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党内民主的理性思考
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党内民主的理性思考
当前,发展党内民主主要有三重考虑。首先,发展党内民主是提高自身建设的内在需求。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群体逐渐分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政党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新的利益需求和意识观念。民主是由人对利益的追求决定的,利益往往成为发展民主的驱动力量。全国共产党员分布于不同的社会利益阶层,党内必然存在不同利益层的声音,这对党内旧有的力量均衡构成新的冲击。为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政党必须要对其内部新的呼声做出响应,为不同利益的表达提供制度空间。特别是面对党员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要防止和克服“不想民主”、“不敢民主”的思想障碍,切实增强推进党内民主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力。其次,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民主执政的必然诉求。随着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行政官员腐败行为蔓延与扩散,执政党的权威性有所下降,公众对执政权威的认同相对弱化,政党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其根源就在于党内集权、党内生活不民主和缺乏监督。“党内民主”恰恰能够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对党内集权和缺乏监督的现象进行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紧张的党群关系,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特别是面对社会强大的政治压力,必须寻求一种安全方式进行改革。相对于体制外的放权和社会民主的发展,体制内放权和民主具有更为安全的特质。因为体制内的放权始终会在执政党可控制的范围之内,相对来说可以进退自如。所以“党内民主”成为共产党一种合理推动民主的选择途径。再次,发展党内民主是顺应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发展与世界民主浪潮是密切相关互动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巴黎公社型的民主,还是列宁主义推动下出现的苏维埃式的民主,都是世界民主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三次民主化浪潮汹涌澎湃、跌宕起伏的全球化背景,着眼于中国民主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具体实际,民主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洪流和大趋
势,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作为,借鉴国外一些政党的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一、以调整党内权力体系结构为核心,拓展发展党内民主的空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民大会成就了雅典城邦的直接民主。至近代,随着民主单位逐渐变大,公民参与的范围扩大,公民把决策权移交给代表成为必然。公民大会式的直接民主制难以践行,民主的实现形式从直接民主向间接民主转变,代议制民主应运而生。当然,在选举过程中逐级产生的代表并不能在完全准确全面的反映民意,即“保姆的保姆不是我的保姆”。尽管代议制民主的缺陷不可避免,但仍是实现民主的最好形式。
在我国,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实现党内民主最重要载体,实质上也是代议制民主。7500万共产党员遍布于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实行代议制成为必然的选择。即采用党的代表大会这种形式,由党员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参加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关,讨论和决定重大方针政策。根据党内民主运行机制的规则,党的委员会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党的常委会由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对党的委员会负责。从逻辑上讲,在党的领导机构中,代表大会的权限高于委员会,委员会的权限高于常委会。这正是民主的权力来源决定授权方向的。但实际上,往往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常委会领导全委会,全委会领导代表大会。党的权力体系结构倒臵现象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出现党代会权力“错位”,违背权力程序的事时有发生,被称为“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所以,从实现党内权力民主化高度来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从纠正党内权力体系结构入手, 对党内权力结构进行“复位”和“正位”,最终确立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权威地位。
二、以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为根本,保障发展党内民主的机制。党员是党的主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障党员基本权利的正常行使,进一步扩大和保障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所有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都有平等的参与党内各
种事务的权利。这是党内民主的精髓和核心,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党员权利的平等,也就意味着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年龄,在党内的地位是平等的,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决不允许有超越于组织和其他党员之上的组织或家长式人物存在。
由于代表大会不是常任制,党代表只能是“五年开次会,会期三五天,举举手,划划圈,散会就靠边”,存在“会上热闹几天,会后几年不见”的现象。这就必然导致其权力流失以及广大党员的权力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导致权利行使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和程序。具体来讲,在对待党员权利、义务的关系上,党内长期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倾向;在党内监督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党内管理上,往往只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漠视党员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在党的决策上,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党的决策的义务,而忽视党员以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所以,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有效克服一些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平等,重统一意志、轻主动精神的倾向,要克服党员民主权利虚泛化倾向,真正把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贯穿于党内民主的始终。
三、以不断完善党内竞争性选举制度为突破口,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方向。对西方竞争性政党来说,来自定期的政党之间的竞争性选举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动力源泉。许多西方政党都把内部竞争性选举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尽管民主政治不能简化成为单一的选举,但竞争性选举是民主的标志。可以权力制约权利,也可以权利制约权力。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条件下,选举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对权力行使者的强有力制约。党内民主选举是一种有效的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它能从根本上改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关系,能缓解党内利益多元和分化所带来的张力。同样,党内民主选举所要解决的是党内权力的授权关系问题,亦即权力的来源与合法性问题,而体现党内
权力授受关系的民主选举机制没有普遍建立,导致实现党内民主缺乏内在动力。目前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选举类干部与非选举类干部混淆不清、选举产生的干部在任期内频繁调动、候选人提名制度不完善、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范围窄、比例低等。
改革和创新党内民主选举制度,要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中有步骤有计划地慎重进行。一要加大党内竞争的广度和力度。继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竞争性办法,推进竞争性选拔的常态化、规范化。要适时扩大选举差额的范围和比例,适度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二要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可考虑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候选人采用民主程序提名,候选人提名必须由党员推荐产生,坚持组织提名与党员提名相结合,组织提名的候选人要经过党员充分讨论,并以党员讨论的结果为推荐的重要依据。三要规范严格的差额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程序,建立公正和透明的竞争规则,杜绝把选举搞成变相的“陪选”、“贿选”。因为没有明文的竞争规则,潜规则就会大行其道。当潜规则主导政治竞争时,就会滥用民主。四要建立选举监督委员会。民主不仅意味着权力是通过选举机制授予的,还要求选举出来的权力相互制约,权力即使是选举授予的,也不能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当然,民主选举是有边界的,即选举的适用范围是有边界的,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适宜于选。民主选举制度的功效是有边界的,并不是实现党内民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竞争性选举来解决。所以,要防止民主制度安排的天然缺陷,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制度维护民主、落实制度确保民主、完善制度发展民主。
