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13:26: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

第一篇: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

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目前要着力解决“为什么要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等问题。

一、明确“为什么要进行监督”。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消弱,一些党组织党内监督的质量不高。一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少数党员干部不能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不能开展正常的党内生活,过分地强调个人对企业生产经营中人、财、物的决策权和支配权,权力运行缺乏透明度,不愿接受监督,致使监督环境差和监督渠道不畅。少数党员干部在监督乏力的情况下,逐步误入了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腐化堕落的歧途,成为企业的蛀虫和人民的罪人。只有加强党内监督,各级党组织才能充分发扬民主,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提高党组织依靠自身力量揭露矛盾、解决矛盾的能力,有效地促进新形势下的党建工作,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二、突出监督重点,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讲纪律情况的监督。党员领导干部是企业生产经营的组织者和指挥者,只有讲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讲政治,才能善于从政治上和大局上考

虑决策问题;只有讲正气,才能克服消极腐朽思想的侵蚀;只有讲纪律,才能保证政令畅通。

加强对党风廉政制度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目前,企业各级党政组织都制定了一系列廉政建设制度和规定,但有些制度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对此,应加强监督检查。重点要监督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政一把手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

加强对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过程的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在企业自主权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宽,领导干部管理权相应增大的情况下,重点是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在干部的提升调整、生产建设规划计划、大额度资金使用、涉外合同制定及施工队伍录用、重要工作和重大事项的决策部署等方面,是否按议事规则和工作程序办理,防止个人独断和少数人说了算。

加强领导干部个人生活行为的监督,防止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重点监督党员领导干部能否遵守廉洁自律的制度规定,办理个人生活重大事项是否带有权力色彩,在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上,能否表现出高度的党性原则,做到廉洁自律。

三、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的有效性。

首先,要搞好党政机关内部监督。这是对领导干部最直接、最权威的监督。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加大集体领导和决策的力度。对领导干部个人的权力范围作出

明确界定,规范权力的运行程序。二是要在开好党员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的前提下,坚持和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定期谈话制度。三是尊重班子成员的知情权,落实班子内部的民主权力。通过政务公开,实现班子成员之间经常性监督。四是建立领导班子成员失察连带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

其次要把纪检机关的职能监督和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整体监督效能。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权威性;纪检监察机关在监督上具有权威性,但广泛性不够。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相得益彰,形成较大的监督合力。

四、强化党内监督,提高企务公开水平

实行企务公开,既要重视对外公开,又要加强党内监督制约机制,使二者上下衔接,内外呼应,促使企业依法行企。对外企务公开,是企业通过向职工公开企务活动的有效管理方式,让职工了解、知情,使一些企务行为在职工的监督下进行。这种对企务活动的群众性监督,具有监督的广泛性、基础性和代表性,因此也具有实效性。近年来的实践说明,企务公开不仅能够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促进依法行企,廉洁高效,“给职工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而且对于发展企业民主管理,建立企业有效管理机制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企务公开发展还不平衡,有些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中仍存在不廉洁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而且由于内部监督管理不力,导致了企务公开不真实,直接影响了群众监督效

果。所以,要使企务公开置于有效的群众监督之下,必须在进行企务公开的同时,强化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因此,建立健全强有力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对于落实企务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外部监督的指向主要是决策结果而不是决策过程,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使外部监督失去针对性而成为虚监。加强内部监督,有利于杜绝决策中权力不受制约的现象,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其次,从外部监督主体的情况看,由于某些企业部门领导多年来形成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不良作风,致使一些群众来部门办事时心存余悸,这种心态使他们关心的主要是能否把事办成,而不是监督,再加上人们对权力的依附心理,不可能去盯着办事人员挑毛病,因而,必然导致外部监督的弱化,影响企务公开的落实。

再次,决策能否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还取决于执行是否得力。在行政过程中,有些人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甚至搞权钱交易,这种现象不单是外部监督能够解决的,而主要应加大内部监管力度,保证权力正常运行。

