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秭归县环境保护局 邓斌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为科学编制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县环保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环保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我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结合秭归县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需求,广泛征求了各县直部门、乡镇、村、企业以及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着手编制了我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一五”环保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中: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在2005年水平上削减5%,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全部达标,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大气、地表水、噪声及生态环境等环境质量主要指标达到规划目标;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以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污染防治指标全面完成达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达到88%,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时98%以上;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放射源涉源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排污费征收面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均达到100%,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在2%以上,达到规划目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重点任务和项目落实情况
1、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一是严格环境准入,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基本到位,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完成了秭归经济开发区环评,并通过了省环保厅审查批复。二是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工业污染源治理的项目8个,已经建成验收投入使用的有6个,有2个因企业转产关闭无在建必要而停止建设。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开展了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整治,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6家,关闭小造纸企业6家,淘汰关停4家工艺落后年产能66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四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五是开始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对纳入统计范围内的21家工业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加大日常监察和监测力度,污染物总量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2、城镇环境保护有序推进。一是严格落实规划,杜绝污染向城镇转移。按照城镇环境功能分区,实施重大项目综合抉择机制,对集镇工业项目,严把审批关口,杜绝新建工业企业落户居民聚居区,保证了集镇环境质量。二是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大大提高。库区集镇5个污水处理厂和6个垃圾处理项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使库区集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率都达到90%以上,改善了集镇生活环境。县城污水处理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年可建成投入使用;杨林桥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周坪垃圾处理项目已完成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今年可开工建设。三是县城中心区禁止使用燃煤锅炉的规定继续得到严格执行,县城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城区燃煤锅炉建设的管理力度,取缔宾馆等违规建设的燃煤锅炉,鼓励和推动城区宾馆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县城城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三区”建设有序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得到加强。加
1强了餐饮业的管理,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餐饮业管理规定,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娱乐行业、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和治理,积极调处噪声扰民污染纠纷,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控制城区交通噪声出谋划策,积极支持三峡翻坝高速公路建设,协助开展了环评工作,有力的推进了城区噪声控制工作。“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及“安静居住小区”三区建设有效展开。
3、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是加强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开展了畜禽养殖业污染调查,畜禽养殖业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全县的畜禽养殖粪便基本实现了粪便还田利用,规范了畜禽养殖业的环保管理,降低畜禽养殖的污染。二是加强了旅游业的环境保护,旅游区环保管理得到了规范。加强了旅游区的环评审批工作,开展了九畹溪、泗溪、凤凰山景区及链子崖风景区的环评工作,明确了旅游区的环保目标和要求。督促和指导九畹溪、泗溪等风景区开展了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工作,旅游区环保管理得到了规范。三是积极探索生态示范村、镇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适时组织开展新农村环境环保工作。结合全县实际,归州镇环境优美乡镇通过省环保厅验收,正在申报一个生态村和一个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建设。
4、库区水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一是积极开展了流域水污染防治。香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一期项目已实施完毕,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九畹溪和青干河2个流域项目完成可研,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后续项目。二是库底固废清理全面完成。圆满完成三峡水库四期蓄水库底固体清理任务,共清理固体废物82439吨,清理生活垃圾81639吨、管道沟渠污泥800吨。三是库区漂浮物清理机制建立。建立了清漂长效机制,成立了一支专业清漂队伍,确定清漂专船。截止2009年底,秭归县共出动清漂船只12939船次,打漂人员6.78万人次,累计打捞漂浮物13.03万吨,其中长江干流秭归段共出动清漂船舶7531艘次,人员4.04万人次,打捞漂浮物7.94万吨。其中四期蓄水期间全县累计出动清漂船只3703船次,累计出动打漂人员18110人次,累计打捞漂浮物33143吨。四是库区支流的监测和巡查力度得到加强。对于库区主要支流每月开展了水质监测和巡查,密切关照库区支流水质变化,建立了水华应急监察、巡查机制。五是拆除库区网箱养鱼,促进库区水质改善。
5、饮水安全不断加强。一是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2007年、2009年根据水源地变化情况,提请县政府印发了《秭归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方案》(秭政办发[2007]83号、秭政办发[2009]83号),进一步明确了水质要求、保护区范围,并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防护工作作了详细的规定。设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及警示牌,公布了饮用水源环境信息。二是加强水源地的监管,确保了饮水安全。“十一五”实施五年来,加大了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持续开展饮用水源整治专项环保行动,同时采取有限措施,切实加强了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一是县环境监测站每月对县城一、三水厂饮用水源进行定期监测,掌握水质情况;二是不定期对乡镇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监督检查及水质监测,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影响水体水质的项目,禁止向饮用水源内倾倒固体废物;三是严查影响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酸雨、噪声环境质量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酸雨发生频率高,尚无有效控制措施。2006年至2010年6月县城酸雨发生率均在80%以上,与规划目标酸雨发生率控制在60%差距较大。主要原因一是秭归县城居民能源结构中燃煤使用量居高不下,县内本地煤含硫量高;二是县城四周为山,地理环境不利于废气扩散。交通噪声居高不下,达标路段低。主要原因是翻坝车辆穿城而过,车辆载重量大,车流量大,且多为上坡路段,加重了噪声污染程度。翻坝高速通车后此问题将可得到解决。
2、项目进展不平衡。“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时,为了更多的争取项目,将非库区集镇的污水、垃圾处理及三条较大支流的流域治理均纳入了县规划,致使规划项目列的较多,现
因未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无资金来源,未实施;同时因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2008年才批准实施,规划滞后导致已纳入的流域、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进展也滞后,目前仅县城垃圾场二期、县城污水处理厂二期、3个工业治污项目在今年内可完工,周坪垃圾处理项目、杨林桥污水处理项目、香溪河治理二期3个项目在“十一五”期内均不能完工。
3、少数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不到时位。小型建设项目,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环评未批先建、边办边建、久拖不验的现象比较普遍。
4、自身能力建设存在不足。监察、监测人员编制配备及素质上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化的要求和工作需要。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分析
