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理论思考
对当前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理论思考
——基于政治发展视野下的理性分析
内容提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切入点。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探索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多种实现形式”。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既是党内民主的“试验田”,又是基层民主的“助推器”。从直选村党支部书记到直选乡镇党委书记,中国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正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发展浪潮。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肋。本文拟从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问题、原因和对策予以分析。
关键词:农村基层 党内民主 民主政治最好的神农百草膏
当前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凸显。村级直选对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者的权力合法性提出了挑战;村两委关系失衡对基层民主权力边界提出了挑战;民主实践创新对基层党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背后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意识相对滞后,农村基层权力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供给缺失,传统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型政治文化冲突。发展基层党内民主必须要以公推直选为重点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以党代表任期制为重点的党代表大会制度,以党务公开为重点的基层党内参与制度,以群众评价为重点的社会监督制度,形成发展基层党内民主的合力。
一、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村级直选对基层党组织的权力合法性提出挑战。直接选举较之间接选举更为民主和公正。村级直选以其固有的民主性和自治性而成为村民自治的真实写照。村级直选对村党组织产生的直接影响是,村庄治理中的“一把手”村党支部书记以及支部成员的权力合法性受到了挑战。村级直选的内在价值在于用现代民主政治的理念赋予基层自治组织和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合法性。由此而产生的问题是,同级党组织的权力和权威究竟从何而来,这是基层党内民主不能回避的现实挑战。在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的推动下,为了扩大村级党组织及其领导者的民意基础,增强其合法性,巩固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地位,一些地方一直在探索改进党组织的选举方式和领导人的产生方式,“两票制”、两推一选、公推直选、“二票制”等新的选举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乡镇党员大会、代表大会常任制、民主测评等如火如茶地开始实行。
(二)两委关系失衡对基层民主权力边界提出挑战。权力运行与权力来源关系密切。在运行的向度和方式上,权力总是指向自身赖以产生的源头。权力来源一般经由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渠道。村一级的农村基层存在两个权力主体: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其权力来源于上述两个不同的渠道。从根本上说,这两个权力结构的存在都是为了更好地代表和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作为一个自上而下渠道产生的农村权力结构的村党组织,很容易与借“草根民主”而形成的自下而上的权力结构一村委会之间产生矛后和碰撞,由此产生的两个权力主体在村务决策和村务管理上互不相让、互不配合的现象,这已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由于现有法律制度未能明确划分村党支部领导权和村委会村民自治权的职权范围,“两委”班子就会出现对己有利的事情争着干,无利的事情相互推。从根本上说,两委矛后源于因利益关系调整而带来的权力边界模糊以及用以调节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
(三)民主实践对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出挑战。民主并不限于选举,治理也是民主的另一种基本形式。农村基层党的民主治理理念和能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所发生的影响。在民主治理理念上,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把实行和扩大党内民主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在领导方式上,它要求基层党组织不仅要改变过去那种一元化的思维模式和领导方式,还要不断创造出基层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主形式;在工作作风上,真正掌握民主化治理和科学化管理的方式方法,自觉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而使基层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持续得到增强。
二、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问题的深层原因
(一)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意识相对滞后。由于中国社会传统政治文化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官本位”、“官文化”、“清官情结”、“裙带关系”等深层积淀,人格化权力结构以各种不同形式渗透于当代中国政治体系的各个层次和角落。1980年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指出:“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就是在加强党的一元化领导的口号下,不适当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权力集中于党委,党委的权力又往往集中于书记,特别是集中于第一书记,什么事都要第一书记挂帅、拍板。党的一元化领导,往往因此而变成了个人领导。”①在党的权力关系和权力结构中,由于事实上的一把手政治的存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因而人格化权力结构有着深层的社会文化积淀和社会心理依托。以群体和社会为本位,以家庭为中心。在人际关系中,则表现出浓厚的伦理义气,并由小及大,由近及远,由亲及疏,最后延展为关系网络。
(二)农村基层权力关系存在结构性矛盾。乡政管理与村民自治的二元并存,是8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变化的重要特点。由此,在管理体制中就出现了两种相对独立的权力:即党领导下的乡政府行政管理权力“乡政”和蕴含于农村最基础社区中的村民自治权力“村治”。“随着农村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村民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政权体系未能进行适应性变革,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关系趋于紧张化。”②
一是纵向上的乡村权力分割与冲突。乡镇是国家权力在农村的基础和末梢。现行的县乡体制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其主要特征就是将各种经济发展任务和财税利润指标从县级分解到乡镇,把国家权力触角覆盖到乡村每个角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国家权力开始出现部门化、地方化和分利化。这时,作为国家权力末梢和基础的“乡政”权力,是继续扩展上级行政权力在农村的基础,还是防止国家进入并扩大自己的权力?“乡政”权力与“村治”权力的博弈,凸显了二者之间关系的张力与困境,并成为基层民主发展的障碍。
二是横向上的“乡政”权力结构矛盾。“乡政”权力运行主要由乡镇党委、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构成。“乡政”权力是一个以乡镇党委为核心,以乡镇党委书记为“一把手”的权力结构。从横向权力结构的角度看,当乡长由全体村民直选产生以后,几乎打破了“乡政”固有的权力格局,加剧了乡政权力的矛后和冲突。由于在现行体制下,乡镇党委处于领导核心地位,几乎垄断了所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乡镇政府实际上是乡镇党委的执行机关,只拥有执行权力,而这种执行权力还经常受到党委的干预。
(三)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供给存在缺失。
一是从法律制度供给上来看,目前国家还没有一部统一的党内选举法,除宪法中的原则性规定外,有关选举制度的规定还分散在不同的单项法律或规章之中,甚至同一种选举却由多个效力不同的法律法规来规定。迄今为止最具活力的党内民主实践主要体现在农村基层党内选举领域,公推直选、两推一选、二票制、公推公选等如火如茶。但作为党内最高法规的《党章》和党内重要规章的《中国共产党基层选举工作暂行条例》,对于以直选为主要特征的基层党内选举,却不能提供直接有效的指导和解释。
