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智慧城市全面起航
智慧城市深度研究:信息化与城镇化融合,智慧城市全面起航
类别:行业研究 机构: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研究员:尹沿技,李晶 日期:
2010-07-20
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推动城市信息化发展。当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在加速,而信息化进程仍处于快速发展期。我们相信,正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一样,信息化与城镇化的融合,将为信息产业带来新的推动力,也为智慧城市打开广阔市场空间。
随着各种智能化应用的兴起,城市信息化正向智能化发展,我们已进入智慧城市时代。城镇化的持续推进,随之而来引发交通拥堵、能耗增加、社会治安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大力发展智慧城市,用数字化手段统一处理城市问题,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城市信息资源,提升城市生活品质,是建设和谐城市的有效途径。
在智慧城市各领域,根据受益于城镇化加速的程度,以及市场发展前景,我们看好以下领域:
1)智能交通:未来几年将是中国智能交通发展的上升时期,预计城市交通行业IT 应用市场在2011年达到93.3亿元,未来三年复合增长率在25%以上。
2)节能建筑:中国建筑耗能已超过经济可负荷程度,节能市场巨大,预计未来几年建筑机电设备节能服务市场规模增速将保持在30%以上。
3)医疗信息化: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医疗信息化市场需求庞大,2011年医疗信息化的市场容量预计达到179亿元,且每年保持20%以上增速。
4)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需求前景十分广阔,预计未来3-5年中国数字城管的市场容量每年可达到120亿元,且后续维护与升级的市场潜力巨大。
5)B2B 电子商务: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电子商务的重要程度日渐凸显,预计未来几年B2B 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复合增长可达到39%。
6)城市安防:伴随着“平安城市”和“3111”工程的推进,国内各行业对安防监控需求激增,其中视频监控市场规模未来三年复合增长可达到24%。
在从事智慧城市相关业务的上市公司中,依次推荐:数字政通(开创数字化城管模式)、银江股份(智能交通与医疗信息化领先厂商)、达实智能(节能建筑开拓者)、焦点科技(B2B 领先厂商)、同方股份(智能建筑领先企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海康威视(视频监控DVR 领导企业)、浙大网新(杭州市民卡系统建设者,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特别提示:考虑到创业板与中小板次新股第一批限售股陆续进入解禁期,预计之前将会出现较好的投资时机。
第二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如何结合发展
《中国城市“十二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曾指出,“十二五”将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城市病”的多发期和爆发期。如今,在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城市在有条不紊的快速前进着,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病”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困扰。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蓝图的徐徐展开,智慧城市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那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有何关系,应该如何发展呢?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是战略智慧城市是实践
张福军: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是智慧城市的最好体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其实是一个:最终要达到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建设美好的生存环境。新型城镇化是我们国家的一个发展方向,而智慧城市是城镇的发展目标。没有高度智慧化运行管理的城市不能称其为是新型城镇化的城市。第二,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载体,是一种知识经济的结晶,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智慧城市是集自我创新功能、时空压缩功能、自动识别功能、科学管理功能于一身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精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合体。新型城镇化之所以称之为新型,区别于城市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运行管理功能不断的在变强大。智慧城市正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因此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驱动力。第三,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综合载体,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破解传统城镇化问题,也是一条四化融合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四化融合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来的,是指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实现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其目的是以新型城镇化为核心,促使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四化融合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综合体,而以绿色、节能、环保、安全、低碳等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恰好也能成为新型城镇化实现的一个综合载体。所以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必然是要把智慧城市这样一个综合体作为基本单元。智慧城市也确实支撑了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胡瑞敏: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高级阶段
胡瑞敏:建设新型城镇化的目的第一是要创造价值,第二是要增加就业机会,第三是要提升城市宜居程度。与传统的城镇化相比,新型城镇化是运用信息技术来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传统的城镇化,是要把城市周边的居民集中起来,通过规模效益来提高城市的效率。这与我们现在所讲的新型城镇化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关于智慧城市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我认为智慧城市可能是新型城镇化比较高级的一个阶段。智慧城市中的一些理念、系统、技术,可以在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支撑作用。
