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月》对英雄人生的理性思考(范文)

时间:2019-05-13 12:5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奔月》对英雄人生的理性思考(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奔月》对英雄人生的理性思考(范文)》。

第一篇:《奔月》对英雄人生的理性思考(范文)

《奔月》对英雄人生的理性思考

杨林

鲁迅《故事新编》整个的语言都带有戏拟性质,“在戏拟所造成的语言形式的扭曲、躁动、喧哗中,浸透着、流淌着鲁迅心灵中某种不安、苦涩的情绪。语言的戏拟造成了《故事新编》中所特有的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和悲剧喜剧不断冲突、融合、转化的叙述格调。”就是在悲喜剧的转化中,在戏拟中,渗透着鲁迅内心的不安,悲凉,甚至彷徨。“鲁迅一再强调自己思想中有毒气鬼气, 实际上他已经感到了人生的无聊与悲哀,真切地认识到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一、尘埃落定,英雄末路

(一)失败的英雄

1.失望颓唐

鲁迅是一个英雄,但他所经历的却只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在这样的„是失望,颓唐的很了‟的思想境遇里,他实实在在地感到了„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是一种真实而具体的人生感受, 也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人生的无聊与无奈,实在的只有空虚与苦恼。” 2.黯然退场

曾经的英雄到最后只能黯然退场,就像再美好的戏剧也有谢幕的一刻,诚然,鲁迅对这一结局是不满的,然而却无能为力。时代造就英雄,时代却不能消化这么多英雄的出路。

(二)人生的担忧

1.末路心境

面对着社会上的种种迫害,鲁迅内心的忧虑,无奈,悲愤可想而知。所以,我认为,鲁迅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奔月》,不是表达对爱情的担忧,也不是 2.路在何方?

重新阐释中国古代文化,这些都是表面的,对高长虹的回击也只是一带而过,顺势的。实质上他是借《奔月》表达对英雄穷途末路的担忧,担忧之后,是对英雄出路的更深的思考。时势严峻,形态复杂,刀光剑影,英雄被挤进夹缝中,敢问路在何方?

二、英雄的人生

作为鲁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的《奔月》,其主题一直以来就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本文首先就其主题的各种说法做一个综述,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也相当于自己对《奔月》的一些感受,一些赏析。

(一)《奔月》之思想

关于《奔月》主体思想的研究,主流的一共有五种说法:

1.认为《奔月》是一篇关于爱情与生活,爱情与家庭的历史小说,爱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认为《奔月》表达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这一大方面又可分为三个小方面: ①对英雄的落寞、孤寂的感慨和悲愤。②对深沉人生悲欢的深刻思考 ③肉体与精神的冲突

3.认为《奔月》意在告诫人们要脱离英雄式幻想。4.进化是永恒的,人只能处于中间物的状态。

5.鲁迅只是借《奔月》重新审视中国文化,重新给历史人物定位。

(二)英雄的传奇

以上是对《奔月》主题的各种研究的综述,在我看来,认为鲁迅只是借《奔月》表达对婚后生活的担忧,以及对爱情与生活关系的思考,这一观点未免显得有些肤浅。1.虚幻爱情

毫无疑问,与许广平的分离使得鲁迅精神上害着思念之苦,但这并不能成为分析《奔月》的首要依据。与许广平的通信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鲁迅的相思,而且,许广平是新式女性,受过新思想的洗礼,以鲁迅对许广平的了解,他不可能纯粹因为担心婚后生活而创作了《奔月》,也不可能只是为了批判不切实际的虚幻爱情。2.精神冲击

结合《奔月》的创作背景,内处于情感及道义的自责当中,外则有政客们的排挤,同行文人间的攻击,及当时特定的社会氛围,这些都使鲁迅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受到重压,更使其精神层面上受到了极大的冲击。3.凄凉落寞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鲁迅一直站在山巅,看得比常人更远,更透彻。然而,先觉者总是寂寞的,这或许如钱超群注意到鲁迅的内心存在的寂寞感:“个人与外界——个人与传统,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庸众’——的隔膜,分离到对立”。在那样“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四近无生人气,心里空空洞洞”,凄凉感和落寞感油然而生。

(三)时势已去,英雄何从?

