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城镇5.1
莱斯特郡生态城——背景与愿望
背景与愿望
概论
政府已要求所有生态城镇投标人提交对其评估和咨询的最终建议。政府将在2009年初对有优势的地区在国家规划政策发表声明(pps)中发表决策。在地区名单产生之后在pps之内的所有计划都必须经过正常的规划过程。我们被要求关注一些领域,包括: 广阔的发展远景
一个概念性的总体规划,包括主要的土地用途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础框架
治理(政府的)和管理(公司的)计划
英国合作公司网编写了一份完整的可视规划图,能够体现所有所需要的信息。这个网站总结了所有的可视化信息和记录最新的进展情况。这所有的信息可以在我们的提交页面下载。我们的关于莱斯特郡的生态城镇的计划是基于一个拥有15000个家庭的社区,这个小镇的建筑区域大概占我们规划用的的三分之一而剩下的大约三分之二的地方将保持乡村状态或作为农业使用。
我们对生态小镇的期望
我们的用地尽管与莱斯特城分离,但依然仅靠着它。这正好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在一片亟需房屋与重建的广阔的土地之上设计并建造一个生态小镇。这个地方不仅拥有理想的地理位置也拥有理想的面积,而且它还被两个组织,英国合作公司和英国伙伴集团所拥有。他们都有良好自助的传统和房屋供应的杰出成就。
英国合作公司的授权和组织模式为新进住的居民提供了管理和经营他们城镇的模板。
我们的愿望是社区拥有一个相互关联并有效的系统用于交通、生活、工作、消费、生产与回收。
生态城镇远不止是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我们有志于了解人们的愿望,孕育机会和创造更好的地方用来生活和工作。在我们的设想中生态城镇不光满足可持续发展而且还要有实惠的生活方式,并与环境和谐共处还有健全的社区福利。
莱斯特地区
当地条件带来的影响
莱斯特和它周围的地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经济环境更加严峻的当下更是如此。生态城镇虽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它将作为改革的催化剂并为这个地区带来一种完整及独特的解决方案。
住房:莱斯特郡需要大量的住房来满
足现在和将来的需要。他们需要他们能支付的起的而且是他们想要住的地方。我们的计划是提供15000套住房其中4500套是保障性住宅。
运输:交通拥挤和交通便捷性是该地
区最大的问题。根据现在在这个地方的高的就业量,生态城镇提供了一套比较先进的生活和工作方案来代替现在这种依靠公交车且没有发展眼光的方式。优秀的综合公共交通,强调步行和自行车出行也将带来的健康效益。
教育和技术:这个地区需要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设施。生态城镇的教育战略旨在提高技能和培训访问。我们的计划包括中小学,考虑整合教育和就业,以满足生态城镇的需要。教育的整体战略将鼓励现有劳动力提高其技能及风貌来满足新兴职业的要求。
生态城镇作为催化剂
绿色公共建设
生态城镇的大部分土地是用来耕作和种植牧草的,大多数的人是接触不到的。这个小镇只需要我们所有土地的三分之一而且其中百分之三十是城镇公共空间,剩余的三分之二的土地大多将被开放用来供居民使用和享受。另外我们还会建筑一个大的公园供休闲和乡
村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将被保留在这块土地上而且对于南莱斯特郡的所有社区来说会成为重要资源。虽然这个大的公园被英国合作集团管理,我们很高兴与社区和当地部门一起工作,用这片土地来保护现在的和新兴的社区在发展之中不受更多的侵害。
工作
依靠在网站上公布的14000个潜在工作岗位,这个生态城镇会成为莱斯特城提升商业竞争力的有力工具。投资的重点将会放在这个区域优先就业部门的扩充上。通过鼓励创新和创业生态城将成为知识型的产业园。
通过本地采购策略,当地企业将有能力进入新市场进行创新在可持续的建设和服务性产业方面。
再生
生态城市战略将整合与莱斯特再生公司(lrc),房产公司和其他关键利益攸关者。通过采用联合工作方法,我们的建议将补充并支持这个地区关键的再生目标,帮助解决更多长期在卫生、教育、交通、就业和社会排斥方面的挑战,以确保莱斯特城的潜力得以释放。
第二篇:生态城镇1.1
莱斯特郡的生态城镇——能源与水源的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背景与视角
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
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总体规划的原则
对于设置的回馈 大公园和城镇广场
整体规划
土地的使用和居住密度 运输 住房 社区 环境 健康和幸福 食物和耕作 教育和技术 就业与经济活力 能源与气候变化 大公园
管理与经营
一个长期的承诺
能源和气候的改变
目的:
创建一个节能的小镇,一个在其整个生命周期期间碳排放量最少的地方。通过使用现场发电和可再生能源的措施使城镇实现碳的零排放。并使小镇有能力适应气候变化和洪水与其他气候风险。
措施:
我们的能源和气候战略将焦点放在了产生至少能满足生态城镇需要的零碳排放的热能和电力。同时开发供应过剩的热能和电力来显著减少大的城市的碳足迹的潜力。
下面是我们正在考虑中的战略的摘要:
零碳的家庭、企业和学校 低碳的农业和交通
优化生态城镇周围的热能分布密度的发展
和外部更广泛区域里的热能网
引进一台以木材为主要燃料的热电联合蒸
汽轮机
引进沼气技术,建立由当地的农业和食物的废弃物经过厌氧菌的分解的沼气的热电联合系统
在远离城区的地方建立大型的风力涡轮机
群。
社区供暖管道系统提供城镇所需的取暖和
热水。
有措施来确保城镇外的洪灾危险不会在现
在以及未来的气候条件下增加。