总之,内容与形式统一,对外公开与内部监督制约配套,是企务公开有效性的前提。由于内部监督管理是直接规范决策者和执行者行政行为的,必须把它作为外部监督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只有切实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才能为企务公开提供条件和保证,收到促进依法行企的目的。

内部监督管理状况直接关系着企务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健全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仅可以解决公开的真实性、有效性问题,而且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一些部门之所以存在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主要是因为监督不力。其原因:一是某些领导干部私心杂念和不廉洁行为的存在,导致了他们害怕“阳光”,不敢公开。腐败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总是依附权力而存在,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某些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不高,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必然要搞“暗箱操作”逃避监督,他们不想也不敢实行公开。二是现行领导体制过分突出“一把手”的位置,导致“一把手”说了算,影响企务公开。有些领导干部民主意识淡薄,往往把“一把手负总责”看做是个人说了算,以长官意志自居,遇事随意拍板,办事主观臆断,我行我素,导致权力专断和滥用。公开是面对群众的,不相信群众,无视群众,怕群众监督,就根本谈不上公开。三是一些部门党风政风不正,好人主义盛行,直接干扰着企务公开。现在不敢批评、不愿批评的问题相当严重,一些人也实在是批评不得。因此,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搞好监督的锐利武器,没有批评的监督,是无力的无效的监督。批评作为他律手段是以被批评者自觉接受为前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愿意接受批评也就不愿意接受监督,当然也就难以自觉自愿地实行公开。四是改革体制、健全机制、完善制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企务公开也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体制、机制和制度等深层次问题,给一些人钻空子、“打擦边球”以可乘之机,在企业管

理过程中,那种貌似合理实则违规的现象并不鲜见,不仅给监督带来一定难度,也使内部监督管理的内容失去了真实性,甚至成为假公开。

上述情况表明,提高企务公开的质量,必须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保证权力的正常行使。在这些方面,还需要下很大功夫,任重而道远,决不能以为实行了一些企务公开措施,企业监督机制就建立和形成了。只有在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上不懈努力,企务公开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第二篇: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陈君生

【专题名称】中国共产党

【专 题 号】D2

【复印期号】2005年03期

【原文出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第22~26页

【作者简介】陈君生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8)

【内容提要】 党内监督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关 键 词】党内监督/权力/制约机制

党内监督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而且事关党和国家的兴亡。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由此可见,党内监督在党的建设中极端重要。因此,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认识,看到党内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具有二重性,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党内监督,既是我们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权力二重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党的三代领导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1、加强党内监督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党内没有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循规蹈矩,不按党章办事,就会党内腐败,失去民心,最终丧失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此,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从严治党、振兴中华的先决条件,它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3年历史的执政党,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新世纪新形势,我们党面临三大严峻考验,即面临着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考验,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考验,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面临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单位是“一言堂”、“太上皇”,无所不为,不受监督,最终蜕化为人民的罪人,如成克杰、陈希同、王宝森、胡长青、张德元、宋焕威、林国悌、唐见奎等等。他们忘记了权力永远属于人民,模糊或颠倒了权力行使者与权力所有者的关系,以权谋私。他们忘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抛至脑后,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度重视党内监督。经验告诉我们,日趋严重的党内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因此,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使党员干部在自律和他律条件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加强党内监督是由权力的二重性所决定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范围内起控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与生俱来的二重性。权力的正确使用可以为人民谋利益,造福社会;但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则会为个人谋私利,损害人民。因此,能否正确对待权力,是领导干部坚持清正廉洁的基本

前提和重要保证,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但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单靠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制约,强化监督机制和措施。

4、加强党内监督是三代领导的谆谆告诫。纵观党的历史,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1927年成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到现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正是由于党的专业监督机关注重党内监督,严明了党的纪律,加强了党的建设,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党的形象,我们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尚未取得全国执政党地位的时候,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与著名民主人士蔡炎培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蔡炎培在看到延安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再比较国统区的腐败黑暗,深有感触地说:一代王朝、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在新生的时候,它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强大掌握权力后,则往往是党内腐败,直至灭亡,历史上诸多王朝,非莫如此。请问,中共如何走出历史的怪圈。毛泽东主席非常简明地回答:监督。当然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领导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并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2]“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1]长期以来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再次警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基于党在历史上的教训,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党的第三代领导江泽民同志更是重视党内监督。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是任何敌人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作为执政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党的自身建设,特别要加强党内监督。

