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大2013年下半学期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学号:南京学习中心 2013(春)计算机科学习中心:
学与技术(专本(业
余))
—————————————————————————————
(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字数3000-5000字。
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
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之我见
结合所发教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政治经济学?我相信经济学大家并不陌生,但政治经济学它到底是什么一个概念呢?所谓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以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它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所以学习政治经济学我认为是十分有必要的。
本书共分八个章节,每一章节都从不同角度向我们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内涵,而且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政治经济学的结构。第一章先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理论基础及变化说起,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理论观点做了纵向述评,阐 述了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观点,让我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第二章说到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这让我知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基本结构,明白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一样首先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但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资源配置手段,决定和影响着社会组织和企业运行方式,以及企业制度与结构。
第三章说的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一种有缺陷的经济,集中表现在市场失灵与市场风险上,即主要体现在两极分化(财富上有不公平)、失业、环境污染、垄断行为的产生等。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是有利有弊,有其局限性,这些方面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市场自身难以纠正的行为,解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需要政府来干预。第四章建立国有企业的理论和制度创新。通过这章学习我 明白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之后的第五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说的是国民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口、社会与自然的发展。强调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国民经济由主要依靠投入劳动力、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增长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改进为主的集约型增长上来,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
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接下来的第七章说的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阐明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美的目的和意义;最后一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章节中有涉及到养老、失业、医疗制度改革等方面,让我明白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原则是既要体现公平又要体现效率。
在对教材的学习中,我对第三、第六和第七章最感兴趣。通过对该章节的阅读,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通过自己对课本的理解,把现实事例和书本知识相结合,通过 自己的简单的思考与总结,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力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三章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我记得刚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公民所得收入如果达到2500元/月是要征个人所得税的,后来随着人民收入的增长,从2500元/月起征人个所得税显示对于收入较低的公民是一种不公平的做法。试想如果假如,这只是一个比方,如果人均收到在2600元/月,那大多数人都是得交税的,但如果有一部分人收到正好在2500元/月,那对于这段不尴不尬的收入,一旦收所得税,那对于低于人均收入的人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后来通过国家干预,将个人所得税调整到现在的4000元/月收入的人才征收,这样就保障了大多数人的利益。还有就是最近几年出来的买房“限购令”以及二手房出售要征20%的税,这些都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作用下的结果,如“限购令”,就是通过征收房产税以及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对房地产进行宏观调控。还有大家熟知的国债,我记得80年代国债很兴起,我们家还在那个时候买过国债,国家一些周期长的建设,如水利啊、教育卫生、西部开发等,很多都是靠国债来借力,虽然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主导,但市场调节并不是万能,有些领域不能够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不有,依靠市场来调节,而且,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缺点,这就需要国家,政府进行干预,引导市场调节经济,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防止经济过热过冷,这就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说简单点是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运行进和地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目的。
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让我颇有感触,我觉得一个健全社会的发展模式就像一个椭圆型。中间大部分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贫富人群只占两头小部分。由些让我想起以前学《邓小平理论》里面的一句很经典的话:“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在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大家应该都知道华西村这个地方,这个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以农业、农村,文化,科技,旅游等工作的突出成就,成为全国闻名的一个“样板村”,这就是通过合理分配以少数人带动多数人最终走向共同致富之路的现活动例子。现观目前改革开放以来,原先的设想已实现了一部分,但是还没有达到要求,分配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可喜的是政府已经觉察到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并正在积极探索改革与引
导,比如现在的养老金问题,每年国家都会根据国民经济情况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提高一定的 养老金,还有就是前面所说到的个人所得税的问题,力争通过这些方式来做到合理分配,切实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国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正在把收入分配调整到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上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这章节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实际的部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也特别关注。来谈谈对于这章的感想。我记得刚从大学前在一家单位工作,那时候单位发工资也就几百块钱,那个时候并不需要交什么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所以所得收入都是干多少就是拿多少。后来到了移动公司工作后,国家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纳入国民收入必交保险,公司都固定给我们缴纳必交保险,再后来几年国家又相继把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即五险一纳为必交险种。可以说从这一系列的改变,充分说明了我们社会保障制度正在逐步走向完善。比较养老保险,解决了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失业保险为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了帮助;工伤保险为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特殊情况下,遭受意外伤害或患职业病导致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的公民提供了保障;而生育保险为在怀孕和分娩的妇女劳动 者暂时中断劳动时提供了医疗服务生育津贴和产假的待遇;医疗保险又为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最后的住房公积金又为在职职工的买房问题提供了解决的途径。这些都充分体现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迈进,进一步来说也保障了国民的利益。
其他章节也从不同的层面分析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创新和体制演进,可以说整本书是对多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思考的结果。我们从简洁明了的摸着石头过河,到借鉴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服务,这些理论都为经济体制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发展到今天,这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的改革要求,需要与中国这个人口众多,文化独特的国家相联系的理论创新。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还是到后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都无不在向着建设一个更好更大更强的中国而努力。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更加相信中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站在世界的前沿!
