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主题报告会主持词
“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主题报告会主持词
(开场)在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庄严宣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铿锵有力的声音,描绘的是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提高我们青少年学生们的环保意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观念,琼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市教育局关工委今天在我校举行“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主题报告会,本次报告会得到了市老干局、阳江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此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在报告会开始之前请允许我介绍参加今天报告会的领导和来宾,他们是原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现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胡婉,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现市关工委副主任王柱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王若芬,老干部局副局长、市关工委副主任梁小珍,阳江镇党委书记卢志明。
现在,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柱国同志给我们作报告。
(总结)同学们,从大家的专注和掌声中,我看到了、感受到了,今天王柱国主任给我们作了一个十分精彩的报告,我也一直怀着无比兴奋、无比激动的心情听完了王柱国主任的报告。王柱国主任的报告用了“四个符合”分析了“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重要意义,并为我们介绍了我市在“打造四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具体行动,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欢欣鼓舞。同时,王柱国主任在报告中也向我们同学提出了四点希望,在此,我要求我们全体师生都积极地行动起来,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用勤劳和智慧的双手为我市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添砖加瓦,共圆我们的“幸福琼海梦”,共圆我们的“中国梦”。
最后,请大家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王柱国主任的精彩报告及各位领导对我们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第二篇:“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的动人乐章
“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的动人乐章
——写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实施五周年之际
陈耀 王健生 征庚圣
海南是1988年成立的我国唯一的热带海洋省份,也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肩负着为我国改革开放先行试验的伟大使命。20多年来海南经济社会迅速发展。1999年12月3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发挥海南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胜地,是海南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对全国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示范作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使海南再次引起国内外瞩目,更使海南掀起新一轮开发热潮。琼海市,海南岛东海岸的一颗明珠,红色娘子军的故乡,博鳌亚洲论坛的所在地,当然也成为这一轮开发热潮的“风口”之一,成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实施五周年建设成果的缩影。
近年来,琼海市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在创新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同时,以建设百姓幸福家园和游客度假天堂为目标,以打造田园城市为抓手,以5A景区标准大力推进以乡村旅游为主打的全域型旅游,创造出“全域5A旅游景区化的琼海模式”,谱写出“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的动人乐章。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琼海市战略性支柱产业,社会、经济、民生、文化都取得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琼海市紧紧围绕“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的发展思路,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城镇旅游化建设步伐。把推进城镇旅游化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作为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不砍树、不拆房、不占田,就地城镇化”的原则,根据各个镇的人文特点、产业特色和自然禀赋进行个性化的规划设计,逐步把12个镇打造成“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加快旅游业和农业的整合发展,不断把更多的游客吸引到老百姓家中,成为农村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 1 的有效载体,实现“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让市民感受乡村田园气息,让农民享受城市生活品质。
