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一、填空。
1.人本身就开始把()和()区别开来。
2.全部问题都在于())。
3.马克思说:按我们的观点,历史冲突根源于()和()之间的矛盾。
4.唯物史观的基本出发点是()。
5.《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和()。
6.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7.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分阶段的理论是马克思在()中提出的。
8.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是恩格斯在()中提出的。
9.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是()和()。
10.马克思把劳动二重性理论运用于对资本的划分说明了资本可以被划分为()和()。
11.恩格斯指出: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
12.列宁指出: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大多数劳动者没有民主。
二.判断。
1.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
2.世界是既成事物的结合体。()世界是过程的结合体。()
3.哲学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并是将它们包罗在一起的科学的科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4.世界统一于存在。()世界统一于物质。()
5.相互联结的对立面的统一是绝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
6.国家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力量。()国家是要把社会中经济利益相互对立的阶级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
7.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宗教是私人的事情。()就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宗教也是私人的事情。()
8.语言不属于上层建筑,也不属于经济基础。()语言是有阶级性的。()
9.政治经济学的规律是客观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能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而改变规律。()
10.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垄断能消除竞争。()
三.选择。每道题均有两个正确选项。.A.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
B.垄断是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制度的过渡。
C.帝国主义是高度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
D.帝国主义是现代资本主义政策的形式之一。
2.A.价值是在商品流通中创造的。
B.价值是在商品交换中实现的。
C.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D.流通和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3.A.宗教是人们的鸦片。
B.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
C.无产阶级获得政权后应立即消灭宗教。
D.承认宗教存在的合法性就不应当宣传无神论。
4.A.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人们对正义和真理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
B.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寻找。
C.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D.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而不是哲学中去寻找。
5.A.自由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
B.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C.自由在于对外部世界必然性的认识,并根据这种认识来支配自己和外部世界。
D.自由在于认识外部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这些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 填空
1.自己动物2.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现存事物3.生产力交往形式
4.从事实际活动的人5.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6.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7.《哥达纲领批判》8.《反杜林论》
9.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10.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
11.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2.只供少数人、只供富人享受的民主
判断
1.对 错2.错 对3.错 对4.错 对5.错 对
6.错 对7.对 错8.对 错9.对 错10.对 错
选择
1.AB2.CD3.AB4.CD5.CD
四.简答。
1.关于人的本质。
答: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人的本质并不是其自然特性,而是它的社会性。因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社会本质,就是其社会性。人与人之间也有本质区别,这种区别也不在于其自然生理方面的区别,也在于其社会性,即是说,离开了社会关系,不具有社会属性的人,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因为现实的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活,是不能够脱离社会而存在的。人为了生存和发
展,就必须进行生产劳动。人们在生产实践中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进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家庭、阶级、国家等复杂的关系。正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人的本质。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关系就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人的本质就主要表现为阶级本质,而费尔巴哈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去抽象考察人的理智、意志、感情,是无法说明人的本质的。.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而一定的社会关系都是在一定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历史条件中形成的。这些社会历史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决定了社会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因而人的本质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根本不存在费尔巴哈说的永恒的、抽象的、不变的人的本质。
2.为什么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答:1.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思想。
3.构成统治阶级的各个人也都具有意识,因而他们也会思维。既然他们作为一个阶级进行统治,并且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那么不言而喻,他们在这个历史时代的一切领域中也会这样,也就是说,他们作为思维着的人,作为思想的生产者进行统治,他们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这就意味着他们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五.论述。
恩格斯“两种生产”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回答要点:
1.哪两种生产及其辩证关系。
一是指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 二是指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两种生产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生产的数量、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人口生产的速度、数量、质量及构成状况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着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2.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是决定性的、第一位的作用,而人口生产对社会的发展是次要的因素,但人口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构成状况对社会制度的形成和变化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主体是人,没有人的生产和再生产,即种的繁衍,那么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无从谈起,人类社会也就不可能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当然,两种生产对社会制度的制约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表现和作用又是不同的。
3.现实意义:
两种生产的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实践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方面,它告诉我们,首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的物质财富的总量;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应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的素质,注意人口科学合理的构成。
第二篇:08马克思主义原著著作选读习题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考与练习题
三、问答题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1)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物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正真人的活动”。
(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积极主动的方面。
(3)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的实践”,是“改造世界”活动。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为“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4)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旧唯物主义者撇开历史进程,离开社会关系去考察人,这就看不到人的时间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看不到社会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整个社会生活就是实践的过程。生产实践是首要的基本的实践形式,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劳动实践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实践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3)、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生产力为内容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1)、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是要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以自己的人本唯物主义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为了有别于黑格尔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叫“新哲学”。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是以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新哲学”。(2)、从《提纲》内容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主要新在唯物主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即新在唯物史观上。(3)、马克思提出实践范畴,就是为了制定唯物史观。《提纲》11条,有12处提到实践范畴,主要是为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以建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4)、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入手,在《提纲》中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实践以及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5)、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4、结合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谈谈实践标准在我国当代的发展。(1)、马克思在《提纲》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明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第一,指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应到理论认识领域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就是说,马克思排斥理论标准后,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科学论断。
