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加强党内监督,是源头治腐的根本性措施,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并积极探索破解问题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的含义、作用和发展党内监督,就是指党对自身组织与党员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惩防体系中,加强监督制约,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的分配格局呈现多样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国际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使我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各种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任务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内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目前,党的外部监督如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虽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监督是惩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再加上在执行中往往还夹杂着浓厚的人治色彩,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怕会上通报,只怕公开见报”,但因新闻媒体往往受制于行政权力,当地的新闻媒体很难有效揭露当地有腐败行为的领导。群众监督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揭露的,但由于群众对党政部门的权力运作很少知情,其监督往往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唯有党内监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其基础、核心作用是其它监督不可替代和不可比拟的。从党内监督的发展来看,现阶段我国党内监督总体呈现出“制度越来越完善,氛围越来越浓厚,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总是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了通过制度建设而不是依靠政治运动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一是以党内监督为特征的党纪党规不断完善。出台了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权力保障条例》等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二是党内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上下学习热潮不断,对党内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监督,在全党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内监督氛围。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责任制体系在各个阶层已基本得到建立,作用越来越明显。四是党内廉政教育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三讲”、“双思”、“三个代表学教”、“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廉政电教制度不断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浓。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接收监督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监督就是与领导过不去,将群众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把同事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把机制的监督视为履行领导职权的“羁绊”;有的思想过虑多,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致使好人主义、庸俗作风盛行;有的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不愿监督;也有的监督主体对党内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缺乏研究,造成忽视监督、不善于监督,甚至是不敢监督。
(二)是监督刚性不强。在监督制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系统、不严格的“三不现象”:即习惯于照抄上级原则性规定,未能结合本地的实际开展工作,操作性不强;制度间的衔接性不够,界限不清,对违反之后如何追究不明确,规定难以落实;有些还存在着有始无终,有规定不遵守,有布置不检查的现象,制度缺乏刚性,直接影响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监督对象不明。长期以来,监督的主体和对象存在泛化现象,即所谓“党内人人都是监督者,又都是被监督者”,在监督对象上存在盲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一直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
(四)是监督体制不顺。上对下的监督有权威,但因地域差异,监督不易到位;同级监督比较便利,却因处于被领导地位,缺乏监督权威,
第二篇: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是源头治腐的根本性措施,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并积极探索破解问题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的含义、作用和发展
党内监督,就是指党对自身组织与党员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惩防体系中,加强监督制约,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的分配格局呈现多样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国际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使我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各种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任务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内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目前,党的外部监督如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虽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监督是惩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再加上在执行中往往还夹杂着浓厚的人治色彩,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怕会上通报,只怕公开见报”,但因新闻媒体往往受制于行政权力,当地的新闻媒体很难有效揭露当地有腐败行为的领导。群众监督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揭露的,但由于群众对党政部门的权力运作很少知情,其监督往往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唯有党内监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其基础、核心作用是其它监督不可替代和不可比拟的。从党内监督的发展来看,现阶段我国党内监督总体呈现出“制度越来越完善,氛围越来越浓厚,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总是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了通过制度建设而不是依靠政治运动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一是以党内监督为特征的党纪党规不断完善。出台了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权力保障条例》等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二是党内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上下学习热潮不断,对党内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监督,在全党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内监督氛围。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责任制体系在各个阶层已基本得到建立,作用越来越明显。四是党内廉政教育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三讲”、“双思”、“三个代表学教”、“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廉政电教制度不断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浓。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接收监督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监督就是与领导过不去,将群众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把同事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把机制的监督视为履行领导职权的“羁绊”;有的思想过虑多,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致使好人主义、庸俗作风盛行;有的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不愿监督;也有的监督主体对党内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缺乏研究,造成忽视监督、不善于监督,甚至是不敢监督。
