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土规划与管理 青岛干部考试
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土规划与管理
满分: 100.0分 得分:60.0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20.0
1.2001——2004年,是中国耕地减少最快的时期。错误 正确答案:A
A.正确 B.错误
2.从城乡之间的居住条件来看,城市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的人均用地并没有显著区别。正确
A.正确 B.错误
3.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增加。正确
A.正确 B.错误
4.从居住和工业用地的比例来看,全国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的比例是1.4:1。错误 正确答案:A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1.世界地球日”是每年的()。B正确
A.40990 B.410
21C.41051 D.41082
2.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以营利为目的出租,地上建有房屋的,按()缴纳土地收益。A正确
A.租金的15% B.租金的30%
C.租金的50% D.租金的70%
3.已办理审批手续的建设用地,连续两年未使用的,经原批准机关批准,由()无偿收回用地单位的土地使用权。B 正确
A.县级人民政府 B.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市级人民政府 D.省级人民政府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10.0
1.土地调查的内容包括()。错误 正确答案:ABC
A.土地权属 B.土地利用现状
C.土地条件 D.土地用途
2.土地行政处罚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对违反()等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给予的法律制裁措施。ABCD 正确
A.《土地管理法》 B.《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C.《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D.《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3.目前我国国土资源各项工作取得的成效有()。错误 正确答案:ACD
A.积极参与宏观调控 B.土地已得到较高的利用
C.资源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 D.资源开发利用秩序进一步好转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土规划与管理
新型城镇化中的国土规划与管理
满分: 100.0分 得分:100.0分
一.判断(每题10.0分)得分:40.0
我国的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各级城市集约利用土地的效率和
产出的效率,并没有很大区别。正确
A.正确
B.错误
目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用地和保护耕地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正确
A.正确
B.错误
空间越集聚,土地产出的效率也就越低。正确
A.正确 B.错误
从城乡之间的居住条件来看,城市居民点和农村居民点的人均
用地并没有显著区别。正确
A.正确 B.错误
二.单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
等3大区域。正确
A.重点开发区
C.限制开发区
B.优化开发区
D.禁止开发区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
()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正确A.三
C.九
B.六
D.十二
旅游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为()年。正确
A.30
C.50 B.40 D.60
三.多选(每题10.0分)得分:30.0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是()。正确
A.总量多
B.人均少
C.高质量的耕地少
D.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
E.违规违法用地的形式主要有()。正确
A.“以租代征”
C.擅自扩大开发区或设立开发区,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整理按内容分包括()。正确
A.土地利用
B.土地整理
C.土地复垦
D.土地开发
B.“以征代租”
D.未批先占、先用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中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
新型城镇化中建筑师的责任与担当
摘要:城镇化是中国社会从未经历过的剧烈变革,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建筑师作为参与城镇建设的主要力量,新型城镇化是时代赋予建筑师的机遇,本文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建筑师可以发挥的作用,作为当代建筑师,责任重大,担当的使命光荣。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筑师、责任、担当 引言
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2013年城镇化率53.7%,以每年1.02个百分点向前发展。城镇化的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新型城镇化给建设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新建房屋占全球一半以上。大量新建项目工程,为建筑师提供了创作与设计的平台。
1、坚持以人为本,设计改变生活。
1.1、端正建筑创作理念,设计经济、适用、美观的建筑
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建设中出现一些问题,贪大求洋、媚俗怪异的建筑,盲目模仿、抄袭复制的建筑,“山寨”频出,触及公众审美底线,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建筑师做设计是为使用者、为人民服务的,不是自写自唱的歌曲,也不是孤芳自赏的画作,建筑作品需经过观赏者和使用者全社会共同的批判与鉴定。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建筑方针今天仍具有正确的指导意义。建筑师应该走出设计奇怪形式的错误思维,在满足了“适用、经济和美观”的前提下,又具有生态、低碳、智能、科学、创新特点的建筑,才能够更好的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1.2、设计人性化、宜居的社区和社会生活环境。
