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经济与新产业革命 青岛干部网考试

时间:2019-05-14 08:4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态经济与新产业革命 青岛干部网考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态经济与新产业革命 青岛干部网考试》。

第一篇:生态经济与新产业革命 青岛干部网考试

生态经济与新产业革命

满分: 100.0分 得分:70.0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30.0

1.2007年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正确

A.正确 B.错误

2.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正确

A.正确 B.错误

3.新能源革命改变了城乡之间的地位和支配关系。错误 正确答案:B

A.正确 B.错误

4.低碳经济发展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正确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正确

A.生态和谐 B.节约资源

C.社会进步 D.生态平衡

2.()将成为引领生态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正确

A.新能源 B.生态经济

C.生态文明 D.社会发展

3.生态伦理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应用伦理学。正确

A.生态伦理 B.生态文明

C.生态社会 D.生态发展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10.0

1.中华文明精神是()的文化基础。错误 正确答案:ABC

A.解决生态危机 B.超越工业文明

C.建设生态文明 D.发展低碳经济

2.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错误 正确答案:ABC

A.生态意识文明 B.生态制度文明

C.生态行为文明 D.生态文化

3.衡量某类产业是否属于先导产业,应具有的特性是()。正确

A.通用技术 B.基础产业

C.龙头产业 D.先发产业

第二篇: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工程071 贺艳坤 071302120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学是一门从经济学角度来研究由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复合而成的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研究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从中探索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性。生态经济就是经济和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按照生态学原理、市场经济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两个循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发展生态经济及符合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经济生态学为可持续发展干提供理论基础

生态经济学认为,人和自然,即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三种状态。

一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促进、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状态;二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相互矛盾、恶性循环状态;

三是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长期对立、生态和经济平衡都被破坏的状态。实际上,第三种状态是第二种状态的发展导致质变的结果,这两种状态都应称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只有第一种才是目前被全世界共认的人类应选择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发展状态。所以,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互动状态的功能体现,生态经济学是指导人们形成这种“发展”状态的理论基础之一。

根据我国在八十年代已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经济理论体系,生态经济学对指导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和其战略的实现可提供如下八个方面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人类对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这三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中都包括相应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的理论,能从本质上说明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走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能力的道路的必要性。

(二)关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循时发展的连续性等特点的论述,能启发和促使每一代人在发展经济和治理生态环境时,都既要考虑当代人的眼前利益,又要着眼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建立当代人和后代人之间合理的生态经济利益关系,尽量为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关于要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论述,可指导人们研究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资源与环境)体系。

(四)关于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的理论,可指导人们合理地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对生态环境再生产的劳动投入等,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五)关于要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论述,能指导人们以“三效益”指标为基础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而引导人们以最少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能指导人们合理调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各项发展目标,使系统的各环节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有较平衡的输入输出能力,从而建立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人工生态平衡。

(七)关于建立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都高的生产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的理论,能指导人们研究并建立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的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尽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八)关于要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理论,能指导一切资源配置者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科学地建立其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目标,做到在耗用尽量少的社会总资源的情况下,使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劳务尽量增多,尽量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要,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功能状态。

二、生态经济理论学与可持续发展

在人与自然关系发生尖锐矛盾、整个人类社会陷入“生态困境”、社会发展失衡的严峻形势下,世界上一切不同制度、不同国家的人们都在考虑社会发展的模式,即如何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问题。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环境与发展的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与会者一致承诺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作为国际社会迈向21世纪的战略。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竖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追求一种最大限度地满足当代人生产、生活需要的模式。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主体,其生存和繁衍,只能依赖于自然环境这个客体。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既可以满足当代人自身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又可能给生态系统和地球带来威胁,给后人的生存和发展造成损害。因此,人类在从事经济活动的同时,要加强环境建设,处理好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系,使自然界能够持续地满足人类生存和繁衍的需要。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1996年7月,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上就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了透辟的分析,他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最早源于环境保护,现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发展生态经济或无害于环境的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既为经济所制约又为经济所吁求的伦理就得重视对生态经济的思考和研究。

生态经济效益要求社会在考虑经济效益时应考虑生态效益;在考虑生态效益时应考虑经济效益,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稳定的增长。生态效益体现了伦理学中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有机统一。生态经济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它强调人类在追求生存与发展权利时应保持与自然或生态资源的和谐关系,强调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当今发展与消费时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的机会平等。

