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教育之梦》读书报告(生科071蓝晓蕾)
《新教育之梦》读书报告
书名:新教育之梦
作者:朱永新
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学科名称主题:教育 理想的作者简介
朱永新原苏州大学副校长,现任江苏省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主持人,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政协全国常委,台湾《本土心理学研究》顾问。
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集政府官员,教育家、学者于一身的有着特殊身份的一个人。朱永新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20年来,他在美国、英国、日本和国内发表有关教育的论文200余篇,出版了多本论著。他著有《中华教育思想研究》、《困境与超越--当代中国教育述评》、《心灵的轨迹--中国本土心理学论稿》、《我的教育理想》等,主编《当代日本教育丛书》等30余种,并主持《新世纪教育文库》的编选与出版工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及省级研究项目并多次获奖。
内容概要
《朱永新教育文集》由十卷组成,本卷《新教育之梦》是第一卷是文集的总论部分,是作者对教育宏观问题的思考和对教育理想宏伟蓝图的诠释,全书共分十章。
第一章为理想的德育,重视八个方面: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学生与书本为友,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注重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应该科学合于是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重视心灵的沟通,教给学生自警、自诫、自励等自我教育的方法,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
第二章为理想的智育,应该做到八个方面: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应该充满民主精神,;应该面对个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应该注重协调和谐,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教学活动走出分数的误区;应该具有开放性;应该让课堂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第三章为理想的体育,主要指出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注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培养学生坦然面对竞争和胜不骄、败不馁的心态,为学生打开世界之窗,感受力与美的和谐,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应该使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有机联系起来。
第四章为理想的美育。包含各种美。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生命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示范美育”、“精神美育”、“创造美育”。
第五章为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也概括为八个方面。理想的劳技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注重劳动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注重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差异,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有一支优秀的劳技师资队伍和一套具有实用性、特色性的课程教材。
第六章为理想的学校,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有品位的学校,应该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有远大理想的校长,有一支创新型的、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善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有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第七章为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且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第八章为理想的校长。理想的校长,应该是一个能够清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使命,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珍惜学校的名誉胜过爱护自己的眼睛和自己生命,不断追求自己人生理想和办学理念,具有独特办学风格,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能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以促进学校发展,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并能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出色的组织者和身体力行者,够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善于让每一位教师走向成功,能够使学校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的校长。
第九章为理想的学生。理想的学生,应该是品德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富有个性、富有自己独特见解和思想,自信自强,永不放弃,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永不低头,充满旺盛斗志和乐观精神,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特长,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着和谐的人际关系、受人欢迎的“人缘儿”,有着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最少的时间赢得最高学习效率的学生。
第十章为理想的父母。理想的父母,应该是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的父母;应该是永远保持年轻的心境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发现孩子天赋的父母;应该是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的父母;永远不对孩子失望的父母;应该是善于学习,具有教育理性和自觉的父母;应该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从而促使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父母。
对书的评价与思考
我们扮演着多重角色,从中领略到大师的风范,受益很深。作者朱永新不仅是教育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成长的历程与自己的努力造就了他的高瞻远瞩。读了《新教育之梦》,让我觉得伸手就可以触摸得到;它是如此地真实,让我觉得就是和朱永新先生在促膝淡心。读了它,我犹如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指路明灯,它让我在教育这个世界找到了方向。
