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4 13:2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浅谈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写写帮推荐)

浅谈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论文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

论文摘要: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所以从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就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党内监督的思想。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更加有效地遏制腐败,邓小平同志丰富和发展了他们党内监督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党内监督体系。随着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它必将对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帮助。

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内监督,增强党内监督实效。党内监督指中共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依据党章和国家法律,对党员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进行的监督。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为了有效地遏制腐败现象的产生,我们的先贤对党内监督思想进行了论述,特别是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党内监督思想,他的党内监督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关于党内监督的思想

(一)马克思恩格斯:集中监督和民主监督相结合马恩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指出:“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这表明中央委员会作为党的最高权力执行机关,必须接受党代表大会这个最高权力机关的监督。《章程》中还规定了各级组织的职权及各级组织和全体盟员必须遵守的纪律。如规定了上级对下级、组织对盟员“服从同盟的一切决议”;“保守同盟的一切秘密”;“盟员如果不能遵守这些条件即行开除”n等,实行严格的纪律监督。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通过民主和批评实施有效的党内监督。恩格斯曾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指出:“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啊这就奠定了民主监督的思想。

(二)列宁:对上对下的平行监督

1920年在俄共(布)九大上列宁提出:“有必要成立一个同中央委员会平行的监察委员会,由受党的培养最多、最有经验、最大公无私并最能执行党的监督的同志组成。”以便实行对党的监督。在监察机关的产生问题上,列宁强调,监察委员会委员必须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民主选举产生,监察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党委委员和其它苏维埃政权中的职务,监察委员在任职届满前不得调任其它工作。同时强调了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监察委员会委员享有中央委员的一切权利。这样党的监察机关不仅监察基层党组织和普通党员,而且能够监督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及上层人物。列宁还首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他曾说“只有当全体居民都参加管理工作时,才能彻底进行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

(三)斯大林:由民主监督发展到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内监督

斯大林成为苏共领导人后,在苏共监督方面也曾提出了一些正确意见。但不久就逐步建立、发展起了一整套权力高度集中的党内监督运作机制。他在苏共十七大上把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归属中央委员会领导,把党的监察委员会由过去的与党中央政治局和各级党委平行的机构,变为政治局和各级党委的下属机构。这在领导体制上局限了对党的执行机关本身的监督。他又以委任制代替选举制。他改变了“监察委员会委员在任期未满前不得调动工作”的规定,从而使党的监察人员失去了大胆行使监察权而免遭打击报复的组织保证。斯大林强调的党内监督实质是实行集权体制下的“党内专制”、是一种缺乏民主基础的、被异化了的党内监督机制,甚至把国家暴力引入党内监督。

(四)毛泽东主张实行民主,依靠民主党派和人民群众实行监督

1945年7月,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问题时,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他主张通过民主制度,建立监督机制,来约束某些党员干部的腐败行为。他说的民主就是让群众讲话,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他还强调加强各民主党派及人民群众的监督。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旧”呵惜党的八大后,个人崇拜式的党内外监督达到顶峰,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破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为了有效遏制党内不正之风,邓小平同志继承了先贤们在党内监督方面的正确思想,认真总结和汲取了斯大林破坏法制和毛泽东在领导制度方面的教训,对党内监督思想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党内监督体系。

二、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邓小平认为有效的监督是执政党不犯大错误的重要保证。他在1957年西安干部会议上发表的《共产党要接受监督》一文中指出:“我们党是执政党,威信很高。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党要领导得好,就要不断地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就要受监督,就要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他认为有效的监督是防止执政党腐化变质的重要保证。1962年《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他指出:“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他还认为有效的监督是使党和国家保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为了深刻反思1989“山.四”政治**,邓小平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但教育何以失误的背后,是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缺失。所以要维护党和国家的稳定,必须加强监督。