张公忠: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
张公忠:我国的城镇化不能再走畸形发展的老路。传统的城镇化是无序的城镇化,必然带来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公共安全恶性事件频发、交通拥塞、公共卫生恶化、生态环境破坏、资源浪费等等严重问题。历史经验表明,仅仅扩充城市中的基础设施数量或改善城市局部运营系统并不能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建设未来中国、实现新四化,我国必须走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即是采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深化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服务应用,让信息化和智能化遍及到城市各个行业和领域的道路。新型城镇化要能够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提高城市运营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让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更美好。“新型城镇化”是国家正式提出的一项任务,而“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型城镇化的具体体现。智慧城市并非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是一个可以实现的实体。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概括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绝大部分内容,智慧城市具有其特定的体系架构和标准系列。但具体实施时,不同地区、规模的城市(区、镇)是有区别的。
单菁菁:智慧城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单菁菁:智慧城市建设应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知道,在2006年新加坡就提出了“智慧国2015”计划,2008年IBM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在全球掀起了智慧城市建设热潮。随后日本提出了“I-Japan”智慧城市计划,韩国提出了“U-City”智慧城市大纲,美国、欧盟等国家也都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试点。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的发展趋势,并且具有战略性和前沿性。可以说,未来谁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占有先机,谁就能领跑新一轮的发展。
关志超: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
关志超:大政策之下,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都很火。同样是国家支持的简称策略,二者有以下联系: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不外乎表现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大都市的城城郊化及其卫星城市建设,二是中小城镇的城市功能和格局建设。然而,比空间扩展更为重要的则是城镇化的内在质量,而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只有通过加强智慧城市建设才得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如何结合发展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1)新型城镇化、信息化离不开智慧城市建设;2)建设智慧城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日趋成熟;3)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必须协同推进。所以,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和探索时期,应坚持理性、有序、协同的原则,明确重点,加强整合,着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价值,展望“十二.五”,智慧城市建设将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城市将转型为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镇化不断带来新的机遇,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面对智慧城市的建设浪潮,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从长计议,不断开拓创新,切切实实地将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渗透到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调发展。
邬贺铨:智慧城市与城镇化要同步走
邬贺铨:智慧城市更多的是智能技术的应用;新型城镇化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新型城镇化是一个怎样真正地把现代进城的农民工从身份与心态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而智慧城市更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来提升城市的管理效率,从而让更多的市民参与进来,两者还是不完全一样的。有些城镇化发展很完善的国家,也有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对中国而言,智慧城市与城镇化是要同时进行的,这是与国外不一样的地方。在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把智慧城市搞上去,这种构想是很好的。但现阶段看来,虽然提出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同时并没有提出一定要依靠智慧城市,但这两者并不矛盾。中央城镇化工作会提出:“要坚持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这些要求也是智慧城市所追求的。当然,如果能结合智慧城市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无疑会使我国城镇建设更加科学。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可能会在未来产生更多的需求,让更多的市民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这样来发展新型城镇化是有益的。
编后感: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商业模式创新,智慧城市建设在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上的促进作用将会日益扩大。我们应当抓住国家大力推动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良好机遇,以智慧城市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城市运转效率、科技创新能力,降低能源消耗、保持绿色生态环境,真正构建大中小配套的高质量新型城镇化体系,为人民群众营造和谐幸福、低碳高效的美丽城镇。
第三篇: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定稿)
