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有以剩余价值理论为核心的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学批判,有以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为精髓的社会革命理论,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经验的纪录和总结,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联系时代实际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发展。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联系实际当然应该包括联系各种具体工作的实际,但从宏观上主要是联系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
马克思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联系的是国际工人运动的实际,当然不会联系帮助资本家如何赚钱的实际,帮助资本主义国家如何扩张发展的实际,在埋头赚钱的资本家看来,马克思的研究和理论那是非常不实际的,如何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才是他们的最大实际,而剩余价值的存在正是他们的实际所不需要揭示而需要掩盖的。
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从实际上仅仅有巴黎公社的短暂存在,好像从实际上来说,无产阶级专政尚未形成重要的实际,于是资产阶级攻击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完全没有实际意义的乌托邦。然而,今天谁能说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理论不是紧密联系无产阶级革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谁能说不是剩余价值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奠定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基石?真正基于实际的前瞻性理论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及其重要的内容,不可轻易判断为理论脱离实际的空谈。
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叛徒集团借口情况发生了变化而“修正”马克思主义,他们那是理论联系实际吗?完全不是!那是实际上的放肆糟蹋科学糟蹋理论!
真正理论联系实际的恰恰是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道路上的列宁主义!只有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才能准确的分析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特征,这才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不仅联系世界的实际,而且联系俄国的实际,这样联系实际地从大处着眼,一点也不是脱离实际地说大话,而是准确把握宏观实际和微观实际的联系,十月革命的胜利就是列宁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和伟大的列宁的实际价值相比,修正主义的实际价值等于零!等于负值!
在当时庸俗的俄国人看来,实现俄国的强大应该是俄国人的实际目标,而俄国的强大就是沙皇的强大,对于国家强大来说,谈别的都是不实际的,更不用说革命了。但是,列宁却认为,要变帝国主义的争夺战争为国内革命战争,革命才能真正使俄国强大,果然,十月革命以后,苏联才真正强大起来。如此看来,是俄国的庸人更实际?还是列宁更实际?
我国五四时期有过一场李大钊和胡适“问题与主义”的著名争论,是胡适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更实际?还是李大钊的首先搞清主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实际?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要强国是拥护蒋介石?还是拥护革命?恐怕有一部分人就会认为,拥护蒋介石最实际,革命简直就是捣乱!就是破坏中国的稳定发展和强大。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则认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几经挫折,最后的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事实证明还是中国共产党的结论最符合中国的实际。
党的第一次路线斗争时,陈独秀主张“二次革命”,认为中国的实际是没有资本主义,因此必
须经历一个资本主义阶段,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共产党只能当配角;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则认为:不要对国民党寄予幻想,共产党必须独立开展革命的武装斗争。事实证明陈独秀的“实际”是最不实际的,在实际面前,他碰了一鼻子灰。真正共产党人的主张才反映了中国真正的实际,国民党果然迅速向右转,转向了反革命,向共产党和人民挥起了屠刀。
党在左倾路线统治时期,左倾领导人认为把十月革命的模式搬到中国来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因此主张发动城市起义,再向全国扩展。这样看起来,既是准确理解理论,又是实际运用理论,是最好的理论联系实际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却敢于说“不”,中国的实际和苏联的实际不同,基本理论必须坚持,但革命模式不能照搬,以农民为革命的主力军,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再夺取城市,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事实证明,表面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张处处碰壁,而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如何搞社会主义?这也是要理论联系实际。不仅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要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建设也要理论联系实际。前苏联的现代修正主义首先是丢了马列主义理论,当然就谈不上理论联系实际了,但他们打的旗号却是:马列主义过时了,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了,他们用丢掉理论的办法去“符合实际”,结果闹到了亡党亡国!
