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旅游现状及其发展论文
论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态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我国生态旅游起步较晚,近几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在生态旅游实施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们需要以正确的对策去应对,本文将对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其应对对策进行系统的探讨。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应对对策
一、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的概念包括四方面的内涵:第一,生态旅游的对象为一定的自然资源或与环境和谐统一的人文社会景观;第二,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不会导致环境破坏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它在生态上更关注延续性,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形式;第三,注重旅游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第四,突出了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通过生态旅游可以改变生态旅游者的环境观和生活方式,提高人们对资源与环境自觉保护的意识。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单纯的盈利活动是与生态旅游背道而驰的。同时,生态旅游也是一项科技含量很高的绿色产业,需要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多学科的论证,方能投产。需要认真研究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承受能力。否则,将对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干扰和破坏。同时,生态旅游应该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学习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大学校。
(二)、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自古以来的最高理想就是“天人合一”,所以中国人自古就重视与自然的融合。并且保留了一大批可供开发的生态旅游资源。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我国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 且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 对生态旅游的需求将不断增长;二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实际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给环境带来较严重的污染,具体表现在旅游垃圾污染、动植物受到威胁、土壤和地质地貌遭到破坏、水体环境受到污染、大气环境污染、噪声污染、自然景观破坏,以下详
细介绍几个方面:
1、旅游垃圾污染
旅游是一种高消费活动,旅游者在旅游时的消费行为最为活跃,其支出额及消耗的物资要比平常高许多,排放的废弃物也特别多。旅游垃圾的大量产生,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特别是在一些山区,由于山高林密,旅游者分散,垃圾无法清扫外运,旅游者又缺少环保意识,造成垃圾污染成灾,不但污染水质,而且影响正常动植物生长。特别是典型的“白色污染”——塑料袋。根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在已开展旅游活动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
2、动植物受到威胁
英美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生态旅游正在沦为残害野生动物的“新杀手”。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破坏了动物的生活环境,引起动物生存环境质量的下降。同时,旅游者践踏和采摘对植物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大自然有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旅游者对他们具有较强的新鲜感和索取欲望,导致了种群结构及植被的完整性。
3、土壤和地质地貌遭到破坏
生态旅游对植被、土壤影响主要表现在旅游者在游览过程中产生的游览痕迹。生态旅游会导致大量旅游者进入旅游地,增加了土壤的踩压,引起地面裸露、土壤板结、水分渗透减少,增加了地表径流,导致水土流失,土壤厚度减少。旅游活动的进行也使景点、路线的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践踏,践踏轻微的地方可在旅游淡季恢复,严重的地方植物难以生长,形成裸地,造成水土流失。另外,在修建旅游设施过程中,必然砍伐林木、铲除地表覆盖物、挖掘移动土石方,破坏植被,使裸地面积不断扩大。
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现实意义
1、更好地发展旅游目的地经济
生态旅游业与其他旅游形式一样,包含行、游、住、食、购、娱六大要素,其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具有一业带百业,一业兴百业旺的特点,拉动经济的作用十分明显,可以为生态旅游目的地个人和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缓解大众旅游对环境带来的破坏与压力
传统的大众旅游一方面使得许多旅游开发变成了变相的环境破坏,另一方面游客的乱写乱刻、乱踩乱踏、乱丢垃圾等肆意行为也加剧了环境污染,并构成了对旅游资源本身的一种破坏。而开展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纠正大众旅游中形成的种种对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发展经济的同时能够兼顾环境与资源,有利于保护我们业已脆弱的资源。
3、尽力避免全面生态环境危机的爆发
我国目前环境污染呈现出“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点上改善,面上扩展”的整体
格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对旅游的发展来说,巨大的环境问题是对旅游业深入持久发展的严峻挑战,严重的环境危机已经使得旅游环境容量在逐渐变小,旅游如果不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
4、与世界同步,融入可持续发展大潮
我国在全球追求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的严峻挑战下,也做出了相应的选择,1996年召开了生态旅游规划与发展国际研讨会,把可持续理念日益融入旅游业发展中,与世界接轨。
