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范文模版]
对当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理性思考
郑冀
【摘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已经走出了以技术教学为目的、“学科本位”的误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欣喜之余,我们是否发现: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充斥了“人文综合”、“热闹气氛”、“能力素养”、“赏识教育”等时尚流行元素,而“学科本质”、“课堂效率”、“基本技能”、“有效评价”等传统元素正在被有些老师有意无意地淡化。我们的教学似乎正在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这种情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需要理性的回归。
【关键词】 学科本质课堂实效基本技能有效评价
新课改是对原有教学的一种修正,一种链接,一种升化,并不是全盘否定。我们不能把传统教学的好方法与优势因为课改潮流而放弃,相反要将它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我就对:
一、不为综合淹没本质;
二、不为形式忽略实效;
三、不为素养淡化技术;
四、不为赏识模糊评价,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一、不为综合淹没本质
[现象]
现象在整合成风的今天,信息技术掺杂了太多的元素在里面,信息技术的内容却越整越少,更有甚者是几乎整没了!有一次听课,讲的是演示文稿的超级链接,跟长征扯上了,结果大半节课都在讲长征的知识,搞得有点主次不分,更像是在普及长征的历史。一节课下来
能完成任务的学生没几个。
[思考]
这不禁使我们反思:这种课堂是我们需要的信息技术课吗?信息技术课一星期也就一节,可是课上这么大的信息容量和信息技术知识有关的内容却很少,而学生真正又能接受多少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呢?
因此我想信息技术的“本”,到底是什么?笔者以为“本”还应该落在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技术的知识上。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信息技术课用历史知识是让学生掌握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不能让历史知识喧宾夺主,淹没了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征。
[策略]
针对以上的课例,我想应该削减长征的知识,或干脆在课前先让学生先去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而在课堂上我们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如何用PPT中的超级链接功能来实现众多长征内容的链接这个核心问题上。即在课堂上要尽量去除太多的“旁系”元素,从信息层面减少掩饰,着重突出“超级链接”的核心价值,别让长征知识这个笨重的身躯把真正的信息技术课堂给拖跨了。
二、不为形式忽略实效
[现象]
随着课改的推进,情境创设、主题活动、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模式和方法越来越多地被用到课堂中。这着实让我们的课堂热热闹
闹、轰轰烈烈地动了起来,看起来也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但问题是这些时尚的东西给我们的课堂带来“利润”了吗?通过仔细观察和反省就会发现,大多数老师往往只是用了它们的形,而没有把它们的神给“俘获”。虽然形似,却不能用它们为课堂教学带来实效。许多时候,让我们陷入了刻意营造气氛的情景创设中,为了情境而进行创设,使情境和学习任务处于分离或勉强合成的状态;我们的主题活动过度泛滥,而学生缺乏相应的学习策略,教师不能及时指导;自主探究缺少探究的契机,没有探究的价值;协作学习,找不到实质性的合作,成了优秀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搭载差生的顺风车,达不到学习相长,共同提高的效果。
[思考]
教学中情景要创造,活动需要搞,多媒体要使用,但这些都不是教学的本质,我们教学的本质是把握目标,讲清重点,突破难点,理清教学的知识点,衔接知识的生长点。不能因为片面的追求表面的形式,而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使课堂知识、技能、方法等内容含量减少,在热闹过后,真正的重点、难点却没落到实处,学生的技能、思维没有提高。课堂必须是一种有目的、讲究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课堂教学的生命。
[策略]
对于情境创设和主题活动,应该从信息技术的核心问题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注意解决好虚拟与真实的关系。让情境和主题活动都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让学生用信息技术的眼光
关注情境或主题活动,总之要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服务。
探究性学习,在内容上要加以选择,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有很多内容都是约定俗成,用接受性学习效果反而会更好,我们要挑那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综合性的内容。并且要科学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小组合作同样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要有可探讨价值的问题,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
„„
各种教学模式和方法都有它的独到之处、优势所在,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对时候,用对地方,这样才能给课堂教学带来实效。
三、不为素养淡化技术
[现象]
过去,我们为技术而技术,为操作而操作,学生表面是掌握了操作,但脱离了练习环境,还是不能应用学到的操作解决问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因此我们提倡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与此同时基本的实践、技术却被淡化了。
往往一堂课下来,新授的技能都是一次而过,没有重复操作;技术操作反复不多,造成掌握的不熟练,学生普遍感觉技术不曾学会,无法在短时间内调用各种软件、各种技术来支撑方法的学习。特别是综合实践课,因为技术的缺憾,很难将方法落实。
记得在一堂制作电脑小报的综合课上,大家都沉浸在对文字内容层面上的处理、加工。但制作小报隐含的搜索下载内容、在WORD中运
用分栏、插入文本框(图片)等具体技术点却似乎已经不在重要。教师没有对分栏这个新授的技能充分教学,也没有对搜索下载、插入文本框(图片)进行复习回顾,学生似乎都成了天才。但最后因为技术这座饶不过去的壁垒,能完成任务的学生寥寥无几。
[思考]
个人以为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基于技术实践、问题解决、信息交流和文化重构的信息素养。而解决问题、信息交流以及文化重构等实现有需要以技术实践为基础的。所以信息技术教学中,脱离技术实践会使信息技术课程变的空洞,离开了技术谈信息素养无疑是纸上谈兵。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追求时尚的“素养”而淡化了永恒的“技术”。只有“技术” 之根基牢固,才有“素养”之枝繁叶茂。[策略]
由于每周只有一节信息技术课,经常今天学的知识技能到了下次上课,便忘得差不多了。教师要在新课开始先对旧知识技能进行复习,即重视旧技能的操作巩固。
新授的操作技能要让学生明确新技能具体的操作步骤,教师既要注重这节课需要完成哪些知识点,又设计出包含操作技能重复训练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能的重复操作,从而让学生把基础的练扎实了。
当然我们也要警惕回到过去无意义的机械练习。
四、不为赏识模糊评价
[现象]
如果你走进现在的课堂,会发现到处充满了教师对学生的赏识,表扬赞美不绝于耳,批评和指正几乎绝迹。这样的课堂在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却总觉的似乎欠缺了点什么。
[思考]
不可否认积极的鼓励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一种有效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进心、自尊心。但是,如果表扬过多过滥,缺乏实质内容,学生就会弄不清自己的言语举止究竟是对还是错,心中无数,产生迷惑,也不能认识自己的不足,进而改正。