二是从权利义务供给来看,直选党代表、实行党代表任期制、探索党代表开会和闭会期间的行权途径等,成为这项改革的重点内容。总体上说,现有的改革成果有利于基层党内民主的延伸和拓展。随着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的进一步探索,党代表越来越成为一个发挥着独特作用和功能的群体。由此就会产生一些新的制度需求,以对党代表群体的结构、比例以及权利、义务等进行规范。
三是从村支两委关系的供给来看,村支“两委”关系紧张是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绕不开、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两委”的合法性来源、性质、基本职责、工作依据与方式都存在不同的权力主体,这决定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冲突。在农村普遍实行村民自治尤其是直选村委会主任以后,党支部的权力合法性受到挑战。公推直选的制度实践,将直选机制直接注入到基层党内,从而增加了村支部以及支部书记的合法性。但支部书记主导的村级权力结构,势必对村民自治本身的自治功能施加影响。乡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的关系,从法律上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被异化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在这种双重压力下,村民自治功能存在着弱化的可能性,背离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初衷。
(四)传统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型政治文化冲突。以村民自治为标志的农村基层民主的启动,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自主性,广大农民接受了广泛的民主训练,民主意识、民主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但传统型政治文化与民主型政治文化仍然存在以下冲突:
一是封闭思维与开放思维的冲突。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控制紧密型的社会。在这种社会形态里,农村体制内的社会政治组织和制度长期保持不变,由此就形成了农村社会内向性和封闭性的特点。直到今天,历史遗留因素还保持着强大的路径依赖惯性。在过去封闭化和神秘化的管理模式下,人们容易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运行产生神秘感和不信任感,容易导致非制度化和非理性化的政治参与。我们党提出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就是要倡导一种开放式思维,进一步增强党务工作透明度,提升党在基层的社会影响力。
二是权利本位与义务本位的冲突。建立在小农经济形态之上的传统政治文化本质上是一种臣民文化,从而形成了民众的自目依附性人格。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现实来看,“组织本位”或“领导本位”的思维和路径一度主导着党内民主的进程。这种思维模式在一些地方还处于主导地位。比如,少数领导干部把发展民主当作一项政治任务布置下去,然后居高临下的指导、检查、评价,其结果是忽视了党员主体性,挫伤了党员群众的民主热情,很难说这样的民主实践能够持久下去和卓见成效。
三、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确保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走样。
一是渐进性原则。在发展理念上,既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激进思维,又要防止“政治作秀”,以避免基层民主实践陷入“锁定”状态;在实践探索上,应该坚持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避免片面追求民主政治的“轰动效应”,又要避免大跃进式民主的出现,以免伤害基层党员群众的民主热情;在制度设计上,必须充分考虑民主的向上性和扩散性效应,既要避免“因噎废食”,又要避免“好大喜功”。
二是协调性原则。即要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总要求相协调。在村一级要处理好两委以及两委负责人的关系,使之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在乡镇一级要通过扩大民主处理好乡镇党委与政府、党委与人大、人大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协调。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给政治体系提出新的要求,甚至是施加新的压力。
三是互动性原则。即在横向结构上,促进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互动。村民自治中的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理念和原则,完全可以设计到村级党内民主实践中;在纵向结构上,促进基层民主与高层民主的互动。基层群众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是民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础。基层民主发展的有益成果应在高层民主中得到体现;在主导力量上,促进组织与个人的互动。基层党组织行政化的倾向还在不断地强化,导致党员对组织的服从直接转化为组织对党员的绝对权力,对党员的管理教育逐渐失效。
(二)明晰党内民主的基本思路,确保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模糊。
一是坚持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相结合,更加重视直接民主。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接性、创造性,同时它还具有规模小、成本低、风险小、不易造成动荡等特点和优势。目前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应该更加重视探索直接民主的实现形式。比如,大力支持和引导基层直接选举创新。尽管直接选举本身不是直接民主,但它更接近于直接民主,更有助于增强领导群体和领导者基于“公意”的权力合法性。又比如,实行乡镇党员大会制度。党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更有利于发挥党内民主的自身功能及其对人民民主的示范效应。
二是坚持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相结合,更加重视程序民主。实质民主论倡导宪政原则,把其视为实现个人权利的根本途径。程序民主论则主张民主是一种过程或一种程序,个人的自由、平等的权利只有在这种过程或程序中才能实现。③正如哈贝马斯所说:民主就象一个旋转的陀螺,重要的是旋转的过程。法治的观念就是使法律的应用机制这个陀螺旋转起来。离开了这个旋转过程,民主政治这个陀螺就会倒下。没有程序的党内民主是缺少制度保证的空中楼阁。只有在程序规则的基础上,党内民主的实体性规范才能得到落实。
三是坚持选举民主与治理民主相结合,更加重视选举民主。在当前,农村基层党内民主的重点应该放在选举民主上,同时推进治理民主。这里主要有三层内涵:从逻辑上看,选举是治理的前提。没有选举,就无所谓治理;没有选举的治理,很容易导致人治。从实践上看,在村一级,直接选举村委会已经成为农村基层民主的常态,而公推直选村级党组织在一些地方还没有推行,这与党内民主的示范效应还有一定的距离。重视选举民主,有助于改进这种状况,并促进党内民主与社会民主的互动。从经验上看,选举民主有利于进一步理顺党内授权关系,强化基层党委班子和领导成员特别是一把手与党员之间的权力关系,更加牢固的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三)把握党内民主的发展取向,确保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泛滥。
一是和谐发展。即协调利益、化解矛盾和维护权利。改革开放给农村基层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农村社会发生了利益分化。这种利益分化正在不断侵蚀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共同文化基础,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协调,从而阻碍农村社会现代化的顺利推进。比如,村民与基层政府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会弱化村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与合作愿望,另一方面又会降低政府在农村社会的号召力和整合力。再如,不同利益群体的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矛盾,一使得原本分散的农村社会更加难以整合。同样,大批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自主创业能人影响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改善,也冲击着农村基层党组织赖以发展的社会基础。
二是均衡发展。即维持制度需求与制度供给的动态平衡。经过多年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已充分展现了制度创新的能力和需求。直选党组织领导人、党务公开、民主测评、社会评价等民主形式,一方面极大地活跃了基层党内生活,改善了党内民主的微观制度环境,为基层党内民主的深入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各种形式的制度创新也在急切地渴望得到上级甚至中央的认可和支持。实现均衡发展,当前最迫切的就是解决制度均衡问题。特别是优先解决自上而下的制度供给。否则,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可能陷于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均衡格局,使得党员和群众的民主热情受挫,从而使民主发展受到抑制。