“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城市建设运行系统的整合与业务高效协同为目标,充分运用感知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手段,对获取的有一定标准规范的城市发展建设中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发展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从而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和全新城市形态。
“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基于我市人口、法人、地理信息、宏观经济四大核心库,建成我市公共信息交换母平台系统,将各部门沉淀的信息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共享,通过现代化感知及信息通信技术进行传递,达到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信息智能化的感知和处理。
“智慧城市”建设方法:首先建成我市“智慧城市”整体框架架构,从社会管理的每个最小单元(人口、单位、社区、组织等)基础信息及可视化信息着手,建成“智慧城市”基础信息单元,集成全市各类行政、经济、便民、管理等数据和视频信息,建成整个“智慧城市”公共平台。
新博经过学习和研究,研发了一套“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案,“智慧城市”建设主要由基础数据层、网络层、平台层、公共交换层、应用决策分析层、感知层等六个层面组成。
1、“智慧城市”建设基础数据层建设:主要依托人口基础数据库、法人单位数据库、GIS空间地理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四大核心数据库,进行集中部署,统一集成到市云计算中心,以便为基础数据共享交换奠定基础。
2、“智慧城市”建设基础网络层建设:主要依托市政府建设的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及各网络运行商承建的互联网,进行网络资源有效的整合,实现网络互通三网集成,形成有线网无线网并行的网络架构,为进一步实现智慧感知提供有力保障。
3、“智慧城市”建设平台层建设:主要依据于政府相关部门的信息化应用平台为集成单元,整和各部门基础数据信息、业务数据信息、可视化视频信息、基础网络架构,协同各部门业务工作的一体化部门信息化体系。
4、“智慧城市”建设公共交换母平台层建设:主要将政府相关部门的各类基础数据资源、业务信息资源、视频信息资源、监管流程资源进行标准统一的资源整合,建成全市公共信息交换共享母平台,避免基础数据重复采集,减轻基层负担,提高信息利用率、正确率。
5、“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决策分析层建设:基于人口、法人、GIS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四大核心数据库,整合各部门相关信息资源,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在政府行政服务方面,相关部门为民服务的同时,提供基础数据保障,统一标准建成为民公共服务综合平台,使得政府被动为民服务转变为多途径、多方式、全方位的为民服务体系,让老百姓享受到“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在政府决策方面,提供真实、及时的基础数据单元,通过各类指标体系,进行有效的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为政府各类决策提供客观正确的分析模型。在百姓诉求方面,居民可以通过各部门提供的各类服务载体及资源,不限时间空间的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诉求反应,相关部门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到居民的需求并做好答复和服务处理,畅通了与民互动的渠道,拉近了政府部门与居民的关系,为建设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6、“智慧城市”建设感知层建设:这个层面是“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展示层
面,体现出“智慧城市”建设意义和目的。通过基础数据层、网络层、平台层、公共交换层、应用分析层的基础工作的整合和集成,领导及政府相关部门、居民老百姓就可以依据有线网络、无线网络,通过电脑、手机、PDA、数字电视、电子显示屏、触摸屏等展示终端进行主动信息的索取和政府服务信息的推送。老百姓关心的如:物价水平情况、交通拥堵情况、食品安全情况、治安管理情况、医疗排队情况、民生保障情况、天气气候情况等等完全实现居民自助服务,真正实现“智慧城市”的建设目标。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交通
张国华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综合交通研究院院长
诺贝尔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讲过这句话,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镇化。交通和我们的城镇化到底是怎么结合的?今天重点来谈这个问题,在交通城镇化较好的情况下,高科技和城市结合,这才是未来智慧城市发展的方向。
交通与城镇化是什么关系?
首先看城镇化,简单说城镇化是人口第二、第三产业向城镇高度集聚,世界经济主要发达国家都是这样的情况。回头看我们国家为什么提出信息产业化?这要回顾一下我国过去六十年的发展,头三十年我们通过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农支工建立了一个基本模式,城镇化有连续16年保持在17%,国民经济进入了崩溃的边缘,所以我们进入了后30年,迎来了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我们成为了世界工厂,去年的城镇化率达到53%。但是请大家关注,这里面有17%,1/3左右的非户籍人口是享受不到城市的美好生活。这个数据背后是什么?我们过去的城镇化是以低价的工业用地,低价格的劳动力成本,低价的环境成本,靠低价的成本竞争,进入了全球的产业体系。我们的城镇化模式上,是靠高价的居住用地,高价的商业用地,对冲低价工业用地,完成城镇化基本模式。但是今天在环境污染的大背景下,北京危机、华北危机、大江南北危机,我们走不下去了。一个国家要进入一个真正的、现代的、成功的国家,它的发展路径是靠成本竞争转向投资导向,其实我们国家很多地区都已经走到这个阶段,但是投资导向是有报酬递减的,投资越大后来带来你的经济增长、反馈的效率是越差,所以中央政府提出来要走向创新导向,这对未来的城镇化是什么?就是要走向一条新路,我们的产业要转型要升级,要找到高附加值的产业,对应的应该是相对高价的工业用地,相对低价的居住用地,相对高价的商业用地,采用这种新的转型模式,去解决我们的城镇化。我们新型城镇化的框架里有非常全面的要求,但是我个人认为,如何解决好我们的产业升级转型的问题,解决好我们进城就业和住所,是将来我们落实好人口城镇化两个关键基础,其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都是同属于二者的附属物,这个是看我们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
再一个看交通和城镇化,也就是说交通和我们土地利用的规划是怎么样的?从交通规划的学科诞生第一天起,就在强调交通和用地的结合,所以有了交通土地利用的一体化,有了交通引导城市TOD,有了今天的公交都市。但是作为一个从事城市规划领域内十多年工作经历的人,我必须很冷静的告诉大家,交通规划和城市规划,是两张皮,更多是现在不断纠结,为什么?因为这两个学科都没有把握好产业是我们城镇化的源泉,我们今天看到的城市失败,无论说低碳率,还是国内现在有几个鬼城,都是因为产业不行。我们很多政府都特别重视产业规划,但是从全球看来,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区,他的发展是按照他的产业规划去发展的,大家第一反应产业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它的市场经济规律体现在哪儿呢?体现在产业的成长规律,产业的空间组织规律,产业的价值链条的组织规律,这里面我们可以简单的先记一下这句话,基于不同的经济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产业的变迁是重塑城镇空间的关键力量,产业与交通之间动态协调机制,应该是将来下一步追根溯源掌握好的规律。
交通产业空间是怎么协同的?
