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乡生态调查
家乡生态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郝晓静 08、于亚男 36.调查时间:2013.10.3—3013.10.12.调查地点:白云镇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明确提出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大任务,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1、生态文明的定义
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生态文明既包含人类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安全意识、法律、制度、政策,也包含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组织结构和实际行动。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2、生态文明建设和与新农村建设
1.1、建设文明生态村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征服自然、把握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而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不和谐的现象,造成农村自然环境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片面追求粮食产量,乱砍乱伐,围湖造田现象严重;畜禽粪便,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生活能源缺乏,生活方式落后等等。
1.2、建设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就是要“修身”即人身修养的提高。人与自然的和谐,不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人的美丽心灵与环境之美的统一。其实生态文明村的美不仅美在青山绿水,碧瓦红墙,更美在这里人们所表现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意识。人改变了环境,环境也改变了人,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环境的改变不仅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促进了“文明乡风”的形成。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人们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落后,卫生服务水平低,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村民素质的提高,体现在村民的举手投足之间,形成了“爱知识、爱环境、爱他人、爱生活”文明的新村风。可见,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人自身修养的提高必然也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有这样的流行话:“楼高了,人情淡了;马路宽了,人心窄了”,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决不能用物质生产取代了人情道德。生态文明村的创建,通过集体劳动的那种热火朝天,挥锹扬镐的热闹场面你能亲身感受到农民之间那种友善、团结、淳朴的民风。
1.3、建设生态文明村促进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同时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的发展的真正目的,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建设生态文明村就是要“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社会的和谐即使人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活动的结果,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协调均衡和有序的产物。
生态文明村的建设,一方面把“产业化”作为其中心任务。要求各村必须在改善环境的同时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生态文明村的创建就是要求农村因地制宜的发展自己的主导产业。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创建活动是推进农村小康社会的有效载体,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是在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探索。然而,生态文明村建设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得到普及和推广,需要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探索和检验。但“生态文明村”模式充满了理想和智慧,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尤其在党的十六届五中提出了农村建设的新目标的大背景下,更为我们如何建设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一、白云镇整体概况
白云镇地处平坝县城西南面,距县城5公里,东邻羊昌乡,南与西秀区黄腊乡、刘官乡接壤,西接天龙镇及西秀区大西桥镇、北交城关镇。总面积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9110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为0.98亩。水资源丰富,有槎白河、邢江河流经全境,镇内有洋西龙潭、肖家流水冲、金坪水库。白云镇通过几年来健康有序的发展,其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化:
就农业而言,作为全省粮食的主产区之一,农业产业极具特色,主要以“三元杂交猪”、“商品牛饲养基地”、“优质大米种植基地”、金坪村列入折耳根原产地名录等形成了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镇在平坝属典型的农业大镇。
