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综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研究综述
摘要:受生态危机的现实影响,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突破了原有的价值局限,逐步凸显出生态文明的理性诉求,而
学术界亦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重点阐释了将生态价值理念引入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育的必要性、特殊性与实效性,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生态人”。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全球范围内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化,与“生态”有关的各
种学科理论逐渐兴起,针对“生态”所做的各类研究也日益成为
显学。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特殊领域,由于
担负着培育当代公民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其无
疑应该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紧密配合我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因而,基于客观现实需要,生态价值的文明理念被
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两者的关系问题亦成为近年来
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众多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
相互关联的客观依据、重大意义及基本思路等具体问题作了理
h}阐释,并取得了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研究成果厂
以“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资料查找,在1980 年至2010年的时问范围内共检索出13篇相关研究论文。其中,最早的一篇名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 功能》的文章发表于2001年,此外的12篇文章均于2007年至 2009年问被相关的各类期刊刊载,可见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与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研究起步较晚。若从内容方面看,13篇文 章均是以思想政治教育需加入生态价值因素为主题进行研究,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应与时俱进,在适应当前客观现实的前提之 卜拓宽教育的价值层面,将教育的目标直指生态文明建设的核 心。此类文章如《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生 态文明建设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浅析思想政治教育 中的生态价值》等。 如果说上述几篇文章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所指最为 广义,因其直接面向的是最大范围内的社会公众,那么相比之 卜,另有相当数量的研究文章将其探讨的范围限定在特殊的群 体教育之中。以上所提及的13篇论文,其中有两篇特别关注农 村的生态文明建设,涉及到农民生态意识的培养,而此外更多的文章是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审视对象,以大学生群体为特殊 关注点,研究的是生态文明视野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因此,纵观目前公开发表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的文章,研究讨论的重点显而易见被置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而论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首先强调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 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对于重要性的认识,有论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丰富了高校 德育内容,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功能。更为重 要的是,生态文明教育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论生态文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一文中,论 者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高校是生态文明时代的必然要求,而生态 文明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强 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优化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向引导作用,有 利于启迪大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律意识,有利于激 吻 励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而罗健等人也在其文章 中谈到了大学生德育过程中须加强生态德育的渗透,由此培养 学生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意识。 对于必要性的认识,研究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出,生态环 境恶化的客观现实是决定高校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首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服务于现实需要的教育活动应主动承担重 任,将生态价值教育作为其价值教育实现的基本形态之一。而研 究者高晓钟、陈朝阳更从理论的高度进一步指出,生态道德教育 是服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他们认为,只有对 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才能让社会主义和谐观念、可持续发 展的理念深入人心。 当然,从现实出发,可持续发展层面的人类生存需求是影响 高校实施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因素,却绝非唯一因素。有论者提 出,“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政策存在认识缺乏、观念淡薄,行为失 范,责任意识小强等问题”,这些因素的存在也决定了必须在高 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客观现实出发,部分作者通过对大学生 部分生态人格缺失的现状分析,提出在大学开设只在培养学生 健康情趣、高尚情操和完备人格的美育课程等是完全必要的。而 有的文章指向更为单一,如《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一文。作 者直接从大学生消费表现的“非生态性”出发,提出培植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迫在眉睫,只有通过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消费观,才 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生态和谐。 此外,另有论者指出,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在内容上有 所欠缺,长期以来只主张对学生进行政治性理念的教育,完全忽 略了生态道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特价值,这无疑小利 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标实现。因而,若从学科自身发展的现 实层面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重视生态文明观的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生态道德教育内容纳入其中,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其教育内容,丰富其教育功能,实现其教育价 值,并进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立,最终完成时代赋予 其的全新课题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部分论者在文章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观 念,并将之与高校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如《论可持续发展与高校 德育教育》,《在高校德育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考》等。甚 至有学者干脆将其归为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并 以论文的形式就相关问题作了探讨,如《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一文。生态文明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称谓有 所小同,但同为探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提出,因而具有 相同的价值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小对后代人满足 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以生态 文明时代所倡行的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和人生观为核心而进行的教育”,此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提出。与此同 2010年第5期时,关于“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研究者在进行阐 释时大都提到了党的}一七大报告。