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建设报告

时间:2019-05-14 06:1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建设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建设报告》。

第一篇:生态建设报告

某县林业生态建设情况汇报

关键字:工作汇报

作者:佚名 范文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90 更新时间:2006-5-11 内容预览:

**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山区,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南方重点林区。全县辖18个乡镇,160个行政村,总人口34.68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356万亩(237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3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文章正文:

**县地处江西省南部山区,是全省重点林业县,南方重点林区。全县辖18个乡镇,160个行政村,总人口34.68万人。全县土地总面积356万亩(2375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面积299.8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268.1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53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3.2%。

**县物产丰富,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山区县。**是全国第一个无公害脐橙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县脐橙面积达25.9万亩,脐橙产业覆盖了80%的农户。**文化底蕴深厚,是赣南采茶戏的发源地,是江西第一个“中国楹联之乡”,境内有中国最大的方形围屋东升围。

2004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20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1.75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全县财政总收入7640万元,本级财政收入61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85元。[中国范例网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中国范例网,到中国范例网]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林业生态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大力培植森林后备资源,加快森林生态体系建设,全县的森林生态得到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一、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以资源增长为目标,强化保护管理措施,推动森林生态体系建设不断向前发展,为实现构建和谐新**的战略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加强林政资源管理。一是严格林木采伐管理。坚持以“限额采伐、全额管理”为重点,严把木材采伐许可的审批关,严禁超范围、超树种、超限额采伐,严禁在划定的生态公益林、珠防林、阔叶林保护区内设立伐区。加强伐区的检查监督,强化源头管理。改革集体林木采伐生产办法,取消集体林由林业公司独家经营的管理模式,坚决取缔乡、村买卖青山和个人承包生产木材的行为,减少资源浪费。二是强化木材流通管理。在提高管理人员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木材运输管理工作监督网络,加大对违法木材运输活动的查处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木材运输行为。三是规范木材加工管理。严把木材加工厂办证审批关,制定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办证程序。坚决取缔生产规模小、加工工艺简陋、资源浪费严重的加工企业。严格按照省林业厅、省经贸委、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开展全省木材(加工)单位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加强了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监督管理,对经营加工单位实行全面监督,分片管理,统一印发加工台帐,制订生产计划,核定年度木材消耗量。使木材经营加工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四是积极开展“开源节流,改燃节能”工作。全面关闭柴炭市场,积极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改燃节能,推广以煤代柴、以气代柴、以电代柴等无污染燃料,大力推广“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有效缓解了能源性消耗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巨大压力,减轻了环境污染。

(二)强化封育管护措施。以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森林资源的封育管护。一是严格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管理。2001年,我县被列为全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县,实施面积达66.74万亩。为保证我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实施,我们结合本县实际,制订了《**县国家重点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保护管理办法》、《**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实施方案》,严格按照定人员、定面积、定责任、定报酬、定奖罚的“五定”责任制及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标原则,择优聘请专职护林人员。落实管护责任制,签订管护责任状,强化检查监督,严格奖惩,对管护好的乡(镇)、单位予以表彰,对不依照责任状进行管护的乡(镇)、单位予以处罚,并在全县通报批评。二是加强城区风景林的保护管理。制订了城镇绿化规划,印发了《关于对城区风景林及主要公路沿线山场实行封禁的通告》,把县城周边第一层山林规划为城区风景林,实行全封山,进行封闭式培育和保护,配备专职护林员,落实奖惩措施,实行定任务、定山场、定目标、定报酬的岗位责任制度,并定期组织开展造林绿化活动,补植针、阔树种,提高林分质量和自然抗风险能力。三是强化林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通过举办业务知识培训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竞赛,实行业务考核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增强保护森林资源的技能。并成立了林业执法稽查大队,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的监督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同时,在全县18个乡(镇)组建了老年护林协会和村级护林协会、禁山会,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民间护林协会组织这一群众性护林组织的护林作用。四是狠抓护林防火工作。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放在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行政领导负责制,强化防火领导责任。采取敲铜锣、播放录音喇叭和防火知识光碟等措施,强化防火宣传教育。加强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建设,成立了县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深入开展知识培训,提高扑救火灾能力,使全县有限森林资源得到切实保护。

(三)严格林地使用管理。一是放活林地使用权。深化林地资源经营管理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偿流转机制,规范流转程序,打破对林地占而不用、用而不管、荒废林地的管理模式,保障转让、受让双方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全社会投入到搞活林地上来,充分发挥林地资源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二是严格征占用林地管理。

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林地使用审批制度,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县国有林保护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林地使用权流转有关规定的通知》等文件,专门下发文件规范产业开发(果业、中药材等)征占用林地秩序,要求产业开发必须优先选择荒山、荒地、稀疏林地,并在严格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报经县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由林业部门审核后报县政府审批。从而有效地遏制了无序开发、乱征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的现象,使产业建设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生态化的道路。三是加强对果园戴帽山的管理。为发挥果园戴帽山保土蓄水、维护生态平衡的天然屏障作用,促进全县无公害脐橙产业的发展,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果园戴帽山管护的通知》,规定凡需开发种果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搞好果业开发规划设计,划定等高线,保留总山场1/5-1/3戴帽青山,严禁“剃光头”式开发。同时,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加强戴帽山的保护管理和造林绿化,落实管护责任,各果业开发户为戴帽山保护管理的责任人,严厉打击“剃光头”开发和破坏果园戴帽山林木的不法行为,从而形成“山顶飘绿带,山腰果飘香”的生态佳境。四是加大林地资源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占用、破坏林地资源的行为,积极开展清理整顿活动,针对盲目毁林开荒、取土、采石、采矿、修路、建房、侵占生态公益林地等非法征占用林地现象,逐项逐类立案登记,依法从严查处。

(四)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力度。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工作,对境内的珍稀野生植物进行造册登记,加强对野生植物经营单位和个人的管理,严禁非法采集野生珍稀植物。积极开展“春雷行动”和“飓风行动”等专项整治斗争,对全县非法收购、出售和加工野生动物的窝点进行严厉查处,并将行动过程拍制成电视新闻在社会上反复播放,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警示效果。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停止了全县所有野生动物经营、加工、销售的许可证发放,并对现有经营加工户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收回证件重新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批准,有效保护了全县野生动植物资源。

二、坚持以重点工程为依托,创新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为建设完善森林生态体系,我们在切实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以重点工程建设为依托,创新营造林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森林后备资源。

