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贸易理论教案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章
主要内容: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历史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历史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本节点睛
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同是跨越国界所进行的商品交换活动,但两者的角度不同,国际贸易着眼于全球范围,而对外贸易仅着眼于某个国家(或地区)。例如中国与美国的贸易,就称为中国的对外贸易,而从整个国际范围来看,即为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国际贸易、对外贸易二者相同吗? 国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国际贸易中提到了货物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区别是什么?
国际贸易分类
(一)按商品的形态分类
货物贸易:是指物质商品的进出口。由于物质商品是有形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货物贸易通常又称作有形贸易。服务贸易:是指服务商品的进出口,它是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报酬的一种国际劳务活动
(二)按商品移动方向分类
出口贸易:亦称输出贸易,指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商品输往国外市场
销售。如果商品先输入本国后,既未在本国消费,又未经
加工而再出口,则称为复出口或再
进口贸易:亦称输入贸易,指将国外市场购买的商品在本国市场进行
销售。输往国外的商品未经加工又输入本国,称作复进口
或再输入
过境贸易:亦称通过贸易,指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商品,对
丙国来说,即为过境贸易。丙国既不是进口,也不是出口,仅是商品通过其国境并收取一定的费用,这就构成该国的过境贸易
(三)生产国与消费国在贸易中的关系
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直接的贸易。在直接贸易
中,生产国将商品直接出口到消费国;或者说是消费国从
生产国直接进口。
间接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之间的贸易经由第三国进行。
在间接贸易中,商品生产国是向消费国间接出口;商品消
费国从商品生产 转口贸易:又称中转贸易。指商品生产国与商品消费国因某种原因不能直接进行商品买卖,而须通过第三国进行商品的买卖活动
(四)按贸易统计界线 总贸易:指以国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专门贸易:指以关境为界划分的进出口贸易
国际贸易的衡量指标
贸易差额: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顺差和逆差:一般说来,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有利地位,而贸易逆差则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上处于不利境地。单纯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当然是顺差比逆差好。但是,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首先,长期顺差则意味着大量的资源通过出口而输往了外国,得到的只是资金积压;其次,巨额顺差往往会使本币升值,从而不利于扩大出口,且还会造成同其他国家的贸易关系紧张
对外贸易依存度 :又称外贸系数、外贸率、外贸贡献度和经济开放度,它是指用一国对外贸易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表示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或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外贸依存度还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前者是指一国出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后者是指一国进口额在其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其公式为为:
出口依存度=出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进口依存度=进口贸易额÷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100% 贸易商品结构:
《1》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进出口贸易中各种商品的构成,即某大类或某种商品进出口贸易与整个进出口贸易额之比,以份额表示
《2》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构成,即各大类商品或某种商品贸易额与整个世界出口贸易额之比,以比重表示
贸易地理方向:
《1》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或区域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2》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亦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用以表明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第二章
国际分工
第一节
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国民经济
内部分工超越国界,向国外延伸发展的结果,是
国际分工是历 产生国际贸易和形成世界市场的基础。是世界上
史经济的范畴 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
二、国际分工的产生与演变
(一)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1.国际分工的过程伴随着野蛮的掠夺
2.分工主体是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特殊分工
3.对强迫参与分工的另一方的社会经济发展不 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甚至是倒退或毁灭
(二)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8世纪世纪后半期——19世纪后半期)
1.大机器工业使生产和消费超越了国界 2.大机器工业新技术的运用为国际分工 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技术的基础
3.大机器工业创造了冲破国内分工壁垒 的重型武器
(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1.分工的中心由原来英国扩大为英、法、德、日、美等一组发达国家为中心 2.工业国之间也形成相互分工关系
3.分工交换的商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4.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依赖性 5.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世界市场
(四)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二战以后)
1.发达国家之间的水平型分工占主导地位 2.国际间工业部门内部分工逐步增强 3.国际分工国家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变化 4.区域性经济集团内部分工加强 5.国际服务分工逐步形成
6.跨国公司内部的网络化国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7.“大脑——手脚”型国际分工成为潮流
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 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土地、水流、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等。
二、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国际分工的广度、深度和形式 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资本流动,特别是战后跨国公司的兴起和发展成为国际分工向广度、深度、多层次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上层建筑可以推进或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家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
一、绝对优势说
代表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国富论》
时代: 18世纪,工场手工业 向机器大工业过渡
原理: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1)各国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