第三,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的、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2)、实践标准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逐步深化。实践标准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深化和具体化的历史过程。
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标准成为打破“两个凡是”的锐利武器,成为拨乱反正、确定一切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起点和基础。第二,党的十三大提出用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向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他将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锐利武器。
第三,党的十四大又将实践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比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更丰富,即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又比生产力标准更具体、更全面,把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包括进来,从而使实践标准更深化、具体化和系统化。
5、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辨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第一,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著名命题入手,阐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第二、黑格尔的“凡是”命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黑格尔认为,并不是任何现存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合理的,现实性与必然性相联系,只有符合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丧失了必然性就不是现实的、合理的。其次,现实的东西又不是永恒现实的。现实性是一个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今天是现实的,明天会变成不现实的。再次,具有现实性的东西失去必然性,或迟或早总是要灭亡的。
第三,黑格尔“凡是”命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具有暂时性,都是一个过程,都处于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其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6、黑格尔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辨证方法之间的矛盾的? 第一,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本人却没有得出革命的结论,原因在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辨证方法的矛盾。他的体系居主导地位,因而窒息了他的辨证方法。
第二,恩格斯具体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表现:首先,辩证法承认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他的哲学体系却把发展限制在“绝对观念”的框框里。其次,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永恒的,无止境的,而他的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观念”的发展有终点。再次,辨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他的体系却认为“绝对观念”发展的终点就是矛盾的调和。
第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辨证方法发生矛盾,其根源在于黑格尔本人是资产阶级哲学家,他保存着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特点,这种矛盾正是这些特点在哲学中的体现。
7、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第一,恩格斯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史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概括,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和历史发展。第三,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四,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必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则会导致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哲学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本质上是同一的。
第五,哲学基本问题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8、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
第一,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以“人”为对象,但他所讲的人又不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他只注意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抹煞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对人的影响,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感情加肉体。
第二,指出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与黑格尔相比,内容及其贫乏。在善恶的看法上比黑格尔不仅要肤浅的多,而且还是形而上学的,把善与恶绝对对立起来。
第三,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首先,他的道德基础是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些在阶级社会里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其次,在阶级社会里,根本就没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再次,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
第四,指出了费尔巴哈道德论的社会作用。费尔巴哈在阶级社会中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抹煞阶级斗争,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9、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答:列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核心的:(1)、对立统一规律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准;(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辨证法的钥匙;(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5)、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0、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答: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任何认识命题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不仅包含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而且还可以丛中“发现辨证发的一切要素的萌芽”。(3)、认识史的辩证法进一步证明了辨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4)、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也进一步证实了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5)、脱离辩证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认识论,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
11、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有何重要意义? 答:《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经典著作。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1)、在理论上,列宁第一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次阐明了两种发展观的区别;第一次解释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问题;第一次从认识论和阶级利益的角度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在这部著作里,列宁彻底清算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反科学性,指出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3)、在当前学习这篇文章,能帮助人们学会从本质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事业,懂得社会主义的困难只是前进中的曲折过程,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克服对社会认识的直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12、《序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特的科学意义是什么?(1)、马克思在《序言》中,把唯物主义应用与人类生活,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这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2)、马克思在《序言》中,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辨证方法,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第一,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结实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第二,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三,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运行机制,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根源蛮缠书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般规律。
第四,把人类社会历史当作具有自己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概述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几种形式,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有是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领域的矛盾的根本方法。《序言》中为我们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13、学习《序言》有何现实意义?