三是可持续发展。即发掘基层民主的教育传导功能。一方面要传导制度化参与理念。如何不断加强基层民主的制度化水平,为农民群众的制度化参与提供更合理、更便利的渠道和途径。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多元化条件下,如何正确引导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更加理性地选择利益表达方式和政治参与通道,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容易引起社会动荡的非理性行为。另一方面要传导民主型政治文化理念,包括浓厚的民主意识、强烈的主体意识、积极的参与意识,以及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由臣民文化向公民文化、由组织本位向主体本位的理念转变等。
(四)创新党内民主的基本制度,确保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不混乱。
一是创新实践以公推直选为重点的基层党内选举制度。选举都被公认是权力移交的唯一合法性手段,但不能认为选举可以解决民主政治的所有问题。毕竟,“选举不制定政策;选举只决定由谁来制定政策。选举不能解决争端,它只决定由谁来解决争端”。④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选举制度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优化选举环境。一要培养选举意识。尽管广大党员干部的民主意识显著增强,但由于农村社会不同于城市社会的独特环境,选举意识和精神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拉票、贿选、陪选现象还屡禁不止。二要严明选举纪律。基层直选的重要意义在于为选举引入了竞争机制,但竞争在注入公平、公正、平等等民主要素的同时,也给一些别有用心的候选人提供了不正当竞争的机会。三要强化选举监督。主要是强化对选举前、中、后的过程监督,同时还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合力,共同监督选举的全过程。
(2)改进候选人提名制度。候选人提名方式决定着选举的质量,也反映了民主的真实程度。一要实行多样化的提名方式,适当限制领导提名和上级党组织提名权。比如:限定选举大会主席团提名比例;将党的常委会对重要领导干部的提名权移交给党的全委会;改变上级党组织酝酿提名为差额预选提名;禁止领导干部尤其是“一把手”为“身边人”提名;加大对“一把手”提名的监督等。二是进一步扩大党员和群众提名的范围和质量。基层选举创造的“公推”方式就是扩大群众提名的最好体现。但目前公推的范围、参与人群、结构比例都还不尽完善,因此还需要赋予更多群众、更大范围的提名权,同时进一步提升公推的质量和实效性,这也是有序扩大公民参与、发挥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的重要环节。三是鼓励和尊重党员自我提名。鼓励和尊重自我提名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这种提名方式要求随时公开党内职位缺任情况和相关信息,为党员自我提名提供便利;在“公推直选”基层领导干部时,降低报名“门坎”甚至是“零起点”竞争,以鼓励更多党员报名竞选。
(3)继续改进选举方式。一是扩大候选人差额比例。与等额选举相比,差额选举更能代表选举民主的发展方向。因为差额选举不仅有利于选民自由选择权的实现,还有利于公民参与意识和参与理性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摆脱人治对选举的干扰,为候选人提供了相互竞争的最佳游戏规则。二是完善选举程序和技术。严格公正的选举应该遵循以下程序:选举委员会的产生,选民资格的确认,候选人条件的制订,选票的发放与登记,正式候选人的确定,正式选票的设计,投票箱或投票间的设计,唱票、计票的设计,对竞选中有争议问题的裁定,最后公布选举的结果。
二是完善落实以党代表任期制为重点的党代表大会制度。党代表任期制度是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举措,为发展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注入了新的动力,有利于明晰权力授受关系,有利于于维护党代表的职权和权力,有利于构建县一乡一村互动的基层党内民主建设格局,有利于维护党代表大会的最高权威。
(1)建立健全党代表直选产生制度。在农村社会里,直接选举党代表既有利于党员意志的真实表达,更有利于强化党代表与党员的制度化联系。基于党代表的“代理人”身份,必须建立和制定自下而上的党员代表提名制度,一般情况下,党代会代表不应由各级领导机关提名,而应由各级党员代表大会自下而上的民主提名,未获得足够党员提名的,不能作为党代表候选人。党代表的产生要坚持公开、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差额选举的办法,在党内逐步形成竞选机制。
(2)建立健全党代表职责规范。一类是党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的职责,主要包括:听取并审议同级党委、纪委的报告;选举同级党委和纪委;讨论党的重大问题并作出决议;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还有修改党的章程的职权。一类是党代表在闭会期间的职责,主要包括:参与同级党委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对同级党委、纪委及其成员的工作实行监督;对同级党委所辖区域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等。
(3)建立健全党代表开会期间的履职制度。
1、代表言论豁免和人身安全保护制度。党代表在代表大会各种会议和其他公开场合为履行职责所发表的任何言论都不受追究。纪委、司法机关因党代表违纪违法需对其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时,必须报经同级党委全委会批准。
2、代表身份专任制度。为保证各级党代表今后能够集中精力履行好职责,应结合各级人大、政协换届,统筹安排,尽量减少党代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交叉任职,除部分领导干部非交叉任职不可外,原则上应实行党代表专任。
三是稳妥推进以党务公开为重点的基层党内参与制度。民主离不开政治参与。推进农村基层党内民主制度创新,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以推进党务公开为重点的基层党内参与制度。推进党务公开有利于保障党员知情权,有利于强化党内监督,有利于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利于密切密切党群关系。
(1)关于公开范围的制度规范。对于涉及全局的重大决策、重点建设和重点工作,不仅要在党内公开,还要同步向社会公开;对于涉及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具有探索性质的工作内容,可以先在党内公开,待时机成熟后再逐步向社会公开;对干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工作内容,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只在党内或党内一定范围内公开。
(2)关于公开内容的制度规范。从公开内容的性质和程度上看,对于上下关注的重大决策和焦点问题,要全面如实公开,真正让党员群众明白;对于连续性、经常性的工作内容,要实行重点公开;对于需要党内和社会监督的问题,要选择时机,严格按照政策界限公开。其次,从具体的党内信息公开的角度看,公开内容应包括:党组织的决策活动、执行决策的活动和对其监督的活动,干部选举和任免的规则、过程和结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执行情况;党组织建设情况、群众普遍关注的涉及切身利益的事项、党组织所掌握的有关重大信息。
(3)关于公开形式的制度规范。适合在党内公开的,主要通过党内会议、党内文件、党内通报或简报、机关局域网或设立文件查阅处等形式,及时向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公开;适合对社会公开的,主要采取党务公开栏、公示牌、有线电视、触摸屏、电子屏幕、办事指南、公报、简报以及广播、电视、报纸等。
四、切实加强以群众评价为重点的社会监督制度
(1)评价内容应该由群众“点题”。http://www.xiexiebang.com从一般的经验看,由上级党委来确定,既合法理也合情理,但这显然不能充分反映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一些地方开始探索“由群众点题”的评价方式,深受基层欢迎。但是,要真正做到“由群众点题”,一些自下而上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重大决策前要进行广泛的民情民意调查,重大活动要做到“在党内先发动、让党员先知道”,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摒弃惯常的听汇报、坐下表决的形式,主动走出机关大院,深入基层调研,从而为科学决策提供直接依据。
(2)评价过程应该公开透明。无论开展什么样的群众评价,在每个评价阶段都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党政网、各类会议等形式,定期向党内和社会公布评价工作的进展情况,使党组织工作更加直面社会、贴近群众,从而在党员群众中获得认同感和支持度。
(3)评价形式应该灵活多样。作为执政党,要主动提供多种形式的民主平台,让不同层次的群众选择自己意愿的表达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主体的利益表达。比如,既可以采用传统的书面陈述,也可以采用现代的鼠标轻击;既可以采用“文化人”的慎重“划勾勾”,也可以采用不识字农民的“直言相柬”;既可以采用面对面的提意见,也可以采用背靠背的提建议;既可以采用自上而下的领导班子自评,也可以采用自下而上的会议测评。
