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8: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

一、填空题(2*10)1.《导言》,马克思1843年写于巴黎,1844年发表《德法年鉴》;《导言》第一次提出并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途径问题。《导言》是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性著作。《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上和政治上的两个主要转变:哲学上,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政治上,从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2.《手稿》1844年写于法国巴黎,1932年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思想的第一次综合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3.《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写于布鲁塞尔,1888年出版,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划清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最后界限的标志,《提纲》与《形态》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4.《德意志形态》1846年写成;1932年发表德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5.《共产党宣言》1848年写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三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将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序言》1859年写成;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7.《反杜林论》恩格斯写成于1878年;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第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8.《费尔巴哈论》恩格斯写成于1886年;不仅回击了社会的错误思潮,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9.《唯批》列宁写成于1908年,10.《辩证法》列宁写成于1915年

11.《实践论》毛泽东写成于1937年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和《矛盾论》一起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和理论化、系统化的标志性著作。

12.《矛盾论》毛泽东写成于1937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和《实践论》一起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和理论化、系统化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命题解析题(5*4)《导言》: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主要观点:

(1)理论不能代表实践,反动的统治阶级只能用人的力量来摧毁

(2)先进的理论是人类解放的必要精神武器。理论经由人民群众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理论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这样的理论才能说服人。

2.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主要观点:

德国人解放的精神力量是哲学,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哲学通过无产阶级(即其对里面的无产阶级)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把哲学变成现实,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即其对里面的无产阶级)

《手稿》:

3.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主要观点:

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养活资本家,自己就像对越贫穷、越廉价、越贬值。

《提纲》:

4.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主要观点:

旧唯物主义为资产阶级服务,新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主要观点: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特征,从以下两大方面分析:(1)认识世界不是目的,强调实践性(2)强调实践的意义

《形态》:

6.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者,不包括它的历史观,费尔巴哈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脱离的

《宣言》:

7.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主要观点:主要讲资产阶级社会在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作用,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8.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主要观点: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有条件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在其适用范围内时,它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二者的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2)但二者的对立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费尔巴哈论》:

9.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反动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

(1)政府和反对派都把现实等同于现存的、合理的,认为黑格尔是为普鲁士理所辩护,因此引起政府的感激和反动派的愤怒。

(2)黑格尔认为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是合理的,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存的、合理的。而当时政府是现存的,失去存在的必然性。虽然是现存的,失去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就该灭亡。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恩格斯指出基本问题含义,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是否有同一性的两方面内容。它们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标准。

11.费尔巴哈的下面这个论断是绝对错误的:“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点进行批判,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费尔巴哈宗教观点把人类发展史看作一部宗教变迁史,把宗教看成是人类发展的决定力量,没有看到生产方式的作用。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12.对已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其余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准则中推出来的。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指费尔巴哈伦理观上的错误以及对人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这一准则在阶级社会是行不通的。

《唯批》:

1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答:本命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主要观点:对物质含义的经典表达: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4.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答:本命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主要观点: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和区别仅仅是在两者何谓第一性的意义上才是绝对的。当把意识作为对象来理解的时候,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矛盾论》:

15.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答:本命题出自于毛泽东的《矛盾论》; 主要观点:指出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部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

16.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答:本命题出自于毛泽东的《矛盾论》;

主要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有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体现“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

三、原理阐释题(4*10)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怎样阐述了异化劳动的表现。

答:

① 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就是说。劳动者同自己的产品处于异己的对象关系之中---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是受其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② 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即“活动者的异化”或“自我异化”。也就是说,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异己的东西---他不是劳动者的自我活动,而是否定劳动者的东西,是使劳动者感到不幸的东西,是使劳动者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折磨和摧毁的东西。

③ 劳动者同其类本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实际地确证了自己是类存在物。

④ 劳动中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即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怎样立足于实践的观点阐述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答:

3.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怎样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4.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怎样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怎样经典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6.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怎样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7.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怎样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点和伦理观点中唯心主义杂质进行批判的。

8.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怎样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以及辩证法就是认识论。

四、著作观点概要题(2*10)1.得意志意识形态

2.共产党宣言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4.谈谈辩证法问题

5.实践论

6.毛泽东: 矛盾论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读后感

就我个人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选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只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甚至是有意无意地会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的。