二、目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但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认识不到位,治党不严,加上监督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监督指向失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等,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

1、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监督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不管党的问题严重存在,致使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领导干部对党内不正之风不闻不问、麻木不仁。有些领导干部不讲正气,“好人主义”盛行,因为是“熟人”、“名人”、“要人”、“亲人”、“有背景的人”,而放弃党性原则。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是“左”的一套,现在是经济社会,党员干部“发家之富”也是应该的,不予监督。

2、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监督执行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党内无制度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制度不配套、不系统。二是制度不科学,缺乏操作性。如有些制度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中比较困难。有些制度只有定性规定,没有定量规定,执行中弹性过大。有些制度只是实体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执行中的随意性太大。这些都不易监督。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督体制有缺陷。党内监督是党的十一大以后才陆续恢复的,1978年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回顾党的历史,我党第一次把监督机制引入党内是1927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但第二年党的六大就把党章中关于党的监督内容删掉了。党的七大、八大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到党的九大、十大关于党内监督的内容就被完全取消了。直到党的十五大,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从党的监督历史来看,我们党监督体系并不是基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设计产生的,而是基于事后汲取教训的“应急”、“消防”建构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党内监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

4、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指向失衡。我国是以上级党委为领导中心的权力辐射体制,上级是下级的全权领导者、管理者,同时,也是最具权威的全能监督者。实际中,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如党内党员对党的组织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等等很难到位。但作为一个民主的执政党,其党内监督应形成自上而下、平衡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立体网络。

5、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党内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同由党的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但监督机构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执行机构负责。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而同级党委却对同级纪委实施全面领导,从人事任免、人员编制、经费乃至一系列问题,都由同级党委统筹安排。因此,实际上纪委只是同级党委的执行部门。这种组织上的粘连关系和指导与领导强弱不等的运行方式,也决定了纪委很难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党委“一把手”实施真正的有效监督。同时,同级党委的主导作用,势必造成来自同级的干预,掣肘太多,事事请求汇报,严重影响执纪的公正性。虽然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但由于距离远,弹性大,监督功能趋于弱化,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上级对下级往往形同“虚监”。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内权力监督、相互制衡的制度。

1、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立党为公,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监督,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越要加强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真正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位置,发挥其积极作用。要通过全党的努力,把党内监督全方位地贯彻于党建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于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搞上去了,但如果党内监督不严、党风不正,自身腐败问题严重而又无力克服,最终必然败坏党风,丧失民心,亡党亡国。同时,加强党内监督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取胜于民。不加强党内监督,执政党的地位就可能丧失,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2、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增强责任感,自觉担任起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神圣职责。一是各级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把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党内监督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中,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掌握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的新办法、新措施。二是要完善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形成全党动手抓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格局。江泽民同志指出: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作用,把各种力量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使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对纪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纪委全面履行职责。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的监督机关,在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各级纪委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通过协助党委加强党内监督、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真正取信于民。

3、建立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为重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党内民主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如果党员对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都徒有虚名,谈何监督呢?因此,一个政党要实现真正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在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党内立法的形式,对党员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作更为具体的规定,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规定,并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专门机构,以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

二是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发展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最基本形式和制度。但目前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完善,尽管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因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制度,要合理划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党的工作会议和党的扩大会议的职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我们党在八大党章中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小平同志曾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一次会或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来制度所难以达到的。但因种种原因迄今未能实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在11个市、县、区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

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反映到党的领导体制上,就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只能实行严格的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作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执行机构,特别是党的各级常委会,在事实上成为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高度集权机关。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制度,真正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4、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执政党掌握着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要确保权力正向运行,而不是负向运行,必须实行监督和相互制衡,必须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即将党内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执行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行使,监督权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制衡,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制度、各种决策执行和日常工作制度、决策和执行监督制度、三套机构的工作人员互不兼职制度,等等。