(4)评价结果应该得到充分运用。如何运用好评价结果,是基层民主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相关性问题。要把评价结果与干部考核挂钩,探索制定了一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乡镇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做到显性政绩与蔽性政绩相结合、历史基础与现实努力相结合、个人贡献与集体成果相结合;既重经济指标,又重社会发展,既看发展速度,更看发展质量,既重视上级评价,更重视群众认可。其核心就在于将领导干部及其政绩交给群众评判,以切实解决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组织信任与群众公认相统一的问题。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28-329页。
②徐 勇:《乡村治理与中国政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P116
③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P124-125
④(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东方出版社1998版,P122
第二篇: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党内监督 全面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
《 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01 版)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姜洁)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勇主持会议。
在安徽省委、审计署党组、贵阳市委、大连市西岗区委、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等单位发言后,贺国强指出,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有力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进程。实行党务公开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务公开先从党的基层组织抓起,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我们要从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认真抓紧抓好。
贺国强强调,今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把握和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参与,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扎实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层党务公开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等,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二是要明确职责任务、抓紧全面推开。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执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格局;各级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要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监督检查、强化考核评价、严格责任追究;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责任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党务公开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开,确保到2011年底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实行党务公开。三是要规范运作程序、依纪依法办事。规范公开内容、程序、形式,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等依照规定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外,要把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党的思想建设情况,党的组织管理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及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其他应当公开的事项列入公开目录,按照规定及时主动公开;对可以向党外公开的事项,要本着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以适当方式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四是要紧跟形势任务、突出公开重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及时公开有关事项,当前特别要抓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情况的公开,更好地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中心任务完成。五是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保障。鼓励支持基层党组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制度,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贺国强强调,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运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司法公开、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工作相互促进、协调运转,加强市、县两级党务公开联系点建设,积极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党务公开工作水平。
何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及会议精神,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搞好宣传教育、明确职责任务、规范运作程序、突出公开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切实抓紧抓好,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篇:对当前农村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的调研报告
基层妇女参政是一个社会问题,历来是妇联组织关注的热点。明年是我市村委会换届之年,如何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抓住村委会换届契机,全面推进我市基层妇女民主参与进程,妇联组织任重而道远。最近,市妇联通过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全市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思考。现将调研情况形成文字,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基层妇女
民主参与在农村基层民主化进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衡量农村政治文明的重要尺度。村民的参与意识、参与程度则是农村民主政治得以存在发展的基本要素,占人口半数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意识、参与程度是衡量农村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农村妇女在民主参与中通过影响决策程序和决策方式促进农村政治民主化。农村妇女参政不仅可以培养优秀的女干部,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服务,而且可以充分体现民意,提高农村政治的民主化程度,防止政治上的专制与独裁,推动农村社会的民主和进步。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实现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是由男女两性共同组成的,权力领域是否有女性参与、妇女以何种方式参与以及参与的程度,已成为实现农村妇女自身发展的重要保证,成为衡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是促进农村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有益于发挥妇女的智慧和创造力,充分开发和利用社会的人力资源。女性领导者讲究授权,善于关心、鼓励人,善于创造人性化的管理环境,农村妇女民主参与有益于发挥领导班子的综合优势,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与男性优势互补,能增强团结和凝聚力,使组织决策更民主、更科学。
二、当前农村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的形式和现状