四、以深化党的基层民主为依托,明晰发展党内民主的途径。发展民主怎么走,无非就是两条路,即自上而下抑或从下至上。比如,欧美国家发展民主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程。无论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后,都通过议会民主掌握国家政权。全国确立了普选的民主制度,然后再推及至地方。民主发展的路径是从全国到地方的推进过程。中国则不同,与自
上而下的路程相反,更适合于走从下至上的路径,这是历史经验探索总结的结果。中国现代史上,曾有三次著名的民主浪潮。不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失败告终。值得注意的是,三次民主浪潮推动民主传播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传播路径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以传播西方民主为主,社会底层对于民主基本处冷漠状态。尽管三次民主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治格局的变动,但几乎每轮新的统治局面形成后,又迅即回复到原有的统治模式上来,民主火花犹如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当时经济基础决定了近代民主形式难以在中国扎根,加之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利于专制模式的生存。
随着新中国建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历史坐标发生位移。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民主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与前三次明显不同的是,此次以村民自治为起点的民主浪潮发端于农村,这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从农村基层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和向上延伸的基本路径。从各地基层民主实践来看,以村民自治为起点,相继出现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自治实现横向扩展;公推公(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党内基层民主得到纵向延伸;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党内基层民主呈现纵深推进等。基层民主从横向和纵向继续拓展延伸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今后中国党内民主的发展方向。
五、以实现推进人民民主为目标,延伸发展党内民主的内涵。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积淀,衍生出根深蒂固的家长制、特权思想和官本位主义,民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民主意识淡薄,以及党在建立历程中深受原苏联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影响等因素,导致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任重道远。如果说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政治的话,那么,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意味着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
才是最终目标,但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首选渠道。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化,反过来,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又会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方向和发展路径。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民主国家建立在前、政党产生在后,对西方竞争性政党来说,来自定期的竞争性选举的外部压力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源泉。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竞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执政,关系到自己所代表和维护的社会群体、阶层和阶级利益。所以,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和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构成了逐步推动政党在党内实行民主的有利氛围,政党很难不实行党内民主制度。西方国家的民主路径是从先实行人民民主再到实行党内民主。而我国则完全不同,是先立党再建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实行党内民主至关重要。没有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限制;假如党内民主未果,而人民民主先行,则可能出现失控、混乱的局面。作为在专制环境中成立的旨在推翻反动黑暗统治的共产党,因条件限制往往缺乏党内民主。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讨论“历史周期规律”的时候,就提出要在党内实行民主,但缺乏实践民主的主客观条件。革命成功之后,党掌握了国家政权,在缺乏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情况下,首先在党内实行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实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第二篇: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关于发展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2010年11月29日17:25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308期)作者:吴美华
【摘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也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展党内民主关键是要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主干制度和配套制度。
【关键词】党内民主 人民民主 党的建设
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
关于党内民主的极端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有一句最精辟的话:“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把党内民主提到如此的高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民主是现代政党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也是政党政治发展的一条普遍规律。但是,对于民主的认知和实践并非易事。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走过了艰辛曲折的道路,甚至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主义者同盟和第一国际时期,积极倡导实行民主制,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比较好地处理了发展党内民主与实行正确集中的关系,确立了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建立了集体领导制度、党内监督制度等一系列相关制度。然而,自上世纪30年代起,斯大林破坏党内民主的一些做法,给苏联共产党和世界各国共产党的建设带来了严重危害。苏东剧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个人专断、高度集权体制的一个惩罚,是长期压制民主、窒息党内民主空气必然导致的恶果。
中国共产党是追求民主的政党。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就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高潮。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延安时期,我们党提出了“实行党内生活的民主化”的要求。从那时起,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内生活是比较健康的,民主风气是比较浓厚的。但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土壤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民主意识、民主传统和民主训练毕竟还较为欠缺,曾经多次犯过严重破坏党内民主的错误。陈独秀的封建家长制作风,在党内开了很不好的先例,使党无法挽救大革命的失败。王明的独断专行,把教条主义推向极端,使党在白区损失了百分之百,在红区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上世纪50年代末,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偏离了正确方向,党员和公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政治生活极不正常,许多党员被批斗、关押,甚至迫害致死。就连作为国家主席、党中央副主席的刘少奇也受到不公正对待,竟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这样一个违反党内法定程序的会议上被“永远开除出党”。正如邓小平所说:“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
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①这些历史的悲剧、沉痛的教训,应该足以唤起我们对党内民主的反思和觉醒。