生态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既符合人类文化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大方向,又符合新的历史时期经济与伦理相互支持、相互需要。生态与经济相互制约、生态与伦理相互印证、相互帮助的文明机理和文化意蕴。研究生态经济伦理学,能

在深层次上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强化公众的生态经济伦理意识,提升生态意识和转化为生态道德情感,保持自然规律的稳定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将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普及和深化人们的生态经济伦理观念,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与环境和谐的观念;有助于国家制订环境保护方针、政策、理论、制度,确保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

生态经济伦理学是生态危机的必然产物。生态经济伦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确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的道德准则,反映了人类道德的进步,标志着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二十一世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加强对生态伦理学的研究、宣传和运用,让生态伦理学学科从理论向实践方面深入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甚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当代人的幸福,更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我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肩负起保护人类家园的历史使命。

三、中国农业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农业是一个与自然生态资源有直接关系,并建立在对他们加以利用的基础上的生产,它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担负着为人们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资料和为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提供重要原料的双重任务,它本身则是由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交织而成的复杂系统。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性对发展的负效应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做了限定,其本质是对时间主体行为的规范,即:公平性、协同性和高效性。

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特点是:土地可垦率低,耕地面积小,这样的耕地特点,决定了中国农业只能走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程度的路子,因此具有耕地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产量较高、耕地利用集约度较高的特点。耕地肥力总的说来基本稳定,耕地生产力显著提高,这从农业产量逐年上升的趋势可以看出;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理化性状也基本稳定,但局部地区耕地肥力有所下降,农田水利比较发达,1997年末有效灌溉面积5123.9万公顷,有效灌溉率达到50%以上;中国的灌溉面积在所占的比例最高,但由于用水源的短缺,农区地下水超采面积在逐年增加。近40年来,主要地区农牧业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林区生态系统有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主要农区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系统生产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使得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都增加了3倍以上。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能在逐年增强,一方面该系统的有机物质输出在逐步稳定增长;另一方面,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基本稳定,更重要的是该系统的抗逆性通过农田水利和农田林带的建设而逐年得以提高,显然这都是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能显著改善的根本标志。

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状况与功能水平应该处于良性循环的动态平衡之中,即不仅应当创造物质财富,而且还应当使生态环境不受损害并保持动态的生态平衡。依据上述目标要求,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属性和生态环境质量共同构成了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估的内容,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特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评估。总之,在明显提高的人工干预水平下,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功能属性和环境质量水平有相应的较为显著的改善,这标志着中国农业生态系统得到了持续发展;在中国农业生态系统持续性显著改善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非持续性因素,这表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的现状与发展演变面临着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政策中,缺乏相应配套的支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系统政策,因而对农业生态经济自通中非持续性因素缺少有力的抑制,对于可持续性因素缺少配套的支持。对此,我们应到对过去已有的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政策,从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角度进行考虑,尽快制定配套的支持政策,以保障农业生态系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支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应当成为国家在总体上调节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宏观调控手段,并附一个向间接调控手段以有效地实施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干预作用。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既要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又要注意防止片面强调保持生态平衡而忽视增加投入和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

支持农业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政策应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是在物质投入、金融、财税、科技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对农业持续发展实行政策倾向,以利于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建立与发展创造一个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其中人口过多和资源相对紧缺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粮食生产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薄弱环节,农业尖端技术的重大进展有可能大幅度改变农业生产面貌,提高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特别是使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大幅度提高,这对于中国具有比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更具有重大的意义。一是在依靠科学技术发展农业上要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既要依靠常规技术,又要依靠尖端技术;二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特别是增加对生物工程等基础研究的投入,以及重点支持对增产粮食有密切联系的其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作;三是在农业投入上要改变重视物质投入而忽视知识型投入,忽视科技投入的倾向;四是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相结合的制度,改变轻教育、培训和技术推广的做法。

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生产力。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还必须注重维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这就需要有政策和法规的保障。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环境政策,主要应着重于两个方面:一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资源的破坏。对于片面追求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必须在行政上、经济上以至法律上给予制止。二是防治工业和乡镇企业污染转移到农业生态系统,必须制定和完善明确的生态保护政策,并配合严格的法律措施。政策的制定既要引导乡镇企业合理布局,支持发展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对于乡镇企业造成的污染采取经济制裁措施。三是要重视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推广现代有机技术、无公害技术等。但是也要见识新的生物技术有无不利后果。四是要进行大规模的治水治土、治沙、种树、种草以及各类水土保持工程等。五是要重视城乡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各种环境污染,给农业带来的严重威胁。