(一)以社会造林为主体,全面推进防护林工程建设。为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我县在上级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不等不靠,多方筹集资金,组织力量,自我启动了防护林工程建设,在全县各乡(镇)、场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荒山荒坡活动。一方面,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争取社会各界捐资赠资,大力开展“保护母亲河绿色行动”等植树造林活动。另一方面,深化林业经营管理改革,创新营造林机制,推广桉树、速生杨、杂交竹等新品种,按照“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落实经营主体,加快“五荒”和疏林地的合理流转,大力发展股份制林场和生态林业庄园,有效调动社会造林积极性,带动公民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推动防护林工作建设不断向前发展。近几年来,共绿化荒山荒坡10.5万亩,建立水源涵养林12万亩,固堤护岸林4.5万亩,水土保持林9万亩。

(二)以重点工程为纽带,推动造林绿化活动深入开展。重点落实三大重点林业工程建设项目。一是全面启动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为进一步绿化、美化好东江源头区的生态环境,完善东江源区森林生态保护体系,给香港同胞送上一泓洁净、放心的东江水,自我启动了天然林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珠江防护林造林工程项目。同时,于2001年、2002年实施了国债珠江防护林建设项目工程,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落实“谁造林,谁管

理,谁受益”的造林新机制,全面推行招投标制落实经营主体,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造林1.35万亩、封山育林1.95万亩。二是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增加人民群众收入,于2003年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5万亩。特别是为了更好地净化水质,按照“户有一蔸竹,村有一个点,乡有一条线”的规划要求,重点以濂江河和镇岗河两条流域沿河两岸为主营造黄竹林基地,在美化绿化村庄环境的同时,护堤固岸、净化水质。三是大力发展商品林基地。通过制订优惠政策,放活商品林的经营管理权,加大资金扶持、技术服务和信息网络服务,深入开展诚信生态招商,积极引进外商和境内外民营企业、个私业主投资林业产业建设,拓宽投资渠道,商品林基地得到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建立以毛竹、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各类商品林基地118.8万亩。

三、坚持以“生态立县”为指针,立足当前,努力开展林业生态建设

历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森林资源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生态保护建设中也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县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较低,生产力还不发达,农村能源性消耗仍然是我县森林资源消耗的重点。二是农民整体素质较差,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不高,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情时有发生。三是个别乡镇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四是经济发展与源区保护之间的矛盾远未解决,特别是全面禁伐森林资源、全面关停稀土和其他采矿业,关闭影响生态环境的企业,阻止污染企业进入我县,每年减少财政收入1亿多元。五是由于县财政困难,源区保护与建设投入资金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许多基础建设工程特别是防护林工程、防火基础设施、农村新能源开发、污水治理、防洪工程等基础建设无法实施。

针对当前林业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紧紧围绕“生态立县”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的原则,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生态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宣传标语、生态讲座、送戏下乡等渠道,多形式、多角度、深层次地宣传国家林业政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保护建设生态林业的重要意义和措施,特别是要加强中央、省委《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森林法》及《森林实施条例》等林业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全面提高全社会爱林护林、爱护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

(二)加强护林队伍建设。严格按照新时期生态林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全面加强护林队伍建设,培育一支业务过硬、组织有力、精简高效、廉洁奉公的林业护林队伍。一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护林队伍。按照生态林业建设的要求,通过进一步深化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建立起“竞争上岗,双向选择,择优录用,末尾淘汰”的劳动用工新机制,聘请护林人员充实到护林队伍中来。同时,以业务技能、法律法规知识为重点,切实做好护林员的培训工作,提高护林队伍的整体素质。二是进一步落实护林责任制,强化奖惩措施,加强巡山护林工作。三是加大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各乡(镇)专业扑火队伍和兼职扑火队伍,加强防、扑火知识培训,提高防扑火能力,全面加大森林生态体系保护、防火和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

(三)推进封山育林工程。把封山育林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好抓实。在全面施行禁伐天然阔叶林,保护好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准备从明年开始逐步减少商品性的木材采伐,逐年增加封山育林面积。通过搞好

规划设计、资源评估、落实政策措施,带动全县天然林的保护、发展,更有效地保护我县的自然森林资源,增加林木蓄积量,提高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四)突出林政资源管理。首先,重点抓好森林资源监测站建设,加强境内森林资源管理的动态监测,随时掌握资源的消长情况,适时按监测结果调整培育和保护战略。其次,抓住国家加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力度的有利时机,按照省、市建立地方性生态公益林的要求,设立县级生态公益林,通过逐年加大面积,使全县公益林面积达到152万亩,占全县山地面积的50%以上。第三,继续实施企业上马先加盖“绿色印章”的环境保护制度,进一步抓好污染源的清理整顿工作,严禁创办高污染或耗资源型的企业。进一步加大低消耗、无污染、促进生态建设的生态环保型企业的引进和保护、扶持力度,全面降低森林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污染。第四,按照“谁开发,谁绿化,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抓好果园戴帽山的造林绿化管理,严禁“剃光头”式开发,营造良好的果园生态环境。第五,强化林地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林业用地管理审批制度,严厉打击各种借产业建设破坏林地等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林地资源。

(五)深化林业改革。在全面完成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基础上,把林业改革推向森林资源更深层次的改革。重点抓好以集体林业为重点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的流转,建立“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规范顺畅,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切实减轻林农负担,保护林农的林地、林木产权和收益权,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群众发展壮大林业产业的积极性。此外,进一步深化源头管理改革,建立健全源头管理责任制和木材采伐公示制,完善基层林业工作站和森林公安派出所的管理方式,转变林业工作站职能,强化伐区检查监督,确保有限森林资源科学利用、永续发展。

(六)积极争取上级加大对我县林业生态建设和森林资源保护的投入。在生态移民、防护林、水源涵养林、森林防火及森林资源监测体系等基础工程建设上,认真搞好规划设计,科学合理布局,积极争取国家国债无偿资金的扶持。特别是我县地处南方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很多天然的森林资源,植被比较多样化,森林资源的自然恢复能力强,现只要加以封山育林和进行必要的改造,很快就能成为高产高效的丰产林。为此,建议上级对我县低产林改造方面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使天然林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推动我县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篇:生态建设报告

生态建设报告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按照“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和省、市领导的有关要求,以全面完成林业生态建设目标任务、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为重点,坚持生态保护与建设并举的方针,一年多来,林业绿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态体系建设得到稳步提升。

一、2006年林业生态建设工作完成情况

贵阳市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绿色通道建设、义务植树基地建设,以国家退耕还林、市级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森林植被恢复费造林项目为重点,继续以提高森林总量和质量为核心,全面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组织工程队伍造林,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速度,推动国土绿化工作的开展。

