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作者:龚关 来源:人民论坛 添加日期:14年04月10日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任务。文章在阐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经验 政策建议
城镇化两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强调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决策层对城镇化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恰恰说明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1984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27.5%;第二阶段为1992~200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城镇化率从27.5%上升到39.1%;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多元化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城镇化率从39.1%上升到51.3%。①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②
第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③
第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美、日城镇化的发展经验
虽然美国、日本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后期,但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经验。
美国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单
一、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通过工业化引导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为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增长模式,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活力。
三是通过信息化用产业的升级改造来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此外,美国在其城镇化过程中既强调市场的作用,也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行双轮驱动政策。
2011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1.1%,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以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和工业产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日本在进入城市化饱和阶段之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转向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城市群,集中了日本70%的人口,为了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颁布了《青年振兴法》、《促进不发达区域发展法》、《促进新工业城市建设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日本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东京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的23%。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1960
年的841亿元增加到1975年的9685亿日元,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更多劳动力愿意离开农村,到2012年,日本2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富裕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④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的潜能有限。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3%,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学者、官员普遍认为,城镇化将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然可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但是假如中国的城镇化数字并不像官方公布的那样会有更多年轻人进城务工,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何方?目前官方统计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城镇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容易忽略城市流动人口,少算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容易混淆农村全职和兼职人口,多算农村人口。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业就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前的动力比较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大小,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2.66亿人、2.25亿人和2.72亿人,从占比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偏低,农业从业人数过高。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需求最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次之。在制造业中,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大幅高于各行业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要想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此外,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计划,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和中国争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这些外围因素均导致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⑤
失地农民就业难。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征用1至3年之后,60%的补偿款被农民用于建房、还贷、医疗消费、治病和消费。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失去土地之后,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城市寻求工作也会更加困难,失地就等于失业。因此如何让众多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自然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⑥
夹心层的新一代农民工处境艰难。流动的农民工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演变群体。最早一批的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接受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对他们来讲,家才是自己的归宿。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期望能留在城市生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但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以及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回家务农已经不太可能。因此,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并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⑦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城市提供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远远高于小城市,假如可以找到解决进城农民户籍问题的有效路径,无疑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要求一线大城市开放户籍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将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出,中央政府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均以本辖区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的流动人口,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基本养老金、教育支出等。如果现有的财税体制不做重大调整、户籍不开放,那么未来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去城镇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当地流动人口状况,调整纵向、横向的财政关系。⑧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起点和支点是农业的现代化,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和财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完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化经营,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养殖(种植)规模化、绿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土地利用能力,为实现城镇化提供起点。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条件,发展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扩大农民创业空间。