首先从历史的大尺度上来看,从码头城市、港口城市、铁路城市、汽车运输时代的多中心形成,到今天航空和高铁所代表的综合交通枢纽,从历史上能看到这个规律,就是产业升级是相伴而成的,这里面我们交通都会有很大的作用。但是有了这么一个大的认识还是不够,我们需要从微观上再来看,经典的三个产业的区位论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的问题。
比如说农业区位论,讲的是离城市越近,我附加值更高,越远我是附加值越高的农业;同样工业区位论告诉大家是交通指向工业基本格局,劳动力指向带来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的偏移;从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商业和服务业务位论。有了这三个理论的判断,无论从历史的尺度,还是从我们经典理论的尺度,交通跟产业都是有很密切关系的。
但是有这样的理论还是不够的,这就是新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家克鲁格曼的反思,主流经济学忽略产业经济的空间区位,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报酬递增和垄断性竞争。同样他还有第二大反思,新经济地理学深受一种诱惑之害,即关注于最容易建模的东西,而不是实践中可能最有用的东西。我们从他的两大理论看我们过去很多工作的困惑,首先看这两种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克鲁格曼的两大理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第一,传统的经济学在研究产业和空间的关系。他认为产业在空间上是均制分布的,产业和空间是完全竞争的。这样带来的情况是,我们今天所用的预测模型,都是来自于传统的经济学预测模型,三种条件决定了预测模型一定是线性的增长。但是克鲁格曼告诉我们,在今天全球化和国际贸易体化的大背景下,产业在空间上是高度集聚的,因为集聚之后基础设施的共享效应,产业分工合作,产业链条之间的匹配效应,产业知识信息环节的学习效应,带来了极大的报酬递增,并且在我们的空间上形成了隆重性的空间,这三个条件告诉了我们什么?我们地区一旦进入这个阶段,你的发展一定是非线性的,是指数性的。所以按照这个理论能看到,在过去快速城镇化过程中,我们的城市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还没有哪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人口没有不被连续突破的,我们主要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预测,五年下来基本上都完成了20年的事,我们城市主要交通指标,我们的机动化的水平,我们的轨道水平。比如说汽车,2005年的时候国内外的人对中国汽车产业都是非常关注的,他们的预测是中国到2014年超过日本,2019年超过美国,但是中国汽车产销量2009年就超过美国了,用这个方法能看到未来需求预测的东西。
第二,这三种传统的工业需求和新的经济学告诉我们,产业和交通是有紧密关系的。产业集聚和我们运输成本是有紧密关系的,但是克鲁格曼也反思了,他太多关注数学建模的东西而忽略了实际的东西,因为在快速发展阶段,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产业布局,交通设施的布局,在空间上如何协同,这是一种定性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定量的关系,有了这个方法之后,我们来看运输成本和产业之间是什么关系。
按照定性来分,我们的运输成本可以分为经济成本、时间成本、时间和经济兼顾的成本,对应着三种类型的产业。第一种资源能源型的产业,这类产业的运输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通常达到30%以上,所以这类产业的布局都是跟着货运铁路和港口走的,我国钢铁重工业的产业基本上都在沿江沿海港口区;第二类资本运输产业,快速从工厂门口进入客户门口,能实现这种方式的就是汽车和公路运输,所以我国大量的经济开发区都是在高速公路沿线普及的;第三类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就是信息要快速流通,互联网的企业在2000年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用新的网络技术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是对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人和人面对面的交流,是没有哪一种方式所能取代的。对应的就是什么?高铁和航空,所以我国的航空和高铁,都是超快速的发展。比如说高铁,刚刚通车的时候,很多人还在反思,说我们的高铁太超前了,但是现在经常碰到提前好几天高铁票买不到,这也说明了产业和交通的关系。
有了这三组关系再看过去的城市规划有什么问题?