第三篇:生态宜居城镇申报材料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壮大区域绿色经济
建设美丽生态家园
--南召县云阳镇建设生态宜居宜业城镇专题报告
一、云阳镇基本情况
南召县云阳镇位于南阳盆地北沿、伏牛山南麓,西距南召县城32公里,南距南阳市区、东距方城县城、北距鲁山县城均为60公里,是“两市”(南阳、平顶山)、“三县”(南召、鲁山、方城)、“七乡镇”(云阳、小店、皇后、太山庙、柳河、四里店、熊背)交界地带的区域性枢纽核心乡镇。境内交通便利,焦柳铁路、S331线、S231线重叠交叉穿镇而过,有县级火车站1个、汽车站1个。镇域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19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3.7万亩。止2012年底,辖区社会人口10万人,其中镇区人口近6万人,是全县城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乡镇。
2011年以来,云阳镇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十佳名镇”、“河南省绿化模范乡镇”、“河南省科普示范乡镇”、“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南阳市五星级城镇”、“南阳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
二、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主要经济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近年来,云阳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围绕“突出两项重点(城市建设和项目建设),实现两个突破(苗木花卉产业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筑牢两条底线(信访稳定和计划生育工作),夯实两个保障(组织队伍建设和财政实力增强)”的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镇情,务实重干,攻坚克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形成了重点工作跨越发展、整体工作统筹发展、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村通”工程,利用mmds系统为全镇住户发射电视信号。水电设施齐全。已建成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自来水厂1个,镇区2万人已用上自来水。2012年,累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建成30立方容量的蓄水工程11个,打机井近千个,建自来水管网18.5公里,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8000人以上,改水受益率提高到97%。境内有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变电站共4座;全镇农网改造完成,供电入户率100%。公共服务职能机构健全。镇直及驻镇单位众多,设有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公安分局、两个派出所、法庭、交警队、刑警队等职能单位28家;有中行(河南省仅有2个乡镇设有中行支行)、农行、村镇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网点10多个;建成液化气站1处;设有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负责全镇农技推广、牲畜品种改良、动植物疫疾病防治等。位于镇区的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直属省农业厅,是河南省唯一从事蚕业研究与开发的科研机构,也是全国建立最早的省级蚕业科研机构之一,为全县乃至全省的蚕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完善的城镇服务机构,为云阳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
小城镇建设,特色产业是支撑。云阳镇党委、政府在城镇发展中,结合镇域经济特点,对工业经济、商贸流通经济、农业特色经济进行重点培育,着力实现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工业经济
云阳工业企业基础坚实,镇区及周边有布局合理、资源配臵雄厚的红阳、向东、兵工三五五库、河南物资储备局三七八处、国家直属粮食储备库等国有企业和机构,有济南军区后勤部工程驻军以及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和原南阳市云钢总厂(现为改制为天瑞集团云阳云铸有限公司)等。
一是大力发展汽配铸造业。全镇现有汽配铸造企业9家,年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三)农业特色经济
为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云阳镇积极引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打造“河南云阳玉兰之乡”为目标,大力发展辛夷、花卉苗木、品种桃三大特色农业经济,在资金帮扶、市场开拓、科技培训等方面搞好服务,助推产业规模急剧膨胀。
