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经典原著(推荐阅读)

时间:2019-05-14 04:2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哲学经典原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哲学经典原著》。

第一篇:哲学经典原著

经典原著选读: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节选),1872年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第一编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节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辩证法的要素》,《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对一种反动哲学的批判)(节选)有关章节,《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0.毛泽东:《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1.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经典原著选读:

1、马克思:《资本论》;

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3、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4、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5、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6、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7、马克思:《罢工和工人同盟》;

8、马克思:《工人联合会》;

9、马克思:《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

10、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1、马克思:《伦敦交易所的恐慌—罢工》;

12、马克思:《给工人议会的信》;

13、马克思:《鸦片贸易史》;

14、马克思:《工资、价格和利润》;

15、马克思:《资本和劳动之间的斗争及其结果》;

16、马克思:《工会(工联)它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7、马克思:《国际工人协会总委员会致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中央局》;

18、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19、恩格斯:《反杜林论》;

20、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21、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和起源》;

22、列宁:《论粮食税》;

23、毛泽东:《实践论》;

24、毛泽东:《中国社会的阶级分析》;

25、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26、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7、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28、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9、毛泽东:《论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30、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31、毛泽东:《论持久战》;

32、毛泽东:《论新阶段》;

3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4、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35、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37、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38、邓小平:《关于建国以来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决议》;

39、、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0、胡锦涛:《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述要》。

经典哲学名著选读:

1、黑格尔:《小逻辑》;

2、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苏菲的世界》;

3、罗素,《哲学的问题》;

4、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5、罗伯特·所罗门:《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6、[英]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时间简史续编》;

7、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

8、约翰·格雷:《人类幸福论》;

9、霍尔巴赫:《健全的思想》;

10、尼采:《偶像的黄昏》;

11、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2、尼采:《论道德的谱系》;

13、[美]比尔·盖茨:《未来的时速》;

1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15、: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

16、恩斯特·马赫:《认识与谬误》;

17、杜威:《哲学的改造》;

18、培根:《培根论说文集》;

19、[美]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

20、罗素:《我的哲学的发展》;

21、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22、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23、黑格尔:《美学》;

24、朱光潜:《美学书简》;

25、谢林:《先验唯心论体系》;

26、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7、梭罗:《瓦尔登湖》;

28、胡塞尔:《逻辑研究》、《现象学的观念》;

29、维特根斯坦 :《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

30、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31、萨特:《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32、福柯:《词与物》、《知识考古学》;

1、[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

2、[英]约翰·密尔:《论自由》;

3、「英」I.伯林:《两种自由概念》;

4、洛克:《人类理解轮》;

5、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疯癫与文明》;

6、[英]爱德华.泰勒:《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

7、R.道金斯:《自私的基因》;

8、[法]摩莱里:《自然法典》;

9、N.玻尔:《尼耳斯玻尔哲学文选》;

10、卢梭:《新爱洛伊丝》;

11、[美]卡尔·萨根:《布鲁卡的脑—对科学传奇的反思》;

12、哈维尔:《哈维尔文集》;

13、培根:《新工具》;

14、王小波:《黄金时代》;

15、[美]刘易斯·托马斯:《细胞生命的礼赞》;

16、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17、奥古斯都:《忏悔录》;

18、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录》;

19、洛克:《人类理解论》、《政府论》;

20、斯宾诺莎:《人类理智新论》;

2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22、卢梭:《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23、密尔:《论自由》;

24、体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25、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26、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27、尼采:《悲剧的诞生》、《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28、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

29约翰•罗尔斯《正义论》。

第二篇:原著复习资料

(学习资料)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中心思想 《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把唯物主义发展到最高形式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

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灵魂?