2)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结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什么都生产更为有利。(举例)理论评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这种情况与以后的生产力布局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实况不一致。
二、比较优势说
代表人: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是继斯密之后另一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者,劳动价值论的另一创始人。他提出了地域分工的基础是比较利益原则,或称相对成本论
产生:因“谷物法”的实行影响了产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原则:如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其核心原则归纳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原则。
比较优势说的国际分工利益变化表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说的理论前提
2X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两种要素)各国比较利益是静态的,不存在规模经济的作用 自由贸易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下进行的 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经济发展 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 评价: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说,能较好地解释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但他单纯用劳动时间来计算比较利益,并不全面,正如斯密主要从地区间条件的差异来解释地域分工一样。实际上,各地生产要素的结构和内在关系是复杂的,再加上资本主义下宗主国对殖民地和保护国的经济控制,实际情况同他的理论分析,尚有很大差距,故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被称为国际贸易的纯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与里昂惕夫之谜
(一)、H-O理论与H-O-S理论
1、H-O理论(赫——俄理论模式)
(1)理论的提出:由于比较优势理论并没有解释一国为什么在出口特定产品时其具有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试图分析比较利益形成的原因。它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echscher)提出,然后由其弟子俄林(Bertil.Ohlin)最终完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该理论提出要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理论假定前提:
2×2×2模型(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
自由商品贸易
两国生产要素同质
要素密集度假设
资源充分利用
规模收益不变
消费者偏好相同
(3)基本内容: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国际价格不同是因为成本不同,而成本不同是因为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不同,而生产要素价格不同是因为生产要素的供给比例不同。
国际生产要素不能充分流动使生产达不到理想结果,但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缺少流动性的不足,即通过国际贸易可以部分解决国际间要素分配不均的缺陷。
开展自由贸易后,一个国家应出口密集使用其要素丰裕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要塞稀缺 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说——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化。
2、H-O-S理论
1976年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在H-O定理假设前提下继续考察国际贸易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提出了:
H-O定理的推论——H-O-S 定理,即在一定条件下国际要素价格均等必然发生而不仅仅是一种趋势。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伙伴国之间同质要素的绝对和相对收入实现均等化
3、对要素禀赋论的评价:
(1)H-O理论比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从体系上更为完整,全面。(2)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拥有情况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3)违背了劳动价值论(4)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5)只能用来解释要素禀赋不同国家间的分工与贸易行为(6)抹杀了国际生产关系
三、里昂惕夫之谜与释“谜”
1974年美国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里昂惕夫(Leontief)对要素禀赋提出了挑战,他检验了两个命题:
一是H-O理论是否正确;
二是所有人认为的美国经济与其他所有贸易伙伴相比,是资本丰裕的国家的看法是否正确。
里昂惕夫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的进出口商品要素(资本和劳力)结构对比分析,结果令他大吃一惊:美国出口商品中含有较少的资本和较多的劳动而进口品中却含有较多的资本和较少的劳动,这与要素禀赋理论所持有的观点恰恰相反。
学者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a.劳动熟练说 b.人力资本说
c.技术差距说
d.需求偏好相似说
e.产业内贸易说 f.产品生命周期说
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对要素禀赋理论假定前提的修正,并为以后一系列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称PLC,是把一个产品的销售历史比作象人的生命周期一样,要经历出生、成长、成熟、老化、死亡等阶段。就产品而言,也就是要经历一个开发、引进、成长、成熟、衰退的阶段。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从动态的角度解释贸易格局的变化。如图:
第三章
国际交换与贸易条件 第一节 国际价值与国际市场价格
一、国际价值
一、国际价值的含义
1、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无差别劳动,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
注: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2、国内价值
国内价值又称为国别价值、国民价值,是指一国范围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3、国际价值
国际价值是指在世界经济的一般条件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特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影响国际价值量的因素
1、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提高,价值量降低,国际价值量亦降低。
2、劳动强度
劳动强度与价值量成反比例变化
3、贸易参加国的贸易量
三、国际市场价格
(一)国际价值是国际市场价格变动的基础和中心
1、国际生产价格是国际价值的转换形态
2、国际市场价格围绕国际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2、国际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
(1)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确定国际市场价格 (2)影响供求关系的因素
A.垄断
B.经济周期
C.各国政府采取的政策措施
D.商品的质量与包装
E.商品销售中的各种因素
F.自然灾害、政治**、投机等
(三)国际价格的种类
(一)按国际市场的性质分类
1、世界“自由市场”价格
2、世界“封闭市场”价格
a.调拨价格
b.垄断价格
c.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的价格
d.国际商品协定下的协定价格
第二节
贸易条件
一、定义
贸易条件是指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比。
二、类型
1、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1、净贸易条件
N=(PX / PM)*100% 式中:N——净贸易条件