(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

2006年,省预安排计划下达给贵阳市的退耕还林工程任务为荒山造林1万亩,已列入目标。任务涉及的清镇、修文、开阳、息烽、花溪5个区、市、县,按照要求于2006年3月底完成了荒山造林1万亩,为目标的100%。

10月份省林业厅正式下达贵阳市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造林计划0.3万亩,工程涉及修文、息烽、清镇3个县、市,主要用于解决贵黄、贵遵高等级公路绿色通道建设中的陡坡耕地。3个县、市在及时完成造林作业设计后,已按要求于2006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了0.3万亩退耕地造林任务。

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加强了退耕还林管理工作。各区、市、县完成了县级自查;市退耕办安排了2004、2005年的林权证发放工作经费和登记表格;清镇市列为省级退耕还林“五个结合”试点县,编制了实施方案并通过评审,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开县、修文县、息烽县也完成了退耕还林“五个结合”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11月还完成了国家10个部、办、委、局联合安排的退耕还林(草)有关情况的调查工作。

(二)市级退耕还林工程

2006年实施市级退耕还林工程5000亩,被列入市委、市政府2006年十件实事目标。该工程以清镇市红枫湖环湖生态建设为重点,全部发展优质、高产、高效、无公害的经果林。市林业绿化局、市农业局与清镇市政府紧密合作,相互配合,已于3月底完成了5000亩优质经果林的苗木种植工作,为计划任务的100%。

(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贵阳市2006年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任务共计4万亩,省林业厅分两次下达:一是2005年下达的2005计划任务(2006年实施)封山育林1.9万亩,列入2006目标,任务涉及修文、息烽、花溪、乌当4个区、市、县。各区、市、县于2005年底就做出了施工设计并经市局审批,已于2005年冬2006春实施,全面完成了1.9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公益林建设任务,为目标任务的100%。二是2006年6月份下达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2006年任务为封山育林2.1万亩,各区、市、县在完成作业设计并报经省林业厅审批后,已于2006年底全部实施完成,为计划任务的100%。

同时,还落实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430.03万亩森林资源的管护工作,在7个区、市、县启动了效益监测,完成了对2005年实施情况的检查和信息系统数据录入工作。

(四)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造林

按照省林业厅营造林生产计划,2006年森林植被恢复费项目造林任务为0.32万亩,任务涉及清镇市、息烽县。两市、县从年初开始实施,已完成0.32万亩,为计划的100%。

(五)长江流域封山育林

省林业厅于2006年6月下达了息烽县长江流域封山育林建设项目5700亩,息烽县完成了作业设计,并报经省林业厅审批后组织实施,也于12月中旬全部完成。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

2006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贵阳市积极配合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搞好新农村绿化建设的规划和任务安排,并制定了《贵阳市2006年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实施方案》。一是通过工程配套,利用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等工程的实施,完成了大环境绿化的目标任务。二是重点抓好11个市、区(市、县)共建示范村的绿化建设工作。市林业绿化局分管领导和局新农办工作人员下到各区、市、县对新农村绿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安排资金110万元,支持11个市、区(市、县)共建示范村的村寨绿化美化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的绿化建设任务。三是督促指导息烽、花溪、乌当、白云等区(县)完成市林业绿化系统筹款支持的6个村绿化美化工作。

(七)清黄高等级公路通道绿化

按照省绿委要求,完成了清黄高等级公路贵阳段通道绿化1248亩,投入市级资金300万元。

(八)义务植树工作

市绿委办向各区、市、县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意见》,对全市2006年的400万株(列入目标)全民义务植树及1600亩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进行具体安排,各区、市、县结合义务植树基地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市领导带头义务植树的示范作用下,广泛组织社会各界参加义务植树,完成义务植树401.7万株,为目标任务的100.43%;已建义务植树基地1600亩,为计划的100%。

二、城市绿化建设

2006年贵阳市紧紧围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将贵阳市建设成为适宜人居住和创业的环境典范为工作目标,按照建设生态经济市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城市绿化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截至2006年,中心城区绿地面积为19742.22公顷,绿地率达39.88%,绿化覆盖率达41.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45平方米。

1.十件实事完成情况:实事任务“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依据《贵阳市绿地规划》,通过实施拆危(旧、违)建绿、社区绿化、新建工程配套绿化、新建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立体绿化等项目,共完成新增绿地建设35.6万平方米,为目标任务的118.7%。其中:云岩区完成6.64万平方米,南明区完成7.68万平方米,小河区完成6.16万平方米,金阳新区完成15.12万平方米。全市完成拆危(旧、违)建绿39个点共计42171.5平方米;新建小区配套绿地58个点共计189993.7平方米;新建公园绿地4个点共计67600平方米;主要路段绿化20个点共计56252.8平方米。

2.基本完成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准备工作。按照《贵阳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实施方案》,市创建办开展了贵阳市的绿线划定工作,在省建设厅指导下完成申报的前期工作,为2006年建设部检查打下坚实基础。

3.山头开放式公园建设情况:完成5个山头开放式公园规划评审工作,其中,云岩区3个,南明区2个。同时启动建设小河区卧龙山公园,经过小河区政府积极协调,建设单位用了半年时间将小河区卧龙山公园基本建成并对外开放,其他几个公园建设已完成立项和规划审批前期工作。

4.“为民办实事、满意到万家”和“整脏治乱”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情况:全市共完成乔木(含行道树缺株断行补植)种植2378株,完成绿地42356平方米,共计完成投资549万元。其中:市林业绿化局完成种植乔木1136株,木制树池香樟树300株,绿地建设30107平方米;南明区种植乔木427株,完成绿地建设2897平方米;云岩区种植乔木356株,完成绿地建设5698平方米;小河区种植乔木159株,完成绿地建设3654平方米。按时完成市“整脏治乱”领导小组交办各项任务和铁路沿线“整脏治乱”绿化整治的工程前期工作。

5.贵阳市节假日和重大会议(活动)环境布置完成情况:全年完成摆花数量为170余万盆,为美化城市、提升城市品位,从方案设计到鲜花制作都严格要求达到省会城市水平。同时圆满完成四省五方大型菊花博览

会,极大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6.绿化建设工程完成情况:完成三中精品绿化工程,种植乔木品种20余种,各类植物共计种植130余种,体现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和丰富城市景观,绿化面积1.1万平方米;提升南明河城区段景观质量;高质量高水平提前完成省政府大院绿化工程,完成绿化建设面积为3269平方米。

7.城市绿化管护工作情况:按照《贵阳市城市绿化管护标准》,完成了中心城区主(次)干道绿地及行道树、市级绿化广场的管护工作,协助金阳管委会完成金阳新区的绿化管护工作。

