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陈声伟,感悟重与轻

时间:2019-05-13 05:06: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陈声伟,感悟重与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陈声伟,感悟重与轻》。

第一篇:学习陈声伟,感悟重与轻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为善一生;做好一份工作不难,难的是以生命来雕刻。有些人的生命乐章虽然戛然而止,却如一座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中。原衡南县民政局局长陈声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3月19日,陈声伟突发肝脏昏迷性病变,于当日21时35分因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享年52岁。3月22日上午9时,衡阳市殡仪馆挽幛如云,哀乐低回,陈声伟同志的追悼会在此举行。在悼念他的人群中,有各级党政军领导,有他的亲人好友,有他的昔日同事,但更多的是他曾经资助、关心过的低保户、五保户等民政救助对象。一位普通的民政局局长,他的不幸离世,为什么能得到这么多人的追思和敬仰?一位平凡的共产党员,他的匆匆离去,为什么留给那么多人的不舍和悲伤?这是因为,陈声伟用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忠诚于党、忠诚于事业、忠诚于人民”的人生信念和崇高追求。

倒下去的是身躯,立起的是丰碑,陈声伟永远活在人们心中。陈声伟的事迹平凡而感人,思想朴实而光辉,尤其是正确看待事业、对待权利、善待民生的点点滴滴,让作为民政干部的我,更深刻地理解到了该如何把握“重与轻”,该怎样践行“重与轻”。一段时间以来,通过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渠道对陈声伟的学习,我深深被他的先进事迹感动着,被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被他的高尚精神激励着,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今天,我们要以陈声伟为榜样,做好本职工作,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更加注重民生,更加务实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学习陈声伟,就要把事业看得重、把自己看得轻。陈声伟同志参加工作31年,担任领导职务24年,不管在任何工作岗位,他始终把事业放在第一位。从事民政工作以来,他积极争资金跑项目,拓宽事业融资渠道;创新社会救助体系,延伸民政工作触角;强化内部管理,打造阳光民政。近年来,在陈声伟的带领下,衡南县村民自治、城乡社会救助、婚姻登记、灾后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跻身全国先进行列。陈声伟心中永远装着他所钟爱的民政事业,他明知自己有病,能挺过去就尽量挺过去,一直没有进行专门治疗。每次到医院检查,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从不久留。即使是弥留之际,神智不清的他仍用微弱的声音,对守护病床旁的同事断断续续吐出“栽树”、“福利院”几个字。熟悉内情的人知道,他嘱托的是县福利中心建设扫尾和搬迁、绿化工作。抢救他的医生连连叹息,他是因为没有注意休息,被繁重的工作累倒的。陈声伟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政干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作为一名民政干部,学习陈声伟,就是要学习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的政治品格和敬业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强化“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为推进民政事业科学跨越发展添砖加瓦。

学习陈声伟,就应把民生看得重、把名利看得轻。陈声伟常说:“当官不在位高,而在作为;当官不在权重,而在民心。”2006年7月,“碧利斯”台风给衡南县带来特大洪灾,陈声伟不顾风大雨急奔波耒水沿岸的9个乡镇,组织转移受困群众,迅速调度救灾应急款物,连续几夜没合眼,身上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在2008年初的抗冰救灾中,他冒着严寒连续3个昼夜奋战在高速公路上,将干粮和水送到滞留的司乘人员手中,自己衣服上的雪花冻结成了冰块。每年大年初一,他都要趁在乡下过年之际,步行几里路,到鸡笼镇敬老院给孤寡老人拜年,跟他们拉家常,帮他们整内务,嘘寒问暖。衡南县大部分优抚、救济、赈灾、低保、五保对象,他都认识。他任衡南县民政局局长期间,通过改扩建23个敬老院新增集中供养老人1098人,受惠对象从他接手时的1。5万人增加到如今的8万多人,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千家万户。病逝后,50多个老上访户、敬老院老人、低保户自发参加他的追悼会,送他最后一程。他视民生重如山,视名利淡如水。早在1997年,他作为衡南县公开选拔到乡镇担任党委书记的三名优秀年轻干部之一,其他两位同志都已提拔,他却在正科级岗位上一干就是14年,从不找组织诉苦衷、提要求,毫无怨言,默默奉献。陈声伟心里装着群众的疾苦,肩上扛着群众的信任,用自己的实干精神,树立了基层民政干部的光辉形象。作为一名民政干部,学习陈声伟,就是要学习他一心爱民的赤子情怀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大力弘扬亲民爱民、无私奉献的工作作风和民政行风,做困难群众的贴心人。

