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原著复习题五篇

时间:2019-05-14 06:18: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2原著复习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2原著复习题》。

第一篇:2012原著复习题

《原著》考试方式:开卷 题型:阐释原文 3 X 10=30

简答

X 10=40

阅读分析 1X15=15 论述

1X15=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哪些基本观点?

如何理解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根源是什么?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

如何理解社会生产四环节的相互关系?

马克思是如何论述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动力的?

马克思怎样说明应如何考察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革问题?

马克思在对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中,论述了哪些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

怎样理解思格斯所说的辨证哲学的革命性质是绝对的、保守性是相对的?

恩格斯如何说明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和区别?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什么?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黑格尔哲学的“合理内核”的?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基本观点的? 恩格斯是怎样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道德哲学的基本观点的?

《谈谈辩证法问题》

列宁如何论述个别和一般的关系?

《资本论》:

为什么说“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

为什么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克思如何论述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和价格?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党宣言》)

“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资本论》)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实践论》)

“凡是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面,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人的认识不是直线(也就是说,不是沿着直线进行的),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近似于螺旋的曲线。这一曲线的任何一个片断、碎片、小段都能被变成(被片面地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而这条直线能把人们(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引到泥坑里去,引到僧侣主义那里去(在那里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谈谈辩证法问题》)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序言》

“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著复习题

一、简答题:

1.简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答:

1、细胞学说

2、生物进化论

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2.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

实践就是指人类的各种行为,是具体的行为不是精神上的行为。社会生活当然也包括在人类的各种行为当中,所以本质上就是实践。

3.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上如何论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

答: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对立统一规律既是普遍的客观规律,也是认识规律;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承认矛盾是唯物辩证的发展观与形而上学的发展观根本对立的标志。4.资本循环正常进行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1.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三个部分,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并使之在空间上并存于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

2.时间上的继起性。产业资本的每种形态要依次从一个阶段转到另一个阶段、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

5.解析《资本论》中“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答:(1)在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的前提下,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2)资本必然追求价值的增殖。(3)资本为实现增殖必然展开竞争。(4)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从而客观上发展社会生产力。(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为更高的社会阶段创造条件,推动着资本主义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

6.什么是虚拟资本? 其典型形式有哪些?

答: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对而言的想象中的资本。根据马克思的论述,虚拟资本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的内容:狭义的虚拟资本是指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并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的资本。广义的虚拟资本是指银行的借贷信用(期票、汇票、存款货币等)、有价证券(股票和债券等)、名义存款准备金以及由投机票据等形成的资本的总称。其典型形式有: 国债券、股票

7.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段话里包含着怎样的思想?

答:这说明宣言中的的基本原理不是一成不变、僵化的教条,而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必然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实际运用中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要求与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不仅是正确对待《宣言》的态度,也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

8.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前提是什么?

答:(1)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坚持生产决定论、批判分配决定论,从经济意义上阐发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就是共产主义第二阶段或曰“高级阶段”(即后来所称的共产主义阶段)的“旗帜”和原则。

(2)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该原则的前提是:①物质条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②精神条件: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克服了以往所有的狭隘局限(包括资产阶级法权);③社会条件:三大差别与对立消失,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9.如何理解恩格斯关于“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这一著名论断?

答:恩格斯的这一论断,一语道破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转变的关键,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是从实际出发还是从抽象的理论原则出发。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的,是因为没有从当时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这一实际出发。马克思正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现实基础上,从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出发,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从而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之后,仍需要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上,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告诉我们: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10.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专政与民主的关系的?