二是制造业的转移与升级,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东部地区则应该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尤其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否则会出现偏低城镇化的现象。如我国西部城镇化率偏低,服务业落后也是主因之一。⑨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逐步提高,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表现的更加明显。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3.1%,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而我国城镇化率也仅为51.3%。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过程,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工业和农业,而且人均资源消耗量比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人口聚集也必然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餐饮、娱乐、商业、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③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④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⑤李静,刘英基:“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⑥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⑦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⑧张翼:“农民工„进程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口学》,2011年第2期。
⑨王娟:“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宏
第二篇:宜宾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思考
宜宾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思考
宜宾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丁应虎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结合宜宾县实际,更加深刻认识到宜宾县必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中大有可为。
一、夯实基础,完善功能,以新型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
宜宾县按照“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基本建成功能完善、富有文化内涵、清新亮丽的滨江生态园林城市”的目标,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四个新提升”。
(一)城乡规划水平实现新提升。县城控规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7个乡镇控规和75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全县城镇规划面积达到91.73平方公里、扩大了12.19平方公里,其中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3.15平方公里、拓展了24.76%。
(二)城市“两翼”形象实现新提升。城北新区50米和40米主干道及景观工程快速推进,西北地块土地整理开发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滨江路综合开发项目全面推进,完成防洪堤填方13万立方米。
(三)城乡环境面貌实现新提升。全面开展“五十百千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完成旧城道路整治、偏街小巷治理和旧城截污干管建设,二二四城市入口景观节点打造工作有序推进。
(四)中心场镇发展速度实现新提升。高场、白花、蕨溪等中心场镇发展势头强劲,观音镇南部新区土地整理开发工作已经启动。仅2010年开工房地产建设项目21个60.55万平方米、竣工项目18个35.88万平方米,新增建成区面积
1.7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了2.4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43.7%,占GDP的12.15%。
二、加快发展,增强动力,以新型工业化促进新型城镇化
宜宾县始终坚持“工业强县”核心战略不动摇,新型工业化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实现“四个新突破”。
(一)园区建设实现新突破。组建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管委会,引进了天磊公司投资5亿元实施城北园、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入2.6亿元,城北园50米和40米大道、高捷园入园道路以及豆坝园重件码头及连接道路工程全面竣工。
(二)落户企业建设实现新突破。宜宾纸机、常达机械、志源电子等14户新建企业竣工投产,吉鑫制酒、粤华集团等7个新建项目快速推进,长虹红星电子工业园、四川香酒坊等2个项目已交付用地,中韩合资建中精密机械加工、晶鹏玻璃和天工机械整体搬迁等3个项目征地工作积极推进,杨柳滩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大鱼孔电站主体工程全面完工,重啤集团宜宾公司啤酒灌装生产线等15个技改项目全面完成。
(三)企业集团培育实现新突破。出台了《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仅2010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户,惊雷公司成功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产值已达23亿元。县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5亿元,增长36.18%;利润总额9.3亿元,增长40%。
(四)工业招商实现新突破。成功引进投资15亿元的江苏华西集团与晶鹏玻璃战略合作等项目26个,其中投资上亿元项目8个,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9.37亿元。全县工业增加值实现38亿元,增长22%,占GDP的35.51%。
三、规划引领,园区承载,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宜宾县坚持“三化”联动的发展思路,尤其是通过“三抓三强三提升”来促进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
(一)抓规划、强龙头,提升城市扩张力。首先,对县城控规进行修编。坚持实施“北拓、南进、西延、东融”四大战略,即:北拓,跨越铁路向北拓展建设城北新区,打造未来中心区,带动城北工业组团开发,发展物流产业;南进,跨越金沙江南进发展江南用地,发展金沙江南岸普安三角地带,建成宜宾县城与市中心城区全面融入的承上启下战略地带;西延,向西延伸至豆坝工业园、向家坝水电站和安边镇,构筑一条完整的金沙江滨江景观带和经济发展轴;东融,全面向东融入中心城区,依靠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加速发展宜宾县。其次,对全县工业产业发展进行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城北园、豆坝园产业发展规划,正在编制高捷园、孔滩园产业发展规划。同时,始终坚持城市建设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结合,突出产业集聚和城市建设相融共促。
(二)抓要素、强基础,提升园区承载力。首先,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城北园作为全县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示范园区,交通骨架已基本形成,入厂连接道路正加速推进。其次,狠抓要素配置。城北园工业发展的水、电、气、通信网络等要素保障已基本到位。按照“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思路,一区四园发展势头强劲。城北园重点发展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等产业,高捷园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和农林副产品精深加工,孔滩园重点发展金属复合材料及重大装备制造产业,豆坝园重点发展机械装备制造和仓储物流产业。
(三)抓机制、强融资,提升资本保障力。充分运用市场的手段,把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有机结合,切实做好经营城市这篇文章,在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同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盘活土地资源。2010年土地收益达10亿元以上,直接入库超过6亿元,用于工业园区征地拆迁超过
3亿元。二是大力引进民营资本。建立多元化的城镇基础设施投入机制,采取土地整理代行业主和BT、BOT等投融资模式大力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和园区基础条件建设。三是创建投融资平台。利用土地储备获得了农业发展银行投放2亿元用于城北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新市政建设承建方式。滨江防洪堤综合开发项目以带方案控价差额的土地出让方式,成功实现防洪堤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地产开发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从而使滨江防洪堤建设和滨江综合开发快速推进。
四、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宜宾县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实现了发展、平稳、突破、求变的结果,但也同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新型工业化水平还不高,城镇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产业拉动力量,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带来的民生问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互动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一)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工业经济支撑作用。一是狠抓平台建设。抢抓全省产业园区调整升级契机,力争将向家坝工业集中区纳入省级重点园区规划发展。进一步创新园区建设机制,积极探索企业主导的园区建设、管理模式。完成城北园50米二期、40米高速公路下穿、长虹24米、纸机16米、东区30米等道路建设,不断提升园区承载力;引进民间资金投入高捷园基础设施建设,并适时启动豆坝园土地整理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产业培育。积极配合做好向家坝水电站、溪洛渡左岸换流站等国家重大能源项目,启动伏龙口电站和李场液化石油气等项目建设,推动综合能源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进惊雷科技新研发产品产业化进程,完成天工机械、天瑞达电子搬迁入园和长虹红星电子、建中精密机械等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关联产品和配套产业,促进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不断壮大;加快红楼梦酒业技改扩张,促进吉鑫制酒、香酒坊酒业建成投产,不
