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时间:2019-05-13 23:27: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曾指出,“十二五”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如今,在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城市在有条不紊的快速前进着,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困扰。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蓝图的徐徐展开,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有何关系,应该如何发展呢?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是战略智慧城市是实践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的最好体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实是一个:最终要达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建设美好的生存环境。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智慧城市是城镇的发展目标。没有高度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城市不能称其为是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第二,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载体,是一种知识经济的结晶,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科学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区别于城市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运行管理功能不断的在变强大。智慧城市正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因此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驱动力。第三,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载体,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破解传统城镇化问题,也是一条四化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四化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来的,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目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促使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四化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综合体,而以绿色、节能、环保、安全、低碳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恰好也能成为新型城镇化实现的一个综合载体。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是要把智慧城市这样一个综合体作为基本单元。智慧城市也确实支撑了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胡瑞敏: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胡瑞敏: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的第一是要创造价值,第二是要增加就业机会,第三是要提升城市宜居程度。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传统的城镇化,是要把城市周边的居民集中起来,通过规模效益来提高城市的效率。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新型城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关于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我认为智慧城市可能是新型城镇化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智慧城市中的一些理念、系统、技术,可以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张公忠: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张公忠:我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畸形发展的老路。传统的城镇化是无序的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公共安全恶性事件频发、交通拥塞、公共卫生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等严重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仅仅扩充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数量或改善城市局部运营系统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未来中国、实现新四化,我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即是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应用,让信息化和智能化遍及到城市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道路。新型城镇化要能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城市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更美好。“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正式提出的一项任务,而“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可以实现的实体。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概括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绝大部分内容,智慧城市具有其特定的体系架构和标准系列。但具体实施时,不同地区、规模的城市(区、镇)是有区别的。

单菁菁: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单菁菁: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在2006年新加坡就提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随后日本提出了“I-Japan”智慧城市计划,韩国提出了“U-City”智慧城市大纲,美国、欧盟等国家也都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并且具有战略性和前沿性。可以说,未来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占有先机,谁就能领跑新一轮的发展。

关志超: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

关志超:大政策之下,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都很火。同样是国家支持的简称策略,二者有以下联系: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2)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日趋成熟;3)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所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时期,应坚持理性、有序、协同的原则,明确重点,加强整合,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展望“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转型为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镇化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从长计议,不断开拓创新,切切实实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

邬贺铨:智慧城市与城镇化要同步走

邬贺铨:智慧城市更多的是智能技术的应用;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怎样真正地把现代进城的农民工从身份与心态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而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从而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两者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城镇化发展很完善的国家,也有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对中国而言,智慧城市与城镇化是要同时进行的,这是与国外不一样的地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把智慧城市搞上去,这种构想是很好的。但现阶段看来,虽然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并没有提出一定要依靠智慧城市,但这两者并不矛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些要求也是智慧城市所追求的。当然,如果能结合智慧城市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无疑会使我国城镇建设更加科学。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可能会在未来产生更多的需求,让更多的市民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有益的。

编后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上的促进作用将会日益扩大。我们应当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好机遇,以智慧城市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城市运转效率、科技创新能力,降低能源消耗、保持绿色生态环境,真正构建大中小配套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体系,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幸福、低碳高效的美丽城镇。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发展

板块三:新型城镇化与生态城市发展

知识点整合1.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提到民营经济布局是遍地开花,其特征主要体现在“快”、“平”、“乱”、“低”。

2.当前阶段建设生态城市的重大意义:建设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

3.广东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个难点是城市开发强度过大,生态功能区域锐减。

4.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主体:乡镇、集体、民营经济。5.建设生态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6.生态城市是对应生态文明的一种城市形态。7.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提到: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是农村工业化,主体是乡镇、集体、民营经济布局是遍地开花,其特征二——平,以镇为中心,以村为点,星罗棋布地铺开。

8.广东传统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中主要动力是农村工业化。

9.库里蒂巴被称为生态之都。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讲过这句话,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交通和我们的城镇化到底是怎么结合的?今天重点来谈这个问题,在交通城镇化较好的情况下,高科技和城市结合,这才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

