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总结
1、自由贸易理论
2、保护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的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得自由贸易理论开始出现,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通常称之为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二阶段是在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使自由贸易理论的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自由贸易理论可称之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阶段的自由贸易理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自由贸易理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出现带来了自由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全面发展。
保护贸易理论阶段:重商主义—德国的幼稚工业保护理论—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论—战略性贸易理论—中心-外围理论
第二篇:《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教学总结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经济系:李佳
本学期我担任了经济系国际商务专业06统招2班《国际贸易理论》的教学任务,现本学期已结束,总结如下:
1、重新编排课本内容
为了加强教学的连贯性与系统性,我按学生的接受程度与理解水平将课本内容重新编排,按照贸易理论与贸易措施两条线索讲解,首先是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与当代贸易理论;其次是贸易措施,包括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以及各种贸易促进与限制手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专业素养
国际贸易理论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创新 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师与学生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进出口贸易实务的课堂教学中,力求让知识变的鲜活,上课时注意加入许多有趣的案例,例如在讲授知识产权贸易时,我引用了中国著名传统商标“王志和”在德国被抢注的案例,让学生学的兴趣盎然,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1)注入新颖的课堂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每课 的主题内容,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以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入情景,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2)培养积极探究的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中,构建专业术语的理解与体会,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 以往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发表不同见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自我价值。这种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空间,使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输出和输入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3、注重课内课外结合(1)“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我把教学的触角伸向课外,向他们介绍国际贸易发展的最新动向,教会学生将身边的日常生活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学在生活中,比如针对中国纺织品出口配额取消后,欧美对中国纺织品设限以及新贸易壁垒给中国外贸带来冲击的情况,引发学生对中国外贸如何冲出重围以及国际贸易新趋势的思考。又如针对家乐福在合肥的火暴销售情况,让学生亲临世界五百强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并启发他们对于安徽甚至中国零售业的思考。
(2)注意学科间的整合,结合进出口贸易实务等课程,让学生在本课程中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4、其他方面
(1)培养学生效益意识。正确的效益观有利于帮助学生接受商品社会现实,并学会运用市场游戏规则处理问题。
(2)用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教育学生。让他们懂得竞争存在于各个领域,教育他们公平竞争、文明守信。
(3)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头脑有理性、有逻辑和对公理有信念的学生,有可能也有必要从科学的层面扩展到社会层面,关心社会,参与社会。
综上所述,我在国际贸易理论这门课中的总体教学特点是:贸易理论与贸易措施两条教学线索并行,注意在枯燥理论中加入鲜活有趣的案例。以上就是我本学期的几点心得体会。
第三篇: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总结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国际经济贸易理论:
国际分工是商品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基础。制约商品生产的价值规律到了世界市场上才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决定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国际价值,不是一国之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要有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国别价值低于国际价值,就可以稳定的地获得大大高于国内市场的超额利润。国际贸易商品的价值实现也不同于国内商品。
使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都获利:
绝对成本理论:
由亚当·斯密在1776念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他用一国内部的不同职业,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来说明国际贸易分工。用生产成本来判断一国的某种商品是否便宜。每一国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产生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其中绝对成本优势,一方面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另一方面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总之,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利益。生产成本绝对差别的存在是国际贸易分工产生的基础和原因。
进步性:绝对成本说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局限性: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证论了贸易互利性原理,克服了重商主义者认为国际贸易单方面有利的片面看法。
比较成本理论
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建立以“比较成本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
积极性:第一次以无可比拟的逻辑力量,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只要各国之间的产品的生产成本存在着相对差异,就可参与国际贸易分工并取得贸易利益。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原理是“两优则其重,两劣取其轻”。
科学性:
1.不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处于的劣势的国家也能找到劣势中的相对优势。
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落后国家的生产者不仅不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反而可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
3.国际贸易分工而使双方互利的程度实际在一定范围之内,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局限性:
1.虽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但就整体而言,劳动价值论不彻底,未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结果。)
2.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
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
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1933年瑞典经济学家伯尔蒂尔·俄林出版的《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提出生产要素禀赋理论。
俄林论证生产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思想:
商品生产的成本比率不同
生产要素的价格比率不同
论证: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1941)
假设条件下,自由贸易
出口行业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报酬提高
进口竞争行业中密集使用生产要素的报酬理论
根据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如果各国都以各自的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比率差距为基础进行贸易,结果是贸易前相对丰裕的要素价格上涨,相对稀缺的要素价格下降,发展的结果将会逐渐达到要素价格比率的国际均等化。
科学性:1.进一步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解释了比较成本差异,理论上有所创新
2.将李嘉图的各析扩大为总量分析
3.生产要素禀赋理论仍属比较成本范畴
局限性:1.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
2.没考虑政府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3.没考虑国际经济关系,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
里昂惕夫之谜及其解释
1.生产要素密集度变换论
2..要素非同质论
3贸易壁垒说
4需求偏向论
积极性:推动二战以后西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研究更接近现实,使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国际贸易的新要素理论:
1.技术资源说(美国的经济学家波斯纳1959年提出技术差距论)
2.人力资源说
3.研究与开发要素说
4.信息要素说
技术差距图解: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提出生命周期理论,从产品生产的技术变化出发,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循环以及对贸易格局的影响。
第一阶段:创新国(比如说美国)对某一种产品的出口垄断时期
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生产者开始生产这种新产品时期
第三阶段:外国产品唉出口市场上进行的竞争时期
第四阶段:在创新国开始进口竞争时期
科学性:运用了动态分析法,从技术创新,技术传播的角度分析国际分工的基础和贸易格局的演变。与国际投资,技术转让等生产要的的国际移动结合在一起,不仅对国际贸易,而且对国际投资,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战略等有着重大影响。
意义:起到一定借鉴作用,对于发展中国家,要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机遇,引进相对于国内较为先进的产业,还要加强创新,吸引跨国公司前来设立研发中心。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间贸易:一国进口和出口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生产的商品
产业内贸易:一国既出口同时又进口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产品特点:1.产品流动具有双向性
2.产品具有相似性,消费具有可替代性.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相似的要素投入
衡量:(1)从某一产品i的角度分析,产业内贸易指数Ai
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
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
(2)从一国角度来看,Ai
在0-1之间,A越接近于1,产业内贸易越高
A越接近于0,产业内贸易越低
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①一些原因
②A.偏好相似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1961年提出)
基本论点:
Ⅰ一种工业品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首先是一种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即产品出口的可能性决定于它的国内需求。