学习陈声伟,就该把原则看得重、把关系看得轻。陈声伟是个原则性很强的人。“救助工作要公平公正,不能让有权有势有关系的人沾光,不能让贫苦老百姓吃亏”。这是他常讲的一句话。近年内,衡南县民政局先后兴建了县福利中心、乡镇敬老院等项目20多个,陈声伟的个别亲戚想来承包一些工程或提供建筑材料,都被他一一拒绝。有一些朋友想找他办理低保或救助,他总是耐心解释,不讲情面,不送人情,按程序严格审查。多年来,陈声伟同志为不相识的老百姓办过无数实事、好事,却从没有为亲友批过“人情”款、“关系”钱,办过违反原则的事,特别是对符合政策规定办理低保或救助的困难亲友,他总是要求工作人员不能讲情面,一视同仁对待,坚持严格按程序审批,不允许给予特殊的关照。他担任县民政局长期间,掌管数亿元资金,却从未大手大脚,胡乱花钱。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民政救助款是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毫都要用到最需要的地方,花到最需要的人身上。陈声伟一直以来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到外地出差,为找便宜的旅馆住,有时不惜转上几里路。2007年在北京跑项目时,他连续吃了三天面,最后一次出差,他吃的午饭也只是简单的一碗面。他对自己如此“抠门”,对困难群众却毫不吝啬。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与孤寡老人、低保户、重病患者等弱势群体接触,多次自掏腰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作为一名民政干部,学习陈声伟,就是要学习他坚持原则、办事公道的良好品德,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形成公开公平公正办事的良好氛围。

学习陈声伟,就当把公家看得重、把自家看得轻。

第二篇:关于生命的轻与重

关于生命的轻与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日前第三次读了昆德拉的大作《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是一部很耐人寻味的小说,也使我三年里读了三次却至今也仍是感觉没有读懂。读不懂也罢,心中却总蕴育着不吐不快的纠结,这便是所谓的读后感吧。看了这本书是一定要写点读后感的,哪怕是一点点。但是等到下笔的时候又发觉思考了很久的东西重新又纠结起来了。这就是米兰昆德拉给与我及于我一般的许多人的困惑。记得当初听说这本书是源于偶然间看到的关于此书的一篇评论,评论的开头便使我对此书有了极大的兴趣:“几乎每一句话里都有一个隐喻,每一段议论中都有一个陷阱,每一个细节中都藏着一个机关,每一次的话锋一转都是一个暗道。你刚刚觉得柳暗花明,忽然又山重水复。就这样,一重山水一重风景地吸引着你跋涉的脚步。困惑。惊喜。晕头转向。又豁然开朗。”

书中开篇否定了尼采关于“永恒轮回”的思想--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钟得以无限重复,我们就会像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一样被钉死在永恒上,永世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的确,若有永恒轮回的成立,那我们经历的无数岁月还有意义可言吗?我们还能够在斯人已逝的现在,去畅谈昔日的种种吗?在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都被卑鄙地许可了。” 若是生命能够重复,一切可以再来,那人生就不再是一张圣洁的白纸,一笔一画必须用生命丈量。人生就成了草稿,今天错了,明天重来;明天错了,往后再改。也就没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说了。正是因为米兰昆得拉对尼采“永恒轮回”的否定,也就唤醒了一些陷入窘境的哲学家,思想家甚至还有众多普通人。生命不能够一次又一次地交替演绎,因而对待这仅有的一次描绘人生画面的机会,人们必须清楚哪是工笔,哪是写意,对轻,重,浓,淡,色彩艳丽与黑暗了然于胸,这就为每个人增加了生命的重量。整部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平台,供我们讨论生命的轻与重的平台,而这个开篇就像是一扇大门,指引着我们通向平台的方向。

那么生命对于我们到底是轻是重呢?这真是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人类的生

活常常是有担子的,我们也常常会被这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而有的人被沉重的生活压得很痛苦却能坚持,因为他们有信仰或精神的支柱,有所要为之而活着的事物,这便是所谓的生命之重吧,在这沉重中我们体味着生命本身的存在。而在昆德拉的这本书里,作者借用主人公那种略显玩世不恭的人生态度向我们提出无法寻求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而引起的对存在意义的质疑。