通过实施上述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生产力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综合配套政策体系,就一定能够极大地推进中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篇:专题八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专题八 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专题综述】

本专题主要讲述了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发展带来机遇,也引起了一系列共同问题,令人关注的热点:2008美国引发的金融次贷危机、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召开、2010年海底、中国玉树大地震、中东暴力冲突等事件无一不牵动世人忧思,因此各地中考命题均以此从不同角度命题,切入本专题考点,从经济全球化的成因、特点、表现、影响以及发展中的对策等方面考查,因此关注时代热点,整合、梳理三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知识内容尤为重要。【知识网络】

【主干知识整合】

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革命 1.出现的原因:由于高新科技发展迅猛,信息化、知1.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使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识化速度加快,使生产力得到迅速提高,市场经济席得以确立。卷全球,跨国公司的推动等原因。

2.直接原因:手工工场生产无法满足海外市场的需2.具体表现:出现了世界贸易组织、欧洲联盟、亚太求。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突出表现:国际贸易大3.时间:18世纪60年代——19世纪70年代。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跨国公司影响增大。4.标志性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发明应用。3.当今经济格局的特点:强国主导,受益不均;相互5.主要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改良蒸汽机依存,相互竞争。汽船、火车机车等。4.全球化的影响:有利:广大发展中国家可以从中获6.影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了工厂得更大的销售、投资和管理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企业形式的出现,促进了城市的兴盛和城市人口的增术发展水平。有弊:它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长。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成发达国家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从了强大的工业国。而使各国从全球化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国更穷的局面。1.时间:19世纪70年代——20世纪40年代 5.发展中国家的对策:一方面,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2.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潮流,引进外国的投资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3.主要领域:①新能源:电力、石油。②新机器:内经验,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要制定防范燃机、发电机。风险的有效措施,趋利避害。4.主要发明:发电机、电动机、电灯、内燃机;新式【专题感悟】 交通工具有:汽车、飞机等。1.从各地中考命题内容来看,本专题内容考查最为普6.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遍。从科技发展角度命题,多侧重于三次科技革命的展,但各国发展不平衡。垄断组织出现,资本主义向发明成果和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尤其是第三次科技革帝国主义过渡。命对生活领域影响考查最多,考点主要体现在对计算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新科技革命)机技术、空间科技、生物工程技术等问题的考查。1.时间:20世纪40年代至今。2.从美国等国应对金融危机的角度命题最多,突出了2.标志:原子能、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等。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合作的主题思想。主要考点3.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经济全球化的特征、影响、美国罗斯福新政特征4.主要发明和技术:核电站、宇宙飞船、地球卫星、等问题。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3.科技是双刃剑的主题思想命题,突出了科技的影5.主要特点:快速、便捷、高度智能化和全球化特点。响。主要考点:科技对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积极作6.影响:推动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引起世界经济结用以及科技的消极作用,如科技用于战争、环境污染、构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经济全球化和 资源减少、高科技犯罪等方面。

【注意】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能源的更新和时代变4.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热点命题切入,考查科技与迁。三次工业革命出现的主要能源是:煤炭、电力、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与交流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石油、核能等,人类相继进入“蒸汽时代”、“电气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因此注意整合专题内容同时,要时代”、“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注意历史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培养。1.科技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 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 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 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也涉及到战争问题、环境 问题、高科技犯罪、克隆人类等道德问题。

2.科学技术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 生产力”。

【课时作业】

【专题感悟】

1、题型总结:本专题在全国各地中考每年均会出现。主要题型为选择题,材料题和问答题。

2、考点总结:主要靠点集中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二三次科技革命对政治格局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考察学生对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的认识,考察学生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利与弊态度与看法。

4、考点预测:科技革命与低碳生活,环境保护新能源开发。

第四篇:实体经济与生态文明

人民日报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绿色发展起新潮——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领先增长的浙江从“成长阵痛”中惊醒,率先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吹响“绿色浙江”号角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核心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上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空间布局上,加强科学规划,编制实施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另一方面,把好环境准入关,严把“低小散”、“两高一资”项目入口。在产业培育和提升上,各地充分运用产业标准“硬杠杠”和“倒逼力”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新型一产。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化种养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大力提升二产。实施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以及核电关联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和生态化改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浅海滩涂。努力拓展三产。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4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