毛泽东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大师,他决不会死搬硬套地对待理论,他对实际有非凡的洞察力。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出现,他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实际,在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开展了对现代修正主义的大批判。事实证明,毛泽东的批判是正确的,是有预见性的,是一场真正马列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斗争。
吸取苏联的教训,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建设上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发动开展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对文化大革命即使不做评论,仍然应该认为,这是一场理论联系实际的斗争,毛泽东不是空谈理论,也不是盲目实践。是理论错了?还是对实际的估计错了?还是在过程中,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某些复杂问题的出现事实上是不可避免的?历史会给出评价,人民从实际的对比中,理论和实际的对照中,人民会给出评价。
可见,什么是实际?理论应该联系怎样的实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理论的创立和发展不容易,理论联系实际出了效果并被历史承认更不容易。象云谷川那样动辄一个新理论,那就太容易了,当然也就太不“值钱”了。
第二篇:如何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敬爱的党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中国各族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年代,是西方哲学大发展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产生了对世界有决定性影响的一代哲学家,比如康德、费尔巴哈、黑格尔、尼采,当然也包括了马克思、恩格斯。我们必须看到,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是一个代表一个领域的哲学家,特别是恩格斯,发表的著作几乎都是哲学方面的。马克思是一个多产学者,不仅研究哲学,还研究经济学(代表性的著作就是《资本论》)。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涉及到政治学,这就是《共产党宣言》,然而马克思、恩格斯涉及经济学的研究、政治学的研究,实质上是用其哲学理论对经济、政治分析得到的结论,我们把马恩的研究结果统称为马克思主义。
简单回顾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过程是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对宇宙的看法)和方法论,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是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照搬马克思著作。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圣经,而是哲学,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看做圣经,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极大贬低和侮辱。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解决本国实际问题的的方法。在这里不谈俄国的问题,就讲毛泽东思想,官方的定义是:“毛泽东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中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集体智慧和结晶。”
翻开《毛泽东选集》、《刘少奇选集》、……《邓小平文选》,我们可以看到纯粹讲哲学的著作比较少(如《实践论》),更多是讲对某些问题的具体处理办法。由于解决具体的问题,必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那个时候解决问题的手段,今天未必正确,反之亦然。因此如何正确把握和理解毛泽东思想,而不能一味照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具体做法。不如此则就成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批评的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一切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出发,这个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正确理解和应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定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目前中国发展的现状相结合”,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照搬列宁、毛主席解决问题的手段。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坚持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事物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毛泽东思想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进步,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汇报人:xiexiebang
2014-06-11
第三篇:描写抒情,丰富内容
选好观察的角度,就要先确立好观察点。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固定立足点和变换立足点观察景物的方法,或远观、或近觑、或仰视、或俯瞰。还可以时间的变化或游览的先后来写。
三、顺序井然,动静结合
景物描写的顺序一般分为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两种。有了顺序,所描写的景物才不会杂乱无章。同时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动静结合,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融情于景,表达感受
国学大师王国维曾断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达到感人的目的;同时,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写作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要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描写景物需要绘形、绘色、绘声,仿佛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这就需要尽可能选用那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因而要善于找到最能表现景物特征的动词和一些恰当的形容词,尤其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但同时要注意不能堆砌词藻。
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中,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画面的描写。例如劳动场面、战斗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它是事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横断面。场面描写有衬托人物、渲染气氛和推动事件发展的作用。
场面描写与环境写不同,它们各有侧重。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人物,也可以有人物活动其中,但它直接描述的重点对象是客观的环境。场面描写的重点则是众多人物的共同活动。
要把场面描写好,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场面描写要点面结合。因为场面是由人、事、景交织成的综合性画面,所以,它必须进行“面”的描写,以给人整体印象。但是,场面描写又必须突出主题,所以,它并不是都用同等笔力去描绘,而要选择“点”进行描写。正如电影的近镜头,特写镜头一样。
2、场面描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又要有情感的表达。有的场面描写着意突出主题,首先要分别主次,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将作者的感情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3、场面描写要烘托人物性格,场面描写的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在场面描写中也要写人的神情、语言、心理等,人物活了,场面也就活了。
