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2007-02-10 16:47:07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县域农业脱离了维持自身生存阶段以后,农民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自行变化过程。只有工业化才有真正意义的农业产业化,只有工业化才有繁荣发展的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的现代化。
一、××县工业七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发展,本世纪初开始壮大。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中,经过建设经济大县、壮工富县和工业强县等三次政府强力推动和西康铁路建设机遇的拉动,使工业由一个幼稚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
导。
1、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独树一帜。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2374万元,总量低于汉滨、石泉,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2009万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亿元的%,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市%;规模以下实现工业增加值19650万元,占全市4亿元的%。在全市十县区中率先实现了县域经济由农业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2、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到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5%;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占全县gdp比重从1990年的%提高到%;使县域经济结构达到∶∶,工业实现税收17789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今年上半年二
产业完成税收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6%。
3、支柱工业初具规模。据县计划局调查,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完成现价工业产值73543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规模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全国水平为%),围绕县域生物、矿产、水能三大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开发、生物化工、水电能源、建筑建材五大工业支柱,今年前半年支柱工业产值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
4、民营工业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据调查:全县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合作制、股份制和个体私营企业占%,其中外来企业29个,占%。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企业所有权制度,为县域工业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5、初步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县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基本是在商品短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轻工产品,九十年代初新建工业主要以采矿业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迫使县域工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据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7家,其中轻工业36家,重工业31家。到2002年底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到110家,其中属1995年以前建厂的工业企业仅16家,有13家属原建企业转产合并,其余所建企业皆因市场或体制原因停产或倒闭。现有110个企业中:矿产采选冶及制造企业65个,占企业总数的%,医药化工制造业17个,占%。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集中,促进了县域工业支柱产业的形成。
6、工业集群趋势开始呈现。工业企业布局日趋科学。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67个企业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到2002年底,全县
50万元以上110个企业只分布在16个乡镇,其中分布在城关镇45个及其周边18个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7%,产值占81%。关口、庙坪、红军、小河等矿产地25个,占%,产值占%。工业企业向县城和矿产资源地集中,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效应。
7、房地产为主的建筑业成为二产业发展的支柱。建筑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劳动密集型的成长性产业。我县建筑业增加值1995年的1638万元占当年gdp的%,到1998年猛增到11952万元,占当年gdp的11%,1999~2003年全县建筑业年增加值稳定在~亿元,占全县gdp的10~12%,年提供税收800万元左右,带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消费。
二、通过理性对××县二十多年来工业发展的区域地位、经济结构、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布局结构进行分析,在于把握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推进工业强县战略 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目前××县工业普遍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业总量偏小,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大项目带动,这些都是经济现象。任何经济现象的产生总是某些内在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构。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县工业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支柱工业产业链短,开发层次低,关联效应差。目前县域黄姜为原料的医药加工业,仅发展到水解物和皂素两个层次,关联度较高的矿产业,加工层次最高的锌资源加工到四个层次,按增值税计算:今年上半年我县采矿业上交增值税万元,矿产加工业上交增值税万元,加工业比采矿业增值倍,仍处在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据调查资料:××县县2002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在职工人5474人,固定资产原值51615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万元,百元固定资产产出率162元。劳动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人的倍,资产产出率仅只有全省平均水平1127元的%,进一步
显示了我县主要支柱工业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加上产品加工层次低,企业之间联系松散,前向关联不强,后向关联很低,吸收的劳动就业较少,农民很少从工业发展中得到利益,企业以单个形态孤立存在于县域经济之中,既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又造成了相对增长较快的工业没有带来繁荣的县域经济。