目前,全镇辛夷种植发展到15个村5.8万亩360多万株,年产辛夷在1500吨以上,已成为“中国辛夷之乡”、“中国辛夷原产地”的核心区域;品种桃种植面积达到1.5多万亩,成为河南省“无公害品种桃基地”。以辛夷为基础的玉兰苗木产业蓬勃发展,以玉兰系列为主的苗木花卉发展到12个村3.1万亩,共有100多个品种,苗木存储量达8000多万株,产品俏销全国10多个省市,形成了“玉兰花香名天下,风景花木进京都”的发展景象,云阳已成为全市的苗木花卉中心乡镇、豫西南最大的苗木花卉生产基地,苗木花卉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
2012年以来,云阳镇以辛夷产业为基础,以玉兰产业为主导,在生态经济建设上实施“三三工程”,着力兴建“三大园区”和“三大基地”。“三大园区”即玉兰生态观光园、玉兰生态物流园、生态碧桃采摘园。玉兰生态观光园借鉴“中国第一农家乐”--四川成都徐家大院的发展理念,由南阳锦天园林公司投资1.2亿元,以山头村为中心,建设总规模1万亩,分三期实施,整个项目建设包括玉兰园景观中心区、苗木花卉示范基地、150亩“七彩花海”田园、4.8万平方米的苗木花卉交易集散中心、500平方米的苗木花卉研发中心及配套的基础设施等,将以玉兰产业为主线,建设集农业生产经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一体的现代农林生态示范园,把玉兰园打造成为全县苗木花卉产品的展示平台、全市知名的高效生态园。截至目前,玉兰生态园已完成投资3000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元,城镇建设速度不断加快,镇区已形成了“四纵三横一环”的道路格局。
1、坚持高起点规划。树立规划也是生产力的理念,根据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衔接的要求,按照“规划一步到位,建设逐步实施,十年属一流,二十年不落后”的原则,聘请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完善了《2010年-2025年云阳镇总体规划》,把城市规划用地扩展到16平方公里,镇区建设用地扩展到12平方公里。在规划上,把镇域分为“四区”、“两轴”,“四区”即中部综合工业发展区、北部辛夷特色经济发展区、东部油桃特色经济发展区和南部苗木花卉特色经济发展区。“两轴”即由S331、S231过境公路两侧共同构成两条一级城镇发展轴、从北部西花园村起到南部铁佛寺的二级发展轴。2012年,又邀请河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实地考察,把云阳作为南召县次中心城市,高起点编制出云阳城镇的控制性规划及修建性详划,为城市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高标准投入建设。通过财政投资、项目支撑、招商引资等措施,逐步推进“一心”(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两带”(即沿鸡河、鸭河的滨河景观带)、“三轴”(即人民路、建设路、鹿鸣路三条镇区主干道)、“四区”建设。
(1)围绕“两带、三轴”,加快骨干路网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滨河景观带规划总长度5公里,计划总投资10亿元,在5年内建设环滨河商业店铺3000间6万平方米,住宅面积25万平方米;新建2座跨河大桥和3座橡胶坝;环滨河周边建设高档商务酒店、休闲广场等,打造集生态、休闲、商贸、防洪为一体的新景观带。其中,鸡河东岸综合开发工程已硬化道路1500米,铺设彩砖7500平方米,道路绿化3000平方米,安装路灯15盏,年底前基本完成商品房建设和配套的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以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已封顶。黄金河岸小区计划总投资1亿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已完成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500万元。天骄城计划投资3000万元,已建成2栋17层电梯房3万多平方米。
(4)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①自来水厂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2800万,项目资金1400万,水厂及主管网和部分支管网已经建成使用,二期工程正在施工,到年底镇区居民5万人全部用上安全、卫生的自来水。
②污水管网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5010万元,目前已修建主管道8公里,为今后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提升城镇形象做好铺垫。
③天然气管网铺设项目。计划建输气站2处,年底前完成部分主干道管网铺设,争取使镇区500户以上居民用上天然气。
④垃圾中转站项目。总投资400万元,已完成了征地工作。⑤道路桥梁建设。目前已投资1500万,建成了鹿鸣大桥,修建镇区道路8长公里,修建广场3处、游乐场2个,完成主要街道的边沟修建、彩砖铺设、绿化、亮化等工程。
⑥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中央投入资金2200万元建教师周转房4000平方米、完成22所学校食堂建设、4个幼儿园建设及修缮教学楼共6000平方米。
通过“两带”、“三轴”、“四区”的逐步建设,使云阳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把云阳打造成一个白天碧波荡漾、绿树成荫、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夜晚灯火辉煌的 “山城、水城、生态宜居城”。
