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最近一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负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作。地方政府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层次,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走健康的城镇化道路,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城市,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的现代化;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本地区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四个层次
赛迪顾问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催生新兴产业层面。
赛迪顾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赛迪顾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汽车档次。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四个方面
赛迪顾问认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
广泛推广CAD/CAM技术,推广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制造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或满足个性化需求。例如,利用数控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生产高、精、尖类装备产品。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工业附加值。装备制造包括飞机、汽车、船舶、通讯装备、电力装备、楼宇装备、重型机械、包装装备等的制造,各地区可以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情况,提高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例如,通过嵌入式系统使传统家电升级为智能家电,通过汽车电子设备使低档车升级为中高档车。
通过引入ERP、PDM、PLM、CRM、SCM、BI等先进管理系统,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网上采购系统,使用电子支付手段,实现网上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通过网站、呼叫中心、E-mail、即时通信软件等,快速响应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鼓励第三方建立装备制造业行业交易平台,为广大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2)推进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咨询、广告、会展、中介等相关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可以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加大RFID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在物流业的推广力度。利用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提高工业品外观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促进新产品创新,使工业设计模式走向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依托互联网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等,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数字信息传输网、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通信设施,积极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和融合应用,打造区域信息中心。
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各个环节的互动和集成,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反应的现代工业服务体系。例如,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全面构建大物流的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工业产品广告等方面的创意。积极推动电信、互联网产业、3C应用等新业务和增值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构筑设施先进、服务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广“网上会展”等新型业态,提高会展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电子金融建设,建立电子支付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研发、房地产中介等专业服务水平。推进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行业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推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手段,促进商贸经营活动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推广成熟、实用的管理软件,如ERP、SCM、CRM、BI等,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例如,宝供第三方物流信息集成平台将物流各相关环节(订单管理、运输、仓储、财务、以及基础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流程优化和重组,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以订单为主线的信息集成,进一步提升了宝供物流服务的竞争力,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成本节约,创造宝供与客户、供应商在物流供应链上三赢的局面。
(3)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产业衍生,发展新兴产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这些新兴产业,不但可以使区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发挥支撑性作用。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雷达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细分行业。也可以划分为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机械电子等产业。由于电子信息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
工业软件是指工业生产领域的专门软件,一般与硬件设备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工艺优化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生产数据实时采集软件、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等。工业软件和硬件设备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测、控、管一体化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发达国家的工业软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打破外国产品的垄断,替代进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工业设计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工业设计必须有创意,要引领时尚潮流。要深化工业设计内涵,大力发展工业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加强名牌战略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建立名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设计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创造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机制。
(4)推进信息化与节能减排的融合,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道路。
在钢铁、冶金、建材、电力、石化、造纸等行业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例如,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中,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生产作业,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建材生产设备上安装变频装置,可以有效节煤、节电、节水,减少污染物排
放。在火力发电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灰份等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使煤炭燃烧最充分。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不锈钢分公司采用能源管理系统之后,高炉煤气放散率由最初的30%下降到10%以内。目前,宝钢分公司高炉煤气放散率控制在2%以内。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吨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700千克标准煤/吨。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通过应用艾斯苯HYSYS动态模拟系统,重点对芳烃分馏、岐化单元进行了优化,结果每年节约燃料油几千吨。2007年,山水集团在大型风机上全部安装高压变频装置,年节电量达8000万度,减少循环冷却水用量300万吨。如今,山水集团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量分别比2004年减少37%、32%和34%。
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将工业企业通过信息化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收益(折合成人民币)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激励它们开展节能减排。
三、政府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四个作用
(1)理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官、产、学、研联动机制。
由当地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作,信息化主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明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要明确企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在大中型企业推行CIO制度,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统计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市场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把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