就工业而言,白云镇系而依托黎阳公司第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交通便捷,现已实现村村通公路,从县城到白云镇肖家的公路已改造成三级油路,直达西秀区。乡镇企业发展也较快,有兴平、广平、天马三家水泥厂,闽星、金梯2家砖厂,将军山等6家砂石场企业及隆兴铁厂、湘黔气体厂、忠芳茶场等。
还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秀丽多姿的邢江河自然风景区,竹树葱绿、河水清澈,集垂钓、度假、休闲、观光为一体;神秘的飞虎山是新石器时期遗址,对于发掘、研究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很大的价值;明末清初水利专家、翰林学士陈法墓葬位于邢江河畔;平庄、肖家的汉墓群均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肖家片区属屯堡文化范畴。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白云镇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产业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开发乡村旅游,提升白云品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夯实财税基础,实现白云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作为该镇的总体发展思路。同时,着力于生态农业的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业产品”,壮大畜牧业,巩固建材工业,发展旅游业、中药材种植。
生态文明建设立足于节能减排、环境预警、污染治理,这也是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驾马车”。平坝县的发展以该目标为中心,切实从6个方面展开工作,其污染防治取得有效进展。
一是以创建文明县城为目标,以“卫生与秩序”整治工作为载体,集中精力综合治理县
城脏乱差,打造卫生文明新平坝。经过连续多年的集中整治,平坝县的城市环境大为改观,市民的素质不断提高,卫生状况明显好转,群众反映的烟尘控制和噪音控制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二是以解决重点和区域环境问题为突破口,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平坝县以“让人民喝上放心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为宗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水安全。对平坝县集中式饮用水源点音关桥、白水龙、龙井划定一、二级保护区,并设置界碑界桩进行保护。加强对红枫湖百花湖两湖上游区的环境保护,对两湖二级保护区内的重点污染源如天峰公司等加强日常监控和重点管制,通过种种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入湖水质,为贵阳市的饮水安全作出贡献。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沼气池建设为纽带,在天龙镇芦车坝村和白云镇元河村着力建设生态农业试点和农村生态示范点,开展了朝田生态园和夏云生态园的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带路,全县三年来共建设沼气池2710口,结合改厕改圈,人畜粪便和生物秸秆得到有效利用,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三是以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为主要管理手段,强化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加强有证排污、按证排污、无证取缔的工作,按照环境容量、功能区划、治污能力的实际,合理分配环境容量到各相关企业。加强环境执法,加大对重点污染行业的污染治理,全县四家水泥企业,在实施“一控双达标”的基础上,不断巩固和改进,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管理制度为着力点,进一步提高管理质量和管理效能,对污染较轻的项目简化手续、精简程序、提高效率,对热点敏感区域的项目,遵循“与人为本”的原则,审慎对待、严格把关,真正实现了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四是以排污收费制度为主要管理手段,促进企业合理治污。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颁布后,平坝县逐步拓宽征收范围,加大征管力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的规定,排污费征收力度逐年加大,并规范了排污申报审核和登记制度,全县有21家工业企业纳入了按月申报的范围,真正体现了污染者负担的原则。
五是以环保专项行动为利剑,斩断不法排污浊流。自2003年来,全县先后开展了“整治不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危化物品、有毒有害物品以及危险废物的专项执法等一系列环保专项行动。通过精心组织,强势执法,从根本上斩断不法排污浊流,进一步改善了环境质量。
六是以实施林业“六大工程”为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全县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为主线,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以控制人为生态环境破坏为重点,切实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通过齐抓共管,对淡水、土地、森林、矿产、动植物进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生态的建设。三年来通过重点实施林业“六大工程”,共退耕还林311110亩,建设天保工程公益林37162亩,森林覆盖率现已达35.4%。
二、政策支持
1、纳入国家盘子,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提高投入额度,扩大整村推进开发式扶贫建设规模;
2、强化基层政权服务,配齐配强村镇规划建设机构;
3、真正取消县、乡(镇)财政对项目的资金配套要求,减轻县、乡(镇)财政压力。
三、白云镇生态环境规划
白云镇将着力生态农业的建设,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业产品”,壮大畜牧业,巩固建材工业,发展旅游业、中药材种植。同时,将以优质的服务,谒诚欢迎各地投资者到白云镇投资发展。
白云镇的生态环境规划
在我们的这次专业实习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白云镇到现今为止还没有关于生态环境规