住宅是住人的机器[1],住宅是工具,合理价格住宅的需求问题成为社会鲜明的时代特点。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意味着将有1300万人口从农村到城市,大量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定居,需要大量的住宅建筑及配套建筑设施,为他们设计宜居的社区是建筑师的职责。
当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已由原先“住得下”逐渐发展为“住得好”,要求数量和质量、功能与环境并重,追求舒适性、私密性、实用性,这种需求的变化给住宅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做出节能、环保、舒适、安全又人性化的现代住宅设计,以满足消费需求,是建筑设计师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适宜的环境为人们适宜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提供条件。最近几年广场舞流行,经常看到街角十几位阿姨随着音乐有节奏地舞蹈,建筑师有责任为有活动需求的人们创造积极、人性化、有活力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2、保护好历史街区、建筑与文物,积极传承优秀传统历史文化; 2.1、发掘、保护好历史街区、建筑与文物资源,使其价值最大化;
城镇化进程中最痛心的莫过于违法拆迁对历史建筑与文物的破坏。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应该留下城市有价值的记忆,研究一个时代的建筑对于历史意义
至关重要。建筑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我们必须发掘、保护好历史文化资源,加以利用,最大化挖掘其现实的社会价值。
2.2、遵循自然科学规律和人文精神,设计具有民族和地域文化特点的现代建筑。
建筑发展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风貌和发展水平,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与进步。城市建设从来都与建筑人文精神的发展密切相关,建设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现代建筑,同时注意传承自身文脉,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独具特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防止建筑形式简单国际化,防止城市建设千城一面。
3、设计体现时代精神和人民意志的建筑作品; 3.1、积极学习设计发展前沿和领域;
人们设计建筑的手段和方法丰富多样,数字化、大数据、信息化等先进方法越来越被掌握,建筑学正在积极借鉴与吸纳一切先进文明与科学技术优秀成果。建筑师应积极采用最新电脑与通讯控制技术,发展智能建筑,参与到智慧城市、绿色城市等未来城市建设方向中。
3.2、积极思考设计实现的目标和本质;
每一个建筑设计项目都基于一定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目标,建筑师积极主动研究社会事件结构的深层联系,有助于更好的完成与实现设计目标。建筑的本质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活动空间的需求,是人的活动的发展,我们通过物质技术手段围合一定形式的空间来延续人的各种需求的活动。
3.3、积极探索设计实践的服务和创新;
时代对建筑设计实践时刻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更大的空间容纳更多人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活动,更具有标志性的形象,这要求建筑师一方面做好设计服务工作,另一方面建筑师需要着眼于未来,留下时代的记忆,创新属于新时代的建筑作品。3.4、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和公众参与设计,设计体现人民意志。
从事建筑设计经常会迫于生存压力身不由己,设计结果的优劣与否很多时候与甲方的喜好、领导意志有关,建筑师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建筑理论素养,学会正确影响城市建设的决策者和投资者,引导他们把握正确的价值和审美取向。
推动建设领域决策体制机制创新,让公众广泛参与到设计和决策中,使设计成果更加科学民主的代表绝大多数人民而不是个别人的愿望、意志与利益,让权力之手莫伸,让规划设计在阳光下运行,提高全社会的建筑文化知识素养,使建设成果更大程度上体现规划建筑设计的公共属性和长远利益。
4、建筑产业发展转型升级,不断深入绿色低碳设计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4.1、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现有建筑单位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国家高2-3倍,到2050年,全球将有超过一半的能耗来自建筑。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建筑业需要强化资源、能源与生态意识,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积极推动建筑节能,加强绿色环保意识应该成为全民共同意识。绿色低碳是人类的共同语言,是城市实现有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用工业化的方式建造房屋,实现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统计表明,建筑产业现代化比传统施工节能20%、节水63%、减少建筑垃圾91%、节约工期30%、减少用工35%,质量通病
减少90%,具有显著、综合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建筑产业现代化提供了全过程、全产业链的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开创了建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新时代。
4.2、积极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我国正处于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建设领域需推动绿色建筑政策落实,建立健全绿色建筑发展激励与保障机制,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积极推动科技进步,发展绿色建筑,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最好践行,把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理念体现到城市规划、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与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促进城乡建设走向绿色低碳科学发展轨道,能够有效提高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强的现代文明发展道路。建筑师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结语