在这两年多时间里,琼海市委市政府带领着全市人民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不仅提交了一份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在市县区域先行试验的出色答卷,更为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市县创新发展提供了值得认真研究的“绿色崛起”范例,谱写出“美丽中国海南篇章”之“幸福琼海”篇。
琼海的实践,很快得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肯定。2014年,琼海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2015年1月再获全国“十佳旅游市县”称号。中央文明办经过调查研究,充分肯定和推崇以旅游带动的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琼海经验”,近日发出《建设美丽乡村 构建幸福家园——关于海南省琼海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调研报告》,充分肯定了琼海市在探索和实践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经验做法,认为其对于全国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同类型的农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值得广泛学习推广。
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等众多媒体对琼海“田园城市”进行了全面报道。对琼海而言,比数字更形象、比荣誉称号更感性、比媒体报道更具感情的成果则是广大游客和民众普遍认同的说法:有一种幸福叫琼海。
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指出,“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既是我们的城市名片和宣传口号,也是我们的发展战略,更是我们的发展道路。“打造田园城市、构建幸福琼海”其实就是一条具有琼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通过“田园城市”特色城镇旅游化建设,把琼海建成全市50万人民的“幸福家园”,然后通过全域1710平方公里5A级景区的建设,实现琼海人民的幸福家园与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相得益彰。
2014年琼海旅游服务业总收入33.2亿元,同比增长62%;琼海旅游团队与散客的比重从2013年的42:58提升到29:71。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13%,乡村旅游收入19.2亿元,同比增长195%。与号称“国际旅游岛元年”的2010年相比,一个有趣的跷跷板现象显示了琼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即:在琼海的GDP总值中,2014年旅游收入占18.48%,房地产业占9.2%;而2010年正好相反,在当年GDP总值中,旅游业仅占9.5%,房地产占18.5%。更值得关注的一个数据是,随着琼海打造田园城市工作的推进,为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2013、2
2014年累计有12000多名农民工返乡就业。
美妙的音乐需要优美的音符。在琼海“田园城市”基础上创作的“幸福琼海”乐曲中,八个音符以创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激昂的主旋律,演奏出了“幸福琼海”的动人乐章。
音符一:创新“三不一就”为指引、人的幸福为目标的特色城镇化道路
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产业向城镇聚集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大大加快,2014年达到了54.8%。值得关注的是,城镇化过程中“重物不重人”的现象并非个例。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公共服务均等化难以延伸到农村,农民短期内难以融入城市。
琼海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约10个百分点,由此出发,琼海市委、市政府结合学习相关的文件和横向比较,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任务;近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这对农业占比较高的琼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则提出了将海南省建设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通过调研,琼海市创新地提出并推行以“三不一就”为指引、以人的幸福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正如琼海市委书记符宣朝提出的,城镇化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农村,为农民营造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屋”。“三不一就”具体为:“不”砍树、“不”占田、“不”拆屋和“就”地城镇化。它贴近“三农”导向,营造了新型城镇化的氛围。
——“不砍树”,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大自然的敬重,着力提升“农村美”为当地居民创造一个宜居的绿色田园。
——“不占田”,体现了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农田保护政策,更考虑到农村基础产业长远发展,为“农业强”创造条件。
——“不拆屋”,体现了对农民财产权的尊重与保护,减少了被侵害和“逼上楼”的现象,更加注重“农民富”和社会和谐。
——“就地城镇化”,体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更加关注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农民工无须离乡背井去艰难地融入异地城市,在本地可以享受到比较均等的公共服务,节约公民流动的成本。