(2)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在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用地、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对于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在同等情况下,政府部门要优先采购本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明显,示范效应强的企业,在用地上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征收的税收可以一定比例返还,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给予优先权,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设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投向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工作推进,加强对该专项资金的管理。理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风险投资机制,编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投资指南,引导各类资本投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领域和区域。政府出资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以本地优势行业为重点,选择不同规模、不同主营业务的企业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单位,从企业发展的瓶颈入手,选用实用的单元技术,开展示范引导,并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成果。
(3)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相关知识传播。
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鼓励高等院校与工业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工业企业急需的信息化实用性人才。加强对信息化高级人才、复合型
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实用、有特色为宗旨,鼓励发展社会化的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对工业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广泛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信息素养。组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方面的会议、展览、培训、参观、考察等交流活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相关知识传播。
(4)重视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改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要围绕信息化与各工业门类融合的重大项目,进行配套的标准可行性研究工作,争取将标准研究制定纳入项目计划。要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需求,通过标准化工作的重点突破和标准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标准化体系。按工业门类组织编制工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鼓励企业参与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工作。努力构建并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环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联动,共同保障区域内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知识产权局要加强本部门行政执法的同时,与公检法、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坚决查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第二篇: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
潘云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导读: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
关键字:潘云鹤 两化融合 最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一些困难。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并把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挑战变成机遇?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问题,就与此相关。
此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是,美国虚拟经济发展得过分了。虚拟经济应该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谈到实体经济,我这里想讲的一个问题是,走中国工业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富有中国特色,这既来自于中国的现实需求,又来自世界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新世纪我们国家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世界各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都是根据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而提出的。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订了《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这一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到了2003年,日本推出了《电子日本战略二》,提出要发展7个领域——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欧盟于2000年制定了“电子欧洲”的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都进入数字时代,享用最先进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为支柱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以增进社会的融合。印度在1998年就提出,到2008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其战略目标是“加速推动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印度软件和IT服务业出口已达500亿美元,上述目标已经实现,其网络能力年均增长30%,所有的学校和医院、行业都实现了IT应用和IT教育。
分析表明,上述国家的信息化目标与中国都不一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最耀眼的中国特色战略。
从国情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首先,中国工业生产的规模已经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规模全世界第三,而信息、电子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位于全世界第二。我们有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现在全世界有30%的日用工业品是从中国进口的,而像电风扇、电视机、拖拉机、挡车机械等,中国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都已经超过了40%甚至50%。其二,我们的交通规模也很大,铁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全世界第三。我们的高速铁路过去为零,现在从北京到天津的高速铁路的速度是全世界最
快的,正在迅速建造的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将是全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据铁道部估计,今后5年我们所要造的高速铁路是全世界最多的。我国的高速公路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仅次于美国,发展速度居全世界第二位。我国港口已完成部分的吞吐量已经占全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的亿吨港口拥有量居全世界第一。其三,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增速很快,2006年已经超过了4000亿平方米,2007年达到4500亿平方米。
无论是制造业、运输业还是建筑业,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规模很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仍旧处在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就是物耗高、能耗高、生产环境代价高,而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低。环境和资源的全球压力,加上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三高两低”的压力也很大,困难与时俱增。我国的国内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40%,我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我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却很低。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为2490美元,大概是美国的1/19,浙江人均GDP大约到了5000美元,即使这样,也只是美国人均GDP的1/9。
再从历史来分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中国工业化的难得机遇。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以从中看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国家工业化的世界性巨浪。