其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出发点,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归结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理解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马克思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既受自然必然性支配,同时又以能动的感性活动改造环境,实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从而确立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合理的理论出发点。

其二,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认识论建立在实践观点之上,确立了能动反映论的基本思想,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其三,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宗教观,指出了他的抽象人性论以及由此导致的抽象的宗教观。

其四,马克思要立足于社会实践来理解人类历史,强调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总之,实践观点构成了《提纲》的中心线索和核心思想。《提纲》第一次建立起完备的实践概念,初步完成了对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综合,在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确立了牢固的实践观点,从而为马克思在〈德遗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把实践观点贯彻于历史观,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二、第四条,指出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阐明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

“世俗基础”所指的是:“在贵族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是荣誉、忠诚等等,而在资产阶级统治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概念则是自由、平等等等。总之,统治阶级为自己编造出诸如此类的幻想。”这就是“世俗基础”在现实中的表现。

所谓“自我分裂”指的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为每一个企图取代旧统治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就是说,这在观念上的表达就是: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们描绘为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这就是“自我分裂”的思想根源。

所谓“神圣家族的秘密”,一旦揭开这个秘密而暴露在公众的实质是:神圣家族的观念是“要保持事物的现状”不被改变而成为永恒的神圣家族。

所谓“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就是要改变现存事物的现状,才能真正地使“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被消灭”;而不是只在口头上说说、或在文章中解释如何------如何地解决,这种方法是思辩哲学即任何解释学的共性,用这种方法那是实现不了的。马克思揭示 1 出:这种方法是在理论上与在实践上那是脱节的、不一致的。

三、第六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的理解,阐明了人的本质是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抽象的人的本质时,明确地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命题。这里讲的“类”是当时的术语,指的是人的理智、意志和感情等共同特性。

1、人的社会性。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里的社会关系,指的是单个人同外在于他的社会(包括他人、群体、人类共同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在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当中,他最先是把人放到社会生产和生活过程的历史维度上来进行分析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生产、生活的过程,赋予了不同个人以不同的社会本质。

2、人的实践性。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此,他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在《提纲》中,对“实践”范畴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是创立唯物史观的真正起点,也是全部唯物史观的理论大厦的根本性的基石。

四、第九条,“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马克思在这条对旧唯物主义,用了个定性概念即“直观的”;并且用“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去确定其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同时,也阐明了“直观的”这个概念的含义:是“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就是说:旧唯物主义没有从“实践活动”去理解人的“感性”那只是属于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的活动,而不是“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人的活动;单个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在“人类社会”整体的活动中,只是短暂的活动。也就是说,人的“感性”是在这种“社会的人类”整体参入中的“实践活动”。马克思认为,不这样来理解“感性”认识,就是属于“直观的唯物主义”,这种形式就是“直观”。

五、第十条:“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马克思在这里说明了旧唯物主义和新唯物主义的区别问题。“市民社会”是现存的社会;而“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是现实的社会。

六、重要意义

(一)、《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原理,从而划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切旧哲学的界限。“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二),《提纲》为系统的阐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制定了大纲,开辟了道路。《德意志意识形态》、《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列宁的《唯批》等著作中,对《提纲》的思想有进一步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

(三),《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要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就必须学习掌握《提纲》的基本原理。

(四),《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 2 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

《德意志意识形态》 注意写作背景和中心内容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一、写作背景

恩格斯为了全面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应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党机关杂志《新时代》编辑部要求为评论施达克(丹麦)的《费尔巴哈》一书而写的。

为什么在马哲学产生四十年之后,阐述马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与区别呢?这要从巴黎公社失败后,欧洲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状况说起。

恩格斯写这本书,来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过程,阐述这一理论的本质,这是写作本文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在于反击资产阶级的时髦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疯狂进攻。第三、全面评述德国古典哲学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

二、中心思想

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联系及根本区别,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在人类认识史上引起的伟大革命,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内容讲解

一、本章阐述了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和社会作用,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及其革命意义,分析了黑格尔哲学中方法和体系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哲学派的解体过程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本章共18 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问题。

(一)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社会作用(第 1 — 2 段)

1、黑格尔哲学的历史背景。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德国社会的产物,是德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反映。是进步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是,德国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和政治上是非常软弱的。对1789年法国大革命既向往,又害怕。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最终体系”,在他的哲学中具有明显的妥协性和两面性。