二是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形成工业资金缺乏的根本原因。工业资金除自身积累外本质上是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结果,银行是拿别人的钱来赚钱的人,在资金运用中充当着“信用中介”,储蓄能否转化为投资信用是根本。我县自1996年银行存款超过3亿元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到今年六月全县银行存款达到亿元,半年比年初净增亿元,存贷顺差亿元。也就是说,一方面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缺钱贷不到款。银企之间最根本的是缺乏信用保证。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仅有3a信用等级3家,2a信用等级5家,1a信用等级2家,受
信企业占不到工业企业的5%,在这样的信用条件下工业生产资金缺乏就成为必然。没有信用,现代的工业结构就不可能建立。信用搞好了,金融就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三是平均利润率偏低导致工业缺乏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利润的高地,才有投资的洼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利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我县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额77009万元,实现利润2843万,百元销售利润元,高于全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县工业资源优势相对明显,但现阶段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形成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的重要原因:①水电路等硬件配套较差,加大了建设成本投资;②企业软环境较差造成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降
低了企业生产利润;③区域性土地、环保等钢性政策形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如何提高企业利润率、创造投资的洼地是政府建设工业强县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是创业型人才和创业环境缺乏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县工业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形成了近20多亿元的生产能力,但处在工业发展的创始期。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以中小为主,发展以新建为主,大项目以引资为主,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联合创业为主。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核心是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村能人和城镇经营者,将积累的有限资本办工业,工业缺乏的主要人才是能吃苦、敢冒风险的创业者。只有工业发展到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管理型人才的需要才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县委政府针对工业人才缺乏的状况,选派干部职工到企业,结果进不去、留不住,尤其是县工经局今年与有关大学
联合举办企业管理班,计划招生60人,结果只有6人报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创立企业的人可能并不需要很高的教育,而管理企业的人必须有足够的训练。
三、1、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到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今天的工业强县既不同于当年建设经济大县、壮工富县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更不是要求乡乡镇镇遍地开花都办工业。而是县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发展工业来实现。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和理念统领县域经济的发展,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用产业化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基地化,把农业建成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用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自觉按照工业发展的产业导向,选择和确定乡域主导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增强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
2、大力推进矿产、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支柱产业率先突破。任何事物的
发展总是由重点突破到全面发展。目前县域矿产加工业、黄姜为原料的医化工业和建筑建材业具有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势明显、带动力强、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特点,在近期内应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此带动五大支柱工业全面发展。
3、重视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布局优化集中。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一般工业空间布局要经过两次跃升:第一阶段由分散办企业走向集中办企业,在县域经济中这种趋势表现为由乡村向县城集中;第二阶段由地域聚集向产业聚集,同类企业通过专业分工、产业协作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节约生产流通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地域聚集明显,产业聚集开始起步,在工业强县建设中要自觉按照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产业聚集趋势,科学搞好工业布局规划,加快城关、白柳工业园区和小河、红军、庙坪和关口等矿产资源地工业小区建设,选择产业发
育程度较好的矿产、黄姜加工业组建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聚集,提升产业竞争力。
4、加强信用建设,优化融资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结构。金融机构作为以信用为本的中介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把社会小额闲散资金,通过储蓄的方便手段集中成巨额资金,又通过放贷转化为投资。银企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解决银企资金矛盾的根本是建设银企信用关系。××县信用联社自2002年开始对全县97471个农户2475个城镇工商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累计授信最高额度达到亿元,农户和企业在授信额度内不需要任何担保,随时可贷到授信额度内的贷款。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又提高了银行效益,降低了金融风险。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要把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创造良好的金
融环境上,而不是具体地为某个项目谋划方案。一是要以政府牵头,银行为主,部门协作,建立起针对出资人的资信评价体系,以资信等级为依据,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要从项目审批转移到及时发布行业产业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走势和投资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定期组织银企对接,增进银企了解,化解金融风险。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房产、地产评估机构为企业融资的服务职能,加大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评价认证,降低评估费用,促使企业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三是要加大依法收贷的力度,依法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提高企业信誉度,化解金融风险。
