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时间:2019-05-14 11:0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篇:《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评 定 管 理 办 法

(试

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2014年12月15日

目录 适用范围.................................................................................................................1 2 评定管理组织.........................................................................................................1 3 评定机构要求.........................................................................................................1 4 评定人员要求.........................................................................................................2 5 评定管理平台.........................................................................................................2 6 评定程序.................................................................................................................3

6.1 初次评定.......................................................................................................3

6.1.1 受理评定申请.....................................................................................3 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3 6.1.3 实施评估审核.....................................................................................4 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5 6.1.5 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6 6.1.6 给出评定结论.....................................................................................6 6.1.7 评定决定.............................................................................................7 6.2 监督审核.......................................................................................................7 6.3 再评定...........................................................................................................8 7 评定证书.................................................................................................................9

7.1 评定证书的有效期.......................................................................................9 7.2 评定证书要求...............................................................................................9 7.3 评定证书的暂停...........................................................................................9 7.4 评定证书的撤销.........................................................................................10 7.5 评定证书的变更.........................................................................................10 7.6 评定证书的使用.........................................................................................11 8 监督与管理...........................................................................................................11 8.1 信息保留与公开.........................................................................................11 8.2 申诉、投诉、举报及处理.........................................................................11 8.3 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用等级管理.........................................................12 8.4 抽查与复核.................................................................................................12 9 其他.......................................................................................................................12 10 附则.....................................................................................................................12

I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适用范围

1.1 本办法用于规范对企业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试行)》(工信部公告〔2014〕3号)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开展的评定活动。

1.2 本办法明确了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运行及其绩效的评定和监督要求,强化评定过程管理。

1.3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应遵循“自愿、独立、公开、公正”的原则。2 评定管理组织

2.1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专家委员会(简称评定专家委员会),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提供指导和咨询,作出专家结论。评定专家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

2.2 设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委员会(简称评定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管理、协调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制订完善评定工作细则、流程和方法,管理评定机构及评定人员等。评定工作委员会设在中国两化融合咨询服务联盟,接受联盟指导委员会和联盟理事会的指导,其日常工作由联盟秘书处承担。评定机构要求

3.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第三方评定机构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

3.2 评定机构应建立并有效运行评定工作体系,完善评定监督和责任机制,以确保从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符合本办法的规定。

3.3 坚持咨询与评定分离原则,禁止评定机构为其利益相关方提供评定服务。

3.4 评定机构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如下: 1)有固定的办工场所和必要的设施;

2)有10名以上符合条件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专职评定人员。3.5 评定机构至少应公开以下信息: 1)可开展评定的主要业务范围;

2)评定机构授予、保持、变更、暂停或撤销评定及其证书等环节的程序和规定;

3)对所作出评定结论的申诉程序; 4)评定机构以往开展的评定业务; 5)评定机构的信用等级;

6)评定机构聘用的评定人员及其信用等级。

3.6 对于违反本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职业道德以及不遵守评定工作委员会管理要求的评定机构,评定工作委员会有权暂停或撤销其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的委托。被撤销委托的机构,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评定人员要求

4.1 评定工作委员会委托符合条件的评定人员具体承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

4.2 评定人员须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按照所执业评定机构确定的工作程序和作业指导从事评定活动,对评估审核报告的真实性承担相应责任。

4.3 评定人员不得同时在2个或者2个以上评定机构执业。4.4 评定人员的基本条件如下:

1)每3年至少参加1次评定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专业培训;

2)通过评定工作委员会组织的专业考试,且每年至少参加1次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工作,否则每年均需重新通过专业考试;

3)拥有3年及以上从事企业管理、信息化、自动化、管理体系等相关工作的经验,或具有等同于相关领域3年工作经验的专业水平。

4.5 对于违反本办法、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职业道德以及不遵守评定工作委员会管理要求的评定人员,评定工作委员会有权暂停或撤销其从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活动的委托。被撤销委托的人员,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评定管理平台

5.1 依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gltxpd.cspiii.com)(简称评定管理平台),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工作进行全流程管理与监督。

5.2 评定机构和评定人员需在评定管理平台进行注册,公开相关信息。6 评定程序 6.1 初次评定 6.1.1 受理评定申请

6.1.1.1 申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简称申请企业)需在评定管理平台进行注册,选择评定机构,并提交评定申请材料。评定申请材料包括: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申请表;

2)企业营业执照等法律地位证明文件的复印件; 3)组织机构代码证书的复印件;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手册及必要的程序文件等;

5)申请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范围和边界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数据等的清单;

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已有效运行的证明文件; 7)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 8)其他与评定有关的必要文件。

6.1.1.2 评定机构对申请企业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评审,确认申请企业从事的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和实施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且已有效运行;并根据申请企业申请的评定范围、完成评估审核所需时间及其他影响评定活动的因素,综合确定是否受理评定申请。

6.1.1.3 对于申请材料不满足6.1.1.1中要求的,评定机构可通知申请企业补充和完善,或者不受理评定申请。

6.1.1.4 对于拟受理的评定申请,评定机构应与申请企业签定书面的评定合同,并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

6.1.2 制定评估审核计划

6.1.2.1 评定机构在实施评估审核前,应形成书面的评估审核计划,由申请企业确认,并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评估审核计划的内容至少包括:评估审核计划名称和编号、评估审核目的、评估审核范围、评估审核任务、评估审核时间、评估审核组成员、评估审核组组长、评估审核日程安排等。

6.1.2.2 评估审核时间应合理充分,以确保评估审核的完整有效。6.1.2.3 评估审核组应根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估审核范围所覆盖的专业领域选择具备相关能力的评定人员和技术专家。每个评估审核组应至少包含一名专职评定人员,评估审核组中的评定人员承担评估审核责任。

6.1.2.4 现场评估审核应安排在评估审核范围覆盖的业务活动处于正常运行阶段,以使现场评估审核活动能够观察到业务活动的运行情况。

6.1.3 实施评估审核

6.1.3.1 开展第一阶段评估审核

6.1.3.1.1 第一阶段评估审核的主要目的是判断申请企业是否建立和实施了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的管理制度,重点评估审核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与标准的符合性。

6.1.3.1.2 第一阶段评估审核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评估审核申请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文件是否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并初步确认申请企业的实际运行情况是否与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相关文件相一致;

