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文章标题: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因而其在我国的监督机制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保证各级组织的各项工作能否有力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
党作为执政党,其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目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有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为了
保证其领导地位的巩固和领导活动的实现,党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制定了一系列党规党法、建立、健全了各级监督机制、机构,加强了对各级机关,包括检察机关在内的领导,通过立法建议权等的行使,使自己的主张上升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政治领导。
监督是党领导的重要职责之一,领导活动的实现主要靠有效的监督来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实质上也就是政治监督、思想监督和组织监督,这些监督是保证党领导地位得以确立和党领导作用得以实现的根本,是保证中国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不变的根本。从这一个角度上讲,党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又将其写入宪法,不仅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而且在依法治国,建设廉洁、高效的法制社会,在加强党的建设,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等方面,亦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
但同时须清醒地看到的是,现实生活中人治、腐败和效率低下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特别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建立,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越发严峻。这既不符合人民群众的要求,也日益阻碍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这同样也进一步地警醒我们,如不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其结局必将是党节不保,腐源不堵,以致长城自毁,江水东流。因此,如何研究党内监督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对党内监督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党内监督意识,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刚性党内监督力度,增强党内监督的有效性,也成为一项迫在眉睫,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并须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党内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监督法规不完整、不系统、不协调、欠权威,监督既有无法可依的问题,也有有法难依的问题。一些被监督对象中的腐败分子,善钻政策和法规的空子,作案手段隐秘多样,反监督反侦查的办法高明老练,而我们的监督机制和监督手段则还没有根本性的突破。表现在:要求自律多于实施他律;案发后的查处多于平时的有效监督;会上讲的、墙上挂的零散制度多于可操作性强又有权威的法规;治标的条文多于治本的措施等等。特别是一些地方人治的味道很浓,因人而异、择案而查的现象并非罕见,致使一些被监督对象把铤而走险的赌注压在自己的运气上,压在领导人对自己的态度上,只要运气好、不失宠,就什么事情都敢干。因为他们认为,作案的人当中被查处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这些人的马前失蹄,往往是因为他们自己关系搞僵,官运背时的缘故。只要讨得领导欢心,只要班子内部不反目,只要后院不起火,即使是再大的腐败也反不出来。这种监督机制的缺陷不但使一些人侥幸心理膨胀,即使前腐也敢于后继,使腐败蔓延之势难以遏制。而且也使一些监督者望腐兴叹、退而却步,使整个社会监督氛围的深度难以提升。
2、民主集中制原则得不到正确全面的贯彻落实。重集中轻民主,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在党内生活中仍较突出。一些“一言堂”班子的一把手,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离他很远。习惯于大权独揽,小权也独揽。因此,不论是党务、政务或财务,只要是有权有利有面子的事,非找一把手亲自办不可。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只是因为上级有指令性的要求才不得不开,但已见不到这种会议上应有的思想沟通,更没有严肃而诚恳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只有到班子成员之间矛盾呈白热化的程度以后才能见久违的思想交锋,只有到这种班子的领导出了问题以后才会有人检讨权力失去监督的危害。
3、党内监督意识不强。一些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如“和为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等理念,至今尚有相当的市场。表现在上级对下级监督怕失去选票,同级之间实施监督怕被认为是闹不团结,下级对上级监督怕因“犯上”而被穿小鞋。由于社会环境的原因,多种花少栽刺的为官哲学越来越被人推崇。
4、监督权与被监督权的失衡,致使监督难以及时有效地实施。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被监督权明显大于监督权。因为被监督者权重威严,当他身上长小疮时,一般的人绝不敢轻易向他指出异痣,只有到了小疮病变成毒瘤以后,才有人敢给他动手术。当然,最后也就不免一捉就是条大鱼,一查就是件大案了。现在很多违纪违法案件都
要靠上面相当权威的领导亲自批示督查,靠上级派调查组,靠越级纪检监察部门下来才查处,原因就在这里。这些被监督者,任前是经过组织部门方方面面的考察的,但因见其拟将提拔,一些身处弱势的监督者,即使知其一些违纪违法方面的情况,也未必敢实报。特别是现实存在重任前考察轻任后监督,以及过份强调“一把手”的作用和权威的现象,更是纵容了一些被监督者
。一朝职务升,一夜之间公仆变主人。
5、党内监督是执政党的一种自我监督,它较之来自它党它派的监督,客观上要困难一些。有些狂妄的被监督者甚至说:“你用共产党的法律法规去告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是没有用的,即使告到天上去,最后也还是要回到我的手中。”还有,我们虽然已推行干部任用失察责任追究制,但往往因为拍板提拔某下级者和拍板查处下级者及用人失察的责任者都是同一人,自己亲手提拔的人,要自己亲自下令查处,事后还要自己承担用人失察的责任,且在很大程序上完全凭领导者自己个人的意志来权衡利弊,决定进退,实事求是地说,除非是有坚强党性的人,否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加上还有片面的人才观、政绩观、稳定观等也直接影响到党内监督和案件查处。有的党组织和领导人,在用人问题上片面强调政绩和能人的重要,而忽视人的品德。因此,能干即门生,听话则弟子。只要是能说会跑、能做会要的人,往往能近水楼台先得月。这些人即使任用后出了问题,也往往因惜其之“才”,怕离了他经济发展受影响、社会稳定不保障,而迟迟下不了查处的决心。到最后或是领导出面找当事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地提醒一下,“勿背包袱,大胆工作”地希望一番,或是异地平调,以示戒勉。
6、党政不分现象严重。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指出党政要分开,但在执行中并不彻底,尤其是党的地方和基层组织,其党委书记往往在同级国家机关中居于核心地位,成为事实上的“一把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重合,显然是不利于提高监督效果的。
7、党的干部和国家公务员合一,使党的纪律监督和行政监察界限难以划分,党的监督往往取代行政监察,这实际上是党政不分在监督机制中的体现。