[策略]
个人以为,教师要把握好评价的尺度。“激励性”评价不等于盲目的迁就、无原则的默认,或者说不批评、只表扬。课堂上面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做法,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不应该只是以简单的“不错!”“真棒”一味“叫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激励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指挥的火花闪现,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而面对学生出现的不足,一定要认真指出,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能因为赏识而模糊了评价,表扬和赏识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评价才能获得最大效应。
总之,让我们守住心灵的宁静,以古典的心境对待课改。莫被传统禁锢思想,不为时尚放弃永恒。新课标的理念我们要全面领会,切不可把“正经”念歪了。
第二篇: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范文)
对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思考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李晓云
内容摘要:迄今为止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已经得到长足的发展,纵观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一些引人思考、让人担忧的现象,而有的现象甚至偏离小学英语教学宗旨,不利与学生的英语学习及可持续性发展。笔者试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教具的选用、对教学细节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拓展等五个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个人的一点意见和建议,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细节拓展
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是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引起了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的广泛关注。历经十余年的探索和完善,小学英语教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课程的设计,还是教材的编排都日趋合理。但不容忽视的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偏离小学英语教学宗旨的思想、做法仍不同程度的存在,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小学阶段至中学的延续英语教学。笔者试从一名教师的角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具体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偏高或偏低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教学者根据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手段、组织教学进程。教学目标是课堂的“指挥棒”,是所有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发展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在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乐于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能用英语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主要体现。换言之,也就是让学生能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来talk about , 或recognize ,或表达请求、计划等。而实际的英语教学中,有的老师习惯于将教学目标设定为“让学生懂得什么表达”或“让学生掌握什么语句”,其中“懂得”和“掌握”表达含糊、抽象,不明确。比如教授常用的几个问候语“Good morning.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要让学生懂得意思很容易,但仅仅“懂得”距小学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相差太远;如果说让学生掌握,则更让人疑惑:是掌握这几个问候语的读音还是用法?就算学生知道其读音和用法了,他们也不一定能在适合的语境中灵活自如地运用。假如将目标明确为“让学生能用这几个问候语和人打招呼”,并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教学设计,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肯定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有的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偏高。比如三年级仅用一课时教授了red, yellow, green, blue, black, white等颜色名称,就要求学生在能听懂、能读、能说、能正确的拼写的基础上,还能对图或实物用完整的英语句子进行笔头描述和表达,目标定得太高、太全了,脱离了“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拔苗助长。学生刚接触到颜色单词,根据《英语课程标准》的一级教学目标要求“能根据教师的简单指令做游戏、做动作、做事情(如涂颜色、连线)”的描述,确定绝大多数学生应该达到的共同目标(能通过听区分不同的颜色;能正确用英语说出颜色的名称;能正确书写表示这些颜色的单词)更 1
为适当。也有的老师将教学目标设定偏低。比如教授了26个字母,要求学生能唱字母歌,能背字母表,能正确书写26个字母的大小写,可学过字母后,学生却不能准确区分单个字母,不能准确地拼读出一些常用英语缩写,学以致用的理念难以体现。
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首先应符合新课标。在一堂课中,应该把教学目标具体化,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三维目标”来表述,即“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切忌把目光仅停留在某一知识点的教学上,只求学生能将知识点烂熟于心,而忽略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落实。其次,教学目标的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起点,在设计任何学习活动时,必须关注学生的实际,努力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避免教学目标设定偏高或偏低。
二、教学活动目的性不明确,重形式轻实效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倡导以活动为中心。课堂教学中,为让学生最终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实际交际,教师要设计若干教学活动。如通过游戏、唱歌、猜谜、表演、竞赛语和画画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设计活动时,应明确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切不可为追求“形”的多样化和课堂的热闹气氛而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三年级下册Module 3 Animals, Unit 1,要求教授几个动物单词tiger、lion、elephant、monkey等和几个形容词fat、thin、big、smll。有的老师上课依次采用了这些教学活动:听声音猜动物、口头传递单词、听口令表演、分组比赛、分男女生比赛、抢答等,这样的教学设计对教学的顺利进行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最后,老师设计特别的环节,让学生分别戴上tiger、lion、elephant、monkey等的头饰,表演对话:
Tiger:Good morning!What’s your name?.Lion: Good morning!My name is lion.Tiger:What’s your favourite toy?
Lion:My favourite toy is a car.What about you?„„
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课堂气氛被推上了高潮。可惜的是,这个活动是在复习所学的问候语和一些玩具单词,和本课的教学目标关联不大,起不到应有的及时温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
评价一堂课的好坏,绝不是看它形式如何多变、多样,课堂气氛如何活跃,而是看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后,运用语言的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和发展,“是”就说明教学活动的目的性是明确的,活动设计是合理的;反之,则是失败的。
三、教具的选择和运用不当,多而不精,费时费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具和学具,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实际教学中,为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老师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形式,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们都必定会准备很多教具,诸如新颖的模型、精美的图片、先进的多媒体课件等,好象不准备这些教具就不够气派、时尚,缺乏了水平。可往往事与愿违,一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汗流浃背,而学生的状态却是从刚开始的兴趣盎然渐渐变成困惑不解乃至冷淡麻木,教学成效事倍功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的注意力对偶尔出现或在平淡中凸现的情境会有较深的好奇和记忆;如各种感官一直处于目不暇接的刺激下,学生自然也会显得疲乏,费力教却学不好是必然的。曾听过一位老师上“classroom”一课,教授pen、pencil、book、bag等单词及“This is„„”句型。每教一个新单词,先是
多媒体呈现,然后是图片展示,最后还用了简笔画。课堂看起来很热闹,很生动,但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被动。其实这位老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最直观的教具,即随手拿起一本学生的书,很自然、轻松地教授“Book,book,it’s a book.This is his book.”,也许教学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这样做最大的益处还在于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下对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练习,“运用”得到很好的体现,教学效果也就显现出来。
教具的使用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使用教具的目的是为了创设丰富的语言交际环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如果只是为了热闹、好看,一味地追求生动丰富的效果,过多地依赖教具的功能,把课堂变成了展览馆、动画观摩或者音乐会,那么运用再多、再漂亮的教具也只是花架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具。其实,许多传统教具运用起来简单、方便、有效,且制作成本经济实惠,如采用粉笔、黑板,在书写教学中教师通过课堂的当堂示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简笔画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能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与教材相配的教学图片适用于多种场合教授新单词、短语。在目前情况下,小学英语教师担负着较繁重的教学任务,不可能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具的制作和准备上。充分利用教具,做到物尽所能、物有所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较好地避免因教具过多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会事与愿违。所以教学中应从教学出发,从学生出发,更好地去运用教具,而不是过多去制作和滥用教具,只有用得巧教学效果才会好。
四、教学过程中对细节的处理不周,顾此失彼
由于课时紧,为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英语教学中,教师很在意课堂的顺利推进,教学活动有时难免“粗枝大叶”,忽略了一些细节。
曾听有位老师上Weather这个模块,在新授完表示天气的形容词windy、sunny、cold、hot、warm、snowy等后,引导学生用以前学过的“be going to”结构来描述未来几天某个某个城市的天气情况。老师先出示了一张很大的表格并把它粘贴在黑板上,然后开始口头描述:“ It’s going to be hot in Beijing on Saturday.It’s is going to be warm in Shanghai on Friday.It’s is going to be windy in Shanghai on Saturday„„”并一边将表示天气的图片粘贴于对应的十五个方格中,这个过程整整花了四分钟时间。期间,说话的时间不到一分钟,有三分多钟的时间是冷场,也就是说老师有三分多钟没有和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虽只是细节问题,但与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体现不够,也是一种变相的教与学脱节。
英语课堂是由无数个教与学的细节构成的,只有让每个细节做到最优,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细节可以体现一位教师的功力和实力,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而关注细节的教师,也必定是成功的教师。上述课例中,假若教师以北京为例,先做描述:It’s going to be in Beijing on Friday.然后找出表示sunny的图片贴入对应的方格,接下来引导学生根据描述贴出另几个城市的天气,甚至到最后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让学生自己一边描述一边贴出天气图片,这样一来,教与学的过程不仅得到有效地统一,教师还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高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不当
在外语学习初始阶段,模仿原则应该是在第一位的,即通过“模仿”练习、重复,直至掌握英语的精髓。适当的拓展是必要的,毕竟拓展除了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学了“I like rice.”,还可以引导学生说“I like football.I like blue.I like monkeys.I like computer games.„„” 但经常可以看到有老师在新授完一段对话、某首好听的歌曲或歌谣之后,就要求学生自编新的对话或替换歌词,并在短短的时间后上台表演。当然,如果内容较简单,部分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们多会望而却步。在学生会说会唱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先加以引导,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适当的改编,给这部分学生表现的机会,提高学习兴趣,这种做法也是可赞的。
英语作为语言,是一个具有生命力、开放并不断发展的“活”的系统。那么如何使英语教学“活”起来,实施拓展性教学将是“活化”英语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综合学生、教材、教法的特点,相机引导,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挖掘学生的潜能。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做到“活教”,才能引导学生“活学”,从而达到语言的学习目的——“活用”。