答:马克思在《序言》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具有重大的知道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序言》中这一伟大理论的精神实质,并善于运用这一理论知道我们的实际工作,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14、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个人。(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在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四个环节形成的统一体运动的研究中,去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
15、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与对立性的?(1)、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第二,互为媒介,互相依存。生产为消费创造对象,消费成为生产的动力和目的。第三,互相创造对方,即互相转化。(2)、生产与消费又是对立的。
第一,生产与消费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要求,其中生产起支配作用。第二,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生产与消费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把生产与消费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16、试述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1)、分配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产品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和作为这种分配表现的社会成员在生产中地位的分配。(2)、第二种分配形式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形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3)、生产资料的分配虽然也是一种分配,但严格地说,它属于生产本身的问题。它本身是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最初的生产资料是自然存在的东西,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才变成历史的东西,带有某种分配的形式。(4)、生产力是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东西。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归根到底,决定社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
17、马克思是如何阐明交换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答:马克思通过交换的四种类型的分析,说明交换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直接属于生产范畴的劳动的交换。它本质上组成生产。(2)、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交换。如原料或成品的交换。(3)、企业家之间的交换。(4)、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看起来“与生产莫不相干”,但实际上也是由生产决定的。对此,马克思从社会分工、交换的性质以及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等方面作了分析。
18、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1)、马克思认为,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2)、在马克思阐述中可以看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唯物辨证法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的头脑从本质上系统地反映和掌握客观事物整体运动全貌、揭示其规律的科学方法。思维运行从最简单范畴开始,包含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3)、马克思还区别了他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指出科学的方法是同现实的历史进程相符合的。
19、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论述阶级斗争学说的?、(1)、首先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概述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3)、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20、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1)、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丛欧洲封建社会城市市民等集中发展出来的。(2)、资本主义经过手工操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得到很大发展。(3)、阐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4)、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了”。(5)、因此,“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1、什么样的党才是无产阶级政党?(1)、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2)它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一切阶段上出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它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是工人阶级中最忠诚、最有觉悟的部分,有铁的纪律组织,是工人阶级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核心、先锋和指挥部。
(4)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原则,以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5)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任何削弱、反对党的领导的言行都是错误的。
22、《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论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大意义?(1)《宣言》着重阐明了共产党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不谋任何私利的政治组织。它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最终目的是实现两个最彻底决裂,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面临着新的战斗任务,必须增强党性,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雷峰精神,不以权谋私,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实现两个最彻底决裂,时刻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批判“一切向前看”的拜金主义。
(3)目前一部分党员质量不高,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腐蚀现象,但它不是主流。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党是反腐败主体力量。要为政清廉,加强廉政建设,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
23、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政治斗争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策略是可以选择的,但原则不边。要把眼前的利益要求和长远的利益要求相结合。要把策略的灵活性和原则的坚定性相结合。
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起来,但最终目的是要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
24、共产党人的策略方针是什么? 要加强无产阶级力量的内部团结。
要争取人数众多的其它革命力量予以支持。
在实际斗争中,要团结多数,孤立少数,战胜敌人。
25、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哪些根本区别?