二、党内监督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反腐倡廉一直是我党大力推行的重要工作。但近几年来,为何力度不断加强,腐败现象却愈演愈烈,不仅在政府担任公职的官员腐败,而且相当数量的国企领导者也腐败。腐败的方式也日益多样,从单纯的贪污受贿发展到权钱交易、权色交易甚至买官卖官?
从一定角度看,这与我党在监督方面的方式是分不开的。
1、执政党的监督是通过制定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实现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党的生命,是为实现一定时期的历史使命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是实现对国家领导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也是实现国家任务和国家职能的政治保障。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过程中,党的监督得以实现。
2、党的监督是通过党严密的组织来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是由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组成的有机整体,党的监督在我国监督机制中的效应,主要是通过这个机制来实现的。这个机制的根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其核心内容又可归纳为“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
3、党的监督是通过立法建议权来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以立法建议或其他建议的形式向国家权力机关提出自己的主张,这些主张经法定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
4、党通过其纪检机关对党员实行纪律监督。党的纪检机关通过其严密的组织体系,运用一系列党规党法对党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监督,对违规行为加以纠正并进行惩处。由于党的组织领导,党对党员的纪律检查实质上也是对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进行纪律检查。党的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巩固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需要。
三、加强检察机关执法力度,夯实党内监督基石。
促进检察机关公正执法,提高检察队伍执法水平对于促进党内监督工作具有极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目前,检察机关及有关职能部门的业务,如不捕、不诉的法律分析、抗诉审查等具有较高的技术要求,而系统、机构之间的分工、配合、制约关系又较为复杂。为此,在提高检察主体的专业水准方面,检察机关可以有以下作为:一是作专业辅导,向党员讲解有关检察业务的基础常识,对检务公开和检察工作报告包括的专业知识进行重点介绍。二是在执法情况报告后附注有关专业解释和法律依据以便对照检查。如将执法责任的具体内容分项逐案列表说明,使检查评议一目了然,简单方便,同时也使监督者更熟悉掌握相关业务。
2、就检察机关或政法系统的执法检察而言,错案追究责任制等办案制度和办案纪律约束最严格的,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以及公检法三家矛盾最突出的执法权力和环节,才是执法监督的关键和实质所在。如果执法检察在内容选择上贪多求全,反而重点不突出,目的不明确,失去了督促检察的意义。
3、执法检察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检察纠正错误,总结经验,防止权力被滥用。因此,既然是监督制约机制就应当着重针对最要害最薄弱的环节来进行,否则,忽略或规避都可能产生不公正甚至腐败的隐患。在这一过程中,检察机关应主动向党的组织提出,需要进行重点监督检察内容的建议,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将检察执法质量与效果通过党的检查和评议进行最严格的验收。这也是人民群众的要求,是检察权的内在必然要求。
4、在履行检察职能的过程中,检察机关也应当以平常心对待执法检查,保持执法标准的一贯性和公开接受监督的经常性。首先要杜绝“造假”现象的出现,敢于暴露问题,正视检察结果。其次要深化检务公开,把日常的执法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开,经常向党的有关部门通报,把定时间、定内容、定形式的执法检察向平时的各个具体的执法行为延伸,从而使检察评议客观真实地反映执法质量与执法水平。
5、从自身重视和配合上入手。首先要坚持检查——整改——反馈制度,认真从工作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整改措施,狠抓落实。尤其针对各级组织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批评、意见、建议,要作为督办事项,由检察长亲自督促,指定业务骨干具体承办,在期限内及时办结并书面正式行文进行报告反馈。其次要将执法检察评议中的成绩与问题、表扬与批评和具体的责任人对号入座,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奖勤罚懒,赏罚分明。最后要主动向党的各级组织了解检察工作中的总体情况以及其中可以借鉴的得与失,主动与其它单位横向对比,树立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
四、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思考。
一是由党的各级组织发动向全体党员进行法律监督的宣传教育,密切联系群众,为检察机关提供案源线索,为法律监督职能的全面正确履行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是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向党委进行法律监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出现的新问题的定期报告制度,党委则根据需要组织专项执法检查,或与检察机关共同跟踪监督纠正违法情况。
三是由党委根据检察机关反映的有关部门和有关责任人有错不咎问题,与对该单位的工作评议和对有关领导的述职评议相挂钩,落实违法者的具体责任和领导责任。
四是注重宣教,营造监督氛围。要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中强化监督意识,创造有利的监督环境,完善监督的基础。要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充分认识监督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和保障,是保持党和国家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措施和途径,自觉把接受监督当作应尽的义务。
五是瞄准难点,严控重点领域。首先要突出对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干部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同时还要加强对领导“八小时之外”的监督,使他们感到随时随地都有监督的眼睛在盯着自己,促使其警钟常鸣,警弦不松。为此,要完善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认真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和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负责人谈话制度,建立和完善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并加大巡视工作的力度。其次要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监督。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出让、金融、物资采购、国有资产管理、人事组织等部门领域要实施重点监督。要以特别的素质要求,特别的管理规章,特别的监督措施来解决重点部门行业的干净干事问题。