5、鼓励扶持平民创业,培养储备企业家队伍。任何经济发展都必然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多到精、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地讲创业属平民经济,管理是精英经济。要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是群体工业与规模工业同步发展。在群体工业的普遍发展中
把经营者不断培育成企业家精英。江浙等许多地方的发展实践表明:谁重民资,谁肯在启动民资上下功夫,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保持一方经济的活力。鼓励平民创业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商重工的经济氛围,大力开拓原始资本积累的门道,降低民办工业的门槛,制定鼓励扶持平民创办工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资助、企业筹集的方式建立创业风险基金。减轻农民创办工业失败后的巨大风险,激发农民创办工业的积极性。
优秀的企业家是比资金、技术更为稀缺的社会资源。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家的竞争。要按照出资人认可、市场认同的价值标准,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倡导尊重企业家就是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继续鼓励优秀党政干部成长为企业家,促进企业家、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
6、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投资洼地。
目前影响我县工业企业交易成本偏高主要是税赋相对较高、收费居高不下。2003年我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高于全省%,高于全市%的近一倍。根据对××县黄姜加工业的调查:除税收外,各类行政收费占工业增加值的1~2%,银行利息支出6%,环保处理费用占工业增加值的4%。工业相对集中的县城水价定价元/吨,水价的偏高迫使一些工业企业自备水源而不用自来水。较高的交易成本既降低了企业利润,又降低了××县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减少税赋、降低收费,减低水电路等公共产品价格,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的小气候,创造以投资为重点的工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洼地。
7、注重研究由农业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的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在县域经济由农业向工业转变过程中,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有一个由熟悉农业向熟悉工业的转变过程。除了加强实践积累外,要特别注重经济理论学习,总
结吸取先进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比如: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的收益递增将取代农业收益递减,使整个经济转变为稳定增长的经济。经济的波动将以自然灾害影响为主体,转为以工业骨干产品市场供求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将使经济工作的重点由研究应对自然转向研究应对市场。还比如:工业化是财富和资本的集中过程。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就没有竞争力。随着工业化步子迈得越大,财富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越快,贫富差距拉得越大,遇到的难题越突出,反映的程度越敏感,维护稳定的问题越难。保障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和降低这个阶层人口的比例是维护稳定的核心,务必引起工作上的高度重视。
(作者系××县县发展计划局局长)
第二篇: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县域农业脱离了维持自身生存阶段以后,农民开始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引起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持续高级化的自行变化过程。只有工业化才有真正意义的农业产业化,只有工业化才有繁荣发展的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的现代化。
一、××县工业七十年代起步,九十年代发展,本世纪初开始壮大。在近三十年的发展史中,经过建设经济大县、壮工富县和工业强县等三次政府强力推动和西康铁路建设机遇的拉动,使工业由一个幼稚产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
1、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独树一帜。199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2374万元,总量低于汉滨、石泉,占当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3.08。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52009万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4.84亿元的35.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4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3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8亿元的3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市33.4;规模以下实现工业增加值19650万元,占全市4亿元的49.2。在全市十县区中率先实现了县域经济由农业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
2、工业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1998年全县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到2003年全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75;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占全县gdp比重从1990年的17.8提高到32.1;使县域经济结构达到25.5∶42.2∶32.3,工业实现税收17789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75.6,今年上半年二产业完成税收1.32亿元,占全县财政总收入的86。
3、支柱工业初具规模。据县计划局调查,200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9家,完成现价工业产值73543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的46.3,规模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32359万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52.5;规模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高于全国县域经济平均水平(全国水平为42.6),围绕县域生物、矿产、水能三大资源优势开发利用初步形成了烟草食品、矿产开发、生物化工、水电能源、建筑建材五大工业支柱,今年前半年支柱工业产值5.6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58。
4、民营工业成为县域工业的主体。据调查:全县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合作制、股份制和个体私营企业占96.4,其中外来企业29个,占26.4。产权清晰、机制灵活、充满活力的企业所有权制度,为县域工业奠定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5、初步完成了产品结构的更新换代。××县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国有、集体工业企业,基本是在商品短缺经济条件下为满足农村生产生活需要的轻工产品,九十年代初新建工业主要以采矿业为主。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迫使县域工业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据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67家,其中轻工业36家,重工业31家。到2002年底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增长到110家,其中属1995年以前建厂的工业企业仅16家,有13家属原建企业转产合并,其余所建企业皆因市场或体制原因停产或倒闭。现有110个企业中:矿产采选冶及制造企业65个,占企业总数的59.1,医药化工制造业17个,占13.5。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和集中,促进了县域工业支柱产业的形成。