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的主要形式与农村男性公民一致,主要表现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四个方面。但基层妇女民主参与现状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1、妇女在民主选举中主体权利的完全确认,意味着农村妇女由“家庭人”逐步转变成“社会人”。法律规定妇女同等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得广大农村妇女享有了选择干部的权利和担任干部的被选举权。据统计,村委会选举的参选率一般都在80以上,这表明了广大妇女对选举的关注和对自身权利的珍视。同时,那些有能力、受拥戴的农村妇女脱颖而出,进入村委,有的还担任了领导职务。如小曹娥镇朗海村妇代会主任姚雪芬勤政廉洁、务实的工作,赢得了广大村民的高度认可,在上一届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高票当选,而且同时在支委、社管委中任职,是唯一在村三套班子中任职的村委。
2、妇女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全方位体现,使农村妇女从参与中逐步认识了自身价值。从妇女在参与民主管理中的比例来看,全市269个行政村,有女性的村委213个,占村总数的79.2,比上届上升5.6个百分比,有237名女性进入村委,占村委员总数1083人的21.9,比上届上升3.5个百分比,其中,担任村主任的4名。女委员的参与民主管理,充分发挥了自身联系妇女和家庭的优势,为处理解决村里的许多难事急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妇女在参与民主决策的程度来看,全市12332名村民代表中,有女性代表1393人,占11.3,3628名村民小组长中,有女性72人,占1.99,比例与上届相比都略有上升。在村民代表会议中,女代表能主动掌握发言权,为村发展谏言献策,为村民具体生活利益提建议要求,有的还作为议案采纳。如泗门镇谢家路村,女村民代表就如何加强青少年在节假日期间的学习管理上交了一则提案,被村领导班子吸纳后,一个专为青少年学习交流,提高各方面素质的青少年假日学校成立了,深受广大家长和青少年的欢迎。从妇女在参与民主监督的情况来看,全市1130名村民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有女性64人,占5.7。女委员、女代表们善于做思想引导工作,积极参与村里的重大事务管理,在参与中代表村民利益讲话,在参与中认识自身价值,进一步推动了村内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如环境卫生治理(敲露天粪缸)、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推广、计划生育、自来水安装等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从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现状来看,农村妇女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农村妇女民主参与进程不快。主要表现在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比例不高。尽管在推进基层民主过程中,妇女的参与摆上了一定的位置,并且参与的比例逐年呈上升的趋势,但总的来看,比例仍然偏低,如村民代表中妇女比例仅为11.3,村民财务公开监督小组中妇女比例仅为5.7。我市还有56个村委中没有进入女性,其中有41个行政村村两委会班子里同时没有女性,与妇女占人口一半的比例很不协调。历届来,女性进入村委的比例有所提高,但上升的幅度不大,每届的增幅平均在1-5个百分点内,如本届村委会班子中的女性比例为21.9,比上届上升3.5个百分比,在村委会主任中的妇女比例仅为1.5。二是基层妇女民主参与深度不够。①一方面由于农村妇女对选举权利的认识不到位,往往出现放弃或让渡选举权利的行为,从而造成非自愿选举结果的出现。另一方面,由于妇女主体意识的缺乏,导致被选举权利的弱化。②在重大事项决策和村规民约的制定过
程中,由于力量上的单薄和观念上的影响,妇女往往不敢或难以表达妇女群体的利益和呼声。因此,出现妇女工作在村务管理中的空白现象,或者说一提到妇女工作就是指计划生育。从而导致近年来大量的涉及农村妇女利益的纠纷和矛盾不断出现,如土地权益问题、集体资产股份制问题、房屋拆迁问题等等。
分析原因,主要有:
1、基层组织法立法不全是阻碍妇女进入民主管理决策程序的重要原因。现行《村委会组织法》为保障村级妇女参政做出了相应规定,即第九条规定:“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村民委员会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但该法条的规定因缺乏应有的“硬性”而很难落实。在“海选”的大背景下,每个村民都有其心目中的“应当”的标准,当今农村社会环境下,大多数村的妇女当选村委会组成人员的可能性极小,也有许多村甚至于根本就不会产生女性侯选人。民政部为落实好《村委会组织法》关于“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有适当名额”的规定,专门出台了《民政部关于努力保证农村妇女在村委会成员中有适当名额的意见》(民发[1999]14号)文件,该文件的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提出一些“组织”、“教育”、“引导”之类的措施,其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而在村民代表的产生规定中,只强调了一个“广泛性”,对于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群体来说,无法找到为她们参与最广泛的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法定依据。
2、责任主体的缺乏,使妇女民主参与的进程步履缓慢。余党[2002]6号文件规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有一定的妇女代表比例”“村民代表要有广泛的代表性”。余党[2004]14号文件也规定:“要为青年和妇女进入村两委班子,参与村务管理创造有利条件,村两委班子中一般应有一名女同志”。文件中妇女参政除了缺乏钢性规定之外,最关键的是缺乏责任主体。
3、农村妇女的自身原因是影响民主参与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缺乏参与机会和传统文化中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多农村妇女的参与意识较弱,能力水平偏低,文化知识相对缺乏,也是造成农村妇女民主参与进程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
四、对策与建议
我市是个农业大市,人口占半数的农村妇女为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努力提高农村妇女参政议政水平,教育引导她们积极参与基层民主政权建设,不仅是妇女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因此,当前应紧紧抓住村委会换届契机,积极推进农村妇女的民主参与进程。
1、完善《村委会组织法》立法规定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基本前提。立法机关应对现行《村委会组织法》第九条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女性进入村委会。建议修改为:“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较小的村可不设此职)、妇女委员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妇女委员是村民委员会中专职做妇女工作、计划生育工作及其他工作的组成人员,由女性村民担任。”如此规定只是保证农村妇女参政的法律底线,并不排斥有威信、有工作才能的女村民被选举为村委会主任、副主任等更重要职务。
2、明确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必要手段。有关部门在出台《村委换届选举工作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时,要明确村委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女性,同时村民代表和村财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女性比例要求在20以上。在进行村委会换届选举时,要注重换届选举中各环节引导,如在组建村民选举委员会时,要引导村民会议或村民小组吸收女村民;在选举产生村民代表时,在明确女性比例的同时,要引导村民提名符合条件的女村民。
3、明确加快妇女民主参与进程的责任主体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重要环节。要明确各级政府及基层村委会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责任主体。要制订责任分解制度,落实责任目标和任务,同时,各有关单位要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宣传妇女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作用和典型,为农村妇女的发展和民主参与村委会选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加强基层妇女干部的培养是推进农村妇女民主参与的重要措施。一是要加强农村妇女的素质教育培训。只有大力提高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才能不断提高其参政水平和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妇女基本文化素质、科技致富能力和参政议政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管理能力。二是要加大推优工作力度。应加大女党员和后备女干部的培养工作力度,增加农村妇女中女党员的比例,培养和选拔有潜力的女党员、女能手、女骨干,让其在村里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锻炼其领导管理才能,为选拔优秀女性进村委建立一支后备女干部队伍。三是要充分发挥妇代会组织和妇代会主任的作用。努力为妇女参政争取政策,创造条件。各级妇女组织要充当好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当好党组织的参谋助手,选配好妇代会干部,真正把那些有文化、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妇女选拔到农村妇代会当中,使基层妇代会真正成为妇女的娘家和“核心”。同时建议村委会与妇代会进行同步换届。一些村妇代会主任如不能在党支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中当选支委或村委,则常面对被新的两委班子以各种理由撤换的情况。因而,村委会与妇代会的同步换届,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和妇女人才的培养。