实践出真知。小学英语教学的科学发展,需要课堂实践的磨砾,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并加以借鉴和改进。以上各种英语课堂教学的不足,折射出当前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上的一些误区,有普遍现象也有个体认识的差异,需要通过统一尺度规定、加强师资培训等途径加以逐步解决,进而努力实现“真实、开放、有效”的和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陈春玲,冯国平:“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误区及对策”,《基础外语教学研究》2003 年第 6 期。
[3]曾令格,禹明:《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设计》,《新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4]扬州市广陵区教育局教研室 龚海平:《小学英语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达成》,2009年11月6日。
通讯地址: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 李晓云 邮编:614200
工作单位: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三小学 联系电话:***
第三篇: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关系的理性思考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几种关系的理性思考
高度信息化是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获取信息的能力将是一个人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适应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课程设置由单一的必修课模式转变为必修为主、选修为辅的“1+x”模式,教学内容由单一的程序教学转变“基础+应用”的立体结构,教学方式也由单一的讲练结合模式转变为任务驱动模式、项目驱动模式。但纵观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平时“应付”、考前“应试”的倾向普遍存在,教学组织随意,教学效率低下,这既有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的问题,但更多还是教学理念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种关系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理论教学与操作实践的关系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以前教学条件有限,计算机设备相对紧张,重理论轻操作,“无机教学法”被广泛使用,尽管受到业内人士的强烈批评和指责,但在普及信息技术方面还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成为学校办学的基本设施,信息技术教学似乎又走向了另一极端,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都安排在机房上课,讲操作学生积极、教师卖力,讲理论学生萎靡、教师无趣,这时教师不是思考如何合理选择教学场所,安排教学内容,而是一味的迁就学生,理论教学一律从简,只是让学生画在书上,答在卷上,并不要求学生进行消化和吸收,结果导致学生只能学会一点零碎的技巧,在使用所学知识的解决现实问题时,往往一筹莫展。近年来,各级教育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这种倾向的存在,并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以解决,例如:采用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两套教材,同步教学,教学过程中广泛采用“1+2”或“2+2”(即1节理论+2节实验或2节理论+2节实验)的模式,并把理论课安排在多媒体教室,目的是:把教学的基本形式固定下来,减少教学的随意性。当然具体教学过程中如何安排教学内容,是否在多媒体教室就上理论课,还取决于教师个人对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
二、直观演示与教学板书的关系
信息技术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直观演示+操作实践”无疑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问题是在直观演示的同时是否需要同步板书?回答是肯定的。一是由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特点决定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尽管没有完全遵循“摩尔定律”,但软硬件的升级换代一刻也没有停止,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学不可能完全照本宣科,需要不断增加新内容,及时补充最新的技术和技巧,新增加的内容如何展示,单凭示范、讲解显然是不够的,最好能结合补充教材和教学板书;二是由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的,要完成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作品,少则十几步,多则二、三十步,要想让学生一步一步全部记住显然是不现实的,有效的办法是教师二次提炼把它归纳为关键的四、五步,而详细的步骤通过教学板书呈现给学生,让有需要的学生记下来,以便课后复习;三是由学生的学习习惯决定的,由于课堂练习的时间有限,学生已经习惯了课后看看书、翻翻笔记,教材为了保证其结构的完整,体系的严密,总是理论性太强,实践性不足,教学板书无疑是一份经过提炼的操作指南;四是由学生听课的状况决定的,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讲解环环相扣,学生听讲全神贯注,事实上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专心致志,而很多知识稍纵即逝,要想留下一点供学生思考和补救的材料,适当的板书是必需的。
同时板书还具有知识呈现结构完整、条理清晰、前后联系紧密,便于教师课堂总结等特点,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完整把握和有效建构,因此适当的教学板书是必需的。
当然,信息技术教学板书并非传统意义的黑板板书,而是电子板书,就是充分利用Windows的多任务功能,同时打开两个窗口,一个用于操作演示,另一个使用Word录入、展示操作步骤,或者使用PowerPoint课前准备好演示文稿,示范操作时,通过切换屏幕进行同步展示。电子板书的好处还在于它可以以文件形式保存下来,在学生需要时可以直接复制给学生。
三、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的关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的诊断、反馈、评定和激励,它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若干年来,为了改变“教无压力、学无动力”的状态,各级教育管理者一直在进行着考核方式的研究和探索,其中比较成熟的有“教考分离”模式、“理论考试+实践考核”模式、以会考、等考替代学期考试模式,这些考核方式的运用无疑对于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与各级各类学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比,所取得的成绩远不能令人满意。就目前普遍采用 “理论考试+实践考核” 模式而言,表面科学,实则问题很多,一方面考前的反复练习,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规定作品,不能有效区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出学生的真实水平,教师无法给出合适的成绩,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鞭策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是总结性评价,学生习惯于考前突击,平时上课不再认真听讲,不再认真练习,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因此要想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唯有向每一节课要质量,将学期末的终结考核改为贯穿于教学全程的过程考核。学生成长记录袋无疑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过程评价方式,其具体做法是:给每个学生建立一个电子档案袋,定期记录学生遵守纪律、课堂表现,收集学生作品和等级评定情况。并定期反馈和进行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模仿操作与任务驱动的关系