4、场面描写要有合理的顺序,能表现特定的气氛。场面是由人、事、景、物组合起来的综合画面,不可能几笔就同时都写出来。因此,写场面时要安排好先后的顺序。还要用多种方法创造出场景的气氛,写出场面的气氛,实际上就是写出场面中人的活动和感情。如庆祝场面有欢乐的气氛;比赛场面有紧张的气氛;送别场面有难舍难分的气氛等等。
复杂的事件往往有许多人在某一场合同时出现。例如集体劳动、大合唱、运动会等,都会形成头绪纷繁、变化较多的场面。对这种场面进行描写时,许多同学往往不知如何下笔。其实,再复杂的场面,也并非一团乱麻,总有头绪可寻,总有主次之分。我们只要抓住场面中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着力描写,再以适当的笔墨勾勒一下其他人物的形象,整个场面便会生动、明朗起来,构成一个生动充实的生活画面。
侧面描写 相传有一回举行绘画比赛,画题是“踏花归来满蹄香”。许多画家都从正面着眼,画了满地的落花,再画一个策马扬鞭的人,但这些画都没有把“香”
/ 7
字传达出来。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匹马,再在马蹄旁加上几只飞舞的蝴蝶,再无其他。大家公认这幅画是最成功的。这幅画妙就妙在运用了写作中的侧面描写技巧,把“香”字传达出来。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的艺术效果。
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的表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在这里,侧面描写因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进行侧面描写可使用以下两种方法:1.同类陪衬.烘云托明月,水涨船更高。例如,写风,可以通过写树来表现风的特征;写月,往往以描写水光荡漾来反映月色的皎洁;表欢乐喜悦的思想感情,用美好的、充满绚丽色彩的景物来衬托;表现悲哀忧愁的思想感情,用萧杀凄迷的景物来衬托。②反面衬托.利用相异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达到水落石出的效果。“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写林静,以“鸟鸣”写山幽,以动写静,以动显静,化动为静,描绘出山林的幽静。
当然,无论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是一种文学手段,其目的都是为凸现所要描写的对象服务的。因此,在文学描写中,采用哪一种手段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能不能更好地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
细节描写 我们在读完一篇文章后,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都是那些精彩的细节。如李清照的“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王熙凤“朱唇未启笑先闻,粉面含春威不露”;孔乙己“潇洒”地“排出九文大钱”等等。
所谓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起源于至微。”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
常见的细节描写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肖像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即为人物容貌、服饰、神态等描写。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曾经说过:“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好的肖像描写往往能表现出人物的职业地位、生活遭际、个性特点等,因此成为表现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肖像描写应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点的外貌特征,结合自己的内心体验,不仅现其形,而且传其神。
人物肖像的描写应避免脸谱化,力求写出各自的特点,不可流于俗套,千人一面。
2、语言细节描写。“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的直接表现。因此语言描写最重要是能反映人物的心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可谓只言片语尽显精神。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精彩的例子,曹操的“宁教我负天下,休教天下人负我”;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 “读书人窃书不算偷”等生动的语言细节描写无不闪烁着作者智慧的光芒。
/ 7
二、托物言志
有的文章,作者以某种物件为题材,抓住其本身某方面的特征,把内心世界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交融于物体中表露出来。通过状写这些特征,用象征的手法,启发人们去思考,引发人们透过对所写物件的赞美,领悟到某种精神、情操。如《紫藤萝瀑布》中作者面对盛开的紫藤萝花,深受启示,抚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三、借景抒情
自然景物丰富多彩,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对景物的具体描绘当中,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提到写景,有句话我们不得不提:“以我之情观万物,万物皆着我色”,我们可以借用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故乡》的开头部分描写回乡途中的景物:“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这些景物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四、寓情于议
写作过程中,在叙述或描写的基础上,适当运用一些抒情性的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激起读者的感情波澜,让读者受到鼓舞和教育。如果能使情与理有机地融为一体,不但能以情感人,而且能以理服人。
例如:“在这千百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十六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夏衍《包身工》)作者对包身工的满腔同情和对对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憎恨,寄寓在对包身工制度的评论之中,情理交融,发人深省。
如何才能正确合理的运用抒情?总的原则是:不背离主题,不架空,力求自然而健康。具体说来,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要真挚自然。要抒发感情,必先有情可抒。对表现的事物,要有深切的感受,情感要发自内心,这样的抒情,才是真挚诚恳的,深沉感人的。抒情最不能作伪,虚假的、矫柔造作的抒情,不仅不能感染读者,而只能使人产生厌恶的情绪。
(2)要健康向上。我们抒发的感情,必须具有健康的情趣,用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思想感情去打动读者。那种低级、消极、颓废等不健康的感情,我们要坚决反对,这样的作文也无法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
(3)要具体生动。抒情要生动,切忌呆板和干瘪,重复老一套的东西,是不能给人以新鲜感的。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抒发得具体,是不容易的。而过于抽象或空洞的抒情,是没有力量的。我们要善于把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感情写得具体,这要有些手段。
另外应注意抒情要以记叙为基础,记叙得具体,充实,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抒情才能打动人心。叙述中的抒情应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精,应一语破的。切忌长篇大论或肆意抒情,以至喧宾夺主,影响了文体。
当然,我们在抒情的时候,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以上的方式和方法,所谓“文无定法”,我们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抒情,才能传达出最真最美最动人的情感。
高效训练:
【单项训练】
1.对下列说法作出正误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ⅹ。
A、叙述是对人物的经历及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进行表述,或对人物、事件的概
/ 7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第四篇: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心得体会
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心得体会
