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文献选读略记
马克思主义文献选读-肖巍
第一讲
一,现在至少有五种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本人以及恩格斯的解读
(苏联版的《马恩选集》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马克思基金会
2,经过包装的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式的)
起源于恩格斯——整理资本论,提出马克思主义“三部分” 3,马恩之后对其补充完善丰富了的马克思主义 ——列宁主义:
一个区别: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的——全人类的解放,人的自由发展 列宁主义:国家主义的——保卫国家的民主集中制政权
——毛泽东思想、金太阳的主体思想、邓、江的理论„„萨达姆思想 4,作为知识界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
西马:狭义:葛兰西,上世纪20-30年代的思想家(开创的)„„ 广义:(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哈贝马斯„„近年来由欧陆转移至英美
——分析的、生态的马克思主义 不是把马克思作为意识形态 5,被妖魔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马克思做过什么事情
·马克思学:至今有三分之一的手稿没有得到解读-多为晚年所作 需要注意的概念:国家—朝廷(帝国是没有政府的)社会—天下 古典的马克思:
德国古典哲学: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人类前十名之内?:
德国犹太人-语言具有思辨性 英国古典经济学:人类前三之内? 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
(以上两个方面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以马克思是有理论的 浪漫的马克思
法国的传统:革命&恋爱(特点:来得快去得快)——所以马克思是有理想的
三,19世纪40年代-80年代:四十年的学术生涯 阶段一:1851年之前
着重于揭示过去,研究历史&哲学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 阶段二:1851-1871: 经济学:剩余价值学说 阶段三: 1875年巴黎公社(公社是“共产”义的同根词)共产主义:为了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共产主义(公有制)思想完成描述 晚年开始研究俄国 1883年,over
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四个关键词
一,对资本的批判(中国现在是个资本通吃的社会)二,对劳动的关爱
改变资本对人的异化 三,对国家的超越
反对国家主义 四,对自由的向往
马克思是自由主义者
——构成了马克思的思想谱系
第二讲
阅读文本: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德意志意识形态 问题:
1,唯物主义和实践主义的关系 2,马克思怎么理解社会?
(应该是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文章有)古典哲学的痕迹 ·有唯物主义的新(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有人的唯物史观 ·社会:广义-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共同体
狭义-社会学研究的对象,相对于政治、经济„„ 马克思:强调社会交往
——德意志意识形态
1930年后才为人所读到 1,实践的内涵&外延 内涵: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外延:排除了什么
·什么时候才算人?(胖博士发表观点涉及到的问题)不必找一条线
·对康德开始清算:理念主义缺少感性 黑格尔:理念主义的高峰
——(问题:关于马克思的欧洲中心论)马克思永远是在西欧
西方的“市民社会”也是基于中世纪后期的概念 ——为什么中国不能生长出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需要三个基础:其中一个是产权,而中国是官商勾结的 ·国家真的进步需要的是生产技术创新 ·中国陷入了人地比例的陷阱? ·清代人口激增造成了农业问题 „„
实践:超越精神与物质 人的类特征
费尔巴哈-指出了黑格尔的颠倒,缺乏关怀与改变 但对立了客观与感性
马克思的社会:人通过实践形成的一个整体概念
·“国家”是社会的怪胎 ·“交往”即之后的“生产关系” ·“生产”即很大程度上的“实践”
*分工是对人类的放大,也是对人类的限制-导致异化 ·马克思在思辨上提出的解决方案:非分工的共产主义 ——后来从经济学出发的资本论更深入地批判了资本主义 *发展矛盾超过了阶级矛盾-即便是在西方 发展成为国家追求甚至国家集团追求
中国的市民社会问题
第三讲
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建构的初步方案
Q1:资产阶级在世界历史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Q2:马克思提出的方案究竟是为了解决资本足以的什么问题?