PX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PM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2、收入贸易条件
I=(PX / PM)*Qx 式中:I ——收入贸易条件
PX ——出口商品价格指数
PM ——进口商品价格指数
Qx ——出口商品数量指数
3、单因素贸易条件(P46)
4、双因素贸易条件(P46-47)结论:对于上述任何一种贸易条件,其结果
大于 1 时,表明该国贸易条件得到改善。
其结果小于 1 时,则表明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第四章 贸易政策与理论
重商主义 自由贸易 保护贸易 战略贸易
第一节 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本节点睛 :国际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进行货物和服务交换时所采取的政策总和。其一般分为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
保护本国市场
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市场 优化产业结构 积累发展资金
维护本国对外政治经济关系 其他
(一)对外贸易政策的构成
对外贸易总政策:包括进口总政策和出口总政策。它是从国民经济的整体情况出发,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总的原则、方针和策略,即一国在总体上采取的是相对自由的贸易政策还是保护贸易政策。它通常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相联系
进出口商品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需要,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规定差别关税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做法
对外贸易国别政策:根据对外贸易总政策,依据对外政治和经济关系的需要,在不违反国际规则的前提下对不同国家或地区制定不同的贸易政策。对不同国家或地区规定差别关税税率和差别优惠待遇是各国国别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做法
二、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取消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能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实质上是一种“不干预”政策,即中性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产品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保护贸易政策以加强本国民族利益为目的,其实质是“奖出限入” 管理贸易政策:指国家对内制定各种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加强本国进出口贸易的管理;签订各种对外经济贸易协定,以协调发展和缔约国的经济贸易关系
第二节
重商主义和保护贸易
一、重商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体系,起始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8世纪趋于衰落。其观点是,只有金银货币才是财富,对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源泉。为了积累国内财富,他们主张国家必须干预对外贸易。
重商主义经历了两个发展时期,即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5~16世纪,晚期重商主义流行于16世纪上半叶至17世纪中叶
一、重商主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
主张绝对禁止贵重金属(黄金)外流,由国家严加防范,并进行垄断占有,外国与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销售货物的收入,全部用于购买本国的货物,反对一切进口交易。
重金主义学说的主要代表是英国人威廉斯坦福(W STAFFORD 1554~1612)。其观点的核心是防止货币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 又称贸易差额论
主要观点是: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但必须是遵循每年进出口要保持顺差以增加货币的流入量,因此被称为“贸易差额论”或真正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政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限入奖出的政策
晚期重商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他的主要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被后人称为重商主义的圣经。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P 72) 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
李斯特认为古典学派的“比较成本说”的自由贸易观点存在错误。因为按比较成本原理购买国外的廉价产品,表面上看起来虽然有利可图,但实际上却影响了本国该产业的发展,从而会长期处于落后和从属于外国的地步。而如果放弃这种短期利益,对这种幼稚工业实行保护政策,虽然一开始该产品的价格会上升,但经过一段时期,不但本国的产业可以得到充分发展,而且生产力提高后,商品的价格也会下跌,甚至会低于外国的进口价格
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起步较晚的德国、美国等国家为了减少进口,保护本国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工业,先后推行了此保护贸易政策
思考:
1、李斯特主张建立的保护制度保护所有产品吗?
2、实施保护“幼稚工业”的政策有什么困难?
3、简要概述李斯特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内容
三、垄断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
1931年在严重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英国不得不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转而全面实行保护贸易政策。在这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以下特点:垄断代替了自由竞争,国际经济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1、保护的对象不仅是幼稚工业,而且更多的是国内高度发展或衰落的垄断工业
2、保护的目的不再是培养自由竞争的能力,限制进口,而是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进攻性的扩张
3、保护的利益从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转向大垄断资产阶级
4、保护的措施与手段从关税扩大到非关税等,还有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的措施,实行“按倾销价格输出”的制度
理论依据——凯恩斯的“保护就业理论”
超保护贸易的主要提出者是凯恩斯,其代表作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认为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是充分就业,在经济危机严重,失业率很高的情况下,自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已不存在。在把投资乘数理论引入外贸以后,形成对外贸易乘数理论,它说明一国贸易顺差越大,使一国国民收入的增加越多;反之,则小。因此,为解救危机,缓和失业,就要实行奖出限入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投资乘数理论的计算公式是:
乘数 K =1/(l-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0-----增加的收入全部储蓄----国民收入不变 边际消费倾向=1-----增加的收入全部消费----国民收入无限大
(△Y)=K×[(△I)+(△X-△M)] 凯恩斯的追随者们引申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他们认为,一国的出口和国内投资一样,有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一国的进口,则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的作用。当商品劳务出口时,从国外得到货币收入,会使出口产业部门收入增加,消费也增加。它必然引起其他产业部门生产增加,就业增多,收入增加……如此反复下去,收入增加量将为出口增加量的若干倍。当商品劳务进口时,必然向国外支付货币,——收入减少,消费随之下降,与储蓄一样,成为国民收入中的漏洞。
他们得出结论,只有当贸易为出超或国际收支为顺差时,对外贸易才能增加一国就业,提高国民的收入。此时,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将为贸易顺差的若干倍。这就是对外贸易乘数理论的涵义。
设△Y代表国民收入的增加额,△I代表投资的增加额,△X代表出口的增加额,△M代表进口增加额,K代表乘数。