(二)规范化的城镇管理
云阳镇以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为载体,以统筹解决城镇、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重点,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全镇动员、全民动手,规范靓化镇容镇貌。
1、坚持高规格组织。成立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党委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断提高,城镇的承载力和人气不断提升。到“十二五末”,云阳镇建成区面积将达到7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将超过8万人。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围绕小城镇建设的整体思路,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了城镇发展体系,按照“立足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支撑,打造精品”的工作理念,在全镇规划布局新型农村社区5处,2012年已建成了占地45亩、可容纳110户的的兴云社区;并以苗木花卉产业为支撑,按照“规划高端、建设高档、绿化美化到位、文化氛围浓郁、生态和谐宜居”的标准,在山头村规划建设全镇第一个大型、新型农村社区-玉兰家园社区。该社区远景规划面积800亩,计划容纳1万人;近期规划占地216亩,容纳725户3000人,分三期实施完成。社区内幼儿园、超市、小学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俱全;社区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鸭河自然水系和云阳文化底蕴进行高规格设计,在全市100个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中排名第五。目前,玉兰家园社区一期工程已建成住房185套,打造20亩集防洪、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滨河游园;完成3000平方的主广场美化、绿化和亮化工程。社区位于玉兰生态观光园对面,生态环境宜人,社区居民可以到生态园工作,也可以依托生态园发展苗木花卉、搞“农家乐”旅游,实现生态致富。
四、节能减排和生态宜居环境建设
近年来,云阳镇围绕“生态大镇”的发展定位,积极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生态承载力。
一是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加大对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现全镇林地面积达到15.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0%。
二是加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力度,建立
南召县云阳镇申报生态宜居宜业城镇材料
预防性卫生监督;加强对垃圾、废弃物的管理,有效杀灭了蚁、蝇、蝉等害虫,对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发生发挥了积极作用。2012年,朱坪、东花园等4个村被命名为“市级卫生村”。
综上所述:云阳镇作为豫西南知名的历史古镇、人口大镇、交通要镇和经济重镇,作为南阳市重点建设的小城镇、全县经济文化发展的次中心城镇,在区位、能源、产业方面,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具备独特的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经济基础相对较好、人口聚集规模大、特色产业明晰、综合承载能力较强,能够代表一定区域小城镇的发展水平。经过多年来的努力,云阳镇正逐步成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经济社会进步、投资环境优良、人民安居乐业的宛北名镇,云阳人民在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的同时,也拥有了美丽、天蓝、地绿、水净、宜居的幸福家园。
特申报云阳镇为南阳市“生态宜居宜业城镇”。
云阳镇人民政府 二○一三年十月九日
第四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规划调研—
推进我们省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借此契机,江西迎来了一个快速、高效发展的春天。
在这个假期,我们去了我们村(鹰潭市工业园区倪家村)的村委会进行实践调研活动,在那里我们看到很多家乡惊奇的变化。因为有很多优惠的政策在我们们村里实行,这也是我们们村这几年发展迅速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在“三农问题”上得到很大的解决。经过村里的领导介绍我们了解到我们村正在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建设,村里的产业也正在由单纯的第一产业向多元化产业发展,现在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工业园。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生活有了更多的保障!