由于1848年革命实践,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德国古典哲学最后一个代表费尔巴哈及其主要理论活动已经成为过去,德国古典哲学已宣告终结。

2、黑格尔哲学的阶级实质。19世纪的德国和18世纪的法国一样,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是不同的。

同样的哲学革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遭遇?这完全是当时法德两国的经济、政治状况不同,和由此而来的资产阶级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德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资产阶级的特性,决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两重性:黑格尔哲学具有唯心主义和保守的特性,另外,包含极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反映着资产阶级对发展资本主义革命和改变封建统治现状的要求。

(二)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

1、以黑格尔一个著名命题为例,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命题是“凡是现实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这个命题集中地反映了黑格尔的哲学的两重性,既有为现有的普鲁士封建国家制度,为现状作辩护的一面,又包含着对现状的否 3 定,论证了改变现状的必然性的一面。

事实上,黑格尔话语中的“现实”和“现存”是有区别的。“现实”有一种能动性的意思,实际上是发展着的东西,是要自己努力去争取的东西,并不是现存的东西。现存的东西很有可能是不现实的,现存的东西已经不现实了,它必将被现实的东西所扬弃、所否定。黑格尔通过这句话强调了他的哲学体系中“自己运动”的能动性,不要用静态的永恒不变的眼光看待万物,这就是他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强调,当然,这也是他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法的表现之一。

恩格斯从三个层次解剖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黑格尔所说的“现实”的这种属性,仅仅属于那同时是必然东西。在黑格尔看来,决不是一切现存的都无条件地是现实的,其中只有具有必然性即符合规律性的东西,才真正是现实的。因而也是合理的东西。

第二,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永远具有的属性。恩格斯指出:“根据黑格尔的意见,现实性决不是某种社会制度或政治制度在一切环境和一切时代所固有的属性。”这就是说,现实的东西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丧失必然性。

第三,恩格斯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思维方法,把黑格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这个命题,转化为另一个命题,“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这是恩格斯把黑格尔的这个命题向前推进而得出的革命结论。

当然,无论黑格尔的革命倾向如何,历史是不能假设的,但他博大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一切(包括自然、历史、思维)都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都是暂时的。处在不断地发生、灭亡和无止境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而其根源在于事物本身的必然性。

2、指出黑格尔辩证法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

(1)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在于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观念,结束了认为人的思维和行动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

(2)阐述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无限的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上升运动,人们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终极真理”。

(3)揭示了人类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地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上升的运动。

3、恩格斯概述了唯物辩证法基本思想。第一,关于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发展过程是新东西的产生和旧东西的灭亡,由低级向高级不断上升的过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如此。第二,关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其根源是客观世界。第三,关于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和绝对的辩证关系,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稳定是相对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是辩证的统一。

(三)指明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方法和唯心主义体系间的矛盾(第 8 — 10 段)

1、黑格尔哲学是以所谓“绝对观念”为基础的,整个体系是描述“绝对观念”自我发展和认识过程。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是指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外独立存在的宇宙精神,实际上是上帝或神的代名词。在黑格尔看来,“绝对观念”不是僵死的,而是能动的,它的全部内容在黑格尔哲学中,完成了最终的认识。

黑格尔的方法是辩证法。但黑格尔本人“从来没有这样明确地作出这个结论。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世界的本原。黑格尔的方法和体系是矛盾的。方法是辩证法,发展是无限的,不能有终点;按体系的要求则要有终点。

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对我们的思想启示是什么?

