年度生态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要求,扎扎实实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促进了我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完成工作情况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生态市建设事关我镇社会经济发展全局,xx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充分调整了生态建设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根据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的要求,各领导小组成员做到任务明确,责任落实。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并认真对照生态市建设各项任务组织实施。各成员单位做到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2、充分宣传,形成共识。党委政府不定期召开生态建设工作会议,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提高干部的认识,把生态建设工作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任务并认真贯彻。充分运用各种宣传载体,大力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建设固定的生态建设宣传阵地,如黑板报、宣传窗,充分发挥我镇《xx信息》、农民艺术团节目演出等作用。通过召开全员会议、党政班子会议等进行宣传发动,明确提出要把生态市建设当作我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平安xx,构建和谐新农村的有效载体来抓,更加坚定了“工业立镇、品牌强镇、平安和谐、生态xx”的发展战略。
3、突出重点,确保实效。
(1)全面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全面督促辖区重点污染企业制定并落实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本年度辖区内无重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事件发生,无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引发的群访事件发生。减排指标分解落实到位,辖区内重点排污企业,排污量比上一年度有所下降,并把减排任务具体下达到企业自身,对未能完成减排任务的企业结合相关部门,要求一律停产治理。
(2)引导企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和培育绿色企业、环境友好型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督促辖区内污染企业治理设施正常运行,运转率达100%;污染物稳定并达标排放。辖区内工业企业排污申报登记执行率达100%。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新、扩、改建设项目环评率达100%,“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并通过企业内部自查自纠,实现了企业从过去“要我环保”向“我要环保”的转变。本年度辖区内无“十五小”、“新六小”等国家名令禁止的重污染企业。
(3)积极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我镇有计划开展了“青山白化”治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及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恢复自然生态景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
(4)开展新农村建设,全镇垃圾处置实行城乡统筹,新建了6座适用于机械化操作的标准垃圾房。辖区内行政村都有垃圾收集房、收集车,户有垃圾桶的运作方式,并对全镇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实行一体化处理,由镇政府出资100余万元承包给保洁服务公司,实现全镇统一管理、统一清运、统一考核。完成了辖区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防治工作,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97%。实施清洁门口塘工程,实现村村有清洁门口塘目标。电镀企业污水处理污泥和医院医疗固废等危险固废均委托有资质的单位代为处置,全部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置。目前,全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以上。
(5)全力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我镇在去年大力开展了“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的基础上,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为目标,积极探索环保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举措,全面提升了我镇环境管理水平。xx污水处理厂工程已接近完工。
(6)生态村建设成效明显,生态村创建积极性高。截止年底,全镇共有10个上报了生态村建设,8个村通过了金华市生态村创建。现在镇辖区内有69%以上村创建成了金华市或市级生态村。
二、存在问题
xx镇2011年的生态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正确面对,提升完善。
1、城乡环保、生态基础公共设施规划建设滞后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如排污管网、污水处理厂、休闲公园、江滨绿廊、标准化道路、公厕、垃圾房建设尚待进一步完善配套),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生态建设水平的提高。
2、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行为监管的长效机制有待探索,执法力度有待加大。
3、需加大加强xx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水环境污染整治。需进一步解决影响流域水环境质量的工业污染物排放、规模化养殖场污染、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等问题。
4、有待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宣传、督查、考核力度,严格执法,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健全环保监督体系。
三、2012年工作思路
1、城镇生态设施布局少数反映不够合理,一些公共设施没有充分发挥应有作用,管理水平仍有待提高。
2、大力开展创建、创新工作,创建一批省、市级生态村为目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并在最广泛的群众中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3、继续加大生态环保宣传、督查、考核力度,严格执法,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健全环保监督体系。
4、继续巩固全国生态镇创建成果,进一步提升我镇生态水平和档次。
5、全力配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有关生态建设活动
第二篇: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XX县XX镇生态创建工作总结