第一次巨浪起源于英国。1769年,英国的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启动了动力机械化的时代。蒸汽机时代的机械化和以往靠人工和畜类推动的机械完全不一样。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1779年出现了动力发动机,1803年出现了轮船,1812年出现了火车,1825年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1829年出现了拖拉机。至今为止,人们所使用的最有效的机械,实际上都是在蒸汽机时代的那一次工业化浪潮中产生的,即使有所变化,也无非是后来把蒸汽机变成了内燃机、电动机而已。因此,由于工业化进程,英国人在100年以后,有70%的人住进了城市,英国也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工业化不仅带动了本国的工业化,而且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第二次巨浪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工业化浪潮实际上应该叫做电机化浪潮。不过,严格来说,电机化浪潮实际上不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人发明了发电机,俄国人发明了电动机,电机化最重要的两个机械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但是美国人从1876年开始发明了电话,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启动了电气化时代。仅仅有这些,爱迪生还不能启动电机化时代;爱迪生的聪明,在于他不仅发明了电灯泡,而且还在纽约使用欧洲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当时发电厂的电力传输只有几公里,即使如此,它促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供应电,能够把几平方米的范围都照亮。这就启动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电机化时代。美国人以电机化带动工业化,从而进入到汽车、钢铁、石油快速发展的时代。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美国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一次工业化浪潮对世界的贡献可谓巨大。
可以看出,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的强国,这些强国走出了自己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只有把那些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融入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且能够
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造就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业化浪潮,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在新世纪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机遇,指出了这样一个途径,希望能够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受阻的五大软肋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够强大,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信息化产品,我们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质量方面还很薄弱。例如,显示器、手机、彩电、DVD,以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我们的这些产品占全球的总量现在已经到了50%、30%、43%、80%、40%,尽管如此,2003年中国的信息社会指数程度还只是在全世界排第44位。一方面,我们的信息产品做得不错,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很不够。其中的原因何在?总体看来,我们整合和发展信息产品的水平还存在着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1、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是跟踪过分。我们太热衷于跟踪,中国人始终对西方强国存在着迷信,中国人对西方强国的跟踪意识特别强,我们希望通过跟踪西方,最后超过人家。但是人家跑的那条路是不是适合你跑,我们没有考虑过。跟踪、赶超是需要的,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开始振兴的初级阶段起到过巨大作用,但是事实证明,跟踪赶超的路不能一直走下去。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走的路一定会和西方不一样,如果和他们一样,那就一定超不过他们。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此外,就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还不足,我们往往将融合看成是局部性的战略,而没有把它看成全局性的战略,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国情、世情以及历史性挑战和机遇的意义。
2、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妨来看一看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情况。我们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设立科研机构的企业数量,除了2007年有所增加外,其他年份都在减少。这说明我们整整十年时间几乎都在埋头于生产,而很少埋头做科研与开发。从经费投入上看,我国企业对科研投入的比例是1.0%(制造业还要低,只有0.54%),而美国、英国、日本则大于10%,韩国、意大利也大于4.5%,差距非常大。不仅是科研比较落后,融合也比较落后。
实际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中各行业的问题,促进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我们现在热衷于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而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则热情不够。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要结合起来,需要做什么?就是R&D,就是研发。我们现在促进两者融合的研究经费和项目非常不够,这样的科研状况没法支撑我们去提高工业化水平。
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剑锋没有直指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所在,比企业的生产能力重要得多。中国人很注意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很不注意产品的创新。
我们以前的统计,是把本企业没有生产的产品当作是新产品,只要本企业没有生产过的、即使是模仿他人的产品也叫新产品,所以,我们的产品跟踪性很好,新颖性不够。应该看到,产品是研发能够产生利润的必由之路;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就不会产生利润,研发是体现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品牌效益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品牌?首先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研制的新产品,我们所谓的新产品都是人家研制出来的,实质上也就是人家设计出来的。如果要有自己的品牌,就一定要创造自己的产品,要把产品创新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完整的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家呼吁得很不够。知识和技术不转化成产品和工艺,也就很难抵御危机。我们从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历次风暴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产品创新应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主战场。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创新体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最传统的产品也存在着同信息产品融合的广阔空间。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抛弃原有的传统产业去发展高技术产业;我认为这种理论不完整。一方面,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从一城、一地转移到另一城、另一地;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际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就一个产业而言,只要把产品调整好,这一产业就可以变成朝阳产业。最重要的产品实际上是人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不管发生什么危机,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必需的。人最不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大概也就是飞机、电脑等。人没钱的时候可以不用计算机,不乘飞机。金融风暴来了,出去旅游可以换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吃饭、穿衣、住房、乘车。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我们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属于人类必需,一定会有强大生命力。
4、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投资较多,鼓励融合较少。
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交叉型的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要鼓励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要鼓励产、学、政的交叉融合,产、学、政合作才能创新;要鼓励创新与金融的结合,尤其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
5、信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性人才依然匮乏。
人才对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可以举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来加以说明。2001、2002年时,中国的软件业非常羡慕印度的软件业;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很快,赚了很多钱。但是到了2007年,中国软件业的数量、销售总额超过印度,这一变化很了不起。我最近查数据才发现,印度软件业的产值希望超过500亿美元,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一数据,而中国软件业的产值则到了600亿美元。但中国和印度很不一样;中国的软件业是把产品卖给了中国人自己,而印度的软件业则是把产品卖给了美国人。中国在2001年开始成立软件学院,政府对软件
业采取了特殊政策。印度人普遍使用英语,所以印度更适合软件业的发展;而我们的软件业大多把产品卖给了自己人,这和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软件学院的学生能把英语培训得更好,我们的出口软件数量有可能更多。所以,人才的培养同产业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三、工程教育缺失,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型
有产业没人才,产业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有人才没产业,人才也不可能培养起来。我国现在正在培养的工程人才,也许在10年后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因为我国现在实施着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如果我们不能抓紧这个机遇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人才,就会错过黄金时间。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同时使我们的工业有创新潜力,这样,也许10年以后我们就会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师。