交通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

首先看城镇化,简单说城镇化是人口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高度集聚,世界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回头看我们国家为什么提出信息产业化?这要回顾一下我国过去六十年的发展,头三十年我们通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农支工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式,城镇化有连续16年保持在17%,国民经济进入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我们进入了后30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去年的城镇化率达到53%。但是请大家关注,这里面有17%,1/3左右的非户籍人口是享受不到城市的美好生活。这个数据背后是什么?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是以低价的工业用地,低价格的劳动力成本,低价的环境成本,靠低价的成本竞争,进入了全球的产业体系。我们的城镇化模式上,是靠高价的居住用地,高价的商业用地,对冲低价工业用地,完成城镇化基本模式。但是今天在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北京危机、华北危机、大江南北危机,我们走不下去了。一个国家要进入一个真正的、现代的、成功的国家,它的发展路径是靠成本竞争转向投资导向,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已经走到这个阶段,但是投资导向是有报酬递减的,投资越大后来带来你的经济增长、反馈的效率是越差,所以中央政府提出来要走向创新导向,这对未来的城镇化是什么?就是要走向一条新路,我们的产业要转型要升级,要找到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应的应该是相对高价的工业用地,相对低价的居住用地,相对高价的商业用地,采用这种新的转型模式,去解决我们的城镇化。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框架里有非常全面的要求,但是我个人认为,如何解决好我们的产业升级转型的问题,解决好我们进城就业和住所,是将来我们落实好人口城镇化两个关键基础,其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都是同属于二者的附属物,这个是看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

再一个看交通和城镇化,也就是说交通和我们土地利用的规划是怎么样的?从交通规划的学科诞生第一天起,就在强调交通和用地的结合,所以有了交通土地利用的一体化,有了交通引导城市TOD,有了今天的公交都市。但是作为一个从事城市规划领域内十多年工作经历的人,我必须很冷静的告诉大家,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张皮,更多是现在不断纠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把握好产业是我们城镇化的源泉,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失败,无论说低碳率,还是国内现在有几个鬼城,都是因为产业不行。我们很多政府都特别重视产业规划,但是从全球看来,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他的发展是按照他的产业规划去发展的,大家第一反应产业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它的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产业的成长规律,产业的空间组织规律,产业的价值链条的组织规律,这里面我们可以简单的先记一下这句话,基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产业的变迁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产业与交通之间动态协调机制,应该是将来下一步追根溯源掌握好的规律。

交通产业空间是怎么协同的?

首先从历史的大尺度上来看,从码头城市、港口城市、铁路城市、汽车运输时代的多中心形成,到今天航空和高铁所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历史上能看到这个规律,就是产业升级是相伴而成的,这里面我们交通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了这么一个大的认识还是不够,我们需要从微观上再来看,经典的三个产业的区位论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的问题。

比如说农业区位论,讲的是离城市越近,我附加值更高,越远我是附加值越高的农业;同样工业区位论告诉大家是交通指向工业基本格局,劳动力指向带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偏移;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务位论。有了这三个理论的判断,无论从历史的尺度,还是从我们经典理论的尺度,交通跟产业都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但是有这样的理论还是不够的,这就是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反思,主流经济学忽略产业经济的空间区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报酬递增和垄断性竞争。同样他还有第二大反思,新经济地理学深受一种诱惑之害,即关注于最容易建模的东西,而不是实践中可能最有用的东西。我们从他的两大理论看我们过去很多工作的困惑,首先看这两种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克鲁格曼的两大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传统的经济学在研究产业和空间的关系。他认为产业在空间上是均制分布的,产业和空间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带来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用的预测模型,都是来自于传统的经济学预测模型,三种条件决定了预测模型一定是线性的增长。但是克鲁格曼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在空间上是高度集聚的,因为集聚之后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条之间的匹配效应,产业知识信息环节的学习效应,带来了极大的报酬递增,并且在我们的空间上形成了隆重性的空间,这三个条件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地区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你的发展一定是非线性的,是指数性的。所以按照这个理论能看到,在过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人口没有不被连续突破的,我们主要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预测,五年下来基本上都完成了20年的事,我们城市主要交通指标,我们的机动化的水平,我们的轨道水平。比如说汽车,2005年的时候国内外的人对中国汽车产业都是非常关注的,他们的预测是中国到2014年超过日本,2019年超过美国,但是中国汽车产销量2009年就超过美国了,用这个方法能看到未来需求预测的东西。