2)评估审核申请企业理解和实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情况,特别是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要素、过程、目标、运行机制及其关键绩效的识别情况;

3)评估审核申请企业是否围绕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确定了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并确定了两化融合目标;

4)确认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以及该范围是否与申请企业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相一致;

5)确认申请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已实施运行、是否实施了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

6)结合两化融合目标,并围绕所涉及的业务流程、组织结构、技术及数据四个基本要素,以及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评测与改进四个管理域,识别对两化融合目标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点,作为策划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的重要输入;

7)结合识别的第二阶段重要评估审核点,审核第二阶段评估审核所需资源的配置情况,与申请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讨论,确定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实施的可行性,并商定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的详细安排。6.1.3.1.3 第一阶段的评估审核活动,原则上应在申请企业现场进行。6.1.3.1.4 评定人员应该将第一阶段评估审核情况形成文件,告知申请企业,并将文件及相关材料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第一阶段评估审核和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应安排适宜的间隔时间,使申请企业有充分的时间解决第一阶段评估审核中发现的问题。

6.1.3.2 开展第二阶段评估审核

6.1.3.2.1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的主要目的是围绕申请企业所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判断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6.1.3.2.2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至少应覆盖以下内容:

1)围绕所打造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申请企业实际运行情况与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或其他规范性文件的所有要求的符合情况及证据;

2)依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关键绩效目标和指标,对绩效进行的监视、测量、报告和评审,以及所获取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的情况;

3)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过程的执行控制情况;

4)申请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情况;

5)规范性要求、方针、绩效目标和指标、适用的法律要求、职责、人员能力、运作、程序、绩效数据和内部审核发现及结论之间的联系。

6.1.3.2.3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应在申请企业现场进行。

6.1.3.3 发生以下情况时,评估审核组应中止评估审核,并向评定机构报告: 1)申请企业对评估审核活动不予配合,评估审核活动无法进行; 2)申请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重大缺陷,不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要求;

3)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文件不符合申请企业实际运行情况; 4)发现申请企业存在严重违法违规的行为; 5)其他导致评估审核程序无法完成的情况。6.1.4 形成评估审核报告

6.1.4.1 第二阶段评估审核结束后,评估审核组应对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评估审核活动形成书面的评估审核报告。评估审核报告由评估审核组组长组织编写并签字确认。评估审核报告应准确、简明和清晰地描述评估审核活动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

1)评定机构;

2)申请企业的名称和地址及其管理者代表; 3)评估审核类型(例如初次、监督或再评定); 4)评估审核准则; 5)评估审核目的; 6)评估审核范围;

7)评估审核组组长、评估审核组成员及任何与评估审核组同行的人员; 8)评估审核活动的实施日期和地点;

9)与评估审核类型的要求一致的评估审核证据、评估审核发现和评估审核结论;

10)已识别出的不符合项和任何未解决的问题。

6.1.4.2 评估审核报告应附必要的用于证明相关事实的证据或记录,并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

6.1.4.3 评定机构应将评估审核报告的副本送交申请企业。

6.1.4.4 对中止评估审核的项目,评估审核组应将已开展的工作情况形成报告,评定机构应将此报告及中止评估审核的原因提交申请企业,并通过评定管理平台提交至评定工作委员会。

6.1.5 不符合项的纠正和纠正措施验证

6.1.5.1 对评估审核中发现的不符合项,评定机构应要求申请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并说明为消除不符合项所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6.1.5.2 对申请企业已对不符合项完成的纠正,评定机构应采取适当方式对申请企业所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6.1.6 给出评定结论

6.1.6.1 评定机构根据评估审核报告及相关验证结果,结合其他相关信息进行综合评价,给出评定结论,并通过评定管理平台提交至评定工作委员会。

6.1.6.2 评估审核组成员不得参与给出所评估审核项目的评定结论。6.1.6.3 评定机构在给出评定结论前应确认: 1)评估审核报告及相关验证结果能够满足评定的需要;

2)对于所有反映以下问题的不符合项,评定机构已评审、接受并证实了纠正和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a)未能满足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一项或多项要求;

b)对两化融合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点的监视和测量未有效运行,或者对这些关键点的报告或评审记录不完整或无效;

c)在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方面存在缺陷,实现两化融合目标有重大疑问。

3)对于任何其他不符合项,评定机构已评审并接受了申请企业计划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6.1.6.4 在满足6.1.6.3条的要求的基础上,评定机构有充分的客观证据证明申请企业满足下列要求的,给出该申请企业符合评定要求的评定结论:

1)申请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符合标准要求且运行有效; 2)评定范围覆盖的业务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 3)申请企业按照评定合同规定履行了相关义务。

申请企业不满足上述要求的,给出该申请企业不符合评定要求的评定结论,以书面的形式告知申请企业并说明原因。

6.1.7 评定决定

6.1.7.1 评定工作委员会对评定过程中所提交的文件和记录进行合规性审查,确认相关材料完整、齐全、合理。对于材料不符合要求的,由评定机构补充完善。

6.1.7.2 必要时,评定工作委员组织专家对评定机构的评定结论进行复核,未能通过复核的,予以驳回。

6.1.7.3 对于评定机构评定合格,且通过评定工作委员会审查或复核的企业,在评定管理平台进行为期15个工作日的公示。

6.1.7.4 对于公示后无异议的企业,由评定机构颁发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简称评定证书)。

6.2 监督审核

6.2.1 评定机构应对颁发评定证书的企业(简称获证企业)进行有效的跟踪监督,确保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符合评定要求。

6.2.2 评定机构应在初次评定的第二阶段评估审核后至少12个月内进行一次监督审核。此后,每次监督审核的时间间隔不超过12个月。

6.2.3 在达到监督审核期限而有证据表明获证企业暂不具备实施监督审核的条件时,可以适当延长监督审核期限,但最长间隔不能超过15个月。

6.2.4 监督审核应至少包含以下内容:

1)上次评估审核以来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范围及运行体系的资源是否有变更;

2)对上次评估审核中确定的不符合项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是否继续有效; 3)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是否规范和有效;

4)是否针对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发现的问题策划并实施了持续改进; 5)两化融合目标及分解目标是否实现,未实现的原因;

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业务活动涉及法律法规规定的,是否持续符合相关规定;