第二篇:浙大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
2.字数:3000-5000字,与视频中老师的要求有出入,请以此作业要求为准。3.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4.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5.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读书报告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初步了解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明白了什么是体制的转变,可持续发展有哪些理论,实际又该如何实施。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怎样的改革等等。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变化发展的今天,这本书向我阐述了中国经济的过去和未来,让我受益匪浅。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提出,将非公有制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这是为中国经济探索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新道路。我们不该再被传统的观念所束缚。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整个改革过程的基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有着它的必然性。它有着怎样的必然性呢?我国原来的所实行的计划经济,是借鉴了原苏联的经济模式,将基本的生产要素都集中起来,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企业没有活力,什么都由政府,由国家统一调配,那样,企业与职工没有生产积极性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改革开放以后,那些假冒伪劣的计划经济岂有不被市场经济所取代的理由?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阶段起过积极作用,如建国初期的特殊历史环境下,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人力,统一调配,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奠定国家经济基础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当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发展速度加快,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的弊端也开始慢慢显露,与当今社会显得格格不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对此作了精辟的概括: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条块不分,国家对企业统一管理过多过死,使得企业失去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开放的要求。从1978年起,中国农村开始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这个制度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时候一直难以解决的吃粮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也使得一部分人先富有了起来。在农村改革取得了成果的基础上,党中央很快决定对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促进了物资,劳动力,信息,技术,资金的流通,给社会经济带来了活力。当然,社会经济改革要复杂很多,冒的风险也大了很多。现代的市场经济有着明确的产权制度,完善的市场体系,平等的市场关系,完备的市场立法,开放性的经济行为。随着四个经济特区的开放,更有力的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接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理论的重大创新。
通过对课本第二章的学习,我明白了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也让我了解到了中国的经济一路是怎样走过来的。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改革,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一直是以粗放型为主的增长方式,这种方式的特质是,依靠扩大建设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方式带来了快的增长速度,但它的弊端也在日益突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严重,生态问题突出。如何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口、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变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强调科学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劳动力投入,资源为主的粗放增长型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进步,管理改进为主的集约型增长。从而提高经济效率和效益。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既要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又能保持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它的意义十分重大。
那这里的协调又指的是那些呢?一是结构协调。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既有相互协调的运行系统,又都有各自的子系统。所谓结构协调,即要各个子系统内部结构的协调,还要三个子系统之间的要素协调,而且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要整体协调。二是层次协调。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要协调发展,既要抓微观,也要抓宏观。现行的环境管理政策“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就是一种微观协调。三是空间协调。具体表现在国际协调、地区协调、和社会协调。针对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国际协调的问题。而我国的环境问题包括水土流失、草原退化、还有北京现在严重的雾霾,就是一个需要通过地区协调来解决的环境问题。四是时间协调。从时间的本质意义上看,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既是环境资源的需求,更是市场消费的需求。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的基本需求已经得到满足,对产品的第一要求也从价格转变为质量。但老旧的生产方式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旧产品的销售在国内市场上越来越难,更无法出口到发达的西方国家,随着我国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国内市场有着被占领的危险,西方发达国家早已经实现集约型增长方式,我国以粗放型生产的产品,难以参与国际市场上得竞争,迫使我国出口外贸企业不惜工本,以数量价格取胜,造成大量亏损。如今,中国已经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大国,这么大的经济规模,如果继续采用粗放式为主的增长方式,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必然越来越突出,产品也只能牺牲劳动力价格,维持低水平上的竞争力,目前的出口局面很难维持。提高国产商品的竞争力,改变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是市场的需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战略转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我国为实现协调发展模式也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八条对策。1.继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
2.把“强化国家对自然资源管理,节约和保护资源”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3.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加速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强化土地市场的法制管理。
4.重点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提高用水效率,加强供水计划管理。
5.合理开发使用矿产资源,调整矿业发展政策。运用科学手段提高矿资源的利用率,适当放慢开采步伐,约束矿业发展。
6.在21世纪里,把海洋开发战略和规划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我国海洋资源丰富。应尽快健全海洋法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合理开发海洋资源。
7.综合治理,保护生态环境,改善自然条件状况。
8.大力发展科学,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对第五章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学习,让我对国家的经济充满了信心,虽然目前的产品生产方式和竞争力,环境资源的污染状态不容乐观。但我相信在党正确的指导方针领导下,这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也让我明白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就是在为国家经济做贡献。应该从自己做起。我们应该及时的摒弃地大物博这一个错误观念。明白资源是有限而又宝贵的。
或许前面说的那些国有经济体制,经济体制的改革,可持续发展与我的生活还不太接近,然而本书第七、八两章提到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确是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最核心的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劳动人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经济建设顺利发展,人民生活稳步提高。