在新型城镇化推出之后,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划进入了一个深刻的反思期。比如说以北京为代表的,当时是国务院总理温总理批示的,政府组织依法办事等等24个字的全面指示,这次规划的编制,能想到知名的专家定级的智库机构全都有参加,但是十年实现下来,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空间结构,依然看不到,因为它的产业空间不是这个,交通空间也不是两轴两带多中心,所以北京市规划委对这个空间结构在今年年初有很深刻的反思。
从全国来看,总体规划对于人口用地等规模的把握能力已经基本上丧失,对结构性空间的整体控制能力,是显著下降的。也就是说在我们经济发展地区,还很少有一个城市的发展规划是按照原来规划和结构发展,这是为什么?指导城市最主要的一个规划就是城市总体规划,我国主要大城市的总体规划是需要到国务院批的,但是从编制办法里看交通产业空间如何把握,更多的从体系上来讲,综合交通规划是以服务于城市总体来规划的,结构没把握住,人口用地指标也没把握住,那将来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发展,需要面临一个问题,就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怎么办?
如何处理改进目前的交通规划?
首先我个人认为,将来传统规划的结构关系,必须向新型规划转变。传统的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核心,产业做一个专题,然后来指导综合交通规划,未来的规划应该是研究好对外交通设施、产业集聚布局和城镇体系之间的关系,协同好这个城市群层面的关系之后再来解决中心层面的关系。
传统交通规划是来自于美国,是以交通需求为导向,以交通模型做方法,但是美国那个阶段推出的时候是美国五六十年代,美国城市化、工业化已经完成,美国城市空间进入比较稳定的阶段,但是在我们今天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空间结构巨大调整,人口产业快速集聚,所以我们的交通需求、人口产业等一系列基础数据是没法预测的,再拿着一个极其不靠谱的需求做自己的方向,方向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
第二个我们的交通需求基础是重力模型,而城镇化是一个时空综合的动态过程,一个静态的数据方法,怎么可能解决一个动态的过程?方法有问题,所以在新型城镇化下,应该用新的方法来解决,那就是用空间分析的方法把交通产业空间一系列重大基础要素实例出来,然后进行城市群层面上重大要素的协同,再解决好城市的骨干交通网络,这种需求的重点是解决好趋势判断和一个需求的把握,模型评价用于传统的城市各种专项规划里空间结构比较稳定、人口不会有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解决那一部分的问题。具体来看,在基础研究部分,需要把城市群空间特征、产业特征、交通特征梳理出来,按照协同模型看,存在哪些问题,在城市层面上也要处理好交通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另外衔接把这一系列问题总结好,同时要对外交通、产业布局是怎么互通发展规律,这种好的规律要在未来发展中延续下去。
交通规划要注意哪些问题?
两年前在深圳讨论深圳交通体系规划,我曾经讲过一句话,深圳交通体系规划,首先要解决好全球化下国际视野的问题,深圳过去三十年是依托香港接入全球,但是三十年发展,深圳机场已经超过香港,这些设施要和全球哪些点建立联系,这是在我们综合交通规划体系里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国家视野,对城市群这些重大交通设施,比如说北京机场,很多人可能有争议,但是北京新机场是处于三大经济走廊的位置,我们的新机场将来很可能是全球最大机场,和我们经济发展关系怎么处理,在区域市场和北京产业布局调整,空间结构重新构造,也需要我们处理好。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对产业方面要有新的思考。将来根据产业划分,信息密集型的产业,哪些产业是要面向全球,哪些产业面向全国,哪些产业面向地区,相应的网络怎么支撑好。
同样,城镇空间上也要有经济学,全球视野空间价值的识别,在综合交通网络上如何结合我国已经布局的东西,在我们的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和产业功能的调整、城镇的空间的调整在空间上做好协同,做好落实,这是要重点解决好的,所以我们能看到新型城镇化里也有很明确的解读。城际网络上如何解决对中小城市的带动也是需要考虑的。
接下来看大城市,骨干的交通网络和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用地布局,和城市两网两枢纽,是快速轨道网、运输体系怎么把握。合理的关系应该是,客运枢纽体系应该和城市中心体系,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协同,货运要和产业集群区结合起来,快速路网应该支持城市空间拓展,快速轨道网应该去集聚城市功能的重构,也就是说城市主要人口产业都应该集中在轨道沿线轨道站点周边来,这样才能建设好综合交通枢纽的问题。
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结合新型城镇化有可能出现哪些方向?