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朱永新先生向我们作了规范而又形象的描述,其中朱先生提出的尊重学生的看法我非常赞同。尊重是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是在人的生存、生理等需要满足之后产生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挫伤一个人的自尊心,他会以十倍的疯狂、百倍的力量来和你抗衡。士可杀,不可辱。因此,教师一定要尊重他人,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决不可以以自己的主观意想、用统一的模子将学生活生生地塑造为统一的产品。我主张让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说起容易做起难,有时,我们会被世俗的分数观念奴役;有时,我们会被来自上层的制度束缚。总之,阻力肯定是有的,但我愿义无返顾地走这么一条路——尊重学生,让学生个性张扬,大胆地秀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丰富多彩。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它挖掘出来。每一位学生都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平等对待他们,应该服
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生,要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的学生同乘一辆所驾的车,都能够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具有较高的素养。首先,立足实际,创生智慧。其次,立意求新、张扬个性、教学个性以至教学风格的基本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华罗庚说过:“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教学是一门充满了科学和创造性的艺术,而且有风格的课堂才是美的,因为人们一般是把教学艺术风格看作是教师达到高度成功时才具有的主要标志,应该提倡一种我的教学,在每一节可教学中都要在深入领会和把握教学材料的知识结构、逻辑体系、内在情感等因素的基础上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目标出发,努力预设与众不同的方法,采用有别于他人的教学过程,要使每一节课都发出创造性的光彩。
《新教育之梦》既没有空泛地说教,也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神秘,作为教育理论专著,这是极为难得的。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催人反思。粗读全书,可以观赏到新颖的教育理念。细读全书,可以理解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品读全书,又可以在教育观念上感受到巨大冲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回味全书,则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成功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读《新教育之梦》我的感受很深,它从理论的高度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指明奋斗的航向。我认为它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人生信条,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位良师益友。是一部教育智慧和精髓的感言。总之,读了这本书,我的理论上升了一个高度。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素养。《新教育之梦》这本书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应读,学生应读,而且作为父母也应读,它好比一盏指明灯,给迷途中的人们或黑暗中的人们照亮前进的路。
生物科学071蓝晓蕾
2011年4月16日
第二篇:读书报告之《新教育之梦》
读书报告之《新教育之梦》
一、书名:《新教育之梦》
二、出版年月:2002年7月
三、种类:专著
四、作者:朱永新
五、内容:
(一)理想的德育
(二)理想的智育
(三)理想的体育
(四)理想的美育
(五)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
(六)理想的学校
(七)理想的教师
(八)理想的校长
(九)理想的学生
(十)理想的父母
六、简评:
通过阅读了《新教育之梦》,我了解到作者认为想要实现理想的教育来源于构建理想的德、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理想的学校;培养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
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应只通过教育学生如何读书,做题。而应该让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自然,享受生活。在理想的德育中,作者认为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净化学生的灵魂;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和才艺,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美的氛围中推进善的教育;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科学合理地设置循序渐进的德育目标。
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把“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
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是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磨炼学生的意志,使学生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养成坚韧不拔的品质。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育”、“生命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示范美育”、“精神美育”、“创造美育”。离开了理想的没有,学生将不能享受和体验到我们生命的美丽。
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让学生经常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喜悦;鼓励和教育学生从学会自我服务入手,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劳动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年龄差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课程和行为引导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计划,工作等能力;注重家校合作。
理想的学校应该是一所有特色、有品位的学校;学校有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校长、有一支创新型的、诱惑力的教师队伍、有一批善与探索、具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有一个面向所有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一个永远对学生开放的图书馆和计算机房。
理想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激情、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坚韧和刚强。
理想的校长应具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珍惜学校的名誉、具有独特办学风格、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善于协调上下左右关系、重视教育科学研究,给教师创造一个辉煌的舞台。
理想的学生应该品行端正、善解人意、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敢于创新;自信自强、永不放弃;有广泛兴趣爱好和特长;善于和人合作、善于和人相处、有“人缘儿”;善于学习、善于思考。
