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调研提纲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现状
1.本地区产业结构、规模等基本情况;
2.本地区信息化建设基本情况;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的成绩;
4.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5.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政策措施;
6.本地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工作经验。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典型企业、典型产品
三、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十二五”工作计划
1.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思路;
2.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
3.本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工作;
4.河南省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建议。
第二篇:信息化工业化融合发展
潘云鹤: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导读: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
关键字:潘云鹤 两化融合 最近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中国的沿海地区带来了一些困难。如何战胜这些困难,并把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挑战变成机遇?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问题,就与此相关。
此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给我们的一个教训是,美国虚拟经济发展得过分了。虚拟经济应该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之上。在这方面,我国政府的头脑是非常清醒的。谈到实体经济,我这里想讲的一个问题是,走中国工业科学发展之路,必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必须富有中国特色,这既来自于中国的现实需求,又来自世界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新世纪我们国家确立的一项重大战略。世界各个国家的信息化战略,都是根据各国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阶段而提出的。例如,日本政府在2001年制订了《电子日本战略》(e-Japan),这一战略提出日本要力争在5年之内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IT国家。到了2003年,日本推出了《电子日本战略二》,提出要发展7个领域——医疗、食品、生活、中小企业、知识、劳动就业和行政。欧盟于2000年制定了“电子欧洲”的计划,其目标是每一个居民家庭、企业和政府都进入数字时代,享用最先进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创业精神为支柱的“数字文化”的欧洲,建立消费信任,以增进社会的融合。印度在1998年就提出,到2008年全面实现信息化,其战略目标是“加速推动世界级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2008年印度软件和IT服务业出口已达500亿美元,上述目标已经实现,其网络能力年均增长30%,所有的学校和医院、行业都实现了IT应用和IT教育。
分析表明,上述国家的信息化目标与中国都不一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中国信息化进程中最耀眼的中国特色战略。
从国情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反映了中国工业化的需求。首先,中国工业生产的规模已经很大,中国现在制造业规模全世界第三,而信息、电子产业的规模已经超过了日本,位于全世界第二。我们有很多工业产品的产量已经占世界市场的50%以上,现在全世界有30%的日用工业品是从中国进口的,而像电风扇、电视机、拖拉机、挡车机械等,中国占世界市场的份额都已经超过了40%甚至50%。其二,我们的交通规模也很大,铁路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居全世界第三。我们的高速铁路过去为零,现在从北京到天津的高速铁路的速度是全世界最
快的,正在迅速建造的从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将是全世界最长的高速铁路。据铁道部估计,今后5年我们所要造的高速铁路是全世界最多的。我国的高速公路近几年发展也很快,仅次于美国,发展速度居全世界第二位。我国港口已完成部分的吞吐量已经占全世界第一位,同时我国的亿吨港口拥有量居全世界第一。其三,我国基本建设的发展增速很快,2006年已经超过了4000亿平方米,2007年达到4500亿平方米。
无论是制造业、运输业还是建筑业,一方面,中国的工业规模很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仍旧处在传统工业化的老路上,表现为“三高两低”,就是物耗高、能耗高、生产环境代价高,而人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低。环境和资源的全球压力,加上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三高两低”的压力也很大,困难与时俱增。我国的国内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20%-40%,我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而我们的人均劳动生产率却很低。从全国范围来看,2007年我国的人均GDP为2490美元,大概是美国的1/19,浙江人均GDP大约到了5000美元,即使这样,也只是美国人均GDP的1/9。
再从历史来分析。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中国工业化的难得机遇。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可以从中看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两次国家工业化的世界性巨浪。
第一次巨浪起源于英国。1769年,英国的瓦特改进了蒸汽机,启动了动力机械化的时代。蒸汽机时代的机械化和以往靠人工和畜类推动的机械完全不一样。由于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人类技术的不断进步:1779年出现了动力发动机,1803年出现了轮船,1812年出现了火车,1825年出现了蒸汽机驱动的汽车,1829年出现了拖拉机。至今为止,人们所使用的最有效的机械,实际上都是在蒸汽机时代的那一次工业化浪潮中产生的,即使有所变化,也无非是后来把蒸汽机变成了内燃机、电动机而已。因此,由于工业化进程,英国人在100年以后,有70%的人住进了城市,英国也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工业化不仅带动了本国的工业化,而且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第二次巨浪起源于美国。美国的工业化浪潮实际上应该叫做电机化浪潮。不过,严格来说,电机化浪潮实际上不是从美国开始的。美国人发明了发电机,俄国人发明了电动机,电机化最重要的两个机械不是美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但是美国人从1876年开始发明了电话,1878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灯泡,启动了电气化时代。仅仅有这些,爱迪生还不能启动电机化时代;爱迪生的聪明,在于他不仅发明了电灯泡,而且还在纽约使用欧洲的发电机和电动机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当时发电厂的电力传输只有几公里,即使如此,它促成了一个系统,这个系统能够供应电,能够把几平方米的范围都照亮。这就启动了一个新的时代,也就是电机化时代。美国人以电机化带动工业化,从而进入到汽车、钢铁、石油快速发展的时代。到1920年,美国的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美国也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一次工业化浪潮对世界的贡献可谓巨大。