在}一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 第一次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新提法,他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 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 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使“生 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可持续发展教育或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 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者们对此所作的论述也较为详尽。 就教育本质而言,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全新 教育理念的实践,而两者又属于同一性质的基本价值观念教育。 朱小曼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他人,尊重差异与多 样性,尊重环境,尊重我们居住的星球上的资源。土康强调,生态 文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利他主义的,反映的是一种超越个人主 义的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一种新价值观念,整体主义是生态 文明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更有论者直接就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进行了探讨。 在《对高校政治理论课彰显生态价值的理性思考》一文中,作者指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应涵盖与之相关的生态文明的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等。而牛东红、土历荣认 为,高校生态文明的教育应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感,引导大学生树立可 持续发展观,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竞争的整体利益观。喻文德则 倡导从以卜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树立感恩自然的观念,树立互利共生的观念,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李华林等 人更是具体指出,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应包括生态文明价值观 念、生态文明忧患意识,生态文明责任意识,生态文明道德意识,生态文明科技意识,生态文明法制意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意 识,生态文明参与意识等。而以上种种有关生态文明观念、意识 培养的诉求,不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观念,还 是帮助大学生确立人与人关系的新理念,研究者们都一再强调,观念的改变、价值观的形成是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而实现的根本内容,这也正是生态文明视野中思想政治 教育的价值体现。 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过程中,研究 者们除了指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包含的生态价值内涵外,还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就如何开展相关教育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 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实践策略,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途 径成为教育实施的首要关注点。 生态文明教育,是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高度来看待人与自 然界的关系。因而,从生态整体观出发,林智理等人指出,应进行 与之有关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构,除了将生态文明教育 列入教学大纲,应坚持通过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具有浓郁的生态 文明意识,扎实的生态文明知识,理性的生态文明态度,科学的 生态保护技能和强烈的生态保护参与”。与此类似的相关策略,大多研究者都有所提及,且一致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 是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渠道。相比较而言,周双娥 对具体课程的目标把握则更具针对性。她从“领悟、贯通、践行” 三个层面切入,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抓好三个 环节,即领悟精神,贯通教材,践行人生,从而在大学生知情意行 的各个方面贯穿生态文明。 在生态文明理论教育方面,许瑛认为,在高校形势与政策、思想政治公共课中增加环境生态教育的内容是最简单易行的渠 道,但大学生生态教育的内容不仅仅包括纯社会理论的内容,有 关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方面的教育应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在课堂 理论教学之外,多数研究者还提倡应在社会实践中激发大学生 的生态意识,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各项主题活动,让大学生亲 身感受到实践教育的魅力。如俞白桦指出,虽然生态文化知识渗 透的主渠道是课堂,但必须同时注重大学生课堂外的实践活动,通过社团活动开展生态文化知识的学习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培 育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当然,从环境影响人的角度出发,李 英杰意识到环境优美的校园时生态道德观念形成的催化剂,因 而他提出要加强生态校园的建设,同时在校园的规划设计、建筑 物及其建筑材料的使用、饮食供应、办公用品使用等各个环节体 现生态道德价值观,使保护环境、维护生态、促进校园和谐及人 与自然的和谐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意识。而J一贞权、J一忠甫等人 也持有类似观点。 由此观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已 经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研究的话语模式正在逐步建立,但研究 的成果仍呈现零散、浅层的特点,尚未有理论性的论著出版,总 体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论文论者只将论述的重点 摆在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于建设生态文明所具有的积极作 用,生态价值教育被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必然性与 必要性。当论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时,虽然研究者们的认 识几乎达成了一致,即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帮助我 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但就具体价值 目标的实现途径而言,相关文章所作的探讨就未免略显单薄,大 部分论者的论述缺乏深度。而从整体着眼,研究中存在诸多不足 也是显见的事实,研究领域一度显现出单一局促的特点。如一方 面多针对生态文明理念进行理论阐述,而少结合大学生自身特 点进行分析论证;另一方面多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理性规定,却 缺少对理论课程设计效果进行可行性研究。同时,鲜有论者用生 态学的观点来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工作,如未能利用生 态学中强调的“整体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系统观 照,有时甚至人为地将其与传统道德教育进行割裂,并在一定程 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对教育工作的深远影响等。当然,客观而 言,我们必须正视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但同时也应看 到,正是这些不足说明了研究工作仍有大量潜在空问可被利用。而随着研究者视野的逐步开拓,我们有理由相信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研究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度,研究 者们能够实现从生态文明的理论高度来指导高校的思想政治理 论课教育,不仅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涵,更重要的 是,帮助实现当代“生态人”的培养,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 发展厂 参考文献: [1〕王康.高校思想政治理沦课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7.思想理沦教 育导刊,2006 cs}.fz〕高晓钟,陈朝阳.沦生态道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实现.生态经济(学术橱阴,2008 cozy.[3]黄香.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建设阴.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zoo9 cD.[4]刘仰斌.沦可持续发展与高校德育教育[}1}}}南医学院学报,zoo6 cs>.[s]朱小曼.在高校德育中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思考阴.科教文汇(上句 干}J),2009(s).[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新胜利而奋斗口〕.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J林智理.生态文明教育与高校的实践策略研究阴.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9).[8J许瑛.高校环境生态教育的理沦思考[.理沦x,2009(s).[9]李英杰.沦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比求实,2008(sD.