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邵阳市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邵阳市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补充材料
一、加强邵阳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一)加强邵阳生态建设是维护国土安全的需要
1、由于森林生态状况呈局部恢复、总体脆弱的态势,因之,邵阳境内生态簿弱而造成的灾害频繁,其中从1984年至2003年20年内,全市发生大的灾害达5次之多,损失数十亿元以上。
(1)1984年洞口县山洪爆发,(2)1987年城步江头司泥石流;(3)1996年邵阳“7.17”特大洪灾;(4)1997年新邵坪上山体滑坡;
(5)2002年绥宁瓦屋山洪爆发酿成的地质性灾害。
2、由于森林植被恢复速度缓慢,新造林因树种的配比偏颇,以至森林蓄水功能低,水土流失未能遏制,森林资源亦出现“断档”的现象。
(1)新邵县流经5公里以上的河流69条,河床普遍抬高0.4-0.8米,隆回县高坪河(石马江上游)河床,1981年起就比河岸高出了80公分,这些状况,至今未能得到有效治理。
(2)城步系邵阳第二大林区县,据2002年森林资源统计年报反映,该县森林资源总蓄积为766.5万立方米,其中近熟林为162.6万立方米,占总蓄积的21.2%,成熟林为91万立方米,肆意采伐,只取不予,一旦有雨,则造成大祸。
2、隆回县分南、北两部分,有民谚说出了历史上的生态环境:“南面石头长,北面沙在流”。即南面多石灰岩裸露山地,北部是花岗岩风化地区。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码后期至九十年代中期,隆回林业部门的干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在北部山区营造了10多万亩杉木林(当时只提倡造杉),在南部山地营造了12万多亩柏木,从而根本上改变了“南面石头长,北面沙在流”的恶劣生态状态。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裸露山地和花岗石风化地因有森林固土保水,下雨不会冲走而再现石头,也不会出现雨水冲沙走的现象。
(三)加强邵阳生态建设是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需要。城步苗族自治县是贫困山区,老、少、边、穷四条占尽。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该县群众在选择退耕还林树种、国家补助8年以后,群众生生活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上想了不少办法。他们从该县威溪乡大办楠竹产业中得到了启发。凡退耕地区都选择了楠竹这一集生态、经济效益为一体的树种作为退耕还林的主要树种。全县2001、2002、2003年年均造竹1万亩以上,占邵阳全市年新造竹的40%以上,有效地解决了退耕还林后群众脱贫致富的问题。
二、加强邵阳生态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政治意义
(四)社会意义
近几年来,城步苗族自治县威溪乡一搞退耕还林,二搞以楠竹垦复为主的竹产业,全乡两年完成6万亩楠竹垦复,使亩平立竹由原来的90根增加到120根以上,亩平鲜笋由原来的40公斤增加到120公斤,每根立竹眉径由原来的7厘米增粗到9厘米。由此,全乡搞起了竹半成品加工。2000年全乡2000户,8500人,加工户达90%,这一年全乡竹产值突破6000万元,亩平产值1000元以上,竹农人平收入达2500元。该乡财政已年增收入12万元以上,该乡城塘村有300多劳动力,由于竹业收入可观,无一人外出打工。
三、林业重点工程项目:
(一)、生态公益林管护
04—08年,将已划定的44.76万公顷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助范围,标准提高到20元/亩左右。08—13年,将62.23万公顷国家及地方生态公益林按20元/亩进行补助。以上总投资32097万元。
(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
1、林麝保护工程。完善黄桑、舜皇山、紫云山、万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新建洞口、城步金紫山自然保护区,建保护站6个,监测站6个,监测点18个,繁育中心1个。
2、黄腹角雉保护工程。完善黄桑、紫云、万丰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萧氏松茎象防治、生物及无公害防治等,总投资4650万元。
(五)、退耕还林工程。
04—08年实施120万亩;09—13年实施34万亩,总投资21891万元。
(六)、长防林工程。
04—08年,造林297万亩;09—13年造林87万亩,总投资25690万元。
(七)、绿色通道工程。
04—08年,绿化公(铁)路干线270公里、河渠700公里;09—13年绿化公路1150公里、河渠900公里,总投资45860万元。
(八)、速生丰产林建设工程。
04—08年,造松类林80万亩,楠竹20万亩,桤木、枫香、杨树等100万亩,其它30万亩;09—13年,造松类林20万亩,楠竹20万亩,桤木、枫香、杨树等25万亩,其它25万亩。总投资44000万元。
(九)、林产工业项目(总投资780000元)。
1、新增竹资源面积93.4万亩,其中材用竹59.8万亩,笋用竹20万亩,笋竹两用林,13.6万亩,发展方法以低改、新造为主,辅以自行扩鞭。其中新造40万亩,低改55万亩,使全市竹林总面积达到300万亩,总产竹达3.01亿根,计划新增的资1200万元。6、2万立方米竹碎料板项目
邵阳市竹废弃资源多,年均在3万吨以上,可利用该资源,建成2万立方米竹碎料板项目,需投资4000万。
7、竹工艺制品集团扩改工程
以邵阳现有竹工艺品生产厂家为主,以抢救恢复竹簧雕刻,和其他竹工艺品为目标,使邵阳竹工艺品年产量在100万件以上,需投资1000万元。
8、湘西南竹制品大市场
以武冈市林产品市场为主,新扩2万平方建成湘西南竹制品大市场,以此形成通达两广、贵州的竹产品销售网络,需投资500万元。
说明:以上加工项目,年总耗竹量为4700万根到2010年,本市年可供采伐为6200万根,原料供应可基本满足。9、30万吨木浆项目,投资450000万元。10、15万立方米细木工板项目,投资5000万元。
11、森林食品加工项目,投资2000万元。
12、红豆杉提炼项目,投资1250000万元。13、10万吨白卡纸项目。投资45800万元。
14、森林生态旅游项目。以莨山、云山、南山“三山”为主线,联合五大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年旅游人数由现在的5
第二篇:邵阳市扶贫开发调研报告(精)
邵阳市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省委、省政府: 5月 21日至 25日, 湖南省扶贫开发协会在会长吴向东同志、第一副会长彭楚政同志的率领下,一行 9人到邵阳市进行调查 研究,重点到了该市扶贫开发工作相对集中的新邵、新宁、城 步、绥宁和隆回县,听取了汇报,实地考察了湘窖酒业、大成 科技公司、广信造纸、隆回宝庆龙牙百合等 4个劳动密集型企 业,参观了新宁万塘、金石 2个乡镇的脐橙产业带,调研了新 邵白水洞、新宁 崀 山和绥宁黄桑等 3个旅游扶贫开发项目,深 入城步南山牧场,走访了绥宁关峡苗族乡插柳村和湖南省扶贫 培训基地邵阳市高级技工学校。
我们通过听取汇报、走访农户、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座 谈讨论等方式,比较全面地掌握了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 并由此产生了如何进一步推进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的一些想 法。现汇报如下。
一、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 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邵阳认真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 本世纪头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不断加大扶贫投入力度,创 新扶贫机制,大力推进扶贫开发,扶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可 以说,过去的十年,是邵阳贫困地区发展最快、发展最好的十 年,是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最快、减少最多的十年。主要体