六是抓住关键,实现权力制衡。通过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权力制衡,是完善监督的关键。监督权与被监督权是一对矛盾。两者只有相对平衡,才能互为制约,便于监督的实施。被监督权太大,必然导致权力“单边主义”,以致无法监督。当然如果监督权太大,也会使权力难以正常运作。但目前我国的基本情况仍然是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的“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权太弱。因此应当通过改革,实现权力的基本制衡。
七是健全监督法规,强化监督力度。目前的监督法规还存在两大明显缺陷:一是不健全,二是权威不高。要真正做到监督有法可依,被监督者违法必究,就要纳入法制轨道,才能增强监督的强制性和有效性。只有完善监督法规,才能确保监督的强制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当前首先要尽快制定综合性监督法规,以解决监督法规零星、分散和互不衔接的问题。其次要提高党内立法层次,以提高党内法规的权威,形成全党共识,保证法规的自觉执行。此外,还要注意把党内监督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相衔接,把党内监督法规适时转为国家的法律法规,即实现党和国家法规的一致性,增强党内法规的稳定性
《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对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第二篇: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多维思考
陈君生
【专题名称】中国共产党
【专 题 号】D2
【复印期号】2005年03期
【原文出处】《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5期第22~26页
【作者简介】陈君生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8)
【内容提要】 党内监督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关 键 词】党内监督/权力/制约机制
党内监督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而且事关党和国家的兴亡。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由此可见,党内监督在党的建设中极端重要。因此,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认识,看到党内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具有二重性,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党内监督,既是我们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权力二重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党的三代领导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1、加强党内监督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党内没有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循规蹈矩,不按党章办事,就会党内腐败,失去民心,最终丧失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此,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从严治党、振兴中华的先决条件,它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3年历史的执政党,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新世纪新形势,我们党面临三大严峻考验,即面临着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考验,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考验,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面临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单位是“一言堂”、“太上皇”,无所不为,不受监督,最终蜕化为人民的罪人,如成克杰、陈希同、王宝森、胡长青、张德元、宋焕威、林国悌、唐见奎等等。他们忘记了权力永远属于人民,模糊或颠倒了权力行使者与权力所有者的关系,以权谋私。他们忘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抛至脑后,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度重视党内监督。经验告诉我们,日趋严重的党内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因此,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使党员干部在自律和他律条件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加强党内监督是由权力的二重性所决定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范围内起控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与生俱来的二重性。权力的正确使用可以为人民谋利益,造福社会;但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则会为个人谋私利,损害人民。因此,能否正确对待权力,是领导干部坚持清正廉洁的基本
前提和重要保证,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但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单靠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制约,强化监督机制和措施。
4、加强党内监督是三代领导的谆谆告诫。纵观党的历史,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1927年成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到现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正是由于党的专业监督机关注重党内监督,严明了党的纪律,加强了党的建设,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党的形象,我们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尚未取得全国执政党地位的时候,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与著名民主人士蔡炎培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蔡炎培在看到延安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再比较国统区的腐败黑暗,深有感触地说:一代王朝、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在新生的时候,它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强大掌握权力后,则往往是党内腐败,直至灭亡,历史上诸多王朝,非莫如此。请问,中共如何走出历史的怪圈。毛泽东主席非常简明地回答:监督。当然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领导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并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2]“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1]长期以来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再次警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基于党在历史上的教训,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党的第三代领导江泽民同志更是重视党内监督。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是任何敌人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作为执政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党的自身建设,特别要加强党内监督。