二是要建立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实践证明,有权者常滥用权力,因此,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党内监督,要赋予行使监督权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拥有依法治党的更高权力,即中纪委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包括上至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下至普通党员都受监督,并拥有依法独立行使查处的权力。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纪委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方党委完全脱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要将审计、监察、反贪和渎职等职能和权力归为党的纪委,由党的纪委统一行使。

三是加强对监督者实行监督的机制。监督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同样也有可能滥用监督权。因此,必须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一方面,要赋予全体党员、党的代表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赋予全体人民、各个政党、人民团体、新闻媒体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再者,建立健全党的纪律监督工作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监督人员(主要领导)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和述职、全体党员和党的代表罢免监督人监督职务的制度和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2]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380.^

第三篇: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

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的需要。《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党的执政效率的历史性和必然性的产物。各级党的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一、目前党内监督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良好的监督氛围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动监督意识淡化。一些党员对党内监督的未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既漠不关心又缺乏信心而忽视监督或不愿监督。二是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领导工作与接受监督的关系,将上级的监督看作对自己不信任,将同级的监督看作跟自己过不去,将下级的监督看作是吹毛求疵。三是好人主义盛行。一些党员干部怕监督会出乱子,会得罪人,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甚至影响自己的前途,从而不敢监督。

2、监督渠道不畅,“监督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党内民主监督渠道不够通畅,有些党组织在民主生活中,流于形式,保持一团和气,党内批评难以开展,失去党内民主生活的应有之义;二是党员监督难到位,领导干部的政务活动公开化程度低,党员对他们的情况不甚了解,难以监督;三是监督措施不够健全,本位主义、特权思想作崇,对权力的监督约束不力,使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3、监督制度不刚,监督尺度难于把握。《党内监督条例》实施后,相应配套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一些监督制度和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处理办法也不明确,使监督机关难于把握尺度。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制度,纸上有,墙上有,嘴上有,但却缺乏实际落实,使制度成了装璜摆设和应付检查的东西。

4、监督权威不高,职能部门监督权力受制约。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各级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但日常工作以及个人切身利益都由同级党委决定,实际上只有同级党委对党内监督机构具有真正的领导权,上级纪委的领导事实上变成了工作指导。这就导致监督主体拥有的权力和权威不足以制约被监督者,监督机构依附于同级党委及其领导成员并受其意志的制约和左右,必然受到很大局限,从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1、强化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一是强化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监督意识。党内监督意识是搞好党内监督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是否坚强有力,关系到党内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内监督建立在自觉、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强党的性质教育、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提高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以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监督权利,勇于善于对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二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任何一级党组织,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和责任,也必须接受他人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存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种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都必然产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要主动将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把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热情欢迎,真诚接受各方监督,确保正确行使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三是强化监督地位人人平等的意识。监督被监督者没有从属关系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内称同志”就是对平等监督关系的最好解释。平等监督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监督,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监督意见,切实保护广大党员的监督权利,增强他们参与监督的主动性、自信心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2、完善党内监督的配套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建设,是有效实现党内监督的一个根本性环节,也是规范监督行为,健全约束机制,实现党内监督制度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工作。《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给党内监督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要实现高水准的有效的党内监督有赖于党内制度建设的加强,有赖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充实和完善。完善党的监督制度应包括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确定行为规范,以及建立使监督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建立与各地实际相符合的监督配套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制定若干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以形成比较完备、互相配套、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党内监督法规体系。包括加强对任用干部、重大决策程序的监督办法,领导干部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和个人生活重大事项报告的监督方式,保障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各级干部的批评权的实施办法,以及对领导干部实行定期的考廉机制,对领导干部职务行为过程进行监督对重大事项决策实行监督,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和实行监督组织和个人分离的制度等,以进一步制约、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

3、畅通党内监督的民主渠道。党内民主监督渠道是否畅通,是党内监督机制运作是否灵敏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党内监督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加强党委班子的自身监督。班子内部监督渠道的畅通,取决于党内权力的分解,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双重组织生活会的情况。要在班子成员中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相互监察和监督,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二是要突出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内监督条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一把手”进行有力的监督。必须严格执行党委班子成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领导干部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接受党支部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在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度和党员干部政务活动的透明度。“一把手”要树立只有“一票”的意识,集权而不专权,防止产生“一