一、XX镇概括
XX镇地处XX县中部丘陵地带,位于XX县城东南18公里处,全镇区域面积113.87平方公里,总人口22316人,辖22个行政村,21个行政村党支部,境内85%为山地,山林面积133317亩,水田8000亩,旱地4000亩,八山一水一分地,是典型的山区镇镇。该镇全年空气质量为优级,有“天然氧吧”之称,境内有省级风景旅游名胜取—湫水大峡谷,旅游资源丰富。
二、主要创建工作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秀美和谐新XX,打造都市休闲大花园”的目标,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和合理有序开发,既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加强组织建设,推进经济发展
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组织是生态建设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生态建设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建立了以政府负责人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职能办公室主任为成员的镇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建立以分管领导为主任的工作机构。为确保工作任务落实明确规定各行政村必须成立以村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领导小组,配合镇政府开展所属行政村生态建设工作,为确保生态建设各项目标的全面实现。二是精心编制了XX县生态镇建设工作规划,全面量化生态工作目标,增强了生态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三是建章立制,拒污防污,从防污上着手,对现有为数不多的企业进行生态建设教育,传达县、镇生态建设工作精神,使企业明确生态建设
工作的目的意义,提高企业意识,自觉遵守生态工作规章。四是开展生态工作宣传,使全镇干部都十分清楚生态建设对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性,从日常生活到农药使用等生活生产细节上堵塞生态建设漏洞。
(二)建设生态经济,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让XX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让XX的产品带着更多的绿色,附上更多的效益,带来更多的利润是我们建设生态的基本出发点,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要求出发,围绕生态经济建设目标,近年来生态经济建设政府几大手笔是:
1、针对XX远离城区污染,远离企业污染的良好生态条件,积极开展省级农业绿色认证,在省市有关专家精心指导,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绿色农业已通过省级认证,XX的农产品有了绿色护身符。
2、从宏观上为农村清洁能源的利用创造条件,积极鼓励群众投入开发清洁能源利用,目前清洁能源利用率已达到60%。
3、XX农民的近期收入仍然在农业,借绿色认证的东风建无公害农业基地,是XX生态建设的一大特色,截止2008年,全镇共建有4000亩绿芋艿生产基地,荞头基地700亩,杨梅基地3000亩,1200亩翠冠梨基地及3300亩柑桔基地,为XX农民增收辟出了一片新天地。同时,对水产养殖的1100亩牡蛎基地的无公害养殖进行了认证,增强了无公害绿色产品的知名度,打响了XX牡蛎特色品牌。
(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是在实践中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由于我镇没有可能形成危害的企业污染,也没有上规模的畜禽养殖,生态环境建设的精力主要转移到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环境建设上。一是十分注重水功能区环境保
护,努力提高饮用水的质量保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二是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步伐,为XX山青水绿提供更坚实的基础。2002年,经省批准,我镇的生态公益林面积为7.3万亩,并于当年全部建成。根据各地有关实际情况反映,省政府于2004年对生态公益林进行了部分调整,在剔除了人工林和松树林后,我镇现有省级生态公益林5.2万亩,国家级生态公益林9757亩,并已全部按要求建成。三是认真实施县政府提出的“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制定了XX镇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但由于经济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整治投入举步维艰,目前除了石昌岙村基本完成整治验收要求,其余都还无法实现整治要求。四是深入开展双整治活动,努力改善群众居住环境,通过治理,青山白化现象得到了明显遏制,治理率近70%,生态墓区建制村总覆盖率98%。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生态公墓的不断推广,青山白化将逐渐成为历史。五是加强溪流整治,改善水土环境。六是加强医疗废弃物处置管理,督促医疗废物回收,处置率达100%。七是加强垃圾堆埋场建设,除库区外全镇已完成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90%并落实了专职保洁员12名。
(四)推进生态建设,促进社会进步
生态建设为我镇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绿色成为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一个新名词,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潜在动力。同样,生态建设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对社会进步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是计划生育法得到了全面实施,计划生育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计划生育率达91.36%。二是安定团结政治局面进一步形成,安居乐业成为时尚。
三是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全年没有重大破坏生态事件和环境污染事故。四是议案提案处理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处理率达100%,做到了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落。
三、主要建设成效
1、生态镇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通过生态镇、村的创建,推进了全镇生态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全镇社会经济、环境得到明显的改变,镇辖区生态环境等13个指标和5项基本条件均已达到省级考核指标的考核要求,使全镇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城乡环境质量得到善改
针对省级生态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环保投入机制初步形成
在环境保护基础建设方面,以创建生态乡为契机,同时采取多元化投资渠道市场化运作,实施溪道整治、道路建设、生态示范农业基地建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增强环境污染防治能力。