在第一阶段的学习里,我们重点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央党校教授的专题讲座,既是对经典原著的导读,又帮助我们更深入的学习领会原著精神实质,对我们的学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公司党校精心组织学习计划,除了上课学习外,还安排了小组课业论坛、分组学习等,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领会马列主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指导作用,对当前国有企业坚持和加强党的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下是我第一阶段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体会。
一、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知识理解
1848年2月,随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问世。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集中概括和阐述,马克思主义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其理论内容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的科学,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和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导致资 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必然性及阶级斗争学说、国家学说和党的建设学说等,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折。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的由来和目标,建立、建设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的。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相结合,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新经验,概括了20世纪初期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达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列宁的晚年,他从俄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重新思考以往的理论和实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适合俄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构想,以及为实现这一战略构想而制定的以新经济政策为主线的一系列相应政策。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之间的理论联接点,或者说是联接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桥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情相结合;“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独立自主方针的提出充分尊重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是需要长期坚持不可动摇的根本方针。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许多独创性理论以及贯串于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二、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过的正确的理论思想和经验总结。在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且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就在于与实际结合,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解放思 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求真务实,自觉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这种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就是解放思想,就是辩证扬弃。纵观马克思主义的整个发展历史,都是在解放思想、辩证扬弃中发展而实现的。
毛泽东常讲,学习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可以说,毛泽东论述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是他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运用,又是他对党实际工作经验的总结;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要求,又体现了中国作风和中国方式,其中不乏中国传统的智慧和方策。今天要实现新的战略目标,学习毛泽东所提倡和运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中,直接产生作用的就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中国共产党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正确地运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结果。在新的历史时期,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对头,党带领人民就能做到既有定力应对困难,又有勇气开拓创新,从而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
第五篇: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导入新课
①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波浪线,问: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
②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肯定,指出这就是联想、想像的能力。明辨是非
现在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联想和想像?并请举出一两个例子。同学回答:略。
教师总结:联想是由眼前的人、事、物想到与其相关的人、事、物的思维方式。想像是指人们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推理,在头脑中创造出没有经历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但又合乎情理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举例:略。课堂活动
①联想技法指导:
(1)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事物。例如由一片树叶可以联想到一棵树,甚至整个森林。
(2)相似联想指由甲事物联想到在某种特征上与之相似的乙事物。例如由“○”会联想到球、车轮等。
(3)对比联想指由甲事物想到与它性质不同的乙事物,或由事物的某一方面想到与之相对的另一方面。例如由路可以联想到走投无路、歧路等。
(4)表里联想指由事物表象想到它的本质意义,再由它的本质意义想到相关联的事物。
例如《白杨礼赞》中,作者由白杨树的外在内在特点想到北方的抗日军民极其精神。
(5)因果联想指根据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由因及果,或由果及因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一朵鲜艳的花可以联想到园丁的辛劳,蜜蜂的勤劳。
(6)声色联想指根据声音或色彩引发的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例如由《义勇军进行曲》联想到民族的危难与不屈的精神。由蓝色联想到大海、天空等。
②训练题:
(l)看到以下鸟类,你会想到什么? 鸽子燕子乌鸦鸳鸯老鹰喜鹊鹦鹉
(2)同学们看过《夺标800》这一节目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次“超级联想”大比拼,展自己的联想能力,看谁能夺桂冠。
提示1:《羊脂球》;提示2:福楼拜;提示3:《项链》。(猜一位外国的作家名)
提示1:形容女子;提示2:指月亮;提示3:苏轼;提示4:寄托美好的祝福。(猜两个字的词)
提示1:锅;提示2:柴火;提示3: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猜四个字的成语)
(3)读到“绿”这个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把你的联想与想像描绘出来。(4)阅读《我喜欢的玩具》作文片段,用波浪线画出小作者运用联想和想像的句子,并在省略号后展开你的联想和想像。
你看,它们淡黄色的身上夹杂着一道道白色的条纹,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亮。左边那只小象多神气呀!它翘着长长的鼻子,像是来回甩动,不知是在和它的同伴嬉戏,还是在表达内心的自豪。两颗匕首似的牙齿从嘴里伸出来。在脑袋两侧,两只扇子般的大耳朵微微掀起,好像是一张一合地扇动着。四条粗壮的腿,有的直,有的弯曲,仿佛在慢慢地向前走动。中间的那只,鼻子向左前方伸展,一条腿高高抬着,好像在踢球。第三只的神态、姿势和前两只截然不同。它坐在地上,两只前腿高高地抬起,仰着头,翘着鼻子,好像是在数着天上的星星。这三只小象多么可爱呀!