(二)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问题是防止权力的滥用

他强调要加强党委会内部的互相监督。“对领导人最重要的监督是来自党委会本身,或者书记处本身,或者常委会本身。这是一个小集体。同等水平、共同工作的同志在一起交心,这个监督作用可能更好一些。我们要重视党委内部的互相监督作用这个问题。”。他认为批评是一种很好的监督,要通过党的生活发挥党员的监督作用。所以他说:“党委要加强支部和小组的经常工作。党员一定要过支部生活,过小组生活,在这里面检查工作,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学习。”

(三)强化党内监督,必须着重制度建设

早在l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他就指出:“党除了应该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从各方面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并且从国家制度和党的制度上作出适当的规定,以便对于党的组织和党员实行严格的监督。”m可惜不久八大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均被否定了。所以邓小平在总结毛泽东晚年所犯错误的教训时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制度的严重影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他强调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原则。他说“一般党员、干部,人人都应该经常过支部生活,过小组生活,接受党的监督。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这也是一种监督。”‟

(四)他认为强化党内监督的关键在于发扬党内民主

邓小平曾指出:“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发扬我们党的传统作风。”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让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便于行使民主监督。

(五)他认为强化党内监督要与党外监督有机结合邓小平同志认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他主张要扩大群众对党的监督,对党员的监督。

总之,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随着改革开放日趋深入,党内腐败现象不断产生,它必将对我们的反腐倡廉工作有所帮助。我们一定要以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七届三次全会上的精神,切实提高全党的反腐倡廉能力。

第二篇: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世纪之交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世纪之交,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依据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进一步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东西部地区发展关系的重要观点和方针政策,并紧紧把握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次区域经济布局的重大战略性调整,既适时地指导着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又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将之推向新的境界。

一、“两个大局”战略指导思想的深化 首先,深刻阐述了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实质及其辩证关系。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让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富起来,以便示范、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第二个大局”的着力点是要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者包含着部分先富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因为“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发达,要在一个时期实现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是不现实的,必然会有的先富起来,有的后富”(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基于这种分析,江泽民指出邓小平这个战略设想的实质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各方面的条件,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实践证明,这是完全正确的”(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两个大局”思想还贯穿着合理差距与缩小差距的辩证统一。由于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别和经济发展基础不同,部分先富政策的实施必然会造成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距,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和一个生产力尚不发达的大国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因此,这种差距是发展中的差距,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是“两个大局”战略构想的必然要求和结果。江泽民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东部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带动作用”(注: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东部和中西部的发展差距在不断扩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不仅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生产力的合理布局,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振兴”(注:江泽民:《全党全社会动员起来为实现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而奋斗》,1997年1月6日《人民日报》。),最终会影响到全国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对此,江泽民又指出:“要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确解决地区差距问题”(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这也是“两个大局”思想的本质要求和题中应有之义。这里所说的采取“有效措施”,并不是回到过去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的传统发展模式,而是要坚持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发展中逐步缩小东西差距。同时,由于“各个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现象”,解决地区差距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江泽民强调:“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处理地区差距问题”,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其次,首次使用“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一范畴,精辟地概括了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在强调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同时,也注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正如江泽民所说:“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要求“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东西部关系的理论阐发和理论新概括,反映了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指导思想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更加科学了,并使之更具理论化,这就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二、“第二个大局”内涵的新发展

邓小平在着重思考东部地区优先发展的同时,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进行了构思,提出到一定的时候东部地区应“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的具体设想。但由于当时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放在“第一个大局”及实践的局限,他对“第二个大局”并没有进一步深入的思考和阐释。在90年代中国现代化第二步目标即将实现和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党中央沿着邓小平的思路,开始从总体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从“第一个大局”向“第二个大局”的转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缩小地区差距及开发西部的指导方针和决策。