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献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092班李淑 09040209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研究一直是学者关注的话题,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章,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研究加以整理,并从理论角度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民生视角的重要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成果民生视角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执政者最为关注的,它关系着一个国家的稳定发展,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点。因此,学者们对此的关注度也很高,对这类课程的研究更是受到了很多学者的重视,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此仅对文献作简单的概括和分析。 一、文献研究的概况 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自课程设置以来文献数量达上千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所面临的新情况、遇到的新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他们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主体、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主要有以下方面: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与演进;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研究;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诸因素问题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问题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管理体制研究等。 研究几乎涵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方方面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更是不计其数。 二、文献内容分析 在文献内容方面,大都涉及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关于发达国家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鲜明的方式展现出来,当提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词时,大多人都认为是社会主义的一种说教,外国并不会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然而,根据学者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不但有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课程,而且对之更为重视。 法国的思想政治课程并不是一专门的课程展现的,主要从品德教育、政治法律教育、国计民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文历史熏陶几个方面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法国高校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似乎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其实质是以分散化的课程,更加全面、多角度地传递社会道德观、伦理观和政治观,从而达到“形散神聚”的最终目的。 日本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与大学教育的总体目标一致,其实质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正如日本学者所概括的,各高校教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就是:“(1)拥有高度伦理性和责任感的判断和行动能力的养成;(2)对自身的文化与世界多样文化理解的促进;(3)基于一定外语的交流能力的养成。”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这与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密不可分[3]。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来实现,对高校学生进行尊重、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助人为乐、民主精神、爱国爱家民族精神的教育等,其规范化的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同样,美国尽管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美国始终是不遗余力的。有学者指出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是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进行的。[4]美国在高校所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有很强烈的政治性,引导大学生塑造美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弘扬美国的价值思想,更注重大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注重培养能对社会做贡献的人。 从对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来看,发达国家虽然都没有很明确的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但是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度仍旧很高,而且都具有很强烈的政治色彩,都为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做宣传。但是从这点可以看出,思想 政治教育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来说,其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而大学生将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容忽视。我们更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从品德、政治、民生、心理健康等方面逐步改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着许多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许多阻碍。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存在一定的重复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等,这类课程与高中所设置的思想政治课程内容重复多,衔接性差,没有更多的深入。而近代史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内容交叉重复,加之教师在教课过程中的教科方式仍比较陈旧,学生对这些课程更加厌倦,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5] 2、课程内容陈旧,理论滞后 内容上不能跟进时代的发展,理论内容抽象、枯燥,缺乏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窒息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让同学们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枯燥乏味、空、大、虚的课程。 3、课程实践性不够强 2005年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方案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尽管如此,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将这个规定付诸于实际。在理论课程教学任务较重的情况之下,教师更加没有时间以及精力展开思想政治实践活动,从而使得这一规定变成了一纸空文,教师仍旧按照传统的“一本课本、一本教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只是一知半解,没有深入,从而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4、理论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种真善美的理论内容教导学生,这种超越现实的追求往往与实际有很大的差距。太过理想化的教育目标会使得部分学生对课程产生不真实感,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真实的目标。 就以上总结的几点问题而言,大多数学者都看到了思想政治课程由于其枯燥性、高度理论性、与现实的差距性而导致了学生不喜欢这类课程。因此,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践性,与实际结合性非常重要。 (三)关于如何解决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问题的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课程存在的这些问题,学者们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各有各的见解,但归纳起来大都有以下几点: 1、加快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的重要平台,不仅仅是理论传授,更要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加以正确的引导,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因此,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思政课程的时效性打好基础。 2、加强师资建设,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教育模式 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时效性的好话很大程度上取决与教师的理论水平、教学方式以及人格魅力。良好的理论水平才能真正的将思想政治理论讲好,使学生深入的了解理论知识。