可以看出,尽管世界上有很多的强国,这些强国走出了自己有特色的工业化道路,但是,只有把那些最有前途的信息技术融入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并且能够
在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只有这样的民族才能造就出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工业化浪潮,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在新世纪提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正是看到了这样一个机遇,指出了这样一个途径,希望能够在推动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同时,对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民族自己的贡献。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受阻的五大软肋
中国的信息化进程发展很快,但仍然不够强大,还存在严重的不均衡。信息化产品,我们在数量上发展很快,但在质量方面还很薄弱。例如,显示器、手机、彩电、DVD,以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我们的这些产品占全球的总量现在已经到了50%、30%、43%、80%、40%,尽管如此,2003年中国的信息社会指数程度还只是在全世界排第44位。一方面,我们的信息产品做得不错,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还很不够。其中的原因何在?总体看来,我们整合和发展信息产品的水平还存在着几个比较大的问题:
1、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首先是跟踪过分。我们太热衷于跟踪,中国人始终对西方强国存在着迷信,中国人对西方强国的跟踪意识特别强,我们希望通过跟踪西方,最后超过人家。但是人家跑的那条路是不是适合你跑,我们没有考虑过。跟踪、赶超是需要的,一定程度上在中国开始振兴的初级阶段起到过巨大作用,但是事实证明,跟踪赶超的路不能一直走下去。我们应该靠自己的创新和发展来走自己的道路。我们走的路一定会和西方不一样,如果和他们一样,那就一定超不过他们。这是很明白的道理。此外,就是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认识还不足,我们往往将融合看成是局部性的战略,而没有把它看成全局性的战略,没有充分认识到它对国情、世情以及历史性挑战和机遇的意义。
2、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不妨来看一看从1998年到2007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科研情况。我们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是设立科研机构的企业数量,除了2007年有所增加外,其他年份都在减少。这说明我们整整十年时间几乎都在埋头于生产,而很少埋头做科研与开发。从经费投入上看,我国企业对科研投入的比例是1.0%(制造业还要低,只有0.54%),而美国、英国、日本则大于10%,韩国、意大利也大于4.5%,差距非常大。不仅是科研比较落后,融合也比较落后。
实际上,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化。它的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来解决工业中各行业的问题,促进工业中各行业的技术创新,而不是单纯的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我们现在热衷于信息产品的生产和营销,而对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则热情不够。信息产业和工业之间要结合起来,需要做什么?就是R&D,就是研发。我们现在促进两者融合的研究经费和项目非常不够,这样的科研状况没法支撑我们去提高工业化水平。
3、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剑锋没有直指产品创新。
产品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所在,比企业的生产能力重要得多。中国人很注意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很不注意产品的创新。
我们以前的统计,是把本企业没有生产的产品当作是新产品,只要本企业没有生产过的、即使是模仿他人的产品也叫新产品,所以,我们的产品跟踪性很好,新颖性不够。应该看到,产品是研发能够产生利润的必由之路;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转化为产品,就不会产生利润,研发是体现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品牌效益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的企业为什么没有品牌?首先就在于我们没有自己研制的新产品,我们所谓的新产品都是人家研制出来的,实质上也就是人家设计出来的。如果要有自己的品牌,就一定要创造自己的产品,要把产品创新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手段。完整的自主创新应该包含三个部分,即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大家呼吁得很不够。知识和技术不转化成产品和工艺,也就很难抵御危机。我们从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以及以往的历次风暴中都可以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因此,产品创新应该成为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主战场。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三个环节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创新体系。我们应该认识到,即使是最传统的产品也存在着同信息产品融合的广阔空间。现在有一种理论认为,要抛弃原有的传统产业去发展高技术产业;我认为这种理论不完整。一方面,产业结构需要调整,需要从一城、一地转移到另一城、另一地;另一方面,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际上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产品。就一个产业而言,只要把产品调整好,这一产业就可以变成朝阳产业。最重要的产品实际上是人的衣、食、住、行所需要的东西,不管发生什么危机,这些东西都是人们必需的。人最不需要的是什么东西?大概也就是飞机、电脑等。人没钱的时候可以不用计算机,不乘飞机。金融风暴来了,出去旅游可以换一种方式;但是我们必须吃饭、穿衣、住房、乘车。因此,我们不应该轻易抛弃我们的优势产业,这些产业属于人类必需,一定会有强大生命力。
4、政府出台的政策,鼓励投资较多,鼓励融合较少。
我们应该鼓励各种交叉型的企业,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作用。要鼓励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的交叉融合;要鼓励产、学、政的交叉融合,产、学、政合作才能创新;要鼓励创新与金融的结合,尤其是与风险投资的结合。
5、信息与其他领域的交叉性人才依然匮乏。
人才对产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我可以举中国软件业的发展来加以说明。2001、2002年时,中国的软件业非常羡慕印度的软件业;印度的软件业发展很快,赚了很多钱。但是到了2007年,中国软件业的数量、销售总额超过印度,这一变化很了不起。我最近查数据才发现,印度软件业的产值希望超过500亿美元,实际上已经超过了这一数据,而中国软件业的产值则到了600亿美元。但中国和印度很不一样;中国的软件业是把产品卖给了中国人自己,而印度的软件业则是把产品卖给了美国人。中国在2001年开始成立软件学院,政府对软件
业采取了特殊政策。印度人普遍使用英语,所以印度更适合软件业的发展;而我们的软件业大多把产品卖给了自己人,这和教育有很大关系。如果软件学院的学生能把英语培训得更好,我们的出口软件数量有可能更多。所以,人才的培养同产业发展有着必然的关系。
三、工程教育缺失,人才培养模式亟需转型
有产业没人才,产业不可能很好地发展;有人才没产业,人才也不可能培养起来。我国现在正在培养的工程人才,也许在10年后可以成为全世界最好的人才,因为我国现在实施着最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我国的制造业是全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的。如果我们不能抓紧这个机遇培养出我们自己的人才,就会错过黄金时间。我们要大力发展工业,同时使我们的工业有创新潜力,这样,也许10年以后我们就会拥有全世界一流的工程师。