5、满足国内外生态旅游者回归自然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们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中,人们会感到身体的疲倦,更会感到精神上的劳累。生态旅游以大自然的绚丽与博大恰恰满足了人们远离都市,放松身心的愿望。并且,在参与生态旅游的过程中,还可以激发人们更加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真正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获得真正的放松和满足。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
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旅游者、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当地居民等的共同参与,需要进行系统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需要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监测和疏导,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需要制定相关政策,确保一定比例的生态旅游收入用于自然保护;第四,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
1.中国的生态旅游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统筹人与自然发展,这与生态旅游的发展主旨相符合。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生态旅游就是处理好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内容完全相符合。运用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在满足当代人的同时,又妨碍了后世子孙的发展,做到了公平原则。
2.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生态旅游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我国不少法令都直接与保护旅游资源有关,例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在对旅游资源采取预防性措施的同时,对危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重视生态环境教育
环境意识的欠缺和生态知识的缺乏是我国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我国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还相对淡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还相当贫乏。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和环境问题,树立良好的环境思想意识,养成文明的环境行为习惯,从而投身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列。
4、加强对旅游社区生态环境的监管
加大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力度,严禁在旅游区和周边地区新上污染环境的项目,已建项目不符合环境要求的,要建议政府限期关停。旅游区的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的处理,必须与旅游开发同步进行,实现达标排放,并达到功能区环境质量的要求。要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行政监管力度,建立旅游监管机构和机制,对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实施督察,对旅游培训及各种资格考试实施督察,对其他旅游从业人员的资质和行为实施督察,控制和约束生态旅游朝着规范的方向健康发展。
5、制定科学的生态旅游规划
生态旅游只有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其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才能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对生态和文化有着特别感受的带有责任感的旅游,理所当然地成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而生态旅游能否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还取决于生态旅游规划的质量。生态旅游开发过度易造成环境的破坏,一旦规划不当,不仅不能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反而会使旅游资源受到更严重的破坏。只有高水平、高质量的旅游规划才能实现真正的生态旅游,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生态旅游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众多的脆弱和不完善的因素。我们在正确认识到不足的同时,还要努力改正这些不足。要合理化、生态化和科学化的发展生态旅游,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致力于提高公民素质,要让大众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让生态旅游更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第二篇: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浅谈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2009-03-25 浏览量:1537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佟 敏*
摘 要:二十几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球每年生态旅游收入的增幅达到20-30%。本文分别探讨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肯尼亚、泰国、马尔代夫等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此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二十几年来,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各国根据本国的资源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活动,如美国的国家公园游,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乡村可持续旅游,肯尼亚的野生动物生态游,哥斯达黎加的热带雨林之旅等。目前,从全球来看,美国、欧洲、日本、非洲的肯尼亚、中美洲的哥斯达黎加、亚太地区的印度尼西亚和泰国等都是生态旅游发展得较好的国家或地区。
本文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两个角度重点分析上述几国的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以此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发达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
发达国家生态旅游开展得较早,相对也较为成熟。
(一)美国
美国是最早设立国家公园的国家。1872年,美国划定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以后又逐渐发展形成了包括国家公园、国家保护区、国家纪念地、国家游憩区等22种类型、669个自然保护区、388个公园在内的国家公园旅游对象体系,占整个国土面积的10%。