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民生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全面落实中央和省里各项强农 惠民政策,持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扶持力度,为解决贫困 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邵阳市贫困地区 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 11年呈两位数增长, 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 50万绝对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贫困地区村民素质 明显提高, 培训贫困农民 122万人次、致富带头人 2.25万人次、贫困地区青年 3.6万人次, 帮助
3.6万家庭 11万贫困人口脱贫 致富。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 合作医疗、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断扩面提标。
2、生产生活设施大为改观。十年来 , 邵阳市贫困地区公路 建设卓有成效,新建改造农村公路、机耕道 4059条 1.95万公 里,架桥 1019座,解决 470个特困村通路问题。农田水利建设 扎实推进,兴建各类水利工程 9320处,整修高标准山塘 4136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 226.5万亩,修建饮水工程 622处, 解决 62万人饮水困难。电网改造有效开展, 架设高低压线路 919条 2720公里,解决 26万户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问题。住房、教 育、卫生等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解决无房、危房、草房户等住 房困难 6886户,维修校舍及附属设施 1950处,改善乡镇卫生 院医疗设施 101所,安装程控电话 1.73万部,新增有线电视用 户 5.08万户。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完成退耕还林、义务植 树造林 82.8万亩, 新建沼气池 1.8万口, 发展 “猪-沼-鱼”、“猪-沼-果”等生态农业示范户 1.18万户。
3、特色产业开发富有成效。十年来 ,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发展经济林 59万亩,新增药材 91万 亩、蔬菜 226万亩,发展牲畜 4160万头、家禽 1.19亿羽。农 产品基地数量和面积进一步增加, 发展各类农产品基地 1700多 个 50多万亩,其中 500亩以上连片基地 320个。龙头企业逐步
做大做强,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3000余家,隆回县毅鹏金银花 保健有限公司和新宁县家家红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贫困 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邵阳市调研,现全市贫困地区 各类产业开发, 可为项目覆盖区农户人均增加收入 650元以上。
4、建整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十年来,中央、省、市、县直 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派出 6108个工作组、1.93万名干 部进驻省定特困村,围绕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 结构调整、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维稳等方面,大力推进建整扶 贫。全市共调整扶贫村村支两委班子成员 652人, 发展党员 4053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4050名、后备干部 2307人;新上各类 经济开发项目 9500多个,新建集体经济项目 1183个。以 2011年为例,全市派出 387个工作组,进驻 387个整村推进村开展 建设扶贫工作。全年到位扶贫资金 9983.84万元,新修村组公 路 877.81公里,架设农村电网 880.3千米,发展沼气 1479口, 新建村小学 18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124个、农家书屋 200多 个,兴修水利工程 1462处,解决群众饮水困难 7.95万人,新 增旱涝保收面积 3.38万亩,完成劳动力输出 4万多人次,推广 新技术、新项目 333个。
二、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措施得当。
在新阶段扶贫开发中,邵阳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 会目标,坚定不移地实行政府主导、统筹发展、开发式扶贫的 方针,以贫困群众集中区为主战场,以扶贫对象尽快实现脱贫 致富为首要任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 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 展。
2011年,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主要采取了六项措施:
1、学习实践,着力在理念思路上有新的拓展。邵阳市进一
步开展贯彻落实中央、省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在 全市扶贫系统内开展解放思想、科学发展的大讨论,努力达到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创新思路、促进工作,全面提升扶贫开 发工作水平的目标。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扶贫工作新政策、新举 措,营造浓厚扶贫氛围。适时召开市委扶贫工作会议,掀起学习中央精神、推进扶贫攻坚的新高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编 制科学可行的市县片区扶贫工作规划。
2、突出重点,着力在整村推进上有新的作为。邵阳市加大 整村推进项目实施力度,确保顺利通过国家、省检查验收。一 是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邵阳市“十二五”重点村整村推进的 投入。二是不断强化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让贫困群 众在参与开发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发展能力、增加家庭收入,让 村级组织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形成议事、决策、干事的长效机制, 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进一步建立整村推进扶贫资金使用激励 机制,定期对全市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监 督检查。四是推介整村推进工作典型,市里适时召开整村推进 流动现场会议,开展学习交流,实现促进提高。
3、因地制宜,着力在产业扶贫上有新的突破。一是因地制 宜,因势利导,在重点村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培育和壮大 扶贫产业,扩大覆盖面,为贫困群众建立较为稳定的增收渠道。二是利用贷款和贴息政策, 重点扶持一批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 辐射带动乡村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企业 +基地 +农民经济人协 会 +农户”发展模式,增加农民收入。三是继续做好小额到户贷 款贴息工作,提高使用效益。四是加大科技示范力度,促进产 业发展,择优扶持一批科技示范项目,推广一至二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提高扶贫产业的科技含量。