三、2007年林业生态建设与城市绿化展望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工程计划,同时加强工程管理,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县级自查和补植补造及抚育工作。做好退耕还林“五个结合”工作及补助钱粮兑现、林权证发放、档案管理、信息报送工作。

二是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1.6万亩封山育林任务。严格按审批的森林管护方案组织实施森林管护工作,落实护林员,签订护林合同,确保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信息系统运行正常,完成工程数据和档案资料录入。按实施方案完成效益监测点样地观察调查。

三是加大林业专项基金营造林工作力度,按照省林业厅要求,将市县两级留用的森林植被恢复费70%和育林基金50%用于2007人工造林0.827万亩、封山育林0.18万亩及中幼林抚育1.86万亩建设任务。

四是做好新农村绿化建设的种苗准备工作。结合各地新农村绿化建设的实际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前做好村寨绿化、庭院绿化美化、经果林基地建设等种苗的物质准备。

五是做好绿色通道建设的前期工作。各区、市、县林业绿化局要按照《关于抓紧进行贵黄、贵遵、贵开高等级公路及西南绕城环线绿色通道建设作业设计工作的通知》(筑林绿通字第8号)要求,重点作好清黄路、贵遵路的通道绿化工作,其它线路也要作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旦计划任务落实,就组织实施。

六是做好德援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七是完成义务植树任务400万株,继续抓好义务植树800亩基地的建设工作。加强对历年义务植树基地的管护等

八是按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要求和《贵阳市中心区绿地系统规划》及《贵阳市北区增绿规划》,努力实施中心区规划建设绿地和北部片区的增绿工作,使市中心区绿地均匀分布。

九是以立体绿化和社区绿化为重点,继续实施新增绿地30万平方米工程。

十是继续推进云岩、南明、小河三区山头公园建设,逐步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山头公园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全市人均公共绿地。

十一是着力抓好城市环境美化工作,科学编制元旦、春节、五

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及重大会议的环境布置设计方案,同时超前安排生产观赏价值高、美化效果好的花卉。

第三篇:生态建设

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多次郑重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搞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应搞清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51-论文网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明具有丰富的内容。就其内涵而言,主要包括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三个方面。51-论文网

生态意识文明

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的生态意识、进步的生态心理、进步的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51-论文网

生态制度文明。它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制度、法律和规范。其中,特别强调健全和完善与生态文明建设标准相关的法制体系,重点突出强制性生态技术法制的地位和作用。51-论文网

生态行为文明

它是在一定的生态文明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进步发展的活动,包括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绿化建设以及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同时还包括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51-论文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个层面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51-论文网

(一)经济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51-论文网

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51-论文网

增强环保产业的职业责任意识。环保产业作为专门为改善生态环境而开发提供实用技术、商品和服务的产业,不仅是一种实体、一种市场行为,而且具有十分重大的社会责任。因此,在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基础上,应进一步通过广泛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不断提高环保产业单位和从业人员的生态职业责任意识。51-论文网

(二)政治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

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51-论文网

加强生态法制建设。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法治国家进程的加快,生态保护的法律法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调动人民群众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的积极性,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并敢于对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保执法人员、环保产业单位及其从业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意识。51-论文网

重视生态行政建设。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51-论文网推进生态民主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生态文明建设将一事无成。应保证人民群众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深切体会和明确认识自己的利益所在,从而激发其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51-论文网

(三)文化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51-论文网

注重生态道德教育。生态与道德不可割裂。生态环境的优劣,反映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同时,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也极大地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社会文明新风尚。51-论文网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具体说来,生态文化大致包括生态哲学文化、生态伦理文化、生态科技文化、生态教育文化、生态文艺文化、生态美学文化、生态传播学等几个方面。51-论文网

(四)社会层面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 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

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51-论文网

优化“人居”生活环境。“人居”生活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保持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既要注重城市,也要充分考虑农村。就城市而言,主要包括在城市内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区,使城市内部与城市外部周围地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良性循环区域。要加强生态型社会建设,努力满足城市居民对居住环境品质愈来愈高的追求。就农村而言,要在普遍推行“生态示范区”建设的同时,重点发展一批“绿色居住区”,建设包括文化、教育、医疗以及各种服务在内的配套设施。51-论文网

实现人口良性发展。继续贯彻优生优育的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51-论文网

实现消费方式的生态化。逐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倡节约型消费,改变“一次性消费”和“类一次性消费”。反对自私的享乐观,拒绝挥霍铺张、浮华摆阔等消费行为。鼓励从点点滴滴做起,减少或杜绝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第四篇: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校本管理特色发展

—— 创建“海洲湾渔文化”特色学校的思考与探索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董淑松

“千校一面、万人同语”——有教育专家曾如此表述如今许多学校之间存在的同质化现象。从办学目标到教育理念,从改革策略到具体措施,“办学雷同”使学校之间缺少差异、个性日益模糊。

由于长期形成的办学模式是在陈旧教育观念支配下形成的融课程、教学、评价、选拔为一体的完善体系,这种体系的惯性,使教育工作者容易墨守成规,产生守旧的惰性。只有突破原有的单一模式,努力创造一个领域的卓越,彰显学校文化,形成学校特色,方可激发学校的活力,促进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学校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小学就兴起了“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建设的热潮。应该说,校园文化不等于学校文化。校园是一个空间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校园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或仅仅涉及学校德育工作,忘却了对学校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从“校园产化”研究与建设走向“学校文化”研究与重建,反映了人们对学校教育的整体关照,从而使得“学校文化”比“校园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办出各自特色”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向中小学提出的办学要求。近年来,我们赣榆县石桥二小以创办“海洲湾渔文化”特色学校,创新学校办学模式,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生态建设,校本管理,特色发展,逐渐构建了以“海洲湾渔文化”为主体的独具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形成了“环境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实现了“校园文化特色化,渔文化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科研引领课题化,特色活动系列化、知行教育养成化”的稳定的特色教育架构。

一、发挥优势定特色

特色教育需要赖以生长的“沃土”。我们在特色学校实践中,综合分析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的资源优势,独特的地域特点,经过精心论证,开展海洲湾

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从而确定开展以“海洲湾渔文化”为主体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主要是考虑:

1、黄海之湾有这丰富的渔文化资源,沉淀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许多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的灵魂,涵储着中华人文精神的基因,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是创造性人才所必备的精神底蕴,是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小学生,关心自己的家乡,进行正面的引导与提示,这样才可以让传统的乡土文化给孩子的成长涂亮人生底色,滋养心灵。