第一,以往的哲学家都奢望建立一个无所不包的绝对真理体系,想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矛盾,事实证明,这是办不到的。

第二、把辩证法奠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是马克思哲学学派的独到之处。

第三、对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制约性要始终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们不愿做囿于历史条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不愿对未来社会作过细的描述。

2、分析黑格尔革命的思维方法,得出其温和的政治结论的阶级根源。黑格尔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他的哲学不能不反映资产阶级的特点。

3、黑格尔哲学的巨大成就。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是唯心主义,在政治上是保守的,但是,黑格尔哲学的成就是巨大的。

(四)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第 11 — 18 段)

1、说明黑格尔学派解体的过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原来独占地位的黑格尔哲学开始分裂了。黑格尔哲学体系和方法的矛盾,使各种不同的政治党派在理论上留下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各种政治力量都可以从各自的立场出发,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找到理论根据。这是黑格尔哲学解体的理论上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化,资产阶级内部的分化,这是黑格尔学派解体的阶级原因。围绕着当时德国有实践意义的宗教和政治问题,资产阶级内部分裂为激进派和保守派,在哲学上就是青年黑格尔派和老年黑格尔派。

在黑格尔派解体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即有一大批坚决的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反对宗教的斗争中走上了唯物主义的道路。其中费尔巴哈就是一个杰出的代表。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出现及其影响。费尔巴哈原属青年黑格尔学派,从1886年起,费尔巴哈开始批判神学,同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决裂,而转向唯物主义。1841 年他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出版。

恩格斯阐述了费尔巴哈的最大功绩,就是在唯心主义长期统治德国以后,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同时也分析了费尔巴哈学说的消极影响,对反动的小资产阶级思想“真正的社会主义”作了尖锐的批判。

最后,恩格斯强调指出,费尔巴哈抛弃了连同辩证法在内的整个黑格尔哲学,但并没能制服这种哲学。对黑格尔哲学采取“扬弃”的态度,即抛弃其唯心主义体系吸取其 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实现哲学的变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所要完成的任务。

二、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恩格斯精辟地论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本章共有 24 个自然段。分三个问题:

(一)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段)

1、指出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历史根源。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对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

哲学基本问题是有深刻的历史根源的。

2、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及其意义。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思维和存在、精神和自然界何者是本原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两大阵营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精神是本原,自然界是派生的,即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就属于唯心主义阵营。相反,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精神是派生的,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则属于唯物主义阵营。哲学上一切问题的争论,归根到底都是围绕着这个基本问题展开的。

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即世界能否被认识的问题,也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对立的两种答案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认为思维是对存在的反映,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是立足于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可知论者。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认为世界是可知的,但他认为现实世界归根到底不过是精神派生出来的。

3、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虽然绝大多数哲学家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的,或者至少不能彻底认识。这些哲学家就是不可知论者。在近代,休谟和康德就是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

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对不可知论作了彻底的批判。他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

(二)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十八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 8 — 20 段)

1、指明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分析了费尔巴哈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的偏见。费尔巴哈对哲学的基本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回答。

但是费尔巴哈由于不赞成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对“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有偏见,不愿意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唯物主义。他的错误就在于把唯物主义的一般世界观同这种世界观所表现的特殊形式混为一谈。

2、指出 18 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8 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1)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2)形而上学性。它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种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在它看来,物质运动只是简单循环重复。(3)历史领域中的非历史观点,即唯心史观。它把历史看作是毫无联系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是供哲学家在说明各自历史观点时任意解释和引用的例证和插图的汇集,否认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指出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 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决定了他在历史领域中不可能摆脱传统的唯心主义的束缚,建立起唯物主义历史观。其次,由于他脱离社会实践,长期过着隐居生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因而不能从革命实践中革新自己的思想。因此不可能得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结论。

(三)批判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第 21 — 24 段)

1、指出施达克离开哲学基本问题去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所必然造成的混乱。施达克认为,费尔巴哈由于“相信人类的进步,”追求“理想的意图”承认“理想的力量”,所以是唯心主义者。恩格斯从道德理想同唯心主义的关系,人类从事活动的特点,哲学史中的事实三个方面,批评了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

2、指明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界限的根本原因。恩格斯指出,施达克的这种错误观点,事实上是向那种把唯物主义歪曲为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把唯心主义说成是信仰“美好世界”的资产阶级庸人的偏见,作了不可饶恕的让步。其实,庸人们表面上贬低物质享受,实际上是一伙真正迷恋物质享受的伪君子。他们只是在“唯物”过度感到懊丧而遭到破坏时,才空喊要信仰什么“美好世界”。