则计算对外贸易顺差对国民收入影响的倍数公式为:
△Y=【△I+(△X一△M)】·K
在△I与K一定时,则贸易顺差越大,△Y越大;反之,如贸易差额是逆差时,则△Y要缩小。
谨慎看待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片面强调对外贸易顺差对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可能导致国际上各国过度的强调出口而限制进口,导致关税或其他贸易保护手段的 日益盛行,最终不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70年代中期后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特点
1、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2、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转向非关税
3、贸易保护的中心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
(二)理论依据
1、凯恩斯
2、高德莱
(三)影响 P82
五、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
(一)中心——外围理论
1、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普雷维什将世界经济体系划分为中心和外围两大类。这两类国家经济发展不平等。
外围国家应通过实行工业化,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来彻底摆脱不合理的国际分工体系,打破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只有采取保护贸易政策,通过关税、非关税措施及外汇管制等手段限制进口以减少外汇支出,削弱外国商品的出口能力和竞争能力,扩大国内工业产品的国内需求,才能保护外围国家工业化的顺利实施。第三节、自由贸易政策
点睛:
自由贸易形成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开始于经济最发达的英国。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自由贸易发展一度受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自由贸易又被重新推到前台,成为大多数国家一致推举的贸易政策与做法
一、自由贸易政策
(一)、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的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薄弱的经济基础和相形见绌的竞争力,使其难以在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中短期受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考虑各自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谨慎选择参与的方式。但是,发展中国家必须认识到,自由贸易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动力,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去是发展中国家的唯一选择。
(二)、二战后至70年代的贸易自由化
1、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关税大幅降低
非关税壁垒消弱
放宽外汇管制 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得到优惠待遇
(二)贸易自由化的主要特点(P67)美国是推行者
经济的恢复为自由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带有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
二、管理贸易政策
点睛:
管理贸易政策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协调国家经济利益为中心,以政府干预贸易环境为主导,以磋商谈判为轴,对本国进出口贸易和全球贸易关系进行全面干预、协调和管理的一种贸易制度。管理贸易政策介于自由贸易政策与保护贸易政策之间
(一)、管理贸易政策的兴起
从管理贸易发展历程来看,美国的贸易制度是管理贸易的典型范式。美国的管理贸易具有法律化、制度化和强权性等特征。日本为缓和巨额贸易顺差而引起的贸易摩擦也实施将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相结合,旨在保护国内成熟市场的管理贸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仿效,实行不同程度的管理贸易政策
(二)、管理贸易的措施
通过国际会议对国际贸易进行意向管理 通过多边贸易组织对成员贸易关系进行管理 区域性经济贸易集团内协调 通过协定、标准进行协调管理
各国政府加强对贸易活动的宏观干预
第二节 我国的对外贸易措施
本节点睛 :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的高度管制阶段,二是改革开放后的相对自由政策阶段
第二节 我国的对外贸易措施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新中国建立以后,面临国际上的冷战形势,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借鉴前苏联的经验,我国采取的是国家管制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这种内向型的保护贸易政策对于粉碎帝国主义的“禁运”和“封锁”,顶住外国的经济压力,密切配合外交斗争,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政策也存在相当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对国内企业保护过渡导致中国外贸企业效率不高,国际竞争力低下,不能积极参加国际分工,使我国的对外贸易事业发展缓慢。第五节 我国的对外贸易措施
二、改革开放后的对外贸易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调整了外贸政策,把国家统管下的内向型保护贸易政策转变为开放型的适度保护贸易政策。其主要内容有:实行有条件的、动态的、适度的贸易保护手段,对生产技术条件不同的工业部门,在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程度的适度保护;出口的目的不仅仅为了获取外汇,还要带动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结构的升级和技术的进步;进口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满足国内生产和消费,还要发展出口,为面向出口的产业服务;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发展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积极地利用外资扩大社会再生产规模;改革外汇体制,实行单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积极努力加入世界性的经贸组织,并于2001年经过10余年的艰苦谈判,我国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本章小结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概: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和构成对外贸易政策的类型
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时期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竞争时期保护贸易政策
垄断时期超保护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竞争时期自由贸易政策
二战后的贸易自由化
管理贸易政策
管理贸易政策的兴起
管理贸易的措施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
第二篇: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总贸易: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污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它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一国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四种形式:
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差异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产品生命周期: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三个阶段:分为
1、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发明并垄断技术、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创新国生产 ;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是技术密集型 ;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价格比较高 ;创新国出口,国外富有者进口