我们现在的工程教育尚存在着很大问题。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很强大,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人才队伍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很大问题,我把它称为工程性缺失、创新性缺失、多样性缺失。
工程性缺失表现为,在教育环节上实践性薄弱,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全世界的工程教育都在反思这一问题。工程教育和科学教育一样吗?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的学生考大学,所采取的考试方式令人担忧。我们的考试方式大多是选择题,一个题目给出ABCD几个答案供考生选择。这种训练方法是什么思维?面对一个事情选择对还是错,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纯科学的思维方式,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不是一种工程的方式,不是干事情的方式。我们要干一件事情,开发一个工程,不能只回答Yes or No。工程师造桥,一种方法不行可以换另外一种方法,基地不行可以打桩,没有条件可以改变条件,最终是要把事情做成。科学的方法是“对或者错”;工程教育同科学教育有密切关系,但也有重大分歧。我们现在的整个教育方式中,工程训练太差。
创新性缺失表现在教育上,实际上就是知识的传授不符合工程创新的特色。当代工程创新在知识上表现为专业性、交叉性相结合。一是要有宽博性,既要有科学的理论,还要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还要有经验;二是要有专业性,需要专家;三是要有交叉性,需要多种专业知识交叉使用才能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强调“专”比较多,而强调“宽”和“交叉”则比较少。创新思想来自与众不同的知识结构。10个学计算机的人,尽管学科背景一样,但如果一个人学了计算机以后去从事土建,另一个人去从事工程设计,他们的想法肯定会不一样。他们相互交叉就能促成创新。这是创新的重要源泉。
多样化缺失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上。中国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模式实际上有过两次曲折。第一次曲折是“文革”前,那时候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当时最多讲的一句话就是要成为“像螺丝钉那样的人”,培养人才就是针对某一企业某一岗位的,这样的人才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好,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不适应了。在市场经济时代,企业会破产,一旦转到另外的企业,就不适应了。“文革”结束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向美国式的人才培养方式学习,大多数学校以通识教育为主。现在很多学校采用通识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再
是专门的,这是受到美国教育模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我们国家都需要;我们既要有企业马上就能用的人,也要有能够创新的人才、能够发表论文的人才。但是,我们还需要另外的人才,即多面手,以及符合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才。我们应该吸取欧美纯专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所长,并根据自己的国情,培养出特色的人才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综上所述,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主要有以下途径:第一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管理企业的经营生态服务资源;第二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来改造生产,这对于我们提高生态效益、降低资源成本、保护环境也有很大意义。第三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我们不仅要将信息技术融入生产部门和管理部门,还要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之中。可以看到,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的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过程。第四条途径是将信息技术融入研究和规划。传统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实验,一种是理论。现在则有了第三种,即计算机科研方法。第五条途径是用信息技术建立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已经建立起了硬件业、软件业、信息服务业、网上服务业,后面三种行业就是信息服务业。
第三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欧阳中球
2010年,县委、县政府以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为重点,围绕“工业倍增”行动计划,着力实施“621工程”,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项目建设持续向好、园区活力持续增强、工业规模持续做大、经济质量持续提高。全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家,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148.26亿元,同比增长40%;实现增加值42.5亿元,同比增长30.05%。实交工业税金1.46亿元,同比增长49.8%。完成技改投资29.80亿元,同比增长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全年工业用电达2513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44.66%,表明工业经济运行态势良好。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达到38.7%,同比增长3.4个百分点,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凸显。
2010年,我局再次帮助企业争取各级财政无偿投入奖励资金超过千万元,拉动了企业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我局的衡阳经济网成为全国百强经济网站和湖南省核心公共服务平台。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在连续两年获得市先进和省红旗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各项指标都非常扎实,有望再次获得先进。
2011年,县经济和信息化局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将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突出工业招商,优化发展环境,完善服务平台,确保各项指标圆满完成。
一、突出工业招商
衡阳县工业经济已经进入快车道,承接产业转移形势大好,但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阶段性,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要始终抓住工业招商这个牛鼻子,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转移、资源开发、技术改造等滚动发展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确保重大工业项目梯次跟进。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调动乡镇政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乡镇基地建设,推动界牌、石市、关市、井头、金兰、演陂、库宗、洪市、渣江等乡镇建立工业新区。协调抓好一批总投资过5000