划的这方面的正式的文献,但是他们在平时地工作中已然在做着相关的工作,并没有因为上级政府没有发出一些正式的文献而忽视在这方面应投入的心力和精力。
在白云镇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于白云镇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方面提到有“强化森林防火,推进生态建设”。在这次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关于森林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具体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完成邢江村白杨冲以植代播重造150亩。
2、完成王下村封山育林人工促进补植补造425亩,落实封山育林管护面积7266亩。
3、制定森林防火预案,成立防火领导小组、组建了一支由32人组成的防火小分队,村级也相应成立了义务消防队,森林防火巡防队。
在白云镇的“白云镇2011-2020总体发展思路”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相关的白云镇在做着其生态环境保护的事情的相关信息。在其发展思路的第四大点的目标及重大项目中有着这样的内容: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停车场、码头、接待中心、公厕等建设)。
2、交通设施建设达到90%以上的行政村通油路。通村油路建设有:车头——下小河、元河——天台山、肖家——西秀区大西桥镇马场(经金坪、高寨)、南山箐口——吉昌(经南山、汪井)、路家庄——马卯。
3、开展石漠化治理。主要分布在花柱、汪井、高寨、金坪、茂柏、白云凉山等村寨。
4、完善必须的水利设施建设、基本农田建设、槎柏河流域治理、人饮安全(花柱、金梯、新场、大寨)、山塘水库建设等。
5、全镇80%的村按新农村规划进行建设
从以上的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出,白云镇在生态环境保护及其规划的工作已慢慢形成雏形并在不断的成长当中,相信将来白云镇的人们会在白云镇政府的带领下在其生态环境规划这一工作方面做得更好。
四、白云镇自然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已发展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国策之一,应如何进行生态环境规划是我们应考虑的问题。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白云镇的发展目标及重大项目
1、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指为直接生产部门和人民生活提供共同条件和公共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道路,因为在农村道路是人民出行的基础,同时也是白云镇要发展的前提,所以建设道路是最重要的工作。另外由于有发展旅游业,所以会有很有自驾游的游客会来白云镇,所以停车场的建设也是一项必须的工作。要想对外发展就要有接待中心,同时在贵州省的政策下,贵阳已经在全市修建了200多所公厕,农村也要抓紧步伐,为人民的生活起居提供方便。另外,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等环保项目也要成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2、通设施建设达到90%以上
行政村通油路:车头——下小河、元河——天台山、肖家——西秀区大西桥镇马场(经金坪、高寨)、山箐口——吉昌(经南山、汪井)、家庄——马卯等路都铺上通油路。
3、展石漠化治理
主要分布在花柱、汪井、高寨、金坪、茂柏、白云凉亭
4、善必须的水利设施,基础农田建设,槎柏河流域治理、人饮安全(花柱、金梯、新场、大寨)山塘水库建设
白云镇的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我们的调查,我们发现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一些潜在的环境问题。
白云镇金梯村,是一个航空工业基地,这里建有航空研究所和航空加工工厂,这个航空工业基地已经坐落在金梯村30多年了,这么多年来,航空加工车间坐落在山上,利用山下村民的饮用水源来进行加工,多年来,航空加工厂已经对当地村民的水源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据当地村民反映,当地的村民的发病率很高,而且很多老年人没有特别明显的征兆,但是到医院检查之后就会被确诊是癌症晚期。这些已经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困扰和生活危机。
另外,在白云镇有很多的水泥厂,水泥厂的生产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很多经济发展,但是也给当地的环境造成了潜在的威胁。同时,养猪是农民的主要生活支柱,也给当地的环境来带了黄色预警。
五、白云镇污染控制规划
1、环境污染的危害
环境污染会给生态系统造成直接的破坏和影响,如沙漠化、森林破坏,也会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间接的危害,有时这种间接的环境效应的危害比当时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难消除。例如,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氧层破坏就是由大气污染衍生出的环境效应。严重的污染事件不仅带来健康问题,也造成社会问题。随着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由于污染引起 的人群纠纷和冲突逐年增加。
2、水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研究水体污染主要是研究水质污染,同时也研究底质和水生生物体污染。要制定区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另外要做到如下几点:
(1)减少污染因子的产生量和排放量
(2)建立污水处理系统
(3)调整工业布局 改革产品结构
(4)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
3、大气污染的控制与管理
随着工业、交通运输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迅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大气污染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提出有关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措施,地环境进行全面管理,以求做到经济合理的发展经济和保护大气环境。
1.大气污染控制途径