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的时候,我感觉我似乎是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中包含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著作思想,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其中,我对马克思的著作风格印象最深,他的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的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著作,它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对于这本书,我研读较深的是《共产党宣言》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影响。半个多世纪以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半个多世纪年以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浓缩了半个多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奋斗发展的辉煌。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标志着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光芒四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向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国际共运史和中共党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并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共产党宣言》到邓小平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就是与时俱进。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

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

实践就是指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具体的行为不是精神上的行为。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当中,所以本质上就是实践。

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上如何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使之在空间上并存于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2.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每种形态要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

5.解析《资本论》中“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答:(1)在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前提下,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2)资本必然追求价值的增殖。(3)资本为实现增殖必然展开竞争。(4)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从而客观上发展社会生产力。(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阶段创造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6.什么是虚拟资本? 其典型形式有哪些?

答: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想象中的资本。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容: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其典型形式有: 国债券、股票

7.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话里包含着怎样的思想?

答:这说明宣言中的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实际运用中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不仅是正确对待《宣言》的态度,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8.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前提是什么?

答:(1)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坚持生产决定论、批判分配决定论,从经济意义上阐发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是共产主义第二阶段或曰“高级阶段”(即后来所称的共产主义阶段)的“旗帜”和原则。

(2)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该原则的前提是:①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②精神条件: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克服了以往所有的狭隘局限(包括资产阶级法权);③社会条件:三大差别与对立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9.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著名论断?

答: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是因为没有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这一实际出发。马克思正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现实基础上,从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出发,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之后,仍需要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10.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的关系的?

答:(1)无产阶级专政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民主发展的内在的本质要求。他指出:“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上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2)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

①从一定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民主,是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民主。无产阶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是广泛、真正的民主。

②同时,无产阶级专政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剥削者、资本家实行专政的结合。它不是民主的简单扩大,它除了把民主制度大规模的扩大,使它第一次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制度之外,无产阶级专政还要对剥削者、压迫者和资本家采取一系列专政措施。

(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不存在时,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民主,民主才开始消亡。因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民主的必由之路。11.列宁晚年有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

答:在改革党的领导制度上,列宁提出了三点思想:一是扩大中央委员会的人数,而新增加的中央委员应该来自于基层的工人。这样,既可以增加党的中央委员会的稳定性,又可以通过这些新生的力量致力于革新和改善党的机关。二是增加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人数,扩大其权力,使其只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这样一来,在党的领导核心便能够形成一支同中央委员会相制衡的力量。三是注意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将具备不同素质的领导人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

在改革国家领导制度上,列宁提出了两点思想:一是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二是改组工农检察院,使其成为改造一切旧的国家机关的锐利武器。

二、论述题:

1.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是如何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答:(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就是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相比较,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界的发展完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而一般规律则表现在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社会历史则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正是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构成人类的历史。但是,尽管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首先,从目的与结果的关系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目的和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来看,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总是受其必然性的支配。

(3)探究精神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要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找出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根本的动因。如何探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动力呢?首先,必须注意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不能只注意研究个别人物,即使是杰出人物的动机;其次,还必须研究使广大群众长期行动的动机,而不是那些“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再次,还必须研究群众和领袖人物在实践中的动机背后的动因。恩格斯认为,这是指导我们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正确途径。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愿望和动机,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只有具体地考察社会各阶级思想动机的动因和结果,抓住阶级斗争的基本线索,才能使我们从“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5)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它不是最终的原因。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恩格斯通过论述经济基础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说明了“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还指出,法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还决定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而宗教和哲学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表现为它们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它们有自己的独特发展规律,它们有自己的继承性。

2.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2)现实意义:①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所以它表现出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的多少,劳动时间多少的问题,所以它反映出的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具体应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一方面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使现在的二、三、一结构演变为三、二、一结构。

②从微观上看,劳动二重性原理也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劳动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经济效益。3.试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答:形成条件:(1)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快慢,会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不同。(2)竞争空前广泛与激烈。(3)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一切阻止平均利润形成的障碍。

现实意义:(1)机会均等。平均利润的形成标志着多元化经济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三资企业都不能靠天时和地利享有特殊的权利和机会。各经济主体只能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价值增殖能力,以争取到最好的投资机会。(2)平均利润的形成必然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会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贫富悬殊,从而更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的自由转移,会使一些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有危机感,而不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靠国家的扶持,靠行业优势而高枕无忧,而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自我积累。4.《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及其意义。