理想的父母应该把孩子的人格健全、道德完善放在首位;永远保持年轻心境,让哈子放松、自由、愉快成长;善于挖掘孩子潜能,培养孩子特长;以大朋友的平等身份来对待孩子;以身作则、一诺千金;决不使用侮辱性批评、善于学习,善于利用各种教育情景、努力配合学校、社区对孩子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作者朱永新所描绘的理想的教育正是我们现在所缺少的。现在的孩子为了考到名牌大学,得到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每天除了上学就要各种补习,没有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接近大自然;有很多的学生只知道学习,并没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越来越差。有的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几乎从没有过问孩子其他的问题,也没有考虑过孩子到底是不是快乐的。校长只关注本学校的升学率,老师对学生说的都是“知识改变命运”,“考试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将来生活的就不好”。就是这样只关注学生的成绩的教育,但不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状态,使得很多的学生变的很偏激,有很多学生不堪重负选择了过激的方法。
但是,随着社会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们的教育也在一步步地发生改变。学校经常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供学生选择和参与;高考不再对各种证书奖状进行加分,学生不用再像以前一样了,他们拥有了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现在很多大学,已经开始进行课程设计与改革,以此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
教育是人的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更确切的是“以学生为本”。在进行教育的时候,教育者不能仅凭自己的想法,应该对各方面进行考虑。在这样发达的社会,学习不仅可以在学校进行,我们要注重家庭、、社会、学校合作。同时,也要善于利用科技,更新我们的教学手段和学习方法,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完美的、理想的教育。
第三篇:读书心得新教育之梦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二
新教育之梦讲述了朱永新老师对新教育的看法、观点等,其中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等方面的理想状态。他阐述了到底什么样的德育才是理想的,才是符合时代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而智育又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对于在我们国家被忽略的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育我们又应该怎么样用全新的眼光视之,以及如何学校应该具备怎么样的条件,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这些种种都关系到我们今后新教育的改革成功与否。
下面我结合看过这本书和自己的想法谈一下这些观点,首先是德育的问题。谈到德育,不管是在我国还是其他的国家,不管是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还是科技发展的今天,德育问题都是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重视德育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去促使其形成,只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我们才能提高德育水平,教师能在教学的领域中有所成果。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应该要与书本为友,寻找生活的榜样等方法去引导学生。而在家长方面也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教育,比如说见到长辈、同学要问好,做一个有礼貌的乖孩子;或从侧面去引导孩子去提高道德水平。
关于智育的问题,我觉得理想的智育可以和朱永新老师所说的那样,关于智育应当是要超越知识、充满民主精神的、更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等。从教师的角度讲,老师应该要树立起一种新的教育观念,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我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把我们的学生培育成不是单单懂考试的机器。从最简单出发,作为教师首先要从课堂抓起吧,如进行有效教育的模式,小组学习、研究性学习以正确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个性得到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团队意识。在家长方面,我觉得家长应该运用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孩子的智育,而不是强迫孩子去参加各种孩子不敢兴趣的培训班,应该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兴趣、爱好,从而让孩子快乐的上学、拥有一个让人一辈子难以让人忘怀的童年,这将能更好的培养孩子的智育进入高水平,即使孩子的智育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上。
接着是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方面。众所周知,在中国这几方面都是不怎么受重视的,我们的体育在走下坡路,当今,我们看到的小学生不是“豆芽苗”就是“柱子”,以及大学生的体质较弱,每年的大学生体侧都是令人们值得忧虑的问题。至于美育这方面的知识,我们国家的美育、劳动教育技术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注重。在中国,没有形成一种“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如今,教师、校长、家长、学生在新教育中占据着主体地位。一个充满激情的校长才能是一个教师队伍永远都有激情、有活力,用心的去对待自己的教育事业,这对学生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校长、教师的工作,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有所收获。作为学生的一员更要充分的发挥主体能动性,敢于创新、敢于挑战、成为一个有个性的好学生,这样才能更好的致力于祖国未来的奉献中去。
总的来说,新教育之梦重在改变观念,“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我们只有改变了各种观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与众不同,与时代接轨。新教育之梦也是我们的未来之梦,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多阅读、多实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争取为我们未来的教育做出一点贡献。
第四篇:《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
追随“新教育之梦”——读《新教育之梦》有感
铁力市第一中学校 刘畅
2013年11月
手捧朱永新教授所撰写的《新教育之梦》静静细读时,掩卷遐思,不禁心潮澎湃,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心中竟然时而如沐春风,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惆怅茫然,时而感动不已„„“教育因为有了理想而更有目标,更有理性”。“理想因为有了教育而薪火相传,色彩斑斓”。“我们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朱教授说得多好啊!他怀着一颗对教育理想的赤诚之心,以诗一般的语言向我们描述着“新教育”的理想境界,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中播下了教育理想的种子。我强烈的感觉到,这新教育之梦,她,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中,这梦想的种子定能发芽,成长为一片繁茂之林!