6、工业集群趋势开始呈现。工业企业布局日趋科学。1995年工业普查:全县年产值50万元以上67个企业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到2002年底,全县50万元以上110个企业只分布在16个乡镇,其中分布在城关镇45个及其周边18个企业,占企业总数的57,产值占81。关口、庙坪、红军、小河等矿产地25个,占22.7,产值占15.6。工业企业向县城和矿产资源地集中,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了企业之间的关联效应。
7、房地产为主的建筑业成为二产业发展的支柱。建筑业是县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劳动密集型的成长性产业。我县建筑业增加值1995年的1638万元占当年gdp的2.7,到1998年猛增到11952万元,占当年gdp的11,1999~2003年全县建筑业年增加值稳定在1.4~1.5亿元,占全县gdp的10~12,年提供税收800万元左右,带动了建材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城乡消费。
二、通过理性对××县二十多年来工业发展的区域地位、经济结构、规模结构、产品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布局结构进行分析,在于把握县域经济工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高推进工业强县战略的自觉性和科学性。目前××县工业普遍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工业总量偏小,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大项目带动,这些都是经济现象。任何经济现象的产生总是某些内在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构。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县工业
发展过程中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一是支柱工业产业链短,开发层次低,关联效应差。目前县域黄姜为原料的医药加工业,仅发展到水解物和皂素两个层次,关联度较高的矿产业,加工层次最高的锌资源加工到四个层次,按增值税计算:今年上半年我县采矿业上交增值税351.7万元,矿产加工业上交增值税1007.4万元,加工业比采矿业增值2.86倍,仍处在初级产品的生产阶段。据调查资料:××县县2002年产值5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在职工人5474人,固定资产原值51615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15.25万元,百元固定资产产出率162元。劳动产出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52万元/人的2.34倍,资产产出率仅只有全省平均水平1127元的14.3,进一步显示了我县主要支柱工业为资金密集型产业,加上产品加工层次低,企业之间联系松散,前向关联不强,后向关联很低,吸收的劳动就业较少,农民很少从工业发展中得到利益,企业以单个形态孤立存在于县域经济之中,既加大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又造成了相对增长较快的工业没有带来繁荣的县域经济。
二是信用体系不健全是形成工业资金缺乏的根本原因。工业资金除自身积累外本质上是社会储蓄转化为投资的结果,银行是拿别人的钱来赚钱的人,在资金运用中充当着“信用中介”,储蓄能否转化为投资信用是根本。我县自1996年银行存款超过3亿元以后进入快速增长期,到今年六月全县银行存款达到12.8亿元,半年比年初净增2.5亿元,存贷顺差1.5亿元。也就是说,一方面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企业缺钱贷不到款。银企之间最根本的是缺乏信用保证。目前我县工业企业仅有3a信用等级3家,2a信用等级5家,1a信用等级2家,受信企业占不到工业企业的5,在这样的信用条件下工业生产资金缺乏就成为必然。没有信用,现代的工业结构就不可能建立。信用搞好了,金融就搞活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
三是平均利润率偏低导致工业缺乏发展的原动力。只有利润的高地,才有投资的洼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害怕没有利润和利润太少,一旦有了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利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我县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额77009万元,实现利润2843万,百元销售利润3.69元,高于全市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我县工业资源优势相对明显,但现阶段开发成本也相对较高。形成工业企业利润率偏低的重要原因:①水电路等硬件配套较差,加大了建设成本投资;②企业软环境较差造成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降低了企业生产利润;③区域性土地、环保等钢性政策形成了企业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如何提高企业利润率、创造投资的洼地是政府建设工业强县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
四是创业型人才和创业环境缺乏是影响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我县工业企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形成了近20多亿元的生产能力,但处在工业发展的创始期。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企业以中小为主,发展以新建为主,大项目以引资为主,组织形式以血缘关系联合创业为主。在这一时期工业发展的核心是引导、鼓励更多的农村能人和城镇经营者,将积累的有限资本办工业,工业缺乏的主要人才是能吃苦、敢冒风险的创业者。只有工业发展到由总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管理型人才的需要才成为工业发展的核心。近年来县委政府针对工业人才缺乏的状况,选派干部职工到企业,结果进不去、留不住,尤其是县工经局今年与有关大学联合举办企业管理班,计划招生60人,结果只有6人报名,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创立企业的人可能并不需要很高的教育,而管理企业的人必须有足够的训练。
三、1、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是县域经济发展到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今天的工业强县既不同于当年建设经济大县、壮工富县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基础,更不是要求乡乡镇镇遍地开花都办工业。而是县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发展工业来实现。要用发展工业的思路和理念统领县域经济的发展,用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用产业化推进农业的规模化、基地化,把农业建成工业发展的第一车间;用工业化加快城镇化,实现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快速协调发展。自觉按照工业发展的产业导向,选择和确定乡域主导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增强农民应对市场的能力。
2、大力推进矿产、医药化工、建筑建材支柱产业率先突破。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重点突破到全面发展。目前县域矿产加工业、黄姜为原料的医化工业和建筑建材业具有产业基础好、资源优势明显、带动力强、产业链长、辐射面广的特点,在近期内应集中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此带动五大支柱工业全面发展。