1990年,美国尤斯梅蒂国家公园建立100周年之际,发表了名为《爱,勿至于死地》的宣言,被媒体称为“揭开了生态旅游取代大众游园式旅游的新纪元”。1991年美国成立了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ES),1994年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从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角度对生态旅游加以规定。从目前来看,无论是旅游接待还是客源产出方面,美国都是世界上生态旅游最发达的国家。美国92%以上的林地(包括公有林地和私有林地)都开展户外游憩,每年参加户外游憩的人数高达20亿人次,几乎是美国人口总数的10倍,其中每年
有一千余万人参加各种形式的生态旅游1。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美国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色:
1.公园的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
国家公园管理局及各公园的管理层都是非营利性质的机构,他们只负责管理公园的日常
行政事务,不从事具体的经营。它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国会拨款和自谋收入,政府
拨款是国家公园资金的主要来源。2002年,国会拨款26.8亿美元给国家管理局,而国家管
理局的自谋收入只有2.44亿美元2。公园内的各种营利性经营活动如住宿、餐饮和娱乐等的兴办与经营由各服务企业承担,但必须向国家公园管理局申请注册并核发特别许可证,并通
过特许商业经营处批准,而且必须严格按公园的规划进行建设,否则即会被取消特许经营权,它们在经营上不受公园管理机构制约,独立经营,在财务上实行独立核算3。
2.对环境实行严格的科学监测
美国国家公园于1991年就专门拟定了有关生态旅游的管理方法,重点包括以下几项内
容:
(1)设立入口管制站,暗示经营管理的权威,并为游客提供相关资讯;
(2)将游客中心视为环境教育的第一站,并提供完整的生态旅游资讯,以纠正游客的不当行为;
(3)有效执行区内相关法律;
(4)避免植物、动物资源被携带出园区,以确保资源的永续性;
(5)以各种解说教育方式,为游客提供丰富的生态之旅,且不会造成对环境的破坏,例如导游同行步道之旅、晚间节目、展示等环境教育。
应以此为依据,加强对国家公园开展生态旅游的管理。
3.以严格的立法保障生态旅游对环境的保护
在国家公园进行生态旅游,要受到许多法律,如国家环境政策法案、空气清洁法案、国
家环境政策法案、国家历史保护法案、原始区域法案等的制约。除此之外,美国还有针对国
家公园整体的立法、各国家公园及重要自然与历史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专门立法,立法的详细程度已到了操作层次,从而使国家公园的生态旅游有了物质基础和法律保证。
(二)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1992年日本旅游业协会(JATA)发布了
《生态旅游的指导方针》和“游客保护地球宣言”;召开了旨在促进生态旅游的多次研讨会;
设立了“公益信托JATA环境基金”,用于保护访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等。近年来观鸟旅游、徒步长征成为十分盛行的生态旅游项目。纵观日本生态旅游的发展,大体的思路有:
1.通过严格立法和有效执法保护生态环境。日本的生态旅游活动也是以各级自然公园
为主要场所,它的自然公园分为三种:国立公园、国定公园、都道府自然公园,共有28处,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5.44%,为了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并促进公园的有效利用,日本先后颁
布了《国家公园法》和《自然公园法》,2002年又对《自然公园法》进行了部分修正,规定
在公园内指定一些区域为限制利用区,进入这些地方,须经环境部部长或都道府政府有关负
责人批准;在公园内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必须签订风景保护协议等4。
2.宏观管理和微观经营相结合。自然公园的国家管理机关是环境部。其中,国立公园
由环境部指定,国家管理;国定公园由环境部指定,有关的都道府(地方政府)管理。旅游
业者可以多样化经营,但必须与管理机构签订风景保护协议,如积极采取措施严格保护生态
环境等等5。
3.倡导社区参与,帮助当地居民在经营中受益。在日本,自然公园会定期举办一些讨
论会等激发居民的参与意识;社区有权参与生态旅游项目开发的讨论与决策,并对资源的开
发利用实行全程监督;在经济上真正让社区居民受益。如通过发展村民家庭旅馆、观光农业、农村休假旅游等增加乡村居民经济收入,并在诸如《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市民农园
促进法》、《农村休暇法》、《促进农、山、渔村地区发展逗留型旅游活动的相关基础建设之法
律》中进一步明确地给予了保证6。
二、发展中国家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肯尼亚
肯尼亚是世界上开展生态旅游最早的国家之一,是世界生态旅游的先驱者。肯尼亚的生
态旅游主要是野生动物旅游,目前已成为肯尼亚国民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之一,成为该国最
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1990年生态旅游收入占肯尼亚外汇总收入的34%,2003年生态旅游
共为肯尼亚带来了240亿先令(约合3亿美元)的收入。虽然肯尼亚的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
也出现过反复,但总体来说,它的经营与管理模式还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1.政府的授权与支持
20世纪70年代中叶,肯尼亚政府成立了“野生生物保育暨管理部”(后被“野生生物服务
署”取代),并赋予这一机构主导自然保护和旅游发展的重要使命,肯尼亚的所有国家公园及
两处保护区皆划归野生生物服务署直接管理。它直接隶属总统领导,预算独立,从而实现了
专款专用,可以有力地推动野生动物管理与观光发展的整体规划和全面布局,有效且及时地
推动与保护区附近居民切身相关的计划。1975年肯尼亚政府将生态旅游视为重点项目。
2.积极倡导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
肯尼亚野生动物服务署首任主席理查利基非常重视与当地居民的互动关系,他于1992
年成立社区服务协会(CWS),目的在于通过该组织给予居住于国家公园或保护区周围的民
众以实质的帮助,如提供经费赞助地方发展计划。利基承诺,将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自门
票所得收入中提拨25%受野生动物骚扰的村落作为回报,邀请当地居民亲身参与国家公园的管理。民众也开始改变原来排斥肯尼亚野生生物服务署的态度,开始支持生物多样区保护
计划的推动。
(二)泰国泰国位于亚洲东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亚洲最早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国家之一。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泰国开始推行“有责任心的、讲究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生态旅
游。大体的措施有(陈莹,2002)7:
1.政府通过立法及相关政策措施规范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泰国开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1992年,泰国政府制订了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政策,1995 至1996