第四篇: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整体上看,党内监督仍有薄弱环节,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在监督实践上存在着监督制约不力、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制度不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监督制约不力。一是上级监督虚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时空限制,致使上级监督组织对监督组织行使权力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因而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二是同级监督弱化。同级之间怕相互监督伤了和气,影响工作。表现在同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很难组织实施,实际上同级监督是形同虚设。三是下级监督软化。由于上级负责人往往掌握着相当大的用人权,下级监督怕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因而不敢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二)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干部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广,群众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人为限制。二是干部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种能让干部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造成监督上的被动和不力。三是干部

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如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由于评议方法、评议机制不健全以及评议结果没有很好地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民主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监督体制不顺。一是纪委同级监督难实施。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各级纪委实际上主要对同级党委负责,形同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很难大胆地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同时,地方各级纪委在人事任免、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完全依赖于同级党委、政府,甚至纪检干部与党政主要领导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政治、经济、人身依附关系。这种现实状况,使地方各级纪委难以独立地行使职权,说白了就是不敢监督,也监督不了。二是垂直管理部门难监督。由于垂直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任免权在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一些监督机构,对出现问题的人或单位,无法采取一些行政处理或组织处理的手段,致使监督的着力点悬空,特别是金融保险等部门地方无党内监督权,从而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怪现象。三是机关部门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由于市县机关部门派驻纪检组织垂直管理没到位,一些机关部门的监督主体在地位和职能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存在监督不力和不监督失职,真监督又无能为力的状况。

二、实现党内有效监督的对策及措施

(一)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的综合效果。

一是突出重点对象。《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

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分权,强化内部制约,变“集权”为“民主决策”,规范权力运作,杜绝少数人大包大揽、个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建立评议评估机制和有效落实廉政报告、廉政谈话、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巡视等制度,形成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有效批评与监督,督促领导干部严以律已、廉洁用权。

二是突出重点部位。在监督部位上,要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突出强化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耗费国有资产数额大的部位的监督,适当削减这些部门的权力,实行公开透明,管办分离的运作模式。定期对这些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对于不能实现由市场配臵或市场竞争不充分、垄断性强等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领域,诸如工商税务、土地批租、政府采购、水利城建、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应当积极探索,寻求规律,加强督查,完善制度,防止因垄断引发权力滥用问题。

四是突出重点事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事项,如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大额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抓住关键环节,明确监督内容,确保对重点事项的监督不留空白点。

(二)健全监督制度,构建监督的长效机制。在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基础上,着手建立和完善一些具体的监督制度。

1、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是在推荐提名上,推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和推荐责任制,对领导干部在用人方面失察失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在考察名额上,根据领导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个别提拔任用等不同情况,经民主推荐,适当扩大差额考察比例。三是在考察程序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改“暗箱操作”为公示于众,将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在任前公示,如有不良反映,经查实后不予任用。

2、健全集体议事制度。严格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严格规范决策程序,严格决策约束纪律,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和决策失误辞职制。

3、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凡是党内方针政策的形成、党内基本制度的制定,凡属党内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干部任免,都要以通报、公示、公报、新闻发布会和座谈会等适当形式向党员干部公开,方便党员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还应向党组织如实报告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4、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规范述职述廉的内容,每年根据上级、同级纪委廉洁自律的要求,结合群众反映的疑点问题、关心的焦点问题,确定具体的述职述廉内容。

进一步丰富述职述廉形式,扩大参与测评的人员范围,以请群众或有关方面的代表对领导干部现场提问、质询的方法,要求领导干部现场解答、对话和说明,让干部说得清楚,让群众听得明白。同时要加强述职述廉的成果运用。

5、逐步试行询问制度。吸收借鉴质询工作起步较早、成效较好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科学归纳和总结,探索询问、质询的条件和程序,形成询问和质询提出、确立、处理、反馈等一整套工作机制。