断壮大酒类产业;积极推进伊力集团100万吨PVC项目前期论证工作,优化提升威力化工、伊力射钉、天源离子树脂产品结构和升级,并依托丰富油樟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化工产业。全面落实加快培育工业大企业大集团的各项政策,通过招商引进和技改扩张做大做强惊雷科技、长虹红星电子、伊力集团、吉鑫制酒、晶鹏玻璃等企业。三是狠抓要素保障。切实加大土地整理力度,全力争取用地指标,不断强化工业发展用地保障。全力完成城北园供水加压泵及管网建设,推进豆坝220千伏变电站及高场110千伏、城北110千伏、观音110千伏变电站建设及改造升级,不断优化电源及网络结构,积极争取天然气和成品油供应指标。完善融资贷款机构和担保机构,健全企业融资体系,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立足工业发展基础和潜力,按照集聚发展、集中发展、集群发展的原则,编制完成向家坝工业集中区产业规划。四是创新工业招商。瞄准产业定位,加大优势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招商力度,形成优势产业链。突出重点区域招商,把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发达的8个省及北京、重庆两个市作为招商重点区域。坚持对外开放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项目招商、会展招商和园区招商。
(二)全力以赴推进新型城镇化,打造宜宾中心城区重要组团。一是强力推进“三片齐动”。加快推进北片城北新区开发,不断完善城北新区西北地块一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中央”开发,积极探索“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三方合作模式,高标准打造城北新城。加快推进南片滨江路综合开发,确保县城金沙江防洪堤在洪期前达到设计高程,稳步推进沿江房地产开发,高标准打造滨江生态休闲带。加快推进东片旧城改造,完成二二四进出口通道打造规划设计和项目招商,启动天工机械、晶鹏玻璃旧厂区开发,完成重啤集团搬迁入园方案,强力推进二二四棚户区改造,高标准打造县城入口形象。二是全力做好“城乡联动”。坚持规划先行,加快中心城区各层次规划编制进度,扩大重点地块、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和乡镇近期建设性控详性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覆盖面。不断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因地制宜开展城镇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燃气普及率。深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抓好集镇垃圾处理、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工作,不断提升城乡形象。三是着力抓好“两手互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切实做好城市建设规划,全面落实并不断完善促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体系,坚持推进政府规划、审计、结算,企业参与建设的城镇建设模式,切实规范企业建设行为,用政策推动乡镇场镇加快发展。切实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调节市场资源和资金走向,用市场手段激活民间资金投资活力,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顿秩序,规范管理,引进国内一线品牌房地产企业参与我县城市建设,推动本土房地产企业不断壮大。
(三)推进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镇化率的上升,而城镇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积极探索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多角度、全方位提升第三产业层次。一是打造物流、贸易中心。二是发展新兴餐饮业。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着力实现旅游业发展的规划、项目、宣传促销、监管执法“四个一体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休闲、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格局。四是着力改造传统服务业。立足于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的人口向城镇集中所带来的就业、教育、就医和社会保障需求。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已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总书记强调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并确立了要努力实现包容性增长、绿色的增长的目标。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及其主要内容之后,其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有效的进行推广和实行。为此,本刊采访了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就如何建设新型城镇化给予了新的思考。
新型城镇化的思考与实践
——访重庆市市长黄奇帆
本刊记者 张永军 陈宇宏
城镇化之所以成为世界性大趋势,是因为城市显著优于农村的三个特征:一是城市的规模扩张产生集聚效应和放大效应,使资源配置更趋优化,经济发展更具效率;二是城市规模经济促进集约节约,可以摊薄公共基础设施的高成本,提供比农村价廉质优的公共服务;三是城市的专业化分工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大选择空间,从而使生活更加美好。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是稳增长、扩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
把握科学规划的基本体系
《西部大开发》: 新型城镇化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是提升发展质量。增长、绿色、包容是新型城镇化实现的三大目标,但增长不会自然实现,绿色不会自动到来,包容性问题也不可能自发解决,只有通过科学规划、系统管理和改革创新才能达成。那么,科学的规划基本体系是什么?应如何规划把握?
黄奇帆:规划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不仅关系城市建设的质量和品位,也直接影响城市运行成本和效率。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都应重视规划、懂得规划、抓好规划,全面把握规划的基本体系。
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群。城市群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北美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都是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我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发展,也得益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的带动。最近讨论的长江经济带,从规划角度讲,也有一个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构建大都市连绵带的问题。考察这些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一般有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城镇化水平较高;二是大中小城市规模协调;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四是城市功能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产业优势互补。我们推进城镇化,应当以构建城市群为目标,积极培育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城镇体系,促进城市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产业、功能互补。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集聚区。任何大城市,都有居住、商务、产业、教科文卫、基础设施和生态休闲娱乐等功能集聚区,在布局上应结合城市地形地貌和人文特色,按照“大联通、小分布”原则,实行“多中心、组团式”策略。每个组团内部,都配建上述功能设施,但要分类布局、相对集聚、互相配套;各个相对独立的组团之间,依靠自然山水体系和城市绿化带合理分隔,并通过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等互联互通。这种板块特色鲜明、整体效益最优的现代化大都市,能够有效疏导人流、物流、资金流,促进城市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基础设施利用效率。
规划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一是承载区域枢纽功能的大交通,包括铁路、机场、港口通道等,这是城镇群提升辐射带动能力的基础要件。二是承载城市群各城市之间连通功能的交通,如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快速干道等,是城镇群的动脉血管。三是承载市民日常出行功能的城市内部交通,要通过城市道路、地铁轨道及公交站场建设,确保城市平均车速达到30公里每小时,高峰时段不低于15公里每小时。四是承载各种交通方式衔接过渡的换乘枢纽。这些交通基础设施,影响城市的运行效率和区域地位,对助推城镇化极其重要。
精心做好五种规划。一是城乡总规,这是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一经确定,要管一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二是控制性详规,涉及建设区块的土地使用性质、开发强度和道路、管线、建筑等布局结构,是城市建设的路线图。三是重点区块的形态规划,应高低结合、疏密有致,尤其要注意保护天际线、楼际线、水际线,彰显城市轮廓之美。四是地标性建筑设计,包括色彩搭配、建筑风格,应与周边协调统一、和谐有序。五是各类专业规划,包括“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安全设施等,应相互匹配、结构完善。上述五种规划的覆盖面和整体质量,决定着城市的未来面貌,一定要精心谋划。
城市管理者要心中有“数”。领导干部应掌握一些宏观的、战略性的城市规划数据,在决策时体现出经济学逻辑。总之,规划是控制总量的学问,要求总量平衡、动态调整,只有明了这些参数,规划时才能收放有度。
转动好投融资这个杠杆
《西部大开发》:新型城镇化建设,说到底是要靠资金来支撑,要靠好的投融资平台来支撑。有专家匡算,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至少会新增50万亿元的投资需求。那么,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何转动好投融资这个杠杆?