1.英雄哀叹

后羿曾经是世人崇拜的对象,是救世主的化身,射九日,扫荡了世间一切奇禽怪兽,然而当这些都归于平静,生活渐趋于正常,羿的价值却沦落为每天为食奔波,忍受嫦娥的黑脸和无止境的唠叨、不满,最后,妻子弃他而去,留他一人哀叹。生活的残酷、世俗在此暴露。羿的遭遇不就是鲁迅等一批先觉者们的写照吗? 2.尘埃落定

五四运动时期,他们是时代的领袖,是弄潮儿,英雄的价值在首先看透社会形态中体现出来,然而,当一切都尘埃落定,或者接近尾声之时,先觉者们的价值在哪呢?时势造英雄,当造就英雄的时势已然过去,英雄们将何去何从?是不是像后羿一样,只剩叹息?

三、由神到人的转变

(一)神话新编

1.颠倒传统观念

嫦娥奔月本来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浪漫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在鲁迅笔下的《故事新编》中,《奔月》却颠倒了人们的传统观念。鲁迅通过新的故事情节,把神话故事中几乎完美的“神”拉向了“人”。2.英雄末路

神话故事中的后羿,是一个英雄形象,现实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英雄。英雄末路,后羿整天为生活奔波,打猎为生,打尽飞禽走兽,却无力给妻子想吃的菜,鲁迅也只是一个丈夫,整个生活围绕妻子,整天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劳累。嫦娥奔月飞天后,后羿无能为力,想要找人炼丹飞天找嫦娥,却未能如愿,有学者认为,故事中的嫦娥是现实生活中许广平的写照,许广平回学校后,鲁迅曾在信里说晚些要去许广平的学校找她。神话故事中的伪君子逢蒙,不仅背叛了后羿,同时还故意加害后羿,可以说是鲁迅对现实生活中那些唯利是图,卑躬屈膝,落井下石的小人的写照。3.不被理解的现实

结合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处于变革时期,而且国民素质普遍较低,有些人为了上爬,就不惜落井下石,贬低别人,自抬身价。也不排除是鲁迅为了映照现实生活中鲁迅曾经帮助过,后来却背叛了他的人。神话故事中的老太太和众客官,道听途说相信逢蒙的话,人云亦云,麻木愚昧,不了解后羿。正如《药》里面的民众一样,不了解夏瑜,只是因为别人这么说,所以他们才这样想的。

(二)人生的思考和迷茫

1.唤醒民众的意识

鲁迅先生或许是想通过老太太这样一个形象,来唤醒民众的意识,人们的良知。同时,也隐晦的表现了鲁迅对未来的一种迷茫。他不知道革命是否值得去尝试,因为民众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社会的状态迟迟未能改变。2.尘埃落定,英雄末路

时势严峻,形态复杂,刀光剑影,英雄被挤进夹缝中。尘埃落定,英雄末路,敢问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11-1 [2]鲁迅.《奔月》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七年一月二十五日北京《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二期。[3]鲁迅.《鲁迅全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12-1 [4]鲁迅.《呐喊》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9-1 [5]鲁迅.《彷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4-3-10(联系电话:***)

第二篇:对理性爱国的几点思考

对理性爱国的几点思考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重要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理性代表着个体对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交往、文化蕴藏和制度体系的一种自觉的、稳定的、必然的深度思考。理性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于理性。理性爱国主义就是把爱国主义建立在对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国情及其现实客观的认识基础上,允许并鼓励人们对国家和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分析,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的一种爱国行为。理性爱国主义,包括对祖国历史文化深层次的思考,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层次思考,对祖国历史文化发展规律和趋势的正确科学的把握。理性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是爱国动机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爱国主义,是内容与主题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爱国主义。

理性爱国主义是爱国主义情感与理性思考、理性行为的结合,它诉诸的是以理性态度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缺少理性支撑的爱国者,情绪上来了激动,情绪下去了不动。而基于理性认识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个人与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切的体验,这样的情感具有一贯性和持久性的特征,在表达方式上主要不是情感,而是理性。因而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应体现在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而不是响亮的口号上。真正理性的爱国不仅仅体现在重大历史时刻,而是贯穿在平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作为大学生,理性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具有明确的时代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正如江泽民所指出:“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致力于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反动统治的斗争,把黑暗的中国改造为光明中国。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献身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

因而,对大学生来说,理性的爱国就体现为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政策,遵守法律法规,积极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爱人民就是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热心为人民群众服务。