1)改变燃料构成2)选择有利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
3)区域集中供暖、供热
4)合理布局工业
5)绿化造林
绿化造林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经济有效的方法,因为植物有吸收各种有害有毒气体和净化空气的功能,茂密的林丛能降低风速,使气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
另外绿化造林对白云镇来说也是比较现实的一个方法,可行性很高。
六、发展预测展望及结束语
在今后一个时期,坚持科学发展,弘扬‘三苦’精神,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基础条件改善和生态环境治理为突破口,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总揽,进一步发挥优势、抢抓机遇,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而努力奋斗,致力在跨越发展中铸就绿色崛起的价值坐标。
第二篇:家乡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调查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家乡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调查
调查计划
1、观察家乡现在的生态环境(城区垃圾处理情况、河流流量、河水污染、土地植被、耕地利用等),特别是厂矿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情况。(可采集相关照片)
2、走访家乡的老一辈人,了解家乡以前的景象。
3、针对家乡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你认为采取什么措施能得到好的解决,把你的想法措施和村中相关负责人沟通一下,希望家乡建设的更美丽
前言:沛县是一个普通的苏北小县城,素有山清水秀之称。十年以前这里有山有水,河水清澈见底,溪边小鱼嬉戏,那是一种现代人十分羡慕的生态状态。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溪里鱼儿绝迹,臭水沟瘴气难闻,农药包随处可见,生活垃圾泛滥。最近由于降水极少甚至出现河水干枯的现象,对于这十年来环境的变化,相信看到这环境变化的人都会感到十分的愧疚。
一.调查过程
时间:2012年5月1日
地点:沛县新城区
对象:办公室主任,清洁工人
1日早上一行三人4点来到主要街道看见清洁工人已经开始工作了,打算问问他们一些详细的情况,但是他们工作很累,忙。就不忍心去打扰啦!等到上班时间我们去了城区环卫处,办公室主任热情的接待我们,向我们介绍了垃圾清运情况,城区环卫处共有1000名左右职工,26辆垃圾清运车,2台高压清洗车,8辆工程装载车和数百辆流动垃圾车.程主任介绍说,长期以来,城区环卫处为家乡的美化、亮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环卫工人不分昼夜奋战在创建卫生城市第一线,以辛勤的工作换来了城市的美好环境。
我们随机以访谈式调研形式了解了几位环卫工人的工作情况.她们每天凌晨四点走上大街,每扫一平米路面要挥动四次扫帚,每日三扫就要挥动40000多次,两天就能用坏一把扫帚。一个8个人的班组要负责整个5000平方米的路面、便道、路沿、绿化带和5条小巷的清扫和保洁任务。在一般人眼中,扫大街就是个辛苦活,没有什么技术讲究,可在殷秀珍和她队友的心里这扫街的学问和技巧还真不少,从扫帚把的长度到握扫帚的姿势、从两手的距离到两手的正反姿势、从挥扫帚的高度到腰部扭转的角度都非常有讲究,否则一天挥几万次、两天用坏一把扫帚的工作量是绝对不可能胜任的。她们倾心打扮的沛县也被评为“全国十大“国家卫生城市”。
主任又介绍我们来到垃圾清运公司.办公室的张干事带我们实地查看了清运公司的车辆和设备.张干事介绍说,近年来沛县的各类生活垃圾的增长量很大,仅生活垃圾一项就达到一天1200多吨。同时配套的垃圾点的数量也不断增加,仅去年一年就增加了40—50个垃圾点。增长率高达13%以上.目前市区共有400多个垃圾点。其中10%需一天清理三次,20%需一天清理两次,70%需几天清理一次。1000多环卫工人,126辆各类车辆每天奋战在环卫第一线,他们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城市的洁净与他们的辛劳是密不可分的。环卫中心领导介绍,目前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合理规划垃圾点和更新设备。
二.调查结果
通过实地的走访,我们真切感受到家乡的环卫工作愈加的人性化,合理化和科技化。通过与环卫中心的领导及普通环卫工人交谈与参观,我们队员进一步深刻的了结了家乡地区垃圾的污染与治理的现状与形势。同时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普通环卫工人的辛劳以及他们那无私而伟大的情怀.。
环境保护工作是我国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我国政府认识到深入的科学发展,在水污染防治问题,工业污染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垃圾处置同样重要的是,今年首次在我国政府浪费为重点的环境工作。每年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处理垃圾,所有的城市有很多的建筑废物处置场,可以说,中国政府尽最大努力来保护城市环境卫生。然而,政府的努力不能跟上中国似乎加快城市化进程,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工业,快速发展的服务行业,这也带来了大增加在垃圾箱中。
三.观点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只有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卫生很重要,这样才能抑制疾病的传播。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不断完善环境法规,严格环境执法;坚持保护与发展中和决策,科学规划,突出预防为主的方针,从源头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强化生产过程污染控制,总和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坚持控制总量,增产减污。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
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以技术创新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和部分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机制,完善环保制度,健全统一,协调,高效的环境监管体制。让我们也为环保做一点贡献吧!