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尚存在着很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很强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问题,我把它称为工程性缺失、创新性缺失、多样性缺失。
工程性缺失表现为,在教育环节上实践性薄弱,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全世界的工程教育都在反思这一问题。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考大学,所采取的考试方式令人担忧。我们的考试方式大多是选择题,一个题目给出ABCD几个答案供考生选择。这种训练方法是什么思维?面对一个事情选择对还是错,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工程的方式,不是干事情的方式。我们要干一件事情,开发一个工程,不能只回答Yes or No。工程师造桥,一种方法不行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基地不行可以打桩,没有条件可以改变条件,最终是要把事情做成。科学的方法是“对或者错”;工程教育同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但也有重大分歧。我们现在的整个教育方式中,工程训练太差。
创新性缺失表现在教育上,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授不符合工程创新的特色。当代工程创新在知识上表现为专业性、交叉性相结合。一是要有宽博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还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还要有经验;二是要有专业性,需要专家;三是要有交叉性,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交叉使用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强调“专”比较多,而强调“宽”和“交叉”则比较少。创新思想来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10个学计算机的人,尽管学科背景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学了计算机以后去从事土建,另一个人去从事工程设计,他们的想法肯定会不一样。他们相互交叉就能促成创新。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多样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有过两次曲折。第一次曲折是“文革”前,那时候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当时最多讲的一句话就是要成为“像螺丝钉那样的人”,培养人才就是针对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这样的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会破产,一旦转到另外的企业,就不适应了。“文革”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向美国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学习,大多数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现在很多学校采用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再
是专门的,这是受到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国家都需要;我们既要有企业马上就能用的人,也要有能够创新的人才、能够发表论文的人才。但是,我们还需要另外的人才,即多面手,以及符合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才。我们应该吸取欧美纯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所长,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培养出特色的人才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综上所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我们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之中。可以看到,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验,一种是理论。现在则有了第三种,即计算机科研方法。第五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已经建立起了硬件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网上服务业,后面三种行业就是信息服务业。
第三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1.本地区产业结构、规模等基本情况;
2.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的成绩;
4.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5.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
6.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工作经验。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企业、典型产品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工作计划
1.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思路;
2.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工作;
4.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建议。
第四篇: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中政府作用
纵观当今世界60亿人口中,主要工业国人口约为10亿,所占比例不足17%,而超过21%世界人口作为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高速增长,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现象,也必然产生许多人类发展史上从未经历过的挑战和问题。
1、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世界的工业化发展整体是推进城市化水平的进程,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水平呈现反方向的推动作用,欠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推进。我国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而出现,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是农村要素不断转化为城市要素和城市要素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双向互动的过程。我们从建国到改革开放的初期,由于受传统体制的约束,我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分离,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阻碍了工业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开始,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现象正在逐步消失,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适应的关系正在逐步得到确立。
2、中国的工业化道路艰难曲折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
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
1984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和农民的活力,从而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兴起了一股农村工业化潮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这是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创举。从90年代初期起,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以每年2000万到3000万的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向城市涌入。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机制初步形成,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和农村地区加入到工业的行列中。
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这一重要时期开始,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对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产业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以至于后来的对外开放成为了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器。因为中国的工业化是依靠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而获得加速发展的。
3、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工业化的推动力量。还应该看到中国仍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问题和矛盾仍很突出:供给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国内有效需求依然不足;技术创新能力薄弱、产品的附加价值低;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高;国有企业还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等等。
与很多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一样,城市化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住房拥挤、环境卫生差、周期性失业以及学龄儿童入学困难等等,这些问题危及到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社会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作出了许多重要论断,其中对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也进行了科学阐释。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臵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今天,中国工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4、从发展过程中各国政府的作用对我们的启迪
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伴相随,政府是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解决工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包括住宅问题、失业问题、疾病问题以及教育问题,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平稳运行创造条件。
二流动人口是城市化过程的必然现象,城市化过程中的一切政策都应该有利于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相对稳定地就业和生活。否则,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长期不被城市接纳,长期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徘徊,只会造成多种社会问题的积累,甚至于为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隐患。因此,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需要直面流动人口问题,通过经济
