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命的轻与重
生命的轻与重
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其中诸多万花筒般的哲理性问题好象给我们摆了一个八卦阵,设置了一个迷宫。小说还提出了众多的范畴:同情与背叛、性友谊、媚俗和粪便、共产主义,灵与肉、轻与重„„就更令人眩目。
这本小说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其中装载了多种涵义:被政治化了的社会内涵的揭示、人性考察、个人命运在特定历史与政治语境下的呈现,以及对两性关系本质上的探索等。昆德拉极其聪明地将这些元素糅合在一起,写成一部非同凡响的小说——其中既有隐喻式的哲学思考,也有人的悲欢离合的生命历程的展现
下面我就其“轻与重”谈谈个人理解。
人们常常感叹的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作家反过来说,这就进入了深层: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人人都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而当我们不去背负重担的时候,这种没有任何责任和负担的轻松就是生命的空虚和空白了。作为人,这种轻松当然就是比沉重更不能承受的。“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多少名人也都说过类似的话:人最不能忍受的就是空虚。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不言自明。
个人的理解,小说的主人公特蕾莎是一个生命之重的人物。对爱情的专注和责任、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对善恶的爱憎和明断„„,在重压之下艰难地活着,活得实在。以至在这个没有美和真爱的人间,最后只能在一条狗的身上找到人间的牧歌、找到真爱。正如萨比娜所说:“美就是被背弃的世界。”既使在这种情况下,特蕾莎还在怀着内疚的心情检讨自己是否对托马斯太苛刻?这就是她人生的境界。始终恪守人生的戒尺!这也是她这个“被背弃的世界”的美之所在。虽然特蕾莎也有过一次对托马斯的越轨报复行为,但“与工程师的小插曲是否让她已经明白,风流韵事与爱情毫不相干?是否明白风流之轻松,了无重负?如今她是不是比较心静了?根本不是。”于是她立即又回到了她的严肃人生的道
德的轨道上。与之相反,托马斯、弗兰茨、萨比娜则是生命之轻的一类人物。是一些飘浮在半空的人物,没有任何责任和约束的规范。托马斯的情人有两百多,还为此托词说性与爱毫不相干,其乱性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连自己的儿子也不想认;萨比娜也是一个我行我素、随心所欲的人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你可以背叛亲人、配偶、爱情主祖国,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不剩,还有什么好背叛的?萨比娜感觉自己周围一片空虚。这空虚是否就是一切背叛的终级?” “可说到底,萨比娜身上发生过什么事?什么也没发生。„„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是在于轻。压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但托马斯在俄狄浦斯事件中又表现出他的生命之重的一面。表现出他对社会还有一点正义感。正是因为这一点正义感也才能表现出生命之重。也说明生命之重是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有责才有任,有任才有重。
对于小说中大量的乱性描写,从个人感情来说我是不能接受的!但这确实也是对当今这个没落世界真实典型的描写。这种“生命之轻”也正是没落的典型。昆德拉在小说中说的:“暴露了一个建立在轮回不存在之上的世界所固有的深刻的道德沉沦,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一切都预先被晾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这个世界已经道德沉沦,是一个丧失了人的道德和任何责任、义务的“生命之轻”的世界。美,只存在于“被背弃的世界”。发人深省!