四.总结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处理好占我国土地面积相当大比例的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就成为重中之重,对农村的生态环境做好全面的认识,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改善其生态环境已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上述调查说明了在城市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我们技术不够发达,意识形态不够合理,难免带来环境方面或多或少的污染,但是只要我们小心改善,合理利用资源努力做好环保工作就能更大的避免污染美化我们的环境。
姓名:李阳
学号:160511113
班级:测控111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第三篇:家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家乡生态与环境保护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刘本元
(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09级信管,4#306,***)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生态方面的破坏,很多的原生态的景色由于旅客人数的增多而遭到毁灭性的破坏,现在对于我们每个来说保护家乡原生态的环境是刻不容缓的,我们现在应该充分考虑到社会、个人,环境等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我们现在应该合理的把家乡的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与家乡的经济建设紧密的联系起来,真正的贯彻国家所制订的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生态与环境保护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
一、家乡的地理位置介绍
巴东位于东经110°04′-110°32′,北纬30°13′-31°28′,居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东连兴山、秭归、长阳,南接五峰、鹤峰,西郊建始、四川巫山,北靠神农架林区。总面积3219平方公里,人口48.5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公里150人。土家族占总人口43%。巴石、巴兴公路分别于县城与长江交汇,距三峡工程坝址64公里,沿江东下736公里抵武汉,溯江本进538公里至重庆,经巴石公路200公里达州府恩施。武陵山脉、巫山山脉、大巴山脉余脉盘踞县境,长江、清江分割县地,扼川鄂咽喉、据鄂西门户。
巴东位于长江三峡的中部,山川雄奇秀丽,古迹文物甚多,是长江沿线著名的国际旅游景区神农溪,又名沿渡河,发源于神家架南麓,全长60公里,自北而南在距巫峡2..5公里处的西攘口坡壁注入长江。
二、家乡的生态环境的基本介绍
我们大部分人在假期,“乡村游”也许渐渐成为不少城镇居民的首选。他们除了想欣赏新农村美景外,更主要的恐怕是以亲近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呼吸更多的新鲜空气为目的。而作为含有众多旅游景点的巴东县就可能成为人们的选择。然而,一圈游下来,尽兴之余,不免心存一丝遗憾:农村白色污染并不鲜见,有的小河边污水横流,养殖场所周围臭气难闻„„周围的原生态的景色也因为在人们的开发中失去了原来的本来面貌。旅客们回归自然的本来用意又因为在人们势力的追逐中暗淡失色。
毋庸置疑,生态与环境的保护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在环境方面上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因为环境的好坏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如限制引进环评不达标的企业、拆除燃煤锅炉或煤改气、实现废水达标排放、安装在线监测装置等措施,都让我们的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据我所观察,在许多的大城市中,相关部门对城镇的环保看得较重,而农村环保问题往往在不经意间被忽视了。然而作为人们在假期度假的圣地却被忽略了,家乡的环境越来越严重的遭到破坏,不管是来自当地的百姓还是来自外来的客人,人们往往只是简简单单的考虑了眼前的基本利益,更本就不想想以后的发展。很多原始的生态环境都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又一项来自网上的信息更加的令人担忧:环境保护部的统计表明,我国农村目前尚有3亿人喝不上干净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与此同时,在农村环保设施少得可怜。
我的家乡---巴东县是个广阔的天地,地广人稀、污染源少,成就了舒适的人居环境,退耕还林等措施又让山更绿、水更清。农村环境建设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但是,眼下一些人正是瞄准这一点,使得农村成为污染物的排放所,一些污染企业视农村为“避风港”,逐渐加重了对农村的污染。旅游胜地开发完全不顾自然的承受能力,一味的追求经济的发展效应,进一步加剧了环境的恶劣。
三、面对现状政府和人们应该采取的措施
现在面对环境的破坏政府人民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去解决这些措施。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巴东县作为三峡库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应该搞好生态环境的建设。同时,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县城之内,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提倡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建设不矛盾。
3、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巴东县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巴东县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县内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
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乡镇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网络系统。
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
6、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总结
现在,我们能够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生态环境的建设,我们面对现在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要尽自己一份应有的力量。让我们所有的人一起努力去创造属于我们的和谐家园。
参考资料 :巴东县环保网----检测局 2009百度网
湖北科学出版社
第四篇:关于家乡生态文明建设
关于家乡生态文明的建设
应化c111 贾永强 117521
预测分数 96分
我的家乡位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的一个小村落。位于中原腹地,为黄河冲积平原。我的家乡鄢陵农业发达,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棉生产基地县。花卉是鄢陵一大特色,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美誉,花卉苗木种植发展迅速,种植面积已达60万亩,是“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等一大批生态旅游观光景区。2011年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如今,鄢陵被誉为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这是鄢陵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无比的骄傲!