答: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以社会化生产力的的本性为出发点。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由产生、发展到灭亡,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相容了,才产生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是立足于现实经济基础之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本性为出发点,而是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来臆造必然性。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革是哲学的变革决定的,哲学家所持的观点支配着人类社会。列宁曾经这样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标志和必然结果。”
(2)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而且一定要通过阶级斗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且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改造旧的生产关系,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道路。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承认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阶级斗争,但却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特别是反对暴力革命。他们主张依靠道德与舆论的力量来改造社会。他们不懂得通过政治斗争,希望寄托在明智的人物身上。列宁说:“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空话或者幼稚的幻想。”
(3)科学社会主义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这个最先进的阶级身上,无产者一旦有了科学理论武装,建设起自己的觉悟的先锋队,就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战斗的力量,领导全体劳动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以抽象的人性、理性出发,不区分剥削阶级,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把希望寄托在有产者甚至是王公贵族身上。在他们看来,无产者只是一个受苦难的阶级,而不是可以领导革命的力量,不相信无产阶级,而相信资产阶级头面人物。
弄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为了知道社会主义的过去,而且更为了了解社会主义的现在。
26、如何看待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 答:“两个必然”理论是马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得出的最基本理论。
近几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所回升,并出现一些所谓新情况,加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的泛滥以及最近一系列东欧国家的急剧政治事件的影响,一些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产生了怀疑,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并没有敲响,甚至认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就是鼓吹“神学目的论”。因此,在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和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个基本结论,就成了一个十分迫切而尖锐的问题。
(1)我们必须准确、完整的理解经典作家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结论,是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讲的,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讲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2)应以人类历史时空观来预测世界范围资本主义灭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从萌芽到确立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漫长岁月,它是通过与封建制度的反复搏斗才取得政权的,即便取得政权,在很长时间仍然不能避免震荡和**。也就是说,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应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同这一历史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3)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现象,但只能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绝对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消失,经济危机之痼疾也没有摆脱,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反而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27、恩格斯是怎样论证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一客观规律的,这个结论是否已经过时?
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这一规律作过阐述。在本书第三章,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加详尽和严密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规律。
(1)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说明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其它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2)接着恩格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即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在生产上就是“个别工厂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3)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必然要被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4)恩格斯还论证了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化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激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着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理论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至今仍未过时。
尽管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在战后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现象,但它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这种矛盾所带来的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痼疾,因此归根到底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同时,我们还应懂得,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需要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28、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设想?
答:恩格斯在本书第三章里,运用了唯物辨证法,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大体上有如下几点:(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2)未来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运用。(3)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
(4)在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后,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终于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是凭空的幻想,因为他运用了唯物辨证法,防止了任何空谈,因此是科学的。他的许多设想和预测已经多次为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当然,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为出发点,并从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角度提出的。他没有料到能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因此,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个别提法是不完备的,如他以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就必须立即消灭商品经济,对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消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更预料不到会出现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特殊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29、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上互相对立的阶级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是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被剥削阶级的暴力工具。
(3)军队、警察、监狱等特殊武装力量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自行消亡”,而必须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将它打碎,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5)无产阶级国家只能通过“自行消亡”,当社会上没有任何阶级需要镇压的时候,国家也就不存在了,那时对人的统治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来代替。(6)国家自行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30、怎样理解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学说和博爱里革命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暴力革命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国家“自行消亡”是针对无产阶级国家说的。
(2)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不会“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来打碎它;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机构,才能进而创造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3)国家“自行消亡”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以消灭阶级为条件。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4)国家“自行消亡”的学说既反对无政府主义,又反对机会主义。