第一,将缩小地区差距确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第二,将扶贫开发作为本世纪的攻坚任务。1996年9月中央扶贫工作会议认为,贫困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消除贫困也要从多方面入手。必须采取综合配套措施,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会议具体部署了如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增强贫困地区脱贫的措施。1999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指出:东部发达地区要继续帮扶西部贫困地区,以改变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把东西扶贫协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第三,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随着世纪末全国总体上已达到小康目标,东部地区具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我国综合国力已显著提高,国家有能力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西部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积累了一些加快发展的经验。党中央审时度势,敏锐地抓住历史机遇,从1999年起多次强调加快西部开发的步伐。认为“现在,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在继续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注: 1999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1999年6月17日,在西安举行的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江泽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概念,强调:“从现在起,这要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并指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指导原则、开发重点、实施步骤、宏伟目标及重大意义。同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作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定,并指出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上述表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一系列重要观点和决策,使邓小平“第二个大局”思想内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充实和发展。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则标志着我们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已从“第一个大局”转向“第二个大局”,更为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增添了全新的内容,并使之更加成熟和完善。

三、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思路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党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转移到“第二个大局”之后,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变化,应如何协调东西部的发展,便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全新课题。党中央在世纪之交全新的开拓中,努力探寻新形势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也提出了一整套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思路,从宏观方面来说,突出了以下特点:

(一)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的大局,通盘筹划促进东西部联动和协调发展。

江泽民深刻领会邓小平所说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含义,把三者融为一体,作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的首要重大关系,反复强调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经济发展为目的,以社会稳定为前提,对东西部地区发展和布局进行全国一体化的统筹谋划,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注:江泽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1995年10月9日《人民日报》。)。八九十年代基础和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先发展和发展得快一些,有利于增强国家实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有利于对内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从而有利于逐步缩小地区差距,从根本上促进全国的改革和发展。而现在“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对于推进全国的改革和建设,对于保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是一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社会意义”(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显然,西部大开发正是党中央基于促进新形势下东西部联动和协调发展,保持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思考。

1.西部大开发将推动内需,开拓市场,促进东西部改革开放的大联动。90年代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有效需求不足和供给结构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在当前以及很长一段时间内,其相当一部分具有初级技能的劳动力、资金和技术需要在价值规律导向下寻找新的发展空间。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消费需求存在巨大的潜在市场,最有可能成为吸引东部地区可流动资金、技术、人才和商品的重要“客户”和区域选择。一旦西部地区进入有序开发阶段,则对于促进我国在21世纪中叶实现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战略目标具有巨大的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作用,并成为我国扩大内需、开拓市场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促进西部的大开发大开放,推动东西部的大联动大发展。

2.西部大开发将加快缩小地区差距,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社会稳定,为东西部协调发展创造必要的前提。西部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又地处边陲,如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并任其蔓延,必将演变为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这“不仅关系到西部地区的稳定和大开发,也关系到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注:1999年10月朱róng@①基考察甘肃、青海、宁夏等地的讲话,1999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因此,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座谈会上指出:要“把加快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同保持政治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结合起来”,并强调这“是全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大思路”(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二)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构东西部联动与合作的新模式。

(三)注重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推进东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西部地区不仅经济欠发达,文化较落后,而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西部地区位于黄河、长江两大江河的中上游地区,其水土保持程度对于保障这两大江河下游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一特殊的区情决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思路上,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而继续走盲目开发资源和随意破坏环境的传统发展道路,而必须以谋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实现山川秀美就是最大、最好,同时也是最有效益的发展。大面积地保护好西部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也是对我国其他地区最大的贡献。当然,全国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应该为西部地区实施保护性开发战略提供相应的补偿。

基于这种认识,党中央突出提出西部大开发要有新的思路,强调改善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必须首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如果不从现在起,努力使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在西部地区乃至东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就会落空;强调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东部地区在对西部地区经济开发扶贫的同时,要把科教扶贫、智力开发摆到重要位置上;强调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稳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要采取更加有效的特殊政策,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投入西部开发,有目标、分阶段地推进西部地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总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应该是全面的,要把水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生态环境建设、普及科学教育、推广实用技术、发展特色旅游、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等方面,都要统筹规划”(注: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通过几十年乃至下个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这些新思路,使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个大局”思想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理论都得到了丰富和完善。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钅加容   

第三篇: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党内监督 全面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

《 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01 版)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姜洁)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勇主持会议。