秭归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十一五”期间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环境状况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秭归县地理位置特殊,三峡工程坝区库首,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发展区,环境问题十分敏感,如果不认真解决环保问题,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三峡工程形象,同时如果不处理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势必影响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社会经济将会快速发展,污染物产生总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工业“三废”的产生量将会不断增加,治理的技术与水平若跟不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势必会增加。同时,噪声扰民较为普遍,生活噪声污染影响依然严重,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不断加重,酸雨发生频率比较高。二是城镇规模的扩大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会增加,城市污水污染环境和垃圾围城的问题日趋严重。三是畜禽养殖业的大量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处置难度大。畜禽养殖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并成为危害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养殖场变动大,分布分散,治理和监管都有一定的困难;四是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大量氮磷等营养随地表径流冲刷进入地表水,将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污染治理的难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三峡蓄水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库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一是三峡市库区长江干流一级支流库汊形成滞水区,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下降,“水华”在这些区域普遍发生,秭归县境内香溪河、童庄河和吒溪河等8条支流相继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二是库区清漂任务艰巨,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资金保障及最终处置方法;三是船舶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置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滚装船翻坝转运给秭归带来了新的环境风险。
(三)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环境监管任务艰巨。
建设项目不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及“三同时”制度,擅自停运环保设施等环境违法现象时有发生,环境监管任务艰巨。加上长期以来由于盲目采选,形成的采空区、采矿废石及尾矿造成地质灾害和土壤破坏,加剧当地人地矛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产生明显的制约。同时,当前群众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问题投诉量也迅猛增长,污染投诉数量不断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加强环保执法,维护社会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四)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滞后,已建成项目运行困难。
我县水污染防治第一批、第二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环保设施逐渐完善并投入运行,第三批水污染防治项目和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建设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营经费明显不足,运营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规模小,成本高,收费难以到位,经费难筹集,维持正常运行相当困难。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县重点流域和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重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县城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90%以上,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分别控制在化学需氧量排放量0.08万吨、氨氮排放量0.0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0.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0.32万吨、烟尘排放量0.05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0.04万吨以内,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7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率达到90%,辐射工作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100%;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区有所好转,有健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比例达到90%;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级别。
(二)主要任务
1、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把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的工作方针,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层层落实责任,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完善政策,落实污染减排各项措施。坚持政府监管、企业减排、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和政策支持体系,强化污染减排激励和约束机制。
2、积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倡导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一体化。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和园区建设;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导群众树立绿色消费理念,推广普及绿色消费模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走出一条“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道路。以光电子、建材、轻纺服饰和农产品加工等4大行业为重点,实施一批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项目,建成20家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示范企业;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应强制审核的重点污染企业要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建成一批废物“零排放”企业。
3、深入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采取有力措施,组织开展环境保护专项治理,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改善水、大气和人居环境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企业或生产线,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规定、环保不达标、超标或超排污许可证要求排放的企业实施关停。重点治理小造纸、小塑料、集镇污水的污染,严格淘汰落后产能和关停不符合产业政策的污染严重的企业。
4、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将预防为主的方针落实到发展规划与决策阶段,全面落实规划环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对排污单位的审核和监管,实施污染源提标升级治理及综合利用工程,降低工业废水、废气及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执法,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打击力度。严格新建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切实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对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及生态环境敏感区等重点区域,严禁兴建影响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不符合城镇总体规划、环境规划以及位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得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新建项目未通过环评审批的一律不准开工,在建项目环保设施不配套的一律不准投产。
5、加强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护,确保库区水环境安全。认真抓好三峡工程后续规划重点治理项目的实施,加强长江干支流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做好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防治,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三峡库区内围网养殖,取缔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严格执行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护措施,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严格控制船舶污染,加强三峡水库生态保护和修复,对主要入库河道、河口进行综合治理,进一步降低氮磷入库总量,控制三峡库区流域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加强库区漂浮物的清理与处置。
6、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根据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要生态服务功能,实行生态环境分区域控制和管理,启动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工作。加强资源开发类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切实加强对水电项目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和努力消除水电开发对水系、生态和人文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加强旅游开发活动的环境保护和监管。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防范外来物种入侵,维护生态安全,加强自然保护区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
7、坚持以点带面,着力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环境合法权益为出发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切实抓好源头控制、过程管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大力推行农业清洁生产,努力推进“田园清洁化、家园整洁化、水源洁净化”工程。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使用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采取灌排分离等措施控制农田氮磷流失,大力推广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推广环保型农膜使用和农作物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土壤环境现状调查,积极防治土壤污染。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作,建设有机食品生产试点示范基地。加强农村生活垃圾收集与处理,加大农村生活污染治理力度,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改善农村生产与生活环境。开展生态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创建5个环境优美乡镇、10个文明生态村。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
8、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县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力争实现全县所有乡镇集镇均建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置场,进一步完善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加强运行监管,保证正常运转,确保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规划目标要求。加快城区工业大气污染源的治理、改造进程,重视解决油烟污染问题,加强建筑施工和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的扬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城市清洁能源的比例,因地制宜地发展以燃气为主清洁能源。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加强噪声污染控制。优化城市工业布局,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着力推进省级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力争尽早通过验收。