未来新的趋势,我们的创新,是要跨界融合,跨学科跨专业。在新型城镇化里需要考虑的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空间和交通网络,是为了提高土地所代表的空间,交通所代表的基础设施稀缺资源的配置。从城镇化、空间规划的角度看经济,是为了优化生产、消费等活动的空间结构,这两个视角只有相互融合,才能解决好未来城镇化的问题。基于这样的视野下,今天的移动互联网、车联网、互联网大数据,除了解决好今天城市怎么不堵车,人出行怎么高效之外,我认为智慧城市应该包括三方面,智慧城、智慧市,智慧人。其实将来很多方向都应该起码有另外一个思考,让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让空间组织更有效率,如何节能环保,如何低碳,我觉得这是新的发展方向,特别是结合最近新的发展也能看到一些新的趋势,滴滴打车、快的打车的出现,它实际上已经宣布了电话叫车业务可以进入历史了。
今天各个城市也在探讨定制公交,以前的公交规划,是按照这种计划经济的模式,我安排好线路,你愿意坐就来坐,不来坐没人管。但是定制公交呢,乘客可以提需求。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定制公交和打车的APP结合,头一天晚上你登陆平台,说明天早上从哪儿坐到那儿,那公交车只要达到一定客流就可以组织线路。从城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如果全面普及商用的话,它会带来两次革命,第一对汽车产业的革命,将来很可能不需要这么多汽车了,因为你拥有车的时候,通常看来这辆车一天使用不会超过两个小时,22个小时的成本是荒废着,第二对城镇化,对将来的发展来讲,城市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多道路了,也不需要那么多停车场,这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同样在货流上,电商的出现也告诉了我们新型城镇化有更多的东西。以上这些方面如何和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化、移动互联网,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相信大家都会解决好共赢、创新的问题。
最近我们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在4月19号中国城市高峰发展论坛上,在徐主任的见证下,已经成立了智慧发展联盟,欢迎大家在智能交通方向的和城镇化结合,我们也可以互相携手共进。根据国家职能的调整,发改委城市中心的综合交通院也在这个大会上正式成立了,国家发改委下一步将进一步强调新型城镇化和各个专业规划的结合,交通方面非常明确的讲到,综合交通规划和国民经济规划的结合,所以我们这个机构根据发改委的要求,将致力于交通产业空间协同的发展规律探索,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等一系列发展的规划、基本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在这儿我想多讲一点,因为我今天可能讲的很多理论方法,是传统教科书上看不到的,大家对这一点有新的认识,或者和我说的有不同的认识,我们可以私下多展开交流,因为好的思想是在交流中产生的,最后借用创新理论大师总结的一句话,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根据作者在第五届中国智能运输大会上的发言整理)
第五篇:加强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
加强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化网络为载体,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可以有效地解 决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短缺课程的开设与开好,促进农村学校和学科教育的均衡发展,对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有着重大意义。
2012年11月,我校有幸被教育部批复为首批教育部信息化中小学试点学校,开展《深入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课题研究,至今已有一年六个多月时间,现以“信息技术有效融入美术教学应用”为案例,呈述如下:
我 校坐落于黄山市汤口镇,是典型的山区。学校小学部有学生1100余名,有四个完小,三个教学点,共计45个班,在编在岗教师68人。我们根据地域办学实 际,地大面广、点多学生少,教师少课程杂的特点,遵循“整合资源、相对集中、服务点校”的原则,注重资源整合和服务聚合,紧密围绕服务“学生有效学习” “教师有效教学”这一主线,创新服务方式,强化服务功能,以国家、我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其它省市可用网络资源和中心校资源站为主要渠道,以信息网络 为抓手,探索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学科教学应用模式。
一、完善网络环境,分享网络资源
在 加强全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制定我镇小学信息化建设长期和短期的规划,推进了全镇小学信息化建设:中心校和四所完小一个教学点在完成了光纤入网改 造工程和二个教学点接入宽带后,光纤接入的学校网速最低已经达到了20兆。汤口、山岔、寨西、冈村四所小学实现了班班通,芳村、金竹坑、大岭下教学点建有 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项目,所有学校的学生都能分享信息化下的美术教育,至此我校已完成了教育优质资源“校校通”“班班通”建设。
在 试点工作中,我们综合考虑了有关教育信息服务工程对网络、设施和人员等资源的配套要求,坚持建设、管理、运维“三统一”的原则,即统筹规划信息中心、资源 站建设;统一光纤入校入园,避免了多渠道重复投资,保障了网络安全和传输速率,并结合村校现有布局,落实各项信息化项目,达到资源充分利用和方便教师利于 学生的目的,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学生的各类需求;统一配置、培训管理人员,建立中心校、村小、教学点上下贯通的管理服务机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章制 度,明确了信息技术管理员人员和职责,规范了服务程序和内容。