改革开放30年来,从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重申“三不主义”,到江泽民同志提出“政治文明”的科学概念,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再到胡锦涛同志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并且在发展人民民主和党内民主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这些新思想、新论断蕴含着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和对发展我国民主政治的现实考量,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认识的逐步深化以及发展民主自觉性的不断增强。当今世界,政治民主化浪潮汹涌澎湃,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造成一定冲击和压力。国内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也对发展民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对发展经济有紧迫感,而且要对发展民主有紧迫感,因为它同样关乎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全党同志都应当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提高主动性和自觉性。
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同时,二者在适用范围、权利主体、实行方式上有所不同。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些阐述深刻揭示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内在联系,为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指出了明确方向。
首先,必须充分肯定党内民主的主导性。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核心地位。党内民主的状况和发展水平,决定和影响着人民民主的状况和进程,党内民主决定着人民民主的发展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内民主是人民民主的前提,党内民主应当走在社会前列,只有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执政,才能引领和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其次,必须高度重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互动性。中国共产党来自社会,来自人民,党员是具有双重社会身份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党内民主从来就不可能与人民民主截然分开。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民民主不光被动地接受党内民主的示范和带动,有时还会走在党内民主前面,如村民自治、村务公开、厂务公开等,人民民主的丰富实践往往又为党内民主提供新鲜经验,促进党内民主的发展。新中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民主的四大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在不同层面体现着人民当家作主。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优势互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的拓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加
强,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党内民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而人民当家作主说到底就是人民至上、主权在民。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宗旨的集中体现,而实现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的价值追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党内民主与发展人民民主的辩证统一关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人民民主促进党内民主,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社会主义民主。
党内民主与党的建设的关系
党内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同时又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诉我们,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都与党内民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党内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是坚持正确思想路线的保证。党内如果不能营造民主讨论的氛围,党员不敢讲真话、讲心里话,就会陷于僵化,就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内民主是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党内如果不能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就会导致分散主义、无政府主义或个人专断、家长制,就难以形成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党内民主是实行党内监督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党内民主,党内监督就无从谈起。
总之,党内民主是党内权力合法性的依据,是党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动力,是党的创新活力的源泉,是党内和谐的基础,是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保证。因此,发展党内民主是解决党内许多突出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可以说,发展党内民主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切入点和治本之策。
发展党内民主需注意的问题
党内民主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作风、一种习惯,更是一个基本原则、一种制度安排。发展党内民主固然需要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和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民主素质,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党内民主的制度化水平,逐步建立适应时代要求的党内民主制度体系,包括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主干制度和配套制度。主要包括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落实党员权利保障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改革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等。在这方面,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各级党组织应拉出时间表,提出阶段性目标,并且尽快落实,加强监督检查。此外,还要大力加强政党文化建设,破除“官本位”、“家长制”、“人治”等封建残余思想,为发展党内民主扫除思想障碍。
需要指出的是,任何民主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由于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文化传统不同,民主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我们要学会从世情、国情、党情出发认识民主问题,善于辨别西方民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区别,防止盲目照搬照抄,学会在国家民主的范围内,在法治的框架内去发展党内民主,学会在认真履行义务的前提下正确行使民主权利,通过渐进的方式去发展党内民主。同时,党内民主又是开放的,只有认真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党内民主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一切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才能不断提升党内民主的发展水平。继承不等于僵化,创新不等于无度。党内民主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所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适时推进,既不能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也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如果以党内民主条件不具备为借口拒绝改革,就会窒息党的生命,如果违背党内民主发展规律贸然行事,也会破坏党的团结统一而危及党的生命。(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03页
第三篇:对推进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对推进党内民主的几点思考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健康党的肌体,为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的必然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一、推进党内民主,提升党员民主素养是基础。党员的民主素养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基础。党员的民主素养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高,反之,党员的民主素养不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差,事必影响党内民主的发展。为此,要加深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理解与认识,要逐步培养党员的民主习惯,提高党员的参事能力,丰富党员参与民主生活的实践形式,进而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强化党员的党性修养,增强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党员的宗旨意识,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