9、加强核与辐射环境管理。完善辐射安全资格许可制度和放射源登记管理制度,加强核与辐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竣工验收工作。加强放射性废物的收储和使用管理。完善突发核辐射事件的现场处置,以及辐射监测、剂量估算等日常管理。
10、加强固体废物与危险废物环境污染防治。鼓励和引导固体废弃物重点产生行业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技术和工艺,开展资源综合利用,从源头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重点提高废弃化学品、煤矸石、粉煤灰、炉渣、冶炼废渣、尾矿等废物的回收和循环利用;积极推进各种建筑废弃物及秸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规范废旧电子、电器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工作。以危险废物申报登记和经营许可证管理为核心,继续推进全县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收集、运输、集中处置设施及管理体系的建设。严格按照标准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完善城镇垃圾收运网络体系建设,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
11、提高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环境管理基础设施和条件。按照统一、效能、标准化的原则,建立科学的环境保护监测、监控和信息传输体系。县环境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机构标准化建设达标。健全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所有建成运行的污水处理厂、国控和省控重点污染源全部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与市环保局联网,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建设县城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建立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初步具备能应对一般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到机构健全、职能完善、编制齐全,加大环保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第二篇:zo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mxs
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星海部(十佳营业部)园区湖东邻里中心营业部 24 小时报名热线:4001-1212-00 http://
秭归县“十二五” 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调研报告
秭归县环境保护局 邓斌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
为科学编制秭归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县环保局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环保 规划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十二五”我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的形势,结合秭 归县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现状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及环境保护需求,广泛征求了各县直部门、乡镇、村、企业以及一些社会知名人士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 上着手编制了我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完成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十一五”环保规划指标完成情况 “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中: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废水中化学需氧 量、氨氮排放量在 2005 年水平上削减 5%,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量全 部达标,工业固体废物基本实现零排放的规划目标;大气、地表水、噪声及生态环境等环境 质量主要指标达到规划目标; 工业废水处理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工业废气处理率、工业废气排放达标率以及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等污染防治指标全面完成达 标,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二级)达到 88%,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时 98%以上;重点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控率、重点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发放率、放射源涉源单位安 全许可证发放率、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排污费征收面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率 均达到 100%,环保投入占 GDP 的比例在 2%以上,达到规划目标,环境保护能力建设还有 待进一步提高。
(二)重点任务和项目落实情况
1、工业污染防治成效显著。一是严格环境准入,重点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执行 基本到位,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完成了秭归经济开发区环评,并通过了省环保厅审 查批复。二是工业污染源治理项目全面完成,“十一五”环保规划工业污染源治理的项目 8 个,已经建成验收投入使用的有 6 个,2 个因企业转产关闭无在建必要而停止建设。有 三是产业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开展了废旧塑料加工企业的整治,关闭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废旧塑料加工 企业 6 家,关闭小造纸企业 6 家,淘汰关停 4 家工艺落后年产能 66 万吨的立窑水泥生产线。四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五是开始实
施排污 许可证制度,对纳入统计范围内的 21 家工业企业发放了排污许可证,加大日常监察和监测 力度,污染物总量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
2、城镇环境保护有序推进。一是严格落实规划,杜绝污染向城镇转移。按照城镇环境功 能分区,实施重大项目综合抉择机制,对集镇工业项目,严把审批关口,杜绝新建工业企业 落户居民聚居区,保证了集镇环境质量。二是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大大提高。库区集镇 5 个污 水处理厂和 6 个垃圾处理项目均已建成投入使用,使库区集镇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处置率都达 到 90%以上,改善了集镇生活环境。县城污水处理二期扩建项目开工建设;县城垃圾处理
1 苏州湖东店地址: 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街 178 号湖东邻里中心(好利来蛋糕斜对面)传真: 0512-62891692、62891691 电话:62926341、62891691、81660343、***、***(24h 服务热线)、81660343(早 9: 00-晚 20:30)畅途旅游网:http:// http://苏州市民首选出游助手!
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星海部(十佳营业部)园区湖东邻里中心营业部 24 小时报名热线:4001-1212-00 http://
场二期项目主体工程已完工,今年可建成投入使用; 杨林桥镇污水处理项目和周坪垃圾处理 项目已完成可研、初设等前期工作,今年可开工建设。三是县城中心区禁止使用燃煤锅炉的 规定继续得到严格执行,县城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城区燃煤锅炉建设的管理力度,取 缔宾馆等违规建设的燃煤锅炉,鼓励和推动城区宾馆和居民使用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县城城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四是“三区”建设有序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得到加强。加 强了餐饮业的管理,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餐饮业管理规定,餐饮业油烟污染管理进一步规范。加强了娱乐行业、建筑施工噪声的管理和治理,积极调处噪声扰民污染纠纷,及时化解矛盾 和纠纷,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为控制城区交通噪声出谋划策,积极支持三峡翻坝高速公 路建设,协助开展了环评工作,有力的推进了城区噪声控制工作。“烟尘控制区”、“噪声达 标区”及“安静居住小区”三区建设有效展开。
3、农村环境保护得到加强。一是加强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的防治工作。开展了畜禽养殖业 污染调查,畜禽养殖业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全县的畜禽养殖粪便基本实现了粪便还田利用,规范了畜禽养殖业的环保管理
理,降低畜禽养殖的污染。二是加强了旅游业的环境保护,旅游 区环保管理得到了规范。加强了旅游区的环评审批工作,开展了九畹溪、泗溪、凤凰山景区 及链子崖风景区的环评工作,明确了旅游区的环保目标和要求。督促和指导九畹溪、泗溪等 风景区开展了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工作,旅游区环保管理得到了规范。三是积极探索生态 示范村、镇建设。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适时组织开展新农村环境环保工作。结合全县实际,归州镇环境优美乡镇通过省环保厅验收,正在申报一个生态村和一个环境优美乡镇示范建 设。
4、库区水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一是积极开展了流域水污染防治。香溪河流域水污染防 治项目一期项目已实施完毕,二期工程已开工建设,九畹溪和青干河 2 个流域项目完成可研,纳入《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后续项目。二是库底固废清理全面完 成。圆满完成三峡水库四期蓄水库底固体清理任务,共清理固体废物 82439 吨,清理生活垃 圾 81639 吨、管道沟渠污泥 800 吨。三是库区漂浮物清理机制建立。建立了清漂长效机制,成立了一支专业清漂队伍,确定清漂专船。截止 2009 年底,秭归县共出动清漂船只 12939 船次,打漂人员 6.78 万人次,累计打捞漂浮物 13.03 万吨,其中长江干流秭归段共出动清漂 船舶 7531 艘次,人员 4.04 万人次,打捞漂浮物 7.94 万吨。其中四期蓄水期间全县累计出动 清漂船只 3703 船次,累计出动打漂人员 18110 人次,累计打捞漂浮物 33143 吨。四是库区 支流的监测和巡查力度得到加强。对于库区主要支流每月开展了水质监测和巡查,密切关照 库区支流水质变化,建立了水华应急监察、巡查机制。五是拆除库区网箱养鱼,促进库区水 质改善。
5、饮水安全不断加强。一是划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2007 年、2009 年根据水源地变化 情况,提请县政府印发了《秭归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实施方案》(秭政办发[2007]83 号、秭 政办发[2009]83 号),进一步明确了水质要求、保护区范围,并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防护 工作作了详细的规定。设立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界碑及警示牌,公布了饮用水源环境信息。二 是加强水源地的监管,确保了饮水安全。“十一五”实施五年来,加大了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持续开展饮用水源整治专项环保行动,同时采取有限措施,切实加强了水源地的保护工作: 一是县环境监测站每月对县城一、三水厂饮用水源进行定期监测,掌握水质情况;二是不定 期对乡镇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进行监督检查及水质监测,禁止在水源保护区内建设影响水体 水质的项目
,禁止向饮用水源内倾倒固体废物;三是严查影响水质安全的环境违法行为。
2 苏州湖东店地址: 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街 178 号湖东邻里中心(好利来蛋糕斜对面)传真: 0512-62891692、62891691 电话:62926341、62891691、81660343、***、***(24h 服务热线)、81660343(早 9: 00-晚 20:30)畅途旅游网:http:// http://苏州市民首选出游助手!