爱国需要热情,更需要理性。稀里糊涂的爱,不行;朴素感情的爱,不够;偏激盲目的爱,不可。理性爱国是我们的神圣天职、历史使命、时代担当,也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LG

第三篇: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理性思考(定稿)

对和谐社区建设的理性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成为政权基础的“聚合点”、社情民意的“聚汇点”、社会矛盾的“聚焦点”、各级政府的“聚力点”。这种独特的社会层面层级,决定了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对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社区建设,胡锦涛同志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加强城市基层自治组织建设,从建设和谐社区入手,使社区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温家宝同志也指出:民政工作是党和国家非常重要的工作。它是直接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它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因此,和谐社区建设是我们当前社区建设一个大目标,大方向。

一、什么是和谐社区建设

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区,中央已经明确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28字特征。这就涵盖了和谐社区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建设的目标。对此,全国社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区,应当是“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

综合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探索和有益经验,我认为:要加大和谐社区建设力度,通过三到五年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建设和谐社区示范区”。同时,我们进一步把握和谐社区建设的内涵,要在全市基本形成坚强有力、运转协调的组织体系;管理有序、清洁优美的生活环境;安全稳定、治安良好的社会秩序;广泛动员、共驻共建的参与意识;诚信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配套齐全、机制完善的服务功能;渠道畅通、救助及时的保障网络,实现社会、生态、群众、政府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二、和谐社区建设目前存在的障碍

在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社会矛盾日益多元形势下,面对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的社区事务,我们建设和谐社区的切入点在哪里?毫无疑问,欲求“和谐”,必先消除“不和谐”因素。只有通过对“不和谐”问题的成因探究,我们才能做

到心中有数,才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才拿出合适的对策,寻找恰当的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快更直接分享和谐社会的成果。

当前制约和谐社区建设的主要障碍有: 第一,社会发展与诚信意识之间的不协调。

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和诚信经济。但在我国目前的体制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在促进社会极大繁荣的同时,也给国民传统伦理道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腐败、贪污、假冒、伪劣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情况下变成一种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社区居民之间、邻里之间的互信、互助、友爱、友情等传统观念日渐淡薄。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除了自己或家人以外,其他人都不能信任,多数人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一个缺乏道德伦理与诚信的社区,是难以成为和谐社区的。

第二,传统管理与无为居民的不协调。

在社区管理中,政府的传统强势管理力量依然强大,基层社区居委会很难成为真正的理想的居民自治组织,无法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或带领居民处理自己社区内部的公共事务,自治程度还远远达不到构建和谐社区的理想状态。我们曾对某个社区一年的各种事务进行剖析,在该社区所做838件事务中,只有45%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社区应该承担的工作,而271件社区不应承担的事务中有48%来源于政府派给的任务。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已日益与社会脱离,成为准行政管理的组织。社区自治组织过度的行政化与过少的自治化,使其同社区居民处于疏远或隔离状态,其职能已严重错位甚至越位。这些因素极大地挫伤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参与热情。居民缺乏社区意识和参与意识,社区建设将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

第三,贫富问题与社会保障的不协调。

目前,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社会问题,社会不当竞争的结果致使一部分人成为“弱势群体”,而政府服务管理的不到位,社会利益公正调节机制的缺失,以及社会保障范围、力度的有限性,都限制着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和推进力度。

第四,专业人员与居民具体诉求的不协调。

目前,我市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和登记在册的志愿者,他们是和谐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大量的社区服务需要由他们来完成。但要满足社区居民中下岗职工、外来务工人员、个体户、白领阶层、小区业主等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解决他们 的各种利益纠纷,社区内尚缺乏完善的调处和协调机制,若有矛盾长期得不到处理,就容易导致部分社区居民在社区生活中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疏导而产生更大的矛盾,从而影响社区的和谐与稳定。

三、和谐社区建设的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各界对社区建设的重视,以及政府投入的逐年加大,社区面貌发生了很大改变,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比以往也有了明显改进。但我们不能否认,当前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地方,因为,目前的社区服务与居民诉求、居民利益、居民期望还有较大的距离。