第四篇: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
关于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几点理论思考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这是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阐述了发展党内民主对于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江泽民同志关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论述,必须正确把握党内民主的科学含义,分析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关系,按照党内民主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要求,从改革党内民主的体制和机制入手,真正建立和健全能够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
一、关于党内民主的含义
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全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然而,过去我们对于党内民主的理解和认识往往是从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角度去阐述,或者是把党内民主简单地理解为民主精神、民主作风、民主氛围和民主原则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从某一个侧面理解党内民主,并没有把握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这是导致我们党内民主建设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指人民掌握国家权力、当家作主的政体形式。党内民主是对民主一般含义在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制度中的引伸。按照这种理解,我们可以对党内民主作出这样的概括,即党内民主就是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和政治制度。
党内民主作为党内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体现。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原则中,工人阶级政党本质上就是一个民主政党。早在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中就已经明确规定:所有盟员一律平等,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同盟各级组织的领导人都由选举产生,并且可以随时撤换;代表大会是同盟的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是权力执行机关。恩格斯在阐述党的性质时曾明确指出:“任何民主的政党,„„除非具有明显的工人阶级性质,就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就。抛弃这种性质,就只有宗派和欺骗。”[1]列宁在建立俄国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曾反复引用“先进阶级的民主政党”[2]和党内“工人民主制”的概念,强调“俄国社会民主党是根据民主原则组织起来的”。[3]由此可见,按照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基本观点,工人阶级政党就是一个民主政党,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这是工人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的本质属性。
按照党内民主的本质含义,党内民主首先就是一种党员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根据这种政治权利可以进一步概括出党内民主的基本原则:一是权力主体原则。全体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必须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体现。在党内,党员是权力的主体,对党内重大事务具有最终决定权。二是平等原则。任何民主都必须以权利平等为基础和条件,在党内,无论资格多老、职位多高,都是平等的同志,其地位、权利一律平等,在决定党内事务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一票之权。三是多数决定原则。民主要求必须少数服从多数,否则,意见集中不起来,民主必然流于形式。四是选举和监督原则。选举权和监督权是民主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它们既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形式,更是实现党内民主的重要保证。
党内民主不仅体现为党员的政治权利,而且是党内根本的政治制度。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地位、党员的民主权利,必须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在党的根本政治制度和领导体制中得到体现。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内最根本的政治制度和领导制度。作为党内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监督机关,党的代表大会是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地位的最集中体现,是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场所,也是党内民主的最高制度形式。
二、正确认识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关系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别反映着党内生活中的不同层面的内
容要求,同时两者又相互依存,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两者有着明显的区别。党内民主是党内根本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它所反映的是党内权力主体和权力授权关系,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政党是民主的政党还是专制的政党;民主集中制是党内根本的组织原则和领导原则,是把分散的党员集合为一个整体,把分散的意见变为党的统一意志,形成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一方面,党内民主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是民主政党本质属性的体现;民主集中制是一个民主的政党如何组织起来的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由党内民主这一根本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决定的。一个专制的政党,根本就不可能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中所讲的民主是党内民主的具体要求和重要体现,但它并不包含党内民主制度的全部内容,单纯从民主集中制的角度,从民主与集中辩证关系的角度,是难以体现党员在党内当家作主的地位以及解决党员是党内权力主体等问题的。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必须从党内民主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出发,建立起充分体现民主原则的党内政治制度。
党内民主与党的民主集中制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整体,不能截然分开。党内民主制度必须与党的集中统一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中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马克思主义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概念是列宁提出的,按照列宁的本来含义,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一个民主的政党,必须实行民主的集中制,必须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的集中,只有这样,无产阶级政党才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与各种无政府主义政党和极端民主化思潮的一个本质区别,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实践已经证明,民主集中制是将民主与集中有机地统一起来的一种科学的有效率的制度。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工人阶级政党才能同那些允许“各级党组织实行自治”、鼓吹“党内多派制”等观点的所谓的“民主政党”划清界限。这种“极端民主”与我们所说的党内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发展党内民主,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还必须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把发展党内民主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有机地统一起来。离开民主集中制原则去片面地追求所谓的“民主”,只能使党内民主建设走上邪路。