4、广泛动员,着力在“雨露计划”上有新的进展。继续创 新丰富和拓展 “雨露计划” 内容, 确保完成 2285人的培训任务。
一是开展贫困地区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培训,探索通过提高补助 标准,减少培训人数的办法提高培训质量,提高就业能力,提 高收入水平。二是继续完善湖南省扶贫培训基地建设,打造全 国劳务技能培训示范基地。三是加强后续管理,积极主动为贫 困青年提供培训质量、工作时间、工资福利等方面的维权服务。
5、整合资源,着力在社会扶贫上有新的进步。做好国家和 省安排在邵阳市定点扶贫单位的协调服务工作,充分发挥他们 的作用。进一步抓好市县建整扶贫工作的督查与落实,加大帮 扶力度。适时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检查。鼓励和倡导社会各界和 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大力宣传表彰社会扶贫中的先进典型人物。成立邵阳市扶贫开发协会并发挥积极作用。
6、扎实工作,着力在扶贫系统自身建设上有新的提高。扶 贫系统干部职工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在如何拓展新阶段扶贫工作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如何实现贫 困群众增收脱贫等方面开展新阶段扶贫工作调查研究;努力提 高全系统的理论素质、业务素质和操作能力;建立工作目标考 评制度,通过考评推动各项工作的落实;改善条件,努力争取 领导和相关部门对扶贫工作及扶贫部门的支持帮助;廉洁自律, 做到勤政廉政、心系贫困群众,以实际行动维护扶贫系统清正 廉洁的好形象;同时,还加强了扶贫宣传工作,大力宣传和报 道先进典型和经验。
三、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启示深刻。
邵阳市位于湖南省西南部,为半山半丘陵区, 总面积 20829平方公里, 总耕地面积 590万亩, 人均耕地不足一亩, 属 于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这些年邵阳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 无疑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扶贫开发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本质所 在。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消除贫困、振兴中华更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巩固执政地位、永葆先进性的最有力武器。无论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年代、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无论是在相对发达的地区还是欠发达的地区,扶贫开发都具有强大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动员力、号召力。邵阳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做好扶贫工作不但是全面建设小康邵阳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邵阳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在邵阳,扶贫开发工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支持,形成了强大的合力。
2、国家扶持政策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保障。在邵阳市调研,无论是广大干部,还是普通百姓,他们都说,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没有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扶贫开发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如此重大实效的。十年来,国家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扶贫资金投入逐年增加,项目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扶贫措施不断强化,为邵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以2011年为例,邵阳一年共争取和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多达5亿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8亿元;争取信贷扶贫资金5亿元,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投入5000万元。
3、加快产业发展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不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越是贫困地区产业扶贫的效果越明显。以新宁为例,当地紧扣本地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提出了“山种竹药树,田种稻烟菇,土种桔橙果、栏养牛鹿猪,开发名优特,壮大新产业”的产业扶贫工作思路,确定了发展楠竹、药材、桔橙等农产品加工十大扶贫主要产业,直接带动30余万农民脱贫致富。
4、整村推进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有效方式。邵阳市坚
持“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以贫困村为重点,把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帮扶、小额信贷和各类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力量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扶贫资金、资源的利用率。以隆回县为例,10年来,先后5批共安排了180个省定特困村、省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进行驻村扶贫,驻点单位多达99家;在驻村扶贫工作中,坚持“干部驻到村,单位做后盾,一把手负总责,不脱贫不撤队”的工作方针,帮助扶贫村制订符合自身情况的发展规划和思路,得到了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
5、坚持“内生”型扶贫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长远之策。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积极开展以政策、资金、项目为支撑的“输血”型扶贫的同时,坚持走内生型发展的扶贫路子,充分发挥扶贫对象参与脱贫致富的主体作用,切实提高贫困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有效促进扶贫工作由“政府大包大揽”向“群众自主建设”的转变,对继续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至关重要。据了解,2004年国家在贫困地区实施“雨露计划”以来,邵阳仅培训转移贫困地区青年就有3.5万人,帮助3万多个贫困家庭14万人一举实现脱贫致富,取得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难题不少。
2012年,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任务是:争取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减少5万贫困人口。