第二,这三种传统的工业需求和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是有紧密关系的。产业集聚和我们运输成本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克鲁格曼也反思了,他太多关注数学建模的东西而忽略了实际的东西,因为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的布局,在空间上如何协同,这是一种定性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定量的关系,有了这个方法之后,我们来看运输成本和产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按照定性来分,我们的运输成本可以分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时间和经济兼顾的成本,对应着三种类型的产业。第一种资源能源型的产业,这类产业的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通常达到30%以上,所以这类产业的布局都是跟着货运铁路和港口走的,我国钢铁重工业的产业基本上都在沿江沿海港口区;第二类资本运输产业,快速从工厂门口进入客户门口,能实现这种方式的就是汽车和公路运输,所以我国大量的经济开发区都是在高速公路沿线普及的;第三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信息要快速流通,互联网的企业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用新的网络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没有哪一种方式所能取代的。对应的就是什么?高铁和航空,所以我国的航空和高铁,都是超快速的发展。比如说高铁,刚刚通车的时候,很多人还在反思,说我们的高铁太超前了,但是现在经常碰到提前好几天高铁票买不到,这也说明了产业和交通的关系。

有了这三组关系再看过去的城市规划有什么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推出之后,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划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期。比如说以北京为代表的,当时是国务院总理温总理批示的,政府组织依法办事等等24个字的全面指示,这次规划的编制,能想到知名的专家定级的智库机构全都有参加,但是十年实现下来,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依然看不到,因为它的产业空间不是这个,交通空间也不是两轴两带多中心,所以北京市规划委对这个空间结构在今年年初有很深刻的反思。

从全国来看,总体规划对于人口用地等规模的把握能力已经基本上丧失,对结构性空间的整体控制能力,是显著下降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经济发展地区,还很少有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按照原来规划和结构发展,这是为什么?指导城市最主要的一个规划就是城市总体规划,我国主要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需要到国务院批的,但是从编制办法里看交通产业空间如何把握,更多的从体系上来讲,综合交通规划是以服务于城市总体来规划的,结构没把握住,人口用地指标也没把握住,那将来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怎么办?

如何处理改进目前的交通规划?

首先我个人认为,将来传统规划的结构关系,必须向新型规划转变。传统的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产业做一个专题,然后来指导综合交通规划,未来的规划应该是研究好对外交通设施、产业集聚布局和城镇体系之间的关系,协同好这个城市群层面的关系之后再来解决中心层面的关系。

传统交通规划是来自于美国,是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交通模型做方法,但是美国那个阶段推出的时候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已经完成,美国城市空间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但是在我们今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间结构巨大调整,人口产业快速集聚,所以我们的交通需求、人口产业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是没法预测的,再拿着一个极其不靠谱的需求做自己的方向,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

第二个我们的交通需求基础是重力模型,而城镇化是一个时空综合的动态过程,一个静态的数据方法,怎么可能解决一个动态的过程?方法有问题,所以在新型城镇化下,应该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把交通产业空间一系列重大基础要素实例出来,然后进行城市群层面上重大要素的协同,再解决好城市的骨干交通网络,这种需求的重点是解决好趋势判断和一个需求的把握,模型评价用于传统的城市各种专项规划里空间结构比较稳定、人口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解决那一部分的问题。具体来看,在基础研究部分,需要把城市群空间特征、产业特征、交通特征梳理出来,按照协同模型看,存在哪些问题,在城市层面上也要处理好交通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另外衔接把这一系列问题总结好,同时要对外交通、产业布局是怎么互通发展规律,这种好的规律要在未来发展中延续下去。

交通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两年前在深圳讨论深圳交通体系规划,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深圳交通体系规划,首先要解决好全球化下国际视野的问题,深圳过去三十年是依托香港接入全球,但是三十年发展,深圳机场已经超过香港,这些设施要和全球哪些点建立联系,这是在我们综合交通规划体系里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视野,对城市群这些重大交通设施,比如说北京机场,很多人可能有争议,但是北京新机场是处于三大经济走廊的位置,我们的新机场将来很可能是全球最大机场,和我们经济发展关系怎么处理,在区域市场和北京产业布局调整,空间结构重新构造,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对产业方面要有新的思考。将来根据产业划分,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哪些产业是要面向全球,哪些产业面向全国,哪些产业面向地区,相应的网络怎么支撑好。