2、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半熟练劳动力,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 ;降低价格扩大销路;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3、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已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技术;生产地已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价格大众化;创新国开始从产品出口转变为进口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2、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形成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
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享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影响国际贸易。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这样,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该行业在哪一国最先建立,最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原因。
国际贸易额:是以货币表示现行世界市场价格计算的各国与各地区的进口总额或出口总额之和,它能够反映某一时期内的贸易总额。国际贸易量: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计算的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额,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出口额,得出消除价格变动的近似值。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指一国对外贸易总额在该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或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
贸易差额: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贸易额与进口贸易额之间的差额。贸易条件:是用来衡量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相对于进口的盈利能力和贸易利益的指标
总贸易:以国境作为为标准统计货物进出口的方法,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总出口。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对外贸易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世界各国、各地区、各国家集团在一国对外贸易中所占地位,通常以它们对该国的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出进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转口贸易:也称中转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在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纵向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矿业之间的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之间的分工,主要指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工业部门间的分工。
世界市场:或国际市场,是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服务和科技交换的场所,是由世界范围内通过对外贸易联系起来的各国商品流通领域的总和。
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国际贸易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一个国家生产某单位商品所使得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理论:在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优势地位,而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地位,则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优势最大的那种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国家应专门生产相对劣势最小的那种产品,然后参与国际贸易,双方均可以获得利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用于生产商品和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量。
要素密集度:是指商品生产中所需要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投入比例。要素丰裕度:是指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可表述为,在满足要素禀赋理论的全部假设条件下,国际贸易会使得各国同质的生产因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贸易条件:是指商品的污物交换比例,是以商品表示的贸易条件,它适用于抽象的理论分析,但不能用于分析一国一定时期贸易地位的变化。四种形式:
1、商品贸易条件或净贸易条件
2、收入贸易条件
3、单因素贸易条件
4、双因素贸易条件
里昂惕夫之谜:不同解释:
1、劳动者技能水平的差异
2、人力资本的差异
3、贸易壁垒的差异
4、自然资源因素被忽略
5、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产品生命周期:是解释工业制品贸易流向最有说服力的理论之一。三个阶段:分为
1、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发明并垄断技术、技术尚需改进、工艺流程尚未定型;创新国生产 ;需要科学家、工程师等高度技术熟练工人的大量劳动,是技术密集型 ;对于企业来说不是最重要的问题 ;价格比较高 ;创新国出口,国外富有者进口
2、产品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定型,技术诀窍扩散到国外,仿制开始;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进行生产;半熟练劳动力,产品由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资本密集型;成本要比创新国的进口产品低 ;降低价格扩大销路;创新国对东道国的出口有所下降,但对其他绝大多数市场的出口仍可继续
3、产品标准化阶段。产品已完全标准化,发展中国家也开始掌握这种技术;生产地已开始向一般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品;产品成本开始下降;价格大众化;创新国开始从产品出口转变为进口
规模经济:指的是随着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的增加,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厂商因生产规模扩大而获得额外的报酬,规模经济也称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同一产业部门产品既进口又出口的现象。产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1、是产品中使用的生产要素相近或相似;
2、是消费具有相互替代性。形成原因:
1、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
2、规模经济收益递增是产业内贸易形成的重要原因
3、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
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
内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企业本身规模的扩大。一个企业享有内部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外部规模经济贸易:主要来源于行业内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影响国际贸易。当存在外部经济时,大规模从事某一行业产品生产的国家,往往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这样,该国在该种产品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效果的行业,该行业在哪一国最先建立,最先扩大了规模,降低了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原因。
第三篇: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重商主义2.零和游戏3.绝对优势理论