黄奇帆:城镇化建设是相当“吃钱”的事业。按照政府财政管理要求,预算内用于保民生、保运转的保障类资金应收支相抵,不能搞“赤字财政”,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量大、回报周期长,一个项目大都是三五年建好,三五十年使用,只能投资一步到位、资金逐年偿还、重在远期平衡。因此,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负债的,全球皆然。实际操作中,城建资金往往依托于政府信用,获取长周期、低利息的融资。国际上通常以发行市政债券来解决,我国地方政府过去不能发债,主要是通过投融资平台融资,但相当部分是短期的、高利息的融资方式,由此加大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推行PPP模式的关键在于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PPP模式其实并非新生事物。它起源于英国,是对公共私营合作融资机制的总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市建设领域不乏此类实践,BT、BOT、BTO、BOO、TOO都是PPP原则下的案例。但这些融资为何大多沦为地方政府性债务呢?要害在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没有建起来。利益共享,就是让参与各方都能赢利,但无暴利;风险共担,就是不要把所有风险都集中于一方。而过去我们的BT、BOT等,往往陷入风险政府独担、利益企业独享的泥潭。
推广PPP模式,必须明晰具体操作的边界条件,我认为应注意区分五种类型:一是靠市场价格可以实现平衡的,就放手去做。比如高速公路收费定价较合理,企业都抢着干。二是靠现有价格平衡不了,但通过调整可以平衡的,应适时启动价格改革。比如水价调整后,自来水厂就能搞PPP融资。三是考虑到公共服务性质和民生保障需要难以调价的,要靠政府采购、明确财政补贴额度,为PPP创造条件。四是可以通过资源优化配置平衡的,比如香港地铁票价7港元一张,本身难以平衡,但他们通过加盖1000多万平方米物业,就实现了平衡。五是存在暴利的领域,比如土地一级开发会大幅提高地价,要搞PPP,就必须设定开发商利润上限,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和利益输送。总之,只有公共服务定价机制改革到位了,PPP融资模式等配套改革才能快速跟进。
规范并加强土地管理,管好用好土地出让金。通过发行市政债、推广PPP融资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地方政府债务负担,但实现城镇化建设的投融资平衡,还需要做好土地批租这篇大文章。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特别是随着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和环境配套,土地会有较大幅度的增值。必须通过政府土地储备和开发管理,拿来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
发挥好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搞PPP融资谈判,与外资、民资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与政府机构直接混合,而应由政府委托的法人介入。因此,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关键是把握五个方面:一是合理控制平台数量和规模。二是规范资本金注入来源。三是平台运营要抓好“三个平衡”,即资产与负债平衡;现金流平衡;投入与产出、投入与资金来源要平衡。四是风险防范方面坚持“三个不”:政府财政不担保;平台之间互不担保;各类投资集团专项资金不能交叉使用
管好用足城市土地资源
《西部大开发》:土地,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我国人多地少,推进新型城镇化既要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又要努力保障合理用地需求,城市用地矛盾尤为突出。那么,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才能实现节约集约用好每一寸土地,管好用足每一笔土地增值收益?