答:(1)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发展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後者的革命转变或说过渡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仍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都还带著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一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不可避免的。

③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这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克服了以往所有的狭隘局限(包括资产阶级法权),三大差别与对立消失,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所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2)《哥达纲领批判》的共产主义发展阶段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批判》的最大贡献。

①从经济发展水平及分配方式角度探求共产主义各阶段的特点,这是逐步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新的科学视角和准确定位。

②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束缚。③为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指导。

在其基础上,列宁后来将三个阶段明确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而逐渐使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5.如何理解《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

答:(1)“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但却遭到了当时机会主义者的歪曲。(2)列宁在引证恩格斯论述并对机会主义歪论予以批判:①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的国家是指社会主义革命后的无产阶级的国家制度残余,而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是由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消灭”的,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替代。②在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③资产阶级的国家只有革命才能“消灭”。④国家本身,就是说最完全的民主,只能“自行消亡”。

(3)列宁进一步得出重要结论,为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①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②无产阶级针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暴力革命“不可避免”。③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6.结合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试论列宁晚年有关历史规律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的思想。

列宁晚年在论述革命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设想。

其一,列宁提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屉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他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俄国是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激化了国内的各种阶级矛盾,工农群众的革命情绪空前高涨,形成了工人革命与农民战争联合进行的局面,使俄国无产阶级顺势夺取了政权,这就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他说,“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这种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即是说,俄国虽是落后国家,但它的革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符合革命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其二,列宁提出,在“革命时刻耍有极大的灵活性”。他认为,要求在经济条件成熟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理论的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当工农群众已经投身于革命之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形势已经到来时,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面不论这个国家的经济条件是否已成熟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这就是革命的灵活性。第二国际领袖以俄国条件不成热而反对俄国革命。对此,列宁批判说:“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在列宁看来,撇开书本上所规定的革命条件,以灵活的态度和办法对待群众的革命要求和革命行动,不违反革命的规律性。

其三,我们不能以苏联的解体为依据来怀疑和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苏联的解体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历史根据。十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历史辩证法的胜利。而苏联解体是由于没有解决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致。说明一种新的制度,特别是和以往所有的私有制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制度,它的成长和成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曲折和反复。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体现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性的现象。

列宁提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强调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说明他关于革命条件和规律的观念较之于过去的理论观点,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是符合当时世界革命和俄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二是启发人们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注意到客观实际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来制定革命的战略与策略,而不必拘泥于书本上的某些条文,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四篇:08马克思主义原著著作选读习题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思考与练习题

三、问答题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1)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客观的活动”,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物主义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正真人的活动”。

(2)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能动的方面”,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积极主动的方面。

(3)马克思认为,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的实践”,是“改造世界”活动。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为“卑污的犹太人的活动”,即个人利己主义的活动。

(4)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旧唯物主义者撇开历史进程,离开社会关系去考察人,这就看不到人的时间活动是在社会关系中进行的,看不到社会实践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的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离开社会实践,就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2)、整个社会生活就是实践的过程。生产实践是首要的基本的实践形式,人类社会是随着生产劳动实践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生产实践为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3)、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以生产力为内容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1)、马克思在唯物主义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是要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以自己的人本唯物主义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为了有别于黑格尔哲学,他把自己的哲学叫“新哲学”。马克思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是以区别于费尔巴哈的“新哲学”。(2)、从《提纲》内容看,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主要新在唯物主义向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即新在唯物史观上。(3)、马克思提出实践范畴,就是为了制定唯物史观。《提纲》11条,有12处提到实践范畴,主要是为把实践范畴引入历史观,以建立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4)、马克思从生产实践入手,在《提纲》中探讨了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生产实践以及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面貌和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5)、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这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4、结合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谈谈实践标准在我国当代的发展。(1)、马克思在《提纲》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明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第一,指出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不应到理论认识领域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

第二,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就是说,马克思排斥理论标准后,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科学论断。

第三,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的、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2)、实践标准贯穿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始终,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对实践标准的认识逐步深化。实践标准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恢复、深化和具体化的历史过程。

第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重新确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标准成为打破“两个凡是”的锐利武器,成为拨乱反正、确定一切正确认识和行为的起点和基础。第二,党的十三大提出用发展和解放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对实践标准的认识向生产力标准的深化。他将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锐利武器。