特蕾莎无疑是一个属于生命之重之人,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与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的重压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只好将精神寄托于一条名叫卡列宁的狗。到最后,当她真的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并理解了父亲的时候,她却甚至已经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了。一切已然显得那么轻盈。而托马斯实际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对女人具有强烈猎奇心理,对性的追逐,不断给特蕾莎带来巨大伤痛,其实,托马斯内心深处对特蕾莎蕴藏着深深的爱,人性的肉体与灵魂两重性矛盾凸现出来。托马斯对希腊神话俄狄浦斯人生故事引发思考,并将看法投向颇有尖锐的杂志,在读者来信中刊发了,他不断受到各种压力,但拒绝收回刊发的思想,因而他失去医生这份工作,最后远离尘嚣、逃避现实,与特蕾莎居住于清净、安宁的乡村之处。然而他在面临“轻与重”的选择时亦是茫然无措,“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同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昆德拉让人们和他一起回想并记住托马斯,其目的在于,让后来的人们在面临“轻与重”、“灵与肉”的选择时,不再像托马斯那样茫然无措,犹豫不决,以至他经历过的一个个美妙的瞬间由此而丧失全部意义——历史的重要性之一就在于向人们提供经验。“只发生一次的事,就是压根儿没有发生过的事(因为遗忘)。捷克人的历史不会重演了,欧洲的历史也不会重演了。捷克人和欧洲的历史的两张草图,来自命中注定无法有经验的人类的笔下。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太空。再看与前述二人截然相反的另一女角萨宾那,她是一个具有强烈的背叛现实、争强好胜、富有激情生命之轻人物,萨比娜人生的主题在反复出现、重演、修正和延展,她脚下如同一条漫长的背叛之路,每一次新的背叛,就像一桩罪恶又像一场胜利,时刻在诱惑着她。最初背叛父亲(禁止爱情),共产主义艺术(禁止毕加索),丈夫(一个平庸的演员),爱情(托马斯、弗兰茨)。当一切背叛之后,生命出现了极度空虚。

生活中我们不免也常常遇到与书中角色们同样的问题:对于生命,我们是选择之轻还是之重?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为什么会感到沉重?是因为当你面对眼前的事情并且作出选择的时候,总是患得患失,忧虑重重,使每一次的选择变得沉重,以至于使生命也变得沉重。那么重真的会痛苦,轻便真的幸福么?本书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他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指出无法寻求证明自己存在的支柱而引起的对存在意义的质疑,以一种怜悯甚至蔑视的眼光看待世人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进行的争斗或表演,虚伪与自私。当特雷莎终于理解了父亲,确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了,然而那都不重要了,原文中“存在,存在本身就是幸福”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存在本身不是为证明自己的存在而存在,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幸福。“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指的是忙碌的人们无法接受的无人注视无法证明存在的状态,而享受“生命之轻”恰恰是作者崇尚的人生境界。所以作者对“不能承受生命之轻”这句话本身是持否定意见的,这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还不同,它没有做作,只有真实的活给自己,以本真的的自然状态生存。思想上作者抨击“虚无”的舞台。它令作者以致更多的散落在世界某一角落的人们费神。可是只有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费神时期,思想才能在一定广度范围之内产生它的荣耀式自身结晶。他试图探清这种“虚无”与“实在”的存在性,对人类的精神进行层层剥削,表露的仍是作者流放在字里行间的一览无余的“怜悯”。怜悯很多种——对“挣扎”的概括,对“死亡”的倾心,对不完满情节的恣意渲染等等。

这是一部以一种挑战的眼光对待历史对个体生命的冲击和沉思着个人定义的小说。“那么到底该选择什么呢?”昆德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个问题摆了出来,“是轻还是重?”这部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就是他试图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而昆德拉暗示这个答案就在最后一幕,托马斯和特蕾莎终于在一个小乡村旅店里经过一夜的狂舞后找回了他们自己。就当托马斯打开房间的灯,一个大的蝴蝶让灯光一惊,飞离灯罩,在房间里盘旋,陪伴托马斯和特蕾莎的是他

们自己的快乐和忧伤。

第三篇:中班教案轻与重

第一周

活动名称:《轻与重》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两个东西的轻重。

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活动准备及手段:相同的小桶两个、沙子若干、跷跷板、笔。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小朋友请看,这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哪个轻,哪个重。

二、基本部分

1、你们看,两个小桶分别装入不同量(差别较大)的沙子,下面请小朋友分别来拎一拎,说一说,哪一桶重,哪一桶轻,并在小桶上分别做重和轻的标记。

2、我们把装有不同量沙子的小桶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端;请大家仔细观察,跷跷板的倾斜状况,看沉下去(翘起来)的一端,是重点小桶还是轻的小桶。

3、小朋友,你们想坐跷跷板吗?下面我们都来坐一坐,比一比,谁轻,谁重。请两个体重相差较大的幼儿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让大家说说谁翘起来,谁沉下去。问问幼儿,谁比较重,谁比较轻呢? ⑴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翘起来的这一边沉下去?如果现在有第三个人要来坐,他应该坐在哪一边?”