黄奇帆:土地收入一般占到地方财政收入的1/3,是地方政府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和平衡城建资金的主要“钱口袋”。因此,必须加强土地管理。
加强土地管理,应把握五条原则:一是坚持深度规划后出让,开发地块尽量做到控制性详规、形态规划、专业规划全覆盖,这能使土地出让价格提高30%,最多可达一倍以上。二是坚持生地变熟地后出让。由政府土地储备机构负责动拆迁,土地整治好后再出让,不仅能保障依法拆迁、公平补偿,确保各方利益,还能大幅提高土地资产价值。三是坚持招拍挂出让。这是国家三令五申的要求,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原则,既能预防腐败,又可避免协议出让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坚持依法收回闲置土地。对久划不拆、久拆不完、久拆不建、久建不完的“四久”工程土地,必须依法收回,挽回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五是坚持土地储备制度。加强土地储备是国务院的明确要求。建立土地资源配置“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性机制,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用地保障,也能防止公共资源增值收益流失。
具体到土地储备环节,也有五条原则:一是一步到位储备,细水长流使用。土地储备是有技巧的,必须在城市起飞阶段一次性完成,然后细水长流。二是储备权集中,储备收益各级政府共享。相对集中储备权,有利于土地整体开发利用,但土地储备不应改变公共财政收入分配比例,收益应在各级政府间合理分配。三是储备地使用兼顾公益事业和商业开发,大体对半开。四是做好两个循环。第一个循环,即土地储备手续办完后,成为有价资产,通过银行抵押融资,搞征地动迁和“七通一平”,生地变熟地;第二个循环,是“七通一平”后,及时完善规划并分批招拍挂出让,回笼资金用于清偿贷款,抵扣一级开发的成本后,增值部分纳入财政预算,用于滚动开发或其他片区建设。两个循环正常滚动,不会诱发泡沫和债务危机。五是严格设置风险“隔离墙”,即做到“大对应、小对口”。大对应,就是做到土地收入与城建资金需求长期总体平衡;小对口,就是当期单个地块开发与一捆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时间对应、资金平衡,“一个萝卜一个坑”,确保微观平衡、风险可控,以免形成糊涂账。
打好房地产调控组合拳
《西部大开发》:房地产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关键环节,与国计民生强相关,既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影响社会心态、事关社会稳定,应如何对其进行积极稳妥的调控?
黄奇帆:房地产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和关键环节,与国计民生强相关,既影响整个经济的健康运行,也影响社会心态、事关社会稳定,必须对其进行积极稳妥的调控。
由于房地产具有商品、不动产、资本品、金融品、民生品等多重属性,必须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更多采取市场调控办法,打好组合拳。一是实施供需调控。房地产价格受供求规律影响,调控中既要按照人均30平方米的住房标准控制开发总量,也要按房地产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比例调节流量,确保供需基本平衡。二是实施地价调控。原则上,要把楼面地价控制在当期房价的1/3左右。如果地价过快上涨,就要调整供地力度和节奏,避免地价抬高房价。三是实施税收调控,关键是增加持有环节成本。近年来,重庆在中央支持下开展房产税试点,收到了调节房价、减少空关、改善房产结构、完善地方税体系等四重功效。五是实施双轨调控。不管房地产怎么调控,总有20%~30%的低收入群体买不起房,必须由政府托底保障。其中,通过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安置,能覆盖10%左右的城市人口;建设公租房,覆盖面大体是20%左右。这些工作做好了,人民群众“住有所居”就更有保障,房地产市场也会健康平稳。
在公租房推进过程中,我认为要把握好五点:一是明确保障对象,主要针对进城农民工、新生代大中专毕业生和城市原住民中的住房困难家庭。二是优化规划布局。公租房项目要与城市大型聚居区的商业楼盘有机“混建”,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避免贫富隔离,促进社会和谐共融。三是坚持“三个同步”,做到公租房竣工、基础设施配套和社会管理机构服务到位基本同步,确保群众安居。四是堵住两个“黑洞”。承租户不得转租当“二房东”,不能利用低房租去赚高房租;租满一定期限后可购买有限产权,今后想转让,要么卖给公租房管理机构,要么按共有产权的商品房出售,从制度上防止无休止修建和利益输送的“黑洞”。五是强化投融资平衡,可通过出售配套商业设施和一部分公租房偿还贷款本金,形成良性循环。
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西部大开发》:城镇化的过程实质是农民融入城市的过程。与之相随的户籍问题将会成为推进城镇化的主要问题。而户籍制度的合理化改革更能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主体思想,为此,针对城镇化过程中的推进的户籍制度改革问题我们应把握好哪些原则?