二、目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但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认识不到位,治党不严,加上监督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监督指向失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等,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
1、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监督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不管党的问题严重存在,致使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领导干部对党内不正之风不闻不问、麻木不仁。有些领导干部不讲正气,“好人主义”盛行,因为是“熟人”、“名人”、“要人”、“亲人”、“有背景的人”,而放弃党性原则。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是“左”的一套,现在是经济社会,党员干部“发家之富”也是应该的,不予监督。
2、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监督执行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党内无制度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制度不配套、不系统。二是制度不科学,缺乏操作性。如有些制度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中比较困难。有些制度只有定性规定,没有定量规定,执行中弹性过大。有些制度只是实体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执行中的随意性太大。这些都不易监督。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督体制有缺陷。党内监督是党的十一大以后才陆续恢复的,1978年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回顾党的历史,我党第一次把监督机制引入党内是1927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但第二年党的六大就把党章中关于党的监督内容删掉了。党的七大、八大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到党的九大、十大关于党内监督的内容就被完全取消了。直到党的十五大,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从党的监督历史来看,我们党监督体系并不是基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设计产生的,而是基于事后汲取教训的“应急”、“消防”建构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党内监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
4、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指向失衡。我国是以上级党委为领导中心的权力辐射体制,上级是下级的全权领导者、管理者,同时,也是最具权威的全能监督者。实际中,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如党内党员对党的组织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等等很难到位。但作为一个民主的执政党,其党内监督应形成自上而下、平衡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立体网络。
5、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党内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同由党的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但监督机构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执行机构负责。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而同级党委却对同级纪委实施全面领导,从人事任免、人员编制、经费乃至一系列问题,都由同级党委统筹安排。因此,实际上纪委只是同级党委的执行部门。这种组织上的粘连关系和指导与领导强弱不等的运行方式,也决定了纪委很难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党委“一把手”实施真正的有效监督。同时,同级党委的主导作用,势必造成来自同级的干预,掣肘太多,事事请求汇报,严重影响执纪的公正性。虽然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但由于距离远,弹性大,监督功能趋于弱化,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上级对下级往往形同“虚监”。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内权力监督、相互制衡的制度。
1、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立党为公,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监督,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越要加强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真正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位置,发挥其积极作用。要通过全党的努力,把党内监督全方位地贯彻于党建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于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搞上去了,但如果党内监督不严、党风不正,自身腐败问题严重而又无力克服,最终必然败坏党风,丧失民心,亡党亡国。同时,加强党内监督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取胜于民。不加强党内监督,执政党的地位就可能丧失,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2、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增强责任感,自觉担任起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神圣职责。一是各级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把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党内监督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中,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掌握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的新办法、新措施。二是要完善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形成全党动手抓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格局。江泽民同志指出: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作用,把各种力量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使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对纪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纪委全面履行职责。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的监督机关,在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各级纪委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通过协助党委加强党内监督、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真正取信于民。