年间, 泰国旅游观光局(TAT)着手制订生态旅游政策与规划,在制订《1997-2003 年促进
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中着重强调要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泰国国家环境委员会下属科技与环
境部门以此为指导,制订了环境质量标准、环境质量管理规划、环境保护地区、环境影响评
估等指标,并设立了控制污染委员会直接管理、监测、控制污染地区。
此外, 泰国政府还专门制订了一项发展生态旅游的五年计划,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全国
性的生态旅游促进机构。该机构将重点在青年游客中开展生态旅游宣传,并为有志开发生态
旅游的投资者设立数据库。
2.以点带面,建立生态旅游示范地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泰国开始有针对性
地在一些旅游景点,如南部洛坤府著名景点考峦山,实行名为“有责任心的、讲究生态和社
会效益的旅游”的“生态旅游村”项目试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采用经济手段对旅游景点加以控制,如热门景点采取限制游客人数、增收使用税、采取不同价格体系和建立商业准入许可证等方式,目的是使游客量不超过景点的承受能力,将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
到目前为止,泰国政府对于生态旅游的重视开始有了积极的结果,生态旅游正逐渐成为
到泰国旅游的一种主要选择。
三、国外生态旅游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各国旅游资源禀赋不尽相同,开展生态旅游的方式手段千差万别,但它们都呈现出一些共性,可以为我国今后的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借鉴。
1.注重发挥政府的力量,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
在发达国家,国力雄厚,可以给予国家公园体系极大的扶持,公园所需资金大多以国家拨款的形式获得。因此,由国家以垂直的方式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国家公园实行严格的保护与管理,使各级公园产权关系明晰,所有权与经营权能够实现彻底的分离,在经济效益之外,可以更好地考虑其生态和社会效益,使保护的效果更为明显。美国与日本基本上都是采用这一体制。而在发展中国家,政府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像泰国、肯尼亚等国若没有政府的支持,生态旅游是发展不起来的。
在我国,可开展生态旅游的各类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在行政上隶属于不同部门,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由国家建设部管,自然保护区由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等分头管理。除了行政上各有主管部门外,从地域上来说,同一个风景区周边地区往往又隶属于不同的行政县市,行政隶属关系十分复杂,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一方面归属于武陵源区政府所管辖,另一方面业务归口省林业厅,形成多头管理,从而使各生态旅游区产权关系模糊,政出多门。同时,旅游景区政企不分,管理单位直接从事景区内各项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对景区的各类开发公司没有明确规范其保护环境的义务,由此造成诸如乐山大佛对面修建巴米扬大佛之类的闹剧发生,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因此,可以借鉴国外在旅游管理体制上的经验,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各级旅游区实行统一归口管理,实现管理权与经营权的分开,以提高管理效率,保护环境。
2.尽快促进生态旅游立法进入可操作层次
在美国,对开展生态旅游的各国家公园的法律法规及其授权涉及到国家公园总体和个体管理的各个层面,而且立法的详细程度已经到了操作层面;日本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陆续颁布了《国家公园法》、《自然公园法》及其它一些新法等,这些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保证和监督生态旅游的法律体系,可以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近二十年来,还没有直接相关的法律,现在所沿用的基本上是宪法、野生动植物及其他自然资源保护及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针对性不强,生态旅游管理和经营中碰到的许多问题做不到有法可依。如我国对旅游景区没有立法规定特许权的出让原则,对资金来源也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目前各生态旅游景区可执行的规范大多是地方性法规,缺乏权威性和相应的法律效力。所以参照发达国家的立法,对生态旅游重点景区个体进行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的立法迫在眉睫。
3.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及居民的利益
在发达国家,对于社区的参与观点也不尽相同,美国国家公园相对独立于所在地区,并不对当地社区与居民承担维护与发展的义务,不存在社区发展责任,所以美国发展生态旅游并不存在社区参与问题,这与其百多年的国家公园体系的发展有关。而在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和肯尼亚、泰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大多强调生态旅游对社区发展的带动作用和社区参与的必要性。
我国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大多是在自然资源禀赋优越而相对贫困的边远地区,人们的首要目标不是保护环境而是生存。所以,以生态旅游的形式为当地民众寻找出一条既发展经济、摆脱贫困,又保护环境的道路更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有些生态旅游区如黄山、武夷山等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具体的参与方式、水平、程度等方面还存在大量问题,也需要我们借鉴国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较为成功的经验,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做出适应性的选择。
第三篇: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现状的分析
一、生态旅游的内涵