4、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近年来,XX镇把创建省级生态镇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村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农业目标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环境建设向规划化、制度化迈进。
5、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
在创建生态乡村过程中,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以生
态建设促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发动群众提议、建设等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运用新闻舆论、公益广告、洁美乡村活动,举办生态环保培训班等,提高公众对创建生态镇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创建省级生态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创建工作的体会
生态镇创建活动的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必须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才能实现。不但要有资金的投入,更要有长效机制,严管理、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使生态镇建设创出特色,才能在创建中推动生态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从而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生态镇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功在当代,利益千秋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长期而艰巨。实践证明,我们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始终把“加强领导,统一认识”作为创建的重要工作对待,抓住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结合点,把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切实抓好,从而通过生态镇建设,推进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2、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在生态镇创建活动中,我们紧紧围绕创建宣传生态镇的重要 5
性,坚定“建设秀美和谐新XX,打造都市休闲大花园”目标,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顾全大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观念,增强生态镇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人人参与,扎实推进生态镇工作的有效开展。
3、建立机制,有效推进
在创建生态镇过程中,结合阶段性工作,推行各村各单位实行生态建设一把手负责制,实施年终目标考核制,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生态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极大的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与生态镇建设的积极性、自觉性。
4、强化督查,长效管理
生态镇建设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一项动态工作,创建工作永无止境,具体指标和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因此,创建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要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同时,要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生态文化素质,生态镇建设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其素质的好坏、高低与否,决定着生态镇的文化程度和生态环境的保持力度,在生态镇建设过程中,要经常不断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学习、培训,使其适应新形势下生态建设的需要。
5、生态致富,让群众得实惠
开展生态建设归根结底要让广大群众得实惠,贫困不是生态建设的目标,要鼓励群众走上生态致富的路,但在生态效益显现
较慢的情况下,要处理三种关系,即眼前利益和长期利益关系、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要在保护中开发经济利益,要在生态建设中发展生态经济,同时政府要舍的投入,创建过程中要让群众看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际成效,使村民在生态建设中尝到甜头,使生态镇建设真正成为致富的重要途径,生态建设将成为循环经济的典范。
我镇的生态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抓生态创建工作的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完善有效,生态理念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急需加大投入,强力培育生态支柱产业后发优势。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扎实工作,真抓实干促进生态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五、工作计划
我们将继续立足生态,加快发展。着力从以下五个方面取得突破:
1.以生态旅游发展目标为基础,高起点,高标准编制XX镇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包装一批生态旅游项目,强化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食品的招商力度,加快发展生态经济。
2.深入实施环境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奖励制度并列入年终考核主要内容。
3.积极建设农家乐,增加趣味性活动,扩大旅游进农家的
发展规模。
4.大力开展生态村建设工作,力争到2011年完成所有行政村市级生态村建设工作。
XX作为浙江沿海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正以矫健的步伐向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大步迈进。镇党委、政府将充分发挥本地山、水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美丽富强、和谐文明、开放包容的 “绿色XX”、“生态XX”,让XX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第三篇: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政治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们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着力加强政治生态建设,为进一步推动学校事业转型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