到2020年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确保每年实现10万人脱贫,扶贫开发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持续拉大之势。
调研中,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扶贫开发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变
化,也为邵阳扶贫开发的工作目标和任务感到欣慰。充分肯定这一切的同时,我们也了解到,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仍然不少。
一是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国家新扶贫标准从农民纯收入1274元提高到2300元,按照这个标准测算,邵阳市还有210万贫困人口,占全市农村人口的31%,约占全省贫困人口的20%,相对贫困人口仍然较多。
二是扶贫难度仍然较大。邵阳市剩余贫困人口大多零散分布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滞后,自然灾害频繁,干旱缺水,人员素质相对偏低等问题突出,是扶贫开发的“硬骨头”,脱贫难度很大。
三是巩固成果仍然较难。部分初步解决温饱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尚未根本改善,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脱贫基础仍不牢固,一旦遭遇较大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容易返贫,扶贫成果巩固难度较大。
四是地方财政支持力度小。尽管近几年来,市财政状况逐步好转,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以2011年为例,全市人均GDP12797元,为全省29828元的42.9%;人均财政收入833元,为全省3448元的24.1%。由于财力拮据,市、县财政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很小。
具体来说,造成邵阳农村群众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基础设施落后。邵阳市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偏远闭塞的山区或石灰岩干旱地区,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极差。交通条件落后不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参与市场交换的时间和运输成本,而且限制了工业、第三产业及其它非农产业的发展。水利设施差使得稳定高产面积比例很低,大部分农田都要“靠天吃饭”,根本无法抵御自然灾害的风险。我们在隆回县调查,全
县246座水库中,还有160座水库需要除险加固;有450公里通畅工程没有完成;还有330个村没有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全县现有农村危房3.5万户。
2、自然灾害频繁。邵阳市贫困地区干旱、洪涝、冰冻等自然灾害频繁,石灰岩地区十年九旱,资江流域三年两涝。灾害来临时,许多农户基本上是多年辛苦,一夜返贫。在绥宁县,当地干部告诉我们,建国以来当地共发生75次洪涝灾害,平均每年1.3次,尤其是2001年发生的“6〃19”特大山洪地质灾害,死亡124人,倒塌房屋1515间,冲毁农田9.6万亩,直接经济损失5.6亿元,至今还没有完全恢复元气。2001年以来,除2005和2011年之外,其余年份,绥宁均发生了特大山洪灾害,损失惨重。
3、家庭成员病残。贫困户中若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反而要负担沉重的医疗费用。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在城步苗族自治县,我们了解到,由于医疗卫生事业落后,农村一人患病或一人残疾导致全家贫困的现象比较突出,近3年来全县就有1200多户、5000余人因此返贫。
4、科技信息滞后。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传播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贫困地区闭塞的交通状况和落后的通信条件使得贫困农民无法在生产生活中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足够的信息,使得贫困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弱势地位愈加明显。在新邵县,据了解有近24万人居住在龙山、板子山、大形山等边远高寒山区、水库淹没区和石灰岩、花岗岩地带,占总人口的30%,其中147个村10.11万人生活在海拔1200米左右的边远深山区和高寒山区,这些地方山高路远,信息闭塞。
5、自身素质较低。贫困农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据邵阳市
高级技工学校抽样调查,目前,邵阳市贫困户中家庭主要劳力是文盲和半文盲的约占20%,小学文化程度的约占56%,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1%,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3%。高中与初中文化的只占24%,比例非常小。由于文化程度低,导致贫困人口素质不高,脱贫能力低下,严重制约贫困人口的脱贫进程。
6、产业企业不强。要提高农民收入,除了外出务工,关键就是发展特色产业,而特色产业壮大,又离不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据了解,邵阳农产品加工企业多达4017家,农业产业化规模企业有312家,但真正在湖南乃至于全国有影响的企业很少,带动能力有限。在有“中国第一牧场”之称的城步南山牧场,我们了解到,由于“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影响及其企业内部管理等问题,如今企业竟然到了付不起奶农奶款的地步,当地奶业摇摇欲坠,让人痛心。
五、邵阳市扶贫开发工作相关建议。
邵阳市人口792.52万人,是湖南第一人口市,其中农业人口525.33万人,占全市人口的65.8%;按新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是全省最多的市,其扶贫开发工作直接关乎湖南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对邵阳市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在上级领导关心下,邵阳市8县市进入武陵山集中连片重点扶贫攻坚范围, 4县区比照享受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政策,但目前全市210万贫困人口,遍布八县一市三区,扶贫开发仍任重道远。由于市县财政困难,建议省委、省政府在扶贫政策和财政扶贫资金上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在项目安排和资金分配时,进一步落实对连片特困县市区重点倾斜的政策。
2、加大对“雨露计划”及相关扶贫培训支持力度。邵阳市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在全市贫困人口中,有18—35 岁的青壮年劳力 40 余万人,其中 831 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 25.8 万人,贫困农村发展劳务经济、培训转移青年劳动力的要 求十分迫切。邵阳市技工学校 2010 年被确定为湖南省扶贫培训 基地,除当地外,还对周围的娄底、怀化等地的农民进行培训,但目前学校条件尤其是基础设施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建议省 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支持。