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该定义强调了两个内容:一是强调生态旅游向游客提供了一种旅游生态产品;二是强调生态旅游应承担一定的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责任。可见与传统的大众旅游和自然旅游相比,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绿色旅游,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以旅游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准确点说就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还会使当地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据考证,中国生态旅游始于舜,盛于唐,宋,即我国生态旅游具有悠久的 历史。但作为一种产业则是近代的事,即生态旅游,尤其是森林公园建设,则是一项新兴产业。森林公园的涧流发展,为社会提供了游览,观光,度假,健身,科学考察,探险等多种形式的森林生态旅游场所。我国具有开展森林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自1982年我国在湖南诞生了第一个正式命名的国家森林公园及张家界森林公园以来,到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扎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洞庭湖等湿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还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大部分森林公园已基本形成配套服务体系,不少森林公园已成为我国新的旅游胜地,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以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发展。
根据《中国林业“九五”计划和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国家旅游事业的总体规划,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将以森林公园建设和开展特色旅游为重点,依托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增强效益,提高水平,到2010年,我国森林公园将发展到2000处,面积达到1900万庆,使森林公园真正成为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基地。
三、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是较短,目前尚未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尚缺乏科学理解,那种“旅游业是无烟工业”的观念还比较流行,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所以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泛化和误解
生态旅游的概念在我国有泛化的趋势,如果只把生态旅游理解为自然旅游或和可持续旅游,这些看法是片面的、不正确的。自然旅游主要强调的是利用自然资源来吸引旅游者,让旅游者在自然风光中获得一种享受,并不注重对自然的保护;而生态旅游更强调在享受自然风光的同时要对自然保护做出贡献,不对自然进行保护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比如,狩猎旅游可以是一种自然旅游,但它不符合生态旅游的标准,因为它是对生物造成了伤害;而观鸟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当然其前提是不破坏或干扰鸟类的生存环境。可持续旅游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而引申出来的旅游业发展原则,适用与所有能够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社会、文化环境保持和谐发展的旅游形式,它绝不仅局限于生态旅游,还包括其他形式的旅游,当然做不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不能称为生态旅游。真正意义的生态旅游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新求知的高层次旅游。能让更多的人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在欣赏体验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反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同时,进一步唤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怀,增强环保意识。
(二)缺乏规划、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问题突出
许多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匆忙开发。特别是新旅游区的开发,开发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论证与总体规划的条件下盲目地进行粗放式的开发,对许多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造成损害与浪费。例如旅游溶洞的开发利用还处于无计划状态。许多地区一旦发现溶洞就匆忙施工开发。开放后又不控制游客人数,过多的游客加速了洞内沉淀物氧化。一些洞口开得过大、过长,加速了洞内外空气对流,人们呼出二氧化碳气体破坏了溶洞环境的平衡,加速了洞内景物的老化,如今我国许多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都面临着人工设施和人工景观过多过滥的问题。正是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景区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 景观趋同现象严重
许多生态旅游区热衷于旅店、餐厅、商店的建设, 盲目修建旅游设施。人为地修建过多的模仿性极大、格调低、缺少趣味性、粗制滥造、与周边自然景观不和谐的人造景观, 造成景区在自然景观中演变出大量的城市化、商业化景观空间,大大降低了生态景区的美学价值。很多景区存在着建筑物的线条、形态、颜色和质感与生态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背景极不协调的现象,破坏了旅游区景观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四)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区内各大饭店、宾馆林立而起,由于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景区内的楼堂馆所及生活设施也随之巨增,随即带来了生活废水、垃圾粪便和燃煤等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而调查显示,在已经开展旅游的保护区中,仅有16%定期进行环境监测工作,有的保护区连一台必需的测量仪器也没有。根据科学监测对游客数量进行控制的保护区仅占20%,一些保护区已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据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旅游人数增加而造成保护对象的破坏,11%的自然保护区出现资源退化。
(五)旅游相关人群环保意识不高
我国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对大多数旅游者来说,自觉的旅游环保观念远未形成。许多不文明现象在一些景区比比皆是:随手丢垃圾、乱写乱画、践踏草地等。旅游经营者也存在素质不高的表现,不少饭店、餐馆的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就随处排放;低级粗糙的商业化景观泛滥,与环境很不协调。许多生活在景区的当地人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让人触目惊心。有调查表明,我国绝大多数旅游风景区的水质、空气以及土壤、植被都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系统失调。