7)获证企业对评定证书和标志的使用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6.2.5 评估审核组根据监督审核情况形成书面的监督审核报告,并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监督审核报告至少应按6.2.4列明的评估审核要求逐项描述评估审核证据、评估审核发现和评估审核结论等,并提出是否继续保持评定证书的推荐性意见。

6.2.6 评定机构根据监督审核报告和掌握的其他相关信息,给出继续保持或暂停、撤销评定证书的结论,并通过评定管理平台提交至评定工作委员会。

6.3 再评定

6.3.1 获证企业应在证书期满前3个月内提出再评定申请,不提出再评定申请或再评定不合格的,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到期自动失效。

6.3.2 再评定的评估审核程序与6.1中规定的程序一致。若再评定的范围保持不变,且获证企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获证企业的内部或外部环境无重大变更时,再评定可省略第一阶段评估审核。7 评定证书

7.1 评定证书的有效期

评定证书自颁发之日起有效期为3年。7.2 评定证书要求

评定证书应至少包含以下信息: 1)企业名称、地址; 2)授予、变更评定的日期; 3)评定有效期; 4)证书编号;

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范围;

6)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符合《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的表述,包括版次和(或)修订号;

7)评定工作委员会的标志和评定机构的名称、签印、地址、标志; 8)关于证书信息查询方式的说明:“本证书信息可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平台(http://gltxpd.cspiii.com)查询”。

7.3 评定证书的暂停

7.3.1 获证企业发生以下情况时,评定机构应在获得相关信息并调查核实后15个工作日内向评定工作委员会申请暂停其评定证书,评定工作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请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1)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持续或严重不满足评定要求,包括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运行有效性的要求;

2)没有按照本办法规定的频次实施监督审核;

3)不承担、履行评定合同约定的监督审核过程中的责任和义务; 4)不履行评定合同约定的信息通报义务; 5)主动请求暂停;

6)获证企业被有关行政监管部门责令停业整顿; 7)其他需要暂停评定证书的情况。7.3.2 评定证书暂停期不应超过6个月。

7.3.3 暂停评定证书时,应及时在评定管理平台上公布相关信息;评定机构应采取有效监督措施避免无效评定证书被继续使用。

7.3.4 暂停评定证书的信息应明确暂停的起止日期,声明在暂停期间获证企业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评定证书或引用评定信息。

7.4 评定证书的撤销

7.4.1 获证企业发生以下情况时,评定机构应在获得相关信息并调查核实后15个工作日内向评定工作委员会申请撤消其评定证书,评定工作委员会应在收到申请15个工作日内作出答复:

1)被注销或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2)拒绝配合评定工作委员会开展监督工作,或者对有关事项的询问和调查提供了虚假材料或信息;

3)有严重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或者业务活动不符合法定要求并造成严重影响;

4)暂停评定证书的期限已满但导致暂停的问题未得到解决或纠正; 5)没有运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或者已不具备运行的条件;

6)不按相关规定正确使用和宣传评定信息,评定机构已要求其纠正但超过6个月仍未纠正,或者造成严重影响或后果;

7)其他需要撤销评定证书的情况。

7.4.2 撤销评定证书前,应告知有关企业,听取企业的陈述和申辩。7.4.3 撤销评定证书后,应及时在评定管理平台上公布相关信息;评定机构应收回撤销的评定证书,若无法收回,应及时在相关媒体上公布或声明,并采取有效监督措施避免无效评定证书被继续使用。

7.5 评定证书的变更

评定证书有效期内,获证企业发生下列(但不限于)变化时,应及时通报评定机构,评定机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重新评估审核,并根据评估审核结果作出变更证书或撤销证书的决定:

1)企业名称; 2)联系地址和场所;

3)获得评定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覆盖的运行范围; 4)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重大变更。7.6 评定证书的使用

获证企业应在评定范围内正确使用评定证书和评定标志,标志或所附文字不应使人对评定对象和发证机构产生歧义。评定机构应对获证企业使用评定证书、评定标志等评定信息的情况实施有效跟踪调查,对误用和未按规定使用评定证书和评定标志的,应要求获证企业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监督与管理 8.1 信息保留与公开

8.1.1 依托评定管理平台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全流程相关资料和信息进行管理。对于不涉及企业与评定机构商业秘密的信息,按需对社会进行公开,并接受各方监督。

8.1.2 评定机构应对评定活动全过程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记录应当真实、准确。

8.2 申诉、投诉、举报及处理

8.2.1 企业对评定结果有异议,可向评定机构提出申诉,评定机构应接受企业申诉,在1个月内将处理结果形成书面通知送交企业,并将企业申诉材料及其处理结果提交至评定管理平台。

8.2.2 企业对评定机构作出的申诉处理结果仍有异议,可通过评定管理平台向评定工作委员会投诉。

8.2.3 企业认为评定机构未遵守评定相关法规、规章或本办法并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通过评定管理平台向评定工作委员会投诉。

8.2.4 任何个人或机构可通过评定管理平台向评定工作委员会举报评定机构或评定人员的不当行为,并提供相关证据。

8.2.5 对于确认受理的投诉或举报,评定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进行处理。8.3 评定机构与评定人员信用等级管理

8.3.1 评定工作委员会依托评定管理平台对评定机构进行信用评价,授予A、B、C三个不同的信用等级,并进行动态管理。

8.3.2 评定工作委员会依托评定管理平台对评定人员进行信用评价,授予A、B、C三个不同的信用等级,并进行动态管理。

8.4 抽查与复核

8.4.1 评定工作委员会组织专家开展必要的抽查与复核活动,确保评定机构评定活动的有效性。抽查主要包括现场见证与确认审核等形式。

8.4.2 评定机构的信用等级是评定工作委员会开展抽查与复核活动的重要依据。抽查与复核的结果是评定机构和评定人员信用等级调整的重要因素。其他

9.1 本办法提及《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要求》标准时,均指评定活动发生时该标准的有效版本。

9.2 对非企业法人组织建立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可参考本办法开展评定。对军工、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企业的评定,可在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基础上执行本办法。附则

10.1 本办法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解释。10.2 本办法自2014年12月15日起实施。

第二篇:解读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了《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工信部信〔2013〕317号),提出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的行动目标:完善两化融合标准体系。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规范企业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建立全国性的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推动企业建立、实施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的信息化成效,引领企业打造和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竞争能力。明确了“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的行动内容:

﹒研究制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国家标准立项、报批和宣贯; ﹒建设第三方认定服务体系; ﹒开展管理体系试点和推广。“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和推广行动作为专项行动计划中的第一个专项行动被提到了首位。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概述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不仅是技术渗透和融合的问题,也是一个优化和创新企业战略、组织、业务流程,以适应信息技术变革和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管理问题。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恰逢其时: ﹒两化融合是覆盖我国全局的战略举措,以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式系统推进两化融合是全面规范企业管理过程、促进产业整体提升的有效方式。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形势严峻,企业两化融合基础条件已较为成熟,亟需从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阶段跨越,管理体系能够全面引导企业有效应对。

﹒我国30年来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管理理论和应用成果,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研究和实践基础。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通用的管理原则、要素和方法,适用于所有企业,不分领域、不分行业、不分规模。企业依据管理体系系统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过程管理机制,从而引导企业统筹考虑工业化要素和信息化要素,落实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推动企业全面规范两化融合相关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加强两化融合工作的战略一致、过程可控、结果有效;帮助企业解决信息化与管理两张皮、高阻力、低参与等问题,稳定获取预期的两化融合成效。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拟先以工信部公告形式发布试行,试点完善后完成国家标准报批实施。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管理原则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要遵循一定的管理原则: 原则一: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为关注焦点

1、通过信息化实现工业化跨越发展的关键: ﹒夯实工业化基础

﹒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

﹒形成支持企业发展的可持续竞争优势

2、在企业战略框架下实现两化融合的闭环控制和良性循环 原则二:战略一致性

1、两化融合涉及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

2、两化融合服务于企业全局创新和升级发展 原则三:领导的核心作用

1、两化融合涵盖业务和管理的优化调整

2、两化融合覆盖企业的所有职能和层次 原则四:全员参与、全员考核 两化融合需要企业全员: ﹒形成共识 ﹒积极配合 ﹒充分参与

原则五:过程管理

﹒确保两化融合过程持续受控 ﹒提升两化融合的效率和效果 过程方法:

﹒确定两化融合相关过程,明确过程的输入和输出; ﹒确定过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 ﹒明确过程绩效,加强过程考核; ﹒监测、分析和持续改进过程。原则六:全局优化

﹒加强两化融合过程之间的有机关联性 ﹒提升两化融合的整体有效性

﹒加强两化融合管理的全局优化和动态改进 系统方法:

﹒将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明确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整体与局部的分解关系以及分工协作机制;

﹒运用信息化环境下的系统集成手段实现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全面管理; ﹒全面分析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原则七:循序渐近,持之以恒

1、两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逐步优化过程: ﹒不断确立阶段性目标; ﹒坚持动态改进;

﹒持续提升两化融合绩效。

2、两化融合推进工作讲求时效性: ﹒增强执行力;

﹒确保阶段性目标及周期性成果高效实现; ﹒形成良性循环。原则八:创新引领

两化融合创造价值的源泉: ﹒数据 ﹒技术 ﹒业务流程 ﹒组织结构

原则九:开放协作 引导企业有效把握信息化带来的开放机会和创新潜能,解决我国企业的资源独占意识强、组织刚性强等问题。

﹒推动企业转变传统的资源要素观念,鼓励企业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内外部的优质资源。

﹒建立流程驱动、协同协作、灵活动态的组织形态。﹒以网络化管理为方向,逐步探索、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开放的企业价值网络。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主要内容

图 1 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步骤为:1)确立与企业战略一致的两化融合方针;2)识别与企业战略匹配的可持续竞争优势对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要求;

3)确定两化融合目标;4)确定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管理职责;5)确定和提供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基础条件与资源;6)确定和管理实现两化融合目标必需的过程;7)确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评测与改进方法;8)应用这些方法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及其过程的有效性;9)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管理职责、基础保障、实施过程和评测与改进。

1、管理职责

企业管理者应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进行协调;对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从而推动形成主动分享的意识和氛围;鼓励所有职能和层次反馈信息、积极参与,并迅速响应员工及其他内外部相关方的建议和关注;确保信息完整、准确并及时传递给需要信息的人;建立协调与沟通的机制和方法。不同角色的企业管理者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当中其职责和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下图所示:

图2

图3

图4 2基础保障

从基础保障的角度,应遵循4个原则:1)依据实际需求确保资源供给,规避盲目投入;2)评估资源供给不合理的风险;3)确保各项资源相互协调匹配,避免短板效应;4)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资金投入保障需要做到:确立长期制度安排;确保资金投入合理、适度和及时;确保资金使用的有效监管。

两化融合复杂性对人才提出高要求,人才保障需要做到:全员意识、全员参与机制;确定相关人员所需能力,并使员 工获得相应能力;建立两化融合人才激励制度。

设备设施保障需要做到: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水平;确保设备设施的可用性、可维护性和高效可靠;确保设备设施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两化融合需要将信息资源作为战略性基础资源,信息资源保障需要做到:不断推进信息资源的标准化;识别并采集、获取、存储相关数据,确保准确性和时效性;持续提高信息资源的传递和共享水平;适宜时,统一管理数据,并挖掘、提炼信息和知识;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信息安全保障需要做到:增强全员信息安全意识;确立信息安全责任制,完善管理和防范机制;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和设备设施保障;制定应急预案,确保信息安全事件得到有效处理。

3、实施过程

两化融合管理的实施过程包括6个部分:

1)体现实施过程的全程受控和全局优化,要确保要求充分落实;确保目标有效实现。

图5 2)突出实施前的策划以及后期的运行维护,避免盲目建设,防止实施后运维不足。

图6 3)强调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优化的设计在安排上优先于技术实现,防止实施过程过度依赖技术,避免技术过度超前、业务流程低下、组织结构变革滞后。

图7 4)加强技术、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适应性匹配与规范化,提高两化融合的实效性,加强两化融合成效稳定性。

图8

图9 5)关注数据开发利用,加速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的同步创新和持续优化;

图10

图11 6)与供方形成以企业实施目标有效实现为导向的沟通合作机制,确保双方合作过程有效可控。

图 12

4、评测与改进

企业应策划并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评测与改进体系,来评价两化融合整体绩效、所形成的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以及所获取的竞争优势;以确保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符合性;从而持续改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这包括六方面的内容:

1)评估与诊断

﹒按照GB/T23020-2013的相关要求,制定两化融合自评估体系;

﹒按照策划的周期开展整体性评估,需要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 ﹒诊断:是否形成了预期的新型能力,新型能力是否符合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需求。

2)监视与测量

﹒对影响两化融合绩效的关键指标进行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 ﹒关键绩效指标至少包括:两化融合目标的实现程度,两化融合实施框架的执行情况,数据、技术、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同步改进和提升情况。

﹒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应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改进。3)内部审核

﹒按策划的周期进行内部审核;

﹒审核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是否符合本标准的要求,是否得到有效实施和保持;

﹒策划并制定审核方案,考虑审核过程与区域的状况和重要性、以往审核结果。

4)考核

﹒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确立两化融合考核指标和考核制度,并分解至部门和岗位;

﹒考核应涵盖企业、业务流程、部门、全员,并纳入企业绩效考核体系; ﹒考核依据:评估与诊断结果、监视与测量结果、审核结果。5)管理评审

﹒按策划的周期进行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审,是实现PDCA闭环的关键步骤; ﹒输入:评估与诊断结果、监视与测量结果、审核结果、考核结果、相关方反馈、内外部环境变化、以往评审的跟踪和改进建议等;

﹒输出:管理体系有效性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新型能力改进、资源分配等。

6)改进

﹒依据两化融合方针和目标,及前面各环节的结果,持续改进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采取纠正措施,避免导致不符合的问题不重复发生; ﹒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导致不符合的潜在问题的实际发生。两化融合不仅涉及到技术的融合,更是一个管理优化的过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管理仍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借鉴ISO9000、ISO14000等为代表的管理体系的做法,通过总结提炼企业两化融合的基本规律、普适性的经验、上升到进一步推广的做法,形成一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给出一个规范企业内部系统推进两化融合的通用方法,可有效帮助和引导企业以融合和创新的理念推进两化融合,推广先进管理经验,全面推动企业持续创新,让企业如何能够在两化融合方面实现预期投资效益、投资目的,能够真正在两化融合过程当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行业、区域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

第三篇:唐山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评选管理办法(试行)

唐山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评选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全市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示范工程的指导和协调,推进两化融合进程,培育典型,树立标杆,壮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市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评选管理工作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工信局)组织,信息化推进处具体实施。

第三条 示范企业的参评范围:已列入省、市两化融合重点企业。

第四条 评选示范企业应遵循公正、公平、公开原则,统一标准,突出行业特色,体现先进性、代表性、示范性和带动性。

第二章 评选条件

第五条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应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经营状况良好,具有行业代表性,是行业或产业集群的龙头企业、重点骨干企业或具备较好发展态势和前景的企业。

(二)重视两化融合工作,信息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信息化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健全,设有CIO或相应级别的领导岗位,具有信息化发展中长期规划和统一的基础信息编码体系,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经费均列入企业预算。

(三)具备较高的信息化水平,信息网络设施和与信息化相关的工业基础设施完备,信息化应用系统覆盖主营业务的关键环节,信息共享和协同集成度高,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机制,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四)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财务决算速度、资金周转率、市场响应速度、新产品开发周期、库存占用率明显改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提升;利润增长、销售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在同行业中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第六条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一)列入省级以上信息化类重点企业、取得市级以上信息技术创新成果或奖励的;

(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并取得显著成效,在省内或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

(三)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延长企业价值链,拉动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协同发展,形成新兴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

(四)企业具有信息化研发队伍,能够根据需要自主开发相关软件并有能力为同行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

(五)企业自主编制的信息化标准被列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或被同行业或上下游企业广泛使用的;

(六)已建有决策支持系统或知识管理系统的;

(七)企业信息化已全面应用于企业的研发、生产、经营和管理,核心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达到省内先进水平,部分接近同行业的国内外先进水平的。

第七条 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参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一)违反国家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在经营管理、企业诚信方面有不良记录的;

(二)出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的;

(三)节能减排不达标或造成意外污染事故的;

(四)未完成淘汰落后产能规定任务的。

第三章 示范内容

第八条 生产制造类企业可在以下方面开展两化融合示范:

(一)实现自主设计、制造的工业产品或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

(二)实现企业内部研发、设计及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同设计;

(三)实现基于流程优化的全业务综合管理信息化;

(四)实现基于企业资源计划、制造执行系统和过程控制系统的管控一体化和生产精细化;

(五)实现基于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产业链协同或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一体化应用。

第九条 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可在以下方面开展两化融合示范:

(一)为行业企业提供设计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第三方信息化平台;

(二)为行业上下游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三)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及为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化服务的物流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

(四)为企业提供综合电子商务服务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

(五)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管理及培训等专业咨询服务的信息化平台。

第四章 评选程序

第十条 自主申报。凡在本市境内注册的企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可提出申请,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受理属地企业的自主申报材料。申报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情况及成效;

(三)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主要做法、特色和体会;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五)两化融合工作规划和重点项目建设计划。

第十一条 各县(市)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对企业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初审符合条件的,汇总提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荐名单,签署推荐意见并加盖公章后,上报市工信局。市属及以上企业

经领导审核同意并加盖公章后,上报市工信局。

第十二条 由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处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纳入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数据库。

第十三条 由市工信局依据申报材料及所掌握的企业情况,分行业提出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拟选名单,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形成推荐意见。

第十四条 市工信局在推荐意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第十五条 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名单确定后,在市工信局网站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七天。

第十六条 公示期满后,经审核无疑义的企业由市工信局授予“唐山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企业”牌匾,并在市级媒体及网站上进行公告。

第五章 示范企业管理

第十七条 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要持续推进自身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及时报送两化融合重点项目实施情况和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总结。

第十八条 市工信局对示范企业在申报国家、省、市产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等专项资金项目时给予重点倾斜,组织专家对示范企业进行现场咨询和指导,并优先推荐为省级示范企业。

第十九条 组织市内企业到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开展学习观摩、行业对标、技术推介、经验交流等示范推广活动。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应及时总结经验,接待学习观摩,提供相关资料,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第二十条 对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进行一次复核,对合格的示范企业予以确认,对不合格的示范企业,一次告诫限期整改,二次不合格的则取消其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资格,并予以公告。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第四篇: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

潘云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导读: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