长期以来,信息技术课采用的是“功能驱动”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几乎成了软件功能的介绍课,模仿操作也就成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方式,其结果是:一学期下来,学生获得的技能少说也有三四十个,模仿操作都会,就是不能将串联起来独立完成作品,学完Word不会进行文章的编辑、排版、打印,学完Excel不会做完整的报表合成、分解、统计、输出。课堂变成了功能、技巧的堆砌,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无明显提高,学生普遍反映没有学到东西。
为了解决信息技术学习中技能的零碎、不系统,有关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益的探索一直在进行。国外在成功实践“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项目(Project)驱动”的教学模式,与之适应,出版了大量基于“项目驱动”的信息技术教材,在我国,“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亲睐,但应用还不深入,基于“项目驱动”的原创教材还难觅踪影。所谓任务驱动或项目驱动,即以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或任务作为学习目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展开探索活动,有计划的推进项目和任务的实施,随着项目或任务的一步步推进,学生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和相关操作,获得解决完成项目或任务的策略和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他们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五、小组协作与独立完成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缺乏合作学习的因子,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有三:一是,“示范+模仿”的教学方式,学习任务简单,缺乏挑战性,不需要小组协作,二是,教师中心论追求教学组织的整齐划一,和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绝对控制,而开展小组协作,势必打乱这种格局,挑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调控能力,给教学带来不确定性,其三,学生不习惯协作,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不屑合作,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耻于合作,纵然分了小组,也是一人操作、多人观看,教学效果不明显。
但是随着经济的全球化,竞争与合作正在成为世界的主流,现在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协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正是基于此,小组协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科教学中。
没有任何一门学科像信息技术这样需要协作。一幅信息技术作品的完成或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很多步骤,哪怕一个很小的的技巧也可能导致整个任务的停滞不前。事实上,由于接受能力的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一个人看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而在另一个人看来却是小菜一碟,如果有人适时的点拨一下,往往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教学过程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要加强有关小组协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学会协作,充分调动团队成员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习共同体的集体智慧。
六、课前准备与课内操作的关系
由于信息技术实践性强,社会对人才实际动手能力要求高,因而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保障学生的上机时间,这是业内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普遍看法。上机时间少,练习不充分,也是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上述两条意见综合到一点就是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适,上机课时严重不足。事实究竟如何呢?与之相反,我们经常看到学生面对计算机,很长时间没有一次操作,上机效率非常低下。记得二十几年前,当时计算机显得特别稀贵,一个学期难得有三四次上机机会,为了熟悉键盘,很多学生买来键盘纸,贴在课桌上反复练习;为了减少选字时间,提高录入速度,很多人在上机前,把可能用到的汉字全部标上区位码;为了充分用好难得的上机时间,调试更多的程序,总是在上机前写好所有程序,并要反反复复,查看多遍,直至自我感觉没有错误为止。现在机房条件好了,上机时间充裕了,似乎不再提倡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因此很多学生一边看书,一边操作,很长时间才有一次操作,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看书上,结果导致上机任务常常无法完成,抱怨上机时间太短。为了扭转这种状况,教师有必要在上机操作前几天就把上机作业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并对学生的准备情况进行检查,就准备阶段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上机的效率,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第四篇:浅谈小学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
德城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交流材料
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的课堂效率
作者:韩金
单位:德州解放南路小学
关键字:兴趣、合作、多媒体。
摘要:要想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应该从以下几点出发,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玩中有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自主的学习增强小组合作探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也就是说小学信息技术课被越来越重视了,本人从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已有几个年头,感觉信息技术教学和其他科目教学有着许多的不同,像其他科目的教学学生在学到新的知识以后学生可以根据学到的知识进行课后复习,在学习新知识前还可以进行预习。而信息技术课学生学到的知识在课后很难进行练习,也很难进行考察思考,可前更难以进行预习。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就比较高,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并能加以熟练的运用。那么如何优化课堂,如何更有效的利用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呢?我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教学心得:
1、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是一个寓教于乐、上机实践的活动过程。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就需要教师为学生营创设宽松的学习气氛和课堂气氛。有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到信息技术知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好动性、好奇性强,往往坐不住,而对于单调的讲解和练习常常感到厌烦,往往教师讲上几分钟学生就蠢蠢欲动了坐不住了,像其他科目教师控制课堂还比较容易,但是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好奇心非常的强烈,我就根据这种实际情况,在课堂上适当地采用一些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配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一些既适合小学生又具有很强趣味性的游戏软件。例如:我在教学泰山版三年级上学期第三课《计算机鼠标的使用》时,我简单的把鼠标的左右键使用方法介绍给学生后,就给学生演示了《打地鼠》这个练习鼠标左右键单击双击的小游戏,当我演示的时候学生被深深地吸引着住了,学生在兴高采烈地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鼠标的双击单击掌握练熟了,又如:我在教学四年级汉字打字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联系金山打字中的打字游戏。懂得了平常课堂中很难理解的回车键、空白键、换档键、光标键、退格键、功能键的作用与使用。由于游戏中巧妙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关卡,迫使学生去理解键盘上的一些键的功能与使用,这样他们就在无形中学会了键盘的使用。如果强行让他们去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学习效果不见得
会很好,同时学生也没有更大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正确地引导小学生玩电脑游戏是利多弊少。适当的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电脑游戏的取材和活动时间必须要严格控制,要选择优秀的适合学生的游戏,更要强调趣味、益智、学习的功能。一定要杜绝游戏上瘾,要把游戏用于教学,让游戏为我们的学生服务。而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成为游戏的奴隶。让子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学到更多的知识。
2、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合作的作用。
(1)小组合作探究
根据情况,为了让学生人人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多实践,多合作,让学生真正的动起来。吸收课堂教学中,我从调动学生积极性出发,积极探索,采取“以学生为主体,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总,作为教师的我只是一个引领者和组织者,学生变成了真正的主人,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我们应该充分的放手,因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接受和消化要比成人容易得多。比如我在教学六年级logo语言绘图时,logo绘图是一个比较枯燥的程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我就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让学生谈论,一个图形的logo命令是怎么组成的,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非常的积极,在讨论过程中出现了好几种结果,但是最终的目的都达到了,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设计程序,制作画面,表现出各种独特的个性和爱好。让他们在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探索中不断获得新知、得到满足、得到发展。例如:在《让海龟飞起来》教学中,我只将PU(抬笔)、PD(落笔)的命令格式以及用途作了介绍,然后给他们几个中文字(如:中国、由、田、日等)要求用海龟命令系列完成这些字,甚至可以自己画出自己喜欢的汉字„„其中也包括自己名字。在这充满乐趣、自由自在的创造空间里,成功的喜悦带给学生学习的信心,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充满成就感的学习过程中,激发了学生创造意识、创造才能。
(2)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所谓自主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消极地接受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响,而是主动地、积极地去选择、去接受,同时还根据自身的认知需要来主动地获得学习资源。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决定学什么,还可以决定怎么学,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由。作为一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教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进而构建新的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在学习活动的安排上,把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探究发现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用“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创造”的现代教育理念组织教学,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探讨,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创新学习的精神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各环节逻辑而严密,生生都能参与探究;注重情感,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避免正面否定学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先看书,明白上机的目的,碰到问题自己动脑筋,通过查阅书看能否把问题解决,如果是在不行,再向老师请教,这样能客服学生学习和练习上的惰性,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
3、利用现代的试听手段辅助教学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投影展示功能,激励学生进步例如我在教学三年级计算机绘图的时候,我利用投影仪展示给大家一些漂亮的优秀作品,学生被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深深地吸引住了,思路也一下子打开了,饶有兴趣地创作起各具特色的美术作品来。
(2)多利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视、听效果,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课件,具有形象生动的演示,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给学生以新颖感、惊奇感,调动了学生全身的视觉、听觉神经,学习效果当然明显提高。教师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视听环境,使自己教得轻松,又使学生学得开心。
(3)多利用网络资源