4.比较优势理论5.要素禀赋6.要素密集度
二、单项选择题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者是()。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
C.赫克歇尔D.俄林
3.假如A国使用同样数量的时间比B国生产更多同种商品X,那么A国在商品X的生产上()。
A.有相对优势B.有绝对优势
C.相对有利D.绝对不利
4.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社会生产力
C.上层建筑D.生产关系
三、简答题
1.试述重商主义的要旨。
2.试述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论点。
3.试述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并简评之。
4、有比较优势的一定有绝对的优势,但有绝对的优势并不一定有比较利益。
请问上述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5.A国与B国同时生产小麦与布,A国在生产小麦上比B国的生产成本低1/3,在生产布上低2/5。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在其他条件一样时,A国应该生产什么?B国应该生产什么?
6.中国的土地比澳大利亚大得多,但为什么澳大利亚的农产品比中国更具有竟争力?
第四篇:国际贸易理论学习心得
国际经济学之贸易理论与政策学习心得
班级:金融学2015届 学号:20150221016 姓名:雷顺利
一 绪论
大一的第二学期,我选修了一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的课程。我学的专业是制药,一开始选择这门课是觉得国际贸易听上去挺得瑟的,学了后和人交谈的时候就可以忽悠他几下;但是我也觉得在未来的日子里,总是要与经济方面的东西所联系的,所以学点经济也是有实用的。随着近一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同时在老师平时的悉心教导下,我对国际贸易这门学问有了崭新的认知与了解,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感想。
国际贸易是指不同国家(和/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是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转移。国际贸易也叫世界贸易,它分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贸易实务。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二)国际贸易实务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国际货物运输保险以及合同条款和付款方式等。国际贸易实务与现实的联系非常紧密,操作性非常强,有助于强化我们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门课程中,我自己认识与了解了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实务的具体操作,熟练了运用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基本技巧,还熟悉了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体会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学会了外贸公司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通过调整商品成本和价格、调整汇率、业务费用、海运费、保险费率及突发事件等让我们了解到在相关法律下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真正掌握和吸收课堂中所学的知识,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国际贸易实务具有涉外活动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涉及到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应用。因此我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内容多,涉及面广,政策性和操作性强,既有出口业务,又有进口业务;既要掌握国际法律与惯例,学会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案例,又要学会有关的计算方法。面对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社会,作为一名物流专业学生,我认为掌握一些有关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与实务知识有助于培养全方位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增强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贸易术语
构成国际贸易单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又称为价格术语或价格条件;同时还是用以划分买卖双方在交接货物过程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风险和费用。而交货地点往往成为划分责任、风险、费用的界点。商品交换离不开运输,对外贸易运输是外贸业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外贸易运输方式种类很多,其中,海洋运输占有重要的地位。货运保险与货物运输一样,是国际贸易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保险涉及的范围很广,内容也较复杂且技术性强。货运保险的种类取决于运输方式,而海运又是国际货物运输的主要方式,海运货物保险在国际贸易中便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价格、装运、结汇是国际贸易中的三大问题,在国际贸易中,大多以汇票作为支付工具、以信用证(L/C)作为支付方式进行货款的结算。货款的收付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还受到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在学习中,我们要以国际贸易基本原理和国家对外方针政策为指导,把课程中所学到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政策加以具体运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政策与业务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总结
掌握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国内外常用的贸易政策,认识和理解国家有关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同时启发加入WTO后我国贸易体制和贸易政策的改革,让我们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通过课程学习,使我们既有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基本理论知识,以便能为其他经济类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又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需求的新型人才。
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强,知识经济也成为了主流。如何在贸易大潮中取得先机,如何利用贸易更好的发展经济、改善国民生活质量,这些都是一个国家要思考要探索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一直保持举世罕见的高速增长。但是,我们深知,经济总量上的增长并不代表经济质量的真正发展,以此我国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方针。在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比例排,分别是“出口、投资、消费”。出口是主要增长点。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在对外贸易上,就是要转变出口结构,从以低价产品为主向高新技术产品为主转变。因此,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想没有人可以完全对国际贸易丝毫不懂。国际贸易的最大意义也在于此。
同时,作为个人,要适应这样的时代,或者想要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国际贸易的知识。总之,通过对国际贸易的学习,使我更加深刻的感觉到,国际贸易这门课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系统地学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使我们了解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国际贸易的基本程序和基本做法,熟悉了进出口业务的各个环节,同时也掌握了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受益匪浅。这门课程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还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学习国际贸易知识,并且要学会把各门知识融会贯通,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丰富自己的知识和生活阅历。