在安徽省委、审计署党组、贵阳市委、大连市西岗区委、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等单位发言后,贺国强指出,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有力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进程。实行党务公开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务公开先从党的基层组织抓起,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我们要从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认真抓紧抓好。

贺国强强调,今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把握和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参与,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扎实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层党务公开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等,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二是要明确职责任务、抓紧全面推开。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执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格局;各级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要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监督检查、强化考核评价、严格责任追究;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责任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党务公开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开,确保到2011年底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实行党务公开。三是要规范运作程序、依纪依法办事。规范公开内容、程序、形式,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等依照规定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外,要把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党的思想建设情况,党的组织管理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及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其他应当公开的事项列入公开目录,按照规定及时主动公开;对可以向党外公开的事项,要本着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以适当方式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四是要紧跟形势任务、突出公开重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及时公开有关事项,当前特别要抓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情况的公开,更好地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中心任务完成。五是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保障。鼓励支持基层党组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制度,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贺国强强调,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运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司法公开、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工作相互促进、协调运转,加强市、县两级党务公开联系点建设,积极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党务公开工作水平。

何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及会议精神,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搞好宣传教育、明确职责任务、规范运作程序、突出公开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切实抓紧抓好,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 10-11-05 11:14:00 ] 作者:张学书 编辑:studa090420

[论文关键词]“三个代表” 历史唯物主义 发展

[论文摘要]从江泽民同志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江泽民同志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来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直接体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做出了新的贡献。

第一,从生产力、人民群众、政党的有机联系来看待社会基本结构和社会发展动力,丰富和深化了对人类社会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理论,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在本质是实践”的观点出发,把“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看着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中概括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由此强调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再次阐述了这一观点,而且通过提出“先进生产力”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它强调,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的生产力的历史进程。因此,人的活动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当今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将代替权利和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我们只有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充分估量到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只有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跨越,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由此,我们讲社会发展,强调生产关系的完善和社会形态的进步是必要的,但不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明社会的发展是不全面的,不深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突出强调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这就从更深的层次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进程,而且在归根到底的意义上是先进的生产力取代落后的生产力的进程。因此,社会发展的实质就是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不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对生产力的认识和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而且更加全面地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科学内涵,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社会发展实质的理解。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社会基本结构原理和社会发展动力原理有机联系起来,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一原理,从而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为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新的切人点。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着手,通过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旗帜鲜明地公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体现了这一思想,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要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部分,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进一步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党要肩负起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就必须以推动生产

力的发展为核心,体现不断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也是我们党最根本的任务。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生产力的发展与党的性质、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有机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革命政党的科学认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劳动者是生产力的主体,因而作为劳动者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强调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丰富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它指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我国工人阶级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党要承担起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责任,就需要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生产力的发展中,我们要从提高整个民族的国民素质这个基础出发来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加快培养和吸弓1发展先进生产力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营造出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形成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并强调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指出,人民群众不仅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主体,而且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我们发展先进生产力,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根本之所在。因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而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生产力的发展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人的发展以及党的性质和任务联系起来,把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的要求、政党自身的要求有机联系起来,并从这种有机联系的整体上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系统的认识。

第二,从发展先进文化的途径、任务以及与政党的关系来把握社会观念结构及其作用,丰富和扩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通过先进文化的内涵、发展途径、功能作用以及与政党的关系,不仅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而且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特别是先进文化功能作用的理论。它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作了明确的界定,这就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首先,它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核心。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要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巩固和强化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和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觉悟和水平,以此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在经济、文化多元化的社会中才不会迷失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不断创新的革命精神,没有这种理论品质和革命精神,它们就不会有生命力。因此,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它们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要善于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客观实际.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使其具有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品质,这是发展社会

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

其次.它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应具有世界性和民族性相包容的特点。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历史,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中,我们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弘扬其优秀传统.使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要注重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使其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要具有世界眼光,使其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增强感召力。我们只有把世界性与民族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最终使我们的文化成为当今世界最优秀的文化之一。因此,我们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应该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马克思主义为干,以吸收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叶,以开创中国现代文化新格局为内容,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要求。