第三,党的十四大又将实践标准具体化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比生产力标准的内涵更丰富,即包含了生产力标准,又比生产力标准更具体、更全面,把综合国力、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包括进来,从而使实践标准更深化、具体化和系统化。

5、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辨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第一,恩格斯通过分析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著名命题入手,阐述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第二、黑格尔的“凡是”命题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首先具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黑格尔认为,并不是任何现存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合理的,现实性与必然性相联系,只有符合必然性和规律性的东西才是现实的、合理的,丧失了必然性就不是现实的、合理的。其次,现实的东西又不是永恒现实的。现实性是一个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今天是现实的,明天会变成不现实的。再次,具有现实性的东西失去必然性,或迟或早总是要灭亡的。

第三,黑格尔“凡是”命题,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具有暂时性,都是一个过程,都处于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中。其根源在于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6、黑格尔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辨证方法之间的矛盾的? 第一,黑格尔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他本人却没有得出革命的结论,原因在于黑格尔哲学体系与辨证方法的矛盾。他的体系居主导地位,因而窒息了他的辨证方法。

第二,恩格斯具体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表现:首先,辩证法承认事物发展的普遍性,而他的哲学体系却把发展限制在“绝对观念”的框框里。其次,辩证法认为发展是永恒的,无止境的,而他的哲学体系却认为“绝对观念”的发展有终点。再次,辨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他的体系却认为“绝对观念”发展的终点就是矛盾的调和。

第三,黑格尔哲学体系和辨证方法发生矛盾,其根源在于黑格尔本人是资产阶级哲学家,他保存着德国资产阶级两重性的特点,这种矛盾正是这些特点在哲学中的体现。

7、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第一,恩格斯在总结人类认识发展史的基础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进行了科学概括,他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二,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和历史发展。第三,恩格斯分析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

第四,恩格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思想路线提供了理论依据。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必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则会导致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哲学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本质上是同一的。

第五,哲学基本问题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8、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

第一,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观是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他宣称自己的哲学是以“人”为对象,但他所讲的人又不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他只注意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抹煞社会的经济、政治、意识对人的影响,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理性、感情加肉体。

第二,指出了费尔巴哈的伦理学与黑格尔相比,内容及其贫乏。在善恶的看法上比黑格尔不仅要肤浅的多,而且还是形而上学的,把善与恶绝对对立起来。

第三,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一句空话。因为:首先,他的道德基础是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欲望,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这些在阶级社会里是根本不能实现的。其次,在阶级社会里,根本就没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再次,指出费尔巴哈的道德原则是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

第四,指出了费尔巴哈道德论的社会作用。费尔巴哈在阶级社会中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抹煞阶级斗争,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9、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答:列宁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辨证法的实质、核心的:(1)、对立统一规律是划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重要标准;(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辨证法的钥匙;(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5)、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0、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答: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2)、任何认识命题都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因素,不仅包含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而且还可以丛中“发现辨证发的一切要素的萌芽”。(3)、认识史的辩证法进一步证明了辨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性。(4)、认识过程的辩证法也进一步证实了辩证法与认识论的统一。(5)、脱离辩证法就会导致唯心主义认识论,就没有科学的认识论。

11、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有何重要意义? 答:《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经典著作。他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也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1)、在理论上,列宁第一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次阐明了两种发展观的区别;第一次解释同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问题;第一次从认识论和阶级利益的角度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2)、在这部著作里,列宁彻底清算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反科学性,指出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正确的认识论,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3)、在当前学习这篇文章,能帮助人们学会从本质上,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主义事业,懂得社会主义的困难只是前进中的曲折过程,自觉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克服对社会认识的直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12、《序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特的科学意义是什么?(1)、马克思在《序言》中,把唯物主义应用与人类生活,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这就消除了以往的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考究产生这些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第二,过去的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2)、马克思在《序言》中,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辨证方法,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第一,马克思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为建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结实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第二,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历史观中的基本问题,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第三,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运行机制,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根源蛮缠书了社会历史的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一般规律。

第四,把人类社会历史当作具有自己客观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概述了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几种形式,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3)、历史唯物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有是考察和解决社会历史领域的矛盾的根本方法。《序言》中为我们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13、学习《序言》有何现实意义?