马克思的时代之前,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相对立,而非与“资本主义”相对立
·实践问题
·社会——广义的,与“国家”对立的 ——共产党宣言
1848年,实为“共产主义宣言”
(内容更大程度上是)对资本主义的肯定 对“社会主义”的批判
资本主义的重要性:生产力急剧发展 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全球化:国家的巨大获利而非人民的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马克思要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的社会化
第四讲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Q: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好像是这节课在讨论先有“桌子”还是先有“桌子”的概念?)·从具体到抽象:研究的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叙述的方法
第五讲
法兰西内战 哥达纲领批判
Q1:马克思是怎样看待“革命”的?(关于法兰西内战)Q2:马克思是怎么勾勒社会主义的?
?人在劳动之外做什么? *革命的结果往往是意外的 社会福利理论:避免革命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社会主义: 1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所有制)2社会化生产(计划经济?)3按劳分配 1、2、3是原教旨的社会主义,是理想化的 此外:
1国家与阶级的淡出 2人的解放(自由)
第六讲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Q1:恩格斯怎样理解科学?
Q2:马克思学说各组成部分是什么关系?
(有讨论什么是“规律”?真理是有条件的?)
人有需要(need)有欲望(want),根据欲望的生产会导致一些列问题如生态灾难
马克思认为:应当将人的欲望限制在需要之内——根据人的需要来计划生产——计划经济:让生产满足需要
科学:用逻辑的方式推出社会主义的愿景,并且需要实践去实现 恩格斯首先对马克思进行了体系化 提出了三分,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等等
第七讲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蓝本(可结合恩格斯的书信-论述了经济决定论的片面)
Q:马恩唯物主义的“物”是什么?怎样理解实践意义上的唯物主义?
——恩格斯的书信:是对马克思的总结梳理,估计不到之处的补充,以及一部分质疑 ——《费尔巴哈论》-哲学问题
·辩证法:起源于语言的“辩”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是“轻言”的
西方文明起源的希腊:思想的载体即是对话 中世纪传教:使用语言 ·黑格尔:主观辩证法
·马克思:主客观关系辩证法
恩格斯:将“物”看作脱离思维的存在,较少论及“实践”
第八讲
《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
-恩格斯提出了一些反思(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序言,从中可看出恩格斯思想变化的轨迹
——怎样认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 新阶级现实:中产阶级,“产”是指生产资料
——马克思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
中国将知识分子归入了“无产阶级”(“劳动者”/“建设者”)
——对于阅读马克思:
论断不重要,重要的是方法: 追溯经济根源-阶级分析的方法 中国的现状:严重的社会分裂
——问题(武瑞娟):马克思的跨学科问题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即“士”的使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是不存在学科化的学习的,学习“学问”而非知识,以进入“庙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最先接触者是“书生”,知识分子 后愈来愈政治化、意识形态化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更大程度上是俄国传来的列宁主义
——对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两大误区: 1意识形态化
2学科化(哲学的、经济学的、美学的„„)
——之所以中共产党成为中国农民运动的领导者:
很大程度上的个人因素影响:毛对农民运动的认识,机遇因素等等„„
第二篇:文献选读考试题
文献考试题
程晓敏09020111
一、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权问题的?25分
答:毛泽东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革命领导权的保证: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能由资产阶级领导,这是因为时代的变化和中国的国情决定了中国资产阶级不具备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能力。中国的资产阶级全然不同于西方的资产阶级,不具有彻底的反封建性;中国资产阶级有两重性,这个特征决定了资产阶级赞成和参加革命的态度是不稳固的、不坚决的,“即使在革命时….《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3-674页。
(2)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关键。“中国无产阶级应该懂得:…《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5页和《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5页。
(3)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实行独立自主和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是保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基本策略。资产阶级革命“不但在极力影响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而且还在极力影响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8页。
(4)建立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是保证无产阶级领导权的坚强支柱。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自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枪杆子出政权”,没有强大的革命武装,在中国就不可能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更谈不上所谓的无产阶级领导权。所以,无产阶级要保持自己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就必须建立起强大的革命武装。《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2、543、544页。
(5)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来实现的……靠“共产党队伍的发展,思想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格性”《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2页
二、毛泽东是怎样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关系的?25分
答:毛泽东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1)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6页。
(2)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但它却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7页。
(3)论述了怎样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思想。他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页。
(4)论述了两个革命之间的联系。两者之间的关系犹如文章中的上篇与下篇的关系,只有上篇做好,下篇才能做好。《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1-652页。
(5)指出了处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两种错误倾向。《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2-685页。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5分
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论述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7、83、203页。
(2)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
(3)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搞市场经济能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149页。
(4)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方法和手段,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03、367、373页。
四、中共十三大报告是怎样论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25分
(1)在总结建国以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重要性。(十三大报告第七部分第4段)。
(2)概括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三大报告第七部分第1、4段)。
(3)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解放思想。(十三大报告第七部分第3段)。
(4)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研究、学习和宣传。(十三大报告第七部分第9段)。