再次,它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应该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文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来认识,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途径和中心环节。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道德建设,因此,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社会主义文化最根本的功能作用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就是要激发人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人们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对党的信任。这样,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面对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发展的主体,把先进性寓于群众性之中,才能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出发,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看着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党不仅要通过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促进社会主义唯物文明的发展;而且要通过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我们党的任务之一,看作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所以它要求我们要从站在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子的高度来看待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党不仅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更应该是先进文化的积极推动者、引导者,从而揭示了在新的时代中,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动力。

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文化的本质特征与时代精神、把文化的继承发展与理论创新、把文化的先进性与群众性、把发展先进文化同党的性质和任务等方面有机联系起来,拓展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观,使我们可以从更高的境界,更新的角度来认识和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结构及其功能作用,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第三,从人民群众、政党、社会的有机联系来理解人民群众的史地位和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人的发展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十分强调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对人民群众的关注。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进步同人的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阐述这些观点的同时,进一步展开和丰富了这些观点。它指出,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他们总是在社会矛盾的运动中不断开辟前进的道路,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中不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因此,作为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改变与人民群众同命运共呼吸的立场,不能忘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

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从社会发展的高度上看,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把人民群众、政党、社会三者有机联系起来,把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规律有机统一了起来,使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具有了新的时代内容。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这种统一的高度来看待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原理出发,对人的全面发展作出了新的概括,这就是:要尽快地使全国人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并不断向更高水平前进,实现人的物质利益的全面发展;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实现人的社会主体地位的全面发展;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生活和工作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即包括作为个体的人的物质利益的不断满足,心理智力的不断完善,道德境界和科学文化的不断提高,同时还包括作为社会的人社会主体地位的不断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和谐等丰富的内容。这样它不仅拓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而且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看作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使人的发展观具有了崭新的内容。

因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从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相结合的角度,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一脉相承的关系出发,来看待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方面强调,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未来的事情具体如何发展,应该由未来的实践去回答;另一方面又强调,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进和充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从尊重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地位出发,全面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发展的丰富内容,深刻地揭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任务,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来规定党的任务,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的理论。

第五篇: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初探

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是邓小平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理论上看,这与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深人学习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思想,对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促进非公有制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邓小平论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然性[范文大全-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请到范文大全]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们把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加以排斥,在所有制问题上,更是片面追求“大”,求“公”求“纯”,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发展全民、限制集体、消灭个体”的路子。这种公有制一统天下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缺乏竞争,失去活力,使我国生产力发展缓慢。其实,在社会主义阶段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并不违背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而且也提出过关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

中谈到股份制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的企业组织形式,恩格斯《

共产主义原理》

中也指出过,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后,才能废除私有制。列宁在《在俄共(布)莫斯科组织部书记会议上的演说》

中针对当时俄国的情况也明确指出,在经济还极其薄弱的时候,只有充分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

一文中,专门论述了发展私人资本主义和合作经济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强调“老祖宗不能丢”,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根本原则”。他还明确地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包括私人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市场经济,指出在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这就在所有制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情的需要。

针对我国国情,邓小平指出,要使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一个是底子薄·

·,…

第二条是人口多,耕地少。”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而且有明显的多层次性和不平’性。这种状况,决定了我国不能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而是必须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把各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变成现实的生产力。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深化改革的需要。

邓小平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大理论,并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必须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发展一点个体经济,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欢迎中外合资合作,甚至欢迎外国独资到中国办工厂,这些都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针对有的人担心发展大量非公有制经济会冲击社会主义,邓小平明确指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用不着怕。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随着改革的深化,十五大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大力发展包括外资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注人了新的活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

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任务,高瞻远瞩.甘揽全局,把远大目标与科学求实精神结合起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邓小平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经沐发释的战略思想,其中包括承认和利用经济发展扩不丈衡规律,实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夹;先富带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证菠.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盛行,不可能实砚共同富裕,只能是同步贫困。正因为如此,早在下一生代初,邓小平就指出,“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冬易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一不全法的使它合法起来。”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又反复强请.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逐步实砚“共同富裕”。那么,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企业敏存在和发展,也就是顺理成章之事。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稳定社会的需要。