四、促进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了解决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很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普及生态环境知识,转变观念,提高认识。生态旅游是符合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只有将保护思想融入生态旅游开发与管理,持续发展才成为可能。要克服“低投入高产出”的误导,处理好可持续发展观与生态旅游经济功能的发展观的之间矛盾;要克服“生态旅游无污染”误导,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开发生态旅游资源的矛盾;要克服“非耗竭性消费”的误导,处理好生态旅游资源的有限开发与客源的迅速增长的矛盾。
2、搞好生态旅游区规划。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明确行动方案,以促进生态旅游积极稳妥的发展。生态旅游开发规划市场应规范,应建立机制,对相关人员进行资格认定和评审,从制度上确立规划人员的责任和利益。
3、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体制障碍和机制缺陷,必须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对产业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体制进行创新,改革不合理部分,补充不足的方面,为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明晰产权关系。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可以引入承包经营等不同的经营开发模式,将经营权出让给私人业主,政府部门应尽快从具体的经营管理中脱离出来更好的行使规划、管理、监控的职能。
调整收益分配制度。生态旅游的收益包括直接收益,即门票和景区内旅游服务收益;间接收益。调整目前的收益分配制度,一是在旅游经营管理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制定相关政策,使收益在目前的情况下向当地居民倾斜,同时大力吸收本地居民参与景区的管理、服务等各项事务;二是在旅游区与政府之间,适当减轻旅游区经营管理的经济负担,通过各种渠道将旅游直接收入的分配向旅游区倾斜,使得旅游效益更多的用于旅游区建设、保护与开发。
利用税费等其它经济手段进行有效调控。实行差别税率和优惠政策,扶持生态项目,利用财政、信贷等经济杠杆,调动旅游开发经营部门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积极性。
4、加强对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调控。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调整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的饱和和超载问题,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潜在的生态旅游者告知已发生的饱和和超载现象,使其改变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决策;在旅游旺季提高门票、食宿等费用;替代性开辟新的生态旅游区;延长旅游季节等措施来扩大旅游供给能力,增加分流。同时,根据生态旅游区不同景点的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区管理,如建立远眺区、控制区、适度开放区和开放区。
5、健全环境立法和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关的法律法规,填补相关领域的空白;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标准体系,定期进行环境质量监督和评价。要结合各种有效手段,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切实运用法律武器,为保障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结语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现阶段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的初级水平,人们对旅游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还缺乏科学理解;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 强调到大自然中旅游, 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破坏,从而形成我国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上述可见,在发展旅游与保护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那种把生态消费摆在首位,不惜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作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走出生态旅游的认识误区、改变当前畸形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开展生态旅游、实现其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中国市场》2007年第14期
第四篇:生态旅游规划发展现状与态势
世界旅游重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作为亚太旅游规划市场,内蒙古和库布齐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由于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等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即将加入WTO,使中国国际地位得到进一步提高,这将吸引更多的外国客商来华投资和旅游,杭锦旗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许多方面还是空白。随着市场需求、资金注入的迅猛增加,发展旅游业前景光明,旅游业的崛起已势在必行,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的《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中,将库布齐沙漠所在的伊克昭盟列为自治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地区,库布齐沙漠发展旅游的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也不同程度有所改善。
从全国来看,西部大开发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部署已正式启动,库布齐沙漠生态旅游规划示范基地有能力抓住时机,凭借资源优势、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基地,旅游业作为一项关联度广,带动性大的新兴朝阳产业,应成为西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在西部大开发,优化产业结构,实施21世纪发展战略中必须置于优先地位。旅游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出了一条实施西部开发、生态建设、再就业工程、民族团结和快速致富的新思路。必须抓住西部大旅游规划开发机遇,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措施发展特色经济。