(三)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1、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当前,应抓紧制定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具体规定,从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等方面界定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纪委的组织协调责任,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凸现监督的整体效应。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形成协调和监督合力。

2、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警联系站,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廉政预警信息。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研究,通过廉情分析和廉情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腐败问题。

3、发挥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建立与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外监督工作机制,落实各个监督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新闻舆论、审计、财经等部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 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处于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型的党内外监督之中。

(四)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的内在权威。

1、积极开展巡视工作。应成立巡视机构,有关部门要尽快搞好组建工作,明确巡视任务,制定巡视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巡视工作,并重视巡视结果的运用,作为奖惩考核班子的重要依据,使巡视工作成为更有效、更具权威的党内监督手段。

2、加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完善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探索建立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体制,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地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3、扩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要进一步扩大职权范围,改变纪委对下级党政机关和直属机关党政“一把手”立案权不充分、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难以使用初核权的现状,真正赋予纪检监察机关对违纪案件独立的立案权、检查权和处分权。

第五篇:关于加强企业党内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关于加强企业党内监督管理机制建设的思考

内容摘要:为了加强企业党内监督,发展党内民主,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纪委作为企业党内监督管理的专门组织,必须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规定,认真履行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的职责,积极开展对党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本文主要介绍了企业党内监督的现状及对策,以及加强企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企业;党内监督;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反腐倡廉制度是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的重要保证,党的先进性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制度的先进性,以制度的先进性保障党的先进性。健全党内监督制度,切实加强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加强党内监督,党内中央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这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加大反腐倡廉和党内监督力度的决心。企业纪委作为企业党内监督的专门组织,必须按照《党内监督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的职责,积极开展对党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进一步增强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笔者就企业党内监督的现状及对策,作了一些粗浅的思考与分析。

一、党内监督在企业中的现状

(一)规章制度趋于健全,监督素质逐步提高。目前,企业建立健全或实行了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厂务公开、业务招待费和审计情况向职代会报告、民主评议中层及以上干部、述职述廉、戒勉谈话、物资采购及基建工程实行招投标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部分单位还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及考核办法,为上下级之间、组织和个人之间、专门机关与一般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监督提供了依据。

(二)党员的监督意识和实行监督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党内监督的宣传教育,使党员明确了监督权利和接受监督的义务,逐步养成了在民主与监督之下工作、生活的习惯。在这种氛围下,下级组织、普通党员大都能直抒己见,敢于向上级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在党内民主生活会上开诚布公、敞开心扉、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三)重大决策集体研究,厂务公开规范正常。大部分企业做到“三重一大”问题坚持集体讨论,涉及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在领导班子作出决定前经过职代

1会或职工代表讨论,使各项决策阳光化、民主化。党组织的重要问题、重大决策、干部任免、重要事项安排,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避免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情况发生。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厂务公开,定期向职工公开重大事项,对业务招待费使用情况、工资资金的分配情况和牵涉职工切身利益等方面的情况,给职工一个明白,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身心力。

(四)存在问题不容忽视,监督体系有待强化。尽管各级党组织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建章立制,健全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但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从不廉洁自律、不接受监督开始,逐步蜕变为政治上腐败变质,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公司系统近年来企业中所发生的违法案件来看,除了这些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淡薄,不接受监督甚至抵触监督等自身原因外,上级党组织和党员对他们监督不力,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监、失监、虚监、弱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人错误地认为监督是对领导的不信任,容易引起对方反感,不敢去监督。有些监督部门明知物资采购、工程建设避开或变相招投标,甚至暗箱操作,财务部门违反资金管理规定,因怕得罪人,而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本该受到严格监督的得不到有效监督,最终推动监督。还有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流于形式,个别领导干部独断专行,不尊重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任意越权包揽。提拔使用干部听不进不同意见,对民意测评差、群众反映大的人,仍放在人、财、物等重要管理岗位上。民主生活会不敢开展批评,自我批评也变成自我摆功,互相批评变成了互相提希望,即使批评意见也是不痛不痒。对群众提的意见敷衍了事,使一些错误的东西披上了“集体研究决定”的合法外衣,构成了虚假监督。