3、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目前,农村贫困地 区加快发展遇到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基础设施薄弱及其建设水平滞后。对于邵阳来说,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消除减少贫困人口的制约因素,急需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农村安全饮水、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通电等建设问题,这些都是农民最关心、最急需、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如绥宁县,目前是典型的“五无”县,即无铁路、无国道、无高速公路、无民航设施、无港口,除省道 S221、S319 外,其他道路均为等 外公路,标准低、路况差,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4、加大邵阳农业产业化扶贫扶持力度。农业产业化扶贫就 是解决农业工业化问题,解决农业市场化和农业产业结构问题,解决广大农民增收和一大批农民就业问题。每个地区扶持一批 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其综合经济效益将对贫困地区的发 展起到巨大作用。邵阳市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太小,小企业向 更大规模发展条件差,特别是管理体制和金融体制双重制约,缺人才,缺技术,缺
资金、贷款难等难题亟待解决。如隆回金 银花种植面积已发展到 21 万亩,年产干花 1.1 万余吨,占全国 总产量的 50%左右; 城步南山牧业,曾经是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 主导产业,但如今却面临生存危机等等,建议省委、省政府责 成有关部给予研究支持。
5、整合扶贫开发资金,集中力量整村推进。扶贫资金包括 多个门类,这些资金分属于财政、扶贫、发改委、民委和民政 11 等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不同,投资的重点和服务对象也就不同,但项目实施的内容却绝大部分相同,多部门管理项目使资金难 以捆绑使用,整体效益不明显。同时,涉农部门资金受项目申 报要求限制,难向贫困村覆盖,整村推进整合资金难。去年我 们在湘西调研时,他们对这方面的问题反映也很强烈,建议省 委、省政府就此进行专门研究。
6、加大对邵阳市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邵阳市有 8 个县市 列为中国武陵山区扶贫攻坚和区域发展范围,约占该区域全部 71 个县市区的 12%,总人口比例达 20%左右。湖南张家界、吉首 市和怀化市均被国家列为武陵山区大力发展建设的中心城市,建议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邵阳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7、建议推进扶贫开发立法工作。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 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情况不断变化,现有扶贫工作模式中一 些不适应、不和谐的矛盾日渐突出,亟待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 切实措施加以解决。建议通过立法明确贫困者的各项权利,明确 扶贫主体,规范担负扶贫任务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责任、义务及 权利,规范扶贫的组织管理体制。按照胡锦涛总书记“要加快 扶贫立法,扎实推进扶贫工作法制化”的指示,我省可先行立 法,促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湖南省扶贫开发协会 二 0 一二年六月十八日 12
第三篇:强化资本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当前,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定要紧扣发展要务不放松,一定要牢牢把握全县发展不足、发展不快的基本县情,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而发展为了谁、靠谁发展,至关重要。归根结底,发展是为了xx人民,靠的是xx人民。对xx来说,全县求发展的共识基本形成,但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靠谁发展的“以人为本”还没有真正解决,资本的文化生态还没有真正形成。如何在xx发展和招商引资中,解决好这些问题,我认为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关键点。
一、以人为本,营造招商引资“政治生态”
要海纳百川。“水积而气聚,木茂而鸟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开放的意识有多强,开发的力度就有多大,发展的步伐就有多快。东莞人自豪地称他们这20多年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吸引到东莞来投资;二是把全中国最缺钱的人吸引到东莞去打工。我们最大的差距还是在思想观念和开放意识上。招商引资实质就是开发开放的过程,当年海螺落户我县,就对我县行政机关的服务效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大家转变观念,提高效率,这为推动全县上下思想解放、扩大招商引资,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外商投资不是扶贫。一个封闭排外的县,一个小家子气息浓厚的县,是注定发展不快、发展不好的。全县各级领导都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对待招商引资,坚持局部服从全局、当前服从长远,算好大账,不算小账。
要万众一心。招商引资不是一出“独角戏”,而是一部大合唱,招商引资既是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更是关系全县发展的政治大局,各级各部门都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的理念,自觉服从、服务于招商引资开展工作,只有切实做到全县上下同吹一个号、同唱一个调,万众一心,同频共振,才能排除干扰和杂音,共同演奏出美丽的乐章。
要始终如一。招商引资、优化环境,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一个大项目的引进和成长,既需要众志成城的合力,更需要锲而不舍、一任接着一任干的定力。xx海螺落户xx十年的历程,就是一个例证。在招商引资这个问题上,我们要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勇往直前、义无返顾,争创新业绩,再铸新辉煌。
二、以人为本,培育招商引资“文化生态”
积极培育亲商、安商、和商的崇商文化。xx是桐城文派的发源地,传统的文化中,官本位意识较为浓厚,破除习惯性思维,需要领导干部带头,主动与外商交朋结友。先交天下朋友,后引八方资金。苏州市委书记为抓招商引资,在“三八”节把生活在苏州的外商的太太和台商的太太请到市会议中心,专门为她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八”妇女联谊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望江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向我们介绍,他们的手机上储存有上千位客商的手机号码,随时保持联系,这对我们都是很好的启示。如果我们一味在家等着客商上门来找,再大的投资也只能是“过路财神”,打水漂。我们县就已经出现过洽谈项目落户周边县市的情况。更有在建项目因为种种原因迟迟无法开工建设,企业处在进退两难的困境。招商而不亲商,招商不能安商,不如不招。