Ⅱ两个国家的需求结构越相似(即两国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越相似),一国代表性需求的商品也越容易在另一国找到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越大。
③综合众多经济家的观点从供需方面分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a.从供给方面:垄断竞争条件下,造成同类产品的差异化(垂直差异、水平差异)b.从需求方面:消费者偏好多样性,各类的消费需求形式常常有部分相重叠
B.市场结构论
用市场结构中的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产品差异化等概念和思想来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分析产业内贸易的基础。
内部规模经济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必要基础。规模经济促进了各国在各产业内部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基础性原因。产业内贸易与公司优势:
公司的特定优势主要有两类(知识资产优势、规模节约优势)
总结: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消费者层次结构)
公司内贸易理论
公司内贸易即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子公司或子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的发展:①公司内贸易双方都处于共同所有权控制之下②进行交换的市场是跨国公司内部市场③交换的价格是跨国公司内部制定的转移价格和调拨价格④从其交易内容看,公司内贸易的商品绝大多数具有特殊意义的中间产品
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内部化理论(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家科斯在30年代提出 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巴克利和卡森系统阐明)
为了克服市场的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过高的劣势,跨国国内公司实行市场的内部化。内部市场取代外部市场,能获得的利益
⑴内部化能够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
⑵内部市场能够从公司的利益出发,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充分地掌握市场力量 ⑶内部化通过长期的或永久性的内部供需安排可以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⑷内部化将买卖双方所有权合二为一,可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各宗不确定性 ⑸公司内部贸易的定价方式,可以产生很大利益
垂直一体化理论
指两个相邻的生产阶段被置于共同的所有权的控制之下,垂直一体化之后,生产阶段的外部市场交换关系即转化为内部市场供求关系。相邻的生产阶段常处于不同的国家,这种垂直一体化便导致公司内中间产品的国际贸易。
公司内贸易格局(水平型、垂直型、水平与垂直交换型)
启示:培育和壮大跨国公司,为其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成为广大发展中国中国家适应公司内贸易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国际贸易分工地位的必要举措。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对创新机制进行论述。
四个基本要素:1.要素条件因素自然资源(基本因素)
人力资源
基础设施(推进因素)
2.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3.需求因素
4.公司战略、结构和竞争
两个辅助因素: 1.一国所面临的机遇
2.政府所起的作用
相关产业与支撑产业
要素条件国内需求
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区别:从静态的比较优势到以竞争、创新为基础的动态竞争优势,是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联系:1.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往往同时作用于一国产业的发展
2.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课互相转换
3.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的比较
意义:关于国家竞争优势来源的论述、关于取得和保持国家竞争优势途径的探讨,对于所有国家特别是落后国家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一个国家要想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重视国内需求、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提倡企业的创新。
当代国际贸易分工新理论的简评:
当代国际经济学家根据不断变化的世界经济贸易情况,对比较成本理论、资源禀赋理论等传统的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了一些修正、补充和改造。“新理论”与传统理论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四篇: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总贸易: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污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它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一国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四种形式:
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差异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产品生命周期: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三个阶段:分为
1、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发明并垄断技术、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创新国生产 ;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是技术密集型 ;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价格比较高 ;创新国出口,国外富有者进口