琼海以“三不一就”推进的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和人文关怀的“人的城镇化”,让全体农民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让城镇化体现了人性的温度;不仅是本地农民和市民作为“主人”享受幸福,也使得外来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不仅当代人可以脱贫致富,也可使下代人拥有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音符二:以“田园城市”为特色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让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针对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病”,提出吸纳城市和乡村优点的“花园城市”规划设想,并进行了最初的试验。与“花园城市”理念有所不同,琼海“田园城市”建设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基础,旨在提升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民的福祉。由此,琼海“田园城市”建设的重点不是扩大城区范围,促进城区布局功能更加合理,而是通过将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打造“田园城镇”。琼海以全市12个特色风情小镇建设为重点,在全市17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形成公共服务辐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使农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生活品质,城市人能够享受到田园美景。
以“田园城市”为特色的城乡一体化,不仅仅体现于公共设施和环境改造等硬件建设,还体现在琼海大力推进公共服务扁平化。如建立基层便民服务窗口并形成体系,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打造集政务服务、涉农信息发布、法律咨询、科技务农和社会事务服务为一体的服务平台。目前,全市共建成148个基层便民服务窗口,有力促进了城乡社会的和谐有序,2013年全市社会治安和社会环境状况在海南各市县均位居第一,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称号。
“田园城市”建设在博鳌和潭门两个小镇的改造上率先取得了突破。一是通过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注重其实用性和广覆盖,以公共服务的延伸改善群众生活质量。二是公共设施建设和小镇环境改造兼顾发展旅游的需求。三是积极组织一系列特色旅游活动,提升小镇吸引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机会。这种以百姓“幸福”为重点的“田园城市”建设,以“潭门火了,博鳌活了”的良好形象引起全社会关注,对其他乡镇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打造“田园城市”,琼海市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注重借助旅游引进消费,以消费为渠道兼顾公共设施的旅游化利用,将“幸福家园”打造为旅游产品。4
着眼于提升居民福祉的“田园城市”建设探索了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特色途径,使琼海较短的时间里改变了面貌,跨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绿色崛起”的第一步。
音符三:“三园”结合的创新路径,融入旅游引进市场需求
在打造“田园城市”的路径下,琼海市不断开拓创新,推动全域“旅游境区”建设,在打造幸福家园基础上建设度假天堂;推动“三园”结合的新农村建设,即农民的幸福家“园”,市民的休闲公“园”,游客的度假乐“园”,实现了“三园合一”的和谐发展和开放发展,从而在引入旅游市场和市民休闲过程中实现了农村生产生活空间的综合利用,增强了农民与外界的社会交往,使农村成为现代服务市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琼海实现了“三园”融合创新发展,引起了各方高度关注。这个发展模式将农民家园建设放在首位,体现了差别化激励的原则。只有农民在当地安居乐业,有建设家园的主人翁意识,才会激发起内生发展的能量,进而成为推动市民休闲的公园和游客度假的乐园建设,提升游客的渉农体验,使农民成为建设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取得各种收入叠加。
目前琼海正在建设和运行的农业公园主要有,龙寿洋农业公园、博鳌热带滨海农业公园,沿万泉河的农业公园。尤以嘉积镇北边的龙寿洋农业公园面积最大,也最为著名。通过“三园合一”,实现了基础设施的公共化利用(例如绿道的多功能),公共环境的旅游化利用(新农村、文明生态村的环境和设施)以及乡村生产生活的环境和方式的旅游化(包括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三园”结合也实现了由身份社会到公民社会的理念转变。在“三园合一”中,利益相关者分别是农民、市民、游客,体现了城乡分野、地区分割下的不同身份,折射出社会分工的差异被固化的现实。通过“三园合一”,传统的身份理念得到了修正,实现了由身份-契约到契约-身份的转变,在“三园合一”隐形契约框架下,只有消费者、生产者、体验者之分,不再有超身份和超经济的权利,体现了市场经济主体平等的原则。
音符四:统筹布局一镇一品,避免同质竞争的特色化发展
从国际比较看,乡村“一镇一品”建设并不是中国独创。琼海的“一镇一品”是全域范围的统筹布局,适应了琼海农产品和旅游产品创新和业态的变化。通过优 5
化资源配置,细化了各镇在产业发展上的定位和分工,在实施过程中,“一镇一品”并非刚性约束,而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从实际出发,充分保护和尊重现有农村的地形村貌、田园风光、农业业态和生态本底,不改变传统的生活空间,突出乡村民居、风情等人文特色。
为避免产业同质化严重,琼海市通过委托全国著名的北京中科景元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规划,结合每个小镇的资源禀赋、所在产业带和农业公园的产业布局,设计每个小镇的主体产业,实现“一镇一业”或“多镇一业”的产业配置,引导小镇在产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差异化和特色化的产品,避免小而全,再以连接城乡小镇为抓手,形成合力统筹和配置资源。各乡镇之间因互补而形成合力,为农民就近就业、创业提供机会。
在琼海特色小镇建设中,博鳌和潭门不仅“一镇一品”特色鲜明,而且形成良好的互动,互为补充,成功破题小镇游产品同质化难题。从目前规划和实际执行情况看,博鳌和潭门除了在会展业和远洋渔业的定位不同外,在旅游要素上形成了博鳌度假住宿、潭门餐饮购物的成熟的旅游格局,让游客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琼海依托“一镇一品”发展乡村旅游,此“品”不局限于品味特色,还有特色农业品牌带来的附加值。琼海充分利用“中国胡椒之乡”、“中国火龙果之乡”、“中国番石榴之乡”等三大品牌农产品,在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带小镇建设生产基地,发展特色种植业,并提供旅游商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形成新的市场亮点。