答:马克思在《序言》中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气势磅礴,内涵丰富,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具有重大的知道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序言》中这一伟大理论的精神实质,并善于运用这一理论知道我们的实际工作,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14、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对象?(1)、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应该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进行生产的个人。(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是社会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不是工艺学。(3)、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在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四个环节形成的统一体运动的研究中,去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

15、马克思是如何阐述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与对立性的?(1)、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直接的同一性。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第二,互为媒介,互相依存。生产为消费创造对象,消费成为生产的动力和目的。第三,互相创造对方,即互相转化。(2)、生产与消费又是对立的。

第一,生产与消费是两个不能完全等同的要求,其中生产起支配作用。第二,受其他社会关系的影响,生产与消费存在着矛盾。

马克思批判了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把生产与消费等同起来的错误观点。、16、试述生产对分配的决定作用。(1)、分配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产品分配,另一种是生产资料的分配和作为这种分配表现的社会成员在生产中地位的分配。(2)、第二种分配形式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形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3)、生产资料的分配虽然也是一种分配,但严格地说,它属于生产本身的问题。它本身是生产的发展所决定的。最初的生产资料是自然存在的东西,后来由于生产的发展才变成历史的东西,带有某种分配的形式。(4)、生产力是具有最终决定意义的东西。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和性质,归根到底,决定社会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形式。

17、马克思是如何阐明交换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

答:马克思通过交换的四种类型的分析,说明交换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直接属于生产范畴的劳动的交换。它本质上组成生产。(2)、包含在生产过程之中的交换。如原料或成品的交换。(3)、企业家之间的交换。(4)、直接为了消费而进行的交换。这种交换看起来“与生产莫不相干”,但实际上也是由生产决定的。对此,马克思从社会分工、交换的性质以及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等方面作了分析。

18、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的?(1)、马克思认为,确立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方法。只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才“显然是科学上正确的方法”。(2)、在马克思阐述中可以看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唯物辨证法的具体体现。它是人的头脑从本质上系统地反映和掌握客观事物整体运动全貌、揭示其规律的科学方法。思维运行从最简单范畴开始,包含一系列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3)、马克思还区别了他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方法的根本不同之处,指出科学的方法是同现实的历史进程相符合的。

19、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论述阶级斗争学说的?、(1)、首先指出,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概述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阶级斗争状况,阐明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3)、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原理“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20、马克思、恩格斯这样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规律的?(1)、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是丛欧洲封建社会城市市民等集中发展出来的。(2)、资本主义经过手工操作、工厂手工业、机器大工业得到很大发展。(3)、阐明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4)、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化,周期性经济危机不断发生,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资产阶级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也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了”。(5)、因此,“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这就说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1、什么样的党才是无产阶级政党?(1)、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是无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2)它是在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的一切阶段上出现的,是科学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3)它是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是工人阶级中最忠诚、最有觉悟的部分,有铁的纪律组织,是工人阶级实现伟大历史使命的核心、先锋和指挥部。

(4)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民主集中制作为组织原则,以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5)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任何削弱、反对党的领导的言行都是错误的。

22、《共产党宣言》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论述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有何重大意义?(1)《宣言》着重阐明了共产党是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不谋任何私利的政治组织。它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成为阶级、夺取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最终目的是实现两个最彻底决裂,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党面临着新的战斗任务,必须增强党性,牢记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倡雷峰精神,不以权谋私,自觉地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实现两个最彻底决裂,时刻不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批判“一切向前看”的拜金主义。

(3)目前一部分党员质量不高,战斗力不强,少数党员干部存在腐蚀现象,但它不是主流。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党是反腐败主体力量。要为政清廉,加强廉政建设,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程。

23、共产党人政治斗争策略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政治斗争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策略是可以选择的,但原则不边。要把眼前的利益要求和长远的利益要求相结合。要把策略的灵活性和原则的坚定性相结合。

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相结合起来,但最终目的是要取得政治斗争的胜利。

24、共产党人的策略方针是什么? 要加强无产阶级力量的内部团结。

要争取人数众多的其它革命力量予以支持。

在实际斗争中,要团结多数,孤立少数,战胜敌人。

25、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有哪些根本区别?