(二)是监督刚性不强。在监督制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系统、不严格的“三不现象”:即习惯于照抄上级原则性规定,未能结合
第三篇: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是源头治腐的根本性措施,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并积极探索破解问题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的含义、作用和发展
党内监督,就是指党对自身组织与党员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
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惩防体系中,加强监督制约,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的分配格局呈现多样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国际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使我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各种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告诉。
层已基本得到建立,作用越来越明显。四是党内廉政教育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三讲”、“双思”、“三个代表学教”、“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廉政电教制度不断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浓。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接收监督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监督就是与领导过不去,将群众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把同事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把机制的监督视为履行领导职权的“羁绊”;有的思想过虑多,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致使好人主义、庸俗作风盛行;有的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不愿监督;也有的监督主体对党内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缺乏研究,造成忽视监督、不善于监督,甚至是不敢监督。
(二)是监督刚性不强。在监督制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系统、不严格的“三不现象”:即习惯于照抄上级原则性规定,未能结合本地的实际开展工作,操作性不强;制度间的衔接性不够,界限不清,对违反之后如何追究不明确,规定难以落实;有些还存在着有始无终,有规定不遵守,有布置不检查的现象,制度缺乏刚性,直接影响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监督对象不明。长期以来,监督的主体和对象存在泛化现象,即所谓“党内人人都是监督者,又都是被监督者”,在监督对象上存在盲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一直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
(四)是监督体制不顺。上对下的监督有权威,但因地域差异,监督不易到位;同级监督比较便利,却因处于被领导地位,缺乏监督权威,监督难以到位,往往存在“弱监”或“虚监”。还有些执掌实权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监督优势要素分离,存在块块“看得见、管不着”,条条“管得着、看不见”的“两难”局面。
(五)是监督力度不够。党内监督的责任体系还不健全,对监督工作的检查考核没有切实可行的标准;监督力量、监督渠道虽然比较多,但缺乏组织协调,形不成合力。有的单位管理不严,对监督规定贯彻不力,有了问题轻描淡写,甚至有案不报,压案不查,处理偏宽偏软;有的领导奉行“实用主义”,讲究“多栽花,少种刺”,不愿监督别人,也不愿被别人监督,“听到批评没好气、自我批评没底气、批评别人没锐气”;也有的监督主体怕伤“和气”、丢“人缘”、遭冷落、离群索居,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思想上患得患失,影响了对客体的监督力度。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围绕党的建设的整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坚持监督与教育、制度相辅相成,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形成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机制,推动党内监督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廉政教育,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监督必须树立正确的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要大力加强权力观教育,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真正明白,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受到人民的监督。要经常性的开展反腐倡廉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行使监督权利的意识。
(二)加强制度创新,努力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制度创新是强化监督的保证,要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党内监督的规范化、科学化。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贯彻执行,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使条例的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要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实践,积极探索党内监督的新途径、新办法,及时总结干部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或者充实已有的制度规定,或者上升为制度、规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推进,及时研究解决党内监督制度在贯彻实施中的问题,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
(三)加强民主建设,积极构建立体监督网络。民主是腐败的天敌,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
第四篇: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加强党内监督,是源头治腐的根本性措施,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并积极探索破解问题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的含义、作用和发展党内监督,就是指党对自身组织与党员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惩防体系中,加强监督制约,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的分配格局呈现多样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国际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使我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各种层出不穷的~案件告诉我们,当前滋生~的土壤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任务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内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目前,党的外部监督如法律监督、~监督、群众监督等等,虽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监督是惩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再加上在执行中往往还夹杂着浓厚的人治色彩,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怕会上通报,只怕公开见报”,但因新闻媒体往往受制于行政权力,当地的新闻媒体很难有效揭露当地有~行为的领导。