2、乡土资源具有的优势。石桥二小地处黄海之畔,父辈都是以打渔为生,在打渔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优秀的风俗;同时黄海渔产丰富,给我们了解丰富的海洋世界提供了很多现成的资源,都是我们进行传统渔文化教育和海洋文化教育的优势资源。

二、整体运作树特色

学校特色是学校的独特办学个性、风格和气质,体现于学校整体风貌。创办

特色学校是特色教育的生态建设,必须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融入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生长”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办学条件、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因此,必须整体运作。

一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管理。学校组成特色教育领导小组,强化特色教育领导,不断提升管理品位,把实施特色教育与学校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有机结合,促进办学水平上台阶。

二是整体规划特色创建。我们把特色创建融入学校五年发展规划,对特色创

建的目标、任务、方法、途径,各阶段安排,予以具体规划,以保证特色创建科学、顺利、有序进行;学校计划和部门计划把特色创建纳入主要内容,予以安排落实。

三是建设特色师资队伍。教师是特色教育的第一资源。建设一支作风过硬,业务精湛,能力适应,逐步成长的特色教育师资队伍,是特色教育的重要任务。①加强师德师风建设。②研究特色教育业务,构筑“海英草系列活动”。以教师综合实践课为学习、研究、交流的载体,发放《海是我家乡》特色教育书籍,组织教师阅读,以扩展视野,强化内功,提高特色教师素质。

四是总体规划特色教育体系。为让特色教育“生长”进学校教育,我们从文

化环境、教育渠道、教育科研、特色活动、提高育人效果等方面整体规划,研究提出了“文化熏陶、课程支撑、科研引领、活动推进、知行结合”的特色教育模式,并逐步形成“校园文化特色化、经典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科研引领课题化、特色活动系列化、知行教育养成化”的稳定的特色教育架构。

三、课程支撑固特色

特色课程是特色教育的重要支撑和主渠道。通过几年的努力,我们以特色教

育推进课程改革,以课程支撑夯实特色教育,基本实现了“特色课程校本化,学科结合常态化”,并实现了两者的有机整合。

1、稳定设置特色课程。根据新课程改革和稳定特色教育的需要,我们在“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为每个年级每周设置了课程,间周设置了 “主题教育”课程,每周安排学生参加兴趣小组。以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保障课程的稳定。

2、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教材是特色教育的依据,是教育内容稳定的保证。

我们专门组织学校骨干力量,到民间走访、调查,搜集海洲湾渔文化的民风民俗,还派老师多次去日照、岚山学习,再集中研讨,编写了《海是我家乡》这一校本课程教材,为学校特色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

3、制订校本课程纲要。课程指导纲要是校本的课程标准,是校本课程建设

体系的要求。为此,我们研究并制订了学校《海是我家乡导读课程指导纲要》,对“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原则”、“实施建议”、“评价建议”做出了具体规定,印发每位任课教师,作为指导、检查、评价教学的基本标准,促进了特色课程的实施。

4、刚性管理特色课程。特色课程同样是课程,而且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几

年来,我们将校本课程与语文、数学学科一样提出管理要求,加强对其计划制订、备课、课堂教学、考核评价等流程管理,纳入教学巡查、常规教学检查、期末考核和总结以及档案资料建设范围。

新一轮的学校文化建设我们才刚刚起步。石桥二小不是一座凝固的建筑,是

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条流动的思想之河,我们将通过系统整体规划学校文化建设,让思想之河生生不息,让人才宝库源源不断。

学习、反思、促进

——参加校长培训班学习反思

赣榆县石桥镇第二中心小学董淑松

2011年4月9日~11日,很有幸,参加连云港市教育局组织的省校长培训班

送培到市的学习,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经过归纳,主要总结如下:

一、反思:

学习后,通过对学习情况的梳理,对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了反思,总的感到,专家的讲座中所提到的做法,我们在学校管理工作中,也都有类似的做法,甚至也取得了一定成绩,比方说,在情感投入方面,近年来我校一直把“以人为本,创建合谐校园”为办学理念,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我校也把“学校各项管理工作精细化,上水平”写入工作计划,作为重要工作目标之一,并且在德育管理、教学常规等各个方面制定了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案,狠抓落实;在课堂教学改革与有效教学方面,我校按照区教研室关于有效教学的要求,积极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四本合一”的改革探索,虽然,我们的做了,但是距离名校还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是我们在“落实”与“到位”上存在问题,管理在“高、严、实、恒”上打了折扣。

二、促进

通过学习反思,结合学校实际,认真修正学校管理工作,强化工作措施,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从现在开始的以后的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质量立校”的宗旨,以师生发展为目标,以精细化管理为总抓手,努力推进“合谐校园”建设,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情感激励,把教职工真正视为学校的主人,把

教职工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焕发教职工的工作激情,引导教职工对学生倾注更多情感关怀。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让全体教师教等到成功,让诸位乡亲都得到尊重.努力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声誉高”的学校。

其次,强化管理的精细化。对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进一步制定具体可行、操

作性强的精细化方案,抓实抓细,真正做到高、严、实、恒,提高管理效能。

再次,遵循教学规律,引导全体教师静下心来,踏踏实实搞教学,认真研究怎样才能高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把高效落实到扳书、提问等每个小环节,促进我校“六模块”建构式课堂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学习借鉴别人学校的教科研经验,降低教科研重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低耗高效”上,力争把教学每个小环节都做细做精,为提高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第四、加强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学校要成为一所强校,培养组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因为外出学习、进修只能是少数人参加,只有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才能让全体老师受益。他们的做法是首先从培训教师良好的心态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抓起,让老师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其次对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下功夫。比如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的文化素养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采取和名家联合、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和多种形式造就了一个高素质的教师团队。这次考察使我深深认识到学校要发展,首先教师要发展,没有教师的发展,更谈不上学生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骨干教师,和名校、名人、名家联合,把他们请到我们的学校或带着教师去他们那里学习,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个人如果没见过高山,就不知道自己是平原;一个人如果没见过大海,就不知道自己是小河;一个人如果一生中没见过几个真正有学问的名人,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平凡渺小。”培训已结束,学习和工作还须继续,努力让我的教育充满思想和爱,让思想和爱充满智慧,让我的平凡变得不平凡。

回顾三天的学习,感受是深刻的,收获是丰富的。衷心感谢省师资培训处为我们准备的丰富的培训内容,为我们每一位的的学习、成长提供机会、创建平台。三天的学习,开阔了办学视野,提升了学校管理理念,明白了教育真谛,让我终身难忘。

第五篇:生态建设情况

五一员 二责 三护 四主中大连池市四项措施抓好生态市建设

是加强社会各界对生态市建设的重视程度,提高相关人的业务水平。

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抓好生态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目标任状确定的工作任务。