根据存在的问题,思政课程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学方式采用传统的方式,不但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使学生对其产生厌倦。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采取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 3、落实课程的实践教学,真正做到“三贴近”原则 中共中央常委长春曾指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三贴近”原则真正贯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拉进学生与实际和生活的距离,使大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视度。 在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单纯的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给学生带来切身体会的感知,只有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将之应用于实践,采用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如:主题论文写作、主题讨论或撰写观看影片感言等)与集中性实践教学(如:参观访问实践教育基地、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的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落实实践教学。 三、启示与归纳 学者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说是已经涵盖的比较全面,可以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结合,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对理论有深入的了解,便于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最缺乏的就是与实际的结合,更缺乏对民生教育的重视。 有学者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强民生教育,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有很重要的作用。民生,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关系到自身实际,接触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生通过对国计民生的了解,尤其是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关系到大学生切身实际的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分析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深化学生对国情的认识。这类研究大都从民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出发进行研究的,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民生视角没有过于深究。因此,如何更好的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民生视角,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时效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上官莉娜.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及评价[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1,(03) 转引自:倪愫襄.日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目标设置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11) [3] 顾建亚.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借鉴和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10).[4] 余惠琼,游敏惠.美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或道德教育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8,(03).[5] 熊焕武.浅析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诸因素[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 2009. 汪红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9,(26). 董一冰, 杨昕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大学生民生观教育的思考[J].世纪桥, 2010,(09) 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关系研究 【摘要】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世界的城市化进程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基于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自适应过程,必须通过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兴办和社会参与,促进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等不同层面的进化式发展,实现环境、经济和人的协调发展。 【关键字】生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协调 生态城市建设是基于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自适应过程,必须通过政府引导、科技催化、企业兴办和社会参与,促进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等不同层面的进化式发展,实现环境、经济和人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是建筑与土地配置的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创造与之相应的文化——一种新的文明和新的思想文化模式,即生态文明。生态城市旨在采用整体论的系统方法,促进综合性的行政管理,建设一类高效的生态产业、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和谐的生态文化和功能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自然、农业和人居环境的有机结合。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新,不断充实和完善,生态城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生态城市为高消耗、低产出、重污染传统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造成的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提供了科学解决出路。生态城市的本质是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共赢。它是一个囊括了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复合概念,在空间上是一个开放的区域,体现了一种不断包容的生态观。 从内涵上讲,生态城市是一个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价值的总和性概念。它不只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即不是狭义的环境保护,而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以资源流动为命脉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统一的符合系统。以人为本是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宜人居住是生态城市的基本性质和目标,社会和谐是生态城市的主要特征,甚至可以说社会和谐是生态城市自然生态良性运转,从而也使整个城市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要保护自然,而且要满足人类自身的进化、发展的需要。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和原则 2.1 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 一般认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内容应包括八个方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城市规划目标;严格控制城市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提倡清洁生产,优先发展环保产业,提倡清洁消费;建立健全城市交通体系,环卫系统;搞好城市全方位立体绿化;发展城市生态农业,改善城郊周边环境,缓解市中心的生态压力;控制区域城市密度,保护绿色城市间隔;不断更新完善城市发展考核办法及指标。 2.2 建设生态城市的原则 建设生态城市有三个主要的先决条件:一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基础;二是拥有高效的经济和发达的科技,这是实现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提;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这是使生态城市不断完善的关键。其他条件大部分都是可以归入这三类条件的。生态城市建设的其他原则还有:区域分异原则;特殊生态功能区优先保护和培育原则;确保城市发展空间原则;建设性保护与整体协调和系统整合原则;分阶段、分步骤、重点突出的原则。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内容 3.1 城市的生态安全建设 城市生态安全是生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城市赖以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系统处于一种不受污染和不受危害或破坏的良好状态。这时,城市保持着一种完善的结构和健全的生态功能,并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与净化能力。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城市形成和持续发展的支持系统,因此,城市生态安全也必然是城市安全的基础条件。