(5)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结合起来。(十三大报告第七部分第9段)。
(6)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克服几种错误倾向。(十三大报告第七部分第8段)。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的理论从实践中来,也不懂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
(2)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达到希望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着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特点。
(3)哲学家们追求真理,但是失去了原动力,哲学家们忽视了时间,应该把真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4)马克思突出实践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克服了其他哲学家只想不做,只解释不改变的弊端。
2、市民社会
答:(1)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层含义。广义上,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是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由独立存在的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
(2)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级相对应的交往形式,包括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3)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异化
答:(1)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同志任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2)异化中,只要分工不是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3)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时,必将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而最终被消灭。
4、资本
答:(1)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式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
(2)资本反之一切投入再生产过程的有形资本、无形资本等等,为资本家赚取剩余价值服务。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5、实践
答:(1)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实践只有在自觉地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2)实践是指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是人所特有的。人的实践与动物的不同,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
(3)广义的实践: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实践概念最基本、最基础的实践,实践还包括政治、伦理等现实活动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活动。
6、生产力
答:(1)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具有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三个基本要素,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特点。
(2)生产力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
(3)生产力不会随着旧制度的消灭而消亡,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发展,表现为一种不依赖于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是与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
7、交往形式
答:(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述生产关系的概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与马克思创立新的哲学体系过程相适应。
(2)交往形式即人的物质交往活动或劳动的社会条件,是由生产决定的,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3)交往形式的联系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使用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此也使用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替代。
8、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
答:人的解放是一种历史过程,而非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和工业状况、农业状况等促成的。
(1)人的解放所依靠的是无产阶级,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其最终目的也是实现人的解放。
(2)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是生产力和交往的巨大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客观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
(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创造更好的条件。马克思认为全球化
能够使人们的交往活动更密切。
(4)共产主义运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时实现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人类的解
放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实现。
9、为什么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消灭异化的前提?
答:(1)要使异化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就必须让它把人类的大多数变成完全“没有财产的人”,同时这些人又同有钱有教养的世界对立。这两个条件都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
(2)如果生产力水平低下,则会造成贫穷的普遍化,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开展对生活必需品的斗争,这是不可能消灭异化的。
(3)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人们的交往需求和交往意识才会增强,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而普遍交往可以产生“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为消灭异化提供了可能性。
(4)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地域性的个人被世界历史性的个人所代替,如果没有发展成世界历史性的,交往的力量不可能发展成为普遍的不堪忍受的力量,消灭异化也不可能实现。
10、马克思主义关于交往形式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
答:(1)特定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交往关系。生产力的发展为交往形式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2)相应地,交往形式的实现为生产力的继承和发展提供可能。离开了交往形
式,生产力的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承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统一的一面:(1)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交往形式是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二者相辅相成。
(2)交往形式在历史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有联系的序列。
(3)交往形式随着生产力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由不适应到适应,两者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1、马克思主义对空想社会的批判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只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自身中存在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任何历史主动性和所持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2)由于阶级对立的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步伐一致,所以空想社会主义学家也不可能看到无产阶级解放物质条件。
(3)空想社会主义学家认为无产阶级只是一个受苦最深的阶级,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自己可以超越阶级对立,于是向统治阶级要求改善社会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认为只要人们理解他们就是最好的社会计划。