三、本章进一步分析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费尔巴哈宗教哲学、伦理学的唯心主义,指出了费尔巴哈停留在唯心史观的原因。27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问题。

(一)批判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第 1 — 9 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的错误及其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尖锐地批判了基督教,但是,他并不是要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它完善化。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但是,人的感情和宗教并不是一回事。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就在于:他不按照本来面貌去看待人们之间的感情关系,而是把它神秘化,把这种关系提高到宗教的地位,企图在本质上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无神的宗教,这无疑是荒谬的。

2、批判了费尔巴哈夸大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只是就迄今存在的三种世界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而言。而这些人工造成的世界宗教之所以能伴随历史的一定转折完全是由当时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 6 此,不能把人类的历史归结为宗教的变迁史,归结为意识形态的变化。

3、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在以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为基础社会里,人的感情总是有阶级性的,根本就无所谓纯粹的人类感情,我们更没有理由把这种感情尊崇为宗教。同样,如果把阶级斗争的历史歪曲成为教会史的单纯附属品,那就使人们“对历史上的重大的阶级斗争的理解”成为不可能了。

(二)批判费尔巴哈伦理学的唯心主义(第 10 — 25 段)

1、揭露了费尔巴哈伦理学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的唯心主义实质。费尔巴哈在宗教哲学中谈到的人是抽象的人,他的伦理学把这种抽象的人当作出发点。在人们之间纯粹的两性关系之外的关系中,他只看到道德这一个方面。这也就是说,在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他是承认一种思想关系。他所说的道德是抽象的人之间的抽象的道德,在这里,同黑格尔比较起来,显得十分肤浅和贫乏。黑格尔用唯心辩证法观察问题,他的伦理学在形式上是唯心的,但内容是现实的。费尔巴哈则相反,他在形式上是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但他所理解的人都是脱离社会现实的,脱离历史发展的人,所以他的伦理学在内容上是抽象的。费尔巴哈的伦理学,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

2、深刻地指明了费尔巴哈道德观的阶级实质和危害性。费尔巴哈道德观的基础是认为人人都是有追求幸福的欲望,而他的道德原则是合理的自我节制和对人以“爱”。因此,恩格斯得出结论,不管费尔巴哈的主观愿望如何,“费尔巴哈的道德是完全适合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这就是它的阶级实质。

在费尔巴哈那里,爱是万能的,它是一个创造奇迹的神,可以克服实际生活里的一切困难,可以解决任何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宣扬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只能起到调和阶级矛盾,取消社会革命的作用。

3、概述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基本观点。第一,任何道德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费尔巴哈企图创立一种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的普遍的道德原则,结果是“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

第二,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有阶级性的。这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而统治阶级根据自己利益的要求,制定了一整套道德标准,有些是专门用来要求别人的,而他们自己从来不受这些道德的约束。

(三)费尔巴哈停留在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第 26 — 27 段)

1、费尔巴哈历史唯心主义的认识根源和阶级根源。从认识根源上看,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把人看作是纯粹抽象的人,生物学上的人,因而不能真正地了解人的本质。他在批判宗教时,虽然也能正确地指出宗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但是在说明人的本质时,又回到了宗教唯心主义立场,用抽象的人的崇拜代替了对上帝的崇拜。

从阶级根源上看,费尔巴哈是一个资产阶级思想家,脱离革命实践,一直在乡下过着孤寂的生活,因而他不懂得 1848 年革命的意义,不能随着实践前进。

2、创造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马恩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在革命实践中,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崭新的“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四、本章系统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共有 25 自然段,分二个问题。