答:(1)无产阶级专政是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民主发展的内在的本质要求。他指出:“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当然不能不产生非常丰富和多样的政治形式,但本质上必然是一样的:都是无产阶级专政。”

(2)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新型民主(对无产者和一般穷人是民主的)和新型专政(对资产阶级是专政的)国家”。

①从一定意义上说,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民主,是高于资本主义民主的民主。无产阶级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即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民主,是广泛、真正的民主。

②同时,无产阶级专政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剥削者、资本家实行专政的结合。它不是民主的简单扩大,它除了把民主制度大规模的扩大,使它第一次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的民主制度之外,无产阶级专政还要对剥削者、压迫者和资本家采取一系列专政措施。

(3)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共产主义,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阶级不存在时,才能真正实现完全的民主,民主才开始消亡。因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民主的必由之路。11.列宁晚年有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的思想

答:在改革党的领导制度上,列宁提出了三点思想:一是扩大中央委员会的人数,而新增加的中央委员应该来自于基层的工人。这样,既可以增加党的中央委员会的稳定性,又可以通过这些新生的力量致力于革新和改善党的机关。二是增加中央监察委员会的人数,扩大其权力,使其只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这样一来,在党的领导核心便能够形成一支同中央委员会相制衡的力量。三是注意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将具备不同素质的领导人安排在不同的岗位上。

在改革国家领导制度上,列宁提出了两点思想:一是赋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立法职能;二是改组工农检察院,使其成为改造一切旧的国家机关的锐利武器。

二、论述题:

1.恩格斯在《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是如何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答:(1)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任务就是探索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发展规律相比较,二者有着很大的不同。自然界的发展完全是盲目的、不自觉的力量,而一般规律则表现在这些力量的相互作用之中。社会历史则不同,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目的的。正是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构成人类的历史。但是,尽管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首先,从目的与结果的关系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以人的目的和意志为转移的。其次,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来看,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总是受其必然性的支配。

(3)探究精神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要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必须找出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根本的动因。如何探究人们思想动机背后隐藏着的动力呢?首先,必须注意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而不能只注意研究个别人物,即使是杰出人物的动机;其次,还必须研究使广大群众长期行动的动机,而不是那些“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再次,还必须研究群众和领袖人物在实践中的动机背后的动因。恩格斯认为,这是指导我们探寻历史发展规律的唯一正确途径。

(4)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人们的愿望和动机,归根到底是由其所处的阶级地位决定的。只有具体地考察社会各阶级思想动机的动因和结果,抓住阶级斗争的基本线索,才能使我们从“迷离混沌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

(5)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但它不是最终的原因。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是社会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阶级的起源和发展是由于纯粹的经济原因所引起的。阶级之间的斗争,也是由于经济利益的冲突引起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第一,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社会政治制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一起,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恩格斯通过论述经济基础对国家、政治制度的决定作用,说明了“国家、政治制度是从属的东西,而市民社会、经济关系的领域是决定性的因素,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他还指出,法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还决定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而宗教和哲学作为意识形态,都具有相对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一方面表现为它们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它们有自己的独特发展规律,它们有自己的继承性。

2.试述马克思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基本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1)所谓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特定种类的生产活动,具体劳动生产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2)现实意义:①从宏观上看,由于具体劳动回答的是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所以它表现出的是社会分工的体系和产业结构状况,由于抽象劳动回答的是劳动的多少,劳动时间多少的问题,所以它反映出的社会分工的劳动比例和社会劳动的总规模。具体应按劳动二重性的要求,一方面在质上不断扩大合理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量上保持产业部门之间的按比例关系,使现在的二、三、一结构演变为三、二、一结构。

②从微观上看,劳动二重性原理也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作为企业,一方面要在具体劳动上改进劳动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在抽象劳动上缩短劳动时间,减少劳动耗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市场,实现经济效益。3.试论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的形成条件及其现实意义。

答:形成条件:(1)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和资本周转时间的快慢,会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不同。(2)竞争空前广泛与激烈。(3)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冲破了一切阻止平均利润形成的障碍。

现实意义:(1)机会均等。平均利润的形成标志着多元化经济主体之间享有的权利和机会是均等的。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三资企业都不能靠天时和地利享有特殊的权利和机会。各经济主体只能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价值增殖能力,以争取到最好的投资机会。(2)平均利润的形成必然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趋于一致。会缩小地区与地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贫富悬殊,从而更充分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3)促进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资本的自由转移,会使一些暂时处于优势地位的企业有危机感,而不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靠国家的扶持,靠行业优势而高枕无忧,而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改造,自我积累。4.《哥达纲领批判》中关于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论述及其意义。