同样,城镇空间上也要有经济学,全球视野空间价值的识别,在综合交通网络上如何结合我国已经布局的东西,在我们的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和产业功能的调整、城镇的空间的调整在空间上做好协同,做好落实,这是要重点解决好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新型城镇化里也有很明确的解读。城际网络上如何解决对中小城市的带动也是需要考虑的。

接下来看大城市,骨干的交通网络和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和城市两网两枢纽,是快速轨道网、运输体系怎么把握。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客运枢纽体系应该和城市中心体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同,货运要和产业集群区结合起来,快速路网应该支持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轨道网应该去集聚城市功能的重构,也就是说城市主要人口产业都应该集中在轨道沿线轨道站点周边来,这样才能建设好综合交通枢纽的问题。

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结合新型城镇化有可能出现哪些方向?

未来新的趋势,我们的创新,是要跨界融合,跨学科跨专业。在新型城镇化里需要考虑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空间和交通网络,是为了提高土地所代表的空间,交通所代表的基础设施稀缺资源的配置。从城镇化、空间规划的角度看经济,是为了优化生产、消费等活动的空间结构,这两个视角只有相互融合,才能解决好未来城镇化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野下,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互联网大数据,除了解决好今天城市怎么不堵车,人出行怎么高效之外,我认为智慧城市应该包括三方面,智慧城、智慧市,智慧人。其实将来很多方向都应该起码有另外一个思考,让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让空间组织更有效率,如何节能环保,如何低碳,我觉得这是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结合最近新的发展也能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出现,它实际上已经宣布了电话叫车业务可以进入历史了。

今天各个城市也在探讨定制公交,以前的公交规划,是按照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我安排好线路,你愿意坐就来坐,不来坐没人管。但是定制公交呢,乘客可以提需求。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定制公交和打车的APP结合,头一天晚上你登陆平台,说明天早上从哪儿坐到那儿,那公交车只要达到一定客流就可以组织线路。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如果全面普及商用的话,它会带来两次革命,第一对汽车产业的革命,将来很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汽车了,因为你拥有车的时候,通常看来这辆车一天使用不会超过两个小时,22个小时的成本是荒废着,第二对城镇化,对将来的发展来讲,城市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道路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停车场,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同样在货流上,电商的出现也告诉了我们新型城镇化有更多的东西。以上这些方面如何和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好共赢、创新的问题。

最近我们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在4月19号中国城市高峰发展论坛上,在徐主任的见证下,已经成立了智慧发展联盟,欢迎大家在智能交通方向的和城镇化结合,我们也可以互相携手共进。根据国家职能的调整,发改委城市中心的综合交通院也在这个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进一步强调新型城镇化和各个专业规划的结合,交通方面非常明确的讲到,综合交通规划和国民经济规划的结合,所以我们这个机构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将致力于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的发展规律探索,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的规划、基本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这儿我想多讲一点,因为我今天可能讲的很多理论方法,是传统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大家对这一点有新的认识,或者和我说的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私下多展开交流,因为好的思想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最后借用创新理论大师总结的一句话,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根据作者在第五届中国智能运输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第1部分: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第 1 题:远古时代“城镇化”的主导形式是()。

A.部落国家B.城邦国家C.奴隶国家D.民族国家

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2 题:以下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论支撑表述正确的是()。

A.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B.与“传统城镇化”本质区别而言

C.以第三产业为支柱

D.借鉴欧洲国家大都市的实践经验

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3 题: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表述正确的是()。

A.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理念

B.将全省城镇化的重心转移珠三角地区

C.将城市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D.以上表述都正确

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D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4 题:世界“城镇化”进程进入了“工业化”,推动“城镇化”新阶段的标志是()形成。

A.手工业城市B.农业城市C.工业城市D.商业城市

 正确答案:C 用户答案:C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5 题:马克思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中,以“交往”的起源和扩大为主线,全景式的阐述了城镇化进程的全貌。

A.马恩B.凯文·林奇C.塞尔D.恩格斯 

 正确答案:D 用户答案: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6 题:广东省城镇化的重心应转移至()地区。