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星海部(十佳营业部)园区湖东邻里中心营业部 24 小时报名热线:4001-1212-00 http://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酸雨、噪声环境质量指标未完成规划目标。酸雨发生频率高,尚无有效控制措施。2006 年至 2010 年 6 月县城酸雨发生率均在 80%以上,与规划目标酸雨发生率控制在 60%差距较 大。主要原因一是秭归县城居民能源结构中燃煤使用量居高不下,县内本地煤含硫量高;二 是县城四周为山,地理环境不利于废气扩散。交通噪声居高不下,达标路段低。主要原因是 翻坝车辆穿城而过,车辆载重量大,车流量大,且多为上坡路段,加重了噪声污染程度。翻 坝高速通车后此问题将可得到解决。
2、项目进展不平衡。“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时,为了更多的争取项目,将非库区集镇 的污水、垃圾处理及三条较大支流的流域治理均纳入了县规划,致使规划项目列的较多,现 因未纳入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无资金来源,未实施;同时 》 因国家《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修订本)》2008 年才批准实施,规划滞后导致 已纳入的流域、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进展也滞后,目前仅县城垃圾场二期、县城污水处 理厂二期、3 个工业治污项目在今年内可完工,周坪垃圾处理项目、杨林桥污水处理项目、香溪河治理二期 3 个项目在“十一五”期内均不能完工。
3、少数项目环评及“三同时”执行不到时位。小型建设项目,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 环评未批先建、边办边建、久拖不验的现象比较普遍。
4、自身能力建设存在不足。监察、监测人员编制配备及素质上远不能达到国家标准化的要 求和工作需要。
二、“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形势分析 秭归县环境保护工作在“十一五”期间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当前环境状况同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秭归县地理
位置特殊,三峡工程坝区库首,属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限制发展区,环境问题十分敏 感,如果不认真解决环保问题,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影响三峡工程形象,同时如果不处理好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势必影响全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社会经济将会快速发展,污染物产生总量将会进一步增加。一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工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工业“三废”的产生量将会不断增加,治理的技术与水平若跟不上,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势必会增加。同时,噪声扰民较为普遍,生活噪声污染影响依然严重,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不断加重,酸雨发生频率比较高。二是城镇 规模的扩大及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将会增加,城市污水污 染环境和垃圾围城的问题日趋严重。三是畜禽养殖业的大量发展,畜禽粪便的排放处置难度 大。畜禽养殖特别是规模化养殖场已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重要污染源,并成为危害农村居民 生活环境的重要因素。由于养殖场变动大,分布分散,治理和监管都有一定的困难;四是农 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大量氮磷等营养随地表径流冲刷进入地表水,将加剧水体富营养化,增加水体污染治理的难度,农业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三峡蓄水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库区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一是三峡市库区长江干流一级支流库汊形成滞水区,水体自净能力减弱,水环境容量下 降,“水华”在这些区域普遍发生,秭归县境内香溪河、童庄河和吒溪河等 8 条支流相继发生 了不同程度的“水华”现象;二是库区清漂任务艰巨,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持手段、资金保障及 最终处置方法;三是船舶垃圾污水的收集、处置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滚装船翻坝转运 给秭归带来了新的环境风险。
3 苏州湖东店地址: 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湖街 178 号湖东邻里中心(好利来蛋糕斜对面)传真: 0512-62891692、62891691 电话:62926341、62891691、81660343、***、***(24h 服务热线)、81660343(早 9: 00-晚 20:30)畅途旅游网:http:// http://苏州市民首选出游助手!
苏州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园区星海部(十佳营业部)园区湖东邻里中心营业部 24 小时报名热线:4001-1212-00 http://
(三)环境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环境监管任务艰巨。建设项目不严格执行环评制度及“三同时”制度,擅自停运
环保设施等环境违法现象时有 发生,环境监管任务艰巨。加上长期以来由于盲目采选,形成的采空区、采矿废石及尾矿造 成地质灾害和土壤破坏,加剧当地人地矛盾。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产 生明显的制约。同时,当前群众环境意识普遍增强,对环境问题投诉量也迅猛增长,污染投 诉数量不断上升,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加强环保执法,维护社会稳定任 务十分艰巨。
(四)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滞后,已建成项目运行困难。我县水污染防治第一批、第二批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工业污染治理项目环保设施逐 渐完善并投入运行,第三批水污染防治项目和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也即将开工建设,建设任务 十分艰巨。同时,已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营经费明显不足,运营机制 不完善,尤其是乡镇集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规模小,成本高,收费难以到位,经费难 筹集,维持正常运行相当困难。
三、“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主要目标 “十二五”规划主要目标是,到十二五期末,全县重点流域和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重点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 100%,县城空气质量好于二级标准天数达到 340 天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 90%以上,饮水安全得到 有效保障,农村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分别控制在化学需 氧量排放量 0.08 万吨、氨氮排放量 0.05 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 0.3 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 0.32 万吨、烟尘排放量 0.05 万吨、工业粉尘排放量 0.04 万吨以内,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为 零;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7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率 90%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 100%,重点污染源在线监 控率达到 90%,辐射工作单位安全许可证发放率 100%;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部分地 区有所好转,有健全管理机构的自然保护区比例达到 90%;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提高,环境 监测站和环境监察大队能力达到标准化水平级别。
(二)主要任务
1、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主要污 染物总量减排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把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经 济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坚持“治旧控新、监建并举”的工作方针,突出抓好重点流域、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减排,层层落实责任,依靠科技,加大投入,完善政 策,落实污染减排各项措
第三篇:宜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
宜兴市“十二五”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摘要)
发布日期:2012-06-20
一、“十一五”的成绩总结及发展形势的分析
(一)主要工作成效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全面贯彻落实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等重大战略思想,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环境立市、生态立市”理念,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全面越升更高层次,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环保执法力度不断加大
环保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全市建立了环境保护执法责任工作体制,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工业窑炉整治”、“建材结构调整”和“化工行业专项整治”等环保专项行动,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进行专项监察,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建立了环保举报热线“12369”,受理群众举报和信访,严厉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保障了人民群众享有良好环境的基本权利。
2、环境质量持续好转
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各项指标稳定保持Ⅱ类以上,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已全面完成“十一五”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的目标。至2010年宜兴市11个小康断面和41个水功能区全部达标,达标率100%;28个河长制断面有25个达标,达标率89.3%,入境和入湖水质较 2005年均有明显好转,入湖水质优于入境水质。
大气环境质量。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达二级标准的天数自2006年以来稳定保持在330天以上,2010年全市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和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约为345天。
3、总量减排任务提前完成
按照无锡市人民政府下达的《宜兴市“十一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目标责任书》的规定,到2010年,我市的COD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32%;SO2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削减33.8%,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确定的均削减20%的目标任务。
4、生态创建成效显著