万元、1亿元的签约项目落地建设。2011年,力争新开工15个重大工业项目,新投产工业项目15个,新签约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30个,完成工业投资30亿元。加强对落地项目的服务力度,切实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促使签约项目早建设、新建项目早投产、投产企业早达产。同时,作为工业经济的主管部门,要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特点,有所为,有所不为。既要尊重企业的自主权,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又要竭尽全力帮助企业解决自身难于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促使全县工业经济健康运行。
二、优化发展环境
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牵头单位,经济和信息化局将积极协调,热情服务,配合相关部门,促使企业周边关系和谐、社会关系理顺、经济效益提高、投资信心增强。优化政务环境和人文环境,力争打造区域品牌,形成“洼地效应”,实现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项”质的飞跃。妥善解决外来人员就业、住房、就医、养老和子女入学问题,以吸引更多劳动力来我县创业;建立公开、公平的“普惠”制度,切实杜绝“四乱”;优化企业周边环境,对破坏企业生产经营的不法行为应予以坚决打击。
说句实话,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部门对企业的干预越少,企业越不记得政府部门,这些部门的作用看起来可有可无,实际上恰恰是政府部门作用发挥得好的时候,对企业吸引力更强,地区发展的后劲越足。因为一旦部门利用职权卡企业,企业就反而觉得该部门重要。西方理论认为“政府是守夜人”角色,大家不在乎守夜人的时候,恰恰说明治安很好。我们只服务,不收费;只帮忙,不卡壳,赢得了绝大多数企业主的认同、理解和支持。我们将继续坚持服务理念不动摇,与各部门一道,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促使我县发展
环境更优、地区信誉更高、外商集聚更多、企业效益更好、财政增长更快。
三、完善服务平台
1、拓宽企业服务中心的服务领域。一是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项目政策,及时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导。二是通过资源整合,组织专家团队,为企业提供融资和争项争资服务。通过争取各级项目资金,带动和促进企业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和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力争全年帮助企业争取无偿投入资金突破1000万元。三是开展企业管理培训。通过外引内联,聘请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对企业管理层进行企业制度创新、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引导家族企业实现制度转型和管理提升,帮助企业提高融资信用等级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四是促进企业交流,使企业主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取长补短,力争促进企业挂大靠强或强强联合。五是促进政、企、银对接。支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扩大贷款覆盖面;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能力。
2、优化经济信息中心的网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局管理下的“衡阳经济网”已与用友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本网搭建企业智能管理平台,给本县企业提供一年的免费试用期,以此全面提高企业智能管理水平,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领域的应用。我局经济信息中心已经接管了湖南日报集团的“湖南经济网”,我们计划利用这个平台与全省媒体、经济主管部门和重点企业建立广泛的联系,广交朋友,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尽最大努力为衡阳县的发展服务。充分利用省级媒体为本县企业提供展示、推介平台,促进政企之间、企业之间、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企业的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第四篇: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
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推进区域自主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关于加快“四化融合 智慧顺德”建设的意见》(顺府发[2011]1号)文件的精神,以及我区创新运作财政扶持资金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区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下简称“两化融合”)专项资金是指由区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扶持两化融合发展项目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导企业开展信息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支持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扶持信息化重点项目应用或示范等。
第三条 专项资金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区财税局共同监督管理。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确定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负责组织项目的申报、受理等工作;对无偿资助项目负责开展项目评审、管理、下达专项资金项目计划和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无息使用项目进行符合性审查、核定推荐企业名单。区财税局负责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资金拨付和监督管理,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开展绩效评价。
第四条 专项资金无偿资助部分的管理和使用应当符
合国家和广东省的产业政策以及财政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五条 择优扶持原则:项目申请单位必须按照本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其中无偿资助项目需获得政府立项批准后方可获得资金支持,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无息使用项目需按《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执行。
第二章 支持范围及方式
第六条 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每年按照区政府重点工作、上级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需要发布项目申报通知(指南),支持对象必须为列入当年申报通知(指南)范围的项目。项目资金的支持范围、资金分配及额度安排:
(一)重大项目扶持。扶持方向主要为对传统产业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有重大带动和引领作用的信息化平台类、园区或基地建设项目,对我区两化融合工作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项目。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包括:云计算、三网融合、无线宽带通信、互联网关键设备及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数字家庭产业化、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研发与推广应用、高性能集成电路及新型电子元器件、空间及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半导体照明等;传统产业提升领域包括: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等。重大项目每年将根据区政府产业发展工作重点,安排一定比例的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给予扶持。每个项目将根据其技术水平、产业带动作用及经济指标等要素进行评审后确定项目资助金额,单个项目的资助总额不得超过180万元,且单个项目的资助总额与项目总投资的比例原则上不得高于1:4,但对于完全为全区产业发展提供信息化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性平台类项目可不受该比例限制。