A.珠三角地区

B.粤东西北地区

C.南粤地区

D.沿海地区

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7 题:关于三种“磁力”表述正确的是()。

A.左边的磁铁:城市-靠近大都市发展,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B.右边的磁铁:乡村-缺乏社会性,具有土地闲置、缺乏娱乐等乡村问题

C.下面的磁铁:城市-乡村相结合,发展经济,减少绿地、物价高

D.以上表述都正确

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B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8 题:17世纪中叶之后,“商业和工场手工业地集中于()国家。

A.英国B.雅典C.美国D.德国 

 正确答案:A 用户答案:A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2部分: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第 9 题:凯文·林奇将城市的“功能的模式”归纳为()。

A.城市是独特的历史现象

B.城市是人类聚落的生态系统

C.城市是一个相互关联的决策系统

D.城市是一个矛盾斗争的舞台

 正确答案:A,B,C,D 用户答案:A,B,C,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10 题:经济腹地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形态经历()阶段。

A.区域工业化起步阶段

B.区域工业化成长期阶段

C.区域工业化成熟期阶段

D.区域的后工业化时期阶段

 正确答案:A,B,C,D 用户答案:A,B,D 人工评卷:半对;得分:3.75分 试题解析:

第 11 题:城乡之间的3个“等值化”包含()。

A.城市公共服务和经济发展基本等值

B.投入农业和投入其它产业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等)的回报应基本等值

C.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基本均等

D.城市常住人口和农村常住人口的社会地位完全平等 

 正确答案:B,C,D 用户答案:B,C,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12 题:13至14世纪出现于德国沿莱茵河各城市的“莱茵同盟”以及后来的“汉萨同盟”,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意大利城市国家,都是这一时期城市复兴和发展的典型标志,这些重新复兴的城市里,城市生活包括那些要素()。

A.贸易B.农业C.市民D.市政府 

  正确答案:A,C,D 用户答案:A,C,D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3部分: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一)()

第 13 题:在老城区的改造上可以不必考虑保留老城区的特色文化、特色建筑等。

 正确答案:错误 用户答案:错误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14 题:所谓“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

 正确答案:正确 用户答案:正确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15 题:目前已成型大都市连绵区有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特区。

 正确答案:正确 用户答案:错误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16 题:经济系统由社会分工与经济联系构成的各类经济网络构成。

 正确答案:正确 用户答案:正确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17 题:高德步认为:城市运动,比任何其他中世纪运动更明显地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逝和近代的开端。

 正确答案:错误 用户答案:正确 人工评卷:错误;得分:0分 试题解析:

第 18 题: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规律,也是人类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

 正确答案:正确 用户答案:正确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19 题:城市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复杂系统。

 正确答案:正确 用户答案:正确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 20 题:3月16号,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 正确答案:正确 用户答案:正确 人工评卷:正确;得分:5.0分 试题解析: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与思考

作者:龚关 来源:人民论坛 添加日期:14年04月10日

【摘要】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但当前的城镇化进程仍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任务。文章在阐述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基本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 发展经验 政策建议

城镇化两次出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一次出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的相关章节中,强调让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载体;另一次出现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章节中,指出城镇化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决策层对城镇化给予如此高度的关注,恰恰说明城镇化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回顾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镇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1978~199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农村改革为起点,以全面开放为主要动力,1984年,国家出台了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政策,开启了政府对劳动力流动政策的改革。城镇化率从17.9%提升至27.5%;第二阶段为1992~200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起点,以城镇土地市场化为主要动力,克服了城市建设资金不足和就业容纳能力低的限制,城镇化率从27.5%上升到39.1%;第三阶段为2002~2012年,该阶段的城镇化以产业升级为基础,以政府经营土地为主要动力,多元化协调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成为指导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针,城镇化率从39.1%上升到51.3%。①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②

第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③

第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美、日城镇化的发展经验

虽然美国、日本已经进入城镇化的后期,但他们在城镇化进程中所走过的道路,可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经验。

美国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2011年,其城镇化率已经超过85%,基本达到城乡一体化。美国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没有单

一、孤立地进行城镇化建设,而是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协调发展,走出一条以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为城镇化发展内在动力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一是通过工业化引导大量劳动力从传统的农业转向工业和服务业,通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为推进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协调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发展联动机制,重点推进城镇化的内生增长模式,为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活力。