答:(1)马克思在批判拉萨尔的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发展了共产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将未来新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的主要特征。

①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後者的革命转变或说过渡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②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由于仍存在资产阶级法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都还带著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这一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不可避免的。

③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这时,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的共产主义觉悟极大提高,克服了以往所有的狭隘局限(包括资产阶级法权),三大差别与对立消失,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所以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

(2)《哥达纲领批判》的共产主义发展阶段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是《批判》的最大贡献。

①从经济发展水平及分配方式角度探求共产主义各阶段的特点,这是逐步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新的科学视角和准确定位。

②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束缚。③为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现实可行的指导。

在其基础上,列宁后来将三个阶段明确为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从而逐渐使社会主义建设建立在更加坚实的现实基础之上。5.如何理解《国家与革命》中关于国家自行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

答:(1)“国家自行消亡”是恩格斯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但却遭到了当时机会主义者的歪曲。(2)列宁在引证恩格斯论述并对机会主义歪论予以批判:①恩格斯说的“自行消亡”的国家是指社会主义革命后的无产阶级的国家制度残余,而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是由无产阶级通过革命“消灭”的,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替代。②在这个革命以后,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的国家或半国家。③资产阶级的国家只有革命才能“消灭”。④国家本身,就是说最完全的民主,只能“自行消亡”。

(3)列宁进一步得出重要结论,为当时的社会主义革命指明了正确道路:①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来“消灭”。②无产阶级针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暴力革命“不可避免”。③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首要任务就是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6.结合国际共运史的经验教训,试论列宁晚年有关历史规律一般性与特殊性关系的思想。

列宁晚年在论述革命的条件和发展规律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和设想。

其一,列宁提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屉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他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资本主义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这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俄国是介于西方文明国家和东方落后国家之间的国家,由于帝国主义战争激化了国内的各种阶级矛盾,工农群众的革命情绪空前高涨,形成了工人革命与农民战争联合进行的局面,使俄国无产阶级顺势夺取了政权,这就是俄国革命的特殊性。他说,“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路线”,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这种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即是说,俄国虽是落后国家,但它的革命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是符合革命发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

其二,列宁提出,在“革命时刻耍有极大的灵活性”。他认为,要求在经济条件成熟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从理论的角度看是正确的。但在实践中,当工农群众已经投身于革命之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形势已经到来时,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面不论这个国家的经济条件是否已成熟到实现社会主义的地步,这就是革命的灵活性。第二国际领袖以俄国条件不成热而反对俄国革命。对此,列宁批判说:“他们都自称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却迂腐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就连马克思的这个直接指示他们也完全不理解。”在列宁看来,撇开书本上所规定的革命条件,以灵活的态度和办法对待群众的革命要求和革命行动,不违反革命的规律性。

其三,我们不能以苏联的解体为依据来怀疑和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因为,苏联的解体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有着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历史根据。十月革命是帝国主义时代历史辩证法的胜利。而苏联解体是由于没有解决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所致。说明一种新的制度,特别是和以往所有的私有制为基础有着本质区别的社会主义制度,它的成长和成熟不可避免地会经历曲折和反复。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体现历史发展规律和必然性的现象。

列宁提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上的特殊性,强调在革命时刻要有极大的灵活性,说明他关于革命条件和规律的观念较之于过去的理论观点,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是符合当时世界革命和俄国革命的实际情况,二是启发人们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注意到客观实际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来制定革命的战略与策略,而不必拘泥于书本上的某些条文,不要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复习题

一、填空题(2*10)1.《导言》,马克思1843年写于巴黎,1844年发表《德法年鉴》;《导言》第一次提出并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实现人类解放的正确途径问题。《导言》是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的标志性著作。《导言》标志着马克思实现了哲学上和政治上的两个主要转变:哲学上,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唯物主义者;政治上,从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2.《手稿》1844年写于法国巴黎,1932年发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手稿》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思想的第一次综合阐述,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诞生地。