我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1.想要夯实社区基础,应牢牢树立核心意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和管理的规范,目前,社区管理的主体主要是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五驾马车”。如何让“五驾马车”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协调融合、良性互动、互相补充的体制,建立“五位一体”的社区管理运行机制,关键是要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来领导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共同管理社区事务。在社区党组织选举时,要有意识地把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中符合条件的党员列为候选人,尽可能使社区党组织中有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的党员。这种管理模式的好处在于,通过党组织的纽带作用,把居委会、业主、物业公司紧密联系起来,共同解决社区事务,既有效整合了社区各种资源,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又保证了党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当然,“五位一体”管理模式还必须坚持社区自治原则,这是“五位一体”管理模式的目标,也是社区建设的发展方向,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引导社区党员和群众以各种形式和各种途径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和谐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和整体合力。

2.以维稳为工作重心,及时解决社区纠纷,创建文明有序的社区治安环境。牢固树立“社区是第一道防线”的观念,加强对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研究和分析,摒弃社区之事是小事的错误认识,完善信息网络,建立预警机制和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早和谐。以创建“文明社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群防群治,建立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社会不稳定因素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社区矫正、禁毒、青少年等工作,加大推进预防犯罪工作的力度,发挥党力、民力和社会合力作用,构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3.把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灵魂,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社区人居环境。

从文化建设切入,便于社区在一个区域内组织推进和整合各种资源,有利于解决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有利于广泛地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互助服务中。而通过文化活动、宣传活动,社区居民可以更多更方便地相互接触、沟通、互动,并逐步向其他领域发展,最终趋于整个社区和谐。要以目前我市正在开展的各种社区建设活动为载体,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活动,认真总结这方面好的做法,巩固并深化其成果,寓教于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宣传建设和谐社区的理念和要求。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粘合”作用,大力发展和繁荣社区文化、体育活动,让更多更好的先进文化和全民健身运动进入社区,丰富居民生活,营造充满学习活力和创造活力的和谐社区氛围。

4.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意识,积极关注民生,解决社区居民存在的现实问题。

要做好这些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促进就业公正。整合社区内促进就业工作资源,建立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良性机制。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力度,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加强政策协调和资源整合,激发受助者自食其力、自我发展、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三是美化社区居住环境。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统筹人口、环境和交通等要素,围绕我市系列社区建设的主题活动,组织居民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整合市容整治力量,美化社区环境,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为大家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5.借助、依托社会力量,建立多元立体化社区服务。

和谐社区建设既要落实好政府在基层的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责,又要大力培育社区自我发展功能,使两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一方面,要完善以街道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服务站为补充的政务服务体系。在整合利用好区划调整后的场所资源的同时,加大投入力度,办好街道的“一站式”服务中心。依托社区信息化平台,推动政务服务延伸到社区,使群众身边的服务成为群众最方便、最满意的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引进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探索购买服务的新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兴办公益性和福利性社区建设项目。要引导驻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适度开放馆所、场地等资源,真正做到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共建社区。

6.以服务管理为主线,健全相应的评价机制,加强政策的指导力度。

在创建和谐社区的大背景下,要严格执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坚持“费随事转,权随责走”的原则,确定和承接相关部门划转的相关工作,逐步扭转社区居委会工作的行政化倾向,建立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局面。要健全各项社区考核的指标体系,避免重复检查和不必要的评比活动,减轻基层组织和社区工作人员的负担,减少不当干预。要以创建“和谐社区”活动作为社区各类创建活动的总揽,把相关创建活动要求和内容纳入其中,并由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具体的创建活动方案和落实措施。确定服务为社区的主线,以相应的评价机制来促进和推动,使和谐社区建设工作扎实有序、稳步前进,使其成整个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战将 2012、3、20

第四篇: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性思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古老原则。“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是中国当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最先驱法理理念,尽管这一原则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包括我国宪法所确认,但现实生活的种种现象仍使我们对这一原则在生活中的适用产生困惑,如何面对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平等”事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大问题。

1.“平等”不是“等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理解为“人人一样”。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存在,这就是“人”的多样性。就是说我们每个人不仅存在着身高、体重、肤色等差别,更存在着爱好、性格、能力、水平等等的不同,这种差别来自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这一遗传密码的不同。要求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一样,事实上就意味着人类的死亡,人的多样性正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俗话说得好,“十个指头有长短,山中树枝有高低”,或者说“十个指头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社会的公共管理活动领域,要求“人人一样”,必然会陷入平均主义的泥坑,这方面我们是有深刻的教训的。