(一)马克思哲学产生的思想来源和自然科学基础(第 1 — 8 段)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过程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部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费尔巴哈批判了黑 7 格尔的唯心主义,但是,他也没有跳出作为“科学的科学”的旧哲学的圈子;他的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他丢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黑格尔学派解体过程中出现的唯一结出真正果实的派别,是马克思主义一派。马恩继承了他的辩证法,并进行了唯物主义的改造,重新唯物地把人们头脑中的概念看作现实事物的反映,把概念的辩证法看作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反映。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的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伟大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意义。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及其思想映象即观念,都处在永恒的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但道路是曲折的,甚至有暂时的倒退。但斗争的结果,必然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从这个基本思想出发,我们就能辩证地分析问题,从认识上和方法上克服形而上学的错误。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进入到整理材料的阶段,由于它本身的发展,可以过渡到把各种自然过程作为整体来研究,系统地考察事物的发展变化的时候,这就在哲学领域内敲响了旧形而上学的丧钟。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为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奠定了自然科学基础。第一是细胞的发现。细胞的发现,说明了各种生物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通过细胞的变异能力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第二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了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是处在不断转化过程中,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只能互相转化不能创造和消灭。第三是达尔文进化论的发现。达尔文的进化论给形而上学的“物种不变论”以及唯心主义的“上帝创造论”以致命的打击。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证明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各个领域是相互联系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变化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使自然观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第 9 — 25 段)

1、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客观规律的。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和自然界不同,是在人们自觉的有目的的行动中发展的,但他和自然界一样,也是有客观规律的,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要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不能停留在研究人的动机上,而必须研究隐藏在人们动机背后的动力,即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一任务是一切旧唯物主义和黑格尔唯心主义都不可能完成的。

恩格斯指出,要研究使广大群众,整个民族和整个阶级行动起来的动机,要研究引起伟大历史变迁的行动的动机。通过研究这些动机去发现隐藏着的动力,即社会的经济条件,这样才能发现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恩格斯在这里的论述,包含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原理。

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恩格斯在分析历史发展的动因时,首先论证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阶级斗争首先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彻底解决,只能通过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生产力得到解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3、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经济基础决定国家、法律等政治制度。传统的唯心史观颠倒了这一关系,把国家看作是决定性的东西。(2)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如哲学和宗教,它们也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唯心主义思想家,由此否认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的联系,是完全错误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发展中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不仅把旧哲学从自然领域中驱逐出去了,而且把它从历史领域中驱逐出去了。旧哲学作为独立的研 8 究领域留下来的,不过是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即形式逻辑和概念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代替各种具体科学的“科学的科学”,而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结束语。在结束语中,恩格斯通过分析 1848 年革命以后德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理论的态度,集中地阐明了哲学的阶级性。

(一)说明德国资产阶级哲学衰落的阶级原因。(第 1 段)

(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第 2 段)

四、重要意义 《费尔马巴哈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总结性的光辉篇章,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费尔马巴哈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哲学基本问题作了科学的论述,明确提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限。《费尔马巴哈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根本特征,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和科学性的统一,从而使我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费尔马巴哈论》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以及同在的有机统一,并在此基础上深刻地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使我们进一步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分析解决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

(三)学习《费尔马巴哈论》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各种问题,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说明:

(一)、分析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第 3 — 7 段)提示: 1。“合理内核”是什么?为什么?2。“两个凡是”到第三个凡是的推出过程。

(二)、论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知论的对立。(1 — 7段)提示:1。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2。基本问题的内容和意义。

《谈谈辩证法问题》和《实践论》的学习线索见下发的学习资料。

第三篇:复旦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哲学综合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试题[范文]

哲学综合知识(716)

一、名词解释(任选10题,每题5分)1.道德相对主义

2.因果解释与目的论解释 3.梵蒂冈 4.道法自然 5.化性起伪 6.奥卡姆剃刀 7.我思故我在 8.麦加 9.苏菲主义

10.认识论的断裂(阿尔都塞)11.上层建筑

12.青年黑格尔派 13.唯名论

14.商品拜物教

15.德性即知识 16.因陀罗

二、论述题(任选5题,每题20分)

1.有人说科学是一种普遍的方法,有人说科学是西方的舶来品,你怎么看? 2.简述朱熹与陆九渊“鹅湖之会”的主要内容。

3.简述梅洛·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定。4.结合文本简述孔子的礼与仁的关系。

5.简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理论。6.简述伊斯兰教诞生时阿拉伯半岛的信仰状况。