是加强媒体宣传与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和生态建设的积极性。

是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把生态市建设的要内容与工程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计划之。(黑龙江省政府网站 编辑:胡胜波)

关于生态市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市生态办主任

徐畅成

主 情

协深态力 究面生的题深态成基务生城大各暨全的任 况的入经改 更提态对和推文果础进态镇项地生年成、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汇报今年来生态市建设工作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请予审议。

一、主要做法及工作成效

今年以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大、政督促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个加快”战略部署,开展节能减排、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大力发展生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行业污染整治、着善生态环境质量,生态市建设取得了新的阶段性成效。

(一)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研加深入。由王辉忠书记亲自领衔的重点课题《宁波全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研究》基本完成,对制约宁波文明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进行了深化研究,提出了解决策和措施。市生态办针对当前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大气环境评价指标调整后制约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向纵进的主要问题(PM2.5),组织开展了《制约宁波生明建设的突出矛盾及破解对策》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为下一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二是生态文明建设任展顺利。年初制定下发了《2012年宁波市加快建设文明工作行动计划》,确定了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产业升级、环境质量提升和环保民生保障等重目为抓手,加快促成新一轮重大生态项目建设高潮。各部门把这些目标任务有机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态市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强化监督执行和跟踪反馈,112个生态建设项目有序推进。三是生态创建取得新果。坚持把各类生态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发鄞通态全下生 核抓《要集调准专波色强境得境核范 更为节减农推将染在组机波号取计理厂模排展州过区部了态 工区宁求中会备家市、综基到保查城 加重能排村进全减大脱组钢催多划厂二8指战略的重要抓手,努力发挥创建示范效应。慈溪市、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区)考核验收,宁海县顺利国家级生态县技术评估,江北区、北仑区创建省级生工作正加快推进,全市应该创建的9个县(市)区可望成功完成省级生态创建,为市本级创建省级生态市打扎实的基础。此外还推荐申报了一大批国家级、省级乡镇(街道),充分调动了各级生态创建的热忱。

(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顺利通过。以“创模”复作为载体,推动各地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狠域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环境执法与监管能力。按照波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迎检攻坚阶段工作任务书》,逐一对照复核指标,分析查找差距,协调解决问题,力量做好复核迎检各项准备工作。共召开各类专题协、工作会50余次,细化目标任务,做到责任落实、充分。2012年7月19日至21日,国家环保部复核组对我市的“创模”工作进行现场检查后一致认为:宁的创模持续改进工作重过程、重实效、重惠民,有特有成效。坚持科学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有效优化;加合整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加大环保投入,环础设施得到明显提升;强化城乡统筹,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创模”档案资料齐全、数据可靠,国家环护模范城市26项指标达到考核要求。下阶段将根据组的反馈意见,抓好整改,确保再次荣膺国家环保模市称号。

(三)节能减排向纵深延伸。一是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完善。深入推进以“节能改造年”和“淘汰落后产能年”点的节能行动计划,落实能耗强度和能耗总量“双控”目标责任。研究制定全市低碳经济发展规划,将节能工作机制向交通、建设和农村、农业等领域延伸,把、农业污染减排考核内容纳入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体系,节能减排向纵深发展。加强与电力部门的协调沟通,市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纳入重要用电保障单位,保证污排设施稳定有效运行。二是重点减排工程加快实施。气污染物减排方面,台塑热电2号15万千瓦燃煤机硝工程正式投用,大唐乌沙山电厂2号60万千瓦燃煤低氮改造和炉外脱硫设施旁路取消工程建成投用,宁铁有限公司430平方米烧结机脱硫工程和镇海炼化1化裂解再生烟气脱硫脱硝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采种措施,强力推进各大火电厂“十二五”脱硝减排工程,进度为全省最快。在水污染物减排方面,新舟污水处处理负荷进一步提高,达8万吨/日;南区污水处理期扩建工程开始进水调试,为8万吨/日;日处理规万吨的鄞西污水处理厂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为全年减标的落实打下了良好基础。三是减排项目运行监管不断强化。重点加强烟气脱硫脱硝设施、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设施的日常管理和监督检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情况信息公开和通报制度;加快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宁海县兴海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处理设施一期和象山浙江一漂污泥干化设施投入使用,上半年全市共产生污泥26.1万吨,规范化处置率达90%以上。严把项目准入关,严控“两高一资”行业规模,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与污染减排绩效、环境质量等指标相挂钩的工作机制。经省减排办核定,上半年我市COD下降6.39%,NH3下降3.89%,SO2下降2.55%,NOX下降3.54%,为4项指标均完成考核目标的4个城市之一。

(四)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是饮用水源保护进一步加强。编制完成《宁波市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复实施。结合《全省饮用水水源安全隐患专项排查整治行动》要求,排查各类水库127座,发现风险源19个,其中依法取缔5个、限期整改14个;建立了《饮用水水源地污染源名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险源名录》、《饮用水水源交通事故点位隐患名录》等工作台帐,饮用水源保护区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二是水环境综合整治责任进一步落实。继续推行跨行政河流交接断面水质保护管理考核工作,定期通报各地主要河道水质功能达标情况,督促各地政府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三是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重视。编制了《宁波市湿地保护规划》,建立9个湿地类型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建成17个野生动植物保护小区。四是生态补偿标准逐年提高。在生态公益林建设、水资源保护、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转移支付等领域深入实施生态补偿政策,不断扩大生态补偿范围,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特别是自2003年启动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以来,生态公益林补助面积已扩大到341万亩,补偿标准从每亩7元提高到25元;生态公益林分类补偿制度得到有效执行,大中型水库生态公益林提高到每亩30元,中心城区重要饮用水源地生态公益林提高到每亩35元。