建筑师需要紧紧抓住前所未有的新型城镇化机遇,既要积极主动,又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社会发展中履行职责、担当使命,施展才能,创造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意志的高质量高标准建筑作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走向新建筑》.勒·柯布西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讲过这句话,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交通和我们的城镇化到底是怎么结合的?今天重点来谈这个问题,在交通城镇化较好的情况下,高科技和城市结合,这才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
交通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
首先看城镇化,简单说城镇化是人口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高度集聚,世界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回头看我们国家为什么提出信息产业化?这要回顾一下我国过去六十年的发展,头三十年我们通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农支工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式,城镇化有连续16年保持在17%,国民经济进入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我们进入了后30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去年的城镇化率达到53%。但是请大家关注,这里面有17%,1/3左右的非户籍人口是享受不到城市的美好生活。这个数据背后是什么?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是以低价的工业用地,低价格的劳动力成本,低价的环境成本,靠低价的成本竞争,进入了全球的产业体系。我们的城镇化模式上,是靠高价的居住用地,高价的商业用地,对冲低价工业用地,完成城镇化基本模式。但是今天在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北京危机、华北危机、大江南北危机,我们走不下去了。一个国家要进入一个真正的、现代的、成功的国家,它的发展路径是靠成本竞争转向投资导向,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已经走到这个阶段,但是投资导向是有报酬递减的,投资越大后来带来你的经济增长、反馈的效率是越差,所以中央政府提出来要走向创新导向,这对未来的城镇化是什么?就是要走向一条新路,我们的产业要转型要升级,要找到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应的应该是相对高价的工业用地,相对低价的居住用地,相对高价的商业用地,采用这种新的转型模式,去解决我们的城镇化。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框架里有非常全面的要求,但是我个人认为,如何解决好我们的产业升级转型的问题,解决好我们进城就业和住所,是将来我们落实好人口城镇化两个关键基础,其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都是同属于二者的附属物,这个是看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
再一个看交通和城镇化,也就是说交通和我们土地利用的规划是怎么样的?从交通规划的学科诞生第一天起,就在强调交通和用地的结合,所以有了交通土地利用的一体化,有了交通引导城市TOD,有了今天的公交都市。但是作为一个从事城市规划领域内十多年工作经历的人,我必须很冷静的告诉大家,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张皮,更多是现在不断纠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把握好产业是我们城镇化的源泉,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失败,无论说低碳率,还是国内现在有几个鬼城,都是因为产业不行。我们很多政府都特别重视产业规划,但是从全球看来,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他的发展是按照他的产业规划去发展的,大家第一反应产业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它的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产业的成长规律,产业的空间组织规律,产业的价值链条的组织规律,这里面我们可以简单的先记一下这句话,基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产业的变迁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产业与交通之间动态协调机制,应该是将来下一步追根溯源掌握好的规律。
交通产业空间是怎么协同的?
首先从历史的大尺度上来看,从码头城市、港口城市、铁路城市、汽车运输时代的多中心形成,到今天航空和高铁所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历史上能看到这个规律,就是产业升级是相伴而成的,这里面我们交通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了这么一个大的认识还是不够,我们需要从微观上再来看,经典的三个产业的区位论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的问题。
比如说农业区位论,讲的是离城市越近,我附加值更高,越远我是附加值越高的农业;同样工业区位论告诉大家是交通指向工业基本格局,劳动力指向带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偏移;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务位论。有了这三个理论的判断,无论从历史的尺度,还是从我们经典理论的尺度,交通跟产业都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但是有这样的理论还是不够的,这就是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反思,主流经济学忽略产业经济的空间区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报酬递增和垄断性竞争。同样他还有第二大反思,新经济地理学深受一种诱惑之害,即关注于最容易建模的东西,而不是实践中可能最有用的东西。我们从他的两大理论看我们过去很多工作的困惑,首先看这两种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克鲁格曼的两大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传统的经济学在研究产业和空间的关系。他认为产业在空间上是均制分布的,产业和空间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带来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用的预测模型,都是来自于传统的经济学预测模型,三种条件决定了预测模型一定是线性的增长。但是克鲁格曼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在空间上是高度集聚的,因为集聚之后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条之间的匹配效应,产业知识信息环节的学习效应,带来了极大的报酬递增,并且在我们的空间上形成了隆重性的空间,这三个条件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地区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你的发展一定是非线性的,是指数性的。所以按照这个理论能看到,在过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人口没有不被连续突破的,我们主要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预测,五年下来基本上都完成了20年的事,我们城市主要交通指标,我们的机动化的水平,我们的轨道水平。比如说汽车,2005年的时候国内外的人对中国汽车产业都是非常关注的,他们的预测是中国到2014年超过日本,2019年超过美国,但是中国汽车产销量2009年就超过美国了,用这个方法能看到未来需求预测的东西。