2、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半熟练劳动力,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 ;降低价格扩大销路;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3、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已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技术;生产地已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价格大众化;创新国开始从产品出口转变为进口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2、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形成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
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享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影响国际贸易。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这样,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该行业在哪一国最先建立,最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原因。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总贸易: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污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它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一国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四种形式:
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差异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产品生命周期: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三个阶段:分为
1、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发明并垄断技术、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创新国生产 ;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是技术密集型 ;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价格比较高 ;创新国出口,国外富有者进口
2、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半熟练劳动力,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 ;降低价格扩大销路;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3、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已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技术;生产地已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价格大众化;创新国开始从产品出口转变为进口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2、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形成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
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享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影响国际贸易。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这样,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该行业在哪一国最先建立,最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原因。
第五篇:国际贸易理论期末复习总结
国际贸易理论期末复习项目一
国际贸易基本概念
一、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对外贸易额与国际贸易额
1.对外贸易额:以货币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额与进口额总和。
2.国际货物贸易额(世界进口/出口总额): 世界上所有国家的进口/出口总额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加总。(一般是把世界各国的出口值相加,作为国际贸易额)
(二)对外贸易量与国际贸易量
1.对外贸易量: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的对外贸易额。2.国际贸易量(Quantum of International Trade)就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来计算的国际贸易规模的近似值,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各时期的出口值。
(三)贸易差额
1.贸易差额的种类(贸易顺差\贸易逆差\贸易平衡)
2.贸易差额对一国经济的影响
(1)当贸易顺差时,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国内会积累大量的外汇—促使本国的本币升值—导致本国出口的商品以外币表示的价格上升—不利于出口—有
利于进口。
(2)当贸易逆差时,出口额小于进口额,影响与贸易顺差相反。
(四)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对外贸易条件
1.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它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具体是用一国对外贸易值与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来反映的。
对外贸易依存度=【(出口总值+进口总值)/GNP或GDP】*100% 可分为进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前者系指进口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后者系指出口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2.对外贸易条件:表示一国每进口一单位商品需用多少单位出口商品交换(或每出口一单位商品,可以换回多少单位的进口商品)的比率。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如果贸易条件大于100,则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改善;相反,则贸易条件恶化。
二、理解国际市场价格的种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指在国际间不受垄断或国家垄断力量干扰的条件下,由独立经营的买者和卖
者之间进行交易的价格,国际供求关系是这种价格形成的客观基础。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形成的价格。