我们认真贯彻《市政治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迅速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校长为副组长的政治生态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以讲干事、讲团队、讲形象、争先进为总要求,以树立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为核心的《实施意见》,并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大会进行动员,号召大家牢固树立政治生态建设是生产力的理念,积极参与政治生态建设,努力营造“风清气正、政通人和、团结奋斗、创先争优”的政治生态环境。
二、立足实际,注重实效
我们紧密围绕《市政治生态建设2017工作要点》的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各项推进活动。
1、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我们组织党委委员认真学习市委领导关于加强政治生态建设的讲话,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然后通过党支部“三会一课”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围绕“什么是政治生态环境”、“加强政治生态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在优化政治生态环境中发挥自身作用”等专题,深入讨论,充分交流,努力开创团结干事、用心谋事、和谐共事、事争一
流的良好局面。
2、加强领导班子内部制度建设。我们按照“梳理淘汰一批、调整优化一批、配套充实一批”的要求,对领导班子议事规则、行为规范、决策程序、运行机制等内部制度进行修改完善,认真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制度建设的各项措施落到了实处。
3、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我们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综合考察德、能、勤、绩、廉的基础上,把看表现、论实绩作为选用干部的重要导向,尤其注重选拔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和科学发展意识强、推动“两个环境”建设有贡献的年轻干部。
4、提升干部素质能力。学校领导亲自进行培训,要求广大中层干部务必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发挥承上启下、协调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当好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中流砥柱。我们还举办党员干部学习班,邀请市委党校两位专家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素养。
5、健全考核评价体系。我们以实行全员绩效管理为契机,将主要业务指标和共性工作要求作为各处室及教职工的绩效考核任务,鼓励广大教职工大力发扬创先争优的精神,进一步弘扬正气、开拓创新。
6、开展正风肃纪行动。我们开展作风纪律集中整顿活动,重申了各项工作纪律,引导广大教职工切实改进作风、提高效能。我们按照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展“吃空饷”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严肃组织人事纪律和财政纪律。我们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对领导班子成员的办公用房进行调整,受到了干部教师的称赞。
三、自我加压,奋力赶超
通过开展政治生态建设活动,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今后,我们要继续贯彻市委的指示精神,不断加强政治生态建设,团结带领广大教职工进一步发扬“团结、奉献、干事、争先”的精神,坚持“弘扬正气、改善环境、规范基础、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勇于“超前思维”,敢于“弯道超车”,为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创新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2009年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2009年生态建设工作总结
区生态办:
2009年,我局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等工程建设。同时,更加注重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现将我局生态建设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生态建设工作
(一)强化领导,明确任务
为确保任务的完成,我局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生态建设工作,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局长为副组长,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建设工作领导组,专门负责生态建设项目的统筹、协调、实施工作,明确分工,为顺利完成任务奠定了基础。
召开全区水利项目建设汇报会,把水土保持生态治理工作作为专题,布置了全区开发建设项目落实水土保持方案工作,要求各乡镇开发建设项目须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认真编报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表和报告书。下发《2009各乡镇水利生态考核任务表》,分解了2009各乡镇水利生态考核任务。
(二)多措并举,加大宣传力度
我局专门召开职工会,学习座谈水法及“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主题等内容,部署水法宣传月的工作;结合“世界水 1
日”和“水法宣传月”大力宣传《水法》和《水土保持法》,并在城区设置了水法律、法规专栏;张贴、发放水利部制作、省水利厅印制的主题宣传画等宣传材料;在做好汛前河道安全检查的同时,积极向有关单位和个人宣传水法,确保安全生产和河道行洪安全。通过悬挂横幅(5条)、委托区科协制作水法宣传展板(1块)、在岩寺“上九”庙会和龙井超市门口发放水法律法规、水利服务政策资料(800多份)、发放张贴“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保护水资源”宣传画(20张)、发送手机短讯等形式开展宣传,按照和谐社会建设要求,倡导人与河流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宣传新时期生态治水思路,从保护生态资源出发建设生态水利。
(三)加强河道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安全。一是多次组织开展了河道执法检查活动,规范审批和执法行为。针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三乱”、人为设障等现象没有得到彻底根治,河道管理秩序没有得到彻底改观等现象,从3月10日至5月底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河道管理秩序和砂场安全生产执法整治行动。共下发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5份,规范采砂点6处。二是主汛期(5月1日-7月31日)和全市经济观摩会期间对区内采砂场进行全面关闭,禁止采砂,确保河道行洪安全和河道整洁卫生。三是对河道采砂进行了专项整治,对全区所有采砂场的安全生产和排污情况进行了检查。四是在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禁止采砂,减少水质污染,确保水源保护区内水质安全。