发展和制度创新积极地解决问题,才有可能使进入城市的农民逐渐在城市中稳定下来,完成中国的城市化过程。
5、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发展给我国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1)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关系
任何国家工业化的成功与发挥本国政府的积极调控作用是分不开的。在工业化进程中,各国政府必须适时采取一些必要的调控政策,才能较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有力地促进工业化革命。如美国政府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有些一直沿用至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如土地所有权还不能实现顺畅流转、专利制度等产权保护制度尚待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管理制度尚待普及,教育人才制度亟需健全等。这些都是我国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重大障碍,因此,必须加速建立和健全这些已被历史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同时,还不能忘了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对外来讲,我们还有很多幼稚产业需要保护,要理直气壮地争取发展中国家的应有权利。对内则要尽快消除地方保护、区域封锁等,加快实现全国贸易自由化,形成统一大市场,加速我国工业化进程。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是加大市场调节作用,只有通过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将工业化与城市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关键作用。因此,加速工业化必须是政府引导和市场驱动并举,国家政策投入与市场基础作用相结合,既需要“看得见的手”宏观调控,也需要“看不见的手”调节市场,以确保我国工业化进程健康发展。
(2)加快制度创新
首先就应改变不合理的政策,突出改革创新和政策调整,推动人口和要素集聚,促进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从而启动城市化能随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相应推动的动力机制。因为城市化的动因来自要素所有者对更高收益的追求,若生产要素的正常流动受到市场外力量(主要是制度和体制)的障碍,经济主体城市化的内在动力就会受到抑制,这样,城市化就难以和工业化相适应,必然导致城市化滞后。因此,政府只能通过制度创新为城市化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建立要素在区域内正常流动的制度,使要素在城乡间能合理流动并有效配臵,从而使经济主体追求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得到合理的实现。为此,政府还应积极的引导和培育市场,以便市场的作用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还要努力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形成强劲持久的城市化动力。好在我们已经开始通过改革逐步消除历史形成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这将更有力的促进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3)搞好城市化发展规划
通过政府的规划和规划的实施,整合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从而加快发展步伐。总之,整体规划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并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同时政府应具有开放式眼光,兼顾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引导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序发展。
(4)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完善公共管理机制
宏观管理上要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法治力度,严格执法,以提高整体宏观效率; 总之,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政府不能
去抢夺市场机制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而且政府应通过经济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即政府主要起引导、促进的导向作用,而市场是基础和主导。只有这样,才能既克服政府原先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不适当的角色定位所造成的阻碍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制度障碍,而且通过其角色的重新定位,不仅能更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更能以其新的制度保障和政府对城市发展的合理规划贯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并不断地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从而推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健康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在制度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发展教育、科技事业和协调区域经济、稳定经济环境、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生态平衡、实行社会保障等方面是大有可为的并能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篇:更加重视和发展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更加重视和发展信息化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
业化融合一、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提,这在我们党内还是第一次。这就要求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更加重视信息化,加快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为什么要更加重视和发展信息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丰富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时候,我们还缺少经验。由于信息化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我国还处于工业化阶段,因此有些人当时对于能否搞信息化还有怀疑。而实践表明,我国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切实可行的。“十五”时期,我国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移动电话、程控交换机、计算机等产晶位居世界第一;信息化迈上新台阶,信息化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成效日益显现,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加速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屯子政务逐步推进,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信息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我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受制于人;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问题严重,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信息化法律法规滞后于实际需要,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加强。电子信息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和被淘汰后都会对环境产生污染,电子垃圾处理也是一个问题。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二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势头更加迅猛
微电子技术向纳米级、集成系统方向发展加快,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演进,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跃升,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模拟信息技术全面向数字信息技术转变。信息技术与生物、空间、纳米等技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这些信息技术的重大突破孕育着生产力新的飞跃,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因此,强化信息技术创新、支撑现代化建设、带动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三是“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和其他领域的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降低自然资源消耗水平,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应用、传播和积累方面的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是我们正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信息化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
信息网络日益成为拓宽群众参与、倾听群众呼声、沟通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构建和谐社会,解决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安全生产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迫切要求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信息化并重并举,协调发展。
还要指出,随着全球化趋向的发展,信息化日益成为全球竞争的战略要点