3、建立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为重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党内民主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如果党员对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都徒有虚名,谈何监督呢?因此,一个政党要实现真正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在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党内立法的形式,对党员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作更为具体的规定,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规定,并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专门机构,以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
二是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发展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最基本形式和制度。但目前党的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完善,尽管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因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制度,要合理划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党的工作会议和党的扩大会议的职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我们党在八大党章中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小平同志曾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一次会或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来制度所难以达到的。但因种种原因迄今未能实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在11个市、县、区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
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反映到党的领导体制上,就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只能实行严格的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作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执行机构,特别是党的各级常委会,在事实上成为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高度集权机关。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制度,真正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4、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执政党掌握着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要确保权力正向运行,而不是负向运行,必须实行监督和相互制衡,必须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即将党内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执行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行使,监督权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制衡,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制度、各种决策执行和日常工作制度、决策和执行监督制度、三套机构的工作人员互不兼职制度,等等。
二是要建立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实践证明,有权者常滥用权力,因此,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党内监督,要赋予行使监督权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拥有依法治党的更高权力,即中纪委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包括上至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下至普通党员都受监督,并拥有依法独立行使查处的权力。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纪委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方党委完全脱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要将审计、监察、反贪和渎职等职能和权力归为党的纪委,由党的纪委统一行使。
三是加强对监督者实行监督的机制。监督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同样也有可能滥用监督权。因此,必须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一方面,要赋予全体党员、党的代表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赋予全体人民、各个政党、人民团体、新闻媒体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再者,建立健全党的纪律监督工作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监督人员(主要领导)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和述职、全体党员和党的代表罢免监督人监督职务的制度和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2] 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380.^
第三篇:结合工作实际
结合工作实际,注重工作成效,党风廉政建设重在落实
年上半年,工委各部门,要紧紧围绕贯彻落实中纪委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的部署,按中纪委、监察部的要求,结合建设工作的实际,重点坚持三项工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处案件、纠正行业和部门不正之风)格局,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以及抓责任落实等方面开展工作,取得较好成绩。
中纪委七次全会和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召开后,建设部党组、机关党委、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监察局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传达这两个会议精神,并作出有关工作部署。建设部党组印发了《中共建设部党组关于2002年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意见》,中纪委驻建设部纪检组发出了《建设部关于2002年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责任分解的实施意见》,将干部廉洁自律、“收支两条线”等15项相关工作,进行责任分解到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的从政行为,建设部认真落实干部廉洁自律工作。目前,从有关事项的自查情况看,没有发现违规问题。上半年,建设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12项配套制度也得到较好地落实。