3.《提纲》马克思于1845年写于布鲁塞尔,1888年出版,被恩格斯誉为“包含着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划清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最后界限的标志,《提纲》与《形态》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

4.《德意志形态》1846年写成;1932年发表德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标志,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马克思恩格斯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基本完成。5.《共产党宣言》1848年写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第三部重要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并将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行动指南,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6.《序言》1859年写成;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7.《反杜林论》恩格斯写成于1878年;第一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第一本“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

8.《费尔巴哈论》恩格斯写成于1886年;不仅回击了社会的错误思潮,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9.《唯批》列宁写成于1908年,10.《辩证法》列宁写成于1915年

11.《实践论》毛泽东写成于1937年的一部重要哲学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和《矛盾论》一起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和理论化、系统化的标志性著作。

12.《矛盾论》毛泽东写成于1937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和《实践论》一起是毛泽东哲学思想成熟和理论化、系统化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命题解析题(5*4)《导言》: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主要观点:

(1)理论不能代表实践,反动的统治阶级只能用人的力量来摧毁

(2)先进的理论是人类解放的必要精神武器。理论经由人民群众掌握,就会产生巨大的作用,理论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这样的理论才能说服人。

2.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主要观点:

德国人解放的精神力量是哲学,物质力量是无产阶级。哲学通过无产阶级(即其对里面的无产阶级)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把哲学变成现实,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即其对里面的无产阶级)

《手稿》:

3.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主要观点:

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养活资本家,自己就像对越贫穷、越廉价、越贬值。

《提纲》:

4.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主要观点:

旧唯物主义为资产阶级服务,新唯物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5.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主要观点:这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的特征,从以下两大方面分析:(1)认识世界不是目的,强调实践性(2)强调实践的意义

《形态》:

6.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主要观点:

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者,不包括它的历史观,费尔巴哈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脱离的

《宣言》:

7.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答:本命题出自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主要观点:主要讲资产阶级社会在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作用,它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8.真理和谬误,正如一切在两极对立中运动的逻辑范畴一样,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主要观点:真理和谬误的区别是有条件的,二者可以相互转化的

(1)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真理在其适用范围内时,它与谬误的对立是绝对的,二者的原则界限不能混淆。

(2)但二者的对立又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超出真理的适用范围,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费尔巴哈论》:

9.不论哪一个哲学命题都没有象黑格尔的一个著名命题那样引起近视的政府的感激和同样近视的反动派的愤怒,这个命题就是:“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

(1)政府和反对派都把现实等同于现存的、合理的,认为黑格尔是为普鲁士理所辩护,因此引起政府的感激和反动派的愤怒。

(2)黑格尔认为现实的不等于现存的,而是合理的,带有必然性的东西,才是现存的、合理的。而当时政府是现存的,失去存在的必然性。虽然是现存的,失去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就该灭亡。

10.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恩格斯指出基本问题含义,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以及是否有同一性的两方面内容。它们分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分的标准。

11.费尔巴哈的下面这个论断是绝对错误的:“人类的各个时期彼此借以区别的,仅仅是宗教的变迁。”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点进行批判,夸大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指出费尔巴哈宗教观点把人类发展史看作一部宗教变迁史,把宗教看成是人类发展的决定力量,没有看到生产方式的作用。一种唯心主义历史观。

12.对已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对人以爱(永远是爱!),这就是费尔巴哈的道德的基本准则,其余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准则中推出来的。

答:本命题出自于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主要观点:指费尔巴哈伦理观上的错误以及对人以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这一准则在阶级社会是行不通的。

《唯批》:

1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答:本命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主要观点:对物质含义的经典表达: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4.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答:本命题出自于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主要观点: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和区别仅仅是在两者何谓第一性的意义上才是绝对的。当把意识作为对象来理解的时候,二者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矛盾论》:

15.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答:本命题出自于毛泽东的《矛盾论》; 主要观点:指出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1)内部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其作用。

16.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答:本命题出自于毛泽东的《矛盾论》;

主要观点: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1)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有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普遍性,体现“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在”(2)

三、原理阐释题(4*10)1.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怎样阐述了异化劳动的表现。

答:

① 劳动者同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即“物的异化”。就是说。劳动者同自己的产品处于异己的对象关系之中---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占有的对象就越少,并越是受其产品的奴役和统治。

② 劳动者同其劳动活动的异化,即“活动者的异化”或“自我异化”。也就是说,劳动活动本身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某种外在的、异己的东西---他不是劳动者的自我活动,而是否定劳动者的东西,是使劳动者感到不幸的东西,是使劳动者的肉体和精神遭受折磨和摧毁的东西。

③ 劳动者同其类本质的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实际地确证了自己是类存在物。

④ 劳动中人同人的关系的异化。即一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以及他们中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2.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怎样立足于实践的观点阐述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答:

3.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怎样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4.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怎样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5.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怎样经典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6.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怎样阐述了哲学基本问题。

7.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是怎样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点和伦理观点中唯心主义杂质进行批判的。

8.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怎样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以及辩证法就是认识论。

四、著作观点概要题(2*10)1.得意志意识形态

2.共产党宣言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4.谈谈辩证法问题

5.实践论

6.毛泽东: 矛盾论

第四篇:原著复习资料

(学习资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中心思想 《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灵魂?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世俗基础”所指的是:“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这就是“世俗基础”在现实中的表现。

所谓“自我分裂”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就是“自我分裂”的思想根源。

所谓“神圣家族的秘密”,一旦揭开这个秘密而暴露在公众的实质是:神圣家族的观念是“要保持事物的现状”不被改变而成为永恒的神圣家族。

所谓“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就是要改变现存事物的现状,才能真正地使“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或在文章中解释如何------如何地解决,这种方法是思辩哲学即任何解释学的共性,用这种方法那是实现不了的。马克思揭示 1 出:这种方法是在理论上与在实践上那是脱节的、不一致的。

三、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1、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指的是单个人同外在于他的社会(包括他人、群体、人类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当中,他最先是把人放到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来进行分析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生产、生活的过程,赋予了不同个人以不同的社会本质。

2、人的实践性。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提纲》中,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

四、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在这条对旧唯物主义,用了个定性概念即“直观的”;并且用“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去确定其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同时,也阐明了“直观的”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没有从“实践活动”去理解人的“感性”那只是属于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人的活动;单个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类社会”整体的活动中,只是短暂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感性”是在这种“社会的人类”整体参入中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不这样来理解“感性”认识,就是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这种形式就是“直观”。

五、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区别问题。“市民社会”是现存的社会;而“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现实的社会。

六、重要意义

(一)、《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二),《提纲》为系统的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列宁的《唯批》等著作中,对《提纲》的思想有进一步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

(三),《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四),《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 2 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

《德意志意识形态》 注意写作背景和中心内容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丹麦)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为什么在马哲学产生四十年之后,阐述马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呢?这要从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状况说起。

恩格斯写这本书,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过程,阐述这一理论的本质,这是写作本文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反击资产阶级的时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疯狂进攻。第三、全面评述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

二、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

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本章共18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问题。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

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社会的产物,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反映。是进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非常软弱的。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既向往,又害怕。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体系”,在他的哲学中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两面性。

由于1848年革命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及其主要理论活动已经成为过去,德国古典哲学已宣告终结。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9世纪的德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是不同的。

同样的哲学革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遭遇?这完全是当时法德两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不同,和由此而来的资产阶级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的特性,另外,包含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发展资本主义革命和改变封建统治现状的要求。

(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

1、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 3 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

事实上,黑格尔话语中的“现实”和“现存”是有区别的。“现实”有一种能动性的意思,实际上是发展着的东西,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现存的东西。现存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不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已经不现实了,它必将被现实的东西所扬弃、所否定。黑格尔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他的哲学体系中“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不要用静态的永恒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这就是他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当然,这也是他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的表现之一。