31、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原理,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为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2)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不能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剥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3)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不具备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还要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事实上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因此国家还不能消亡,还必须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国家才能自行消亡。
32、学习《国家与革命》这一光辉著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1)学习《国家与革命》阐明的国家学说,没有使我们认清当今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它为了欺骗人民,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这一政治形式,标榜实行全民民主。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2)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的理论,可以使我们认清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发挥它的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作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增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以便于国家“自行消亡”。
(3)通过学习这一光辉著作,有助于我们识别当今世界上资产阶级辩护士们所散布的资本主义是“人道”的、“永恒”等谬论,认清“西方文明”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增强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定性。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马克思主义著作经典语录
1、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2、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及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3、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
6、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
7、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8、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9、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0、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1、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2、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3、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
14、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5、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6、在现代历史中至少已经证明:任何政治斗争都是阶级斗争,而任何争取解放的阶级斗争,尽管它必然地具有政治的形式(因为任何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经济解放进行的。
―― 恩格斯《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8年)
17、人是最名符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18、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做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19、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就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20、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繁盛时期决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因而也决不是同彷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1857年)
21、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3、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4、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5、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
26、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27、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这就是为这种联合创造各种物质条件,把现存的条件变成联合的条件。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
28、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29、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0、唯物主义历史观从下述原理出发: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1、生产力归国家所有不是冲突的解决,但是它包含着解决冲突的形式上的手段,解决冲突的线索。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2、那时,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即产品起初奴役生产者而后又奴役占有者的占有方式,就让位于那种以现代生产资料的本性为基础的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3、只要社会总劳动所提供的产品除了满足社会全体成员最起码的生活需要以外只有少量剩余,就是说,只要劳动还占去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全部或几乎全部时间,这个社会就必然划分为阶级。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4、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5、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
――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
36、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给威·白拉克的信>》(1875年)
37、“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38、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体系的中心问题,就是用延长工作日,或者提高生产率,增强劳动力的紧张程度等等办法,来增加这个无偿劳动。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39、随着阶级差别的消灭,一切由这些差别产生的社会的和政治的不平等也自行消失。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0、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1、我已经说了,我已经拯救了自己的灵魂。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1875年)
42、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43、如果说在文明时代的怀抱中科学曾经日益发展,艺术高度繁荣的时期一再出现,那也不过是因为在积累财富方面的现代的一切积聚财富的成就不这样就不可能获得罢了。
――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84年)
44、在这个循环中,物质的每一有限的存在方式,不论是太阳或星云,个别动物或动物种属,化学的化合或分解,都同样是暂时的,而且除了永恒变化着的、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以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45、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46、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7、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
―― 马克思《资本论》
48、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 马克思《资本论》
49、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的目的,同样,富的程度不是由产品的绝对量来计量,而是由剩余产品的相对量来计量。
―― 马克思《资本论》
50、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 马克思《〈黑格尔哲学批判〉导言》
51、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 恩格斯《反杜林论》
52、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相互作用才能做到。
―― 恩格斯《反杜林论》
53、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4、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5、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仅仅适应于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阶段,这种状态是一切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6、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将使两性关系成为仅仅和当事人有关而社会无须干预的纯粹私人关系。
――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1847年)
57、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
58、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59、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 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60、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1、马克思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2、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无论老的或新的)的经验,使工人中一年比一年多的人清楚地看到了马克思这一学说的正确性。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
63、对立面的统一(一致、同
一、均势)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4、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5、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树上的一朵无实花。
――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66、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
―― 列宁《论粮食税》
67、流转就是贸易自由,就是资本主义。它有助于克服小生产者的涣散性,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同官僚主义作斗争,在这一限度内,流转对我们是有利的。
―― 列宁《论粮食税》
68、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对基本事实的了解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69、你们当前的任务是建设,你们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善于把共产主义由背得烂熟的现成公式、意见、方案、指示和纲领变成能把你们的直接工作统一起来的活生生的东西,把共产主义变成你们实际工作的指针,那时才能完成这个任务。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0、你们应当把自己培养成共产主义者。青年团的任务就是要这样来安排自己的实际活动:使团员青年在学习、组织、团结和斗争的过程中把他们自己和那些以他们为带头人的人都培养成共产主义者。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1、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 列宁《青年团的任务》(1920年)