(二)一般项目资助。资助方向主要为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应用的示范性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两化融合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无息使用资金支持,每个项目的无息使用资金金额不超过200万元。主要资助方向为:
1、产品研发设计智能化。企业集成应用CAD、CAM、CAE、PDM/PLM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研发和设计的建设项目。
2、生产过程自动化。利用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和工业过程控制技术实现对产品制造过程的自动控制和柔性化的建设项目。
3、工业产品数字化。企业发展信息家电、平板显示、计算机及外设、通信、智能仪器仪表等数字产品的建设项目。
4、经营管理信息化。企业运用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实施物资管理、购储运、设备管控、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销售办公一体化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5、市场营销电子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项目,物流信息化建设项目。
6、软件及信息系统服务集成化。支持企业信息系统集
成、电力系统软件、电信系统软件、交通物流系统软件、指挥控制系统软件等信息系统集成服务项目,互联网增值服务项目,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项目建设。
第七条 专项资金采用无偿资助和无息使用两种扶持方式给予资金支持。无偿资助指对确定予以扶持的项目,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区财税局将资助资金无偿拨付给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的扶持方式。无息使用指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进行项目立项、决策和监督(包括项目符合性审查、核定推荐企业名单等),由区产业服务创新中心负责企业风险审查、绩效评估、资金追偿、协助资金收回等,监管银行负责资金发放、收回和协助追偿等,不收取企业利息,企业按期等额归还资金的扶持方式。
本办法中重大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一般项目采取无息使用方式予以扶持。
第八条 在同等条件下,对承担区两化融合项目取得良好成效的单位,今后在申报国家、省、市两化融合项目或申报各级政府两化融合奖励等方面可享受优先推荐或支持。
同一项目已获得本区其它专项资金支持的,不再予以支持。
第三章 申报条件和申报程序
第九条 区两化融合项目一般每年定期组织申报和受理,具体的受理与截止时间以当年申报通知(指南)为准。
申报通知(指南)以发文及网上公告等形式发布,符合申报条件的均可申报。
第十条 申报区两化融合项目的企业和单位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项目主承担单位必须是在顺德区内注册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有较强的技术实力和经济基础,并拥有较强的两化融合人才队伍和较高的管理水平。
(二)项目主承担单位已承担2项或以上获区级两化融合经费支持项目,但未结题验收的,不能申报当区两化融合项目。
(三)项目承担单位必须具有良好的财务状况,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有较好的经济实力和信贷条件,以保证项目能顺利按计划开展实施。
(四)申报通知(指南)要求的其他专项条件。第十一条 申报项目要求:
(一)符合国家和广东省产业政策,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对我区支柱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的技术研究或产业化项目,以及对社会化综合服务有显著提升的信息化应用类项目。
(二)项目技术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知识产权权属清晰。
(三)项目技术研究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项目技术成熟度高,产业关联度大,产业化前景良好,有较好的社会经
济效益和较高的投入产出比;社会信息化项目需要有明确的社会应用指标。
(四)项目研究的内容是产业共性技术或行业关键技术。
(五)申报通知(指南)中的其他要求。第十二条 申报程序及受理
(一)申报程序:
1、申报单位根据当区两化融合项目组织申报通知要求,认真填报申报材料。
2、申报单位按照申报通知要求提交项目申报材料,主要包括:
(1)项目申报书。
(2)法人执照、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3)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4)经有资质的审计单位审计的上一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并加盖单位公章)。
(5)其他证明材料(例如:产品检验检测报告、两化融合查新报告、用户使用报告、专利受理书或专利证书等)。
(6)申报材料真实性承诺书。
(7)项目已开始实施的还应提供资金支出有效凭证。(8)申报通知(指南)要求的其他材料。
其中项目申报书和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区经济和科
技促进局每年在发布申报通知(指南)时提供具体编写指引。
(二)项目受理:申报单位将书面材料加盖公章后统一用A4纸装订成册,连同电子数据报送到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指定的委托受理机构,受理单位对申报项目的材料进行书面审核汇总,对不符合申报条件或申报材料不符合受理要求的,不予受理。
第四章 项目的评审和立项
第十三条 对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其委托单位组织相关行业的技术、财务、商务方面的专家组成项目评审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分级评定。专家评审小组根据申报项目的书面材料,评估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效益和风险等立项要素,结合申报单位的技术水平、经济实力、企业信誉度等实际情况,对项目进行量化评分。
项目评审小组按照计分原则,对评审项目进行综合择优排序,并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现场实地考察和答辩,最终确定综合评审意见。
两化融合一般项目的评审和立项按照《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的立项,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根据专家的综合评审意见,结合我区产业重点发展方向、计划及项目申报单位承担过往项目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确定重大项目的立项项目及资金扶持项目名单初步计
划后,应在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网上进行公示,自发布公示之日起 7 日内无异议的,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区财税局制定财政扶持经费的报批方案,报区政府审批。公示期内有异议的,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组织重审,重审证明异议内容属实的不予扶持,并将重审结果告知申请单位。
第十五条 经区政府批准获得立项的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发文下达当区两化融合项目立项名单,立项项目即纳入当两化融合项目管理。
第五章 项目的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按合同进行管理。获得立项的项目,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项目合同书,确定项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两化融合一般项目按《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项目承担单位要建立健全项目管理制度。项目主要负责人牵头对目标任务实行进度控制,阶段实施、分段完成项目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