第二,这三种传统的工业需求和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是有紧密关系的。产业集聚和我们运输成本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克鲁格曼也反思了,他太多关注数学建模的东西而忽略了实际的东西,因为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的布局,在空间上如何协同,这是一种定性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定量的关系,有了这个方法之后,我们来看运输成本和产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按照定性来分,我们的运输成本可以分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时间和经济兼顾的成本,对应着三种类型的产业。第一种资源能源型的产业,这类产业的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通常达到30%以上,所以这类产业的布局都是跟着货运铁路和港口走的,我国钢铁重工业的产业基本上都在沿江沿海港口区;第二类资本运输产业,快速从工厂门口进入客户门口,能实现这种方式的就是汽车和公路运输,所以我国大量的经济开发区都是在高速公路沿线普及的;第三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信息要快速流通,互联网的企业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用新的网络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没有哪一种方式所能取代的。对应的就是什么?高铁和航空,所以我国的航空和高铁,都是超快速的发展。比如说高铁,刚刚通车的时候,很多人还在反思,说我们的高铁太超前了,但是现在经常碰到提前好几天高铁票买不到,这也说明了产业和交通的关系。
有了这三组关系再看过去的城市规划有什么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推出之后,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划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期。比如说以北京为代表的,当时是国务院总理温总理批示的,政府组织依法办事等等24个字的全面指示,这次规划的编制,能想到知名的专家定级的智库机构全都有参加,但是十年实现下来,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依然看不到,因为它的产业空间不是这个,交通空间也不是两轴两带多中心,所以北京市规划委对这个空间结构在今年年初有很深刻的反思。
从全国来看,总体规划对于人口用地等规模的把握能力已经基本上丧失,对结构性空间的整体控制能力,是显著下降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经济发展地区,还很少有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按照原来规划和结构发展,这是为什么?指导城市最主要的一个规划就是城市总体规划,我国主要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需要到国务院批的,但是从编制办法里看交通产业空间如何把握,更多的从体系上来讲,综合交通规划是以服务于城市总体来规划的,结构没把握住,人口用地指标也没把握住,那将来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怎么办?
如何处理改进目前的交通规划?
首先我个人认为,将来传统规划的结构关系,必须向新型规划转变。传统的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产业做一个专题,然后来指导综合交通规划,未来的规划应该是研究好对外交通设施、产业集聚布局和城镇体系之间的关系,协同好这个城市群层面的关系之后再来解决中心层面的关系。
传统交通规划是来自于美国,是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交通模型做方法,但是美国那个阶段推出的时候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已经完成,美国城市空间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但是在我们今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间结构巨大调整,人口产业快速集聚,所以我们的交通需求、人口产业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是没法预测的,再拿着一个极其不靠谱的需求做自己的方向,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
第二个我们的交通需求基础是重力模型,而城镇化是一个时空综合的动态过程,一个静态的数据方法,怎么可能解决一个动态的过程?方法有问题,所以在新型城镇化下,应该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把交通产业空间一系列重大基础要素实例出来,然后进行城市群层面上重大要素的协同,再解决好城市的骨干交通网络,这种需求的重点是解决好趋势判断和一个需求的把握,模型评价用于传统的城市各种专项规划里空间结构比较稳定、人口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解决那一部分的问题。具体来看,在基础研究部分,需要把城市群空间特征、产业特征、交通特征梳理出来,按照协同模型看,存在哪些问题,在城市层面上也要处理好交通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另外衔接把这一系列问题总结好,同时要对外交通、产业布局是怎么互通发展规律,这种好的规律要在未来发展中延续下去。
交通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两年前在深圳讨论深圳交通体系规划,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深圳交通体系规划,首先要解决好全球化下国际视野的问题,深圳过去三十年是依托香港接入全球,但是三十年发展,深圳机场已经超过香港,这些设施要和全球哪些点建立联系,这是在我们综合交通规划体系里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视野,对城市群这些重大交通设施,比如说北京机场,很多人可能有争议,但是北京新机场是处于三大经济走廊的位置,我们的新机场将来很可能是全球最大机场,和我们经济发展关系怎么处理,在区域市场和北京产业布局调整,空间结构重新构造,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对产业方面要有新的思考。将来根据产业划分,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哪些产业是要面向全球,哪些产业面向全国,哪些产业面向地区,相应的网络怎么支撑好。