三是通过信息化用产业的升级改造来提升城镇化发展的水平。此外,美国在其城镇化过程中既强调市场的作用,也重视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把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推行双轮驱动政策。

2011年日本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91.1%,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位居世界前列。日本城市化突飞猛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日本也是以工业化的发展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有力地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率与人均GDP和工业产值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但是日本在进入城市化饱和阶段之后,第三产业逐步取代了传统工业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推动力,城市也随之由产品制造中心转向金融、信息、服务中心。

二是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日本形成了以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为主导的城市群,集中了日本70%的人口,为了解决日益紧张的资源、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颁布了《青年振兴法》、《促进不发达区域发展法》、《促进新工业城市建设法》等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力的推动了日本城市群的均衡发展,东京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的23%。在此期间,日本政府还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从1960

年的841亿元增加到1975年的9685亿日元,日本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使得更多劳动力愿意离开农村,到2012年,日本20%以上的人生活在农村,但农民只占到全国居民的4%。富裕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④

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暴露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的潜能有限。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1.3%,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城镇化率相比,中国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大部分学者、官员普遍认为,城镇化将继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找工作,中国经济未来二十年仍然可以保持8%的增长速度。但是假如中国的城镇化数字并不像官方公布的那样会有更多年轻人进城务工,那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点又在何方?目前官方统计城镇化率是按常住人口划分的,城镇人口包括户籍人口和城镇常住人口(居住超过6个月)。这种划分方式,一方面容易忽略城市流动人口,少算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容易混淆农村全职和兼职人口,多算农村人口。如果城镇化不以常住人口的概念来划分,而是以“城镇非就业人口”加上“全国非农业就业人口”除以总人口来计算城镇化率,则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这就意味着未来城镇化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向前的动力比较有限。

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下降。衡量城镇化发展的潜力大小,关键是看制造业和服务业能为农民进城提供多少就业岗位。2011年我国三大产业的从业人员分别为2.66亿人、2.25亿人和2.72亿人,从占比来看,制造业和服务业从业人数偏低,农业从业人数过高。从市场需求来看,制造业需求最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次之。在制造业中,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的职位需求大幅高于各行业平均值,这表明我国制造业正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转向现在的知识密集型,对员工的技术能力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要想进入制造业必须经过专门的技能培训。此外,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美国提出制造业回流计划,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开始和中国争夺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这些外围因素均导致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吸收能力大幅下降。⑤

失地农民就业难。由于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逐渐扩大,大量的农业用地被征用为非农业用地,造成大量农民失去土地。土地征用1至3年之后,60%的补偿款被农民用于建房、还贷、医疗消费、治病和消费。高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农民仍然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失去土地之后,他们的农业生产技能也就失去了用武之地,在城市寻求工作也会更加困难,失地就等于失业。因此如何让众多失地农民稳定就业自然成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之一。⑥

夹心层的新一代农民工处境艰难。流动的农民工人口是中国城镇化的主要演变群体。最早一批的农民工大多只是城市的过客,他们接受最脏、最累、最危险的工作,省吃俭用往农村老家寄钱,对他们来讲,家才是自己的归宿。而现在占主导地位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的受教育水平远高于上一代农民工,他们期望能留在城市生活,改变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身份。但他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情况是:

一方面,与城市劳动力相比,他们的教育水平仍然很低,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所需要的时间和经济承受力,再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低工资和社会保障的缺乏以及高房价让他们无法在城市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们普遍缺乏农业生产经验,让他们回家务农已经不太可能。因此,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技能培训并积极引导返乡创业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⑦

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建议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户籍管理制度。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城市提供的福利和公共服务远远高于小城市,假如可以找到解决进城农民户籍问题的有效路径,无疑将极大的推进城镇化进程。而在我国现行的财税体制下,要求一线大城市开放户籍几乎不可能,因为这将带来巨大的财政支出,地方政府根本无力承担如此巨大的开支。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出,中央政府不会给予更多的帮助,均以本辖区户籍人口为基础,所以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新增的流动人口,会给地方带来巨大的财政压力,例如基本养老金、教育支出等。如果现有的财税体制不做重大调整、户籍不开放,那么未来没有多少农民愿意去城镇发展,为此,中央政府在实行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应该重点考虑当地流动人口状况,调整纵向、横向的财政关系。⑧