学生的情绪、兴趣、动机都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最直接影响因素是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有了兴趣,才能唤起学生求知欲望。我在教学中注意从生活、体育、军事等方面引入知识要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word时我就在网上下载有关word制作的电子报刊演示给大家,让学生知道word原来可以制作的这么漂亮。为此我们学校还成立了计算机学习小组,来学习计算机绘图、word电子报刊的制作以及logo语言设计。这些方法都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注意知识的学习质量,适当进行检查测评
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每讲完一个单元都会设置一些相关理论题、的作业设计模式来检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的理解情况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并安排一定的考试题目让学生上机进行考试。这样做的目的是根据据学生回答和作业设计所反馈出的信息,分析学生接受的程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重点地指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听取学生的意见,这样对今后的教学有着非常主要的指导意义。
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教师要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把学生
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体,为学生营造适合创新的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让创新的课堂、快乐的学习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熠熠生辉!
作者姓名:韩金
作者简介:韩金 男 1979年6月生汉族大学本科文化。1997年参加
工作。现任德州解放南路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单位:山东德州解放南路小学
电话:***
第五篇:对优化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推荐)
对优化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
编写的几点建议
赵凯
(南京市东山小学, 江苏南京211100)
载于教育部教育核心期刊《中国电化教育》杂志2007年第1期
摘要: 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是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在编写方式、编写策略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文即从这些问题入手,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教材;螺旋式;问题解决;综合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 B
信息技术学科教材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资源,是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具有指导性、建设性的重要依据。随着信息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信息技术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高低,影响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及编排方式、编写意图和策略等方面对教材进行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材的编排方式有待改进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了小学阶段的内容为六个模块,目前绝大多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按照指导纲要所要求的模块内容进行顺序编写,因此绝大多数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也就成为了模块化教材。信息技术教学有其特殊性,学习内容不仅有知识的成分,也有动作技能的成分。成人在使用电脑时常常有这样的感觉: 一段时间
不使用某一软件后操作会明显生疏。在现有的直线式模块化的信息技术教材影响下,学生学完某一模块后,甚至几个学期都不再接触这一模块的内容,这样一来就很容易遗忘。许多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经常发现这一问题,并为此而感到苦恼。虽然目前各个地区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各不相同,但显然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都经历了一定的时间跨度,若不进行适当的强化则容易造成遗忘。信息技术教材在编写上应考虑学生的遗忘,采用螺旋式编写可以使学生重复经历一定的教学内容及相应操作,使学生的学习在对原有知识和技能进行适当强化的基础上得以提升。
以网络的应用模块为例,传统的直线式模块化教材通常将这部分内容放到系列教材的最后一册的最后面,致使学生非要到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尾声才能体会到网络世界的美妙,而且许多教材的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也过于简单。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同时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深入发展,各个学校对学生的网络应用能力越来越重视,因此现有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已不能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笔者建议可将这一模块拆分成三个部分,即网上阅读、网络基本操作和网络探究,在不同学段进行教学,可以实现不同学段的目标分层教学,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学生发展的需要。网上阅读可以放在三年级进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阅读能力,上网阅读并非难事,相比学生学习计算机操作系统而言,学生对网上阅读更容易产生兴趣。教材可以推荐一些适合于该学段学生的不同主题的网站,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进行网络阅读。网络基本操作可以放在四、五年级进行,教学如收发邮件、下载音乐、查找图片并保存以及IE 浏览器的基本设置、操作等等。网络探究可放在六年级进行,以此提高学生运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可以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学习方面感兴趣的问题或项目,让学生通过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二、加强与学生学科学习的联系
在学生的生活中,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许多信息技术教材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学实例。同时我们也不应忽略学生的学习经验对学生的影响,但显然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在加强