二、推进党内民主,提升党员主体地位是前提。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为此,我们必须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要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切实把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放在突出位置。要积极拓宽党员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切实把党员享有的各项权利落到实处。要严厉查处压制批评、打击报复等侵犯党员权利的行为,为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提供坚定支持。
三、推进党内民主,完善党内民主制度是保障。要加大党务公开力度,以提高组织工作透明度为目的,完善公开程序,明确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提高公开质量,切实把推进党务公开作为发展党内民主的一项重要举措。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积极探索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工作,充分发挥党代会闭会期间代表的作用。要完善党的地方委员会工作制度,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规范全委会与常委会的关系,充分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通过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充分行使党员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要加大党内监督力度,实行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度。
四、推进党内民主,创新民主实现形式是关键。要积极推进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试行基层党代表直选和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等做法,切实把普通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在不照搬照抄别人的模式的同时,积极借鉴其他地区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的一些有益做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第四篇: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
发展党内民主 加强党内监督 全面实行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
《 人民日报 》(2010年12月15日 01 版)
本报北京12月14日电(记者姜洁)全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14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扎实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中央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何勇主持会议。
在安徽省委、审计署党组、贵阳市委、大连市西岗区委、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等单位发言后,贺国强指出,高度重视党内民主建设,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接受党员和人民群众监督,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一项优良传统。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在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有力推动了党内民主建设进程。实行党务公开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务公开先从党的基层组织抓起,自下而上、循序渐进、稳步实施。我们要从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认真抓紧抓好。
贺国强强调,今年9月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实行党务公开的意见》,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把握和认真落实《意见》提出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坚持发扬民主、广泛参与,积极稳妥、注重实效,统筹兼顾、改革创新,区别情况、分类指导,扎实做好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一是要搞好宣传教育、提高思想认识。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央的要求和部署、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层党务公开取得的成效、经验和先进典型等,切实把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思想与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二是要明确职责任务、抓紧全面推开。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执行党建工作责任制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格局;各级党务公开工作领导小组及其成员单位要加强分类指导、开展监督检查、强化考核评价、严格责任追究;广大基层党组织要发挥责任主体作用,紧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切实把党务公开在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和其他单位党的基层组织全面推开,确保到2011年底在全国基层党组织中全面实行党务公开。三是要规范运作程序、依纪依法办事。规范公开内容、程序、形式,除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等依照规定不宜公开或不能公开的外,要把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党的思想建设情况,党的组织管理情况,领导班子建设情况,干部选任和管理情况,联系和服务党员、群众情况,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以及党员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其他应当公开的事项列入公开目录,按照规定及时主动公开;对可以向党外公开的事项,要本着先党内后党外的原则,以适当方式向人民群众和社会公开。四是要紧跟形势任务、突出公开重点。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基层党组织的中心任务及时公开有关事项,当前特别要抓好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和基层党建工作重要情况的公开,更好地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中心任务完成。五是要总结实践经验、完善制度保障。鼓励支持基层党组织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新办法,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制度,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贺国强强调,要以贯彻落实《意见》为契机,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运作,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司法公开、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等工作相互促进、协调运转,加强市、县两级党务公开联系点建设,积极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不断提升党务公开工作水平。
何勇在主持会议时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及时召开党委(党组)会议,认真传达学习贺国强同志的重要讲话及会议精神,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切实增强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把贯彻落实《意见》工作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搞好宣传教育、明确职责任务、规范运作程序、突出公开重点、完善制度保障,切实抓紧抓好,为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篇:党内民主思考心得体会发言
党内思考心得体会发言
发扬党内,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是首要。发扬党内首当充分尊重全体党员的意愿、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做到重大决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使每一位党员“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做到忠诚于组织,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让其成为推动党内的重要力量。党员主体地位的实现程度直接衡量着党内发展程度,党内是否实现,关键*就看党员的意愿是否做真正表达,党员的创造力是否充分发挥。
发挥党员主体作用,保障党员权利是前提。要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就要让广大党员直接而广泛地参与到党内各项事务之中,落实好党章和党内规章赋予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等各项权利。一句话就是要保障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
保障党员权利,制度保障是根本。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约束。制定党内制度,是制度建党的根本。随着时代发展和党在各个时期任务的变化,党员的权利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也反映了不同时期党对党员的不同要求。
新时代,我们党进行的伟大斗争、建设的伟大工程、推进的伟大事业,都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党的目标任务也将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新形势,既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需要更充分地发展党内,发挥党员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