积极培育有为、互助、包容的创业文化。誉为“诗人之窟、文章之府、气节之乡”的xx,素有崇文尚武经商的传统,水运经济发达的明清时期,xx是与芜湖齐名的全国知名商埠码头。改革开放初期,精明的xx人踏遍全国各地,开展商品营销,用辛勤的汗水建设起美好的家园。现阶段,xx迫切需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迫切需要一大批民营经济的兴起,迫切需要培育有为、互助、包容的创业文化。有为,就是要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敢闯敢试,勇于做大做强。互助,就是互帮互带,团结协作,不相互拆台,不内耗、不折腾。当前,要进一步加强政企、银企、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共渡难关。尤其是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成长性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包容,就是对企业在创业初期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多引导、多鼓励、多扶持,少批评、少挑刺、少评说。温家宝总理在今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说,要以发展的眼光看中国。企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同样要以发展的眼光和一颗包容的心看待我们开发区以及乡镇落户的新生企业。
积极培育诚信、务实、精细的服务文化。坚持诚信为本,言必行,行必果。现有的政策规定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对外商承诺的事项要坚决兑现,不能兑现的不要轻易许诺。对超越我们权限的事项,要尽最大所能帮助解决。务实,就是对投资者而言,“你有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一些同志在工作中习惯于开“空头支票”,工作推三落四,找种种理由和借口,有些几乎到了失职、渎职的地步。所谓精细,就是我们的服务要规范、细致,切实让客商感到温暖、便捷,很容易到达终点站,而不是始终停留于“中转站”。做到精细,就要强化一系列制度建设,切实改变办事散漫、拖拉的作风,做到提速提效、言之可行、落地生根。我们去外地考察,经常看到餐桌上每个来客面前都制作了精致的席位卡,上面写明来客姓名和职务,一坐下来,就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工作细致到这一步,可想而知工作人员在背后投入了多大的精力,也可想而知,对于这样的团队,有什么事情办不了、办不好呢?所以说,“软实力”也能形成生产力。
三、以人为本,激活招商引资“民智生态”
弘扬亲历亲为的招商精神。招商引资,“一把手”是关键。作为各级领导,要努力做到“四个带头”:带头抓招商。今年改变以往县直捆绑招商制度,实行县干领衔招商机制。各位领衔县干既要挂帅,又要出征,不仅要带头完成自己的招商引资任务,还要督促、协调本组的招商引资工作,确保本组的招商任务也能按期完成。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各单位“一把手”是招商引资的第一责任人,要努力在本地区、本单位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带头宣传推介。要掌握必要的招商推介技巧,知己知彼,便于交流。特别要善于抓住投资方的心态,围绕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围绕我们能够提供的资源、项目重点推介。带头接洽客商。领导接洽的过程,就是加强沟通、增进感情的过程,就是给客商增强投资信心、投资勇气的过程。带头解决问题。项目引进来,还只能说是一个好的开始,在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建设等环节,还有大量的协调服务工作,有一些是工作人员推进不了的,领导要亲自过问,跟踪问效,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
弘扬群策群力的招商精神。招商引资是一项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好两个方面积极性:一个是调动好广大干群的积极性,让广大干部热衷招商,让人民群众支持招商。空谈易,实干难。要让大家都来做志愿者、实践者,不做评论家、空谈家。另一个是,调动好广大xx在外人员的积极性。人脉资源优势是我县最大的优势之一,要通过深入细致地工作,加强亲情、乡情联系,调动广大xx在外人士的爱乡爱土情结,激发他们支持家乡、服务家乡、投资家乡的热情。
弘扬锲而不舍的招商精神。与一位客商从相识到相知,招一个项目从洽谈到落户,更多的是“持久战”,是“马拉松”。为之,要有一股钻劲。搜集招商线索,是招商引资的基础工作,我们要有钻研信息的本领;要有一股粘劲,不怕吃闭门羹,不怕碰钉子,不怕坐冷板凳;要有一股韧劲,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沉下心来,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做到不灰心、不气馁、不言败。今年,区位和资源条件较差的钱桥镇能够实现规模工业项目“零”的突破,白梅乡能够落户多个工业项目,都是与其负责同志有一股韧劲分不开的。
四、以人为本,创新招商引资“环境生态”
要举全县之力、汇全民之智,全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洼地”。
提升开发区层次。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已经国务院同意并指定国家发改委牵头组织编制建设规划。这是我省迄今为止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的规划,机遇千载难逢。作为皖江北岸重要县份,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地抓好项目申报工作,确保将我县开发区纳入示范区建设区域,并争取先行先试,努力将我县开发区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次,为加快县域经济崛起打牢坚实的基础。
形成全县支持开发区的合力。坚持项目引进向开发区集中。县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要尽可能的到县开发区落户。乡镇工业功能区建设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力而行,不具备独立建区的乡镇都可以实行“飞地”政策,所引进的项目与县开发区实行税收共享。县开发区今年要确保新增入园工业项目不少于10家,力争达到20家。坚持政策、服务向开发区倾斜。各有关乡镇、各职能部门都要关心、支持开发区建设,要树立这样一个理念,即“开发区的事就是全县的事,就是自己部门的事”。我们要向当年支持海螺一样服务、支持开发区发展。在项目审批、金融融资、规费收取、用工服务、治安保障等方面,对开发区企业实行全方位的支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开发区还可出台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措施。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
提高开发区自我发展能力。县开发区要坚持走“以园养园、共建园区、园政合一”之路,提高自主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积极拓展园区发展空间。抓好土地储备工作,加强用地管理,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要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建设资金。要千方百计加大安商工作力度。
第四篇: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草原生态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雄据金张掖东大门,东靠永昌,西邻张掖、民乐,北与阿拉善右旗接壤,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青海省为界。广阔的天然草原和丰富的秸秆资源是我县发展草畜产业可靠的物质基础。山丹畜牧业历史悠久,是省上确定的18个半农半牧县之一,山丹物产丰富,人民勤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县畜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草畜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产业来抓,草畜产业现已成为一项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一、经济社会及资源情况