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国面对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做出的积极回应。农村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基础,没有农村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生态文明。因此,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基层党委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有“中国花木第一县”之称的鄢陵县迎来了发展花木产业,建设美丽花乡的东风。60万亩花木面积,在一马平川的中原地带营造了一片难得的平原林海,形成了鄢陵独有的小气候:蓝天、白云、碧水、绿地交相辉映,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30天以上,地下矿泉水中偏硅酸、锶等元素含量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依托花木背景和生态平台,鄢陵建成了许昌地区唯一的国家4A级景区中原花木博览园和中原地区最大的花园式露天温泉度假区,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中国长寿之乡”。
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实现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特别是人的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转变,创造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设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有机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文明农村,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文明是一个综合性的文明成果,它指的是农民在进行社会生产与生活时,主动、积极地改善和优化农村内部结构,以及建设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农村面貌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生态文明的最终实现在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生态化。而从我的家乡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的原生态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破坏,而新的生态秩序却没有建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化城镇化迅猛发展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工业化带来的家乡工业污染不容忽视。家乡工业面广量大,而且普遍存在低、小、散的特点,技术相对落后,自身治污能力差。特别是农村相比于城市,环境容量相对较大,群众环保意识相对较淡,环境监察力度相对较弱,使得一些城市淘汰产业转移到农村,进一步加剧了家乡的工业污染。二是城镇化带来的农村环境压力不容忽视。而眼前大多数乡镇的集镇基础配套严重不足,由此带来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成了乡镇环境建设的焦点问题。三是农村环保设施严重匮乏。集镇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和工业的污染渐逐转移到了农村,城乡二元体制使有限的环境保护投资及资源主要被配置在城市及工业地带,造成环境保护和治理上的城乡二元结构。从城乡的环境基础设施来看,城市的环境基础设施由于投资到位,在集中用水、垃圾、污水和粪便处理等基本面上都能够满足城市需求且每年呈增强的形势,而农村的环境基础设施匮乏,供水和垃圾处理等基本需求都难以得到保证,大部分垃圾由于没有相应的设施,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随意乱扔、乱倒、乱堆,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破坏农村景观。绝大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渗入地下或直接排入沟渠、水塘,污染水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现象愈演愈烈。
农村生产生活习惯转变带来的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是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生态破坏不容忽视。众所周知,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在很大程度上会直接破坏农业伴随型生态系统,对生物的生存造成巨大威胁。农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极为普遍,导致地力下降,引起水体污染、耕地污染、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通过食物链给人畜带来危害。二是规模种养殖业带来的面源污染不容忽视。规模养殖由于缺少相应的治理设施,动物排泄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成为近年来农村环境投诉的一大热门。另外,由于传统种养模式的改变,大棚技术的普遍应用,污水、粪便、作物秸秆以及残留农膜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大量增加,且综合利用率低,导致农村面源污染严重。三是农村白色污染不容忽视。随着化合制品的增加,无污染的传统道具在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少,塑料袋、塑料薄膜、塑料制品等难降解的道具使用频率越来越高,由此带来的白色污染十分严重。
由于农村居民民主、法制等意识淡薄,村民自治在运行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行之有效的农村民主自治并没有真正运转起来。一是基层组织稳定性差难以安心办事。三年一次的村级组织换届使很多村干部头尾两年要顾虑换届因素,不敢或者不愿做事情。而且在一些村每一届中都存在反对派,增加了村两委办事的阻力。二是经济基础薄弱无钱办事。家乡身陷“发展慢,收入来源少”的恶性循环中。多数村庄的集体生产资料统少分多,导致基层自治组织无收入来源,甚至负债累累,根本无法对农村环保和生态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三是思想偏差导致破坏性开发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农村要求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引发的思想偏差往往导致经济主导论,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才有能力来治理污染,建设生态。导致一些地方掠夺性利用、开发土地、矿产资源,由此衍生的生态问题不在少数。
对于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思考。乡镇党委政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推动者,对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要有更清醒的认识,必须把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具体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几点:
必须始终坚持生态立镇战略。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既不为发展而牺牲环境,也不为单纯保护环境而放弃发展;既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又按照经济规律搞好建设;既创建一流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又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资源的有序高效利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而不是把经济和环境孤立起来片面地看问题,谈发展。要树立长期的创业观。生态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抓。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规划为龙头,增强规划实施的严肃性,根据生态镇创建规划,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要有长计划,短安排,每年每届都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而不是一年一个调,一届一个腔。要坚持生态立镇,把生态建设贯穿经济社会发展主线。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地开展生态创建工作。