音符五:产业和文化支撑,琼海味道的美味和乡愁
文化是产业的灵魂。产业发展需要文化内涵和支撑,才能提高其性价比,保证发展可持续。近年来,琼海市在总结了过往生态文明村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推动本地文化与产业结合和特色小城镇建设,通过琼海特有的“味道”,勾起本地居民和游子浓郁的乡愁,激发了共同建设美好家乡的良好意愿和持久动力。借助这种特色文化,琼海以“乡愁”为主轴,在打造小城镇的过程中,根据各镇自然与人文资源的特色与差异,从而形成了琼海打造文化为纽带的“一镇一风情”和产业为核心的“一镇一品”,铸就了琼海的“一镇一特色”。
琼海市意识到,在文化和产业的结合上,只有体现出特色,才能更好地助推产业发展。化解“三农”问题已经转化为如何从地方文化梳理入手,进而寻找和确立地方主导产业和培养乡镇发展功能上来,并立足资源禀赋,逐个打造全市12个小镇。
——潭门,原来只是一个以小吨位船为主的海洋渔业小镇。琼海市委托海南境界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完成潭门镇打造中国南海风情小镇发展规划,在仔细梳理自身产业门类及体系之后,果断选择了南海渔业及相关的海贝工艺品加工业和南海丝路旅游产业,加大力度融入乡土文化、传统文化、农业文化、节赛事文化、民俗风情文化,逐渐形成琼海特色海洋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与产业融合”,潭门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据相关资料,由于南海文化和海贝工艺加工产业链的井喷式发展,2012潭门镇本地生产总值约1亿元,2013年就达到了28亿元,2014年更达到了近50亿元。
——博鳌,一个从靠等亚洲论坛红利到自主创业的天堂小镇。随着时光的推移,博鳌镇逐渐认识到,仅凭少量的国际会议轰动效应来带动经济持续发展不太现实,需要深挖背后的商机,只有将博鳌的地域文化与论坛创设与运营所带来的知名度、美誉度及商机紧密结合,才可能开创出既具有博鳌特色又可持续的产业。博鳌镇开发从自有的老房子开始,通过把琼海的民居文化、渔民文化、下南洋文化、万泉河文化及现代时尚休闲元素巧妙结合起来,展现出博鳌浓厚的地域风格和现代风格,一些自然村日接待游客达3000人次以上。
音符六:保护生态环境,乡村环境优化和美化结合
近年来,琼海市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融入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为导向,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崛起为主线,以打造田园城市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造琼海人民的幸福家园和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
琼海的做法首先表现在以制度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琼海市大胆探索,创新考核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及时跟踪、监测、分析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一把手领导绩效考核内容;创新了生态环境激励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完善了项目 7
准入机制,严控高耗能、高污染的项目入驻,着力引进关联度高、集群化、科技型、环保型优质项目;着力推进珍爱自然、发展生态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是以绿化工程打造原生态环境。琼海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林”工程,2013年底,琼海市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9%,远高于全省平均。在绿化工程中,坚持因地制宜,兼顾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经济效益,村庄绿化以增加群众收入的经济林种植为主,滨海、滨河绿化以保护生态为主,高速公路两旁和城区内绿化以景观林种植为主。着重打造绿化工程,在设计理念上赋予绿色文化内涵,体现不同特色主题的景观。
第三是积极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发展生态经济。文明生态村建设要持续发展,必须靠产业支撑,这是琼海各界的共识。为此,针对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闲暇时向往寄情山水、体验农趣的田园生活,琼海文明生态村建设始终坚持“好看又好用”,通过改善环境和创造条件,大力发展“田园经济”。着力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型、田园观光旅游型、民俗风情型、农家乐休闲度假型等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形成特色风情旅游乡村。
音符七:高点起步,整体推进5A标准的全域“旅游境区”
旅游景区是观光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也是观光旅游推动的产物。琼海市全域推进参照5A景区的标准开发建设有关景观设施和服务设施,并不是简单地将全域打造成为一个5A景区,而是将全市创建成一个新型的“旅游境区”。“旅游境区”作为旅游资源脉络具有相对完整性,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具有统一而鲜明的地域文化或主题文化,提供景区观光、小镇休闲、乡村度假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旅游产品,环境协调、社会和谐、城乡一体的新型旅游区域,是全域旅游景区的升级版,是旅游整体竞争力的体现。
琼海打造新型旅游区域发展为中国市县创新发展提供了范例。早在十多年前,琼海市就成功创建并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那时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更注重城市的“城区”,而非包括乡村地区在内的城市全域。如今,琼海注重整体城市形象的打造,打造全域5A的路径,不是从打造单个景区开始,而是通向本地居民的幸福家园。
北仍村是一个鲜活例子。从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丽小村到如今“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知名旅游村。“三不一就”的原则让北仍村在打造中风格更加本土化,凝聚了乡村原本的味道,现在整个村子都打造成了一个景区,在这里可看、可玩、有吃、有住、可休闲,整村都实现了旅游化。这样的发展模式,实际上与琼海市努力打造的“全域5A境区”概念吻合,模糊城市与农村之间、城镇与景区间的界线,让居民生活的乡村,也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景区。