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其中只有具有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才真正是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

第二,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必然性。

第三,恩格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的革命结论。

当然,无论黑格尔的革命倾向如何,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他博大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一切(包括自然、历史、思维)都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都是暂时的。处在不断地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而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

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阐述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

(3)揭示了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

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如此。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三)指明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间的矛盾(第 8 — 10 段)

1、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

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但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是矛盾的。方法是辩证法,发展是无限的,不能有终点;按体系的要求则要有终点。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什么?

第一,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

第二、把辩证法奠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哲学学派的独到之处。

第三、对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愿做囿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愿对未来社会作过细的描述。

2、分析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

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 11 — 18 段)

1、说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这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阶级原因。围绕着当时德国有实践意义的宗教和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在哲学上就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

在黑格尔派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费尔巴哈原属青年黑格尔学派,从1886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1841 年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

恩格斯阐述了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以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也分析了费尔巴哈学说的消极影响,对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

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费尔巴哈抛弃了连同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黑格尔哲学,但并没能制服这种哲学。对黑格尔哲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其唯心主义体系吸取其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哲学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本章共有 24 个自然段。分三个问题:

(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段)

1、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2、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

3、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这些哲学家就是不可知论者。在近代,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 8 — 20 段)

1、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

2、指出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8 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循环重复。(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 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第 21 — 24 段)

1、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中的事实三个方面,批评了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

2、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事实上是向那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说成是信仰“美好世界”的资产阶级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其实,庸人们表面上贬低物质享受,实际上是一伙真正迷恋物质享受的伪君子。他们只是在“唯物”过度感到懊丧而遭到破坏时,才空喊要信仰什么“美好世界”。

三、本章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2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问题。

(一)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第 1 — 9 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

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 6 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

3、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第 10 — 25 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伦理学把这种抽象的人当作出发点。在人们之间纯粹的两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他只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是承认一种思想关系。他所说的道德是抽象的人之间的抽象的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黑格尔用唯心辩证法观察问题,他的伦理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则相反,他在形式上是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他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是抽象的。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

2、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是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3、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第 26 — 27 段)

1、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而他不懂得 1848 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前进。

2、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马恩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四、本章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有 25 自然段,分二个问题。

(一)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第 1 — 8 段)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 7 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他也没有跳出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的圈子;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是马克思主义一派。马恩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思想映象即观念,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可以过渡到把各种自然过程作为整体来研究,系统地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这就在哲学领域内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是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发现,说明了各种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处在不断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只能互相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第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上帝创造论”以致命的打击。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证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使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第 9 — 25 段)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他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

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3、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政治制度。传统的唯心史观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国家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2)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如哲学和宗教,它们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由此否认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完全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把旧哲学从自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而且把它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了。旧哲学作为独立的研 8 究领域留下来的,不过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概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代替各种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结束语。在结束语中,恩格斯通过分析 1848 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理论的态度,集中地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

(一)说明德国资产阶级哲学衰落的阶级原因。(第 1 段)

(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第 2 段)

四、重要意义 《费尔马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总结性的光辉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费尔马巴哈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明确提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费尔马巴哈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和科学性的统一,从而使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费尔马巴哈论》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以及同在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学习《费尔马巴哈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说明:

(一)、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提示: 1。“合理内核”是什么?为什么?2。“两个凡是”到第三个凡是的推出过程。

(二)、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段)提示:1。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2。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和《实践论》的学习线索见下发的学习资料。

第五篇:福师1203考试批次《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本复习题页码标注所用教材为:

教材名称 政治经济学 单价 33

作者

版本

出版社

李建平李建建

1992年4月第一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金兆怀等

如学员使用其他版本教材,请参考相关知识点。

福师1203考试批次《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赋税论》的作者是:()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威廉·配第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C

2.商品流通是()