今年上半年,加大了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
首先,继续抓“收支两条线”管理,将所有预算外收入全部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建设部还印发了《建设部部属单位主要领导干部任期经济审计实施细则(试行)》,目前一些单位正在实施这项工作。
其次,深化减少行政审批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建设部在将已清理的271项审批事项上报国务院审批的同时,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教育,使他们加深对政府工作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认识,能秉着“合法、合理、效能、责任和监督”的原则去制定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努力做到“权利与义务”、“权利与责任”对等。7月2日,建设部党组传达了国务院行政审批会议的精神,并按国务院的要求和所定原则,对25项有异议的报批项目,又逐一进行了审议。
第三,迅速贯彻国务院有关批文,规范建筑市场和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一是先后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就规范有形建筑市场、住房公积金管理和房地产市场等工作,提出措施,进行部署。二是按照职能分离、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原则,继续开展有形建筑市场脱钩工作。上半年又有73个有形建筑市场完成脱钩工作,连同去年的147个,目前已有220个有形建筑市场完成脱钩工作。三是提出在工程建设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三个环节上推行《廉政责任书》制度,预防腐败。四是在住房公积金管理方面,提出了落实国务院有关要求的方案,并通过完善机构、充实人员等措施,加强工作。五是在房地产市场管理方面,针对六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33个整顿重点,并召开了电视电话会议,作出部署。2010
第四,审批工作向规范化迈进。在企业资质就位审查中,主管部门制定了严密的内部监控措施,建立了规范的运行机制,做到了条件、标准、程序、结果公开,提高了透明度,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自由裁量权。
今年上半年,建设系统讲行业文明,树行业新风的工作也在不断深化。
建设部以市政公用事业为重点,认真落实《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五年(2001—2005年)规划》的相关工作,突出作好职业道德建设,创建文明行业和典型教育等工作。建设部还印发了《建设部2002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落实国务院纠风工作会议要求。
与此同时,建设系统开展的“树行业新风,让人民满意”主题活动收到明显成效。建设部针对南京市开展“评议机关”活动中暴露出的问题,印发了《关于当前行业作风建设情况和开展“树行业新风,让人民满意”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认真分析问题,查找原因、制定措施,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质量。由于抓了落实责任制,办实事和进入社区服务,南京的市政公用局、房产局、规划局的情况有明显改观,群众的满意度提高了。各地情况也有好转。
6月28日,建设部部长办公会议讨论了《建设部“三下乡、五服务”建设文明村镇工作方案》,即工程建设的科技、规划、设计三下乡和为农民建房、修路、改水、改厨和改善人居环境服务。《方案》从重点、措施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了构想。
为搞好党风廉政建设,建设部还注意端正作风,加强内部建设。一是坚持学习制度。每当重大政治时事出现,建设部中心组、各单位都能够紧跟形势,结合工作、业务,及时安排学习。二是抓责任制度的落实。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不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12项配套制度的落实。三是在人事工作中,认真落实《建设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实施意见》,坚持干部人事任用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测评、集体研究、任前公示,以及公开招聘和考试录用的制度。
建设部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针对目前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要求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对建设部机关要严加管理,对在京单位、社团及其他单位也要加强管理。同时,要加强自律,自觉接受各方面的管理和监督。要认真落实好责任制,按照有关规定追究责任。
第四篇: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
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的需要。《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党的执政效率的历史性和必然性的产物。各级党的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一、目前党内监督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良好的监督氛围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动监督意识淡化。一些党员对党内监督的未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既漠不关心又缺乏信心而忽视监督或不愿监督。二是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领导工作与接受监督的关系,将上级的监督看作对自己不信任,将同级的监督看作跟自己过不去,将下级的监督看作是吹毛求疵。三是好人主义盛行。一些党员干部怕监督会出乱子,会得罪人,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甚至影响自己的前途,从而不敢监督。
2、监督渠道不畅,“监督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党内民主监督渠道不够通畅,有些党组织在民主生活中,流于形式,保持一团和气,党内批评难以开展,失去党内民主生活的应有之义;二是党员监督难到位,领导干部的政务活动公开化程度低,党员对他们的情况不甚了解,难以监督;三是监督措施不够健全,本位主义、特权思想作崇,对权力的监督约束不力,使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3、监督制度不刚,监督尺度难于把握。《党内监督条例》实施后,相应配套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一些监督制度和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处理办法也不明确,使监督机关难于把握尺度。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制度,纸上有,墙上有,嘴上有,但却缺乏实际落实,使制度成了装璜摆设和应付检查的东西。