(4)空想社会主义学家主张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拒绝一切政治革命行动,反对马克思关于暴力革命的做法,企图通过示范来为新社会开辟道路。
12、历史唯物史观的内容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同上。
(3)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4)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5)人类社会的一半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6)在客观历史进行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13、马克思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
答:(1)对于旧唯物主义的批判:马克思认为,它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对象,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去理解。
(2)对费尔巴哈的批判:马克思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的局限性,缺点在于他们不懂得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地位和意义。
(3)旧唯物主义者相信世界就像机器一样运转,思想只是一堆信号传输,都符合一定规律,而没有真正的思想存在,并彻底否定精神的存在。马克思则相反。
14、谈谈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和必然灭亡的思想。答:进步性:(1)资本主义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2)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的。
(3)资产阶级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革命作用。
(4)资产阶级时期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
必然灭亡:(1)资本主义无法根除它内在的对抗性矛盾。
(2)促使了利己主义、个人主义风范的形成。
(3)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4)无产阶级具有资产阶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5)资产阶级必然灭亡也是由其阶级的剥削性质决定的。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论文
题目: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感悟
专业:西方经济学
姓名:宋爽
学号:MG10007020
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感悟
通过上学期学习《共产党宣言》,我进一步了解的了共产党的成立的背景,组织形式,革命使命以及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价值。《共产党宣言》又译《共产主义宣言》,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16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强大的理论威力、尖锐深刻的思想锋芒和无所畏惧的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剥削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强大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思想,坐观世界风卷云起„„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已经经过了90年的风雨历程,坎坎坷坷,一路走来,既有过失和迷茫,更有现今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一切成果的获得固然离不开人们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正确理论和思想的指导,《共产党宣言》就是这个引领中国走向光明的强大的理论武器。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马克思的基本分析方法就是阶级分析法,通过阶级与阶级斗争来把握人类历史的千年发展,那么何谓阶级呢,阶级是指由于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就产生了阶级与阶级分化。
他在共产党宣言里开篇第一句话就是,“迄今为止的一切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后来又写道“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这种分析找到了人类苦难的根源阶级与阶级分化。
正是因为有了阶级分化,才使得一部分人可以剥削和压迫另一部分人,才使得人类历史进程中充满着战争、饥荒、犯罪、暴力等等一切丑恶现象。
在奴隶社会,社会分化为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奴隶主不仅可以占有奴隶的劳动果实,就连奴隶自身,也成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自由买卖、自由支配甚至处死。
代替奴隶社会的封建社会,社会分为封建贵族与平民,这时候平民虽然不是贵族的私有财产,但他们一样可以无偿占有平民的劳动果实,对他们进行压迫与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而雇佣劳动的根源在于私有制。
因此,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才可能消除阶级分化;只有消除了阶级分化,才有可能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理想社会。所以,马克思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全部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由此,马克思完成了理想社会从空想到实际的转变
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会,但这样的和谐世界,却不是人人都想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在一个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可以不用自己劳动,就能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同时还可以占据社会的优势地位,对下层老百姓进行统治。所以,存在等级制的社会,对于剥削阶级来说才是最理想的,他们绝不甘心和普通老百姓搞平等,和大家共享劳动果实
因此,共产主义运动遭到了世界上一切剥削者的共同反对,不论是在20世纪,还是21世纪,尽管剥削阶级的手段发生了变化,但是他们维护自己阶级统治的意愿并没有任何改变。所以,马恩列斯毛等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主义者,遭到了全世界所有剥削阶级的最歹毒、最疯狂的攻击与谩骂,这是一点也不奇怪的。
但是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砸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正如国际歌所唱的那样,“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劳动人民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与资产阶级对理想社会的设想,二者是背道而驰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就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而必然产生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实现,要等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以后才有可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人类自私自利的文化不改变,物质的丰富永远赶不上欲望的扩张,相对于没有限度的欲望来说,再丰富的物质也是不够的,这是一个无底洞。
纵观《共产党宣言》,首先,从内容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强调阶级斗争,认为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是社会分析大师,他们吸收和借鉴了当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其中,他们特别借鉴了一些历史学家所使用的阶级分析方法,创立了阶级斗争学说,第一次将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的人类社会的历史概括为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分层研究是他们的阶级斗争学说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而这些“等级”、“层次”是处在相互斗争之中的,“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阶级是处于对立和斗争状态的,这种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其次,在《共产党宣言》的表达用词上,马克思恩格斯更加偏向“阶级”这一概念。《共产党宣言》在阐释社会分层状态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使用了阶级、阶层、等级、集团等概念,而他们更常使用的是阶级的概念,强调的是阶级的对立。尤其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分层状况进行研究时,他们将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阶级命名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且《共产党宣言》通篇重点就是分析这两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