三、按照党内民主的本身含义,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
健全和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党内民主发展的固本之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党内民主建设时明确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这一论述,深刻揭示和反映了党内民主的自身运行规律和发展要求,明确了发展党内民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任务,对于推动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建立健全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机制。党员是党内权力的主体,这种权力主体地位是通过党员的民主权利来实现的。离开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和叨实保障,党内民主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必须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党章对党员的民主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民主权利包括:党员对党内政治事务的参与权、对党的决策的讨论权、对党的工作的建议权;选举和被选举权、申诉权、批评权和辩护权;参加党的会议、阅读党的文件及对党内事务的表决权;对党的干部的评议权、监督权和罢免权等。党章规定的这些党员民主权利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必须把党员的这些民主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钢性的制度和程序作保证。要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党内情况通报、重大决策征求意见等方面的制度,疏通党内民主渠道,拓宽党内民主途径,丰富党内民主形式,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要建立党内下情上达的呈报制度和反馈制度,保证基层党员
和下级党组织的意见能够及时反映到上级党组织中来,使各级党组织的决策能够真正体现广大党员的意志;要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党内法规体系,对于违反党内民主的现象和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要追究责任,严肃查处,使党员民主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2.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这是当前健全党内民主制度的重点环节。按照党章规定,党的各级最高权力机关是党的各级代表大会,党的各级委员会是党的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行使代表大会职权,执行代表大会决议。鉴于目前一些地区党的代表大会与党委会的权力授受关系不顺,存在着书记办公会取代常委会,常委会代替全委会,全委会形同虚设的现象。因此,首要的是必须进一步调整和理顺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建立科学的党内领导体制。要对代表大会、全委会和常委会的职责权限进行合理划分,使其相互独立,各司其责,同时又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要积极推进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做法,建立健全党员代表议事机制、党员代表联系党员机制,改变目前党代会行使权力不充分、与权力行使者联系不紧密、监督不到位的状况,充分发挥党员代表在党内决策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发挥党的委员会全体会议的作用,适当增加全委会的次数,落实全委会的职责,重大问题由全委会讨论和决定,加强全委会对常委会及其成员的监督;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不断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提高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使党内民主在党的领导体制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3.要以改革体制和机制为突破口,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同党内务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整体推进,这样才能使党内民主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为此,一要进一步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要在坚持和完善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制度的同时,继续推进领导干部任前公示和任用表决制,推进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干部引咎辞职和弹劾罢免制度,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二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条例。要健全候选人提名方式,把组织提名与党员推荐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党员的意愿;要适当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坚决杜绝变相等额选举,在基层党组织应进一步扩大直选范围;要增加党内选举的透明度,使党员对候选人情况有比较充分的了解。三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机制,形成严密的党内监督体系。要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强化纪检机关垂直领导的力度,增强党的纪检机关的相对独立性,真正成为在党的代表大会领导下的党内监督制约机制;要疏通党员监督渠道,实行多种形式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扩大党组织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更好地接受党员的监督。
第五篇: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2010年11月29日17:25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08期)作者:吴美华
【摘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展党内民主关键是要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主干制度和配套制度。
【关键词】党内民主 人民民主 党的建设
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
关于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一句最精辟的话:“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把党内民主提到如此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民主是现代政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对于民主的认知和实践并非易事。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走过了艰辛曲折的道路,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时期,积极倡导实行民主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比较好地处理了发展党内民主与实行正确集中的关系,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建立了集体领导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然而,自上世纪30年代起,斯大林破坏党内民主的一些做法,给苏联共产党和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苏东剧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个人专断、高度集权体制的一个惩罚,是长期压制民主、窒息党内民主空气必然导致的恶果。