黄奇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注意把握五项原则。一是明确对象。以在城镇稳定就业并有固定住所的农民工为主。二是保障到位。农民工转户后,就业、养老、医疗、教育、住房“五件衣服”一步到位,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三是农村权益自主处置。农民工转户之初,在城市立足未稳,从保护其权益出发,应尊重其意愿,允许其保留农村的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并在制度设计上提供保留、流转、退出等多种选择。四是合理分布。通过科学设置落户条件,引导转户居民在大城市、区县城和小城镇按4:3:3的比例梯次分布,既避免人口过度向大城市集中,也防止小城镇就业和社会管理不堪重负。五是建立政府、企业、社会长周期共担成本机制。农民工转户人均成本10万多元,我国2亿多农民工转户需近30万亿元资金,看似难以承受。实际上,改革成本并非由政府独担,企业补足社保缺口要占40%,转户居民会自担30%,需要政府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入仅占30%。同时,农民转户及相应的成本支出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分摊到每年的成本完全可以承受。
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增长、绿色、包容”三大目标,除了上述五个关键环节外,还需要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开放型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制度等,这些都是深水区的改革,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改革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更需要善做善成的智慧和理路。我们要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新型城镇化系列重要论述,认真贯彻《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改革思维,健全体制机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夯基出力。
第四篇:关于加强全县新型城镇化的调查与思考
对加快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
调查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证。临澧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县,如何借风使劲,扩容提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最终建成“生态宜居福城”?带着这个课题,近期课题组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近年来,我县按照以人为本、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立足长远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城乡统筹一体化,城镇面貌不断改观,城镇设施日臻完善,城镇规模渐成雏形,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核心,建制镇为节点,集镇中心村为示范“三位一体”的城镇发展格局。我县被确定为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新安镇被确定为全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建设示范镇。2013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1.37%,在全市小康考核的7个二类区县(市)排名中居第三位,比2000年上升了11.3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达到18.8平方公里,其中县城11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17.43万人,其中县城10.5万人,比2000年增加4.7万人。
1、靠科学规划引领城镇发展。始终把规划作为加快城镇建设与发展的“一号工程”,科学编制规划,适时调优规划,严格管理规划,做到了以规划引领城镇建设和发展。近些年,先后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将县城规划面积由64.95平方公里扩大到98.45平方公里;基本完成县城区控制性详规、“一区一城”、全县燃气发展、县城区给排水、民办丁玲学校等规划编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控违拆违工作责任的通知》、《关于加强县城规划区内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坚决制止抢搭建抢装修抢种养行为的通告》,成立县城规划区控违拆违办公室,全面铺开控违拆违工
作,对县城区实行全天候巡查,有力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进一步加大乡村规划编制力度,启动了15个乡镇总体规划、村镇布局规划和给排水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靠新区建设带动城镇扩容。坚持把加强新区建设作为扩大县城规模、提升对经济发展承载力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努力把县城打造成全市城镇带上区域融合的示范区、全市绿色发展先导区和沅澧主次中心的卫星城。一方面,拉开路网骨架,带动新区发展。主城区重心向西向北转移,稳步推进“一区一城”建设,“一区”即:3平方公里的滨河西区;“一城”即:6平方公里的北福新城;经开区以207国道为轴线,按“生产向东、生活向西”的原则,向西厢发展,建设东部工业新区和西部新城,努力使园区西部新城与主城区北福新城和滨河新区连为一体,形成县城大西部新区。目前,县城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了主城区与经开区的大融合雏形,构筑成“县城建城区+大西部新区+工业园区”的城市总体框架结构。目前,总投资1200万元的滨河路下游道路已建成通车;总投资4000万元的滨河路上游道路毛路面已经成型;总投资1.5亿元的环城路已与投资方完成签约;总投资4000万元的青年路改造,目前已经完成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案,基本完成拆迁品补工作;总投资4000万元的朝阳西街延伸段建设正在做前期工作,计划年内动工。另一方面,布点重大项目,带动新区开发和资源增值。新区主要布点了两个大项目:一个是总投资2亿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规划设计等前期工作,已开工建设。另一个是总投资1亿元的民办丁玲学校建设,前期工作也基本完成。另外,对新建的机关办公楼,尽量落户在“一区一城”。目前,已有县公安局、县法院、县地税局等机关办公楼选址在“一区一城”,力争对新区发展起到较强带动作用。
3、靠项目建设促进城镇提质。牢固树立经营理念,走“以城养城,以城建城”的路子,努力扩大建设投入,完善配套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
行精细化管理,对县城区清扫保洁、洒水压尘等工作每日一检查,每月一评比,促进了环卫作业规范化、常态化;加强垃圾清运监督管理,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坚持每周对主要街道实行2—3次机械化清扫,进一步提高了主要街道卫生质量。三是推进垃圾达标处理。按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艺,对县城及四新岗、佘市、修梅、望城等乡镇的生活垃圾和县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接纳处理,确保垃圾处理达标,新安镇污水处理厂已正式开工,完成投资600万元,预计年底建成,合口污水处理厂已完成可研、环评、审批等前期工作,预计明年动工;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项目建设,已建设压缩式垃圾中转站10座,其中投资180万元新建新安合口大型压缩式垃圾转运站,并自今年6月起实行了垃圾运至县城集中处理;启动了县城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相关工作。四是开展“国卫创建”。全面启动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把县直单位“四包”活动作为创卫第一仗,强力整治“七类十四乱”问题,县城环卫秩序、经营口秩序、交通秩序和市容市貌明显改观,群众反响良好。
二、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近些年的建设,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步,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城镇规模还不够大。一是城镇化率偏低。2013年底,我县总人口4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43万人,城镇化率41.37%,与2013年全国(53.7%)、全省(47.96%)、全市(44.5%)相比,分别低12.33%、6.59%、3.13%。二是城镇建成区面积偏小。2013年底,城镇建成区面积18.8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仅11平方公里。与周边的澧县(县城建成区面积23平方公里)、津市(县城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石门(县城建成区面积16.8平方公里)、桃源(县城建成区面积14平方公里)等县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三是各乡镇发展不平衡。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县存在着城区建设好于乡镇,澧北城镇建设好于澧南的问