(1)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是跨国公司为最大限度地减轻税赋,避免东道国的外汇管制,以及为扶植其幼小子公司等目的,在公司内部购买商品或劳务时规定的价格。
(2)垄断价格:当垄断组织面临一定数量的竞争对手,一定的产品价格需求弹性、替代弹性及一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时,采取垄断价格同组织之外进行交易。(3)经济贸易集团内部价格: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许多区域性的经济贸易集团,其内部形成的价格,如西欧经济集团的共同农业政策中的共同价格。
(4)国际货物协定或综合方案确定的价格:某些商品的国际商品协定采用规定最高价格和最低价格的办法来稳定商品价格。
三、理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分类
四、国际分工理论
(一)掌握重商主义学说
早期的重商主义禁止货币外流,晚期的重商主义
主张出口要大于进口,以增加货币流入量。
(二)了解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论
交换形成分工,分工能导致专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各国应生产成本绝对低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取得更大的利益。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各国应按“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分工和自由贸易,对各国都有好处。
(四)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1.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是商品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异.当两国间的价格差异大于各项运输费用时,商品从价格较低的国家输往价格较高的国家就能带来利益,国际贸易因而得以发生。
2.价格的绝对差异是由于成本的绝对差异,而成本的绝对差异主要是由于:
第一,生产要素的供给不同,即两国的要素禀赋不同。
第二,不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补充: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技术贸易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含义
1.从某一成员国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这是典型的过境交付。
如通过电讯、邮电、计算机网络等为对方服务.2.在一成员方境内向任何其他成员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这就是境外消费。
例如,一成员的消费者到另一成员境内旅游、为外国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求学等。
3.一成员国的服务提供者以自然人的身份在任何其他任何成员国境内提供服务,这就是自然人流动。如一国的艺术家、教授、医生等到另一国从事服务。4.一成员的服务提供者在任何其他成员方境内通过商业存在提供服务,这就是商业存在。
例如:外国公司到本国来开设银行、保险公司、零售商店、律师事务所等。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主要方式
(一)许可贸易 许可贸易的形式:
(1)独占许可;(2)排他许可;(3)普通许可(4)可转让许可;(5)互换许可
(二)特许专营
(三)技术服务和咨询
(四)合作生产
(五)含有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转让的设备买卖
国际贸易措施
一、关税具有以下特点:(1)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2)关税的税收主体和客体是进出口商人和进出口货物
(3)关税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
(4)关税可起到调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
二、关税的种类
(一)按照征收的对象或商品的流向分类
1、进口税
2、出口税
3、过境税
(二)按征收关税的目的分类
1、财政关税
2、保护关税
(三)按照差别待遇和特定的实施情况分类
1、普通关税
2、最惠国待遇
3、特惠税
税率从高到低:普通关税>最惠国税>特惠税
4、普遍优惠制
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成品的一种关税优惠待遇。其主要内容是发达国家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工业品减免关税。
对超过限额的进口一律征收进口税。其基本原则是普遍性、非歧视性和非互惠性。
5、进口附加税(特别关税)
(临时性措施)Δ种类:
(1)反倾销税(anti-dumping duty)
对倾销商品征收反倾销税不得超过倾销差额
(2)反补贴税(counter-vailing duty)
反补贴税的税额一般是按奖金或补贴的数额来征收。
(3)报复关税(retaliatory-duties)
(4)科技关税
4、按征税计算方法不同分类(1)从量税
以商品的计量单位(重量、数量、长度、容积、面积)为标准计征的关税。
从量税额=商品计量单位*每单位应征税额
(2)从价税
以货物的完税价格作为征税标准,按其一定比例计征关税。
从价税=完税价格*从价税率
完税价格是指出口货物的价格经货主(或申报人)向海关申报后,海关按本国关税法令规定的内容审查,估定其完税价格。在上述所依据的价格的基础上进行审查和调整后核定为完税价格。(3)混合税
混合税额=从量税额+从价税额
(4)选择税
选择税是对于一种进口商品同时订有从价和从量两种税率,征税时选择其税额较高一种征税。
三、海关税则
是海关对进出口商品征税的基本文件或征税的依据。
四、非关税壁垒 特点
1.比关税壁垒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2.比关税壁垒更能直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3.比关税壁垒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一)进口配额制
进口配额(Import Quotas System),又称进口限额,是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对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所作的直接限制。
在规定期限内,配额以内的进口可以优惠,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征收高关税和罚款。1.绝对配额
(1)全球绝对配额(2)国别绝对配额
2.关税配额(Tariff Quotas)
(二)“自动”出口配额
“自动”出口配额制(Voluntary Export Quotas)又称“自动”出口限制(Voluntary Restriction of Export)。
指出口国家或地区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动”规定某一时期内(一般3—5年)某些商品对该国的出口限额,在该限额内自行控制出口,超过限额则停止出口。
(三)进口许可证制度(Import License System)是指进口国家规定某些商品的进口必须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批准,领取许可证之后才能进口的一种行政措施。
(四)外汇管制(foreign exchange control)