对于“三农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但有中国特有的客观实际。“三农问题”是三农的各个方面的弱质性带来的,有其质的、历史的、社会的深刻原因;解决“三农问题”要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入手,对宏观政治体制、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派遣大批“小康工作队”与广大农民“三同”,在实践中探讨、创造、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三农问题”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产物。任何工业化国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问题的突出性主要是中国人口基数大,解决起来规模大;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单方面独进,“三农问题”积攒的时间长,解决起来难度大;新中国建国50年,许多城市政策设计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比较效益短时间内凸显,解决起来更加复杂罢了。
“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从事行业、居住地域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三农问题”独立地描述是指广大乡村区域,只能以种植、养
1殖生产业为主,身份为农民的大部分国民的生存状态的改善与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问题。系统的描述是指21世纪的中国,历史形成二元社会中,城市现代化,二、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的殷实,受制于农村的进步、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小康相对滞后的问题。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且不论质的提升,仅从量上考察,中国的重大经济问题都依赖于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突破。“三农问题”实质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同步问题,结构不协调问题。
在农业问题问题上,我们村实行补料加补钱的优惠政策,是农民的生活得到很大的提高和改善。比如说沼气池在农村的建设,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政策。在我们村沼气池建设上,当地政府补助材料并且另外在补助400元人民币,对于我们们西部那些落后的地区,由于对这方便知识了解不足,误认为是政府的一种表面工作,但通过这样的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民对政府的信任。这种优惠也推动的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村民积极配合政策市实施。很多人家都用上了沼气,这是目前较为环保的燃料,材料也不难,利用农村养牲口的大便即可。我们村的发展最近几年真很快。
对于农村问题突出表现的一个问题是户籍制度改革。以往户籍制度将城乡予以二元分割,形成了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的较大差异。这种户籍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自上而下行政管理的必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已经受到理论界的一致质疑。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很多体制在我们村得到适当的调整,因地制宜这才是实行政策的客观方法。我们村的乡间小路也不再是泥土,而是水泥路,家家通公路,这对于我们们那落后的山区已经的很大的变化了。
对于农民问题可以分为素质和减负两个问题。农民素质问题,主要是指文化素质。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中国义务教育即“普九”中人口覆盖率达到85%,在“普九”未能覆盖人口中,农村人口占大多数。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也受到一定抵制,在“放一只羊是放,放一群羊也是放”的错误观念指导下形成的便是“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在最近几年,人们的传统观念得到很大改变。当地政府不断对村民宣传计划生育的知识,并且认真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对独生子女进行各方面的优惠,村里还不是举行妇女活动,对村民的素质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果没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国民如何与强国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举措。农民问题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减负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再三强调要减
轻农民负担。现在的农村不但可以不交农业税,甚至还有补助。但是在个别地方却农民负担依旧。
在21世纪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同样将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才是国家的进步和发展。
新的历史征程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基础和保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否取决于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解决与否,解决“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央新的领导集体对“三农”问题尤其重视,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继续深化下去,才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解决农村问题是中国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农村虽然有局部的繁荣,但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经济的双重挤压下,中国农村处在破产的边缘,孕育着社会、经济、和政治危机。十六大后,一系列高层会议和政策举措已勾勒出中央新领导集体施政思路的概貌。由于新领导集体面临的问题和担负的任务与以前相比有很大不同,他们的施政思路展示出不少“新的东西”。这其中,对“三农”问题的态度引人关注。2003年2月8日,《人民日报》用第2版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温家宝的文章《为推进农村小康建设而奋斗》。这篇文章是温家宝在1月7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可以看出“三农”问题在新领导集体整个施政战略中具有前所未有的分量,更引人注目的是,一种新的思路和施政理念正在悄然中形成。这次农村工作会议中央特别重视,胡锦涛、温家宝以及曾庆红、黄菊、李长春都出席了会议,显示了中央领导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会议文件对“三农”问题的提法有了新的表述,称其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此之前的提法是“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2008年10月12日,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北京闭幕。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改革的焦点问题。
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重要的是扩大农民就业。要内外结合、多措并举,既 要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做足种植业结构调整、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增收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