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工程。深入推进“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工程;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把繁荣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成熟的重要基石和标志。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来抓,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低碳节能融入企业的生产之中。引导和促进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材料,采用节能生产工艺和流程……生态文明渐渐渗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把完善机制体制作为重要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政绩考核体系如同“指挥棒”和“风向标”,突显生态的政绩考核体系,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按照这个原则,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犹长。”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无论是生态经济发展,还是生态环境优化、生态文化培育,均非一日之功,都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相信,只要全社会众志成城,生态文明必将润泽浙江的每一寸土地。

第五篇: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

循环经济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经济系统和谐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循环经济以生态工业链为发展主线,以生态工业园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以追求物质资源减量化为内在要求,以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为根本目标。因此,循环经济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重大选择。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目的是优化自然生态,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化解经济社会发展瓶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双赢,造福人类。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中将建立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提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着重强调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这充分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是简单的综合利用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应当将其上升为国家政策,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从总体全局的高度来谋划循环经济工作,以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扩大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立法及试点工作,目前已有广西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区、鲁北生态工业化工园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成功范例。这些实践表明,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可以实现“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和更多劳动就业”的愿景,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三高一低”到“三低一高”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发展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产出率,进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产出率”是反映资源节约情况的综合性指标,提高资源产出率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突破口,编制科学全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科学合理的资源产出率的宏观评价指标应包括资源产出指标、资源消耗指标、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和废物排放指标。其中资源产出指标包括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和能源产出率;资源消耗指标包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资源综合利用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废钢铁回收利用率、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废纸回收利用率、废塑料回收利用率、废橡胶回收利用率等;废物排放指标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工业废水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COD排放量等。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

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问题。现阶段,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实践中,必须切实抓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出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减少资源消耗的同时,削减废物的产生量。因此,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生态化与污染治理产业化、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协调发展的有机统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从企业、产业园区、城市和区域等四个层面展开。在企业层面,应要求其最大限度节约原材料和能源,削减废物的产生数量;产业园区则采用废物交换、清洁生产等手段把一个企业产生的废物作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达到物质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循环型城市和循环型区域则应以污染预防为出发点,通过对生产和消费活动中物质能量流动方式的管理,创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模式,实现对资源利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再资源化、去害化”。

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创新支撑体系。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性因素。必须建立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创新体制,从重点研究领域、战略方向和重大项目三个层次上加强布局和预研,促进在节能降耗、新材料、新资源开发、清洁生产和资源再生技术方面开展自主创新活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要建立以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和系统化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

加强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障。要形成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整体意识,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基本依据,确定循环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明确政府、企业、公众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权利和义务。要突出自然环境与资源保护,坚决制止乱占土地、大兴土木的行为。还应抓紧制定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如废弃物循环法、再生资源回收管理条例、绿色采购法、废旧家电回收管理办法等,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法律支持。

下载生态经济与新产业革命 青岛干部网考试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态经济与新产业革命 青岛干部网考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与 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发布时间:2011-10-13信息来源:惠东县人民政府 ——围绕打造滨海休闲旅游基地,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并按......

    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实施方案

    汪清县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 实施方案 汪清县是吉林省木材大县,汪清县林区是长白山生态体系的重要屏障,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障国家长远木材供给等方面具有......

    生态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对接论文

    一、生态经济与职业教育的对接生态保护并不违背经济学上追求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只不过效益在这儿的涵义更丰富,也更有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利用经济上的外溢效应来分析二......

    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土规划与管理 青岛干部考试(合集五篇)

    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土规划与管理满分: 100.0分 得分:60.0分一 . 判断(每题10.0分) 得分:20.01. 2001——2004年,是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时期。 错误 正确答案:AA.正确 B.错误2. 从城......

    青岛干部网络学院2015年度上半年科级公务员在线考试

    2015年度上半年科级公务员在线考试 满分: 100.0分 得分:78.0分 一 . 单项选择题(每题2.0分) 得分:40.0 1. 2015年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100分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考试答案 1(单选题).(4 分) 下列能源中,不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B )。 A......

    库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会议交流汇报材料

    库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会议交流汇报材料 把握机遇 强化建管 努力实现丹江口库区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湖北省水利厅 2012年7月28日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湖北省丹江口库......

    城市经济学论文-浅谈生态城市建设与循环经济

    浅析循环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 生态城市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资源的紧缺,循环经济理论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建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