3、重视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工业布局优化集中。根据产业组织理论一般工业空间布局要经过两次跃升:第一阶段由分散办企业走向集中办企业,在县域经济中这种趋势表现为由乡村向县城集中;第二阶段由地域聚集向产业聚集,同类企业通过专业分工、产业协作的方式聚集在一起,节约生产流通成本,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地域聚集明显,产业聚集开始起步,在工业强县建设中要自觉按照工业企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产业聚集趋势,科学搞好工业布局规划,加快城关、白柳工业园区和小河、红军、庙坪和关口等矿产资源地工业小区建设,选择产业发育程度较好的矿产、黄姜加工业组建企业集团,促进产业聚集,提升产业竞争力。
4、加强信用建设,优化融资环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于经济。金融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结构。金融机构作为以信用为本的中介机构,其基本职能是把社会小额闲散资金,通过储蓄的方便手段集中成巨额资金,又通过放贷转化为投资。银企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解决银企资金矛盾的根本是建设银企信用关系。××县信用联社自2002年开始对全县97471个农户2475个城镇工商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累计授信最高额度达到5.861亿元,农户和企业在授信额度内不需要任何担保,随时可贷到授信额度内的贷款。既解决了产业发展的资金困难,又提高了银行效益,降低了金融风险。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要把发展工业的重点放在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上,而不是具体地为某个项目谋划方案。一是要以政府牵头,银行为主,部门协作,建立起针对出资人的资信评价体系,以资信等级为依据,提高企业融资能力。要从项目审批转移到及时发布行业产业信息、市场供求信息、价格走势和投资目录,明确鼓励类、限制类、定期组织银企对接,增进银企了解,化解金融风险。二是要充分发挥现有房产、地产评估机构为企业融资的服务职能,加大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的评价认证,降低评估费用,促使企业的死资产变成活资本。三是要加大依法收贷的力度,依法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提高企业信誉度,化解金融风险。
5、鼓励扶持平民创业,培养储备企业家队伍。任何经济发展都必然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多到精、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一般地讲创业属平民经济,管理是精英经济。要加快县域工业的发展必须是群体工业与规模工业同步发展。在群体工业的普遍发展中把经营者不断培育成企业家精英。江浙等许多地方的发展实践表明:谁重民资,谁肯在启动民资上下功夫,谁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保持一方经济的活力。鼓励平民创业首先要在全社会大力营造重商重工的经济氛围,大力开拓原始资本积累的门道,降低民办工业的门槛,制定鼓励扶持平民创办工业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资助、企业筹集的方式建立创业风险基金。减轻农民创办工业失败后的巨大风险,激发农民创办工业的积极性。
优秀的企业家是比资金、技术更为稀缺的社会资源。市场竞争的本质是企业家的竞争。要按照出资人认可、市场认同的价值标准,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倡导尊重企业家就是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继续鼓励优秀党政干部成长为企业家,促进企业家、经理人职业化、市场化。
6、降低交易成本,创造投资洼地。目前影响我县工业企业交易成本偏高主要是税赋相对较高、收费居高不下。2003年我县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14.1,高于全省12.8,高于全市7.4的近一倍。根据对××县黄姜加工业的调查:除税收外,各类行政收费占工业增加值的1~2,银行利息支出6,环保处理费用占工业增加值的4。工业相对集中的县城水价定价2.8元/吨,水价的偏高迫使一些工业企业自备水源而不用自来水。较高的交易成本既降低了企业利润,又降低了××县工业产品的竞争力。要加快工业的发展,必须采取强力措施减少税赋、降低收费,减低水电路等公共产品价格,优化县域工业发展的小气候,创造以投资为重点的工业生产要素流动的洼地。
7、注重研究由农业向工业化转变过程中的新问题,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在县域经济由农业向工业转变过程中,对每一个人来讲,都有一个由熟悉农业向熟悉工业的转变过程。除了加强实践积累外,要特别注重经济理论学习,总结吸取先进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工作的预见性。比如:刘易斯模型告诉我们,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工业的收益递增将取代农业收益递减,使整个经济转变为稳定增长的经济。经济的波动将以自然灾害影响为主体,转为以工业骨干产品市场供求引起的市场价格波动而波动,将使经济工作的重点由研究应对自然转向研究应对市场。还比如:工业化是财富和资本的集中过程。没有财富和资本的集中就没有竞争力。随着工业化步子迈得越大,财富和资本的集中程度越快,贫富差距拉得越大,遇到的难题越突出,反映的程度越敏感,维护稳定的问题越难。保障最低收入阶层的基本权利和降低这个阶层人口的比例是维护稳定的核心,务必引起工作上的高度重视。
(作者系××县县发展计划局局长)
第三篇:对理性爱国的几点思考
对理性爱国的几点思考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理性代表着个体对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交往、文化蕴藏和制度体系的一种自觉的、稳定的、必然的深度思考。理性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于理性。理性爱国主义就是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允许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的一种爱国行为。理性爱国主义,包括对祖国历史文化深层次的思考,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层次思考,对祖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正确科学的把握。理性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是爱国动机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是内容与主题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
理性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感与理性思考、理性行为的结合,它诉诸的是以理性态度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缺少理性支撑的爱国者,情绪上来了激动,情绪下去了不动。而基于理性认识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个人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这样的情感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不是情感,而是理性。因而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而不是响亮的口号上。真正理性的爱国不仅仅体现在重大历史时刻,而是贯穿在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具有明确的时代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正如江泽民所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中国改造为光明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
因而,对大学生来说,理性的爱国就体现为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政策,遵守法律法规,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爱人民就是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热心为人民群众服务。
爱国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稀里糊涂的爱,不行;朴素感情的爱,不够;偏激盲目的爱,不可。理性爱国是我们的神圣天职、历史使命、时代担当,也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LG
第四篇: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党内民主的理性思考
对新形势下我国发展党内民主的理性思考