(五)环境污染整治力度持续加强。一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推进。紧紧抓住当前我市用煤总量大,大气中颗粒浓度高、特征有机物排放增快等主要问题,推动煤耗总量控制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强力推进城市“禁燃区”二期建设、机动车排气和重点区域有机废气治理等综合防治。积极推进市区公交车、出租车、港区集卡车改用天然气工作。开展宁波国家石化经济开发区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提升工程,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防联控长效机制,为下阶段延伸至临港工业片区特征有机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治理奠定基础。二是重污染行业整治提升目标进一步落实。基本完成印染行业和电镀行业原址整治任务,全市158家印染企业达到整治验收标准;通过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等手段,全市225家电镀企业,关停11家,搬迁10家,其余204家原地改造企业大多完成整治并进入验收程序。三是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深化。将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太阳能生化减量化处理设施建设工作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的重要内容,安排市级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用于80多座生活垃圾太阳能减量化处理设施建设,年底可达400多座,有力促进了农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进程;大力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安排分散式村级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100多个,年底可提升行政村覆盖率5%以上。狠抓畜禽养殖污染深度治理,年内实施“三沼”处理提升工程21项,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六)环境执法监管力度持续加大。一是狠抓专项执法。全市环保系统分别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绿剑”系列、春季行动等专项执法活动,并对市控以上重点污染源和涉重企业开展监督性监测工作,建立了与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协作机制。二是提高经常性日常执法监察频度。上半年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4863人次,检查企业6536家次,立案查处企业531家,罚款总额达2384万元,全市共依法取缔、关闭企业108家,限期治理企业114家,涉案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4人,继续起到了环境执法对违法排污行为的震慑作用。三是巩固辐射安全及固废监管成果。结合“放心放射源”、“放心熔炼企业”创建复查工作,共核查辐射单位500多家,确保被检企业限期整改并规范运行。推广应用全市危险废物综合监管信息系统,开展危险废物产生和经营企业规范化管理达标企业创建工作。推进电子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宁波北仑环保固废处置有限公司的电子废物处置设施通过环保部资质验收。

(七)环境监测监控能力进一步提升。一是水环境监测网络优化完善。累计建成地表水监测点位80个、自动监控点位3个,建成乡镇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监测点位35个、自动监控点位4个;二是大气环境监测能力有效提高。建有大气自动监测站28个,各县(市)区大气自动监测系统建成率达100%。同时,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加快相关监测设施和网络建设,3月25日起开始发布中心城区PM2.5监测数据,6月5日起发布现有5个国控点位PM2.5实时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确保到今年12月31日前发布所有8个国控点位PM2.5、PM10、臭氧等6项指标的实时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和AQI指数,以科学、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区域环境质量水平。三是机动车排气检测能力初步建立。正式运行市六区四个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加快5县(市)机动车排气检测站建设步伐,其中余姚、慈溪和象山三地的检测站即将完成土建工程,宁海检测站进入土建阶段,奉化检测站也即将开工建设。

(八)生态文明宣传教育进一步深入。加快搭建各种宣教平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核等中心工作,继续组织了“甬台温生态文明建设行”、“环保•故乡•山江海”、世界环境日、“等生态环保主题宣传活动。今年还特别专题组织了“宁波作家生态行”活动,主要目的是以生态文化的繁荣推动宁波生态建设事业向新的、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通过生态文化作品宣传,唤醒公众的生态环境伦理意识,借助生态文化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渗透,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的各个方面,逐步建立起符合自然生态原则和环境保护要求的行为规范,使绿色、低碳、生态、环保的理念成为全市人民的共同价值观和自觉行动。积极开展“绿色家庭”、“美丽庭院”创建和文明餐桌行动,培育公众绿色消费意识;通过筹建宁波市环境保护促进会、继续充实生态志愿服务队伍等方式,培育壮大环保组织。精心组织市级媒体,抓住《政府工作报告》中“保环境”这一关键词加以精辟解读,使生态环保持续成为市民茶余饭后、街谈巷议的热点焦点话题,正确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生态环保,广泛营造全社会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二、存在主要问题和不足

虽然我市生态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化解:一是生态环境质量与公众的期望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改善宁波生态环境的最大困难是大气污染问题,这几年大气环境质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在控制工业废气和机动车排气污染方面公众满意度较低,某些区域有机废气污染、臭氧复合污染以及灰霾天气等环境问题逐渐显现,成为公众焦点。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发展需求与环境容量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当前,宁波经济发展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重化工趋势加速显现,带动了能源消费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的刚性增加。从全社会能源消费结构看,非化石能源消费所占比例太小;从电力生产结构看,火电所占比例过大;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看,原煤消费总量持续攀升,全市年原煤消费总量已经接近5000万吨。加上逐年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排气污染,宁波的大气污染压力有增无减,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前景堪忧。二是城乡之间、经济发达地区与生态功能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矛盾日趋尖锐。多年来,为保护好全市的生态环境,部分生态功能敏感地区百姓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因资源开发受控、产业发展受限而带来的经济损失和机会丧失严重地制约着这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如,余姚、奉化农临好是建主的境态是农对重投污性向资未

和结下 域金农的印升价过域 为控区整治源加效、有较有农的要环效创在村象经入染不农源成《合六 走属副环染任格剩发 抓制等治等地强果宁海、鄞州等饮用水源地为了保护好水资源,导致山山不能开,有树不能伐,企业项目不能落地,发展面大困难,社会稳定也受到一定影响。这个问题解决不可能加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和区域间的矛盾冲突。三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成为制约生态创瓶颈因素。当前,生态创建面临的难点、矛盾和困惑体现在基层生态创建工作不扎实。许多生态创建要求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到位,或者是建而不用,实际环益不高。这个问题不加以解决,将严重制约各地的生建进程,进而影响市本级的创建进程。问题的根源还于:生态文明理念尚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依然被人们视为生态环境资源取之不尽、不计成本的。从管理层面看,不少领导仍存在重城市、轻农村,济发展、轻生态环保的倾向,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对基层村镇的生态创建配套扶持不力;从主体看,少数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节能减排的积极高,环境违法现象却时有发生,不少污染项目从城市村转移;从社会层面看,具体表现为公众对农村生态的高品质要求与恣意获取,而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尚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三、下步主要工作安排

紧紧围绕《2012宁波生态市建设工作任务书》2012宁波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工作任务书》,中远期生态市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主要抓好以方面工作:

(一)以重污染行业深化整治为突破口,着力推动区上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之路。进一步抓好电镀、印染、表面酸洗、再生有色金属熔炼、造纸、化工、铸造、产品加工、废塑料加工、化纤等十大重点行业为代表境整治提升工作,确保年底前完成铅酸蓄电池、电镀和行业的治理任务,三年内完成其他八大行业的整治提务;进一步完善落后产能的退出机制,强化总量控制、倒逼、指标约束等“组合政策”的实施力度,防止产能行业扩张和重复建设,腾出发展空间和容量,助推区展和转型升级。

(二)以实施清洁空气、清洁水源、绿色村镇等行动手,着力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实施煤耗总量和清洁能源替代战略,建立健全临港工业片区、化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深入开展重点区域有机废气、城市“禁燃区”建设、机动车排气及城市扬尘污染防工作,着力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继续强化饮用水保护,巩固内河整治成效,注重生态治河、科技治河,水体调控,实施水质常态维护,提升内河水质和景观。深入推进森林宁波建设,大力实施植树绿化工程,改善丰富林相,提升林地质量。