72、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从1917年起,这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证实。
――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916年)
73、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4、革命家的组织应当包括的首先是并且主要是以革命活动为职业的人(因此,我说是革命家组织,我指的是社会民主党人革命家)。既然这种组织的成员都有这种共同的特征,那么,工人同知识分子之间的任何区别也就应当完全消除,更不用说他们各种不同的职业之间的区别了。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5、地方报刊比中央报刊占优势,这既可以是贫乏的表现,也可以是富裕的表现。当运动还没有创造出从事大生产的力量时,当运动还拘泥于手工业方式,还几乎完全沉溺于“工厂生活琐事”中的时候,这就是贫乏的表现。而当运动已经完全能够执行全面揭露和全面鼓动的任务,因而除了中央机关报之外,还需要有许多地方机关报的时候,这就会是富裕的表现。
―― 列宁《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1901年-1902年)
76、我们到我国专政根基最深的地方去发掘新的力量。
―― 列宁《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查院》(1923年)
77、可见,恩格斯的这个公式,对那些以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消灭现存经济规律和创造新经济规律的人们,决不是有利的。恰恰相反,这个公式所要求的不是消灭经济规律,而是认识它们和善于运用它们。
――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8、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应用新的规律或多或少是顺利的 与此不同,在经济学领域中,发现和应用那些触犯社会衰朽力量的利益的新规律,却要遇到这些为量的极强烈的反抗。
――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79、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0、我们应当说,没有科学的态度,即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就叫做没有党性,或叫做党性不完全。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1、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2、共产党领导机关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了解情况和掌握政策两件大事,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3、任何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有情况的了解,然后才会有好的处理。
――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
84、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5、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6、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7、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8、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 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
89、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0、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1、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2、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3、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 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
94、我们要调动一切直接的和间接的力量,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95、我们的原则性必须是坚定的,我们也要有为了实现原则性的一切许可的和必需的灵活性。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6、因为这样,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使他们在工作上做出成绩来。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7、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8、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99、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讨乞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1949年)
100、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1、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2、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3、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4、人民群众提出的意见,当然有对的,也有不对的,要进行分析。党的领导就是要善于集中人民群众的正确意见,对不正确的意见给以适当解释。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5、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6、要向前看,就要及时地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否则我们就不可能顺利前进。各方面的新情况都要研究,各方面的新问题都要解决,尤其要注意研究和解决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这三方面的问题。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7、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
――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108、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09、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0、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1、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3、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4、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5、现在就是要选人民公认是坚持改革开放路线并有政绩的人,大胆地放进新的领导机构里,使人民感到我们真心诚意搞改革开放。人民,是看实践。人民一看,还是社会主义好,还是改革开放好,我们的事业就会万古长青!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6、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7、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19、社会主义中国应该用实践向世界表明,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永不称霸。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
――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120、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
121、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
―― 邓小平《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1979年)
122、党要管党内纪律的问题,法律范围的问题应该由国家和政府管。党干预太多,不利于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
――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123、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 邓小平《在全体人民中树立法制观念》(1986年)
12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5、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7、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8、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
129、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讲话》(2004年)
13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我们党实现执政的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1、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4、关键是我们要正视矛盾,找到化解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方法,形成妥善处理矛盾的体制机制,而不能让矛盾积累和发展起来、以致影响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5、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包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关键还是要靠发展。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各方面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
137、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38、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39、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0、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2、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使改革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4、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6、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7、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49、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0、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1、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3、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4、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156、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任何腐败分子,都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
第四篇:86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大纲
86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复习大纲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能够深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经典作家13部(篇)著述的内容体系及主要观点,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发展历程、真理性价值与当代意义,并能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