再次,《共产党宣言》以阶级分析阐释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现实。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正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尖锐对立的年代,资产阶级赤裸裸的压迫和剥削引起无产阶级的激烈反抗。正是在对人类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对现实社会的细致观察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显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这一理论的主题,“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
无产阶级。”这是对19世纪中叶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精辟论断。之后,《共产党宣言》围绕着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何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而展开的。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残酷压迫迫使无产阶级以暴力手段求得自身解放,作为无产阶级代表的“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很明显,宣言所展示的正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激烈的斗争。
最后,《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共产党宣言》中阶级斗争思想与中国实际的成功结合,更使中国人民加深了对《共产党宣言》中阶级分析方法的印象,将马克思恩格斯视为“阶级分析”的大师。《共产党宣言》是在中国最早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文献,每一个阅读《共产党宣言》的人无不对其中的阶级分析方法有深刻的印象。《宣言》中文译本1920年8月的出版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起了重要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活动家许多人都是通过《共产党宣言》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激烈严峻的阶级斗争形势是对《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思想的现实验证,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是这种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这一切都强化了阶级分析方法在中国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阶级斗争思想和阶级分析方法依然有巨大影响,以至于一直到实行改革开放之前,阶级斗争思想长期在中国政治思想中居主导地位。可见,《共产党宣言》的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思想不仅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而且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中国人也习惯于将《共产党宣言》看作是“阶级分析”的代表作。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
——AP1003707郭敏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所选篇目力求突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理,这里主要选编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有关著作、文章。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由于本书涉及的篇幅太多,我在此就略选取一二谈谈我的读后感。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主要著作之一。在寥寥千言中,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基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即实践观点。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其二,根据对实践的这种理解,马克思进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三,马克思进而立足于实践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其四,马克思最后要求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重要标志,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思想是贯穿其中的主线。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只有1400多字,阅读该提纲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
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矛盾和冲突在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冲突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物质经济根源。《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主义的必然出现。这些认识对于今天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及其新变化,对于我们在当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共三章,分别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才使社会主义由空想转变和发展为科学。这无疑是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一个最重大的贡献。在当时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应,即使在当代,也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特别是方法论上的意义。但是,时过境迁,随着时代的向前演进,当代的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是当时恩格斯不可能预见到的,因此在其学说中也不可能体现出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辩证的看待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应当秉承实事求是的作风。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办法来解决当代中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当然,我们得承认,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部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我们得有一种信,一种崇高的信仰。那就是社会主义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破浪前行,将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内容深刻丰富、逻辑严密和在实践中不断地与时俱进的科学真理。只要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只要他们提出的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科学社会主义就具有不容抹煞的现实性和重大指导意义。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资本论》的继承与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了《资本论》问世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的发展,指明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帝国主义阶段。列宁把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中的新的重大变化概括为帝国主义的5个基本经济特征,并依次一一作了分析。在对帝国主义基本经济特征所作的分析的基础上,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同时,列宁对K.考茨基的帝国主义定义以及考茨基当时大力宣扬的超帝国主义论进行了批判。列宁从垄断这个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出发,论证了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最后,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他在全书的结尾着重指出:“根据以上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的全部论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即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序言最后以当初写作此书时不能使用的明确语言宣布:“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的这个著名论断,可以看作是全书的总结论。这部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
这本书通过系统地讲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和提高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和帮助我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较高的政治觉悟性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我们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世界、分析国情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