信息技术与学生学科学习的联系方面还略显不足,以致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中不知道所学的技术与学科学习的知识有哪些联系,不知道所学的信息技术能帮助他们解决学科学习中的哪些问题。当然这也不能把责任全都推给学生,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材未能给学生创设这样的空间和激发这样的意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当前信息技术与许多课程的整合搞得如火如荼,轰轰烈烈,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忽略学生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途径和环境———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学科不应该是一门封闭的学科,信息技术课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也可以适当地和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拓展技术应用的内涵,让学生体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去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同时也能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这就必然要求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也要为学生提供基于整合的学习内容和氛围。为学生树立起这样的意识,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很有意义的,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教材编写者要有清醒的认识。
三、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当今的信息社会要求我们要能够培养出善于思考、在特定的情景中能够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这必然对人的信息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学生运用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体现。无论把问题解决看成目的、过程、技能或教学形式,其实都可以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把培养、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思想融合于信息技术教材之中,更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的需要。因此我们的信息技术教材要密切联系实际,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学习需求以及当前的社会发展,设置真实性的学习任务、典型案例和研究性课题,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然而当前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过于注重软件操作,教材更像是软件操作的使用说明书,教学生学会最基本的操作、完成简单的作品,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不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
中的问题解决作为一种认知活动或思维活动,与学生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信息素养影响问题解决,二是问题解决是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技能以及提升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问题解决通常是以任务驱动形式进行的,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学会了新的知识。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在培养学生应用技能的同时,还应该积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策略,设置符合小学生特点和接受水平的任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应用意识,使任务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此外在教材中还可以适当增加实践内容,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生活,在社会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
信息技术教材不仅决定着教与学的内容,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使用教材进行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利用信息技术教材不仅可以开展个别学习、集体学习,还应该可以进行合作学习。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这不应该只体现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依靠教师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环境与空间。笔者觉得至少首先在教材中对“鼓励与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这一思想应有所体现,但是目前很多学科教材都未能做到这一点。而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学生创作作品、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等,这些都具有潜在的合作的空间与可 能性。因此信息技术教材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因素,进一步挖掘,合理编写学习内容,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条件,使信息技术教材成为学生合作、交流的载体。教材也可以设计以课外为合作空间的任务,向课外延伸,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
五、要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
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教学人为地造成了应用软件教学的割裂,这样做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教材中各模块内容相对独立,使得学生在某个学段学习完某一模块后,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难涉及到前面所学模块的内容。此外,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去解决生活中或学习中的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时不是单纯地使用某一种软件,而是往往需要多种软件的综合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协调运用各种软件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应用软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特别是画图软件、Word、PowerPoint、网络应用、及其他工具软件等在应用上的严重割裂,当然也不是说非要把这些软件的学习内容相互融合。现在的教材中很难见到综合运用的教学案例,因此笔者建议在信息技术教材中特别是系列教材中的最后一册的最后部分可增加一定量的综合运用案例,从而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案例设计要有现实性、趣味性,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不能为了综合而综合。可以结合一定的主题,合理考虑各应用软件的功能与特点,巧妙地设计任务,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信息技术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物化形态,是信息技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重要工具。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学生系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起始点,同时也为学生后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然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经历逐步成熟、逐步完善的过程,信息技术教材的建设也必将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入发展而不断完善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