同样,城镇空间上也要有经济学,全球视野空间价值的识别,在综合交通网络上如何结合我国已经布局的东西,在我们的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和产业功能的调整、城镇的空间的调整在空间上做好协同,做好落实,这是要重点解决好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新型城镇化里也有很明确的解读。城际网络上如何解决对中小城市的带动也是需要考虑的。
接下来看大城市,骨干的交通网络和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和城市两网两枢纽,是快速轨道网、运输体系怎么把握。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客运枢纽体系应该和城市中心体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同,货运要和产业集群区结合起来,快速路网应该支持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轨道网应该去集聚城市功能的重构,也就是说城市主要人口产业都应该集中在轨道沿线轨道站点周边来,这样才能建设好综合交通枢纽的问题。
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结合新型城镇化有可能出现哪些方向?
未来新的趋势,我们的创新,是要跨界融合,跨学科跨专业。在新型城镇化里需要考虑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空间和交通网络,是为了提高土地所代表的空间,交通所代表的基础设施稀缺资源的配置。从城镇化、空间规划的角度看经济,是为了优化生产、消费等活动的空间结构,这两个视角只有相互融合,才能解决好未来城镇化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野下,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互联网大数据,除了解决好今天城市怎么不堵车,人出行怎么高效之外,我认为智慧城市应该包括三方面,智慧城、智慧市,智慧人。其实将来很多方向都应该起码有另外一个思考,让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让空间组织更有效率,如何节能环保,如何低碳,我觉得这是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结合最近新的发展也能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出现,它实际上已经宣布了电话叫车业务可以进入历史了。
今天各个城市也在探讨定制公交,以前的公交规划,是按照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我安排好线路,你愿意坐就来坐,不来坐没人管。但是定制公交呢,乘客可以提需求。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定制公交和打车的APP结合,头一天晚上你登陆平台,说明天早上从哪儿坐到那儿,那公交车只要达到一定客流就可以组织线路。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如果全面普及商用的话,它会带来两次革命,第一对汽车产业的革命,将来很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汽车了,因为你拥有车的时候,通常看来这辆车一天使用不会超过两个小时,22个小时的成本是荒废着,第二对城镇化,对将来的发展来讲,城市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道路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停车场,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同样在货流上,电商的出现也告诉了我们新型城镇化有更多的东西。以上这些方面如何和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好共赢、创新的问题。
最近我们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在4月19号中国城市高峰发展论坛上,在徐主任的见证下,已经成立了智慧发展联盟,欢迎大家在智能交通方向的和城镇化结合,我们也可以互相携手共进。根据国家职能的调整,发改委城市中心的综合交通院也在这个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进一步强调新型城镇化和各个专业规划的结合,交通方面非常明确的讲到,综合交通规划和国民经济规划的结合,所以我们这个机构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将致力于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的发展规律探索,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的规划、基本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这儿我想多讲一点,因为我今天可能讲的很多理论方法,是传统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大家对这一点有新的认识,或者和我说的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私下多展开交流,因为好的思想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最后借用创新理论大师总结的一句话,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根据作者在第五届中国智能运输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第五篇:读《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
读《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这本书,让我对知道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 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 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我觉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 “ 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以下简称“两化”),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 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 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 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 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0一二年七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