必须坚定不移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培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经济发展向生态亲和型转变,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约、生态环保型转变。发展生态农业一是要加快生态产业基地建设,二是要转换经营模式。农村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方式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质量控制、成本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诸多方面都已很难达到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已经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清洁农业体系(即无公害农业体系、绿色生态农业体系、有机农业体系)。三是要推广农村环保适用技术,加强农民环保教育,指导农民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农药、生物农药和有机肥,努力减少农业农村面源污染。
发展生态工业一是要提升产业结构。通过技术、体制创新,通过引进和研发先进技术,通过招商引资等政策措施和手段,加快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引进精密机械、光电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项目。二是要引导产业集聚。要全面实施园区生态化改造计划,完善园区产业规划和基础设施配套。对无法进入园区发展的企业,也要规划相对集中的工业集聚区,便于资源共享,集中治理,减少工业污染对环境影响。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接通县城污水处理中心管网,最终实现整个片区纳管处理。三是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并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控制源头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业 鄢陵旅游业发展迅速,以发展花卉苗木为主的生态旅游资源,已建成了“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花都庄园”、“花都温泉度假区”、“阳光生态旅游度假区”、“花乡农家乐”、“中国腊梅园”、“花卉长廊”、“千亩莲池赏荷园”、“万亩樱桃园”、“陈化店茶文化一条街”等精品景区景点。,走出一条“以生态引客源,以客源创收入,以收入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必须持之以恒打造生态环境。着重抓好三方面工作:一是要拓宽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机制。为了实现环境公平,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有利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推进农村的环境建设。当前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基金和农村环境资源的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尤为必要。要加强项目实施的环保三同时制度,把环境保护的义务真正落实到市场经营主体。同时要积极开展公益宣传,吸引更多的慈善人士和有识之士资助和赞助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投入机制。二是要解决农村环境的突出问题。从当前农村普遍情况来看,重点是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农村种养殖业的面源污染问题。要因地制宜、有计划地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池建设和雨污分离工作。当前,在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人口快速集聚的情况下,要特别注重环境配套。农村生活垃圾在普及当前“村集、镇运、县处理”的保洁机制前提下,要有计划地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处理和有机垃圾就地消化的工作,想方设法的实施垃圾减量化工程。要科学规划规模种养殖业,完善配套,逐步减少面源污染。三是要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在第一轮村庄环境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进一步美化农村环境。
必须不折不扣落实保障机制。一是要强化组织保障机制。在政府层面,要建立生态建设领导责任制、任期目标制和责任追究制,层层落实领导责任,形成完善的生态建设组织体系。要特别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农村生态最后的落脚点在农村。因此,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巩固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选好配强农村班子,帮助农村干部转变观念、理清思路,是农村生态建设落到实处的核心。二是要强化文化保障机制。要用文化的理念做好生态县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精心设计载体,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化。要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企业的创建活动,通过绿色细胞工程,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众参与机制,引导人们生产、生活、消费意识的转变。三是要强化法制保障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保证生态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连续性。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的今天,我们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把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努力使农村向着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加快建设杜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的家乡鄢陵将迎来美好的未来,鄢陵建设美丽花都的愿望必将实现
第五篇:保护家乡生态文明
保护家乡生态文明
专业:城市规划姓名:王祥顺学号:21111031055 我的家乡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这里以前环境优美山清水秀更有着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在多年前听爷爷奶奶说这附近有一条河,在他们小的时候河里的水特别清澈,鱼儿更是多的不得了随便一网就可以抓到很多。到处生长这很多种类的树木有的树叶还可以食用,还有各种农作物。那时候的生活有点清苦可是环境特别好,在夏天的晚上睡在外面可以看到满天的繁星,那时候的星星很大很亮。
可是现在呢?空气污染严重、土地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威胁着人类、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日益严重、混乱的城市化、海洋生态危机加剧、极地臭氧空洞,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吗?曾记否,我们的前人生活的环境是那样的美好:茂密的森林和青青的绿草覆盖着大地,清新的空气中瓢着阵阵花香,丰腴的土地和清澈的河水哺育着大地上的生物,鸟儿在树上歌唱,鱼儿在蔚蓝的大海中畅游……如今,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我们是否应该深深地反思:时代要进步,文明要发展,我们再也不能吃祖宗饭、断路的路子了,人类向大自然一味掠夺式的索取生活方式不可取。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生态环境,倡导文明新风。我们应该积极地,自觉地行动起来,快快加入到生态环境保行动中来。大家都知道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党和政府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伴随着“基本国策”、伴随着新的世纪正迈着希望的脚步,作为地球村的重要成员,草木葱茏,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家园。地球是人类唯一居住的地方,人类要在地球上安居乐业,就要爱护地球,爱护大自然。通过对农村调查近年来家乡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下:
(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激素、抗生素、农药、地膜等,不仅污染农产品,地膜等“白色”污染也严重影响耕地环境质量。
(2)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部分农村的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河道,成为农村内河水源污染的主要来源。由于受到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目前,除城区外,广大农村还没有规范的垃圾处理场,更没有任何环境基础设施,农村的生活垃圾一直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不少垃圾随意堆放,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环境卫生。
(3)畜禽养殖污染严重。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畜禽等养殖规模的不断壮大,由于根本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畜禽产生的大量粪便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大量污水外排,广大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更加严重的是畜禽粪便的随意排放,将导致有害病毒病菌扩散和传播,成为疾病增多和一些传染性疾病流行的重要根源之一,直接威胁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尽管政府对环境进一步改善但是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1)地表水环境质量没有得到彻底改善。虽然我县在地表水环境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多数工业企业尚未建成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厂未投入使用,县内众多河流水环境质量未得到根本改
善。
(2)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在招商引资,扶贫开民,发展区域经济中,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造成了一定的盲目性,在引进项目中未按照县总体规划执行,造成了部分项目建设不合理,给环境污染带来了潜在的危险。新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虽然基本上达到了100%,但是“三同时”不到位的问题令人担忧,环保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于企业主体工程建设。农村生态保护虽然列入了环保重点,但仍然存在底数不清、思路不明、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有效的保护机制和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和完善。
(3)环保工作没有真正形成社会合力。环保工作涉及社会生产、生活诸多方面,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保意识也不断增强,但不是人人都在落实环保,在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的问题上,总是环境为经济让路。环境影响评价后,“三同时”的执行也往往打折扣,在项目审批的过程中,各部门各环节并没有把环保“一票否决”落实到位,没有形成社会合力。“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企业急功近利,漠视环保,缺乏社会责任,广大人民的环保权益得不到根本保障。
如何改善蚌埠市以及农村环境状况我认为:
(1)抓好统筹规划,融入文明理念。结合在全市开展的生态型乡镇村建设、百千工程建设、清洁城乡行动、风情小镇建设、精品村
和美丽庭院建设等,出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美丽乡村建设方案等,每年市财政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着重解决一些农村地区的道路、绿化、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等问题,改变农村脏乱差的状况。
(2)突出工作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针对农村环境整治的特点,蚌埠市应采取集中财力全力攻坚的方法,对一些多年来久抓未决的问题、实施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3)依靠公众力量,发动公众参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一要推动农村基层组织从重行政管理向重公共服务转变,将农村环境整治列入基层组织的重要任务,作为联系群众、改进基层工作的重要平台,引导和带领群众改善环境,美化家园。二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农村环境整治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村群众自觉参与。
(4)加强日常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建立长效机制是农村环境整治根本保障。首先,要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其次,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长效管理机制。把维护农村环境、加强日常管理写进村规民约,对有偿服务的管理人员实行薪酬与绩效挂钩,并建立村支两委对辖区环境质量负责制。三要建立考评机制。把农村环境整治纳入各级考评内容,并在农村推行群众自评,探索“群众管群众,群众评群众”的自治模式,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的长效化建设。
随着蚌埠的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蚌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员社会人士履行义务、参与生态建设;架起方便人民群众监督生态环境建设的桥梁;想方设法鼓励社会力量投入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蚌埠没有太多的山但是水多,靠山的地方山青水秀,有不少植物种类,水多工业利用价值大,山青水秀又处南北过渡带,孕育着宜人而鲜有的气侯资源。大可以“水”牵线搭桥,运作生态资本,把绿色价值转化为较高的经济附加值,以而赋予整个经济以新的活力和竞争力,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财政的反哺,实现经济跨越势发展。靠山临水的地方可以发展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平原地带可以种植生态农业,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家园。就要形成从我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现在做起。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为了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安全的、多样的生态系统,营造安全健康舒适的生存空间,我们积极呼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和强化自然山水的整体布局,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从蚌埠的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以人为本,立足自身,点滴做起,在日常生活中厉行节约,防止浪费,珍惜资源,植绿护绿,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永续生存与发展尽绵薄之力。只要全民动员起来,群策群力,积极行动,持之以恒,我们蚌埠天空湛蓝湛蓝,空气清新清新,原野翠绿翠绿,溪流水沟清澈清澈……这些是多么的令人羡慕啊!生态良好、景观优美、植物多样、清新舒适的人居环境。蚌埠大地就一定会安宁康泰富有美意,山川秀美、江山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