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的起点和支点是农业的现代化,集约、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是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化的必要条件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深入,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使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发展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一是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二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和劳动生产率来提高农民收入和财富。发展我国现代农业的关键是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完善生产模式、加快产业化经营,具体表现为土地规模化,农业机械化、养殖(种植)规模化、绿色农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通过经营方式转变,大幅提高土地利用能力,为实现城镇化提供起点。

工业化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工业化的大幅提高会极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在城镇化过程中,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的不同,因地制宜的发展工业,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工业布局,增加就业岗位,使城镇化与工业化达到良性互动。城镇化进程中的工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根据产业基础、区位特征等条件,发展符合本地区发展的产业,扩大农民创业空间。二是制造业的转移与升级,中西部地区利用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东部地区则应该从低端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尤其是向生产性服务业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城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服务业的发展作为支撑,否则会出现偏低城镇化的现象。如我国西部城镇化率偏低,服务业落后也是主因之一。⑨无论是上文提到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还是中等收入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服务业在这些国家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逐步提高,美国和日本在80年代表现的更加明显。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仅为43.1%,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经济体,而我国城镇化率也仅为51.3%。因此,城镇化的过程也是我国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过程,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远高于工业和农业,而且人均资源消耗量比较低,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人口聚集也必然会推动服务业的发展,随着大量人口从农村进入到城市,餐饮、娱乐、商业、交通等生活性服务业的需求都会大幅增加。

努力提高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发展城镇化的基础保障。只有从制度上保证、政策上支持、内容上创新、建立农民工培训的长效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民工技能水平的提高。一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应该制定有关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法规,推进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法律化、制度化。二是加大培训的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农民工专项培训基金,并引进社会资金投入到农民工的培训中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免费帮助初中毕业的学生到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参加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职业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建立农民工培训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及时公布劳动力市场需求状况的信息,帮助农民工有针对性的选择培训内容,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法规上的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和企业介绍服务。只有解决好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作者为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注释】

①李浩:“城镇化率首次超过50%的国际现象观察—兼论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及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

②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

③曹文莉,张小林,潘义勇,张春梅:“发达地区人口、土地与经济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第2期。

④刘立峰:“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13年第5期。

⑤李静,刘英基:“城镇化进程中的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⑥朱莉芬,黄季焜:“城镇化对耕地影响的研究”,《经济研究》,2007年第2期。⑦温铁军,温厉:“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7期。

⑧张翼:“农民工„进程落户‟意愿与中国近期城镇化道路的选择”,《中国人口学》,2011年第2期。

⑨王娟:“西部地区加快城镇化体制和政策研究—以成都统筹城乡改革试验为例”,观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

《宏

下载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新型城镇化总论 测试题 答案1、 田园城市理论是由( )提出。 C. 埃比尼泽·霍华德 2、 3、 4、 5、 6、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是( )的集聚与扩散。D.......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参考答案

    2014公需培训《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考试答案一、单选题1.“多予、少取、放活”中的“放活”是指( )。 正确答案:A.搞活农村市场,促进农民增收?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

    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如何推进城镇化发展 兽医学院 陈嘉琪 201330730502 我国城镇化的历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其不仅可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农民生......

    三位一体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三位一体构建新型智慧城市 ——专访中国智慧城市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熊垓智 ■中国城市报记者 叶中华《 中国城市报 》( 2016年05月23日第 17 版) 熊垓智,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执......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工作汇报

    X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工作汇报中共X市X委 X市X人民政府(2016年2月14日)根据考核要求,简要汇报两个方面:一、工作完成情况今年以来,我X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5篇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试题 一、单选题(共 7 小题,每题 5 分) 1、加强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到2020年在全国实行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b ),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

    关于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的心得体会

    关于《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的学习心得体会 走新型城镇市化道路,是未来城镇长远发展的战略决策,是建设幸福城镇的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构筑县域经济发展平台的关......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三)[五篇模版]

    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三)第1部分:新型城镇化实践与发展(三)第 1 题:转变城市管理职能是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 )。A. 关键B. 核心C. 本质D. 重点 正确答案:B 用户答案:A 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