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倡导各种类型的环境创建活动。2006年我市成功创建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2009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生态市的考核验收。同时,积极开展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10年,我市已有12个乡镇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村已创成国家级生态村,76个村已建成为省级生态村,13个村成功创建成省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全市已成功创建绿色社区75个、绿色家庭411户、绿色学校122所、绿色宾馆(饭店)14家、环境教育基地10个。竹海公园、龙背山自然风景区、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点已初具规模,阳羡茶园、江苏省观光农业科技示范园、氵伏东珍稀植物园等一批生态农业观光基地也已逐步形成。
5、环保理念得到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大力开展了环境保护的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一是采用行政手段,进一步强化了政府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责任意识。二是采用了社会监督手段,在坚持环境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开的基础上,开始实施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和政府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制度,定期将企业的排污和整治情况、政府的环境管理和督察情况以及当地的环境质量状况等信息,向群众公开,更好地接受群众监督。三是采用激励手段。对环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落实污染治理措施,坚持实施达标排放的企业,给予适当的污染防治资金补助。
6、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我市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三个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止到2010年底,我市建成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30座、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座。市环境监测站积极
申请并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现场评审,获得了“实验室认可”证书,并通过了2009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组织的全国酸雨普查质控考核;环境宣教也向宣传内容通俗化、宣传媒体立体化、宣传手段数字化、宣传对象大众化、宣传工作平时化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前进。
(二)发展形势分析
1、机遇分析。“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实现率先发展、转型发展、科学发展的关键阶段,承接“十一五”的良好发展态势,未来五年,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宜兴的空间优势、人文优势、环境优势更加彰显,承载高端产业、集聚高端人才、吸纳高端要素的能级将大幅提升,形成产业、城市、生态“金三边”良性互动的竞争优势使宜兴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之势,进入一个量质并举的快速发展期。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关键时期,环保工作将迎来新的机遇,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将达到新的高度。
2、压力分析。一是资源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高速的经济增长、快速的城市化进程,给我市城乡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挑战,加上我市处于流域下游、太湖上游,承接的过境污染也在大幅增加,尽管我们不断加大治理力度,但污染排放总量仍然居高不下。二是水环境质量改善任务仍然艰巨。近年来,我市主要入湖河流水质总体呈改善趋势,但是部分河流尚未达到相应功能区水质目标,城乡仍有部分劣五类甚至黑臭河流,全市水环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三是污染减排压力继续增大。经过前几年污染减排工作的强力推进,我市基本完成了污水处理厂、电厂脱硫等减排工程,减排空间已十分有限。“十二五”期间,污染减排的重点将从工程减排转向结构减排,同时还增加了氨氮、氮氧化物、总磷减排任务,减排难度和压力进一步增大。四是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环境监测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烟、尘、气等污染因子的监测技术和分析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固危废处置亟需进一步规范;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农村环境已成为全市环保工作的明显短板;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尚需进一步普及,生态文化宣传教育仍需进一步广泛、深入。
二、“十二五”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市环境质量达到功能要求,农村环境质量有较大提高,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恢复,环境法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环保监管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初步建立低碳经济示范体系,完善循环经济示范体系,创建生态文明先驱城市,满足生态文明社会的要求。
(二)主要任务
1、乘势而上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对照目标任务,围绕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循环经济、建设低碳城市、倡导低碳生活、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开展区域环境整治等主要内容,抓紧确定一批重点工程,分排定一批重点项目,并抓好分解落实,进一步明确责任分工,加快组织实施,有力有序推进生态文明城市创建,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2、持续不断推进民生环保。抓住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行业,继续开展专项集中整治,大力推进实施“蓝天工程”,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生态村建设。
3、坚定不移推进治太保源。加快实施治太重点工程,进一步加强“河长制”管理,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继续推进生态修复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规范固危废处置。
4、多措并举推进污染减排。科学制定减排任务,切实强化污染源头控制,全面落实管理减排,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生活。
5、坚持不懈推进能力建设。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环境执法监管。
6、持之以恒推进环境管理创新。加快落实区域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加快实施环境经济政策, 积极开展处罚案件跟踪回访。
7、坚定不移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加大项目审批服务力度,加大环保技术服务力度,加大治理资金支持力度。
三、“十二五”工作举措及保障措施
(一)工作举措
1、深入开展污染防治,不断提升环境质量
一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继续推进和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加大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总量减排力度,推进和完善油烟污染整治工作,加强对城市扬尘污染的防治,推进实行氮氧化物减排工程,促进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等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二是突出太湖为重点的水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积极创造条件在全市范围内实施排污权有偿使用,建立排污权交易平台,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继续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监测、监管,坚决淘汰工艺落后、污染严重、附加值低、资源消耗高的产品和产业,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定宜兴市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地方标准,加大环境执法和对环境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切实加强老污染源的监管。继续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同时对现有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鼓励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水回用系统,进一步提高城市污水治理和污染控制水平。加速推进工业污水接管和城镇生活污水纳管工作,实现园区内工业废水接管网达到100%,城区生活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0%以上。继续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重点是进行流域水环境整治与水质净化工程、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工程和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横山水库、油车水库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西氿备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优质安全供水。
三是加强区域环境噪声控制。优化调整环境噪声功能区划,控制社会、交通、建筑和工业噪声,加快建设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建成噪声监控系统;优化全市噪声功能区划,保证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
四是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危废全过程监督管理,提升危险固废防治水平,降低危废存贮、转运、处置等环节的环境风险;积极研发、推广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促进污水厂污泥资源化利用,确保污泥实现无害化处置和利用;努力提高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所有城镇逐步推行生活垃圾“大分流”,有序推进生活垃圾“小分类”;完善和落实有关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和处置的优惠政策,促进工业固废的高效综合利用。
五是积极防范重金属潜在的污染风险。提升六个“涉重行业”的污染防控水平,控制和防范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鼓励企业进行深度处理,提标升级,实施同类整合、园区化集中管理,推动含重金属废弃物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对涉重企业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不断促进技术进步、污染减排和环境管理的全面规范。
六是重视土壤环境污染控制,推进土壤修复工程。加强监测、评估,强化土壤污染的环境监管,编制并实施全市土壤污染防治规划。
2、全面实施污染物减排
以“消化增量、削减存量、控制总量”为原则,优先实施结构减排,全面推行分类减排,着力强化管理减排,继续巩固工程减排,积极推进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减排。确保到2015年在2010年污染源普查调整数据的基础上COD、SO2、氨氮、总磷、氮氧化物削减20%。
3、加强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农村环境质量
一是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把周铁、新庄、丁蜀三个镇17个行政村连片整治作为全市的先行示范地区,开展农村村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连片整治,在此基础上,选择位于宜兴市优
质饮用水的水源地──横山水库上游的太华镇和太湖“西走廊”上的重镇丁蜀镇农村地区进一步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