群众监督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揭露的,但由于群众对党政部门的权力运作很少知情,其监督往往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唯有党内监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其基础、核心作用是其它监督不可替代和不可比拟的。从党内监督的发展来看,现阶段我国党内监督总体呈现出“制度越来越完善,氛围越来越浓厚,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总是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了通过制度建设而不是依靠政治运动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一是以党内监督为特征的党纪党规不断完善。出台了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权力保障条例》等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二是党内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上下学习热潮不断,对党内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监督,在全党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内监督氛围。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责任制体系在各个阶层已基本得到建立,作用越来越明显。四是党内廉政教育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三讲”、“双思”、“三个代表学教”、“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廉政电教制度不断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浓。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接收监督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监督就是与领导过不去,将群众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把同事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把机制的监督视为履行领导职权的“羁绊”;有的思想过虑多,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致使好人主义、庸俗作风盛行;有的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不愿监督;也有的监督主体对党内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缺乏研究,造成忽视监督、不善于监督,甚至是不敢监督。
(二)是监督刚性不强。在监督制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系统、不严格的“三不现象”:即习惯于照抄上级原则性规定,未能结合本地的实际开展工作,操作性不强;制度间的衔接性不够,界限不清,对违反之后如何追究不明确,规定难以落实;有些还存在着有始无终,有规定不遵守,有布置不检查的现象,制度缺乏刚性,直接影响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监督对象不明。长期以来,监督的主体和对象存在泛化现象,即所谓“党内人人都是监督者,又都是被监督者”,在监督对象上存在盲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一直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
(四)是监督体制不顺。上对下的监督有权威,但因地域差异,监督不易到位;同级监督比较便利,却因处于被领导地位,缺乏监督权威,监督难以到位,往往存在“弱监”或“虚监”。还有些执掌实权的部门实行垂直管理,监督优势要素分离,存在块块“看得见、管不着”,条条“管得着、看不见”的“两难”局面。
(五)是监督力度不够。党内监督的责任体系还不健全,对监督工作的检查考核没有切实可行的标准;监督力量、监督渠道虽然比较多,但缺乏组织协调,形不成合力。有的单位管理不严,对监督规定贯彻不力,有了问题轻描淡写,甚至有案不报,压案不查,处理偏宽偏软;有的领导奉行“实用主义”,讲究“多栽花,少种刺”,不愿监督别人,也不愿被别人监督,“听到批评没好气、自我批评没底气、批评别人没锐气”;也有的监督主体怕伤“和气”、丢“人缘”、遭冷落、离群索居,成为“不受欢迎的人”,思想上患得患失,影响了对客体的监督力度。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当前世情、国情、党情出发,围绕党的建设的整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创造性的开展工作。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坚持监督与教育、制度相辅相成,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形成权力正确行使的有效机制,推动党内监督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一)加强廉政教育,不断强化党内监督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加强监督必须树立正确的监督和被监督的意识。要大力加强权力观教育,使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真正明白,权力是人民给的,必须受到人民的监督。要经常性的开展反腐倡廉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党员干部接受监督和行使监督权利的意识。
(二)加强制度创新,努力形成长效监督机制。制度创新是强化监督的保证,要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党内监督的规范化、科学化。要围绕《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贯彻执行,从本地实际出发,制定具体的配套制度和措施,使条例的各项制度、规定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作用。要结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实践,积极探索党内监督的新途径、新办法,及时总结干部群众创造的新经验,或者充实已有的制度规定,或者上升为制度、规范。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的推进,及时研究解决党内监督制度在贯彻实施中的问题,使党内监督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
(三)加强民主建设,积极构建立体监督网络。民主是~的天敌,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把民主政治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大力推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让人民群众充分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二是要大力推进民主政治的制度化、法制化进程,使民主监督程序化、规范化、经常化。三是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监督作用,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权力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监督结合起来,形成责权明确、联系紧密、配合有力、信息共享的监督体系。四是引入“阳光工程”,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通过文字公告、新闻媒体、政务网络等形式,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变公共权力封闭运作为公开运行。五是建立和完善民主保障机制,切实保障法律赋予公民的批评、控告权和新闻~监督权,对侵犯监督合法权益的要严肃查处。
(四)加强主体职能,全面落实现有监督制度。要充分发挥现有体制下党内监督职能机构的监督主体职能,将过去行之有效的各种监督方式运用好、落实好。组织、宣传、纪检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要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履行好各项监督职责。一要发挥查处职能。以查案促进监督,要深入到各个市场经济新领域、~现象易发多发部位和环节,及时发现和查处严重违法违纪案件,要加大查处力度,提高~成本,让~者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心理上追悔莫及。对查处的问题不能随便以“情况特殊”而给予“变通”,要体现监督的严肃性。二要严肃考核职能。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从党政“一把手”抓起,一级抓一级,一直抓到支部,抓到党员,消除监督管理的空白和盲点,要把搞好廉政述职作为监督各级领导班子的一项有力措施切实执行好。三要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对廉洁自律民主生活会,纪委要尽可能派员参加,督促其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领导干部之间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四是要加强预警职能。要抓苗头、抓重点,强化事前、事后的监督。要经常分析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善于抓住党员干部班子换届、机构改革、逢年过节、购房装修、生病住院、红白喜事、工程招标、工作变动、出国考察等重要环节,早敲警钟,防患於未来。要加强对钱、权、物三个重点领域的监督,要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财政管理制度、投资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四项改革”,针对容易发生问题的关键环节,制定相应对策,使权力行使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严格规范,受到监督,真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第五篇: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