(一)经济社会情况 全县辖8个乡(镇),115个行政村,共有人口20.48万,其中农业人口12.88万,占总人口的74.8%。城镇人口6.88万人,牧民人口4.47万人,农村劳动力8.76万人。
2008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gdp)22.23亿元,全县农业生产总值49978万元,农业增加值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39元,人均牧业收入98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26%。全县农业增加值4.43 万元,畜牧业产值达到2.3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12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
(二)土地资源现状
县地处祁连山与龙首山之间,南北高山对峙,中间低缓开阔,全县总土地面积5402.43平方公里(约810.36万亩),其中:天然草原554万亩,占总面积的 68.4%,耕地面积94万亩,占总面积的 11.6%,林地面积29万亩,占总面积的3.6%。湿地面积23万亩,占总面积的2.8%,工业用地面积5.3万亩,占总面积的0.7%,水土流失面积210万亩,占总面积的26%,撂荒在面积11万亩,占总面积的1.4%。
境内土壤成土条件较复杂,形成的土壤类型多,主要有:灌耕土、粟钙土、灰钙土、森林灰褐土、灰棕漠土、灰漠土系。适宜种植小麦、大麦、玉米、豆。
原类型多样,全县草场分为荒漠草场、荒漠化草原草场、草原草场、草甸草原草场、高山灌丛草甸草场和高山草甸草场六种类型,其中:荒漠草场136.23 万亩、占全县草原总面积的24.6%;荒漠化草原草场66.24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12%;草原草场200万亩、占全县草原面积的36%;构成草原植被的牧草种类繁多,有天然植物178种,其中可饲用165种,主要牧草有珍珠、盐爪爪、驴驴蒿和针茅等176种,平均亩产鲜草120公斤左右。天然草场理论载畜量约为25万羊单位。目前,全县实际草场放牧牲畜量达40个羊单位。近年来,牲畜数量增加,草原超载放牧,滥垦乱挖,在草原上取土开矿,破坏严重,加之由于气候持续干旱,建设和保护手段落后,导致草原大面积严重退化,鼠虫害泛滥,生态环境恶化,退化面积420万亩,占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草原生产能力低下.已经严重制约了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县发挥传统优势,牧区繁殖,农区育肥,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种植业养殖业和有效结合,积极推广定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各种优质牧草,复种青稞、毛苕子,体现了更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已建成人工饲草料基地10万亩,草原围栏140万亩,建成草原招鹰墩1200座,生物控制草原鼠害面积60万亩,制定了《县草畜平衡办法》,草原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到年底,全县各类畜禽饲养量达到235.9万头(匹、只),大牲畜饲养量达到8.3万头(匹),其中,牛饲养量2.49万头,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5.6万只、9.5万口和102.5万只,出栏分别达到0.42万头、53.2万只、7.54万口和74.6万只,肉、蛋、奶、毛绒产量分别达到1.43万吨、1742.3吨、1767.5吨和795.4吨,水产品产量达到48吨,畜牧业产值达到2.36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5%,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21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5%。
(三)政策扶持现状
1、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启动六大行动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甘肃省草食畜牧业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上成立了由政府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牛羊产业大县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制定了《县羊产业发展五年规划(2009-2013年)》和《县养羊大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2009-2013年)》、《县2009年养羊大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结合我县羊产业发展实际,县上制定出台了以贴息贷款补助的扶持政策,鼓励支持群众大力发展羊产业。对新增舍饲养羊100只以上的规模养羊户,协调10-25万元的贴息贷款扶持,连续贴息两年。对新建养殖小区的用地,简化办理审批手续和出让手续,对养殖小区配套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同时,落实新建养殖小区、青贮窖、购置牧草加工机械、疫病防疫“零费用”、良种引进等补贴政策。县上为养羊大县建设项目补助资金258.7万元,为养殖户落实贷款贴息160多万元。通过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进一步调动了群众发展羊产业的积级性。
2、在养羊大县建设项目的带动下,我县采取多种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养羊大县建设的投入。以房产抵押、干部担保、多户联保等形式,加大信贷投入,金融部门为养殖户发放小额养殖贷款2100万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动员从事开矿、餐饮、经商等企业老板转产投资兴办养殖场(小区),引导城镇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发展养羊业,撬动民间资金2500多万元投资兴建养羊小区(场),发展羊产业。这些资金的整合投入,加大了资金投放总量,有效地解决了养殖户建设资金的问题,为羊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
3、羊产业是我县的特色产业,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按照县上提出的“抢抓机遇,培育特色,能人带动,科学发展”的战略,建设规模养殖小区(场),带动群众发展养羊业。致富能人赵世君、张志品、梁有勤等投资2400多万元兴建规模养殖小区(场)8个,建成标准化暖棚羊舍6500平方米,饲草料库房1000平方米,青贮窖6000立方米。钱广多、吴治忠等已建成的规模养殖场不断加大投资,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今年新建养羊小区4个,300只以上肉羊规模养殖场10个,发展养羊专业村2个,专业社8个,新增50只以上养羊大户167户,养羊小区、养羊专业村、专业社、50只以上养殖大户累计分别达到15个、46个、154个、7268户,规模户养羊68.8万只。初步形成了优质肉羊养殖基地,有力地促进了肉羊生产方式的转变。
三、草业及畜牧业基础和潜力分析
(一)近年来草业和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和成就
针对全县草原退化现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把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投资力度,依托天然草原保护、无鼠害示范区、退牧还草项目建设,加强草原保护和生态建设,以草原围栏建设为重点,采取补播改良、治虫灭鼠、人工草地建设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草原改良,恢复草原植被,有效地遏制草原退化趋势。