二是加强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然村的接管工作,对城镇污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的自然村继续推进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
三是严格监管农业秸秆焚烧,推进秸秆资源化工程建设,搞好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四是全面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处置工程,严格控制畜禽养殖和围网养殖,推进生态养殖示范工程建设,继续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量。
4、完善生态绿色廊道,构建生态保护屏障
一是完善水系廊道。加快环太湖、滆湖、东氿、团氿、西氿生态带建设,深入推进“五退”、“三还”湖滨保护带建设行动,构建完整的全市生态防护隔离带,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漕桥河、官渎港、东氿、阳山荡等关键性河、湖湿地,建成武宜运河、芜申运河等航道和主要入湖河道两侧生态林带改扩建工程,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和污染拦截与生态景观功能。
二是拓建道路廊道。在高速公路、铁路、不同等级公路两侧布置宽度不等的绿化带。三是构建城镇生态保护屏障,确保到2015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
5、创新管理机制体制,提高环保工作水平
一是用好环保政策工具,推动创新发展。完善地区环境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和区域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创新环境价格和市场政策,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政策,建立和完善交易平台;创新环境财税政策,确保环保支出与GDP、财政收入联动增长;创新绿色金融与资本市场制度,建立健全绿色信贷、绿色税收等制度,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二是发展壮大环保产业,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宏观调控,搞好规划引导,坚持科技引领,推动创新发展,实施品牌战略,营造磁场效应,加强对外合作,加快人才培养,拓
宽投资渠道,加大发展支持力度。制定环保产业投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保证成长型环保企业信贷融资,采取BOT、TOT等多元合作,各尽所能,实现政府、企业双赢。
6、实施“感知宜兴,智慧环保”工程,提升环境监管能力
一是建设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为了保障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在横山水库及三个主要入库涧沟(李家园涧、杨店涧、横涧)各建一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实时、动态、连续监控饮用水源水质情况。
二是继续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建立一个涵盖全市主要污染源和重要环境敏感点的视频监控、监测系统,并将原有主要污染源的废水流量计整合到新系统中,具备电子地图功能。
三是建设放射源网络平台。加强全市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加强对开发利用伴生矿、使用开放性同位素等企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严格的“放射源身份证”管理制度,实现放射源的动态管理,加大对伴有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管理力度。
四是加快建立应急指挥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不断增强环境风险防控能力。
五是加强太湖水质监测预警中心的联动机制,建设完善环境污染和太湖蓝藻监测预警系统。六是继续推进建设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和管理系统以及大气、水质、噪声等的自动监控系统,接入全省在线监控网络,数据实时显示。
七是加强对涉及重金属、有毒有机物等企业的监管、监测,同时注重对重金属、有毒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进行研究。
八是改进思路,由“监管”向“监管与服务兼顾”的方向转变,加强污染防治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把先进的环境管理手段推荐给企业,如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和其它绿色标志认证等,帮助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
7、巩固深化生态创建成果,夯实生态文明社会基础
一是培育全方位的生态意识文明体系。大力弘扬宜兴文化,共建太湖流域生态文明,优先发展生态教育,提升全民生态文化素质,至2015年,建成和完善西太湖、氵鬲湖、横山水库水环境保护、龙背山森林公园等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力争建成20个以上特色鲜明的生态公园(建筑)、生态文化长廊等生态文化设施,广泛进行生态宣传,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二是构筑高效低碳的生态产业文明体系。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打造五大生态农业区,在太湖一级保护区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生态农业节水工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建立全市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工业生态文明建设,重点打造环科园、宜兴经济开发区、陶瓷产业园为重点的环城工业圈和以官林、高塍、新建工业集中区为重点的沿宜金线工业带;优化工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优先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光电子三大新兴产业,培育环保、高端线缆、陶瓷三大优势特色产业,全面促进低碳型工业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积极发展循环工业,建立现代物流仓储业,提升和完善宜兴城西物流园,加快建设长三角金属物流园。
三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文明体系。四是倡导绿色简约的生活行为文明体系。五是构建多层次的生态制度文明体系。
(二)保障措施
面对未来五年全市环境主要任务,环境保护工作应在以下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
1、健全法规体系,提高规划权威地位。
2、民本为先,努力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完善考核机制,强化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4、运用市场机制,拓宽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渠道。
5、统筹规划,深入开展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
6、完善决策机制,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7、强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8、加快科技创新,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
9、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政策体系,探索环保新道路。
10、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环境保护公众参与。
第四篇: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
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
钦浪网·新闻中心 时间:2011-02-24 08:49 来源:解放军报
钦州广西国内国际社会文娱体育视频专题深度聚焦钦浪调查钦浪民声钦浪活动本站公告
核心提示:廖锡龙: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
廖锡龙在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全体会议讲话要求 全面提升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
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第14次全体会议21日在京召开,中央军委委员、全军环保绿化委员会主任、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会上讲话强调,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的决策指示,充分认清军队肩负的重要职责,全面提升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服务。
廖锡龙指出,生态建设是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环境就是保战斗力。各级各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善营区环境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让广大指战员更多地享受到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要主动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军营行动;大力加强生态军营建设,推动绿色营区向生态营区升级转变;积极倡导生态文化新理念,加快形成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行为和消费模式。
廖锡龙指出,要充分发挥军队自身优势和突击队作用,积极支持国家和地方重大生态环境民生工程建设。要按照国家构建国土安全屏障的总体要求,加大“三荒”造林和现有林木资源管护力度;按照国家环渤海等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规划方案,加强驻这些地区部队污染源治理;按照国家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军队水利普查的各项工作;按照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管理的有关规定,把国家下达给军队的国债资金管好用好。他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军事特种污染源治理,全力做好军队环境安全监管工作。
廖锡龙强调,要不断开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新途径,进一步完善机制,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努力实现多方参与、互惠共赢、科学发展。要进一步拓展融合领域,加大融合力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会议讨论审议了《军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十二五”规划》和《2011年全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要点》。总参谋长助理陈勇、总政治部副主任贾廷安、总后勤部副部长**、总装备部副部长牛红光出席会议
第五篇:宣城市旌德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宣城市旌德县“十二五”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十二五”是我县“加速发展、跨越赶超”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需要环境保护规划解决环境问题、开创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的战略机遇期。科学谋划“十二五” 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对于指导我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及其专项规划编制和全面推动“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环境形势
(一)《旌德县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