关键字:潘云鹤 两化融合 最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一些困难。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并把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挑战变成机遇?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问题,就与此相关。

此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是,美国虚拟经济发展得过分了。虚拟经济应该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谈到实体经济,我这里想讲的一个问题是,走中国工业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富有中国特色,这既来自于中国的现实需求,又来自世界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新世纪我们国家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世界各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都是根据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而提出的。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订了《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这一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到了2003年,日本推出了《电子日本战略二》,提出要发展7个领域——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欧盟于2000年制定了“电子欧洲”的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都进入数字时代,享用最先进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为支柱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以增进社会的融合。印度在1998年就提出,到2008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其战略目标是“加速推动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印度软件和IT服务业出口已达500亿美元,上述目标已经实现,其网络能力年均增长30%,所有的学校和医院、行业都实现了IT应用和IT教育。

分析表明,上述国家的信息化目标与中国都不一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最耀眼的中国特色战略。

从国情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首先,中国工业生产的规模已经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规模全世界第三,而信息、电子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位于全世界第二。我们有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现在全世界有30%的日用工业品是从中国进口的,而像电风扇、电视机、拖拉机、挡车机械等,中国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都已经超过了40%甚至50%。其二,我们的交通规模也很大,铁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全世界第三。我们的高速铁路过去为零,现在从北京到天津的高速铁路的速度是全世界最

快的,正在迅速建造的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将是全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据铁道部估计,今后5年我们所要造的高速铁路是全世界最多的。我国的高速公路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仅次于美国,发展速度居全世界第二位。我国港口已完成部分的吞吐量已经占全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的亿吨港口拥有量居全世界第一。其三,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增速很快,2006年已经超过了4000亿平方米,2007年达到4500亿平方米。

无论是制造业、运输业还是建筑业,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规模很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仍旧处在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就是物耗高、能耗高、生产环境代价高,而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低。环境和资源的全球压力,加上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三高两低”的压力也很大,困难与时俱增。我国的国内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40%,我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我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却很低。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为2490美元,大概是美国的1/19,浙江人均GDP大约到了5000美元,即使这样,也只是美国人均GDP的1/9。

再从历史来分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中国工业化的难得机遇。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以从中看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国家工业化的世界性巨浪。

第一次巨浪起源于英国。1769年,英国的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启动了动力机械化的时代。蒸汽机时代的机械化和以往靠人工和畜类推动的机械完全不一样。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1779年出现了动力发动机,1803年出现了轮船,1812年出现了火车,1825年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1829年出现了拖拉机。至今为止,人们所使用的最有效的机械,实际上都是在蒸汽机时代的那一次工业化浪潮中产生的,即使有所变化,也无非是后来把蒸汽机变成了内燃机、电动机而已。因此,由于工业化进程,英国人在100年以后,有70%的人住进了城市,英国也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工业化不仅带动了本国的工业化,而且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第二次巨浪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工业化浪潮实际上应该叫做电机化浪潮。不过,严格来说,电机化浪潮实际上不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人发明了发电机,俄国人发明了电动机,电机化最重要的两个机械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但是美国人从1876年开始发明了电话,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启动了电气化时代。仅仅有这些,爱迪生还不能启动电机化时代;爱迪生的聪明,在于他不仅发明了电灯泡,而且还在纽约使用欧洲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当时发电厂的电力传输只有几公里,即使如此,它促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供应电,能够把几平方米的范围都照亮。这就启动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电机化时代。美国人以电机化带动工业化,从而进入到汽车、钢铁、石油快速发展的时代。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美国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一次工业化浪潮对世界的贡献可谓巨大。

可以看出,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的强国,这些强国走出了自己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只有把那些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融入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且能够

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造就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业化浪潮,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在新世纪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机遇,指出了这样一个途径,希望能够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受阻的五大软肋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够强大,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信息化产品,我们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质量方面还很薄弱。例如,显示器、手机、彩电、DVD,以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我们的这些产品占全球的总量现在已经到了50%、30%、43%、80%、40%,尽管如此,2003年中国的信息社会指数程度还只是在全世界排第44位。一方面,我们的信息产品做得不错,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很不够。其中的原因何在?总体看来,我们整合和发展信息产品的水平还存在着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1、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是跟踪过分。我们太热衷于跟踪,中国人始终对西方强国存在着迷信,中国人对西方强国的跟踪意识特别强,我们希望通过跟踪西方,最后超过人家。但是人家跑的那条路是不是适合你跑,我们没有考虑过。跟踪、赶超是需要的,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开始振兴的初级阶段起到过巨大作用,但是事实证明,跟踪赶超的路不能一直走下去。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走的路一定会和西方不一样,如果和他们一样,那就一定超不过他们。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此外,就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还不足,我们往往将融合看成是局部性的战略,而没有把它看成全局性的战略,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国情、世情以及历史性挑战和机遇的意义。

2、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妨来看一看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情况。我们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设立科研机构的企业数量,除了2007年有所增加外,其他年份都在减少。这说明我们整整十年时间几乎都在埋头于生产,而很少埋头做科研与开发。从经费投入上看,我国企业对科研投入的比例是1.0%(制造业还要低,只有0.54%),而美国、英国、日本则大于10%,韩国、意大利也大于4.5%,差距非常大。不仅是科研比较落后,融合也比较落后。

实际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中各行业的问题,促进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我们现在热衷于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而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则热情不够。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要结合起来,需要做什么?就是R&D,就是研发。我们现在促进两者融合的研究经费和项目非常不够,这样的科研状况没法支撑我们去提高工业化水平。

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剑锋没有直指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所在,比企业的生产能力重要得多。中国人很注意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很不注意产品的创新。

我们以前的统计,是把本企业没有生产的产品当作是新产品,只要本企业没有生产过的、即使是模仿他人的产品也叫新产品,所以,我们的产品跟踪性很好,新颖性不够。应该看到,产品是研发能够产生利润的必由之路;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就不会产生利润,研发是体现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品牌效益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品牌?首先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研制的新产品,我们所谓的新产品都是人家研制出来的,实质上也就是人家设计出来的。如果要有自己的品牌,就一定要创造自己的产品,要把产品创新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完整的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家呼吁得很不够。知识和技术不转化成产品和工艺,也就很难抵御危机。我们从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历次风暴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产品创新应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主战场。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创新体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最传统的产品也存在着同信息产品融合的广阔空间。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抛弃原有的传统产业去发展高技术产业;我认为这种理论不完整。一方面,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从一城、一地转移到另一城、另一地;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际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就一个产业而言,只要把产品调整好,这一产业就可以变成朝阳产业。最重要的产品实际上是人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不管发生什么危机,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必需的。人最不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大概也就是飞机、电脑等。人没钱的时候可以不用计算机,不乘飞机。金融风暴来了,出去旅游可以换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吃饭、穿衣、住房、乘车。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我们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属于人类必需,一定会有强大生命力。