7.简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原初历史状态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8.简述马克斯·缪勒在《宗教学导论》对于宗教学的界定。9.简述边沁和密尔的古典功利主义思想。

10.简述黑格尔对于道德和伦理的区分及其意义。11.简述近代唯理论与经验论争论的主要焦点。

中哲10+40=50(儒家25道家5宋明20)西哲20+40=60(古希腊5中世纪10近代25)科哲0+20=20 伦理5+40=45(近代20现代25)马哲15+40=55(早期45中期10)西马10+20=30 宗教20+40=60(佛教5基督教5伊斯兰教30宗教学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824)

一、论述题(共6题,每题25分)

1.简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2.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中的新历史观。3.简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的阶级斗争理论。4.简述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中对于“科学上正确的方法”的解释。5.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中是怎样探究“商品拜物教”性质和来源的。6.简述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于费尔巴哈的批判。

第四篇:原著导读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

心得

读《矛盾论》有感

学院名称:

班 级:

姓 名:

学 号:

成 绩:

2013年 08

月 10 日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矛盾论》一文,它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矛盾统一法则”,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使我深受影响,感触良多。

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综合来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讲述了为什么先阐述矛盾的普遍性问题,简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接着讲述矛盾普遍性的两个含义。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作者分了几种情形。“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进而,“不但要研究每一个大系统的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性及其所规定的本质,而且要研究每一个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的特殊的矛盾及其本质。”进而,“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进而,“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就是在部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层层明晰,浑然一体。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作者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讲明为什么要用全力找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因抓住了它,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作者指出,对抗是斗争或矛盾在达到一定程度后,采取的矛盾形式,但不是矛盾的全部形式,整个形式。让我们科学地、客观地认识,矛盾发展的情形,即对抗一般是由矛盾双方的发展引起的,而对抗性也可转化为非对抗性,其皆由其内在矛盾性质及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而定。由此我们可知,对抗是一种形式,但不是全部形式。第七部分,为全篇结论。三层意思:一,矛盾法则是客观法则,即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客观规律。二,其要点毛泽东讲了七点,共七个意思,如果再归纳,则是一句话,三个字,矛盾论,即关于矛盾的论述。三以上是通篇的结论,其实回头看也是矛盾论的纲要。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面对三个层次的矛盾,即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和具体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由于其“相适应”是基本的,“不相适应”是“相适应”基础上的“矛盾”,因此我国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成为影响矛盾解决的主要方面,解决的出路就是改革。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落后的社会生产与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矛盾集中体现在就业问题、群体事件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过大问题上。这些都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生产力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在当代,特别是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矛盾论》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其共性是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思想。否认事物的矛盾就是否认了一切。这是共通的道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以它是共性,是绝对性。然而这种共性,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假如除去一切个性,还有什么共性呢?因为矛盾的各各特殊,所以造成了个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由此看来,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离开具体的分析,就不能认识任何矛盾的特性。我们必须时刻记得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

在我们平时的学习及生活过程中,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学科学习或者学习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学习,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读死书。在学习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即矛盾,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预备措施,使得我们的学习在进展过程中不被动,对将要遇到和已经遇到的困难要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习能够有效、高效的开展,得到预期的效果。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齐,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客观规律。它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已给出答案: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据此,《资本论》体系结构可概括为:一个起点、一个基础、一条主线、三个过程、十个方面:一个起点即商品;一个基础即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一条主线即剩余价值及其规律的揭示;三个过程即地一卷探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探究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讲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十个方面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个别资本再生产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理论,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地租理论,各种收入及其源泉。

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中,关键点就是商品,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家之路就是商品经济。而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的运行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包括以下内容: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