二、精心组织实施,全面普及信息化知识
着 眼于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让教师共享信息化带来的成果,我们加强了信息化知识应用与技能的普及、提高等培训工作。仅2014年,我校外派教 师参加省、市、区培训36人次,中心校组织培训400余人次。通过一级、二级培训,100%教师学会使用班班通或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设备,95%的教师 会收集、整理、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制作课件,基本实现了在信息化教学应用中的“人人通”。
学校建设了一支网络管理队伍,成立了中心校信息中心组,完成了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信息技术骨干的培训工作,并运行良好。
三、强化服务功能,整合美术教育资源 为 解决农村小学地广人稀,师资缺乏,艺术类课程难开或不易开好的问题,我们坚持“方便教师,就近服务”的原则,结合中心校整体网络布局与建设,在村小建设校 校通,班班通,增容量、提网速,探索了“集约化建设、多样化服务、跨点校合作”的建设和运营模式,使农村小学没有美术老师能上美术课,虚弱的美术教学因信 息技术的融入解决了师资问题,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学校信息技术组,在保障设备正常运行前提下,将百余个光盘转到计算机储存,将分散的网络资源和国家、省、市教育资源平台做成网站、网页;美术组通过安徽省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以及其它资源平台收集、整理小学各年级美术视频、文字和图片资源,这样方便了教师的查阅与调用。
我 校14年8月对全体68名教师进行《安徽省教育资源应用平台》使用培训,并完成教师注册工作,11月完成全体学生注册工作。通过班级培训,学生了解了平台 的功能,学会操作;通过家长会、班级QQ群、微信培训,家长通过平台开展科学家教。几个月来的运作和实践,教师基本了解、掌握了平台中的资源中心和教学中 心的功能及使用。我们借助平台中的“小学影视课堂”——英语视频栏目,教学中心中的“人教数字校园”——音美和英语栏目,通过班班、家长QQ群对学生、家 长全天开放,使得教师、学生、家长三者之间相互交流得以零距离展开,同时也记录了学生成长的历程。
四、加强共建共赢,享受多元交流
在 省教育厅、省电教馆和市区教育局及电教部门的悉心关心下,我校与上海青浦区庆华小学、浙江温州南浦小学、江苏南通郭里园小学实现长三角结对学校。其后,我 们开展了一系列的线上线下共建共享教学研讨活动。2013年4月至2014年10月,四校分别在青浦、黄山、南浦和南通开展了四次线下交流活动,并通过长 三角网上交流平台和结对学校网站资源,汲取营养,丰富师生学习的内容及方式。
五、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创新美术教育模式
为了充分发挥班班通和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项目的资源,整合国家教育信息网资源和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我校积极探索、建设充实的信息中心资源,规划、建设方便快捷资源应用方式,高度融合教育信息化下农村小学美术教育。
1.利用美术网络教学视频,开足、开好美术课。
我 校为深山乡镇中心学校,完小、教学点多,无专科或专职艺术类教师,且班级多班额少,学校间距大。有的学校连一个兼修小学美术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要开足、开 好美术课实在不易。然而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校各完小各教学点通过班班通、空中课堂、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等信息技术手段,填补、丰富了农村美术教 学方法,兼职教师通过网络视频也能解决了不会上,并到能上好的问题。
尤 其是今年10月,我校建成了“在线课堂”项目,通过“主播教室”教学和“接收教室”接收,更加方便中心校与教学点的资源共享和点对点适时教学的需求。中心 校音美和英语骨干教师上指导课,教学点和村小在线收看,并共同参与和在线提问与指导。通过运作教学点的三人四人的班集体构建出视频中的大集体,增加课堂教 学氛围,提高了学生交流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方式,解决了教师资源缺乏的难题。
2.引导学生管理,方便学生主动学习。我 校为了建好信息化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施作用,让信息技术深入融入教学的魅力得到极大的绽放,各校微机室、班班通、数字化资源全覆盖项目设施对学生全 天开放,各校中高年级班级成立学生信息化设备管理小组,负责设备简单的管理和卫生,维持设备应用秩序和安全,交流、普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知识;数字化资源全 覆盖项目教学点,选拔高年级学生组建管理组,协助教师管理。由于向学生全天开放了班班通和电脑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欣赏、搜集精美的美术作品,提高了美术 学习的兴趣,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也正因为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班级设备管理小组发挥了灵活性、能动性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化技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美术自主学习能力。