一是投资1500万元的2007年退牧还草项目。全面完成了禁牧30万亩、休牧30万亩的建设任务,并通过了省级验收。二是投资1900万元的2008年退牧还草项目。开展了项目区基本情况调查、农牧民培训、工程建设及材料采购招投标等工作,完成了项目区作业设计、围栏安装工程招投标工作,县2008退牧还草项目进展顺利。三是投资119.47万元的养羊大县建设项目。位奇镇新开村、大马营乡前山村、东乐乡城东村3个养羊小区完成建设任务,建成标准化暖棚羊舍212间5300平方米;建成清泉红寺湖、大马营花寨、陈户新河3个肉羊改良站(点),建设采精室、人工授精室、消毒室等业务用房180平方米;建成5000立方米青贮窖1个,1000立方米青贮窖1个,500立方米青贮窖6个。四是已建成人工饲草料基地10万亩,建成草原招鹰墩1200座,生物控制草原鼠害面积60万亩,使全县草原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二)草原生态建设的成熟技术和成功模式
1、牧区繁殖农区育肥的种殖业和养殖业结合方式有效形成
在地理分布上,全县农区和牧区纵横交错、紧密相接,既相互依懒,又相互促进。
第五篇: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
秘网免费公文网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9:11:21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推进林业生态建设调研报告(2)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林业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同时把兴林之计、富民之策作为重要地位,在抓好实施通道绿化、交通沿线绿化、镇村绿化、环城绿化作为大造林绿化工程,提出建设生态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创新营造林机制、经济林产业富民、强化资源管护的四大战略,整体推动绿色林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县有林地面积达到43063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
83%,林木绿化率达到%。
(一)退耕还林工程。2000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把退耕还林作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切入点,明确把退耕还林作为一项政治任务,作为检验各级领导班子是否具有战斗力的试金石,退不下坡耕地就退官退位。截至2008年底,全县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2万亩,封山育林29293公顷。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2000年启动后,进一步加强管护工作,建立森林管护站20处,竖立护林宣传标语30个、小型固定标志牌117块,配备专职护林员108人;累计完成封山育林29293公顷,为4个国有林场的1180名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社会统筹,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和发展。
(三)四大造林绿化工程。两年来,全县累计完成重点通道绿化648公里,补栽路段公里,植树 483万株,在出县际交界处,高标准建设绿化树120公里,绿化面积2100亩;完成交通沿线绿化1900亩,环城绿化1200亩,村屯绿化82个,渠系校院绿化101个。
二、林业建设主要做法与特点
2000年以来,**县采取超常规举措,高起点定位,高标准投资,高质量施工,相继实施了四大林业重点工程,推动**林业建设步入了快车道,成为**林业史上发展最快、投入最多、质量最好的时期。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先后下发了《关于搞好四大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对工程建设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县、乡两级政府是工程实施的责任主体,政府一把手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部门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严格实行政府负责、部门组织、考核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考核机制。2009年开春后,县委、县政府先后两次召开动员会和推进会,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近期,县委、县政府实施以木兰交界处至**道两旁进行绿化工程建设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近年来,**县把依法治林、强化森林资源管护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大对乱砍滥伐林木、违法征占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精心组织,摸底排查,累计查处各类林政案件18件,给予行政处罚43人,罚款万元,补种树木2300株,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万元。二是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历来是个森林火灾高发的地区,境内有2个省直林局所属24个林场,有1000多万亩的森林和未成林地需要管护。面对日益繁重的森林防火任务,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决定》和《全县林区山区实施封山禁火的命令》,通过层层签订防火责任状,加大督察力度,及时组织扑救,取得了近29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和无扑救人员伤亡的好成绩,有力地保障了森林资源安全,推进了吕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问题与建议
调查发现,**县是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83%的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治理与破坏矛盾突出。通过实施“四大战略”,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是,林业建设还面临着任务重、难度大、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少困难和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森林资源管护任务越来越重,经费更加缺乏。随着林地面积的增加,特别是退耕还林、通道绿化管护任务日益繁重,乱砍、乱采、乱挖屡禁不止,加剧了地表植被破坏。建议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强化管护也是发展的理念,努力提高林分质量水平。
林业产业开发相对滞后。产品加工开发力度不够,龙头企业发展缓慢,销售信息渠道不畅,森林旅游和林下产业开发利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
借鉴“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强化经济林产业化基地建设,实现富民强县。特别要重视经济林优良品种选育,坚持以优良品种带动优质发展,避免一哄而起的低效盲目发展。同时,重视加工产品的品牌意识,严把原料和加工质量关,尽快形成拳头产品和品牌,提高发展效益。
林业技术力量不足,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乡镇林业站作为林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由于人员、经费、管理体制等原因,严重制约了其职能的发挥。建议加强县、乡林业站和技术推广站队伍建设,科学核定编制,调整充实人员,落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