A、货币产生以前的交换方式 B、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方式 C、以商品为媒介的货币交换方式 D、先买后卖的交换方式

参考答案:B

3.赊购到期还债的货币执行的是()A、价值尺度的职能 B、流通手段的职能 C、贮藏手段的职能 D、支付手段的职能

参考答案:D

4.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A、在社会最优生产条件下,用熟练劳动程度和最大劳动强度制造使用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B、在社会最劣生产条件下,用不熟练劳动程度和最小劳动强度制造使用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C、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最大劳动强度制造使用价值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D、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使用价值 1

所必需的劳动时间

参考答案:D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能在流通中购买到()A、劳动产品 B、劳动资料 C、劳动对象 D、劳动力

参考答案:D 考核知识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参见课本 P43.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是()A.价值规律 B.供求规律 C.剩余价值规律 D.竞争规律

参考答案:C 7.全球化的主导方面是()

A.市场全球化 B.经济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生产全球化

参考答案:B 8.微观经济运行主体是()

A.企业 B.劳动者 C.信息 D.运输公司

参考答案:A 9.总和的价值形式是指()

A.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B.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种商品上 C.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种商品上 D.一系列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与它相交换的一系列商品上

参考答案:D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剩余价值是()A.工人全部劳动的产物 B.工人必要劳动的产物 C.工人无酬劳动的产物 D.工人有酬劳动的产物

参考答案:C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1.商品

考核知识点:商品的定义,参见P17.2.资本

考核知识点:资本的定义,参见P43.3.市场经济

考核知识点: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参考课本P19。

4.社会保障

考核知识点:社会保障的含义,参考课本P295。

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和扩大农民的收入。

考核知识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参见P310 2.发展市场经济,就是完全由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

考核知识点: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参考课本P210。

参考答案:说法错误。3.劳动产品即为商品。

考核知识点: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请参考课本P18。

参考答案:说法错误。商品是从产品发展而来的,从产品发展为商品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35分):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是什么?劳动力商品有何特殊性?

考核知识点:资本的生产过程,参考课本P44。

2.为什么国家“十二五”规划要以“调结构、转方式”为主线?

考核知识点: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参考课本P355.3.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作用。

考核知识点: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参考课本P37-38。

4.资本的技术构成和价值构成间的联系。

考核知识点:资本的有机构成,参考课本P61。

5.竞争规律及其作用?

考核知识点: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请参考课本P40。

五、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1.试述经济全球化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考核知识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参考课本P137。

2.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

考核知识点: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参考课本P143。

福师1203考试批次《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二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的作者是:()A、亚当·斯密 B、大卫·李嘉图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参考答案:C

2.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是在被使用时()A、能把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 B、把全部使用价值消费掉 C、只能创造出自身的价值 D、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参考答案:D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要求提供追加劳动力所需的消费资料,反映这一要求的扩大再生产前提条件的公式是()A、I(v+m)=IIc B、I(v+m)>IIc C、II(c+m/x)>I(v+m-m/x)D、II(c+m-m/x)>I(v+m/x)

参考答案:B

4.负责股份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是:()A、董事会 B、董事长 C、监事会 D、总经理

参考答案:D

5.国际经济一体化:()A、是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B、是各国独立发展经济的要求 C、是各国放弃本国经济利益促成的 D、意味着各国之间不再有经济矛盾

参考答案:A

6.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

A.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 B.管理水平的改善与提高上 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与改进上 D.劳动者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上

参考答案:A 7. 一般而言,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

A.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B.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C.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关系不大 D.未必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D 8.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劳动产品 B、劳动资料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力

参考答案:C

考核知识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参见课本 P8 9.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价值 B、使用价值 C、使用价值和价值 D、交换价值

参考答案:A 10.商品唯一的共同基础是,都是()A、劳动产品 B、劳动资料 C、生产资料所有制 D、劳动力

参考答案:A

二、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2分)1.科学发展观

考核知识点:科学发展观,参见P389.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2.剩余价值

考核知识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参考课本P46。

3.资本的有机构成

考核知识点:资本有机构成的含义,参考课本P61.4.经济发展战略

考核知识点:经济发展战略,参考课本P367.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就是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考核知识点: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参考课本P37-38。