二、党内监督存在薄弱环节的原因

(一)部分党员对监督认识上有误区。一是认为监督与已无关,把监督看成是组织上的事,是上级领导的事。二是不敢去监督。有畏惧心理,怕监督得罪领导,担心不被领导理解,在今后的考核奖惩、工作岗位变动等方面为难自己。三是认为监督没有用。认为自己是一个普通党员说了没人听,即使反映问题也没人查办,说了也白说,不如不说。四是无从监督。有些单位办事透明度差,厂务公开有死角、禁区,个别领导干部把身边的工作人员当成自己的“兄弟”,其目的就是不让这些人向外透露自己的所作所为,做事神秘化、隐蔽化,普通党员、职工群众无法知道内情、实情,对领导干部的公务活动和个人申报的事项一无所知。

(二)党内监督的核心缺乏有效制约。党内监督的核心问题是对党内权力的有效制约,防止权力腐化。目前,由于对企业党政“一把手”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监督难”的问题异常突出。一些企业的“一把手”由于长期受“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影响,特权思想严重,在重大改革措施、重要干部任免、重大投资决策和大额度资金使用的“三重一大”问题上容易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有的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则故意回避上面的政策规定,特别在干部选拨任用上,不按规定执行,不按程序操作,并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有的在组织上搞权力关系化,任人唯亲,权权交易;从近几年查处的大量违纪违法案件来看,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不受监督的公仆容易蜕化为人民的罪人。加大对党内权力的制约力度,遏制腐败的蔓延迫在眉睫。

(三)党内监督的意识缺乏普遍提高。从上级的监督来看,有的上级领导对下属的了解考察,往往在材料堆里打转,在工作汇报中提练,看到的、听到的只是光彩的一面,导致干部考察“失真”,对其无法进行有效监督。有的上级领导以“用人不疑”为由,放松对下属的监督;有的认为监督得罪人,会给自己丢选票,影响自己仕途,事不关己,不闻不问;就自身的监督来说,有的企业负责人监督意识、民主意识淡漠。将上级的监督看作对自己不信任,将同级监督看作跟自己过不去,将下级的监督看着是吹毛求疵。甚至有的依杖特权,排斥、抵制监督。就监督主体而言,不少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存在着“揭露矛盾会损害班子形象”、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整人”、“当面批评影响团结”等模糊观念,因此。只要自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监督意识明显减弱。还有的则是“寄人篱下”,与己利益攸关,为了自己的前途,只能放弃原则,事事依附,时时随从。

三、构筑防线 强化党内监督措施

(一)突出监督重点。党内监督条例把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为监督的重点对象,这就抓住一党内监督实践中的难点和关键环节,反映了党内监督的实质要求。因此,监督要围绕权力行使的重要部位和环节进行。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的监督。领导班子成员相互了解、发现问题及时准确的优势,只要党内民主发扬得好,就能实施有效监督。一把手要善于引导和发挥班子成员开展监督职责的积极性,把违法的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强对权力行使重要部门和重要岗位人员的监督。对掌管人、财、物的重要部门和岗位的权力进行科学的细化和分解,建立健全责任制和一定的制约机制,做到职工关注的,就是监督工作要涉及的,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实行到哪里,真正解决监督缺位和监督流于形式的问题。三是加强对领导干部决策、执行环节权力运行的监督。

(二)构筑四道防线。一是构筑思想教育防线,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引导监督对象算好“六笔账”,即个人的政治账、荣誉账、经济账、家庭账、前途账、健康账,加强自律意识,自觉管事好自己。二是构筑民主建设防线,调动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民主是监督的基础,要落实党内监督,就必须发扬民主,畅通民主监督渠道,调动党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使大家都能监督,都敢监督。三是构筑制度约束防线,提高行使监督的操作性。加强党内监督,关键是要有一套规范可行的制度做保障,这些制度应从监督目的和效果出发,要结合实际不搞花架子,注重关口前移,便于操作。四是构筑制度执行防线,体现发行监督的严肃性。要让制度、规定从墙上、文件里、会议中走下来,加大执行制度的检查力度,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督促改正、防微杜渐,对发行监督不到位的行为要严肃查处,造成影响和损失的要实施责任追究。