答:科学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三点:(1)科学社会主义立足于现实经济基础,也就是说以社会化生产力的的本性为出发点。科学社会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由产生、发展到灭亡,最根本的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社会化发展,同资本主义私有制不相容了,才产生了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是立足于现实经济基础之上的。

空想社会主义不是以社会生产力的本性为出发点,而是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发来臆造必然性。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变革是哲学的变革决定的,哲学家所持的观点支配着人类社会。列宁曾经这样说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科学著作中,最先说明了社会主义不是幻想臆造,而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标志和必然结果。”

(2)科学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而且一定要通过阶级斗争,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并且依靠无产阶级专政改造旧的生产关系,走向建设社会主义的胜利道路。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承认法国大革命是一场阶级斗争,但却反对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斗争,特别是反对暴力革命。他们主张依靠道德与舆论的力量来改造社会。他们不懂得通过政治斗争,希望寄托在明智的人物身上。列宁说:“离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就是空话或者幼稚的幻想。”

(3)科学社会主义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这个最先进的阶级身上,无产者一旦有了科学理论武装,建设起自己的觉悟的先锋队,就能成为一个自觉的战斗的力量,领导全体劳动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以抽象的人性、理性出发,不区分剥削阶级,他们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把希望寄托在有产者甚至是王公贵族身上。在他们看来,无产者只是一个受苦难的阶级,而不是可以领导革命的力量,不相信无产阶级,而相信资产阶级头面人物。

弄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他不仅为了知道社会主义的过去,而且更为了了解社会主义的现在。

26、如何看待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 答:“两个必然”理论是马恩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革命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得出的最基本理论。

近几年,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有所回升,并出现一些所谓新情况,加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我国的泛滥以及最近一系列东欧国家的急剧政治事件的影响,一些人特别是一部分青年人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理论产生了怀疑,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并没有敲响,甚至认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关于“两个必然”的理论,就是鼓吹“神学目的论”。因此,在今天应该怎样认识和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的这个基本结论,就成了一个十分迫切而尖锐的问题。

(1)我们必须准确、完整的理解经典作家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必然”的结论,是从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上讲的,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上讲的,它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前途。(2)应以人类历史时空观来预测世界范围资本主义灭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从萌芽到确立经历了四、五百年的漫长岁月,它是通过与封建制度的反复搏斗才取得政权的,即便取得政权,在很长时间仍然不能避免震荡和**。也就是说,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应把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同这一历史过程的长期性、曲折性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3)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现象,但只能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绝对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因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消失,经济危机之痼疾也没有摆脱,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反而加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27、恩格斯是怎样论证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这一客观规律的,这个结论是否已经过时?

答: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对这一规律作过阐述。在本书第三章,恩格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加详尽和严密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规律。

(1)恩格斯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说明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其它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2)接着恩格斯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两种表现形式,即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表现在生产上就是“个别工厂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3)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必然导致经济危机,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阻碍,必然要被崭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4)恩格斯还论证了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和国有化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激化,为社会主义革命准备着条件。

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理论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一种历史趋势,至今仍未过时。

尽管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影响,在战后一系列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新现象,但它只是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消除这种矛盾所带来的经济危机等资本主义痼疾,因此归根到底挽救不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同时,我们还应懂得,生产关系一经确立,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需要有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

28、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主要有哪些?我们应如何看待这些设想?

答:恩格斯在本书第三章里,运用了唯物辨证法,科学地预测了未来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特征。大体上有如下几点:(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即实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是未来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

(2)未来社会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没有阶级和阶级差别。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以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运用。(3)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组织所代替。

(4)在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新社会后,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终于成为社会和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向必然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不是凭空的幻想,因为他运用了唯物辨证法,防止了任何空谈,因此是科学的。他的许多设想和预测已经多次为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所证实。

当然,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是以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为出发点,并从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角度提出的。他没有料到能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因此,他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个别提法是不完备的,如他以为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就必须立即消灭商品经济,对商品、货币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消极作用没有充分的认识,更预料不到会出现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特殊的商品经济以及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经典作家的有关思想。

29、简述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上互相对立的阶级后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国家,是剥削阶级压迫和剥削被剥削阶级的暴力工具。

(3)军队、警察、监狱等特殊武装力量是国家最本质的特征,是国家权力的主要强力工具,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

(4)资产阶级国家不能“自行消亡”,而必须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将它打碎,代之以无产阶级国家。(5)无产阶级国家只能通过“自行消亡”,当社会上没有任何阶级需要镇压的时候,国家也就不存在了,那时对人的统治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来代替。(6)国家自行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30、怎样理解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关系?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自行消亡”学说和博爱里革命理论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暴力革命是针对资产阶级国家说的,国家“自行消亡”是针对无产阶级国家说的。