(1)网 络信息资源的海量化,传递的快速化,可以丰富美术教学的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学习天地。各校点可以通过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的方式呈现信息,使 小学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和记忆。在美术教学时,我们利用网络信息容量大的特点,搜索了很多关于美术的信息让学生欣赏。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视 野,对创作起了很大作用。我们还利用信息技术的音频视频等输出信息的方法,用动画片作为导入,让学生欣赏“同伴的作品”,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活了。网 络所具有的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利于学习主体选择学习时间、内容,主动探究,支持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且充分照顾个别差异,为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自由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式学习提供保障。丰富而活跃的学习方式,激活了学生思 维,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心态和课堂教学的模式都发生了革命的变化。(2)CAI(计 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CAI课件大多以演示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 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 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生活中的线条》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 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 中的线条的美。在整个教学活动中,CAI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直观地解释了线条作为重要的美术语言产生的过程,展现了线条的魅力。
(3)激 情引趣。教师“应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旅游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想像能 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信息技术具有集声音、文字、图形、图像于一体立体地表现信息的功能,使学习情景的创设变得得心应手。
(4)整合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同时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美 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使个别化学习成为可能。“学会合作”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合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传统教学中的 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经常是一个优秀的学生讲,其他同学听,或者一个同学画,其他同学伺候,甚至剥夺了美术基础较差的学生参与绘画的权利,而且小组成员 的学习成果又不容易整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力量和智慧,便于整合学习成果。比如《古建筑的保护》中,关于故宫的欣 赏教学,让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分头搜集某一方面的资料,如故宫的历史、故宫的建筑特色、故宫的珍贵藏品„„然后综合资源,讨论幻灯片的制作方案,制成幻灯 片后再与其他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合作学习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而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似乎更善于竞争而不善于合作,所以创 设合作学习的环境对于开展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教 学系统中由于“信息技术”要素的介入,使“教师”、“学生”、“教材”这三个要素改变了原来的地位。信息技术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 具,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学习者;教材不再是物质化的文本,而是全息性的资源 总和。整合教学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5)整合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传 统教学偏重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学生强于演绎推理,弱于概括判断。而网络资源浩如烟海,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美术的许多资源,要合理处理这些信息,就需 要学生对信息进行综合归纳,需要思考判断,加以甄别,去伪存真,我们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缜密逻辑思维。当然,在上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加 强孩子们健康绿色上网学习的引导,教育孩子们主动不上、不搜、不存不健康网站及美术作品的自觉性,提升判断识别鉴赏水平。
诚 然,我们在“深入信息化与学科教学融合,推进农村小学英语与艺术教育均衡发展”课题试点研究中,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学生素养培养和学校健康发展,进行了 认真地思考,大胆的创新,积极的尝试,务实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学校资源平台建设与完善及在城域网的共建共享等方面,我们将继续努力探索,在应 用中学研,在学研中提升,在提升中创新,在创新中深入推进我校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