(三)创新监督方式。由于法律制度和监督制度需要不断完善,因此,在严格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同时,对其他已经建立的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和修正,围绕权力运行规律的特点,积极探索制定完善监督的措施、制度,努力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科学分解与合理配置党内的决策、执行、监督权力,使其相对独立行使,在利益上与监督对象相对分离。

(四)积极改革和探索强化监督的机制。完善民主集中制,真正做到集体领导、分工负责,制约领导干部个人决定权。对需要批准事项最大限度地程序化、公开化,减少批准过程中的个人因素。不仅要重视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而且也不能忽视对其它成员的监督,建立和完善规范的权力动作机制和决策机制,“三重一大”问题必须经集体研究决定,凡不涉及到企业秘密和人事秘密的都应坚持阳光操作,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和腐败问题的发生。建立纪检监察部门向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报告情况制度,明确报告内容、时限及责任追究办法。在干部及人事管理上,将选拔任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对领导干部不仅对权力行使、工作职责实施监督,还要延伸到八小时之外的生活圈、社交圈,实施有效监督,与家属、司机、身边工作人员建立正常联系的反馈制度,使监督工作全方位、全过程、无禁区、无死角。

四、进一步加强企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思路

要深化企业党内监督制度建设,还应从建立完善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相互配套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入手。要完善廉政教育体系,从教育机制上构筑

“使其不想腐败”的防线;完善制度体系,在预防机制上构筑“使其不能腐败”的防线;完善监督体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构筑“使其不敢腐败”的防线。

(一)在教育机制的建设上,做好两个层面的工作。一个层面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自觉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自觉抵制腐败思想的侵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另一个层面是加强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职工代表参政议政教育,使其提高监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解决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懂监督的问题。在反腐倡廉教育上,还要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的方法和载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在制度体系的建设上,采取“三全”的办法。一是全面梳理现有监管制度:涉及企业“三重一大”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是否完善;规范各级管理人员权力运作行为的制度是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相关制度是否配套。二是全面审视监管制度中权力点的确定及制约:监管制度中权力点确定得是否准确;对权力点的制约措施制定得是否严谨;对权力运行的制衡手段设置得是否科学。三是全面检查监管制度的培训与实施:制度起草部门是否组织了培训;制度涵盖的人员是否知晓;制度是否得到了有效运行。要形成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制度网络,为实现对领导干部的全方位监督和监督到位并切实有效提供保证。使各级领导干部的用权行为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筑牢规范履权的制度防线。

(三)在监督机制建设上,要结合新形势、新特点,创新监督方法。要建立使制度有效实施的监督机制。在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上,要引入质量体系审核的方法,定期对各项制度的落实进行全面审核。对执行不到位的环节或制度不完善的地方,要通过开具不合格报告督促其整改,建立纠正和预防机制。要在党委的领导下,组织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共同实施监督,达到效果上整体推进的目的,真正建立起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反腐倡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将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在惩治和预防腐败中的保证作用,为企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下载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深化企业党内监督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共5篇)

    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的需要。《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

    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的思考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最近,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这个《条例》,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如何提高党内监督质量的思考

    江泽民同志指出: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强化监督在反对和防止腐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党内监督还存在着党委监督不够严谨......

    新形势下加强学校党内监督的思考

    党内监督是中国共产党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一项重要制度。加强学校党内监督,既是党建工作的重点,又是党建工作的难点。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有很多自身的特点,现在......

    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因而其在我国的监督机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各级组织的各......

    党内监督条例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P:62 第一章 总 则 P:62 第二章 监督职责P63 第三章 监督制度P66 第一节 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P:66 第二节 重要......

    党内监督材料

    党内监督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奈曼旗纪委监察局新形势下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作用,实现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有机结合,是党的先进性和发挥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保......

    党内监督条例

    中文名: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类 别:条例 属 性:党内法规 作 用:加强党内监督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这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