中国共产党是追求民主的政党。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延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行党内生活的民主化”的要求。从那时起,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生活是比较健康的,民主风气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民主意识、民主传统和民主训练毕竟还较为欠缺,曾经多次犯过严重破坏党内民主的错误。陈独秀的封建家长制作风,在党内开了很不好的先例,使党无法挽救大革命的失败。王明的独断专行,把教条主义推向极端,使党在白区损失了百分之百,在红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上世纪50年代末,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偏离了正确方向,党员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政治生活极不正常,许多党员被批斗、关押,甚至迫害致死。就连作为国家主席、党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也受到不公正对待,竟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这样一个违反党内法定程序的会议上被“永远开除出党”。正如邓小平所说:“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
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①这些历史的悲剧、沉痛的教训,应该足以唤起我们对党内民主的反思和觉醒。
改革开放30年来,从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申“三不主义”,到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文明”的科学概念,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且在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这些新思想、新论断蕴含着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现实考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发展民主自觉性的不断增强。当今世界,政治民主化浪潮汹涌澎湃,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造成一定冲击和压力。国内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也对发展民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对发展经济有紧迫感,而且要对发展民主有紧迫感,因为它同样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全党同志都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同时,二者在适用范围、权利主体、实行方式上有所不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些阐述深刻揭示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内在联系,为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指出了明确方向。
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党内民主的主导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党内民主的状况和发展水平,决定和影响着人民民主的状况和进程,党内民主决定着人民民主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党内民主应当走在社会前列,只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执政,才能引领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其次,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性。中国共产党来自社会,来自人民,党员是具有双重社会身份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党内民主从来就不可能与人民民主截然分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民民主不光被动地接受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有时还会走在党内民主前面,如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往往又为党内民主提供新鲜经验,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民主的四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不同层面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势互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的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加
强,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而人民当家作主说到底就是人民至上、主权在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而实现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党内民主与发展人民民主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民主。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党内民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党内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保证。党内如果不能营造民主讨论的氛围,党员不敢讲真话、讲心里话,就会陷于僵化,就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民主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党内如果不能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就会导致分散主义、无政府主义或个人专断、家长制,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党内民主是实行党内监督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党内民主,党内监督就无从谈起。
总之,党内民主是党内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是党的创新活力的源泉,是党内和谐的基础,是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因此,发展党内民主是解决党内许多突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可以说,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治本之策。
发展党内民主需注意的问题
党内民主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作风、一种习惯,更是一个基本原则、一种制度安排。发展党内民主固然需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民主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主干制度和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落实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等。在这方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各级党组织应拉出时间表,提出阶段性目标,并且尽快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政党文化建设,破除“官本位”、“家长制”、“人治”等封建残余思想,为发展党内民主扫除思想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民主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不同,民主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学会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认识民主问题,善于辨别西方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区别,防止盲目照搬照抄,学会在国家民主的范围内,在法治的框架内去发展党内民主,学会在认真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渐进的方式去发展党内民主。同时,党内民主又是开放的,只有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党内民主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一切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才能不断提升党内民主的发展水平。继承不等于僵化,创新不等于无度。党内民主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适时推进,既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如果以党内民主条件不具备为借口拒绝改革,就会窒息党的生命,如果违背党内民主发展规律贸然行事,也会破坏党的团结统一而危及党的生命。(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