第十八条 项目合同内容原则上不能变更。如遇目标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变更、关键技术方案的变更、不可抗力因素等对项目执行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必须及时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书面申请或报告。如确实不能执行合同的项目,由项目承担单位提出申请,经区经济和科技促
进局审核后作出中止或撤销项目的决定,项目经费未拨付的停止拨付,已拨付的追回未支出部分。
第十九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按合同规定及时下达经费;区财税局负责按时拨付项目经费。日常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区财税局组织开展项目实施过程的检查、评估;审查项目执行情况、组织项目结题验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十条 两化融合重大项目承担单位负责按合同约定的条款组织实施项目;设立项目专账财务管理制度,保证项目经费专款专用;按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要求报告项目进展情况和重大问题、接受并配合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对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提交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完成项目研发内容,及时申请项目验收。
第六章 项目验收
第二十一条 原则上,重大项目必须在两年内完成实施。项目实施期满二个月内由项目承担单位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验收申请。经批复同意的,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或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专家组进行项目验收。
一般项目的验收按照《顺德区创新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重大项目的验收以项目合同书为基本依
据,对项目实施所取得的技术指标、经济指标和两化融合成果及经费使用情况等,做出客观评价。
第二十三条 因客观条件导致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的,项目承担单位必须于合同期满前3个月以书面形式向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提出延期验收申请,说明原因及延长时限,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核准是否给予延期,每个项目原则上只能延期1次。
第二十四条 验收结果包括通过验收和不通过验收两种情况。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不通过验收:
(一)任务完成量(包括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不到80%的。
(二)所提供的验收文件、资料、数据不真实的。
(三)研究过程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纠纷尚未解决的。
(四)超过合同书规定的执行年限半年以上未完成任务,事先未做出说明的。
(五)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内容的。
(六)经费使用中存在严重问题的。
第二十五条 未通过验收的重大项目,可在接到通知的半年内,整改完善并重新提出验收申请。若仍未通过验收的,将按第二十六和二十七条之规定处理。
第七章 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未通过验收的重大项目,视情节轻重追回部分或全部已拨财政资金,并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和项目法人两年内申报区级财政资金项目扶持计划资格。
第二十七条 对提供的验收资料、数据不真实,使用区级财政扶持资金弄虚作假的,取消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法人五年内申报区级财政扶持资金项目资格。如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行为的,按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实施前已获区财政资金扶持而未进行验收的两化融合项目,按原合同书或责任书要求进行验收。发布本办法后新签订的财政资金项目依据本办法进行验收。
第二十九条 项目承担单位应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项目检查和审计监督。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负责解释。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有效期至2015年12月31日止。原《关于印发<顺德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顺经发„2011‟155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地方政府如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在最近一次国务院机构改革中,成立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具体负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作。地方政府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有利于提升区域产业层次,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走健康的城镇化道路,建设高水平的信息城市,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的现代化;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工业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本地区工业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四个层次
赛迪顾问认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信息化不只是与某个门类工业融合,而是与所有工业门类都融合。信息化不只是与工业企业的某个环节融合,而是与采购、设计、生产、销售、客服等多个环节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仅体现在技术、产品层面,还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催生新兴产业层面。
赛迪顾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包括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业务融合、产业衍生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赛迪顾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层次模型
技术融合是指工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产生新的技术,推动技术创新。例如,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融合产生的机械电子技术,工业和计算机控制技术融合产生的工业控制技术。
产品融合是指信息技术或产品融合到工业产品中,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例如,普通机床加上数控系统之后就变成了数控机床,传统家电采用了智能化技术之后就变成了智能家电(如智能冰箱、变频空调等),普通飞机模型增加控制芯片之后就成了遥控飞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可以提高汽车档次。