琼海这个全域“旅游境区”用实践证明:一是高点起步、整体推进,有助于实现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百姓幸福家园、游客度假天堂的目标;二是以旅游开发的集群化来代替单体项目的规模化势在必行。大旅游正成为新常态,其中根本的动力就是旅游正成为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而非奢侈品。这种大旅游包括了接待业和上下游产业,需要大综合、大统筹、大集群,需要周边形成多个产业链而形成集群规模,这就需要全社会提供服务。这正是琼海市政府着力打造和推进的经济和民心工程。
音符八:创新运作节事活动和打造系列品牌
节事活动具有推介地方特色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塑造城市整体形象,促进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加速发展等重要作用,举办节事活动在全国形成了热潮。然而,我国大多数的节事活动往往都是政府唱“独角戏”。这种模式很难对市场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容易搞成“政绩工程”。与之相对照的是,琼海的节事活动品牌打造,伴随着琼海特色城镇化建设一同起步,是“田园城市 幸福琼海”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琼海节事活动特点在于,将每个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避免做“一锤子买卖”,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六神有主,一脉贯通”的创新运作模式,即政府主导、协会主推、专家主谋、产业主唱、企业主体、产品主打,全过程的媒体关注。按照这种运作模式,琼海市政府与海南省旅游委、海南省旅游协会、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等相关部门和机构一起,发挥省、市、镇联动和媒体作用,根据琼海市建设“全域5A境区”推进情况,多方共同策划、组织相应的主题活动:大学生休闲旅游季活动、琼海新攻略征集活动、琼海主题婚庆月活动、潭门海鲜文化节活动、“琼海味道” 9
系列嘉年华活动„„,这些活动相互呼应、贯穿全年,让琼海旅游周周有看点、月月有亮点。
运作节事活动是旅游融入的重要手段。琼海节事活动切实地基于自身条件和发展需求,使每一个节事活动都突出当地资源的提升利用,避免贪大求洋。琼海市依托热带高效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田园风光的资源优势,大力促进城镇化与现代农业、旅游业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将节事活动贯穿发展始末,成功向市场推出国家农业公园这种集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市场于一体的全新业态。
针对很多地方节事活动的举办存在“叫好不卖座”的窘境,琼海市通过周周有看点、月月有亮点的主题活动设计,巧妙地将活动产生的系列品牌转化为富民强市的动力。以“有一种味道叫琼海”品牌为例,使琼海市和每个小镇甚至一些特色村都成为“有味道”的目的地,使游客随时、随机来到任何一个小镇小村都能体验、品尝到各具特色的“味道”,都能购买到各具特色的“味道”产品,由此带动相关“味道”的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田园城市”建设有效地提升了琼海居民的福祉,“幸福琼海”引领了国民休闲旅游新常态,同时实现“就地城镇化”的目标——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创业、乐业。
第三篇:打造发展高地报告会主持词
同 志
在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打造科学发展高地
报告会上的主持词
同志们:
为了深入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地区科学发展高地,根据市委统一安排,市委讲师团今天到我县举行“贯彻市党代会精神、打造科学发展高地”宣讲报告会,这次宣讲活动共设五个会场,一个主会场和四个分会场同时宣讲。今天来我们主会场的是,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对教授的到来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参加今天报告会的有: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全体成员,乡镇(街道)主要负责人,县直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规模以上企业主要负责人。
教授长期致力于理论研究,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市理论界的权威,对市党代会精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教授为我们作宣讲报告。
……………………………………………………………
刚才,教授给我们大家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高屋建瓴、切中肯綮、深入浅出,报告中运用大量客观翔实的资料,理论联系实际,从省委省政府关照菏泽加快发展的回顾、打造菏泽
发展高地的基本设计、鼓励政策、优势分析、压力和挑战、途径和举措等方面,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教授的辅导报告思想深刻、重点突出,对于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我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对于贯彻落实好报告会精神,我再强调六个字:“吃”透、用“好”、落“实”。
“吃”透,就是把市党代会精神及打造鲁苏豫皖交界区科学发展高地的精神和要求做好传达学习,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会议精神。
用“好”,就是在确保“吃”透党代会报告中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新举措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指导好自身所分管的工作,提升工作水平。
落“实”,就是要把精神落到实处,将会议精神体现到行动中,贯彻到实践中,切实将本职工作与“打造科学发展高地,建设幸福定陶”的总体目标结合起来,找好对接点,确保的宣讲活动收到实效。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的对教授表示感谢。
谢谢大家!