4、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投资较多,鼓励融合较少。

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交叉型的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要鼓励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要鼓励产、学、政的交叉融合,产、学、政合作才能创新;要鼓励创新与金融的结合,尤其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

5、信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性人才依然匮乏。

人才对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可以举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来加以说明。2001、2002年时,中国的软件业非常羡慕印度的软件业;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很快,赚了很多钱。但是到了2007年,中国软件业的数量、销售总额超过印度,这一变化很了不起。我最近查数据才发现,印度软件业的产值希望超过500亿美元,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一数据,而中国软件业的产值则到了600亿美元。但中国和印度很不一样;中国的软件业是把产品卖给了中国人自己,而印度的软件业则是把产品卖给了美国人。中国在2001年开始成立软件学院,政府对软件

业采取了特殊政策。印度人普遍使用英语,所以印度更适合软件业的发展;而我们的软件业大多把产品卖给了自己人,这和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软件学院的学生能把英语培训得更好,我们的出口软件数量有可能更多。所以,人才的培养同产业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三、工程教育缺失,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型

有产业没人才,产业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有人才没产业,人才也不可能培养起来。我国现在正在培养的工程人才,也许在10年后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因为我国现在实施着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如果我们不能抓紧这个机遇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人才,就会错过黄金时间。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同时使我们的工业有创新潜力,这样,也许10年以后我们就会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师。

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尚存在着很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很强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问题,我把它称为工程性缺失、创新性缺失、多样性缺失。

工程性缺失表现为,在教育环节上实践性薄弱,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全世界的工程教育都在反思这一问题。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考大学,所采取的考试方式令人担忧。我们的考试方式大多是选择题,一个题目给出ABCD几个答案供考生选择。这种训练方法是什么思维?面对一个事情选择对还是错,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工程的方式,不是干事情的方式。我们要干一件事情,开发一个工程,不能只回答Yes or No。工程师造桥,一种方法不行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基地不行可以打桩,没有条件可以改变条件,最终是要把事情做成。科学的方法是“对或者错”;工程教育同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但也有重大分歧。我们现在的整个教育方式中,工程训练太差。

创新性缺失表现在教育上,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授不符合工程创新的特色。当代工程创新在知识上表现为专业性、交叉性相结合。一是要有宽博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还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还要有经验;二是要有专业性,需要专家;三是要有交叉性,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交叉使用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强调“专”比较多,而强调“宽”和“交叉”则比较少。创新思想来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10个学计算机的人,尽管学科背景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学了计算机以后去从事土建,另一个人去从事工程设计,他们的想法肯定会不一样。他们相互交叉就能促成创新。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多样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有过两次曲折。第一次曲折是“文革”前,那时候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当时最多讲的一句话就是要成为“像螺丝钉那样的人”,培养人才就是针对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这样的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会破产,一旦转到另外的企业,就不适应了。“文革”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向美国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学习,大多数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现在很多学校采用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再

是专门的,这是受到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国家都需要;我们既要有企业马上就能用的人,也要有能够创新的人才、能够发表论文的人才。但是,我们还需要另外的人才,即多面手,以及符合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才。我们应该吸取欧美纯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所长,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培养出特色的人才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综上所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我们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之中。可以看到,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验,一种是理论。现在则有了第三种,即计算机科研方法。第五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已经建立起了硬件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网上服务业,后面三种行业就是信息服务业。

第五篇: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关于加快“四化融合 智慧顺德”建设的意见》(顺府发[2011]1号)文件的精神,以及我区创新运作财政扶持资金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是指由区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扶持两化融合发展项目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支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信息化重点项目应用或示范等。

第三条 专项资金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区财税局共同监督管理。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受理等工作;对无偿资助项目负责开展项目评审、管理、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和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无息使用项目进行符合性审查、核定推荐企业名单。区财税局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和监督管理,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开展绩效评价。

第四条 专项资金无偿资助部分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

合国家和广东省的产业政策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五条 择优扶持原则:项目申请单位必须按照本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其中无偿资助项目需获得政府立项批准后方可获得资金支持,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无息使用项目需按《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章 支持范围及方式

第六条 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每年按照区政府重点工作、上级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需要发布项目申报通知(指南),支持对象必须为列入当年申报通知(指南)范围的项目。项目资金的支持范围、资金分配及额度安排:

(一)重大项目扶持。扶持方向主要为对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重大带动和引领作用的信息化平台类、园区或基地建设项目,对我区两化融合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通信、互联网关键设备及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家庭产业化、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研发与推广应用、高性能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空间及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半导体照明等;传统产业提升领域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等。重大项目每年将根据区政府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安排一定比例的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给予扶持。每个项目将根据其技术水平、产业带动作用及经济指标等要素进行评审后确定项目资助金额,单个项目的资助总额不得超过180万元,且单个项目的资助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原则上不得高于1:4,但对于完全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化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平台类项目可不受该比例限制。

(二)一般项目资助。资助方向主要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用的示范性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无息使用资金支持,每个项目的无息使用资金金额不超过200万元。主要资助方向为:

1、产品研发设计智能化。企业集成应用CAD、CAM、CAE、PDM/PLM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研发和设计的建设项目。

2、生产过程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柔性化的建设项目。

3、工业产品数字化。企业发展信息家电、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设、通信、智能仪器仪表等数字产品的建设项目。

4、经营管理信息化。企业运用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施物资管理、购储运、设备管控、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办公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5、市场营销电子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物流信息化建设项目。

6、软件及信息系统服务集成化。支持企业信息系统集

成、电力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交通物流系统软件、指挥控制系统软件等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项目,互联网增值服务项目,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项目建设。