4、城镇秩序还欠规范。私搭乱建、乱停乱放、占道经营、抢搭抢建等违章违规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滨河路、文化街等路段乱停乱靠比较严重;出店经营、以路为市、沿街叫声现象随处可见;市民卫生习惯没有养成,随地乱扔、乱倒、乱吐,城市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交通安全意识有待提高,行人、摩托车、自行车乱闯红灯的现象比较普遍,城镇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城镇第三产业不够发达。一是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县产业结构逐渐优化,但第一、二产业结构偏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据统计,我县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35:40,2013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0:39:41,三年时间,第三产业仅增长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单一。我县第三产业基本上为传统服务业,如交通运输、商品流通、住宿餐饮、房地产等,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娱乐消费满足不了群众的需要,很多人都跑到邻近的常德、澧县去消费。当前,迅速发展的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从业人员较少,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头,在我县才刚刚起步,没有形成产业优势。
6、制约瓶颈破解乏力。受宏观政策和自身条件影响,城镇建设面临的瓶颈制约较多。融资方面,每年城建资金缺口较大,特别是县委、县政府从今年开始部署“三改四化”,打造“生态宜居福城”,每年要完成城建投资8亿元以上,而政府融资每年只能保证3亿元,资金缺口达5亿元。用地方面,全县每年的用地指标只有400亩左右,而光城镇建设的实际需要就在500亩以上,用地缺口非常大。加上有的拆迁户要求太高,达不到要求就不肯搬迁,也影响了项目的供地。
三、对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尽快完善城镇规划体系。按照“常德市卫星城”、“生态宜居福城”的战略定位、50年不落后的要求,科学编制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滨河西区、繁得当、层次分明”的原则,结合道路改造分批推进、分步实施,让县城“日以绿为景,夜以灯为美”。三是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建设保障性住房,大力推进廉租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做好迎宾路、安福路“穿衣戴帽”美化工作,把城市搞“靓”。
3、加快配套公用设施建设。按照功能完善、配套协调的总体要求,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统筹县城交通路网布局。年内要完成县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制定;推进县城路网建设,力争5年内打通县城区“五纵七横”的路网格局;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和人防工程,开发建设立体式停车场和地下停车场。二是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在城东新建农产品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朝阳东街农贸市场;城区主要路段配齐环卫设施和公厕;抓好供排水管网的改造、下水道清淤工作,分行雨污分流;搞好人行道板砖的更换工作,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出行环境;启动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燃气管网配套、自来水厂升级、小街小巷改造等公益项目建设;加大政策引导,规范房地产开发行为,服务支持月亮岛、外滩新城、御景城、金牛岭等商住项目开发多功能住宅小区,彰显地方特色,增强城市吸引力。三是完善城镇体系。鼓励和支持各乡镇加强城建项目建设,重点加强城镇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澧北的新安镇、合口镇、九里乡、官亭乡4个乡镇深度融合,实现产业发展、公交客运、生活供水、垃圾处理、生态建设、综治维稳、殡葬改革、政务服务“八个一体化”,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城乡一体化建设精品区、先行区。
4、积极发展城镇经济。一方面,合力打造“三百园区”。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工业化的主阵地来建设,力争到2015年,把园区打造成入园企业100家以上、工业投入100亿元以上、产值100亿元以上的“三百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的整体形象和承载能力。充分利用区位、资源优势,移,凡在城镇购买商品房、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村人口,均可申请转为当地城镇居民户口。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以及社会保障方面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制度,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
6、努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加大城市管理力度,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通过开展市容市貌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畅通工程”、“净化工程”,打造优美、整洁、宜居的城市环境。坚持以城管体制改革为突破口,以管理网络化、运作市场化、作业精细化、考核标准化为核心,实施城市管理“一改四化”,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常态管理。扎实开展县直单位包卫生、包秩序、包控违、包公用设施的“四包”活动,大力整治市容、卫生、建设、交通秩序,塑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争创国家卫生县城、全省园林县城。
0-
第五篇:荆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888
荆州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城镇化是指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集中的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而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新型城镇化目标是城乡产业良性发展,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大为改善;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综合承载能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主要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在中部六省领先;城乡体制障碍逐步消除,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城镇快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基本构成经济文化生态强省的城镇体系。并且推动三个转变:由偏重数量增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湖北省委坚持“一主两副”的总体格局和“大小多少”、“三个层次”的城镇化发展思路。把武汉城市圈和“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做强做大,把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城市(县城)、中心镇做多,逐步归并和减少村镇数量,缩小城乡人均住宅占地规模。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以城市群和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长江经济带为纽带,具有区域竞争力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做大“宜荆荆”、“襄十随”城市群和地市中心城市。科学整合资源,实行集群发展,提高综合实力,发挥对鄂西南和鄂西北地域的辐射作用。现有设区中等城市要依托中心城区,完善城市功能,打造优势产业,壮大经济实力,带动区域发展。中心城市带动战略纳入”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包括恩施到黄冈长江沿线的8个市州,34个县市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交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化沿江城镇布局。引领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产业密集带、新型城镇连绵带和生态文明示范带,成为连接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空间主轴,成为长江流域要素承载能力最强、产业集聚程度最高、带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目前荆州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镇结构不合理。是空间布局不尽合理,东密西疏特点十分明显;二是大中小城市与城镇缺乏梯次推进的发展格局;三是二级城市规模偏小。