城市生态安全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重视城市生态安全方面的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3.2 城市的生态卫生建设 今天的城市,需要我们关注五个方面的全球性问题:城市卫生设施(厕所)匮乏、固体废物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和再利用、八亿人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有几百万的人在不安全的条件下依靠捡垃圾为生、用于农业生态的肥料短缺。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卫生的概念需要处理这些问题,需要运用系统方法组织解决方案,致力于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生态卫生的社会生态功能表现为:健康、清洁、卫生、方便、减轻市政工程的处理负担;其经济生态功能表现为:低投入、低运行费、节水、节土、节能、节省资源;其自然生态功能表现为:使大气、水污染,使用化肥,蚊虫、病毒和碳排放等最小化或零排放。 3.3 城市的生态产业建设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急于生态系统承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次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企业发展的多样性与优势度,开放度与自主度,力度与柔度,速度与稳定度达到有机结合,污染负效应变为正效益。 3.4 城市的生态景观建设 生态景观不仅包括有形的地理和生物景观,还包括了无形的个体与整体、内部与外部,过去和未来以及主观与客观间的系统生态联系。它强调人类生态系统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耦合,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关联,以及天、地、人之间的融合性。生态景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促进旅游购物、吸引外商投资办企业的重要途径,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3.5 城市的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软件,完善的生态文化软件环境是生态城市顺利运行的保障。生态文化的建设必须从其层次性着手,对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体制文化和心智文化进行全面建设,最终实现生态文化体系的整体性提高这一目标。生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生态意识的培育,通过面向全社会各阶层的生态教育以及广泛的宣传,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趋势 建设生态城市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其目的就是让人的创造力和各种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在一个高度文明的环境里早就一带超过一带的生产力。在达到这个目的过程中,保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保护的高度和谐是基础。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城市的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才能达到统一,技术与自然才有可能充分融合。各种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才会最有效,进而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三者效益的同步增长,使城市环境更加清洁、舒适,景观更加适宜优美。 【参考文献】 [1] 尹成勇.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139-141 [2] 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 王勇 鞠美庭 《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4] 王如松 高效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人民出版社,2011 [5] 严耕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特点与路径 研究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随之在不断发生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应用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满足当代教学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得到不断提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 []G641 []A []1671-5918(2018)06-0055-02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以学生的认知能力作为根据实施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实现凭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促进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要求及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存在其特定的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间的相互关系、人们掌握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为其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其他门学科相互比较,该门课程存在更为鲜明的理论性、思想性、现实性、政治性及实践性。所以,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其也必然存在独特的要求和特点。 (一)以学生为本进行创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需在全面了解并掌握学生原有道德水平、政治思想、法制观念基础上进行。同时还需正确认识其形成和发展所具有的规律性和特点,然后再次多角度实施创新,选择最具合理性和科学性的教学方法。严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选择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要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有效激发,促进学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欲望得到有效增强。教学方法的应用必须能够有效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以及创造力。保证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热情和激情,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以教师作为主导进行创新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充分发挥引导和主导作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情感、思想、意志等教育,引导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地追求理想的精神境界以及行为方式,进而促进自身能够形成高尚的品德、价值观念,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其最突出的特征即表现为意识形态性和鲜明的方向性。方向的认识及把握均离不开教师的引导。现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环境均具有开放性、立体性和综合性。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正确方向的指引尤为重要,同时也更为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及时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还需高度重视自身的组织、引导能力,促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实施主动、创新的教学。教师须转变应付教学任务的教学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主导,积极将新思路、新方法、新形式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方法得到不断创新。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围绕教学内容、目的进行 实施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为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教育,丰富学生思想情感,陶冶学生情操,规范学生行为,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并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促进其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得到不断增强,做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才。由此可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上均表现出明显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必须将价值观、人生观、法制观等问题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接受到教育。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路径 (一)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接受能力、兴趣等进行教学设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地开展是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为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应用各种教学方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为其掌握知识的一个最直接方式。