第七条 专项资金采用无偿资助和无息使用两种扶持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无偿资助指对确定予以扶持的项目,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区财税局将资助资金无偿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的扶持方式。无息使用指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进行项目立项、决策和监督(包括项目符合性审查、核定推荐企业名单等),由区产业服务创新中心负责企业风险审查、绩效评估、资金追偿、协助资金收回等,监管银行负责资金发放、收回和协助追偿等,不收取企业利息,企业按期等额归还资金的扶持方式。

本办法中重大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一般项目采取无息使用方式予以扶持。

第八条 在同等条件下,对承担区两化融合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的单位,今后在申报国家、省、市两化融合项目或申报各级政府两化融合奖励等方面可享受优先推荐或支持。

同一项目已获得本区其它专项资金支持的,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 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

第九条 区两化融合项目一般每年定期组织申报和受理,具体的受理与截止时间以当年申报通知(指南)为准。

申报通知(指南)以发文及网上公告等形式发布,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十条 申报区两化融合项目的企业和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主承担单位必须是在顺德区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基础,并拥有较强的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项目主承担单位已承担2项或以上获区级两化融合经费支持项目,但未结题验收的,不能申报当区两化融合项目。

(三)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信贷条件,以保证项目能顺利按计划开展实施。

(四)申报通知(指南)要求的其他专项条件。第十一条 申报项目要求:

(一)符合国家和广东省产业政策,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对我区支柱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的技术研究或产业化项目,以及对社会化综合服务有显著提升的信息化应用类项目。

(二)项目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知识产权权属清晰。

(三)项目技术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项目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化前景良好,有较好的社会经

济效益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社会信息化项目需要有明确的社会应用指标。

(四)项目研究的内容是产业共性技术或行业关键技术。

(五)申报通知(指南)中的其他要求。第十二条 申报程序及受理

(一)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根据当区两化融合项目组织申报通知要求,认真填报申报材料。

2、申报单位按照申报通知要求提交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1)项目申报书。

(2)法人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经有资质的审计单位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5)其他证明材料(例如:产品检验检测报告、两化融合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专利受理书或专利证书等)。

(6)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7)项目已开始实施的还应提供资金支出有效凭证。(8)申报通知(指南)要求的其他材料。

其中项目申报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区经济和科

技促进局每年在发布申报通知(指南)时提供具体编写指引。

(二)项目受理:申报单位将书面材料加盖公章后统一用A4纸装订成册,连同电子数据报送到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指定的委托受理机构,受理单位对申报项目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核汇总,对不符合申报条件或申报材料不符合受理要求的,不予受理。

第四章 项目的评审和立项

第十三条 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其委托单位组织相关行业的技术、财务、商务方面的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分级评定。专家评审小组根据申报项目的书面材料,评估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效益和风险等立项要素,结合申报单位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企业信誉度等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量化评分。

项目评审小组按照计分原则,对评审项目进行综合择优排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现场实地考察和答辩,最终确定综合评审意见。

两化融合一般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按照《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立项,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根据专家的综合评审意见,结合我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计划及项目申报单位承担过往项目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确定重大项目的立项项目及资金扶持项目名单初步计

划后,应在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网上进行公示,自发布公示之日起 7 日内无异议的,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区财税局制定财政扶持经费的报批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公示期内有异议的,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组织重审,重审证明异议内容属实的不予扶持,并将重审结果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五条 经区政府批准获得立项的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发文下达当区两化融合项目立项名单,立项项目即纳入当两化融合项目管理。

第五章 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按合同进行管理。获得立项的项目,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确定项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两化融合一般项目按《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项目主要负责人牵头对目标任务实行进度控制,阶段实施、分段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

第十八条 项目合同内容原则上不能变更。如遇目标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变更、关键技术方案的变更、不可抗力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必须及时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书面申请或报告。如确实不能执行合同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经区经济和科技促

进局审核后作出中止或撤销项目的决定,项目经费未拨付的停止拨付,已拨付的追回未支出部分。

第十九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按合同规定及时下达经费;区财税局负责按时拨付项目经费。日常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区财税局组织开展项目实施过程的检查、评估;审查项目执行情况、组织项目结题验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按合同约定的条款组织实施项目;设立项目专账财务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按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要求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重大问题、接受并配合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完成项目研发内容,及时申请项目验收。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一条 原则上,重大项目必须在两年内完成实施。项目实施期满二个月内由项目承担单位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验收申请。经批复同意的,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专家组进行项目验收。

一般项目的验收按照《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重大项目的验收以项目合同书为基本依

据,对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两化融合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做出客观评价。

第二十三条 因客观条件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于合同期满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原因及延长时限,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核准是否给予延期,每个项目原则上只能延期1次。

第二十四条 验收结果包括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两种情况。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任务完成量(包括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不到80%的。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的。

(三)研究过程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四)超过合同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事先未做出说明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内容的。

(六)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二十五条 未通过验收的重大项目,可在接到通知的半年内,整改完善并重新提出验收申请。若仍未通过验收的,将按第二十六和二十七条之规定处理。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未通过验收的重大项目,视情节轻重追回部分或全部已拨财政资金,并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法人两年内申报区级财政资金项目扶持计划资格。

第二十七条 对提供的验收资料、数据不真实,使用区级财政扶持资金弄虚作假的,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法人五年内申报区级财政扶持资金项目资格。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获区财政资金扶持而未进行验收的两化融合项目,按原合同书或责任书要求进行验收。发布本办法后新签订的财政资金项目依据本办法进行验收。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项目检查和审计监督。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止。原《关于印发<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顺经发„2011‟155号)同时废止。

下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管理办法(试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山市市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唐山市市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推动全市信息化和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根据《......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

    2009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点(转载)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点(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在“中国IT财富(CEO)年会”的讲话摘录。) 两化融合的战略目标,大家很关心我们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我们从什......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项目

    协议书编号: (编号由信息化推进司填写)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 项目协议书 甲方: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推进司 乙方: 为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1. 本地区产业结构、规模等基本情况; 2. 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3. 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的成绩; 4.......

    干部学习课件: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杨海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工程师 前言 尊敬的云南省的各位领导,同志们!今天来到这个会场,心里的确很激动,看到我们全省这么多的干部、同事们,我们一......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

    包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汇报材料

    包钢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汇报材料 一、包钢基本情况 包钢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和全国最大的稀土生产、科研基地,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1954年建厂,1998年改制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