业务融合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促进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例如,企业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软件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网上订购系统,可以直接在网上下订单;电子商务为市场营销提供了新的途径,产品信息可以在网上发布并达成交易。
产业衍生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可以催生出的新产业,如汽车电子产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企业信息化咨询业等。此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信业等产生了大量市场需求,可以有效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
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四个方面
赛迪顾问认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推进信息化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
广泛推广CAD/CAM技术,推广数控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网络化制造技术、机器人技术,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制造效率,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或满足个性化需求。例如,利用数控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生产高、精、尖类装备产品。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工业附加值。装备制造包括飞机、汽车、船舶、通讯装备、电力装备、楼宇装备、重型机械、包装装备等的制造,各地区可以根据装备制造业发展实际情况,提高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例如,通过嵌入式系统使传统家电升级为智能家电,通过汽车电子设备使低档车升级为中高档车。
通过引入ERP、PDM、PLM、CRM、SCM、BI等先进管理系统,提高装备制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网上采购系统,使用电子支付手段,实现网上采购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通过网站、呼叫中心、E-mail、即时通信软件等,快速响应客户的售后服务需求。鼓励第三方建立装备制造业行业交易平台,为广大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2)推进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的服务行业。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包括现代物流、工业设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咨询、广告、会展、中介等相关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可以改善工业发展环境。
加大RFID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在物流业的推广力度。利用专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提高工业品外观设计效率和设计水平,促进新产品创新,使工业设计模式走向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依托互联网技术、内容管理技术等,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数字信息传输网、卫星通信系统等先进通信设施,积极推进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的升级改造和融合应用,打造区域信息中心。
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现代服务业各个环节的互动和集成,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快速反应的现代工业服务体系。例如,推进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物流基地、物流园区的信息化建设,建设物流大通关信息平台,全面构建大物流的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工业产品广告等方面的创意。积极推动电信、互联网产业、3C应用等新业务和增值服务的发展,大力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构筑设施先进、服务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推广“网上会展”等新型业态,提高会展业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电子金融建设,建立电子支付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法律、会计、咨询、广告、设计、研发、房地产中介等专业服务水平。推进大型购物中心、大型综合超市、连锁经营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行业性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推广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管理手段,促进商贸经营活动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推广成熟、实用的管理软件,如ERP、SCM、CRM、BI等,加快现代服务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例如,宝供第三方物流信息集成平台将物流各相关环节(订单管理、运输、仓储、财务、以及基础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流程优化和重组,通过以客户为中心,以订单为主线的信息集成,进一步提升了宝供物流服务的竞争力,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成本节约,创造宝供与客户、供应商在物流供应链上三赢的局面。
(3)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产业衍生,发展新兴产业。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催生出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软件产业、工业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这些新兴产业,不但可以使区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可以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发挥支撑性作用。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包括通信设备制造、雷达制造、广播电视设备制造、电子计算机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电子器件制造、电子元件制造、电子测量仪器制造、电子专用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机电制造等细分行业。也可以划分为汽车电子、船舶电子、机械电子等产业。由于电子信息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程度。
工业软件是指工业生产领域的专门软件,一般与硬件设备密切相关,主要包括工业设计软件、工艺优化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生产数据实时采集软件、人机界面组态软件等。工业软件和硬件设备相结合,可以为企业测、控、管一体化提供了比较完整的解决方案。目前,发达国家的工业软件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软件,打破外国产品的垄断,替代进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工业设计是制造业发展的先导行业,工业设计创造产品的高附加值,直接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工业设计必须有创意,要引领时尚潮流。要深化工业设计内涵,大力发展工业美术设计、造型设计、功能性设计、结构设计、可靠性设计、生产工艺设计、生产系统集成设计等。加强名牌战略与工业设计的结合,建立名牌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设计产业知识产权管理、运用和创造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机制。