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据预测,近任

丧每年平均净增劳动年龄人口1500

万以上,再加上经济睡制和机构改革中富余人员分流下岗,安置就业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邓小平早在1980

年十二月的山夫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继续广开门路,主要通过集体经济和个体劳动的多种形式,尽可能多地安排待业人员一近年来,随着我们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大批城镇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广开了就业渠道,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一部分人的就业压力,对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当然解决好这方面的问题,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则是重要一环。

二、邓小平论如何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关于发展外资企业。

其次,邓小平主张“要平等互利”,“要让投资者赚一点钱”。过去不少人对外国资本家来中国办工厂,最想不通的就是资本家赚了我们的钱。针对这种认识,邓小平指出:“投资不赚一点钱,那不可能,那谁愿意来?"

“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半是我们拿过来。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这里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让投

资者赚小头,我们也就得不到大头。

最后,邓小平积极主张利用海外华侨带动大批人员来祖国投资。邓小平1986

年6

月18

日在会见荣氏家属回国观光团成员时谈到:你们联系的人多,朋友多,希望你们跟他们讲讲我们国家的事情。他明确表示,“我们欢迎海外华侨、华人参与这个具有前景的事。”邓小平在视察宁波时,说宁波有两大优势:一是宁波港,二是“宁波帮”。他多次接见在海外的“宁波帮”代表包玉刚先生,希望他发动一些人来大陆投资。

2.关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首先,邓小平强调要解放思想。针对有些人怕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会产生资产阶级的疑虑,邓小平指出:资产阶级分子可能会出现,但不会形成一个资产阶级。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这一原则,同时又强调不能搞两极分化。198

4年10

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几千美元的时候,我们也不会产生新资产阶级。”因为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和集体所有邓小平还鼓励一部分人依靠诚实劳动先富裕起来,鼓励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强调要为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护其合法利益。

其次,邓小平指出,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实行正确引导、规范和管理,要求在这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告诫大家一定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作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绝不允许非法经营,发“黑心财”。

三、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出发点和标准标准,继续实行鼓励、引导的方针,使之健康发展。否定和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不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

根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一切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应当大胆地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目的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同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源于同一目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海外资本和外国资本等。在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积极因素,我们必须更好地发挥众多劳动者、经营者的聪明才智,更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本,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邓小平强调,“多搞点‘三资’企业,不要怕,·

·

‘三资’企业·

一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吸收外资也好,允许个体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指出:“说‘三资’企业不是民族经济,害怕它的发展,这不好嘛”。明确指出,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当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不仅要加快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而且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所有制结构更加适合我国经济的发展。

总之,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邓小平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思想。我们一定要深人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抓住当前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利用国有经济“有进有退”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下载浅谈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邓小平党内监督思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强化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

    强化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 着力构建民主开放的党务公开工作新机制 ————毕节市七星关区党务公开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中推行党务公开的实......

    邓小平经济特区思想的丰富内容和时代意义

    中国经济特区的崛起,是同一个伟人紧密相连的。这个伟人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他不仅是创办经济特区的主要倡导者、决策者和支持者,而且......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试论邓小平对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加强廉政建设,坚决惩治腐败,是毛泽东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刻洞察了各种......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陈君生【专题名称】中国共产党 【专 题 号】D2 【复印期号】2005年03期 【原文出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第22~26页 【作者简介】陈君......

    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发展突破★

    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发展突 破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及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邓小平国防教育思想及对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启示 摘要:国防教育思想是国防教育活动在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集中反映,它是军事思想的组成部分,既来源于实践,又指导着实践。邓小平......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徐会展 ]——(2004-12-8) / 已阅15195次论邓小平依法治国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者: 徐会展内容提要: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邓......

    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

    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目前要着力解决“为什么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等问题。 一、 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监督”。 改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