2.“平等”存在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之别,或者说数量上的平等与质量上的平等之分。如在联合国的会费交纳中,各国交纳的费用不同。其中每年交纳一亿美元以上的有美国、德国与日本三个国家,中国排在第13位。尽管各个国家交纳的费用不一样,但就各个国家就其本身的能力上是否已经“尽力”而言,分歧不大。如中国虽然于2002年交纳了2000万美元,但我们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力,而美国虽然交纳最多,但就其能力而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并无多大差别。

3.“平等”是社会总体的“平等”,而不是具体的每一件事情上的“平等”。有人认为体育运动是最不平等的,例如篮球运动员往往要求1.90米以上,很多有才华的青年被挡在门外。事实上,在挑选男篮球运动员、排球运动员时往往要求1.90米以上,但在挑选男体操运动员的时候则往往要求不高于1.70米,而在挑选足球运动员时,则无特殊的身高要求,因此,虽然就体育领域局部而言,似乎存在不平等,但就社会整体而言,则是平等的。因此,“平等”不是个别的、局部的现象,而是社会总体上的“平等”。在这个意义上而言,平等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4.在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时不能忽视社会的总体利益与整体要求,包括社会的特殊需求、行业要求等。我们在追求“平等”的时候不能忽视社会的特殊利益与要求,例如像空姐等专门性服务性行业应允许存在身高限制,同样检察院、法院等专门司法机关在进人时,同样存在学历要求与其他特殊要求。当然在具体落实这一“不平等”时,法律应有一个界定,即这一领域属于该特定行业,并为该特定行业所必须,而非可有可无。对一般性行业、公司等不存在特殊要求的,法律上应该禁止设限,例如一般性的公务员就不应有特殊身高要求,只要在一般的正常范围就可以。因此,平等权在实现的过程中往往存在例外。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具有理想因素,其最终实现有待于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整体进步与发展。我们知道这原则来自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出的一句口号,既然是一句口号,那就必然含有渲染、夸张等感性的成分。从理性来分析,这一原则具有理想成分,就目前而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应为绝大多数人的平等,例如在现实的中国,北京、上海等城市的青少年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教育条件与文化环境,而内地,特别是农村的青少年各方面的条件相应就差得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我们不能忽视,因此,我们说“人人平等”不是绝对性,而是相对的。

6.就法律理论而言,我们所说的平等是一种权利能力的平等,而不是行为能力上的平等。所谓公民的权利能力是指能够依法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公民的行为能力是指公民能够以自己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公民的权利能力是一律平等的,《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从出生时起到死亡时止,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而行为能力不存在一律平等问题,我国法律规定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十周岁以上未成年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和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民法通则》还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无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因此,我们说的“人人平等”是一种权利能力上的平等,行为能力上是不平等的。

总之,我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原则在生活中绝对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更体现为权利能力的平等,在现实生活中存有许多例外,这一原则又具有一定的理想因素,其最终实现仍然有待于社会的向前发展。在行使这一原则时,我们既不主张平均主义,又不主张理想主义。既不放弃对这一理想的最大化追求,又能以理性的态度等待这一原则,这样有助于我们以平和的心态正确分析与处理现实生活中的诸问题,以科学的观点认识这些发展中的问题。

第五篇:对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理性思考

对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理性思考

贺艳菲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芹池小学

内容摘要:小学生评价改革包括评价观念、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等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本文将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对当前小学生评价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小学生; 评价; 改革

鉴于小学生生理与心理的特殊性,开展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自信心、培育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在评价改革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探索精神等内容,不再过分追求结果,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满足素质教育需要。

1、评价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小学生评价中,教师主要结合不同学科,给学生写下评语为主,普遍存在重视结果、忽略过程的现象,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与素质教育要求不相符。随着小学生评价改革的深入,教师必须先从自身做出改变,树立全新评价观念,将评价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通过评价手段,实现教育的激励、调节、调性及改善功能。通过教师对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让小学生感觉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在学习中发挥不可取替的作用。

因此,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提高学科成绩以外,也要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不断完善自身教育水平与教学观念,为素质教育的整体发展形成推动力。基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渴望被关注、被表扬、被鼓励,教师的评价用语应倾向鼓励为主,保护学生自尊心,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满足感,促进他们加强对自身能力发展与学习成绩提高的信心,例如,当学生独立完成了一道应用题的计算,教师应及时予以鼓励:“你太棒了!”、“你今天表现的非常好!”等等,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