剩余价值及其规律是指剥削于劳动者劳动价值中的利润(劳动价值和工资之间的差异),即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从而实现资本规模扩大用于再生产,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扩大资本只能靠累进的积累。资本再生产理论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着重揭示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和规律。曾经,在高中的课堂上,老师向我们解读“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本以为这仅是马克思个人仇资的心理表示,毕竟在当时,我只认为马克思是站在资本主义对立面的人。读罢《资本论》,才发现这正是恰如其当的评述,甚至如果还有更贬损的话语,我不介意用它来描述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历史是被建构出来的,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的印记,但其前提是存在有那么一段历史,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虚构的历史,迟早会被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事实上,原始积累的方法绝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如果说,资本积累不外是不断地进行着对雇佣工人的剥夺,对他们的无偿劳动的占有,而这种剥夺又是隐敝的,被掩盖在物的关系下面,是按照商品流通规律发生的,那么原始积累就是对生产者生产资料的剥夺,其目的是在于把他们变为雇佣工人,这种剥夺并不为物的关系所掩盖,它在商品流通规律之外进行,是超经济的因素。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是从十五世纪最后三十多年开始演出的。同王室和议会顽强对抗的大封建主,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夺去他们的公有地,强行拆除农民的住房和公认的小屋,把耕地变成了牧羊场,大量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被投向劳动市场。同时,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和伴随而来的对教会地产的大规模侵吞,对修道院等的压迫,把住在里面的人无情地抛进无产者行列。把人从地产上清扫出去,对“神圣的所有权”进行最无耻的凌辱,对人身施加最残暴的暴力,在那个时代,所有这些被视为理所当然,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无怪乎托马斯.莫尔在自己的《乌托邦》一书中就宣称:“羊在吃人”。

从《资本论》里,我似乎能够看出一个古怪的植物型社会体系来。这个体系的顶端是些厚厚的叶子,遮蔽了所有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投下无尽的阴影在根部。占整个体系绝大部分的根盘在深深的泥浆中,拼命地吸收可供系统利用水分和养料,透过枝杆送至叶片上,而叶片将它们几乎全部用于再生产,于是植物体便不断长大。

无需解释,植物的根所代表的就是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不停地把各种自然资源转化成社会财富,透过市场交换或租金――枝或杆,财富最终落到资本家――叶子――的手里,财富变成了资本,被重新投入再生产过程。为了吸取更多的养料和水分,只有根向地下越扎越深;叶也拼命向上伸展;枝杆也随之长粗长高。原本小小的丑陋植物逐渐成为一棵棵参天大树!植物不能没有根也不能没有叶,社会不能失去上层的资本阶级,更不能失去下层劳动大众。

下载哲学经典原著(推荐阅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哲学经典原著(推荐阅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列原著读后感

    马列原著读后感 环艺一班04号李奥琦 当我们在怎样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著作时,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个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方式,而且每个人对于同样的话语也有不尽相同的理解。......

    马列原著读书笔记

    马列主义原著读书笔记一、马克思主义原著摘录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关于唯物史观论述摘录: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

    原著复习思考题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思考题 1、旧唯物主义者是如何理解感性的?这种理解有什么缺陷? 2、如何理解实践观点是贯穿《提纲》的红线和灵魂? 3、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在论述人的本质问题......

    2012原著复习题五篇

    《原著》考试方式:开卷 题型:阐释原文 3 X 10=30 简答 4 X 10=40 阅读分析 1X15=15 论述 1X15=1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实践......

    管理学原著选读

    Chapter 1.Managers and Management(管理者和管理) 1.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组织的共同特征)An organization is a systematic arrangement of people to a......

    马克思主义原著读后感

    近两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就读书问题多次发出号召,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任务,倡导在全国应该大兴读书之风,广大党员和干 部要身先示范、带头做......

    思想原著导读

    两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心得作者:联系电话: 单位:通讯地址: 电子邮箱:邮编: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导语: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胡锦涛向大会作......

    李商隐全文原著赏析大全

    李商隐全文原著赏析李商隐全文原著赏析1[唐]李商隐此去三梁远,今来万里携。西施因网得,秦客被花迷。可在青鹦鹉,非关碧野鸡。约眉怜翠羽,刮目想金篦。瘴气笼飞远,蛮花向坐低。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