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 学生写作
师生对学生例文进行评析及修改补充。
学生例文: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好像来到了象的故乡,在西双版纳的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它们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令人神往。
师生评析:这里由写字台上的三只瓷象,而联想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也是合乎情理的。这就把小象与大森林这美丽的环境结合起来,使小象更富于活力。小作者不仅想像了小象漫步的动作,而且想像了它们吃食的情景。这不仅抒发了小作者对象的喜爱,也表达了小作者对祖国的热爱。然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描绘用语却很单薄,可多几句描绘;另外,若能把自己也写到这一情景中,文段会更有表现力。
升格文段:我望着三只天真可爱的小象,自己好像正骑在大象妈妈的背上和小象们来到了象的故乡——西双版纳这一片神奇茂密的大森林中。眼前是粗壮的千年古树,头顶是如画的蓝天白云。伴着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呼着沁人心脾的花香味,一只只小象悠闲自在地漫步,有的还在我面前嬉戏欢舞.好像在欢迎我这远来的客人,有的不时地卷起长鼻子,摘下一个个野果,津津有味地咀嚼起来,吃得多香啊!我喜欢小象,小象的故乡更是一片神奇秀丽的土地。本次作文
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学生习作及评价
小
草
一缕春风拂开草儿们沉睡的眼睛,在广阔的天地间,它们慢慢地从大地中探出了脑袋,你挨着我,我挨着你,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无边无际。
夏日或是骄阳似火,或是暴雨如注,而此时,小草的浅绿衣裳却越发鲜亮。当鲜花绽开了笑脸,大树挺直了腰身时,小草往往凭自己矮小的身姿,默默无闻地长在角落里,独自为大地添上一片绿色。
小草矮小但却并不软弱。尽管人们总是踏着它们的身堆体,甚至还坐在它们被踩扁了的身上感叹花的千娇百媚,赞赏大树的飒爽英姿,它们却依然生命不息,迎风沐雨,快乐地在阳光下舞蹈。
随着天气一天天寒冷,那些花儿都飘落了花瓣,那些高大的树上也早已光秃秃。草儿们的身影却依然在风雨中舞动,在刺骨的严寒中悄然褪去嫩绿的外衣,用更加浓重的绿意迎接严冬的肆虐,慢慢变黄、干枯,有些却依然笔直挺立。
狂风能刮落鲜花,能拔起树木,却很难将小草们吹倒。矮小、平凡并不就是软弱,正像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生活奋斗在祖国的每一个角落,默默无闻,用他们的汗水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当我们为伟人名人喝彩时,请别忘了广大的劳动人民,他们作出的贡献更应该在历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小草,我赞美你。你用你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心,用你一生的努力,为我们这个世界奉献着,生生不息,无所畏惧。点评
生活中,我们往往关注了那些重大的人和事,对一些微小的东西却视而不见。而本文的小作者从不同的季节,抓住了小草的特征,展开形象的描绘,并与花儿、大树进行对比,展开联想,寓意深刻。语言酣畅淋漓,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小作者真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