旌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为“十一五”环保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污染物减排两项约束性指标为抓手,兼顾环境质量改善,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污水处理厂工程发挥效益,规划实施基本达到了规划目标的要求,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重要转变。总体看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十一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排放基本得到了控制,环境污染恶化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生态创建初见成效,规划实施总体进展良好。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基本完成。二是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徽水河控制断面的COD达Ⅲ类标准保持平稳。县城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要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三是上级支持的重点工程稳步实施。截止2009年底,12个项目完成投资293万元。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我县获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生态村9个、绿色学校1所,开展了1个生态基地建设,生态旌德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五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成果明显。
完成“十一五”规划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压力:一是减排目标任务仍十分艰巨,消化新增污染物增量的压力也将不断加大。二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严重滞后,农村环境问题复杂而艰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面源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三是环保机构、队伍能力建设速度缓慢。“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一些经验、教训需要在“十二五”期间进一步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一是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历史性转变、让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等重大战略思想提出并逐步实施;二是通过总量核查、目标责任制、环境功能区划等措施,严格落实县乡环境保护责任;三是继续发挥污水处理厂运行实效,为发展奠定基础;四是以总量约束性指标为核心,带动了全面工作。
(二)未来环境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因素仍然较强,能以较高的增速实现经济增长。一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进入实施阶段;二是消费需求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外贸出口呈恢复性增长;四是农业预计增速加快;五是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工业快速增长态势不会改变;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快速推进,还有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出现;六是第三产业在刚性需求带动下继续保持平稳增长,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十二五”期间,由于多重危机复合将使得环境问题变得复杂和不确定:污染物介质从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由单纯的工业点源向工业点源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县城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和流域转变。
可以预计到2015年我县的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上升态势,二氧化硫新增排放量仍然较大,氮氧化物排放量保持继续增长的态势。
二、总体设想
“十二五”环保规划的编制将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作为“十二五”规划的三个着力点,即以改善环境质量为切入点,以削减总量为重要抓手,着力形成与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机制体制,在实现环境形势趋好的同时,严格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改善民生。
(一)通过总量控制实现宏观层面环境形势基本面持续趋好
十七大要求,到202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控制仍将是主要目标。应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着力通过总量控制工作,大力推进治污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促进污染物产生量、资源能源消耗量的减少,优化经济发展。总量减排以结构减排为主,强化总
量控制的“倒逼传导机制”,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加强治污设施包括环境基础设施的监管,提高运行效率,从重建设和运营并重过渡。改变污泥处理、管网建设与城镇污水处理不配套的局面,将其作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个有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未解决污泥处理的扣减其减排量。利用污水处理费的拨付约束出水水质,并实现12项指标全部达标。
“十二五”期间我县减排潜力下降,主要污染物减排空间将逐渐减少,实施难度将明显加大,总量目标制定将更好考虑可能性和技术经济可行性因素,综合地区差异、现状治理水平、环境质量现状、经济发展水平、污染密集型行业产值比重、污染排放强度、环境容量等因素进行分配,不追求区域总量削减比例简单均衡,逐步促进县域环境基本服务均等化。
“十二五”期间国家的总量控制工作将向区域性总量控制和强化特征因子控制转变。具体总量控制因子选择、路线设计将更多考虑环境质量改善切入点,着重选择对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起着瓶颈作用的重要因子,但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和削减方案制定不应单纯从改善主观愿意出发,应按照环境质量响应、技术可达可控、经济可承受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工程保障、立法政策、政府预算等为主要实施计划内容,编制基础条件具备、保障措施可行、全面可达的总量控制实施计划。
(二)以环境要素为切入点推进区域层面环境质量改善
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全面质量考核条件难以具备,将采取以控制为主同时加大质量控制切入的模式。在“十三五”左右逐步实施总量、质量双重控制,在2020-2030年左右实施质量考核优先。
“十二五”期间,我县主要通过控制COD和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指标,解决颗粒物、、水质超标问题,解决环境质量评级体系与老百姓感觉不一致的问题,充分发挥社会公众保护环境。加快建立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评估方法与指标;推行“河长制”、生态补偿、上下游交界面考核,分解并明确规划环境质量目标。“十二五”期间仍以解决常态污染物为主,同时积极启动其他污染物的防治工作。增加区域性环境质量指标,完善监测指标体系,建立质量评估方法,把环境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
“十二五”规划编制将与环境质量改善相关联,淡化工作领域、强化要素导向,逐步建立水、气、土壤的环境要素规划体系,提高要素规划对具体环境工作的指导性。统一编制重点流域规划;将解决颗粒物超标问题作为“十二五”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强化土壤防治内容;研究面源污染防治问题,着力解决氨氮水质超标问题。
(三)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
“十二五”乃至2020年将是工业化中后期,我国经济社会处于高速发展和转型阶段,我县也将面临化工、电子、农副产品深加工创业的快速发展期,阶段特征决定了环境风险因素的重要性。要启动环境安全风险防范与应急的研究和调查工作,识别我县环境风险的高发区域和敏感行业,加强对重大环境风险的动态监控与风险控制。在抓重点污染源的同时,把中小企业有效的纳入管控范围。加强环境污染损害评估,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把防范重大污染事故、提高应急能力作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的重要出发点。
要建立全过程的技术管理体系,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质量标准、环境准入要求、过程控制、竣工验收等环节建立制度,实施风险评价,推动企业落实环境风险防范工程措施。对重点风险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企业环境信息通报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公布制度,落实环境污染法人负责制。
三、规划原则
(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主要的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为治污理念,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的全防全控为抓手,以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奠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基础,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二)基本原则
战略相应,民生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基本思路中具体体现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以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在指标选择、技术路线、控制模式、规划主线等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新思路,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集成创新。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强化可达可控分析,兼顾需求与可能,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创新规划思路,实现系统集成。
整体部署,重点突破。在“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措施,三大着力点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环境保护力度不减。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结合“十二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务求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环境安全。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主导,综合推进。强化环境保护的政府意志,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环境保护新格局。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三)规划体系
“十二五”环保规划体系以改善民生为基本出发点,以综合分析为先导,以要素规划为主线开展规划编制,实现环境总体规划与要素规划、市级环境规划与省环境规划以及乡镇环境规划、中长期规划与短期实施计划的统一,以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进一步落实并拓展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和职能。
“十二五”期间着重编制8个规划:旌德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含重点流域、饮用水源地)、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含重点污染物、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旌德县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旌德县环境监管及应急能力建设规划(含环境监测、环境监察与环境应急、环境信息、环境宣教、辐射等)、旌德县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旌德县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四、规划目标
(一)规划目标