4、监督权威不高,职能部门监督权力受制约。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各级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但日常工作以及个人切身利益都由同级党委决定,实际上只有同级党委对党内监督机构具有真正的领导权,上级纪委的领导事实上变成了工作指导。这就导致监督主体拥有的权力和权威不足以制约被监督者,监督机构依附于同级党委及其领导成员并受其意志的制约和左右,必然受到很大局限,从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1、强化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一是强化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监督意识。党内监督意识是搞好党内监督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是否坚强有力,关系到党内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内监督建立在自觉、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强党的性质教育、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提高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以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监督权利,勇于善于对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二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任何一级党组织,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和责任,也必须接受他人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存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种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都必然产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要主动将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把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热情欢迎,真诚接受各方监督,确保正确行使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三是强化监督地位人人平等的意识。监督被监督者没有从属关系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内称同志”就是对平等监督关系的最好解释。平等监督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监督,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监督意见,切实保护广大党员的监督权利,增强他们参与监督的主动性、自信心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2、完善党内监督的配套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建设,是有效实现党内监督的一个根本性环节,也是规范监督行为,健全约束机制,实现党内监督制度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工作。《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给党内监督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要实现高水准的有效的党内监督有赖于党内制度建设的加强,有赖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充实和完善。完善党的监督制度应包括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确定行为规范,以及建立使监督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建立与各地实际相符合的监督配套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制定若干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以形成比较完备、互相配套、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党内监督法规体系。包括加强对任用干部、重大决策程序的监督办法,领导干部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和个人生活重大事项报告的监督方式,保障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各级干部的批评权的实施办法,以及对领导干部实行定期的考廉机制,对领导干部职务行为过程进行监督对重大事项决策实行监督,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和实行监督组织和个人分离的制度等,以进一步制约、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
3、畅通党内监督的民主渠道。党内民主监督渠道是否畅通,是党内监督机制运作是否灵敏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党内监督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加强党委班子的自身监督。班子内部监督渠道的畅通,取决于党内权力的分解,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双重组织生活会的情况。要在班子成员中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相互监察和监督,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二是要突出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内监督条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一把手”进行有力的监督。必须严格执行党委班子成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领导干部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接受党支部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在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度和党员干部政务活动的透明度。“一把手”要树立只有“一票”的意识,集权而不专权,防止产生“一
第五篇: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一、当前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从整体上看,党内监督仍有薄弱环节,与形势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尤其在监督实践上存在着监督制约不力、监督渠道不畅、监督制度不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监督制约不力。一是上级监督虚化。一些地方和部门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受时空限制,致使上级监督组织对监督组织行使权力的情况不能及时掌握,因而很难对其实施有效监督。二是同级监督弱化。同级之间怕相互监督伤了和气,影响工作。表现在同级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很难组织实施,实际上同级监督是形同虚设。三是下级监督软化。由于上级负责人往往掌握着相当大的用人权,下级监督怕会影响自己的仕途,因而不敢监督,尤其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显得苍白无力。
(二)监督渠道不畅。一是干部群众实行知情监督的渠道不畅。比如一些地方和部门办事公开透明度不高,权力运作,重大事项决策,干部选拔等工作公开性不强、公开范围不广,群众在行使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方面受到人为限制。二是干部群众反映真实情况的渠道不畅。目前仍然缺少一种能让干部群众畅所欲言的情况反映机制,信息失真、信息滞后、信息匮乏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导致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的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等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掌握,造成监督上的被动和不力。三是干部