五、鼓励出口的主要措施
(一)出口信贷 1.出口信贷的含义
一个国家的银行为了鼓励本国商品出口,增强商品的竞争力,对本国出口厂商或外国进口厂商提供的贷款。
2.出口信贷的特点
(1)贷款的利率低且非全额贷款(2)用于本国特定的产品的出口
(3)贷款必须与出口信贷国家担保相结合(4)贷款由专门的信贷机构办理 3.出口信贷的主要形式(1)卖方信贷(2)买方信贷
买方信贷的附带条件
(二)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1.含义
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是指国家为了扩大出口,对于本国的出口厂商或商业银行向外国进口厂商或银行提供的优惠性信贷时,由国家设立的专门机构出面担保的一种制度。2.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特点
(1)项目广泛
(2)金额不等
(3)期限与出口信贷相应(4)保险费率低 3.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的主要形式(1)对出口厂商的担保
出口厂商输出商品时提供的短期信贷或中、长期信贷可向国家担保机构申请担保。担保机构并没有向出口
厂商提供出口信贷,但它可以为出口厂商取得出口信贷提供有利条件。
(2)对银行的直接担保
一般说来,只要出口国银行提供了出口信贷,都可以向国家担保机构申请担保。这种担保是担保机构直接对供款银行承担的一种责任。有些国家的担保待遇很优惠。
(三)出口补贴 1.出口补贴含义
出口补贴(Export Subsidies)是指一国的出口厂商在出口某些商品时可以从本国政府取得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四)外汇倾销 1.外汇倾销含义
外汇倾销(Exchange Dumping)是指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时,用外汇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降低,商品在国外市场上具有价格竞争优势,出口厂商借此机会向国外市场抛售商品的活动。2.掌握外汇倾销的特点
(1)外汇倾销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商品的出口。(2)外汇倾销达到扩大出口的目的要有两个条件 1)本币的贬值辐度大于国内的物价上涨幅度
2)进口国不在同一时间段实行相同程度的货币贬值或采取其他报复性的措施
世界贸易组织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一)最惠国待遇原则 1.含义
指的是一国对于所有成员国的贸易待遇都必须是同样的,如果一国给任何一国降低豁免关税或提供其他优惠政策,该国也必须同时给其他的成员国同样的待遇。
2.最惠国待遇的例外
首先,两国之间和区域内的“特惠贸易协定(Preferential Trading Agreements)”可以不实行最惠国待遇。所谓特惠贸易协定包括双边的和区域的自由贸易协定。假如中国和新加坡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两国间的进出口商品完全免税,并不等于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商品也必须免税。同样,美国给墨西哥商品免税是因为他们同是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员国,而这种待遇不必给不在这一区域内的其他成员国。其次,关贸总协定中的发达国家通过制定“普遍优惠制方案”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一些产品提供普遍的、非互惠的、比最惠国待遇更为优惠的关税待遇,其他发达国家也不能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另外,边境贸易中的特殊优惠也在最惠国待遇的原则之外。
(二)国民待遇原则 1.含义
指的是一国给予所有成员国的公民和企业在经济上的待遇不低于给予本国公民和企业的待遇,这种待遇主要包括税收,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的开放等,以保证成员国产品与本国产品以同样的条件竞争。2.国民待遇也有例外
未参加《政府采购协议》成员国的政府歧视性采购(优先购买本国产品),关贸总协定允许的某些特定的国内补贴,以及允许限制外国电影的放映数量。
(三)互惠原则
(四)透明度原则
(五)市场准入原则
项目三
国际贸易方式
一、了解一般贸易的种类
包销、代理、寄售、拍卖、招标与投标、期货交易、对销贸易
(一)重点掌握对销贸易
具体做法:易货贸易、反购或互购、补偿贸易
1.掌握补偿贸易的概念
补偿贸易是在信贷的基础上,一方进口机器设备或技术,不用现汇支付,而以产品或劳务分期偿还价款的贸易做法。
2.理解有关补偿贸易的案例分析
二、加工贸易
(一)来料加工
外商提供全部或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件,我方企业按外商的要求加工出成品。
(二)进料加工
国内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单位用外汇购买进口的原料、材料、辅料、元器件、零部件、配套件和包装物料(以下简述料件),加工或装配成成品或半成品后再外销出口的贸易形式。这种做法在我国又称为“以进养出”。
(三)来料加工与进料加工的区别
1. 来料加工是国外厂商提供原材料,由我方按其要求进行加工,成品全部交还对方,我方按规定收取工缴费,进料加工是我们自营进口,生产出产品可能全部出口,也可能部分出口,还可能实行“进口替代”。
2. 来料加工的原材料进口与成品出口是连在一起的一笔业务,原材料的供应人往往是成品的接受人;而进料加工的进口原材料与出口成品无联系,是单进单出的两笔进出口业务。
3. 来料加工的双方,一般是委托加工关系,部分来料加工虽然包括我方提供部分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买卖关系,但一般我方为了保证产品及时出口,都同对方签订承购全部产品的协议,进料加工的出口,我方与对方完全是买卖关系。
补充二:国际贸易商品的品质、数量、包装和检验
一、掌握计算重量的方法(1)毛重(GROSS WEIGHT)(2)净重(NET WEIGHT)
(3)公量(CONDITIONED WEIGHT)
公量=商品净重*(1+标准回潮率)/(1+实际回潮率)(4)理论重量(THEORETICAL WEIGHT)
适用于有固定规格和尺寸商品
(5)法定重量和实物净重
掌握合同中数量的机动幅度
1、溢短装条款(MORE OR LESS)
2、约量(ABOUT OR APPROXIMATE):
《UCP500》规定,不超过10%。
规定机动幅度的方法
(1)具体规定增减幅度:这种做法,就是在合同中具体规定数量允许有一定范围的机动。它可以有两种订法:一是只简单地规定机动幅度,例如,“数量5000公吨,5%伸缩”;一是在规定上述幅度的同时,还约定由谁行使这种选择权,以及溢短装部分如何计价等,例如:“数量3000公吨、为适应舱容需要,卖方有权多装或少装5%,超过或不足部分按合同价格计算”。
《UCP500》第39条B款规定:除非信用证规定货物的指定数量不得有增减外,在所支付款项不超过信用证金额的条件下,货物数量准许有5%的增减幅度,但以包装单位或个数记数时不适用。
(2)在合同数量前冠以“大约、约、近似、左右”(About、Circa、Approximate)等带伸缩性的字眼,来说明合同的数量只有一个约量,从而使卖方交货的数量可以有一定范围的灵活性。但目前在国际贸易中,对于约、近似、左右等用语尚缺乏统一的解释,易引起纠纷,所以在我国很少
采用。即使采用,也必须由双主主当事人就这种的约量做出必要约定。但按《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规定,这种约数,可解释为交货数量有不超过10%的增减幅度。
二、掌握有关数量条款中规定机动幅度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