当前,发展党内民主主要有三重考虑。首先,发展党内民主是提高自身建设的内在需求。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社会不同阶层群体逐渐分化,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政党内部也会产生不同的、新的利益需求和意识观念。民主是由人对利益的追求决定的,利益往往成为发展民主的驱动力量。全国共产党员分布于不同的社会利益阶层,党内必然存在不同利益层的声音,这对党内旧有的力量均衡构成新的冲击。为重新达到均衡状态,政党必须要对其内部新的呼声做出响应,为不同利益的表达提供制度空间。特别是面对党员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参与党内事务的热情空前高涨,要防止和克服“不想民主”、“不敢民主”的思想障碍,切实增强推进党内民主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党员的创造力。其次,发展党内民主是实现民主执政的必然诉求。随着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行政官员腐败行为蔓延与扩散,执政党的权威性有所下降,公众对执政权威的认同相对弱化,政党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其根源就在于党内集权、党内生活不民主和缺乏监督。“党内民主”恰恰能够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对党内集权和缺乏监督的现象进行制约,并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紧张的党群关系,树立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和权威性。特别是面对社会强大的政治压力,必须寻求一种安全方式进行改革。相对于体制外的放权和社会民主的发展,体制内放权和民主具有更为安全的特质。因为体制内的放权始终会在执政党可控制的范围之内,相对来说可以进退自如。所以“党内民主”成为共产党一种合理推动民主的选择途径。再次,发展党内民主是顺应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客观要求。一个民族国家的民主发展与世界民主浪潮是密切相关互动的。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巴黎公社型的民主,还是列宁主义推动下出现的苏维埃式的民主,都是世界民主浪潮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三次民主化浪潮汹涌澎湃、跌宕起伏的全球化背景,着眼于中国民主发展的曲折历程和具体实际,民主化已成为世界发展的洪流和大趋
势,也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我们要顺应这一趋势,积极作为,借鉴国外一些政党的有价值的做法和经验,扎实推进党内民主建设。
一、以调整党内权力体系结构为核心,拓展发展党内民主的空间。早在古希腊时期,公民大会成就了雅典城邦的直接民主。至近代,随着民主单位逐渐变大,公民参与的范围扩大,公民把决策权移交给代表成为必然。公民大会式的直接民主制难以践行,民主的实现形式从直接民主向间接民主转变,代议制民主应运而生。当然,在选举过程中逐级产生的代表并不能在完全准确全面的反映民意,即“保姆的保姆不是我的保姆”。尽管代议制民主的缺陷不可避免,但仍是实现民主的最好形式。
在我国,党的代表大会作为实现党内民主最重要载体,实质上也是代议制民主。7500万共产党员遍布于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实行代议制成为必然的选择。即采用党的代表大会这种形式,由党员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参加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的领导机关,讨论和决定重大方针政策。根据党内民主运行机制的规则,党的委员会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党的常委会由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对党的委员会负责。从逻辑上讲,在党的领导机构中,代表大会的权限高于委员会,委员会的权限高于常委会。这正是民主的权力来源决定授权方向的。但实际上,往往把这种关系颠倒过来。常委会领导全委会,全委会领导代表大会。党的权力体系结构倒臵现象较严重,一定程度上出现党代会权力“错位”,违背权力程序的事时有发生,被称为“开大会解决小问题,开小会解决大问题,不开会解决关键问题”。所以,从实现党内权力民主化高度来看,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从纠正党内权力体系结构入手, 对党内权力结构进行“复位”和“正位”,最终确立代表大会在党内的权威地位。
二、以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为根本,保障发展党内民主的机制。党员是党的主体,发展党内民主,必须保障党员基本权利的正常行使,进一步扩大和保障党员在党内事务中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所有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都有平等的参与党内各
种事务的权利。这是党内民主的精髓和核心,是实现党内民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党员权利的平等,也就意味着全体党员不论职务高低、资历、年龄,在党内的地位是平等的,义务和权利是对等的,决不允许有超越于组织和其他党员之上的组织或家长式人物存在。
由于代表大会不是常任制,党代表只能是“五年开次会,会期三五天,举举手,划划圈,散会就靠边”,存在“会上热闹几天,会后几年不见”的现象。这就必然导致其权力流失以及广大党员的权力主体地位无法得到充分保障,导致权利行使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和程序。具体来讲,在对待党员权利、义务的关系上,党内长期存在着片面强调党员“应尽的义务”、忽视党员“应有的权利”的倾向;在党内监督上,往往片面强调党员是被监督的对象,而忽视党员是党内监督的主体;在党内管理上,往往只把党员作为被管理的对象,而漠视党员有一律平等地参与党内管理的权利;在党的决策上,往往只强调党员无条件地贯彻党的决策的义务,而忽视党员以多种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参与党的决策的权利。所以,要积极探索建立党员主体地位保障机制,有效克服一些基层党组织中存在的重义务、轻权利,重服从、轻平等,重统一意志、轻主动精神的倾向,要克服党员民主权利虚泛化倾向,真正把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贯穿于党内民主的始终。
三、以不断完善党内竞争性选举制度为突破口,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方向。对西方竞争性政党来说,来自定期的政党之间的竞争性选举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动力源泉。许多西方政党都把内部竞争性选举作为党内民主建设的核心。尽管民主政治不能简化成为单一的选举,但竞争性选举是民主的标志。可以权力制约权利,也可以权利制约权力。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条件下,选举就是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对权力行使者的强有力制约。党内民主选举是一种有效的民主政治的制度安排,它能从根本上改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的关系,能缓解党内利益多元和分化所带来的张力。同样,党内民主选举所要解决的是党内权力的授权关系问题,亦即权力的来源与合法性问题,而体现党内
权力授受关系的民主选举机制没有普遍建立,导致实现党内民主缺乏内在动力。目前党内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选举类干部与非选举类干部混淆不清、选举产生的干部在任期内频繁调动、候选人提名制度不完善、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范围窄、比例低等。
改革和创新党内民主选举制度,要在党的各级代表大会中有步骤有计划地慎重进行。一要加大党内竞争的广度和力度。继续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公推公选、公推直选等竞争性办法,推进竞争性选拔的常态化、规范化。要适时扩大选举差额的范围和比例,适度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二要改革和完善候选人提名方式。可考虑党的代表大会、全委会、常委会候选人采用民主程序提名,候选人提名必须由党员推荐产生,坚持组织提名与党员提名相结合,组织提名的候选人要经过党员充分讨论,并以党员讨论的结果为推荐的重要依据。三要规范严格的差额选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党内选举程序,建立公正和透明的竞争规则,杜绝把选举搞成变相的“陪选”、“贿选”。因为没有明文的竞争规则,潜规则就会大行其道。当潜规则主导政治竞争时,就会滥用民主。四要建立选举监督委员会。民主不仅意味着权力是通过选举机制授予的,还要求选举出来的权力相互制约,权力即使是选举授予的,也不能集中在个人或少数人手中。当然,民主选举是有边界的,即选举的适用范围是有边界的,并不是所有的岗位都适宜于选。民主选举制度的功效是有边界的,并不是实现党内民主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靠竞争性选举来解决。所以,要防止民主制度安排的天然缺陷,建立结构合理、配臵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建立制度维护民主、落实制度确保民主、完善制度发展民主。