群众实行民主监督的渠道不畅。如实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由于评议方法、评议机制不健全以及评议结果没有很好地与领导干部的任免奖惩挂钩,民主监督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三)监督体制不顺。一是纪委同级监督难实施。在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下,地方各级纪委实际上主要对同级党委负责,形同党委的一个工作部门,很难大胆地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同时,地方各级纪委在人事任免、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福利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上,完全依赖于同级党委、政府,甚至纪检干部与党政主要领导之间还存在着一些政治、经济、人身依附关系。这种现实状况,使地方各级纪委难以独立地行使职权,说白了就是不敢监督,也监督不了。二是垂直管理部门难监督。由于垂直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任免权在上级主管部门,地方党委政府和其他一些监督机构,对出现问题的人或单位,无法采取一些行政处理或组织处理的手段,致使监督的着力点悬空,特别是金融保险等部门地方无党内监督权,从而出现“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怪现象。三是机关部门监督主体缺乏独立性。由于市县机关部门派驻纪检组织垂直管理没到位,一些机关部门的监督主体在地位和职能上缺乏应有的独立性、权威性,存在监督不力和不监督失职,真监督又无能为力的状况。
二、实现党内有效监督的对策及措施
(一)突出监督重点,强化监督的综合效果。
一是突出重点对象。《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明确
指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分权,强化内部制约,变“集权”为“民主决策”,规范权力运作,杜绝少数人大包大揽、个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通过建立评议评估机制和有效落实廉政报告、廉政谈话、述职述廉、经济责任审计、廉政巡视等制度,形成对领导干部用权行为的有效批评与监督,督促领导干部严以律已、廉洁用权。
二是突出重点部位。在监督部位上,要紧紧抓住易于滋生腐败的重点环节和部位,突出强化对掌握人权、财权、物权的政府管理部门,以及耗费国有资产数额大的部位的监督,适当削减这些部门的权力,实行公开透明,管办分离的运作模式。定期对这些部门进行岗位轮换,加强岗位内部的制约机制建设,强化业务和分工的制约,制定必要的权力运行程序,形成互相制约的权力格局。
三是突出重点领域。对于不能实现由市场配臵或市场竞争不充分、垄断性强等容易发生腐败问题的领域,诸如工商税务、土地批租、政府采购、水利城建、规划管理等重点领域,应当积极探索,寻求规律,加强督查,完善制度,防止因垄断引发权力滥用问题。
四是突出重点事项。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心、群众关注、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事项,如政府投资项目的立项和建设、大额度资金的管理使用等,设立专门监督机构,抓住关键环节,明确监督内容,确保对重点事项的监督不留空白点。
(二)健全监督制度,构建监督的长效机制。在坚持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基础上,着手建立和完善一些具体的监督制度。
1、完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一是在推荐提名上,推行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初始提名和推荐责任制,对领导干部在用人方面失察失误的,要进行责任追究。二是在考察名额上,根据领导班子换届、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个别提拔任用等不同情况,经民主推荐,适当扩大差额考察比例。三是在考察程序上,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考察预告制,改“暗箱操作”为公示于众,将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在任前公示,如有不良反映,经查实后不予任用。
2、健全集体议事制度。严格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凡属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不准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严格规范决策程序,严格决策约束纪律,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和决策失误辞职制。
3、坚持重要情况通报和报告制度。凡是党内方针政策的形成、党内基本制度的制定,凡属党内重大决策、重大问题和重要干部任免,都要以通报、公示、公报、新闻发布会和座谈会等适当形式向党员干部公开,方便党员干部的监督。领导干部还应向党组织如实报告重大事项,自觉接受党组织监督。
4、完善述职述廉制度。进一步规范述职述廉的内容,每年根据上级、同级纪委廉洁自律的要求,结合群众反映的疑点问题、关心的焦点问题,确定具体的述职述廉内容。
进一步丰富述职述廉形式,扩大参与测评的人员范围,以请群众或有关方面的代表对领导干部现场提问、质询的方法,要求领导干部现场解答、对话和说明,让干部说得清楚,让群众听得明白。同时要加强述职述廉的成果运用。
5、逐步试行询问制度。吸收借鉴质询工作起步较早、成效较好省市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以科学归纳和总结,探索询问、质询的条件和程序,形成询问和质询提出、确立、处理、反馈等一整套工作机制。
(三)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的整体合力。
1、发挥纪委组织协调作用。当前,应抓紧制定纪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的具体规定,从监督对象、监督范围等方面界定纪检监察机关与有关部门的职能分工,明确纪委的组织协调责任,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作用,凸现监督的整体效应。建立部门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多渠道、多方位了解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形成协调和监督合力。
2、发挥群众监督的作用。在检察、审计、信访、新闻媒体等单位设立廉政预警联系站,多渠道、全方位地收集廉政预警信息。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研究,通过廉情分析和廉情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腐败问题。
3、发挥其他监督主体的作用。建立与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相适应的党内外监督工作机制,落实各个监督主体的责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人民团体、新闻舆论、审计、财经等部门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实现党内监督和其他监督 的有机结合,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处于多层次、多角度、网络型的党内外监督之中。
(四)完善监督体制,提高监督的内在权威。
1、积极开展巡视工作。应成立巡视机构,有关部门要尽快搞好组建工作,明确巡视任务,制定巡视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巡视工作,并重视巡视结果的运用,作为奖惩考核班子的重要依据,使巡视工作成为更有效、更具权威的党内监督手段。
2、加强上级纪检监察机关对下级纪检监察机关的领导。完善现行的反腐败领导体制,探索建立以上级纪检监察机关领导为主、同级党委领导为辅的体制,保证纪检监察机关相对独立地实施监督检查工作。
3、扩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职权。要进一步扩大职权范围,改变纪委对下级党政机关和直属机关党政“一把手”立案权不充分、对同级党委班子成员难以使用初核权的现状,真正赋予纪检监察机关对违纪案件独立的立案权、检查权和处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