(四)依法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一是严格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落实好“三同时”制度。完成了黄山市徽州区城市污水
2处理厂、黄山市徽州区自来水二厂和黄山市徽州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一期工程、潜口镇蓬达山庄等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的评审工作。二是加强开发建设项目验收工作。三是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能力建设,全面增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能力,提升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水平。
(五)大力推进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一是完成2008新增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杨村乡桃源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今年3月底全部完工并通过省市检查验收。该项目位于徽州区西北部,流域总面积24.63平方公里,涉及杨村乡的山口、篁村2个行政村。项目总投资100万元,其中,其中国债资金50万元,地方配套50万元。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3.82hm;水土保持经济林30.96hm;水土保持生态林46.05hm;生态修复419.17hm(封育管护);新建蓄水池2口、沉沙池8口,排水沟600米,修建挡土墙(疏溪固堤)210米,新增土地5.8亩。完成土方回填800方,完成项目投资94.37万元。二是完成2009年众川河小流域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返还治理项目。该治理工程主要施工内容为:在众川河中学段新建挡土墙120米,均高3.9米,工程决算总投资24.3万元。工程于3月18日正式开工,4月18日完工,4月22日我局及呈坎镇政府、呈坎村等相关部门对该工程进行了验收。完成土石方开挖2136方,回填砂卵石996方;浆砌石挡土墙911方;砼压顶9.6方等。
(六)积极编报项目,向上争取生态建设资金
今年我局编报的小流域治理项目计划已上报省、市财政和水利部门,争取立项批复。222
2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的水法律和水土资源保护意识。
(二)继续加强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狠抓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工作。不定期地开展专项整治,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督促开发建设项目编报水保方案的。
(三)继续配合环保部门开展饮用水源保护区内养殖、采砂等环境综合整治,加强丰乐河、众川河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确保水质达标率100%。
(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力度,确保完成水土流失治理任务。
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六日
第五篇:生态建设
三峡人家风景区的创新型发展之路(上)
2010-6-9
创新投资开发模式
湖北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创造性地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与传统的旅游开发相比,在景区规划、景区开发思路以及项目运作方式上,实现了从传统的政府开发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业主开发、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损害型开发向生态保护型开发、从单纯考虑企业利益的常规型开发向兼顾政府、各产业部门、农民、行业利益的综合型开发的三大转变。在“大旅游需要大景区、大景区要有大思路、大思路依靠大政策、大政策吸引大投入、大投入带来大产出”开发思路的指导下,景区内呈现出了基础设施大改善、产业结构大调整、人才流向大逆转、农民收入大增加、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喜人局面。
在开发建设中,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三峡人家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起来。在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百姓共同努力,对居民住房进行仿古改造,使群众受益,为群众就业、创业提供机会,不仅优先保证原住居民利益,也为周围乡村群众提供条件。通过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让他们感到景区建设是自己的事,形成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建设的氛围。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创造就业岗位,提供的各种就业岗位就有100多个,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投入到旅游业中,让当地居民成为旅游小镇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开发一处景点,带动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随着景区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景区周边居民切实感受到了生产生活条件的变化,景区将修建好的经营摊位近100个,交给村民经营,并支持村民兴办商铺及旅游其他配套设施,当地农民纷纷发展农家旅馆、餐馆、商铺及奇石、根艺、盆景销售等服务项目。创新景区规划建设模式
宜昌三峡人家风景区历经12年的摸索,共计投资几亿元,请教过无数国内旅游规划大师和同行,考察学习国内外众多著名景区,最终选择了走创新性景区开发的景区规划建设道路。
景区依托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和三峡独特的自然景观元素,将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用电影大片的制作手法,按历史文化的发展顺序,形成了以洪荒时代、巴人部落、峡江风情、峥嵘岁月四幕场景单元。景区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以不同的交通形式和浏览方式进行“串场”,将所有旅游景观元素有机融为一体,宜昌三峡人家变成了一个超级大舞台,依托两坝之间的自然风光,利用丰富的山野林泉资源,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成就了一个感受三峡的开放型、场景式大舞台,这是三峡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游客变成了剧情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情境的感染力为游客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复合体验。
原生态是三峡人家规划建设的主导基线,不仅强调自然生态的原生态,更加强调文化内涵的原生态,以最具地方特色的原始生存图式,不过度渲染、不扭曲夸张,平铺直叙的表达形式,展示三峡区域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