第五篇: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j教案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是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每一个国家的国际贸易都希望有一定的理论作为依据。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
第一,古典贸易理论。它统治了西方经济学大约二百年。其中几个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亚当·司密的理论,大卫·李嘉图的理论和现代德国经济学者李斯特的理论。进入上个世纪以来,又产生了新的贸易理论比如凯恩斯理论和赫科歇耳·俄林的理论。他们对今天中国对外贸易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二战以后国际贸易呈现出更加繁荣的状态。新的国际贸易现象更加大量的涌现。在这个时候,有各个国际贸易的流派出现了。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萨缪而森的理论,我会给大家一一介绍。这是给大家介绍的第一部分。
国际贸易理论是为国际贸易政策服务的。国际贸易政策我给大家介绍这么几个主要的部分。国际贸易政策第一部分是关税的问题。关税是国与国之间第一道天然屏障。国与国之间怎样能阻挡住进口的产品,使得国产产品有一个发展和提升的空间,第一道屏障就要依靠关税这道壁垒。我们知道从GATT到WTO时代通过九轮多边会谈,现在世界各国都致力于把关税更多的减少和降低,那么这时候怎样来阻挡进口产品呢?各国纷纷从关税以外来寻找措施。我们把它统称非关税措施。按照国际贸易组织的统计非关税措施大约有3800多种。我会挑其中的主要部分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对外贸易遇到的一个不公平贸易的反倾销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倾销是错误的。所以英文把倾销叫做dumping,就像倒垃圾一样把本国的产品倒到国外去。这种行为本身是不正确的。面对这种倾销我们必须要反倾销。只有反了倾销,不公平贸易才会变得公平起来。但是我们知道,中国一直认为我们是一个被人家滥用了反倾销的受害国。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希望给大家一个答案。
接下来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问题是地区经济集团的问题。我们知道中国政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热衷于建立我们中国的地区经济集团。
贸易形式实际上分成三种。货物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我们以上所谈的一直是以货物贸易为例。下面就要谈到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问题。中国的货物贸易二十多年来一直呈现一种迅猛高速增长的状态。但是我们的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的发展应该说不是很理想。中国在这两个领域中一直处在一个逆差的状态。
最后一个问题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我们知道从GATT时代到WTO时代它所主持制定的种种基本原则对促进国与国之间的贸易起到一个指引性的作用。中国加入WTO以后,我们怎样遵守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更好的利用这些原则,使得中国能够利用世贸组织的机遇,规避挑战,这是我们中国从政府企业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作的一个事情。
国际贸易这门课的第三个组成部分是指国际贸易的实务部分。也就是国际贸易怎么做。可能很多朋友并没有做过国际贸易。实际上我们把山东的大葱卖到北京去叫做国内贸易,我们很多企业和个人都能够做这种业务。但是我们怎样把山东的大葱卖到日本去这就是国际贸易。我们知道一旦开展了国际贸易,那么它就是两个国家,两个法律制度背景,两种货币,两种价格同时还要两种民俗,两种地理两种气候。所以在交易的过程中它远比国内贸易要困难复杂的多。虽然我们很多国内企业还并没有这样的进口经营权,但是中国在这次入世承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承诺是,中国加入WTO三年,中国会全面放开进出口经营权。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我们今天的学习就是为了2005年更多的企业走向世界做一个准备。以上就是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部分。
接下来介绍第一个问题,国际贸易的基本分类。我们在学习国际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务的前边,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国际贸易相关的几个术语。
第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经常谈到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贸易。什么是对外贸易,什么是国际贸易。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我们站的角度不同。如果站在中国的角度看待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我们叫他对外贸易。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叫做国际贸易。所以中国称我们的贸易就叫对外贸易,个别的海岛国家也叫海外贸易。但是如果站在全球的角度看待美国和日本的贸易,美国和中国的贸易,我们叫他国际贸易。这就是第一对概念。
第二对概念我要给大家解释一下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所谓有形贸易就是通常讲的货物贸易,货物贸易主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的。联合国把货物贸易分成十大类。这十大类贸易中国其中都有涉及。而且表现非常好。无形贸易主要是指服务贸易,现在世贸组织把服务贸易分成十二大类。在这十二大类中,中国只在个别的领域中有顺差比如我们的旅游。中国在2002年旅游的顺差是60个亿。但是我们在运输领域中逆差是60个亿。所以在服务贸易中中国目前表现差强人意。从联合国的统计来看,它的规定是服务贸易的表现必需要写入各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中国目前的服务贸易,没有在海关统计。但是它统计在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
第三对概念是统计标准,即总贸易体系还是专门贸易体系。我们中国目前使用的是总贸易体系。但是有些国家使用的是专门贸易体系。总贸易体系与专门贸易体系的区别是,总贸易以国境线为接线为界限统计国家的进出口。但如果以一个国家的关境来统计进出口那就是专门贸易体系也叫特殊贸易体系。联合国对于各个国家采用总贸易体系还是专门贸易体系并没有特殊的规定。所以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国家用总贸易体系,一半国家用专门贸易体系。中国为什么用总贸易体系呢?中国的国境当然大于中国的关境,所谓中国的关境就是中国的海关有效管理的区域。中国国境和关境的区别,就是因为中国大量的经济特区和保税区的存在。中国的保税区实际上没有接受我们的海关的监管。是从国外进口产品包括零配件原材料,在中国的保税区把它加工成成品然后再从保税区出口。只有当保税区中的产品进入中国内地,才接受中国海关监管。由于中国保税区大量加工贸易的存在使得我们中国目前国境的统计的进出口量比关境统计的进出口量要远远的大。所以中国采用总贸易体系。并不是说中国采用了总贸易体系,其他国家也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在中国是国境大于关境,但是在欧盟,它的关境大于国境。欧盟十五个国家一个关境,他们对内取消了关税,对外统一了关税。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境,但是十五个国家一个关境。