四、以深化党的基层民主为依托,明晰发展党内民主的途径。发展民主怎么走,无非就是两条路,即自上而下抑或从下至上。比如,欧美国家发展民主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程。无论是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还是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统治后,都通过议会民主掌握国家政权。全国确立了普选的民主制度,然后再推及至地方。民主发展的路径是从全国到地方的推进过程。中国则不同,与自
上而下的路程相反,更适合于走从下至上的路径,这是历史经验探索总结的结果。中国现代史上,曾有三次著名的民主浪潮。不论是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都是以失败告终。值得注意的是,三次民主浪潮推动民主传播的主体都是知识分子,传播路径是自上而下的,其内容以传播西方民主为主,社会底层对于民主基本处冷漠状态。尽管三次民主浪潮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政治格局的变动,但几乎每轮新的统治局面形成后,又迅即回复到原有的统治模式上来,民主火花犹如昙花一现。究其原因,归根到底是当时经济基础决定了近代民主形式难以在中国扎根,加之当时的社会结构有利于专制模式的生存。
随着新中国建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年,历史坐标发生位移。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民主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与前三次明显不同的是,此次以村民自治为起点的民主浪潮发端于农村,这种自下而上的“草根式”从农村基层开始,然后逐步扩展和向上延伸的基本路径。从各地基层民主实践来看,以村民自治为起点,相继出现公推直选村党支部书记,村民自治实现横向扩展;公推公(直)选乡镇党委书记,党内基层民主得到纵向延伸;扩大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党内基层民主呈现纵深推进等。基层民主从横向和纵向继续拓展延伸的态势,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今后中国党内民主的发展方向。
五、以实现推进人民民主为目标,延伸发展党内民主的内涵。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历史积淀,衍生出根深蒂固的家长制、特权思想和官本位主义,民众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民主意识淡薄,以及党在建立历程中深受原苏联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影响等因素,导致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党内民主任重道远。如果说基层民主是由下至上推进民主政治的话,那么,党内民主则是由核心向外围推进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意味着党内民主不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目标,人民民主
才是最终目标,但党内民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首选渠道。党内民主的不断推进,必将带动整个国家生活的民主化,反过来,人民民主的进一步发展又会推动党内民主的发展。但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存在不同的互动方向和发展路径。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民主国家建立在前、政党产生在后,对西方竞争性政党来说,来自定期的竞争性选举的外部压力是其加强自身建设的强大而稳定的动力源泉。在竞争性政党体制下,竞选的成败,直接关系到能否执政,关系到自己所代表和维护的社会群体、阶层和阶级利益。所以,西方竞争性政党体制和相对成熟的公民社会构成了逐步推动政党在党内实行民主的有利氛围,政党很难不实行党内民主制度。西方国家的民主路径是从先实行人民民主再到实行党内民主。而我国则完全不同,是先立党再建国。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实行党内民主至关重要。没有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将受到很大的影响、限制;假如党内民主未果,而人民民主先行,则可能出现失控、混乱的局面。作为在专制环境中成立的旨在推翻反动黑暗统治的共产党,因条件限制往往缺乏党内民主。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与黄炎培讨论“历史周期规律”的时候,就提出要在党内实行民主,但缺乏实践民主的主客观条件。革命成功之后,党掌握了国家政权,在缺乏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情况下,首先在党内实行民主,通过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发展,实行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互动,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
第五篇:对贫困山区县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扭住城乡统筹的龙头—对贫困山区县加快工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县位于四川北缘米仓山南麓,既是山区农业大县、国家扶贫重点县,又是蕴藏50余个品种、潜在价值400亿元以上的矿产资源富县。如何在基础差、底子薄的情况下,走活城乡统筹这盘棋?笔者认为,希望和潜力在于依托工业的强劲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和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当前,要务必抓好五个关键:
关键之一:深化认识,切实增强工业发展的紧迫感
首先,工业是裕财增税的关键。农村税费改革、城镇税收调整、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等政策相继出台,致使我县财政收入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工业对财政的骨干支撑作用日益凸现。2004年,**县仅市、县考评工业企业的入库税金就占到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74%。如果不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培育支柱财源,财力紧张的现状就不可能有效缓解,裕民富县就没有希望和出路。其次,工业是城乡互动的纽带。工业是一、三产业的纽带,是农村与城镇的关接点。“三农”问题的表现在农村、在农业,但根源在城镇、在工业。由于我县工业带动农业、城镇反哺农村的作用不够明显,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不高,农民增收较为艰难。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城乡统筹、工农互动的发展理念,大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提高产业的关联度,促进产业互动、城乡协调发展。其三,工业是跨越发展的撑杆。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特色农副产品资源,为我县加快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全县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改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为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全县工业企业利税总额接近1亿元。但是,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规模小、工业占全县GDp的比重低、结构性矛盾突出、投入严重不足、企业新上项目困难,发展后劲和活力不强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没有工业的跨越发展,就没有贫困山区的跨越发展。因此,务必统一思想,增强工业发展的紧迫感,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加快工业发展的重大实践中来,努力推动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之二:培育支柱,壮大工业经济整体实力