(这里是没有发的)可能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别,身边的同学都不接受这本书。个人认为,这本书还有很多都值得回味的地方。生活既不是重的喘不过气也不是轻得离开了地面,米兰昆德拉更侧重于重,像贝多芬的四重奏一样,强调责任,否定永动回归,要求在现实中生活。除了主要的轻与重,有关媚俗的泥淖。媚俗是人类境况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媚俗,人们就往往用社会意志代替个人追求,扭曲自我的价值判断,以迎合整体的价值趋向。媚俗所引起的感情是一种大众可以分享的东西。书中说:“媚俗引起前后两种紧密相连的泪流。第一各眼泪说‘看见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着,多好啊!’第二种眼使媚俗更媚俗。地球上人的博爱将只能以媚俗作为基础。”看来作者很讨厌政客。对此感兴趣的主要是因为,身边的人包括自己在内都有这种媚俗的成分。当然书中也写道人人都 不可能逃开媚俗,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创那么的吸引我们(我们总是在不知不沉中追求美)有时写作文时在结尾处会写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真是不折不扣的媚俗了。为了让他人感觉出自己的高尚和清明,常常会说一些高话套话,并还为此而沾自喜。只有当媚俗被提示时,他才变得和人类其他的弱点一样可爱。
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
相信生命可以永恒轮回吗?认为今日的选择或者是现在溜做的事会对以后抑或将来甚至是来世都会有着深刻地影响和必然的联系,所以,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才会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真的是以为这个缘故吗?其实世间并不存在永恒轮回,生命只有一次,并且从一开始,它就头也不回地向着终点奔走。只有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活。人的一生是一张永远不能成为正式作品的草稿,是一场永远不能正式登上舞台的彩排,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到头来,我们自己是无法通过比较来检验出究竟是哪种生活方式更正确,于是我们没有必要把每一次的选择都看得是那样的重要,那样的沉重,我们尽可以去做一个凡夫俗子,随心所欲地去享受生活的轻松,然而,真的能够这样吗?也许有的人真的可以,但是,也还是会有一些人是难以承受住这种生命之轻,有甚于生命之重,正如文中的托马思医生和他的情人萨宾娜,在他们的身上,灵与肉是相分离的,肉体能尽享的轻却使灵魂感到莫名的沉重。爱,同情,理想,责任,抱负等等,这些成分使精神得到满足,使灵魂得到慰藉,但却使生命变得沉重,牵挂、忧虑等等这些便随之而来。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今日的事明日将不复存在,我们不必认真地对待它,然而也正因为这唯一的一次,我们又不得不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因要是走错了也无法回头。矛盾的人生,人生的矛盾,使我们常常茫然不知生命到底是何物,也正因为这种茫然,让我们承受了比沉重更痛楚的苦。到头来不得不说,一个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生,要比一个责任重大,充满痛苦抉择的人生更加令人难以承受。
第二篇:关于生命的轻与重
关于生命的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日前第三次读了昆德拉的大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小说,也使我三年里读了三次却至今也仍是感觉没有读懂。读不懂也罢,心中却总蕴育着不吐不快的纠结,这便是所谓的读后感吧。看了这本书是一定要写点读后感的,哪怕是一点点。但是等到下笔的时候又发觉思考了很久的东西重新又纠结起来了。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给与我及于我一般的许多人的困惑。记得当初听说这本书是源于偶然间看到的关于此书的一篇评论,评论的开头便使我对此书有了极大的兴趣:“几乎每一句话里都有一个隐喻,每一段议论中都有一个陷阱,每一个细节中都藏着一个机关,每一次的话锋一转都是一个暗道。你刚刚觉得柳暗花明,忽然又山重水复。就这样,一重山水一重风景地吸引着你跋涉的脚步。困惑。惊喜。晕头转向。又豁然开朗。”
书中开篇否定了尼采关于“永恒轮回”的思想--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世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的确,若有永恒轮回的成立,那我们经历的无数岁月还有意义可言吗?我们还能够在斯人已逝的现在,去畅谈昔日的种种吗?在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若是生命能够重复,一切可以再来,那人生就不再是一张圣洁的白纸,一笔一画必须用生命丈量。人生就成了草稿,今天错了,明天重来;明天错了,往后再改。也就没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说了。正是因为米兰昆得拉对尼采“永恒轮回”的否定,也就唤醒了一些陷入窘境的哲学家,思想家甚至还有众多普通人。生命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交替演绎,因而对待这仅有的一次描绘人生画面的机会,人们必须清楚哪是工笔,哪是写意,对轻,重,浓,淡,色彩艳丽与黑暗了然于胸,这就为每个人增加了生命的重量。整部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供我们讨论生命的轻与重的平台,而这个开篇就像是一扇大门,指引着我们通向平台的方向。
那么生命对于我们到底是轻是重呢?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人类的生
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我们也常常会被这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的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这便是所谓的生命之重吧,在这沉重中我们体味着生命本身的存在。而在昆德拉的这本书里,作者借用主人公那种略显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向我们提出无法寻求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而引起的对存在意义的质疑。
特蕾莎无疑是一个属于生命之重之人,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与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的重压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只好将精神寄托于一条名叫卡列宁的狗。到最后,当她真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并理解了父亲的时候,她却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了。一切已然显得那么轻盈。而托马斯实际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然而他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亦是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回想并记住托马斯,其目的在于,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托马斯那样茫然无措,犹豫不决,以至他经历过的一个个美妙的瞬间由此而丧失全部意义——历史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向人们提供经验。