(2)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暴力工具,不会“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由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来打碎它;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机构,才能进而创造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3)国家“自行消亡”必须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以消灭阶级为条件。国家不是被废除的,而是自行消亡的。

(4)国家“自行消亡”的学说既反对无政府主义,又反对机会主义。

31、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自行消亡”的原理,说明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为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2)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之后,不能直接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必须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度时期,在这个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剥夺资本家的私有财产,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国外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

(3)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还不具备国家消亡的经济条件,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担负着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任务,还要保卫生产资料公有制,保卫事实上存在的资产阶级法权残余,因此国家还不能消亡,还必须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只有到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国家才能自行消亡。

32、学习《国家与革命》这一光辉著作有什么现实意义?

(1)学习《国家与革命》阐明的国家学说,没有使我们认清当今资产阶级国家是资产阶级统治和剥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它为了欺骗人民,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了民主共和制这一政治形式,标榜实行全民民主。但是,这丝毫没有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阶级实质。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必须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夺取政权,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2)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消亡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的理论,可以使我们认清在社会主义时期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并发挥它的管理组织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作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增强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努力为实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创造条件,以便于国家“自行消亡”。

(3)通过学习这一光辉著作,有助于我们识别当今世界上资产阶级辩护士们所散布的资本主义是“人道”的、“永恒”等谬论,认清“西方文明”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性,增强识别真假社会主义的能力,增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自觉性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坚定性。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考试试题

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

(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马克思是如何提出和阐述科学实践观的,其重要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3.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涵义及其意义

(二)马克思:《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与当代意义

2.《共产党宣言》所阐发的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及其关系

3.《共产党宣言》对“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的阐述

4.《共产党宣言》关于对“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的问题的理解

(三)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和根本缺陷的2.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3.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评价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4.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5.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阐明了哪些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四)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论述了那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2.马克思是如何说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的(五)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特点的论述

2、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阐述

(六)毛泽东:《实践论》

1、正确理解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内涵

3、根据《实践论》,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七)毛泽东:《矛盾论》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八)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是如何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改革开放的2、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有何重大意义

3、如何理解“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九)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业绩和基本经验;正确认识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全面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任务、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

1.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许庆朴、郑祥福等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

(也可使用其它教材)

四、样卷:题型举例

一、概念题

如:人的自由发展

二、简答题

如:在《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是怎样阐述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三、材料分析题

如:“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四、论述题

如:马克思在《提纲》中如何将自己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区别开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卷(1)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8分)

1.简述《资本论》(法文版)独立的科学价值。

2.简述《资本论》第一卷的研究对象。

3.如何正确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4.如何理解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5.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原子的直线下降与偏斜运动之间具有根本差别”的哲学含义。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5分)

6.试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7.论述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第一次遭遇到的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对马克思哲学的立场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三、原著研读题(本大题共30分)

8.仔细研读以下原著选读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国民经济学时说,“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由此可见,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了人,毋宁说,不过是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黑格尔哲学时说,“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请回答以下问题:

(1)概述斯密-李嘉图的国民经济学体系以及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本题10分)

(2)请联系现代社会实际,试分析黑格尔思辨哲学与国民经济学之间具有何种意义上的“共谋”性质。(本题20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试卷(2)

一、简答题(本大题共40分,每小题10分)

1、简述《资本论》(法文版第一卷)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

2、简述《资本论》(第一卷)所具有的特殊地位。

3、理论联系实际,简述如何正确学习、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

4、简述马克思《博士论文》中关于“原子的直线下降与偏斜运动之间具有根本差别”的哲学含义。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30分,每小题10分)

5、试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6、为什么说科学发展观开拓了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7、论述马克思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三、仔细研读以下《原著》材料,回答第8-9题。(本大题共30分)

材料一: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

(1)“国民经济学从私有财产的事实出发。它没有给我们说明这个事实。它把私有财产在现实中所经历的物质过程,放进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把这些公式当作规律。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国民经济学没有向我们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分离以及资本和土地分离的原因”。

(2)“由此可见,以劳动为原则的国民经济学表面上承认了人,毋宁说,不过是是彻底实现对人的否定而已”。

材料二: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黑格尔站在现代国民经济学家的立场上。他把劳动看作人的本质,看作人的自我确证的本质;他