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教学模式均为教师对相关知识进行讲授并做相应的板书,而学生知识被动的听讲和做笔记。课堂教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均较为枯燥和单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需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结合实例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又要充分结合时代政治的实用性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进行充分挖掘。实施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融合应用讨论式、启迪式、问答式等教学方式。合理应用多种教学方式可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学需充分发挥其引导和组织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营造一个具有互动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与传统被动学习相比,启迪性课堂教学具有良好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发挥其主观能动接受相关知识,并可根据自身需求及疑惑主动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课堂活动地开展成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中。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需以教学内容作为根据,充分结合学生实际能力及教学条件,开拓思路,深入挖掘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存在的相关性,灵活引入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巧妙进行迪性教学语言设置,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充分激发。 (二)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须熟练掌握相关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使用影像、PPT、多媒体演示等现代教学工具和技术。现代化教学工具和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将存在抽象性的理论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可通过多种感官了解抽象、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进而实现学习难度的降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及质量得到显著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合多媒体展示、教师讲解、生生或师生讨论,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图文并茂,畅所欲言的教学过程中接受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记忆。充分结合了感性与理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中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进而实现课堂气氛的活跃,为教学活动地开展及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氛围。其次,任课教师须坚持教育科研工作,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除了做好教学活动之外,还需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科研工作,促进自身专业知识、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须根据时代特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加强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加强对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活动设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学习丰富自身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巩固专业素养,促进自身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并将科研成果合理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合理应用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方法的实践性 实践教学方式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根据学校具备的条件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需积极与学校党支部、学生会等进行协商合作,尽量多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目的表现为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思想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的思想觉悟得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实践教学,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实质上为书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教师积极与学校中的其他组织、部门进行合作,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队、义务活动等校外实践,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相关科研实践、考察、科技竞技等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觉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写出心得体会,进行经验总结。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从多角度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促进其思想觉悟、综合素质水平得到不断提高,为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第三,积极组织辩论赛、成立学生社团等方式进行实践教学。比赛及社团组织均对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和组织可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校园学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来,培养其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觉悟。对于学生而言,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是他们追求梦想迈出的一步脚印。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社团组织不仅可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国家人才的质量。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学生个性特点、思维方式作为主要根据,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实施有效教学,促进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封丽萍) 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建议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罗锐鹏。很荣幸在此与大家分享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心得体会。 我谈论的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看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与手段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总体评价 一、对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的建议 我是一名大二学生,大一开设了《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二开设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经过两年来的学习,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有以下几个优点: 1、理论知识系统完整具体,介绍详尽细致,如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教材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5个方面高度系统性,整体性地剖析了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所在; 2、知识的体系结构明晰,便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思想主线清楚,体系严谨; 3、能够在较大程度实现全国教材的统一,便于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 4、尤其是《概论》教材,能做到不断的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飞跃产生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到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内容,都有所体现,使当代大学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内容。 以上,若能举例来说更好。