“只发生一次的事,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过的事(因为遗忘)。捷克人的历史不会重演了,欧洲的历史也不会重演了。捷克人和欧洲的历史的两张草图,来自命中注定无法有经验的人类的笔下。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太空。再看与前述二人截然相反的另一女角萨宾那,她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生活中我们不免也常常遇到与书中角色们同样的问题:对于生命,我们是选择之轻还是之重?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总是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那么重真的会痛苦,轻便真的幸福么?本书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他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指出无法寻求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而引起的对存在意义的质疑,以一种怜悯甚至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人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进行的争斗或表演,虚伪与自私。当特雷莎终于理解了父亲,确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了,然而那都不重要了,原文中“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幸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存在本身不是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指的是忙碌的人们无法接受的无人注视无法证明存在的状态,而享受“生命之轻”恰恰是作者崇尚的人生境界。所以作者对“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句话本身是持否定意见的,这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还不同,它没有做作,只有真实的活给自己,以本真的的自然状态生存。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等。
这是一部以一种挑战的眼光对待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冲击和沉思着个人定义的小说。“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呢?”昆德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摆了出来,“是轻还是重?”这部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就是他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昆德拉暗示这个答案就在最后一幕,托马斯和特蕾莎终于在一个小乡村旅店里经过一夜的狂舞后找回了他们自己。就当托马斯打开房间的灯,一个大的蝴蝶让灯光一惊,飞离灯罩,在房间里盘旋,陪伴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是他
们自己的快乐和忧伤。
第三篇:演讲稿:生命之轻,安全之重
演讲稿:生命之轻,安全之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亲爱的同事们、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生命之轻,安全之重》
伟大的作家昆德拉曾写过一本著名的小说,叫《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命究竟有多轻?我们知道火山对庞贝古城文明的一夜毁灭,亲眼目睹了汶川、玉树、雅安,一次次地震对生命的顷刻摧残,也一遍遍经历洪水的无情的吞噬,生命之轻在自然面前,暴露的如此明显。我们也见惯了煤矿频频发生的灾难,经历过高铁与巴士的一幕幕惊险,也对无情的大火和罪恶的狂徒愤愤不安,生命之轻在人为面前,也如此微弱不堪。安全,这个在无数场合里无数次提起的概念。
在安全上的失误寻找借口,因为很有可能,它让这个失误再也找不到可以附着的主体了。我相信所有的安全事故都有它发生的起因,而这种起因更多的是人为的原因,纵观全球每年发生的所有安全大事,没有一件不是因人而起的。换句话说,我们的生命,其实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自己手中。
想起保尔.柯察金的一句话:“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是的,我们无数次的接受安全教育,无数次的重复安全誓言,无数次的敲鸣警钟,却又无数次的在生命受到伤残甚至毁灭时,不断的哀叹惋惜。人的生命是直线前进的,不可循环,也不可倒退。爱是人们前进的动力,生命因爱而精彩。我们每天出门,上班,兢兢业业在工作岗位上平凡劳作,我们的父母,他们还迈着年老的步伐,在家中为我们祈祷平安;我们的爱人,她们总是准时的做好热气腾腾的饭菜,等待我们下班归来;我们的孩子,他们在学校里安安静静的学习,回家认认真真的写作业,然后等着在我们进门时,拿出他们工工整整的字迹,希望得到我们的奖励。也许,就从这一刻起,安全和我们,和家人,和朋友全部绑接在了一起,在这根脆弱的藤丝上,牵挂着多少人的期盼和嘱托,谁能忍心将它拉断?
我有一个在外地工作的朋友,他是做桥梁工程的,几年前,因为他的操作失误,导致一场塌方事故,他因此而致残。那时,他已经有个两个月大的女儿,他的妻子悲痛欲绝,父母也因此难过成疾。直到现在,他的饮食起居还是要靠妻子和年老的父母,女儿渐渐长大了,他却不能抱她一下。一个曾经幸福的家庭,就这样变成了一辈子的遗憾。我每每想起他的时候,自己也会忍不住唏嘘一场。我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想让大家害怕,也不为勾起大家对他的同情。我只是想说,这个世界,因为有爱,才变得如此丰富,因为我们有家人,因为我们有朋友,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自己,让安全二字时时刻刻萦绕在我们心头。
不仅如此,我们在呼唤自己安全的同时,也要重视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安全影响。我们同在一个环境下,在一个集体里,每一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幸福。爱己爱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第四篇:中班教案轻与重
第一周
活动名称:《轻与重》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两个东西的轻重。
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活动准备及手段:相同的小桶两个、沙子若干、跷跷板、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小朋友请看,这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哪个轻,哪个重。
二、基本部分
1、你们看,两个小桶分别装入不同量(差别较大)的沙子,下面请小朋友分别来拎一拎,说一说,哪一桶重,哪一桶轻,并在小桶上分别做重和轻的标记。
2、我们把装有不同量沙子的小桶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端;请大家仔细观察,跷跷板的倾斜状况,看沉下去(翘起来)的一端,是重点小桶还是轻的小桶。
3、小朋友,你们想坐跷跷板吗?下面我们都来坐一坐,比一比,谁轻,谁重。请两个体重相差较大的幼儿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让大家说说谁翘起来,谁沉下去。问问幼儿,谁比较重,谁比较轻呢? ⑴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翘起来的这一边沉下去?如果现在有第三个人要来坐,他应该坐在哪一边?”