第四篇:构建和谐团队 打造幸福班组
构建和谐团队 打造幸福班组
XX部主要任务是确保产线稳定运营,把关品质,是一支充满活力,勇往直前的员工队伍。作为最基本生产单元,部门始终把安全生产、基层建设、学习型班组织以及企业文化建设当作班组发展的大事来抓,使员工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管理和精神文化。
一、学习型组织,将部门建设成为学习的校园;
部门始终坚持“让每名员工的特长得到发挥和提升”的人才理念,采取理论和技术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技术过硬的岗位员工。通过“技术交流会”、“一人多岗培训”等活动,以老员工为师带动新员工的学习模式,形成部门全员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学习型班组” 理念深植员工心中。同时还开展了“书影相伴开视野,寒梅傲雪流暗香”读书观影系列活动,旨在提升团队整体素质,使部门读书会的质量又上升了一个台阶,提出“可以不上学,必须要读书;可以没学历,必须有学识”等口号,积极带动大家“多读书,读好书”,把部门真正建设成学习的校园。
二、温馨型环境,将部门建设成为有爱的家园;
部门员工来自五湖四海,为了让每位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部门领导考虑周到、无微不至,如:设立“温情小药箱”、开设广播站、员工服务台、心与心交流会、建立员工生日档案、员工慰问走访档案等等。每当有员工过生日,部门都会送上精心准备的礼物和温馨的祝福;员工生病了,我们的“温情小药箱”就会及时用上;这些举措让员工深深感受到了集体的关爱,家的温暖。从而激发我们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使得部门成为一个处处有爱的温馨家园。
三、安全型建设,将部门建设成为工作的乐园;
部门从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入手,努力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环境。提出“安全第一,保质保量”生产方针,不断增强团队凝聚力;在产线各个岗位设置“温馨小提示”;在班组中开展“我做一天安全监督员”活动;在员工中开展“人人说安全,人人关注安全”宣传活动。使员工与部门融为一体,培育部门人文气息,使员工真正做到以公司为家、爱岗敬业、自主工作,将快乐融入工作中,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通过努力,我们一定会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在今后,我们仍将一如既往地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构建和谐家园,打造幸福班组,为公司发展发光发热。
第五篇:建设“幸福天长” 构建“创新天长” 打造“千亿天长”
建设“幸福天长” 构建“创新天长” 打造“千亿天长”
——天长市绘就“十二五”发展蓝图发力赶超跨越
2010年,天长市经济持续增长,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亿元,完成财政收入15.5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86亿元,城镇在岗职工年均工资31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00元,外贸进出口总额4亿美元,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在安徽省一类县中的位次多数前移,为该市今年实现“五年翻两番”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眸过去:十年十强全省唯一
“十一五”时期是天长经济社会发生历史性变化的5年。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三年倍增、五年翻两番”奋斗目标,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大开放、科教兴市、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奋力推进园区建设、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这“三大工程”,“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全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5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九大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仪表光电缆产业产值率先突破百亿大关,天长经济开发区提前一年建成百亿园区。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十年位居安徽省各县(市)之首。城镇集聚功能日趋完善,全市城镇化水平达45%,城市扩大至30平方公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天长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特征更趋明显,成为安徽省唯一连续十年保持“十强”的县市。
展望未来:幸福天长千亿天长
面向未来,天长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期间,天长将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天长”为主题,以加快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天长”为主线,以实现追赶跨越、打造“千亿天长”为主调,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继续纵深推进“三大工程”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力争到2015年,实现“一个突破”、“两个超越”、“三个翻番”,即,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35%以上;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财政收入50亿元,增幅超越安徽省一类县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总额、城乡居民收入五年翻一番以上,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环境和谐优美、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皖江城市带”新兴中等城市,确保在率先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安徽省县市前列。
——大力实施开放承接战略。天长要以“大承接推动大开放,大开放推动大发展”的气魄,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翼”重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共建,大力推进产业招商,着力优化贸易结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思想观念、产业体系、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全面接轨长三角的示范区。
——大力实施全民创业战略。个体民营经济是天长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之源、动力之本、优势所在。“十二五”期间,一是创优创业环境,着力营造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浓厚氛围;二是培育创业主体,健全职业骄傲与培训制度,培育发展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业者队伍,全力做大龙头企业、做活中小企业、做强产业集群,推动个体民营经济成为技术创新的主源头、财税增收的主渠道、加快发展的主力军。