2、异地城镇化趋向明显。一是工业化对城镇 1
化的带动作用有限,二是湖北的优势制造业就业岗位提供不足,三是薪酬不高,湖北的就业人员工资相对沿海发达地区明显偏低。导致人口大量流出。
通过思考就荆州城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加快荆州县级市和县城发展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逐步成为农村人口转移的主要载体。基础较好的县(市)要率先发展成为人口聚集能力强、功能完善的中等城市;基础较差的县要完善基础设施,扩大县城规模,提升经济实力,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其他县级市和县城要按照资源状况、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突出城市特色,创造小城市向中等城市过渡的条件。优化“宜荆荆”城市群产业布局,构建沿江经济带先进的产业集群和特色的旅游区,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稳步增加。
2、大力培育荆州中心镇和特色镇
优先支持县域中心镇,集中打造特色资源镇,使其成为接纳农村人口转移的重要节点。选择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增强产业集聚能力,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集中打造生态文化旅游特色镇,增强吸引力和服务功能,使其具有鲜明的人文和生态景观特色。选择一批镇区户籍人口在3万以上、产业支撑强、镇区建设发展较快的建制镇作为镇级市建设试点。
3、农村新型社区和中心村的建设
以中心村为重点,以新型农村社区为抓手,搞好村庄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建设示范宜居村庄,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依托土地整理、生态移民、扶贫搬迁等项目建设的中心村、农村新社区。要做到规划先行。村庄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做到分区合理、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节能抗震,便于农村的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并注意保持农村的建筑文化、传统风貌和生态环境,体现农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2015年实现市郊和建制镇周边村庄农村新社区建设全覆盖。
4、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充分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强化功能,通过《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文件规划,实现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专项规划的合理衔接。根据《湖北省城乡规划条例》,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管理体制。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
系“六个一体化”,实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向乡镇流动。鼓励科教文卫面向农民服务,产业向县城和小城镇转移,商贸、物流、金融、咨询等服务业向乡镇延伸,城市社会资金投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完善各类人才到乡镇服务的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镇、村(社区)任职,城市人才到乡镇建功立业。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新突破。
5、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建设
强化城市之间的高效连接,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大国道、省道改造力度,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加快长江、汉江航道整治,加快引江济汉及其通航工程建设。做好城市内部与交通城际交通的有机协调,形成一体化、低碳的综合交通体系。坚持公交优先战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积极倡导自行车、新能源环保汽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推动城市环线建设,完善放射线和连接线路网,提高道路密度。
6、加快市政公用设施建设
改造完善供电网络,调整优化电源结构,保障城乡供电用电安全稳定。完善信息网络,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大力推进数字化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现代远程教育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工程。
7、抓好城镇住房建设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分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对城镇周边的农村住宅、土地整治安置房建设,要统一规划、集中建设,推行物业管理全覆盖。
8、强化公共服务功能
• 加快社会事业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平台; 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 健全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加强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实施各项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文化生活的需求;建立完善社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强化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9、突出城镇文化特色
• 坚持文化为魂,塑造城镇形象,打造城镇品牌。提升城市品位,凸现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彰显荆楚文化魅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10、改善环境建设宜居城镇
一是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创建园林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鼓励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建设模式和生活方式 把节约用地放在突出位置,按照节约、集约、挖潜原则安排城镇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城乡能源利用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和水平。严格实施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坚持公交优先原则,发展节能环保型公交车和电动汽车推行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管理,推广节水工艺技术,鼓励中水回用和再生水利用。二是大力开展减排治污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从源头控制新污染源产生。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和纳污红线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落实治污减排措施。加强长江、“两湖”(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水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广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道路拥堵、垃圾围城、广告杂乱、立面破旧、沿街为市、绿化缺失等六个城管专项整治 开展“三改”(棚户区、旧城区、城中村改造)和“一整治”(背街小巷环境整治)。农村村庄环境整治要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引导村民集中居住,提高文明程度。三是加强城镇园林绿化加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科学规划生态功能区加强城镇绿地生态系统、过境水系等保护和建设,构建城镇整体绿色生态网络,彰显楚风神韵的城镇特色与魅力到2015年,建成区的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38%和11平方米以上(2010年城市分别达到32.85%、38.%和9.64平方米)。
11、深化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创新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二是突破城乡户籍束缚;三是突破土地资源制约;四是改进和加强社会管理;五是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总而言之,荆州城镇化之路就是市县扩规模、上水平,乡镇打基础、拉框架,农村除危房、建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