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区别。刚才说到,中国的保税区里面,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区别 就在于一般贸易是中国自己的企业自己组织原材料,用我们的渠道出口,而且是我们自己的品牌。而加工贸易经常是通常说的两头在外,原材料在外,销售市场在外。我们中国每一年的进出口总额从数字上来看搞得怎么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看珠江三角洲。在2000年以前,我们中国的珠江三角洲承担了中国对外贸易的40%的份额。从2000年以后这个份额在下降。但是目前也有37%左右。珠江三角洲这一端是香港,比邻香港我们中国最先开放的是深圳。深圳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出口城市。但是深圳一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比邻澳门的是珠海,中国开放了珠海是因为珠海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它原来是中山县下面的一个镇。深圳和珠海所扮演的加工贸易的角色非常重要。除了这两个城市以外,还有一个城市东莞也是很重要的。东莞目前是中国出口的第三大城市。被称之为东莞现象。为什么东莞能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呢?东莞的贸易就是以加工贸易的形式为主。东莞有一个数字是非常惊人的。就是,它的耗电量超过整个江西省。从经济学的概念上来看,能源消耗每增长0.7%,GDP就能增长1%。东莞每年能源消耗增长18%以上,那么就可以看到它的GDP的增长有多快。东莞最初是由台商的加工贸易带动起来,今天它的加工贸易的层次也在不断上升。珠江三角洲除了我们刚才说过的主要的加工贸易城市深圳,珠海,东莞非常重要以外,还有很多加工贸易的重点城市比如顺德。只要顺德看中了这个产业,它觉得这个产业非常有能力那么它立刻就能把这个产业集中起来。我们原来看到的顺德它主要是家电产品的加工能力很强,今天的顺德又在花卉产品上成为我国出口第一大城市。紧邻着顺德的是佛山,佛山非常重要的加工产品是陶瓷,佛山陶瓷加工在世界陶瓷行业所占的位置非常重要。它的陶瓷主要是建筑陶瓷。今天让佛山人非常自豪的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非常漂亮的外墙砖,一共是十万零两百块,全部来自于广东佛山。悉尼歌剧院外观是非常优美的,但是在它的建造过程中,他们所做的预算几乎要花完了,在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外墙砖和内部装饰的钱还没有着落。悉尼人非常务实,经过它们的上议院和下议院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能再追加投资,那会成为纳税人的沉重负担。那么剩下那么一点点钱还能干什么呢?他们本来的预算是要从意大利购买外墙砖,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了节省投资,决定从中国佛山购买外墙砖。这个时候正好是佛山人展示自己产品的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我们就成全了这笔生意。现在一谈到悉尼歌剧院就让佛山人非常自豪。在珠三角还有几个重要城市比如说惠州,像TCL,像乐华就在惠州生产。现在的惠州又拿到一个四十五亿元的石化产品的加工项目。所以在整个珠江三角洲,星罗棋布的各个城市重点以加工贸易为主。所以中国去年6200亿进出口总额中,大约有37%是珠江三角洲所创造的。
接下来再给大家介绍一下长江三角洲,中国现在的进出口主要的两个区域就是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主要的贸易形式是一般贸易。中国的一般贸易主要靠长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然后就是江苏的苏南。和浙江的浙北。江苏的苏南主要是苏锡常三个城市。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苏州。它其中的昆山已经成为像珠江三角洲东莞那样我们经济学值得研究的一个现象。我在昆山考察的时候给我非常深刻的一个印象就是昆山很多人的知识结构非常高,包括苏州城市里面的随便问一个干部,他们都是大学本科毕业或者硕士毕业。包括他们的市长是博士毕业。一个城市在贸易领域中有重要的位置,也包括怎样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问题。苏锡常三个城市中,苏州的GDP大约相当于无锡和常州的总和。无锡的GDP也相当于常州的两倍。这三个城市也不是很平衡。这三个城市在做产业的时候主要是给上海做配套。上海的总部,加工厂主要在苏锡常三个城市。也就是说上海和江苏的苏南结合的是非常紧密的。上海希望更多的把自己周边的县城带动起来,所以上海最近又把自己周边的地方又划出来173千米,作为自己的配套加工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江苏的苏南认为自己有即将被抛弃的感觉。所以苏南人目前有上海人173踢昆山的说法。上海目前有把大上海建立起来的概念。把江苏的苏南划归上海。这就是中国区域整合的问题。
浙江的浙北,比如像宁波这样的城市,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也非常重要。浙江的贸易主要是搞一般贸易,这种一般贸易的搞法是让很多中国人都很佩服的。现在的浙江对外贸易最重要的就是给我们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比如2000年中国外贸顺差一共400亿,其中220亿来自浙江。所以,中国贸易数字主要靠珠三角,但是外汇积累主要靠长三角。这两个地区是中国发展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除此以外,还有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京津唐地区,都是中国重点的对外贸易地区。按照商品的流向,把贸易组成分成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也就是说生产国和消费国直接见面的就叫出口贸易,或者进口贸易。如果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还有第三方出现,就叫国境贸易。俗话说雁过拔毛,过境贸易要给过境国一部分手续费。能够承担过境贸易的地区往往都是地理位置比较有优势,资本市场十分发达。商人社会气氛浓烈。比如新加坡,港澳台地区。
我们知道香港原来作为英国的一个殖民地它本身是非常自由的。无论是资本市场还是人员往来。香港自然就成为了过境贸易的主要集散地。所以一谈到香港就说他的银行比米店都多,资本市场非常发达,香港的商人是非常多的,很多都是为过境贸易服务。香港一直都是GATT的成员,现在又是WTO的成员,而中国长期以来被排斥在WTO的大门之外,所以中国原来很多商品都是从香港去过境。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所以对中国入世这个问题,香港有一些商人的心态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它希望中国加入WTO,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另一方面它深切的感觉到中国加入WTO以后,香港的贸易地位不保。也就是说我们的货物无须无须再从香港走。原来中国不是世贸成员,香港与世贸的其他成员之间,香港要享受最惠国待遇。所以它的关税是非常低的。但是今天中国成为世贸成员了,我们无须从香港过境了。但是短期内要想取代香港也不太容易,比如说现在香港人一直认为上海即将取代它。但是我们讲香港和上海比较起来,第一是香港的资本市场更加成熟,第二从法律背景,香港与西方的法律更多接轨。而且香港在世界上有更多的出口渠道。所以香港的贸易地位还是要保持下去。尤其是从我们政府的态度来看,要保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香港的贸易地位一定要保持下去。
下面再介绍一下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生产国和消费国之间直接对接的贸易就是直接贸易。如果两者之间经历了一个第三地,就是间接贸易。比如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几乎全都是间接贸易。中间转口的地方就叫转口地。大陆和台湾之间的贸易为什么一直是间接贸易呢?原因主要是来自于台湾。台湾它在加入WTO以后它就这个问题是一定要改变的。台湾在申请加入世贸的过程中,台湾的领导人李登辉曾经说如果台湾的现行政策与世贸的目前原则相违背,台湾愿意做检讨。世贸组织的要求是什么呢,它的说法就是所有的世贸组织的缔约方之间,必须要进行直接贸易。所以,中国加入世贸的意义中的一条就在于更快的解决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问题。中国长期以来向台湾省呼吁的三通问题,就是通航,通邮,通商。通商的前提就是首先我们要和台湾通航,世贸的这种要求,台湾承诺它需要改变。大陆和台湾的通航,航海这一块已经解决的比较好了。原来大陆的轮船要到香港靠岸,货物要转船,然后才能发到台湾去。现在已经不需要了。我们的船只需要在公海上等待只把这个手续拿到香港去做转口,然后再把这个单子打到台湾去。节省了很多运输费用。虽然还没有完全通,但是已经进步很多了。现在大陆和台湾的通航主要是航空解决不了。从福建到台湾距离非常短,比绕道香港要节省很多运输费用。尤其是台商,在进行两岸的贸易的时候,往返的过程增加经济负担和危险系数。所以从大陆的角度一直在呼吁尽快解决通商和通航的问题。但是台湾认为短期内解决这个问题台湾方面存在危险系数。他说台湾海峡太短,如果大陆掌控了航线之后,一旦大陆要解决台湾问题,我们的飞机起飞,台湾不可能短时间内进行有效的拦截。台湾这种提法就给了世界上支持台湾独立的政治势力一定的理论支持。台湾很善于在美国讲故事。给美国的国会议员讲得天花乱坠,让美国国会议员觉得我们有责任来保护台湾现状。所以美国有相当多的人是非常愿意保持大陆和台湾的现状的。他们有一些人从来就没有希望我们尽快的解决统一的问题。我们现在大陆一共逆差1800亿美元,而台湾手中拥有的外汇储备是1100亿,所以大陆的提法是你台湾人民要摸着良心想一想,你的外汇储备来自于那里,实际上全是大陆给你的。我们国家不允许与外国贸易做逆差,唯独允许对台贸易,大陆有大量的逆差。同时我们大陆还保证台湾的企业在大陆生产过程中优先引进这样的企业。台湾的态度是两岸的谈判必须以世贸组织的原则为前提,而大陆的态度是必须以一个中国为前提。比如两岸航线大陆的提法是国内航线,台湾的提法是双方是平等的缔约方。那么两岸的问题怎么解决,最近新加坡又出现了,说是如果两岸不能解决的话,那么我们成立一个包括大陆台湾和新加坡三方面的合资的航空公司。新加坡控股40%,两岸各掺股30%,这样两岸航空不就解决了吗。大陆的态度是中国内政不要别人来干涉。
下面的内容是清偿工具。包括现汇贸易和易货贸易。现货贸易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易货贸易是物物交换。按经济发展水平还要把它分成水平贸易和垂直贸易。两国经济水平相当的叫水平贸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叫垂直贸易。按照运输方式的不同又分为陆路运输,海运运输,空运和邮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