(四门课程的教材再大致看一遍) 经过两年来的学习,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有这样几方面的想法: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门教材内容应做到与时俱进 例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在“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成为我们热议的内容时,在“中国梦”成为人们共同价值追求时,我们还在学习编写到科学发展观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材。为确保内容的有效性,我认为应该尽快更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内容。 《形势与政策》教材的部分,让康慧来讲吧。 2、在教材里添加“知识框架的构造”附件 有效的索引会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的核心内容,即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与经济学,如果在课本的开头、小结或者附录添加本书的框架结构图,我想学生会更加清晰明了把握整个课程的内容,这样也便于学生掌握和记忆课本的内容,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编写的优点,在于把各个理论知识清楚地归类编辑,逻辑顺序强。当然,如果在本书开头把框架图或者思维导图展示出来会更好,会更能加强整个知识网络的互相联系。而我之所以提倡构建知识框架图,是想提倡学生用理性(理科生)思维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得具有高度逻辑性,有一环扣一环的理论结构搭建,相互联系最终汇成一个总的观点,这样会引导同学们进行更加理性更加高效地学习,让同学们在学习中有个底,有所依托,而不是零零散散地掌握内容,感觉到学了很虚。总而言之,构建知识框架图就是打通六脉。我相信,一个好的知识网络便有这样的好的效果。 3、删除教材的重复之处,编辑方式多样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出现多处内容一再重复的现象(比如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和谐社会的特征)此外,《中国近代史摘要》的下篇从第八章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到《改革开放于现代化建设新时代》期间的多数内容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相关内容重复,这不但有造成冗余之嫌外,还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所以有必要进一步对教材进行修订,尽量在知识体系详细完整的情况下实现言简意赅。此外,大段大段的文字显得过于单调与无趣。我认为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相关的图片,这也跟我们做PPT相同,有图片会更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同时也可以添加相应的表格进行各种理论的比较说明,比如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的成绩等,或者增加一些“小资料”、“小常识”等扩充性的背景材料等,这样会让知识显得更加清晰明了,显得更加有趣、更加有逻辑。 二、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的改革 我们都知道采用好的方法去做事会事半功倍,而采用不对的方法行事会事倍功半。为此,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应该进行更好地选择。我有一下几个建议: 1、丰富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就在我们身边 就我跟其他高校的同学交流,大家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识就是无趣,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归结起来原因有3个:课本内容是大片大片的像文件似的文字,任课老师讲授的内容大家都已经知道,“满堂灌”的教学单一模式。要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活,让学生们喜欢,在教材内容固定的前提下,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提高教学实效十分重要。 本学期,我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任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同学们都很受欢迎。课前10分钟让同学们收集和播报国内与国际时政新闻,老师评论分享看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纳入朗诵与唱红歌等元素。例如,在讲到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时,当有的女生听着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都在时下面默默地流泪;当我担任红歌指挥指挥《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时胸中的激昂与澎湃,那种爱国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整个课堂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氛围,这时就觉得爱国主义就在我们身边。学习思想政治课主要是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提高,这种精神层面的提升光靠“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能完成的。 2、利用现代信息沟通技术,进行更有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微信、微博等网联网平台的发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来源渠道的多样化,弱化了教材知识的权威性,增强了同学们的选择性;二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可以由教室延伸到课外。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时代的变化联系密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们要善于与时俱进,在培养人教育人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时代变化的特点,抓住当代大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例如,思政课教师若能开通微信,微博等相关平台,与同学进行在线交流,分享关于时事热点的评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自由阐述时政观点的欲望,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引导性的教学。本学期,我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任课老师开设的时政QQ群,群主老师与同学们共同讨论问题、共享学习心得,我们学生感到受到老师的尊重与重视,会更加敞开心扉与之交流。 3、改革思政课成绩考评方式,重期末考试,更重平时表现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讲道一个人习惯的养成需要很长的时间,更需要外界刺激的不断强化,也需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但我们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的学习一般只停留在期末复习短短的一两个星期内,这样虽然能够在海马区形成短期记忆,但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变成长期记忆的新神经元才是最关键。 为什么学生在期末会努力抱佛脚,因为怕挂科么!因此,我们觉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评方式,应改变期末一张试卷“定终身”的做法。把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例如本学期该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及该同学们在系里和学院里的表现。这样可以鼓励学生更加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学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 1、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学得真知 理论的内容相对会显得抽象,要想更好的把党的指导思想灌输到学生脑海里,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深入农村、深入社区、深入工厂等,通过调研、实习、志愿活动等,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变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所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重视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进行。 考虑到学生人数众多,实践活动的安全性,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社会实践的落实很难取得进展,这也是制约思想理论课发展的重要原因。我校是采用网络社会实践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下面内容是否讲可根据时间来定:我与大家分享我们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思想政治社会实践的创新之举。我们课外实践活动包括三下乡,访问知名校友、志愿活动等等,而思政网络实践平台的搭建是我们与时代接轨的重要体现,是有效开展社会活实践动的特色。网络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大学生社会实践人数多,成本高与组织难,安全等问题,还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障碍让学生在政治基地中不断实践,不断学习,不断体悟,在思想上得到进一步提升。) 希望我以上的这些意见能够真正代表我们学生的心声,通过改革,让思想政治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各位!2014罗锐鹏 年1月11日第二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篇: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关系研究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特点与路径研究
第五篇: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