——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兴则天长兴,工业强则天长强”,未来五年,天长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总体要求,突出培育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光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制药等六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仪表电缆、电子元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特型钢管、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业等六大传统产业。围绕优化、提升、承接、合作,打造1个千亿产业集群、5个百亿产业集群,1个千亿园区(天长经济开发区)、1个五百亿元园区(秦栏经济开发区),力争“十二五”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8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100家,超10亿元企业20家,把天大集团、天康集团、吉阳新能源等3家企业培育成百亿元企业。推进“两区多园”(天长经济开发区、秦栏经济开发区及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转型升级,到2015年全市各类工业集中区建成面积达100平方公里。
——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深度融合,以构筑城镇核心产业、完善城镇功
能为重点,继续强化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扩大小城镇的集聚效应,通过加快城镇化带动投资、消费和就业增长,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55%,市区人口超30万,城市规模达60平方公里。
——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作用,创新、优化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的政策和环境,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构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立足眼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大干“十二五”,关键看头年。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天长完成“五年翻两番”的决胜之年,也是加快打造“千亿天长”的攻坚之年。天长市各地、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及早谋划全年,特别是一季度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二五”各项任务的开门红,实现在安徽省一类县“保十争七”目标。
加强首季经济运行监测调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天长市把稳定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密切关注宏观形势新变化和新特点,加强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强指导服务,切实解决企业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为全年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争取主动。继续开展好安全生产和冬季消防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提升行动,全面排查整治安全生产尤其是冬季消防安全隐患,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大事故发
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救助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
抓好产业升级,提升工业经济整体素质。今年,天长继续加大扶优扶强政策的落实力度,加速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重点行业和骨干企业,集中力量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继续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制定和完善各项激励政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鼓励全民创业,制定出台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实施企业梯度培育,加大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在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方面予以重点倾斜。
强化承载平台建设,实施招大引强战略。上半年,天长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要达15平方公里,年底达18平方公里,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税收收入不低于3亿元,并申报省级高新区;省级秦栏经济开发区园区规模年内新增2平方公里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再创一个百亿园区。铜城、汊涧、杨村三个特色园区,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及其他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加快建设进度,使全市园区建成区总面积超40平方公里。依托园区平台,围绕已经形成的六大新兴产业,大力开展产业招商,确保全年到位资金160亿元,力争170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45个,力争再引进一个5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
加快推进城市化,全面提升城乡建设水平。强力推进城市大建设。全年续建和新建重点城建项目109个,总投资75亿元,力争当年投资超30亿元,城市框架拉到35平方公里;积极培育经济强镇。强化集镇发展的产业支撑,每个镇至少形成1个竞争力强的主导产业,培育至少1个以上优势产业集群。扩大现有的5个省级产业集群镇的产业规模,力争镇级财政收入今年增长30%以上,全部超千万元。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力争全年新增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家,其中省级2家以上,新增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数达15个以上。
2011年,天长市还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重点打造。制定总的发展规划,出台分行业的激励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继续实施好省、滁州市各项民生工程,加大投入,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认真做好“五大社会保险”的提标扩面工作,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天长地久披虹彩,千秋古邑百花开。“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绘就,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天长人民提振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力争在全省先走一步,快进一拍,成为发展的表率、崛起的先锋、统筹的示范,真正实现立足高起点、当好排头兵、贡献滁州市、影响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