⑵等第三个人坐上去后,请幼儿说说,“现在哪一边比较重,哪一边比较轻?”

⑶再请一位幼儿坐上去,一边坐两个人。坐上去之前,请幼儿猜猜看,哪一边比较重,会沉下去。

⑷请小朋友自由地玩跷跷板,在玩时注意观察跷跷板的倾斜情况。

三、结束部分:小结情况,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和体会,幼儿基本理解轻与重的关系。

2、这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兴趣高昂,尤其是坐跷跷板,气氛活跃,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计算活动《填上去掉》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5以内的序数。

2、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排列次序。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5以内物体的序数。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学习不同方向(从左到右,从右到左)排列次序。

活动准备及手段:小兔、大象、狮子、猴子、小鹿的图片,《我的数学》第17页。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有好多小动物要来排队,和大家游戏,你们喜欢吗?

二、出示5种动物的图片,从左到右依次摆在黑板上,请幼儿说一说。

1、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动物的名称和次序。

2、从左边数排在第一个的是谁?排在大象后面的时谁?排在最后一个的时谁?

三、相反方向的序数练习,请幼儿说一说从右到左数小动物的不同顺序。

1、从右边数第一个是谁?

2、从右边数,大象排第几呢?排在大象后边的是谁呢?排在最后一个的是谁?

四、请小朋友打开《我的数学》第17页,请大家说一说从老师一边数,排在前面的是谁?排在最后的是谁?请把排在前面的圈起来。

五、分别请5个幼儿到前面来排队,让大家说一说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谁排在最前面?谁排在最后面?或谁排在第几等。

六、小结情况。教学反思: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都能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出动物的名称和次序,但从右到左说某某动物排在第几,个别幼儿说得不准确,有待练习。

计算活动《玩偶搭车》

活动目的:

1、知识技能目标: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2、能力目标:学习运用词语“多”、“少”、“一样多”。

3、情感目标:正确感知数量6。

活动重点与难点分析:运用“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活动准备及手段:《我的数学》第18页,挂图:《数字卡(1___10)两》,两种玩具,每种6个(如大型积木、小玩偶)、彩色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今天我们来玩“玩偶搭车”的游戏好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拿出大型积木5个和小玩偶6个,分两组放着。请幼儿比较积

多还是玩偶多。

师:小朋友,请看,这儿有5个积木,6个小玩偶,请大家仔细观察,怎样才知道是不是一样多?请大家数一数。

2、游戏“玩偶搭车”

⑴小玩偶当客人,大积木当车子,请小朋友猜猜看,车子够不够坐?

⑵请幼儿在每一块积木上放一个玩偶,引导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多少,并看看多几个或少几个。

⑶调整车子或客人的数目,让车子比人多或少,请幼儿一一对应的方式比较,并用比较多或比较少来描述。

3、请小朋友打开《我的数学》第18页。请大家看一看,说一说,画面里有些什么,再数一数,看看每个盘子里的饼干是否一样多?如果是一样多,就画一个笑脸;如果不是一样多,就画一个哭脸。

4、出示挂图《数字卡(1---10)》引导幼儿练习数数1---6。

5、问:6像什么?(6像哨子嘟嘟响)

6、幼儿随教师书空练习写6。

三、结束部分:小结情况后请小朋友找一找,活动室里数量为6的物体有哪些。

教学反思:比较5以内数物体的多少,幼儿掌握得比较好。所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本次活动幼儿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积木和玩偶幼儿都很喜欢,所以,积极参与,兴趣浓厚,达到了目的。

第四篇:《轻与重》教学反思

“轻与重”的教学反思

“轻与重”是一节贴近生活,非常有意思的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用手掂物体的重量,玩跷跷板,在橡皮筋上吊挂物体橡皮筋被拉长,两手提重物的平衡等活动有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的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利用简易“天平”,亲身的体验,小组的合作,学会用简单的推理方法得出多个物体比较轻重的方法。使他们能把课堂所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日常生活熟悉的物品进行比较轻重,分几个层次介绍了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如用手掂一掂、用橡筋、利用简易“天平”算一算等等。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实际运用中,充分感受物体的轻与重,通过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的联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还可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语言的规范是很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同时把学生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语言表述出来,通过语言的叙述和不断的补充完善,整个知识框架就逐步形成了。但是课的一开始我因为急于想要展开轻与重的话题,所以自己在语言叙述上已经很不规范了,这样肯定不能给学生严密规范的语言示范,本节课的语言训练部分也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整节课关于轻与重的发言就显得比较凌乱,不规范、不完整。