2.经济增长就是经济发展。

考核知识点: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参考课本P354。

3.资本积累仅是剩余价值规律的要求。

考核知识点:资本积累是扩大在生产的源泉。参考课本 P60。

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与作用。

考核知识点:商品经济的运动规律,参考课本P37-38。

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请参考课本P32 3.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考核知识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战略,请参考课本P367.4.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市场经济,请参考课本P212。

5.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考核知识点:资本的流通过程,参考P71。

五、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

1.试述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对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考核知识点: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参见P138.6

2.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处理几个关系?

考核知识点:工业化的产业格局,参考课本 P306.福师1203考试批次《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三

教学中心

专业

学号

姓名

成绩

注: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以()为先导。A.高新技术产业 B.制造业 C.服务业 D.农业

参考答案:A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统筹兼顾 B.发展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以人为本

参考答案:D 参见课本P357

3.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源泉是()

A.积累 B.生产资料数量增多 C.生产资料质量增提高 D.财政投入多

参考答案:A 参见课本P361

4.科技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在于()A.知识 B.人才 C.经济 D.财政投入多

参考答案:B 参见课本P363 5.社会资本的再生产是从()的实现开始的。A.商品 B.物质资料 C.总产品 D.消费资料

参考答案:C 参见课本278 6.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途径是()

A.提高政府效率 B.推进政资分开

C.政企分开 D.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

参考答案:C 参见课本275 7.社会保障体系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养老保险

参考答案:B 参见课本298.8.下列不属于传统产业的是()A.信息产业 B.能源 C.机械制造 D.交通运输业

参考答案:A 参见课本307.9.下列不属于实体经济的是()A.农业 B.工业 C.有价证券 D.服务业

参考答案:C 参见课本308.10.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是()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D.服务业

参考答案:A 参见课本310.二、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共12分)1.产业结构优化

考核知识点:产业结构优化的含义,参考课本P378.2.国际分工

考核知识点:国际分工的含义,参考课本P407.3.资源节约型社会

考核知识点: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参考课本P390.4.科学消费观

考核知识点:科学消费观,参见P290.三、辨析题(每题5分,共15分)

1.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影响。

考核知识点:劳动力供给与劳动生产率,参考课本P359。

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

考核知识点:科技进步及其应用程度,参考课本P360.3.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

考核知识点: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参考课本P174.四、问答题(每题7分,共35分)1.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考核知识点:对外进出口贸易,参考课本P404。

2.国际分工与国内分工的差别?

考核知识点: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参考课本P407.3.国际经济合作的特点?

考核知识点: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参考课本P410.4.我国应如何积极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考核知识点: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参考课本P411.5.我国应如何更好的实施“走出去”战略?

考核知识点: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双向互动。参考课本P398.五、论述题(每题14分,共28分)1.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考核知识点: 资本主义生产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参考课本P45.2.阐述一下如何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

考核知识点: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参见P323.本课程复习题所提供的答案仅供学员在复习过程中参考之用,有问题请到课程论坛提问。

下载2012原著复习题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2原著复习题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原著导读[精选五篇]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 心得 读《矛盾论》有感 学院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3年 08 月 10 日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矛盾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

    马列原著读后感

    马列原著读后感 环艺一班04号李奥琦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个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

    马列原著读书笔记

    马列主义原著读书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原著摘录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关于唯物史观论述摘录: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

    原著复习思考题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思考题 1、旧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如何理解实践观点是贯穿《提纲》的红线和灵魂?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本质问题......

    管理学原著选读

    Chapter 1.Managers and Management(管理者和管理) 1.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组织的共同特征)An organization is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people to a......

    哲学经典原著(推荐阅读)

    经典原著选读: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倡导在全国应该大兴读书之风,广大党员和干 部要身先示范、带头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