⑵等第三个人坐上去后,请幼儿说说,“现在哪一边比较重,哪一边比较轻?”
⑶再请一位幼儿坐上去,一边坐两个人。坐上去之前,请幼儿猜猜看,哪一边比较重,会沉下去。
⑷请小朋友自由地玩跷跷板,在玩时注意观察跷跷板的倾斜情况。
三、结束部分:小结情况,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和体会,幼儿基本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2、这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兴趣高昂,尤其是坐跷跷板,气氛活跃,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计算活动《填上去掉》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5以内的序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排列次序。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5以内物体的序数。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学习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及手段:小兔、大象、狮子、猴子、小鹿的图片,《我的数学》第17页。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有好多小动物要来排队,和大家游戏,你们喜欢吗?
二、出示5种动物的图片,从左到右依次摆在黑板上,请幼儿说一说。
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动物的名称和次序。
2、从左边数排在第一个的是谁?排在大象后面的时谁?排在最后一个的时谁?
三、相反方向的序数练习,请幼儿说一说从右到左数小动物的不同顺序。
1、从右边数第一个是谁?
2、从右边数,大象排第几呢?排在大象后边的是谁呢?排在最后一个的是谁?
四、请小朋友打开《我的数学》第17页,请大家说一说从老师一边数,排在前面的是谁?排在最后的是谁?请把排在前面的圈起来。
五、分别请5个幼儿到前面来排队,让大家说一说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或谁排在第几等。
六、小结情况。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都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动物的名称和次序,但从右到左说某某动物排在第几,个别幼儿说得不准确,有待练习。
计算活动《玩偶搭车》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词语“多”、“少”、“一样多”。
3、情感目标:正确感知数量6。
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及手段:《我的数学》第18页,挂图:《数字卡(1___10)两》,两种玩具,每种6个(如大型积木、小玩偶)、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玩偶搭车”的游戏好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拿出大型积木5个和小玩偶6个,分两组放着。请幼儿比较积
多还是玩偶多。
师:小朋友,请看,这儿有5个积木,6个小玩偶,请大家仔细观察,怎样才知道是不是一样多?请大家数一数。
2、游戏“玩偶搭车”
⑴小玩偶当客人,大积木当车子,请小朋友猜猜看,车子够不够坐?
⑵请幼儿在每一块积木上放一个玩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多少,并看看多几个或少几个。
⑶调整车子或客人的数目,让车子比人多或少,请幼儿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并用比较多或比较少来描述。
3、请小朋友打开《我的数学》第18页。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画面里有些什么,再数一数,看看每个盘子里的饼干是否一样多?如果是一样多,就画一个笑脸;如果不是一样多,就画一个哭脸。
4、出示挂图《数字卡(1---10)》引导幼儿练习数数1---6。
5、问:6像什么?(6像哨子嘟嘟响)
6、幼儿随教师书空练习写6。
三、结束部分:小结情况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活动室里数量为6的物体有哪些。
教学反思:比较5以内数物体的多少,幼儿掌握得比较好。所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活动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积木和玩偶幼儿都很喜欢,所以,积极参与,兴趣浓厚,达到了目的。
第五篇:《轻与重》教学反思
“轻与重”的教学反思
“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介绍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如用手掂一掂、用橡筋、利用简易“天平”算一算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时把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叙述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但是课的一开始我因为急于想要展开轻与重的话题,所以自己在语言叙述上已经很不规范了,这样肯定不能给学生严密规范的语言示范,本节课的语言训练部分也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整节课关于轻与重的发言就显得比较凌乱,不规范、不完整。
在引入课题的部分,老师应该示范学生讲清楚三句话:XX和XX比体重,XX比XX重,XX比XX轻。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再根据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学
生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相信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后面的课中也可以把轻与重的关系讲清楚。
对于学生比较水果轻与重的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是否麻烦),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每组人人参与,学生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总结归纳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可用建议的语气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