在引入课题的部分,老师应该示范学生讲清楚三句话:XX和XX比体重,XX比XX重,XX比XX轻。并让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轻与重。再根据学生在举例过程中的发言,给学

生指导,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讲规范。相信通过几个学生的发言,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后面的课中也可以把轻与重的关系讲清楚。

对于学生比较水果轻与重的方法(不论这种方法是否麻烦),只要是正确的都应给予肯定。每组人人参与,学生选择地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即提升了学生的研究判断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总结归纳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规范,可用建议的语气给学生一些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

第五篇:中班教案轻与重

第一周《轻与重》

活动目的:.知识技能目标:通过比较理解轻与重的关系。.能力目标: 能以目测比较两个东西的轻重。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感知 两个东西的轻重。

活动准备 :水壶、百岁山水瓶、皮球、石子、玻璃球、乒乓球、积木、瓶盖、雪花片、跷跷板、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小朋友请看,这是什么?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哪个轻,哪个重。

二、比一比、拎一拎、你们看,这是什么?两个小桶分别装入不同量(差别较大)的沙子,请小朋友分别来拎一拎,说一说,哪个重,哪个轻,并分别在物体上做重和轻的标记。、我们把装有不同量沙子的小桶分别放在跷跷板的两端;请大家仔细观察,跷跷板的倾斜状况,看沉下去(翘起来)的一端,是重点小桶还是轻的小桶。、小朋友,你们想坐跷跷板吗?下面我们都来坐一坐,比一比,谁轻,谁重。请两个体重相差较大的幼儿分别坐在跷跷板的两端,让大家说说谁翘起来,谁沉下去。问问幼儿,谁比较重,谁比较轻呢? ⑴ 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翘起来的这一边沉下去?如果现在有第三个人要来坐,他应该坐在哪一边?”

⑵ 等第三个人坐上去后,请幼儿说说,“现在哪一边比较重,哪一边比较轻?” ⑶ 再请一位幼儿坐上去,一边坐两个人。坐上去之前,请幼儿猜猜看,哪一边比较重,会沉下去。

⑷ 请小朋友自由地玩跷跷板,在玩时注意观察跷跷板的倾斜情况。

小结:比较物体轻重,不能只看大小,物体的重量与它的材质有关,大的不一定就重。

三、结束部分 :小结情况,请小朋友回到家里去找一找,比一比两个物体的轻重。

教学反思:、通过让幼儿摸一摸,掂一掂观察和体会,幼儿基本理解轻与重的关系。这次活动幼儿积极参与,兴趣高昂,尤其是坐跷跷板,气氛活跃,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3、鼓励幼儿大胆地说说自己同时玩了哪两样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提高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下载学习陈声伟,感悟重与轻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陈声伟,感悟重与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命中的轻与重

    生命中的轻与重 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人们常常感叹生命的沉重,活着总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而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本书中,我领悟到:人生就是履行责任,背负重担,勇......

    生命的轻与重[大全5篇]

    生命的轻与重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性爱故......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孰轻孰重?

    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孰轻孰重? 马云在湖畔大学第一课中讲到“你们以后公司要建立很多制度,制度为重还是文化为重,大家想明白这个道理。公司内部是制度重要,还是文化重要?一定是文......

    轻与重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 2、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3、会用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

    《轻与重》的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能正确比较物体的轻与重,并会用正确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探究比较物体轻重的不同方法,并能根据 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比较方法,发展学生观察能力和......

    学习陈其伟同志

    学习陈其伟同志心得体会 我社区按照上级要求,组织社区全体干部开展学习陈其伟同志的先进事迹。陈其伟同志生前系涂岭镇黄田村党支部书记,2013年7月7日晚,因积劳成疾,猝逝于村部......

    高考话题作文素材轻与重大全

    高考话题作文素材轻与重 生命的琴弦又是一个无法消遣的夜晚,又是坐到桌前,因为没有明确的意图而烦躁不安。目光在书架上游移不定,随手抽出一本书,读不了几行,就搁下了,我觉得日子......

    学习陈其伟同志心得体会

    学习陈其伟同志心得体会 在我们的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在默默地帮助别人,他们用行动唤起了社会的良知,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陈其伟,泉港区涂岭镇黄田村人,1957年生,1985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