业,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三农”问题历来是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大基本问题,由这一问题折射出来的制度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反映国民待遇的法权落实问题又有产权明晰问题;既有行政权障碍问题,又有知情权、发展权障碍问题;更有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因素。但要探析与“三农”问题形成相关的终极制度原因,根植于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社会等级制度当为其要。事实上,二元社会体制本质上反映的是按社会等级高低决定发展的先后顺序、接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多寡以及就业的选择机会等。就农民而言,除了土地可算做是有保障的生活来源外,其他社会公共服务和福利保障少而又少;相反,中国农村多数县乡财政的窘况和供养人员过多,不仅危机到对农民的公共服务,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因此可以说,“三农”问题的根本制度原因是社会等级制度及其思想观念影响下的社会运行机制与运行方式。
在以上阐述来看,我们村虽然发展不完善,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我们村工作人员积极的工作态度使我们村的发展走在了其他村的前头,做到了争先创优,科学规划,扎实配合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充实了我们的暑期生活,更让我们在活动中了解了国情,受到了教育、服务了社会、增长了才干。同时,“三下乡”还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也让我们认识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我们们要想成为一名高素质的大学生,要想尽快地成为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就绝不能只埋头于书本之中,必须把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统一起来,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之中,使自己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这段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们们是将来中国的建设者,是将来中国的希望,我们们应该努力学习,更应该在学习中争先创优,为将来建设国家和自己的家乡打下坚实的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延及子孙的持久工程。我们认为我们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结合实际,科学规划,要将农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根据我们县农村实际,我们认为要坚持以下原则:一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文化的原则。我们县具有其自然、历史等渊源和经济、社会条件,承载着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对具有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资源的农村,要结合保护和开发利用,保存古文化的特色和传统。二要坚持美化环境、设施配套的原则。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要实施村庄周边的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实现村庄道路硬化、庭院净化、环境美化。要坚持布局合理,设施综合配套,下大力气解决好道路、电力、通信、饮水、排污以及卫生文化教育等配套设施。三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彻底改变过去农村“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落实村民自治,充分调动村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开展创建文明县(区)、文明镇(乡)、文明单位、文明庭院、生态文明村、文明户和科技示范户活动,提倡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
第五篇: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动员大会讲话
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动员大会,目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认识,迅速行动起来,全面启动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五年行动方案,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实现建成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的“廉江梦”。刚才,世东同志对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作了全面具体部署,我完全赞同;城北街道、安铺镇、市政园林局分别做了表态发言,讲得都很好;相关单位也分别签订了“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责任书。下一步,关键是要认真抓好落实。
一、深化“三种认识”,增强建设生态文明使命感
建设生态文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廉江未来的长远大计。
一要深刻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讲政治,丝毫马虎不得。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加快建设“美丽廉江”,并不仅仅是一个活动,更不是一阵风,而是一个讲大局、谋长远的严肃课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行动。各级各部门务必站在讲政治的高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自我安身立命之本、未来长久发展之本、子孙万代幸福之本,动真格,出实招,下苦功,全面推动创建工作开展。
二要深刻认识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促发展,丝毫懈怠不得。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今地区间的竞争已从单纯的经济竞争转向包括投资环境、地方形象在内的综合竞争。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地方形象、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一个地方的无形资产和名片,也是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市正在加快建设北部湾新兴工业城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就能更好地创造宜居宜商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客商投资廉江;就能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我市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既是塑造廉江形象,提升廉江品位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增强地方综合竞争力、推动建设幸福廉江的必然选择。
三要深刻认识到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惠民生,丝毫麻痹不得。一个地方好不好,不能只看地方的GDP,还要看群众生活是否幸福。发展经济,让群众有更好的衣食住行条件,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无疑是增进群众福祉的重要前提;建设生态文明,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过上安稳的日子,则是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和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期待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能实现“美丽转身”。创建生态文明城镇村就是要顺应群众的热切期待,回应群众的现实关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可以说,对创建生态文明工作不用心,就是对群众不关心。
二、实施“五大工程”,迅速打开创建工作局面
一要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近年来,我市在街巷村道建设、环卫管理、河流整治、交通秩序以及无垃圾村庄建设等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城乡总体环境还不够好,烂街烂路较多、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倒、山地植被遭受破坏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