(三)以适应新形势下节能减排需要为标准,着力提升环境执法与监管水平。继续深入实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监管减排三大减排措施。持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身体健康及“绿剑”系列等专项行动,严格监管各类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通过节能减排信息公开和通报,强化公众监督。加快执法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全市环保数字执法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环境执法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重点做好突发环境事件、辐射及危险废物处置等涉及公众安全的环境监管工作。全面优化全市环境监测监控网络,加快推进市、县两级环境监测系统标准化建设,切实按照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要求,确保在今年年底发布全市8个国控点位PM2.5、PM10、臭氧等6项指标的实时小时浓度值、日均浓度值和AQI指数,以科学、真实的环境监测数据反映区域环境质量。

(四)以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化解生态创建的瓶颈要素。一是多方合力筹集资金。积极主动申报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市本级加强配套,引导社会各方加大投入;以行政村为单元、乡镇为节点,以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炒一盘菜,共享一桌宴”的思路,多部门通力合作,集中财力投向,连片推进综合整治,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二是规范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运作。结合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库建设,规范农村 “以奖代补”、“以奖促治” 环境整治项目的运作。各地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可以将整治项目上报,市本级定期组织专家评审,将评审合格的项目按优先等级及时入库排序,一方面作为中央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综合整治项目备选,另一方面也作为市本级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的依据。三是探索建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日常管理的长效机制。大力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鄞州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公司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日常运行管理机制,象山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太阳能减量化处理的公司化、市场化运行机制,有关县(市)区畜禽养殖“三沼”物流配送市场化运行机制;进一步总结提升,创新完善以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为主要内容的市场化、专业化日常运行监管机制,切实发挥好现有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效用。

(五)以政策机制创新为契机,着力开创生态建设工作新局面。一是强化生态创建机制。以各类生态创建为导向,努力发挥创建示范效应,加快推进宁海和象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镇海创建国家级生态区,北仑和江北创建省级生态区等区域生态建设工作。二是建立完善环境交易的市场调控机制。深入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和许可证发放制度,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出让及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健全企业良激巩持态进 透传网制易好教各业社做通便上线求 环保信用等级评价体系,通过分类监管,支持环保行为好企业优先享受专项资金补助、上市核查、各类评优等,励企业持续改进环境行为。三是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在固生态公益林、水资源、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结对支和财政转移支付等工作基础上,抓好慈溪饮用水源地生补偿试点,努力在生态补偿标准、内容、区域等方面作一步探索研究。

(六)以培树全民生态文明理念为根本,着力构建渗力强、覆盖面广的宣传教育网络。突出抓好环境新闻宣,积极拓展新闻传播渠道,充分运用报纸、电台、电视、络等载体广泛深入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因地制宜、因人宜、分层分类推进环境宣传主题活动,以公众喜闻乐见、于接受的形式,积极营造环境宣传的良好氛围。突出抓环境教育培训,积极构建学校、社区、企业和社会公益育等在内的环境教育培训体系,深化党校、行政学院对级领导干部的环境保护专题培训教育工作;组织开展行职业环境教育与培训,着力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企业、区和农村。突出抓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明确公开内容,到信息公开常态化,把门户网站作为信息公开的主渠道;过新闻发布、媒体宣传等方式,公开政府环境信息,方公众了解和监督;督促企业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对市企业定期公开环境信息报告,对重点污染企业利用在监控系统定期公布污染排放情况,对舆论关注、公众诉的企业环境问题及时予以响应。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三是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社会的自全年没有重大破坏生态

事件和环境污染事故。四是议案重视,处理率达 100%,做到了事事有回复,件件有着

三、主要建设成效

1、生态镇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通过生态镇、村的创建,推进了开展,全镇社会经济、环境得到

觉行动。

提案处理工作得到了高度

落。

全镇生态环保工作的有效明显的改变,镇辖区生态环境等13个指标和5项基本条件均已达到省级考核指标的考核要求,使全镇整体生态环境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2、城乡环境质量得到善改

针对省级生态镇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加大环保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乡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得到改善。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3、环保投入机制初步形成在环境保护基础建设方面,以创建生态乡为契机,同时采取多元化投资渠道市场化运作,实施溪道整治、道路建设、生态示范农业基地建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工程等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增强环境污染防治能力。、污染防治能力得到加强

近年来,XX镇把创建省级生态镇作为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地加大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乡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大部分村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生活垃圾统一收集,集中处置,农业目标脏、乱、差的状况得到改善,村容、村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的环境建设向规划化、制度化迈进。

5、群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

在创建生态乡村过程中,着力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以生

态建设促经济发展,带领村民致富,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 量,从而增强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同时通

过发动群众提议、建设等活动,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运用新闻

舆论、公益广告、洁美乡村活动,举办生态环保培训班等,提高

公众对创建生态镇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为创建省级生态镇营造良 好的社会氛围

下载生态建设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建设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建设(★)

    三峡人家风景区的创新型发展之路(上) 2010-6-9 创新投资开发模式 湖北宜昌三峡环坝旅游发展集团创造性地实施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运作、公众参与”的开发模式。与......

    政治生态建设情况的报告

    政治生态建设情况的报告xx局属于行政机关,核定编制x人,实有x人;领导班子配备x正x副;党组组成书记x职,党委委员x人;现有科级以下干部x人;下设x个支部,共有党员x名。一、主要做法及成......

    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雄据金张掖东大门,东靠永昌,西邻张掖、民乐,北与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青海省为界......

    邵阳市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邵阳市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补充材料 一、加强邵阳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邵阳生态建设是维护国土安全的需要 1、由于森林生态状况呈局部恢复、总体脆弱的态势,因之,邵阳境内生态......

    市政法队伍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报告

    市政法队伍政治生态建设情况报告今年以来,XX市高度重视政法队伍建设,坚决扛稳抓牢管党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切实提高了政法队伍建设水平,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作......

    林业生态建设报告(优秀范文五篇)

    林业生态建设报告 一、2011年林业生态建设报告 (一)顺利完成营造林工作任务。按照与市政府签订的12.27万亩营造林目标任务,各区、市、县按照批复的设计,及时组织安排,大力实施天......

    XX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管理报告

    XXXX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管理报告 XXXXXXXXXX 20XX年XX月XX日 XXXXXXXXX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建设单位管理报告 一、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XXXXX水土保持生态建......

    关于城区生态建设情况的视察报告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城区生态建设为了进一步推动**城区生态建设,11月16日,在**区政协副主席***的带领下,第五视察组视察了我区生态城区建设情况。一、**生态城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