壮大工业总量,增强整体实力,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充分整合优势资源,促进支柱产业、骨干企业和特色产品的快速发展。一要壮大一批支柱产业。通过培育优势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产业梯度推移,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工业经济总量的必然选择。要突出发展以冶金、水泥、石材为主的建材化工业,积极发展以水电、煤炭为主的能源业,大力发展以黄羊、生猪、银花、核桃、茶叶加工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依托支柱产业的迅速壮大,促进工业经济实力的整体提升。二要壮大一批骨干企业。振兴工业,首要的是振兴重点企业、优势企业、骨干企业。要采取政策上优先扶持、资源上优先配置、创新上优先帮助、服务上优先到位等综合措施,大力支持冶金集团、铁山公司、煤电公司等重点企业实施低成本扩张战略,支持竹坝铁矿二期技改、**石材城、中石化川渝公司乐坝石油储备库等重点项目加快发展,通过技术改造挖潜增效,促进骨干企业不断壮大。三要壮大一批特色产品。特色才能赢得竞争,才能产生效益。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扩大水泥、铁精矿、磷肥、原煤、石材等传统工业产品生产规模;整合品牌资源,做大做强以**黄羊、生猪、翡翠米、茶叶、核桃、银花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升农副产品加工质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关键之三:多轮驱动,促进工业经济提速增效
一要固本强基增效益。强管理,才能增效益。**县冶金矿山集团公司注重企业基础管理,推出的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竹坝经验”,为企业抢占市场、谋求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彰显了旺盛的生命力。要继续深入学习借鉴“竹坝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赋予“竹坝经验”以新的内涵。通过强化企业管理,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促进企业扭亏增盈,努力实现工业经济目标。二要项目招商增投入。开放是技术、资金等要素积聚的重要渠道,是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是加快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理性分析我县工业发展的潜在优势,认真研究国内外资本流动的规律,找准承接产业升级、转移的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引导外资投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突出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发挥熟悉行业状况、业务联系面广的优势,坚持以商招商、以企引企,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要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搞好全县工业项目的研究论证和储备,企业要解放思想,主动出击,寻求合作伙伴,广泛汲取资金、技术,规范招商引资行为,不断增强自身发展实力,降低招商引资风险。三要技改扩能添活力。加强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也是抵御市场风险的保障。企业在抓好生产经营的同时,应把技术改造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等目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四要保护环境促发展。环境保护是基本国策,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我县采掘企业比重高,环境保护任务重。企业要狠抓达标排放工作,对逾期未达标、环保设施闲置的单位要从严查处。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提高技术起点,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建设对环境有影响的工业项目,必须依法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影响保护设施与全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确保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五要安全生产强
管理。企业主管部门和企业都要树立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岗位、车间、班组抓起,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排查不安全隐患,及时消除隐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的长效机制。
关键之四:深化改革,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一要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改革是工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改革,就难以从根本上消除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到头来就只能是死路一条。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真正使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合理制衡。要在深化企业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上下功夫,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各部门都要为企业改革提供服务、提供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二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市场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三个转变”,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经济要素。矿产储量消耗加快,已成为影响我县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潜在危机。要坚持依法保护、严格规划、有序开发的原则,合理配置和开发矿产资源。鼓励有开采实力的矿山企业,按程序申请探矿权参与风险找矿,增加可采储量。要大力整治无证违规开采、乱采滥挖、非法转让、层层转包和垄断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全面推进市场化配置矿产资源,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必须一律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实现矿产资源的优化配置、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实现矿产资源优势向资本优势的持续健康转化和效益最大化。
关键之五:改善服务,切实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一要抓环境。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要努力改善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抓好**至乐坝工业走廊的设施配套,努力培育企业发展载体。要切实优化治安环境,严厉查处“三乱”行为,切实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要抓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切实为企业服好务。要深入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加强调查研究,主动帮助企业和基层排忧解难,及时发现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重大问题,进一步从宏观上把握工业经济运行发展态势。要加强对能源、资金、运输的协调调度工作,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三要抓领导。坚持和完善领导挂联企业责任制、目标考核奖惩制等各项制度,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努力做到责任、政策、措施和督查“四个落实”,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