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保持党的纯洁性和战斗力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的需要。《党内监督条例》是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的重要成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深化党的执政效率的历史性和必然性的产物。各级党的组织、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
一、目前党内监督还存在的几个问题
1、监督意识不强,良好的监督氛围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动监督意识淡化。一些党员对党内监督的未能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既漠不关心又缺乏信心而忽视监督或不愿监督。二是接受监督意识不强。有的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处理领导工作与接受监督的关系,将上级的监督看作对自己不信任,将同级的监督看作跟自己过不去,将下级的监督看作是吹毛求疵。三是好人主义盛行。一些党员干部怕监督会出乱子,会得罪人,影响团结,影响工作,甚至影响自己的前途,从而不敢监督。
2、监督渠道不畅,“监督难”的问题仍然存在。一是党内民主监督渠道不够通畅,有些党组织在民主生活中,流于形式,保持一团和气,党内批评难以开展,失去党内民主生活的应有之义;二是党员监督难到位,领导干部的政务活动公开化程度低,党员对他们的情况不甚了解,难以监督;三是监督措施不够健全,本位主义、特权思想作崇,对权力的监督约束不力,使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
3、监督制度不刚,监督尺度难于把握。《党内监督条例》实施后,相应配套的具体制度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一些监督制度和规定比较原则、抽象,处理办法也不明确,使监督机关难于把握尺度。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监督制度,纸上有,墙上有,嘴上有,但却缺乏实际落实,使制度成了装璜摆设和应付检查的东西。
4、监督权威不高,职能部门监督权力受制约。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构的各级纪委,受同级党委和上级纪委双重领导,但日常工作以及个人切身利益都由同级党委决定,实际上只有同级党委对党内监督机构具有真正的领导权,上级纪委的领导事实上变成了工作指导。这就导致监督主体拥有的权力和权威不足以制约被监督者,监督机构依附于同级党委及其领导成员并受其意志的制约和左右,必然受到很大局限,从而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党内监督的几点思考
1、强化党员干部的监督意识。一是强化广大党员主动参与监督意识。党内监督意识是搞好党内监督工作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它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党内监督是否坚强有力,关系到党内监督机制是否健全完善。党的性质决定了党内监督建立在自觉、主动的基础之上。因此,要加强党的性质教育、党员权利和义务教育,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性,提高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思想,以对党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监督权利,勇于善于对上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进行监督。二是强化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接受监督意识。任何一级党组织,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既有监督他人的权利和责任,也必须接受他人的监督,党内不允许有不接受监督的特殊党员存在。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到任何一种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监督和制约,都必然产生~,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的危害。要主动将自己置于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监督之下,把监督看作是对自己的关心、爱护和帮助,热情欢迎,真诚接受各方监督,确保正确行使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权力。三是强化监督地位人人平等的意识。监督被监督者没有从属关系或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内称同志”就是对平等监督关系的最好解释。平等监督的关键在于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克服特权思想,自觉接受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的监督,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监督意见,切实保护广大党员的监督权利,增强他们参与监督的主动性、自信心和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监督环境。
2、完善党内监督的配套制度。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建设,是有效实现党内监督的一个根本性环节,也是规范监督行为,健全约束机制,实现党内监督制度化、法制化的基础性工作。《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给党内监督提供了一个法律依据。要实现高水准的有效的党内监督有赖于党内制度建设的加强,有赖于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充实和完善。完善党的监督制度应包括建立健全各项监督制度、确定行为规范,以及建立使监督制度得以实施的保障机制等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围绕贯彻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建立与各地实际相符合的监督配套制度,逐步实现党内监督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制定若干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以形成比较完备、互相配套、互相制约、互相联系的党内监督法规体系。包括加强对任用干部、重大决策程序的监督办法,领导干部个人财产收入申报和个人生活重大事项报告的监督方式,保障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各级干部的批评权的实施办法,以及对领导干部实行定期的考廉机制,对领导干部职务行为过程进行监督对重大事项决策实行监督,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和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实行干部离任审计和实行监督组织和个人分离的制度等,以进一步制约、规范领导干部的言行。
3、畅通党内监督的民主渠道。党内民主监督渠道是否畅通,是党内监督机制运作是否灵敏的重要标志,是保证党内监督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一是要加强党委班子的自身监督。班子内部监督渠道的畅通,取决于党内权力的分解,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和落实双重组织生活会的情况。要在班子成员中通过民主生活会等正常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实行相互监察和监督,形成自我监督约束机制。二是要突出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党内监督条例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一把手”进行有力的监督。必须严格执行党委班子成员参加双重组织生活制度,领导干部应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接受党支部和党员群众的监督。在完善各项监督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领导机关活动的开放度和党员干部政务活动的透明度。“一把手”要树立只有“一票”的意识,集权而不专权,防止产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