只看到劳动的积极的方面,没有看到它的消极的方面。劳动是人在外化范围之内的或者作为外化的人的自为的生成。黑格尔惟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

8.马克思通过对国民经济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对黑格尔的哲学批判,深刻地揭示了二者之间具有何种意义上的“共谋”性质。(本题15分)

材料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

(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共产主义是最近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

材料四: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论述:

(1)“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因此,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

(2)“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9.请联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特点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现状,试述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思想高度及其当代意义。(本题15分)

复旦大学2009年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博士试题

一、名词解释市民社会历史科学实践的唯物主义《资本论》三大手稿马赫主义

二、简答题(五选四)《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是在哪一部著作以什么形式发表的?写出该提纲最后一条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提出了“生活决定意识”这一命题,如何理解?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开始就明确提出要从六个方面考察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指哪六个方面?恩格斯与列宁论述自然科学的哲学问题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3种即可)?哪些自然科学成就促使恩格斯思考自然辩证法问题?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如何论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三、论述题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如何论述共产主义的?简述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有关三大社会形态的论述?试据此阐说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2007年考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试题

一、简答题(5个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60分)

1.如何理解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论断?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两个决不会”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异化及其扬弃”的基本思想。

4.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价值规律的要求及作用的论述。

5.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关于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的论述。

二、论述题(3个小题,每小题30分,共计90分)

6.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如何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

7.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信用制度作用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8.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信(1890年9月21日—22日)中关于历史发展中客观规律和个人意志的关系的论述及其现实意义。

郑州大学2009年考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试题

一、简析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世界不是既成事务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2.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能够立刻理解它,而理解了的东西可以更好地感觉它。

3.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反杜林论》关于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思想。

2.《实践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思想的理论贡献。

3.《矛盾论》关于矛盾同一性的思想。

4.邓小平关于“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论断。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关于人的自觉目的与社会客观规律及其辩证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2.《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关于实践标准的思想及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课后作业习题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及其意义。

2.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的意义。

3.试述对“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理解。

4.马克思是怎样扬弃黑格尔哲学的?

5.试述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6.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什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7.马克思在手稿中是如何对异化劳动进行批判的?

8.试述《手稿》的理论内涵及其影响。

9.马克思是如何分析人和环境的关系及其当代意义?

10.如何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市民社会”。

11.如何理解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3.费尔巴哈既然把人看作感性对象,为什么又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人的活动?

14.旧唯物主义者“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为什么会陷入循环论的误区?

15.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体现在哪里?

16.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旧哲学的两个显著特点是什么?

1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的地位。

1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交往理论。

20.实践本体论、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如何阐述分工思想的?

23.如何理解马克思“现实的个人”?

24.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25.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资产阶级的历史评判,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当今世界资本主义有何启迪?

26.如何理解《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彻底决裂”思想。

27.试析《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两种生产理论。

28.《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家庭观的当代价值。

29.《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如何阐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30.《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

一、简答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2.为什么实践的观点是唯物史观的首要基本观点?

3.观念上层建筑与非观念上层建筑的区别是什么?

4.马克思是怎样对“生产一般“进行批判的?

5.《序言》是怎样论述“经济基础”的?

6.如何理解“事物或现象是对立面的综合和统一”?

二、辨析

1.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一切都在运动,变化和消逝。

2.发展是增加或减少,是重复。

三、论述

1.《宣言》是怎样论述未来社会的?

2.《形态》是怎样论述“现实的个人”的?

下载《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管理学原著选读

    Chapter 1.Managers and Management(管理者和管理) 1.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组织的共同特征)An organization is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people to a......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倡导在全国应该大兴读书之风,广大党员和干 部要身先示范、带头做......

    马克思原著选读读后感

    马原著选读读后感 关于工资。资本主义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而是资本家为工人的生存付最少的账单,维持在对工人剥削的底线。在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中,这在马克思看来是极不合理......

    2012原著复习题五篇

    《原著》考试方式:开卷 题型:阐释原文 3 X 10=30 简答 4 X 10=40 阅读分析 1X15=15 论述 1X15=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这一条指出了马......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课程论文题目: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感悟 专业:西方经济学 姓名:宋爽 学号:MG10007020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感悟 通过上学期学习《共产党宣言》,我进一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读后感 ——AP1003707郭敏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这本书在培养人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