围绕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区域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发挥我县自然生态的优势,将我县打造成社会和谐、绿色宜居、生态文明、持续发展的生态县城,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015年目标:全面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初步建成功能合理、系统完善的生态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
2020年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二)目标指标
到2015年,水污染治理水平及水环境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县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处理厂负荷率80%以上;全县工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95%,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COD、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有所减少;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
能要求,地表水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大于95%;全县地表水质量基本达到功能要求。
继续实施二氧化硫的减排,全面加强氮氧化物的污染防治,深化尘污染防治,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比2010年有所减少,县城空气环境质量好于Ⅱ级标准的超过330天。
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初步得到修复,单位面积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2010年有所下降,全县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比例提高。初步建立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律规和标准体系。完善废物全过程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固体废物收集处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置水平,固体废物利用、处理、处置设施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明显降低。全县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达到要求;危险废物贮存符合规范;玻纤废丝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处理能力达到150吨/日,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0%。
保障生态安全的生态系统格局基本形成,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建设全面启动,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面积有所增加,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环境问题突出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全面启动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达到初步遏制。
初步形成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建设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业务、监测技术、质量管理能力体系。基本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高。系统提高环境执法水平,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
五、重点任务
“十二五”环保规划在完善和优化总量控制的同时,强化环境质量的约束性要求。以跨界和区域性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以环境功能区划为导向,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进一步强化规划的分类指导和分区控制,以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人才工程作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推进历史性转变,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提供环境基础保障。
(一)工业污染全防全控
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开展排污大户定期审计和信息公开,强制性的将清洁生产审核作为环保验收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规划环评的作用,促进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落实总量控制要求,采用污染物排放总量倒逼机制使污染控制从末端逐步延伸到中段和前段,将环境管理从排污口向环保设备、环保设施延伸,建立工业行业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标准、设计规范和技术管理体系,实现大幅度减少工业污染物的产生和稳定的达标排放。
(二)水环境保护
以人为本,防治城镇和农村集中式水源地的环境污染,加强汇水区工业污染源有毒有害物质管控,将一类污染物产生、排放严格管理、优先控制,取代目前以常规污染物为主的准入和达标体系。加大水源地水质全分析工作,建立饮用水源地水质和饮水水质公告制度。创新水环境管理思路,以水生态为背景,充分考虑水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区域分异性,综合权衡水生态需求功能与人类需求功能,建立水生态保护目标、水质目标和最小水量目标相结合的近、远期多目标管理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调整全县水环境功能区划。将区域与水系关联、与控制断面对应、兼顾控制单元作为总量和质量关联响应的单元,控制单元内部强化污染源一入河排污口一断面水质输入响应关系,增强总量一质量一项目一投资的关联程度。
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突出让河流湖库休养生息的理念,编制水污染防治(水环境保护)规划,到2015年境主要河流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生态补偿政策加强重要河流源头的水质保护及水量维护,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包括增加脱氮除磷。水资源利用水平、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和管理水平。
全面启动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把管网、污泥、再生水利用作为污水处理设施的系统内容和“十二五”的工作重点。推进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建设集镇垃圾处置设施,积极推动农村
生产、生活而导致的面源污染防治,建立示范工程,试点实施面源削减与点源的抵扣政策。逐步完善氨氮的管控制度。全面推行排污组考证制度,将总量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实行持证排污。
(三)大气环境保护
“十二五”期间大气污染物控制的重点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手段,以改善城镇环境质量为中心,推进多污染物综合控制。二氧化硫排放从注重重点行业总量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抓好产业结构调整与脱硫设施的建设和稳定运行。全面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走重点行业加重点区域的控制路线,全面实施低氮燃烧技术和烟气脱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区扬尘的污染控制,颗粒物严重超标的城县实施颗粒物总量控制。加强大气监测能力建设,建立重点区域监测网络。
加强节能,提高能效,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制定气候友好型的环境保护规划,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制度,力争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显著下降。
(四)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应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土壤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在全县土壤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土壤污染防控的重点领域、区域,开展典型污染土壤尤其是矿区、化学污染场地的修复试点,建立技术路线体系。提出土壤分区控制、利用和保护对策。
(五)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全面监督和检查企业自行建设和管理的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水平,建立全过程的管理体系,规范引导行业发展。加大城镇垃圾处理费征服力度,实现2020年各乡镇均建设有垃圾处理场的基本公共服务要求。
(六)生态与农村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以生物多样性丰富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主要资源开发区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加强生态保护,强化生物安全、物种资源利用、资源开发的监管,构建生态监测网络,优化生态建设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切实提高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质量。
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建设,构建生态安全体系。强化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恢复。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的建设,控制农村生产、生活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以奖促治、以奖代补,完善目标责任制,不断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
(七)辐射
加强辐射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和健全辐射安全及放射性污染防治的法规和标准体系。
(八)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基本完善三级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
六、政策措施
在继续完善、深化“十一五”环保规划已经实施的政策措施的同时,“十二五”期间主要创新三大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民本为先,努力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环境监测与评估服务、环境监管服务、污水及垃圾等环境治理服务、环境应急服务、环境信息知情服务纳入环境基本服务范围,把逐步实现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一项基本任务,加大政府对环保基本服务均等化的投入,实现城乡均衡发展。
(二)加强统筹协调,全方位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合理划分环境保护事权、财权,理顺各级政府在环保投入中的责任,强化政府环保投入的主体地位。完善财政支付转移制度,将环境保护作为重要因素予以考虑。改革环保投资统计框架,优化调整环境保护投资口径,提高环保投资决策分析能力。
(三)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政策体系,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末端处理控制为主、体现清洁生产要求、覆盖生产全过程的排放标准体系,加强源头控制和全程管控,体现全防全控理念;提高环境规划的权威性,与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城乡规划协调统一;贯彻落实《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完善金融政策并体现出对企业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调整贸易模式,增加技术引进,减少生产型污染输入;建立生态文明评估体系,逐步建立环境友好型消费体系;大力推动环境信息公开,走环境保护群众路线,建立环保统一战线。(旌德县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