2、鼓励学生参与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该注重权威性、客观性及全面性,以对小学生的学习组织、能力培养等发挥一定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但是除了教师的评价作用之外,学生自身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学生自主评价作为评价改革的内容之一,通过自主评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主动参与离不开自我审视与自我调控,而自我评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容忽视。在传统的小学教育中,评价多来自教师和家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往往对自己失去了信心。而通过自主评价,学生在其中获得自我成长与自我发展,渴望不断提升自己。但是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尚未完全成型,这就需要教师评价与家长评价的辅助和配合,当学生有了他人的初步评价之后,再对自身进行客观认识,实现自我评价目标。

例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一课中,我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计算公式来计算例题,并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中解答。当学生计算完毕后,大家共同对黑板上的解答方法进行评价。首先,让台上的两名学生分别描述自己的思路,并开展自我评价;然后,让台下的同学对黑板上的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提出思路清晰;有的则提出存在的不足等等;而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也给予了及时的肯定;对于其中不恰当的内容,则进行纠正。这样,学生提高了参与兴趣,集中注意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评价的多元化

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让教师更了解学生,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真正促进学生进步。

(1)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性评价主要用于测评学生对某一具体学科内容的掌握情况,并以此指出仍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强调学生的最终成绩,而是让学生更多关注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而终结性评价则是在期中或者期末对学生成绩的一次综合评定。通过形成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与努力结果,不断提高动力。

(2)表现评价与测验评价

表现评价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等,是建立在传统的成绩评定基础上。过去,成绩评定更多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掌握、运用能力,停留

在孤立的、低水平的知识与技能方面,而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知识的运用、创造、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等则难以考查。例如,我经常可在课堂中提出“复杂化”问题,让学生以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并对学生的不同回答进行评价,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主要指收集或处理数据资料,对学生实行定量结论与价值判断;定性评价则是侧重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实际状态等,直接对学生做出结论评价。二者各具优缺点,结合使用,更能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4)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

绝对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等相比较,判断是否符合标准;相对性评价则对学生个体实行横向比较,如考试成绩等;在评价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可以将学生的若干个侧面实行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实行自我调节。

4、建立健全评价机制

若想进一步加强小学生的评价工作,在学校内部必须完善运行体系的保障制度。一是成立考核评价小组,将评价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来跟进;二是落实各部门责任,由科研处、教导处实行评价工作的指导与管理,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并为广大教师解决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不断改进并完善评价办法与评价方案;三是将学生评价状况与教师工作业绩相挂钩,加大监督力度,确保评价改革手段落实到位,提高教师评价水平,促进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参考文献:

[1]卢文汇、连仙枝.对我国中小学生评价的历史研究[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11(2)

[2]陈学宽.小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管理.2005

[3]勾小群.传统学生评价与发展性学生评价[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

下载《奔月》对英雄人生的理性思考(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奔月》对英雄人生的理性思考(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目前监狱生产的理性思考

    我国的经济体制己成功的由计划经济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监狱生产却由过去的一度辉煌,变得难以适应,困难重重。其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

    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理性思考

    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的理性思考 摘要:本文以行政执法的内涵和其基本特征为参照,总结了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部分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观念比较淡薄;二是......

    对平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对平安企业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企业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有感重庆平安寿险杨学连听完包政、陈惠湘、郭梓林三位专家有关企业文化的专题讲座,收获颇多,但更多的则是让我加深了对......

    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对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 广西大学秦建丽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过渡到“大众化”,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农科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显 突出......

    工商联副主席对工商联工作的理性思考

    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中,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的桥梁、纽带以及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面临着来自方方面面的严峻挑战。工商联如何面对新的形势,培育自身的核......

    关于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关于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理性思考 作者:安康市委政法委 随着我市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就业结构、社会结构变革加快,人员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 对发展**县工业的理性思考2007-02-10 16:47:07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必然阶段。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县域农业脱离了维......

    我对人生的思考

    2010-2011年第一学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科目考查卷我对人生的思考一、思考过去的人生 以前从没有想过自己的人生应是怎样的,因此也没有去规划过我的人生,于是人生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