全球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互联网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思想文化碰撞、战略资源争夺、政治军事较量的新舞台,加剧了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相制定和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与行动计划,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在全球信息化进程中,我国正处于被动应对向自主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既有跨越的可能,也有落后的风险。大幅提升国家信息化水平,是增加国家综合实力、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二、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党中央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江泽民同志强调:“四个现代化,哪一化也离不开信息化”。胡锦涛同志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经济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后实行信息化的,我国则在工业化过程中就发生了信息化问题。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处理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在工业化过程中促进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难度很大的战略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也是我国促进信息化发展的正确道路。但是,究竟如何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则还是需要由实践来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就是总结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从而找到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途径。我体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就是在我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社会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信息设备、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发挥信息化作用,做到既能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又能使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和信息化都能又好又快发展,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因此,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既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正确途径,也是我国发展信息化的正确途径。
信息技术有许多特点。其主要特点,一是高渗透性,它可以被应用到许多行业和领域;二是高倍增性,信息产业的生产和应用具有低消耗、高产出等特点;三是高带动性,它对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都有很强的带动性;四是高投人性,它要有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五是高创新性,它进步的速度非常快。
这些特点,使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增长、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科技进步、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具备条件时,各行业各领域都会利用信息技术。有人研究世界信息化历史后指出:“没有信息产业就没有信息革命。但是就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而言,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要比信息技术生产的影响大得多。信息技术生产是局部,信息技术应用则是全局。信息技术生产的主体仅是若干个产业部门,而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则是整个社会,整个民众”。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也说明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也就是信息技术和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相融合,实现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在工业化阶段,也就是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业化不仅是发展工业的问题,不仅是处理农轻重关系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全面剧烈转变的过程。因此,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发生在经济领域,也发生在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生活领域。我国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信息产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党中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正确战略方针,已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等方面普遍开始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和成效,既带动了工业化,又促进了信息化,从而保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顺利发展。
由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我国发展信息化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例如:
在经济领域信息化方面,工业中,信息技术在促进传统工业改造、节能降耗、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积极推进,也取得了成效。交通行业信息专网已经开始建设,有的已经完成了行业专网。农业中,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业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国78%的地市、77%的县和47%的乡镇。服务业中,信息技术在金融、旅游、民航等领域的应用日益普及,服务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电子商务环境明显改进,信用体系逐步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开始起步,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网上交易日趋活跃。
在社会领域信息化方面,我国教育、卫生、劳动和社会保障、灾害预警和救灾等领域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开始起步并积极探索建设和谐社区的途径。在文化领域信息化方面,以建设先进网络文化为重心,加强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网上传播和文化信息资源建设,企业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此外,我国电子政务已进入全面推进、深化应用的新阶段,电子政务应用成效逐渐突现,带动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提高。以上我国各个领域信息化的发展,都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表现,也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结果。
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成效的同时,在如何促进信息化发展上,也取得了很多经验教训。例如:
1.优先发展信息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信息化建设要信息产业发展来支撑,信息产业发展要信息化建设带动。
2,重视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包括用信息技术改造装备工业、改造工艺流程,加快传统产品升级换代,在流通领域引入电子商务。
3.重视用信息化技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迫切问题,尤其是工业中开发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问题,扩大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4.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家信息化技术水平,力争掌握核心和关键信息技术。
5.走低成本、高效益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立足经济、实用,向广大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服务。
6.坚持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相结合。
7.深化改革,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网络资源,促进互联互通。
8.促进区域、城乡的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信息化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信息化建设。
9.坚持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相结合,寓军于民。
10.把信息安全摆在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位置。
以上总结远不全面,但这些经验都值得吸取。
为了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信息化发展,必须认真学习和贯彻十七大精神。十七大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八项措施。实现这些措施都要求大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信息化发展。十七大报告还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加快推进社会建设,开创国防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等任务,这些也都要求重视和发展信息化。我们要紧密结合十七大提出的各项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信息化发展。发展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
1.大力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融合,积极发展面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信息服务,提升工业各部门和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加快服务业信息化,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2.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和社会事业信息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丰富网络内容,倡导网络道德,建设网络文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壮大核心基础产业,培育优势骨干企业,加快软件产业发展,做强做大信息产业。
5.加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支撑能力。
6.强化信息安全保障,推动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完成这些任务是艰巨的,也是可能的。我们—定要努力完成这些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保证信息化持续健康陕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