第五篇:生态旅游发展浅议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生态旅游发展浅议
[摘要] 生态旅游是在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所增强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绿色的旅游方式,本文基于我国生态旅游这一大环境,分析了生态旅游开展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几点发展策略。
[关键词]生态旅游; 存在问题; 发展策略
引言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环境问题逐步突出,提倡环境保护和环境知识教育的生态旅游越来越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此我们国家也加快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步伐,给生态旅游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空间。
但是由于我国生态旅游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生态旅游发展认识不足,发展经验还不充分,尤其是符合我国自身发展情况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还没有形成,造成了现阶段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不断。如何更清楚的认识生态旅游,更好借鉴先进的发展理念,成为我国能否跟上国际旅游发展步伐的关键。
1.生态旅游概述
1.1 生态旅游定义
生态旅游的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热点,然而对于什么是生态旅游,国内外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伊莉莎白·布在《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中提到生态旅游必须是以自然为基础,涉及学习、研究、欣赏、享受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为特定目的,在受到干扰比较少或者没有污染的自然环境中所从事的旅游活动;美国生态学会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为了了解当地环境的文化与自然历史知识,有目的的到自然区域所做的旅游,这种旅游活动的开展在尽量不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同时,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使当地居民受益;我国学者王兴斌则认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吸引物、以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及普及生态意识和知识、维护生态平衡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
基于上述等等说法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指能够保持生物在原生状态中不受或者较小受到影响和破坏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以生态环保、原生文化教育和体验为主要目的,对当地居民生活发展产生相对促进作用的负责任的高层次旅游活动。
1.2 生态旅游特征
(1)生态旅游的发展要求以原生环境为基础,这就决定生态旅游的开展需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既有利于游人的享受质量,又不会对旅游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2)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
(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原生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
(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1.3生态旅游开展的内容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生态旅游的形式也逐步多样,从一开始基于自然的生态旅游开展扩展到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开展,其范围也由自然区域扩展到社会区域,促使其内容变得更加完善,不仅包括以往的自然生态这一部分,还把文化生态这一部分融入其中。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从事生态旅游的同时不仅要注意到当地原始自然环境的学习和保护,同时也要注意到当地原始文化环境的学习和保护。
2.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生态旅游定义泛化
生态旅游定义的泛化这主要表现在有人将生态旅游解释为自然旅游、乡村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甚至有的论者,就干脆将它解释为大众旅游,或者进而更说它是自然旅游等一切与生态相关的旅游形式和旅游产品的总称,亦即所谓“在生态环境中的旅游活动和与生态相关的旅游”。将生态旅游错误的看作是在生态环境中所从事旅游活动或者是从事与其相关的旅游活动。
在我国这主要表现在将生态旅游划分为几种不同层次的旅游。如以类似于此种小规模专项科考旅游为主的纯生态旅游;依托原生环境良好的自然景区进行的旅游开发活动的准生态旅游;以及近些年刚刚兴起的有别于城市,在农村开展从事的乡村旅游,称之为泛生态旅游。这种概念的泛化使得区分生态旅游与其他类似旅游活动的界限更加模糊,从而使生态旅游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真性。
2.2 开发动机的偏离
从生态旅游的定义来看生态旅游的发展是围绕人们通过感受该地原生自然环境或者学习该区域原生文化,进而树立起保护原生环境的观念这一主要目地而进行的,显而易见,获得原生感受体验则是生态旅游与其他性质旅游的本质区别。对此诸多旅游开发商,当然也有当地居民不以为然,借着开发生态旅游之名,大兴土木,牟取经济利益,使得开发完全偏离了生态旅游发展的最初动机,进而将生态旅游变得与其它一般意义上的旅游基本雷同,丧失了其独特性。如若这样持续发展则生态旅游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而并非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
2.3 缺乏适合的开发模式
目前我国一般性旅游景区的开发模式都以基础建设为先导,重视景区的开发管理与旅游配套设施的完善,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景区原生环境的开发保护,并且在景区开始运营之后,其对坏境的后续补偿投入也
明显不足,这种开发模式与生态旅游景区开发所提倡的“以保护原生环境和原生文化为主”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因此对于这种“重景区开发管理,轻环境补偿”的开发模式在生态旅游景区是应当被丢弃的。
2.4 开发视角转变不够
从宏观产业上来讲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属于服务业的范畴,因此,提高服务质量是其产业发展的助推剂,基于这种情况诸多旅游区更多注重依靠提高硬件设施来打造高质量的服务,注重满足游客物质享受,但却忽视了旅游的本质。