(4)推进信息化与节能减排的融合,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化道路。
在钢铁、冶金、建材、电力、石化、造纸等行业大力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促进节能减排工作。例如,在炼铁、炼钢、轧钢等工艺中,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精确化生产作业,减少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在建材生产设备上安装变频装置,可以有效节煤、节电、节水,减少污染物排
放。在火力发电厂,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燃料掺烧比例、煤种、灰份等进行优化配置,可以使煤炭燃烧最充分。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不锈钢分公司采用能源管理系统之后,高炉煤气放散率由最初的30%下降到10%以内。目前,宝钢分公司高炉煤气放散率控制在2%以内。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运用信息化手段,钢综合耗水由21立方米/吨下降到目前的5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由1200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700千克标准煤/吨。中石油辽阳石化分公司通过应用艾斯苯HYSYS动态模拟系统,重点对芳烃分馏、岐化单元进行了优化,结果每年节约燃料油几千吨。2007年,山水集团在大型风机上全部安装高压变频装置,年节电量达8000万度,减少循环冷却水用量300万吨。如今,山水集团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水泥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粉尘的排放量分别比2004年减少37%、32%和34%。
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将工业企业通过信息化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消耗所产生的收益(折合成人民币)按一定比例返还给企业,激励它们开展节能减排。
三、政府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四个作用
(1)理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形成官、产、学、研联动机制。
由当地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工作,信息化主管部门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明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要明确企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在大中型企业推行CIO制度,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统计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市场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作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把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
(2)加大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工作。
在自主创新、政府采购、用地、税收、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对于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奖励。在同等情况下,政府部门要优先采购本市工业企业的产品。对于信息技术应用效果明显,示范效应强的企业,在用地上给予一定的优先权。对于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大中型企业,征收的税收可以一定比例返还,金融部门在贷款方面给予优先权,在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设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扶持基金,重点投向公共性、基础性、公益性项目建设和工作推进,加强对该专项资金的管理。理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投融资体制,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风险投资机制,编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投资指南,引导各类资本投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点领域和区域。政府出资搭建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降低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以本地优势行业为重点,选择不同规模、不同主营业务的企业作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单位,从企业发展的瓶颈入手,选用实用的单元技术,开展示范引导,并通过多种形式推广成果。
(3)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相关知识传播。
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鼓励高等院校与工业企业合作,联合培养工业企业急需的信息化实用性人才。加强对信息化高级人才、复合型
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完善激励机制,鼓励知识、技术和才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以实用、有特色为宗旨,鼓励发展社会化的信息技术培训机构。对工业企业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完善信息技术管理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制度。广泛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教育,提高职工的信息素养。组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方面的会议、展览、培训、参观、考察等交流活动,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相关知识传播。
(4)重视标准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改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环境。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要围绕信息化与各工业门类融合的重大项目,进行配套的标准可行性研究工作,争取将标准研究制定纳入项目计划。要围绕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需求,通过标准化工作的重点突破和标准水平的整体提升,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的标准化体系。按工业门类组织编制工业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鼓励企业参与工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工作。努力构建并完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营造出良好的知识产权创造与保护环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联动,共同保障区域内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知识产权局要加强本部门行政执法的同时,与公检法、工商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坚决查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