《新教育之梦》一书,给了我深刻的感触,也激发了我内心深处蕴藏的那份渴望。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这个准教师眼睛一亮。“人要会做梦。优秀的教师要永远伴随着自己的梦想。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就没有了意义”。尽管说梦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有些遥远,但我们生活着就要怀有梦想,工作着还要编织理想,并努力去实现理想。
一、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都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全面发展的内容里也是以“德”为先。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从中可以看出,德育的确应该是整个教育的灵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困惑不解的问题。比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南辕北辙;有些家长对子女的缺点或错误熟视无睹,甚至宠爱有加,那教师的教育还能起作用吗?又如朱永新教授所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文化和道德相脱节的现象”。看来,德育要深入人心,深入到每个家庭,只有建立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筑起坚不可摧的 “人格长城”。
那如何使学生自觉地创造“真善美的人格”呢?作为教师,理所当然地要肩负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任,努力做“理想德育”的追求者。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和环境,开展各种自然的德育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使学生的心灵在环境中得到净化,人格得到熏陶,从而逐步克服自身的缺点,逐渐完善自己。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和学生有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一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德性。德育需要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我们必须要体会到“平等”在师生之间所处的重要性,失去了“平等、沟通”,失去了“鼓励、表扬”,特别对于一些常常犯错的学生,往往会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并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从而放弃了努力。
二、积极做“理想智育”的探索者
在传统的智育中,教师是真理和知识的化身,是无所不能的圣人;教师的使命就是给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装知识。于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显得顺理成章;于是,“填鸭式”“满堂灌”也变得自然而然„„其实,这样的智育是有害的,对于孩子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在书中朱永新教授明确指出:“知识不过是智育的载体,学生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所得到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师传授知识,是给学生进行智力体操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发展。通过智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并具备持久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情感、坚韧的学习意志,为他们今后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智力和能力的基础。”作为一名教师,更应该积极去尝试,去摸索,去总结,去反思,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理想智育”的美好境界。
比如说,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很多学生家里添置了电脑,上了网;有的学生的知识面绝不亚于教师,甚至有些高年级学生知道的东西比有的教师还要多。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也要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做到以前常说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教学改革,同样也需要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这也正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后重复五年十年乃至一辈子;有些人,实实在在地教了五年。一个实实在在教五年的人,与一个教了一年却重复了一辈子的人,他们的成就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用精彩与快乐去吸引学生,让课堂充满生气与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智育”。
三、甘愿做“新教育”的有心人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在工作中,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上的挫折与失落,这些都正像书中所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所以,理想的教师应该成为新教育实践中的“有心人”,要及时地记录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受,记录自己的思考等。因为,我更加真切地看到:这成功的背后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我想,这也将成为我未来踏上教师这个职位后所必须坚持的一点。
感谢《新教育之梦》,她,让我心随激情飞扬,梦随理想共舞,此时我又想起了叶澜教授的爱:每个学生的心灵都是一片绿叶,每一片绿叶下面都是一个绿色的心灵世界。我愿意做一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和学生一起成长。“教育需要理想”,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地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理想。作为一名教师,让我们甘愿做“新教育”的有心人,追随“新教育之梦”。这样,我们才能为教育播下理想的种子,才能留住教育的春天。
第五篇:《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新教育之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
一在注重美育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认为,在力量的王国,人与人以力相遇,因而人的活动受到限制;在伦理的王国中,人与人以法律相对峙,人仍要受到限制;只有在审美的王国中,人可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因而给社会带来和谐,也使人成为和谐的整体。这无疑揭示了审美与创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说,通过审美解放了人的感
性,激发了人的灵性,开拓了人想象的空间,从而开发了人的创造性。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创造“已经和”感受与鉴赏”,”表现”等一起作为教学领域的内容,如果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想象能力,而只让学生成为题海战术的牺牲品,那这样的教育是不健全的。
二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一种”自然美”。
理想的美育应该是与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感受自然的灵气,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美。但现在的学生已经远离了大自然,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句话来形容也不为过。当学生被关在教室里接受什么叫美育的时候,早已经不懂什么是小桥流水的幽雅情趣,什么是大江东去的磅礴气势了。离开了美育的源头活水----大自然,美育从何谈起!
三通过美育让学生形成完美的人格。
朱光潜先生有句名言: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毫无疑问,美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性的,学生健康完美的人格是一切美好行为的前提条件,如今,我们已经不再担心学生的智力问题,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是作为父母,教师更应该警觉的。我们现在的教育太直面现实,有太多社会阴暗面的实况转播,于是,在孩子们的心中,没有了纯真,没有了纯正,没有了童话和梦想,没有了对生命一往情深的哀怜和呵护,以及对人生的憧憬与向往。有了完美的人格,才能引导学生走向美好的人生。
如果说,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教育曾经忽略了,冷落了乃至抛弃了美的话,而沐浴着新世纪的教育理想之光,我们应该重新开始追寻美,创造美,那么,现在是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