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游客不仅要求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硬件服务,同时也要求充分满足其自身求奇、求异的旅游心理。所以高质量的旅游享受并非等同于旅游过程中高质量的服务享受,而更多是取决于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得到了高效满足。针对此类情况,生态旅游的旅游开发者不能遵循以往的,过多的去考虑旅游者在旅行过程中的高质量服务享受,应更加注重旅游者对于自然生态的原真性体验,这才是生态旅游区别于其它旅游的本质所在。
2.5 生态旅游产品泛化
旅游产品是旅游景区的核心吸引力所在,它代表着旅游景区的形象,同时也体现了景区的特色。生态旅游景区也不例外,其旅游产品也应体现出景区的形象、特色,成为景区的核心吸引力,基于这一点我们再设计生态旅游产品时,首先要突出的是看它是否满足“生态”这一基本特征。然而目前多数生态旅游景区再设计旅游产品时基本上无异于一般景区,使得生态旅游产品有名无实。发展对策
3.1 重视生态环境教育
对于生态旅游首先可通过导游或宣传手段对旅游者进行教育,提高其环保意识。组织者不但要严格管理好游客,使之不破坏生态,更应该用丰富的生态和环保知识感染游客、教育游客,让游客“游”出快乐,也“游”出知识和责任。二是加强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创造绿色企业。企业发展要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之上,符合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具体包括培育绿色营销理念、开发旅行社绿色产品体系、提供绿色服务、培养绿色员工、注重绿色宣传等一系列企业行为。三是加强对当地居民管理,倡导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保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可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广播电视节目、报纸期刊等印刷品解释宣传有关的旅游规划、旅游活动、旅游企业,也可让旅游部门与当地居民直接接触,引导他们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并从中受益。
3.2 明确开发责任
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应当是把生态保护作为既定的前提,把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作为核心内容,是一种求知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而不应当把生态消费者放在首位,以生态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和获得的经济收益。对于开发者和当地居民,我们要使其明确开发目的,履行开发责任,要使其明白不能只注重经济效益,同时也更多的关注生态效益,让开发者能够明白环境保护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重要性。因此,只有充分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载体,规划好生态资源这一客体,才能使开发者这一主体获得长久的收益。
3.3 探究开发模式
对于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开发模式,打破只注重景区开发和管理的传统理念,必须将环境补偿纳入由开发到收益这个原始的循环系统之中去,形成旅游开发——旅游活动——环境补偿——在开发,这一新的开发循环模式,从而使得生态旅游景区能够在保持原生自然和文化环境的前提下持久发展。
3.4 转变开发视角
旅游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游客不仅要求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硬件服务,同时也要求充分满足其自身求奇、求异的旅游心理需求。所以高质量的旅游享受并非等同于旅游过程中高质量的服务享受,而更多是取决于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得到了高效满足。
针对生态旅游景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设施显然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我们开发生态旅游活动时,转变开发思维,将满足游客的好奇心作为我们最主要或者是唯一的开发视角,提供最优的绿色生态服务,给游客创造最需要的心灵感受。
3.5 创新旅游产品
生态旅游产品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的本质特征在于它能够传播给游客一种生态环保理念,使游客能够学习到生态环保知识,从而变得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环境,热爱自然。所以对于生态旅游产品的创新应把握住以下几点:首先,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需将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定格在原生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其次,对于相应生态旅游产品的设计应该将对应的生态知识融入其产品的始终;另外,生态旅游产品中所开展的项目活动也应符合生态环境的基本要求,策划对应的生态项目。
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不是牟取经济利益的大众游,而只能是以生态环境教育和生态知识学习为目的的小众旅游,其最终目的是教育人们懂得如何保护自然环境,如何了解到不同的原生态文化,从而获得多方面的旅游满足。因此对于生态旅游景区的开发我们应更多考虑当地原生环境的保护,更多的宣传其教育意义,更多的追求环境效益。
参考文献
[1] 卢云婷,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 张延毅,董观治.生态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
[3]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展望 2008-11-13 中国投资咨询网
[4] 张辉 《旅游经济论》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第146页
Analysis of eco-tourism development
Ding Jiangtao, Zhu Chuangy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of sichuan)
Abstract: Eco-tourism is on the basis of the enhanced consciousness of people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med a new and green tourism style.This article based on ecological tourism environment of China, analysis some problems of the ecotourism at present, and then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strategy.Keywords : Ecological tourism;Existing problems;Development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