二、考试方法与考试时间
闭卷、笔试,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3小时
三、参考书目(仅供参考)
(一)教材类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王桂林、揭臣相、郑瑜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2.《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第二版),王平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二)单篇文章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部分)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四、试题类型及各题型分值
名词解释(4×5分=20分),简答题(2×10分=20分),材料解析题(1×20分=20分),论述题(3×30分=90分)
五、考试内容及要求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掌握要点:什么是经院哲学;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马克思新实践观(实践唯物主义)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上的差异;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
2.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掌握要点:恩格斯是如何正确对待黑格尔哲学的;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这一命题的;哲学基本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其主要内容是什么;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标准的错误的;恩格斯是如何看待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主要成就及主要缺点的;如何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思想;恩格斯是如何论述社会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的;如何理解“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锁钥”。
3.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掌握要点:杜林原则在先的先验主义错误;恩格斯关于原则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原理及其重要意义;恩格斯关于意识的起源与本质的论述;恩格斯关于人类认识过程的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 的论述;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这一重要原理的;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论并阐述人的认识的相对性的;为什么说杜林的道德观是唯心主义的和形而上学的,怎么理解道德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掌握要点:马克思是怎么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马克思是怎样揭示社会革命的根源并阐述社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马克思是如何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几个时代的;怎么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
5.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
掌握要点:对立统一规律的主要内容;列宁关于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的思想;为什么列宁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部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掌握要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7.马克思:《资本的生产过程》(《资本论》第一卷节选)掌握要点:什么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什么是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价值形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什么是商品拜物教,为什么说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生产关系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劳动力成 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什么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马克思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科学依据及划分的意义是什么;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怎么理解马克思所说的“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就是纺织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剩余价值率及其两种表示方法;什么叫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质;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什么是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第三部分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8.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掌握要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党的性质、特点与奋斗目标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驳斥资产阶级对消灭私有制的责难的;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论述资产阶级的形成与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历史局限性的;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在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论断。
9.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节选)掌握要点:恩格斯是如何看待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及历史局限性的;唯物史观是怎么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的;恩格斯关于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意义的论述;恩格斯是如何在分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科学结论的;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有哪些特征。
10.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掌握要点:为什么说“劳动是一切财富和文化的源泉”的观点是错误的;如何理解“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是如何阐明共产主义社会的两个发展阶段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原则的。
第四部分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部分,即1-18自然段)
掌握要点:什么叫敌我矛盾,什么叫人民内部矛盾;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特点;什么叫民主集中制;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原则是什么;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的三种方法;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12.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掌握要点:什么叫“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三个判断标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 市场经济的关系的论述及其重要意义;破除思想禁锢、大胆改革开放,必须解决哪四个方面的问题。
1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掌握要点: 十九大报告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内涵;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及重大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
六、题型举例 1.名词解释 例:经院哲学 2.简答题
例:邓小平关于姓“资”姓“社”问题的三个判断标准是什么 3.材料解析题
例:“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4.论述题
例: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关系的论述及其重要意义
七、说明
请考生紧扣上述“
五、考试内容与要求”复习备考;参考书目中的内容,凡不在“
五、考试内容与要求”中的,不作要求。
第五篇:著作选读
1(一)马列著作:
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2、《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4、《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3卷)
(二)毛泽东著作:
1.《实践论》、《矛盾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
2.《论持久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
3.《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第3卷)
4.《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4卷)
5.《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
6.《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
7.《关于三个世界划分问题》(《毛泽东文集》第8卷)
(三)邓小平著作:
1.《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任务》、《中国的对外政策》、《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政治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我们的宏伟目标和根本政策》、《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
(四)江泽民著作:
1.《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毛泽东同志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爱国主义和我国知识分子的使命》。(《江泽民文选》第1卷)
2.《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发展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文选》第2卷)
3.《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繁荣的新世纪》。(《江泽民文选》第3卷)
(五)胡锦涛讲话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2.《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成立五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2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结合》。(《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
3.《中共十七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