比如法定缴纳的五险一金。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和住房公积金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这些社会保障措施的实施,极大的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即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密切了党群,政群,军政和军民的关系,又维护了社会稳定,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流浪儿减少,失窃现象也会有所下降。社会保险中的对下岗失业的救济以及低保保险,给社会安定起到了保障作用。长期以来,我国没有发生下岗员工与政府为敌的事件就是社保的功劳。然而,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始暴露出它的弊端。首先,它的覆盖面不够广泛,没有能很好的体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性。在农村,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影响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影响农业生产的后劲。在城市,只有国有企业才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人才分配不均,人们就业对国企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就业的道路越挤越窄。其次,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地方和企业自己在搞,国家将劳动保险的负担踢给了企业。这样造成了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之间劳保费用负担轻重不一。影响了企业的公平竞争。新的企业,生产能力先进,经济效益高,而劳保负担又轻,而一些老企业因为退休员工多,劳保负担重,生产设备落后,造成产品质量次价格高,难以与新兴企业竞争。在资金方面,资金筹取片面的依赖国家与企业,没有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运行机制。国家没有建立专项保障金积累制度,资金缺乏调剂功能造成资金短缺。在保障项目方面,保障项目不全,适应不了经济改革的需要,一些保障项目的设置又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造成后期难以操作。所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是一个需要提上日程的问题,既要体现公平,又要体现效率,要让大家有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起到鼓励人们努力工作的作用。
我国通过以下五点原则来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
一、健全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项目的添加、保障范围的扩大与享受程度的提高要与社会物质基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二、形成第三方合理负担的筹资机制,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西方国家标榜自己是福利国家,然而经费主要由国家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一些享受着产生了依赖心理,从而养出了一些“懒汉”。我国必须形成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合理负担的筹资机制,个人不仅要缴纳社会保障金,而且在享受医社保的同时,自己也要承担一定比例的费用。这样既减少资金浪费,提高社会保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杜绝了人们懒惰的意识,促进了工作积极性。
三、因以劳动满足为主,福利满足为辅。应该鼓励人们参加劳动,从劳动中活动生活保障。
四、设置新的社会保障项目时要考虑操作方便,项目切实可行,这就要求对项目的可行性先进行研究,再加以推广。
五、遵循公平与效率的原则。
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学习我明白了,幸福的生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努力来获得,不能单纯的只想依靠国家的接济。
不知不觉,已经在浙大远程学习中心学习了一个学期,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加上老师的网络视频教学,我初步的懂得了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国家经济现在面临的困难与挑战,也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社会保障制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保障。我们应该怎样出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为国家添砖加瓦,为自己争取幸福,我想,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专题)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考查课
《政治经济学(专题)》读书报告
姓名:
年级: 刘巧云 2014春 学号: 学习中心: 714015018008 乐清学习中心 —————————————————————————————(考查课程大作业均由教师批阅,发现内容雷同或抄袭一律按0分计)
课程考核方式:考查,网上递交读书报告
具体要求:
1.结合学习课件的体会,理论联系实际,完成一篇读书报告。字数3000-5000字。
2.读书报告的内容要求涉及课程学习中多章内容(至少2-3章),联系要有机紧密,论述充分。如果只涉及单一章节内容或简单就事论事,都算没有达到基本要求。
3.独立完成,切勿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一旦发现将以不合格处理。
4.请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在平时作业栏目自行上传读书报告电子版。
正文:
政治经济学读书报告
通过学习中心发放的教材《中国经济改革的理创新与体制演进》,结合网上视频课件的学习与研究,更进一步的了解了中国经济改革与创新体制的演进过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我们对经济学这一词并不陌生,可以说我们无时不刻不在接触着经济学,大到世界发展、国家政策,小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经济学知识都能运用其中。相对来说,我们对于政治学可能稍微会陌生一点,只能在脑子里有个大致印象。政治经济学并不是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简单结合,它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规律的学说,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我学习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理论创新与体制演进》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为我们阐释了政治经济学学科的重要知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经济学框架。第一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化及其理论基础: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了解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中国共产党十五大以来的理论创新,以及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混合所有制形式、性质和作用;第二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这章的学习让我知晓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三章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但是市场经济的运行有其优势和劣势,有其局限性,政府的作用在这时发挥出来,国家对于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解决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政府的作用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四章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通过这章的学习,我懂得了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第五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发展: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证实其缺陷的存在,因此我国在经济发展模式中不能走西方走过的老路,我们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时我也初步梳理了节约型社会与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第六章分配理论的发展与分配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后农民收入与农业发展关系的演变,以及当前我国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农业面临的矛盾;第七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提出到逐步建立与完善,走过了一个艰难的过程,虽然较之以往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一些弊端,因此我们应该运用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选择,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开创性地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第八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值得探讨的问题:这章的内容涉及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医辽制度改革等方面,学习的过程中我感触颇多,也看到了我党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的过程中尝试的种种努力与积极探索。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是第三章、第六章和第七章的内容,由课程知识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进行了简单的思考与归纳,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第三章是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这些年在现实生活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那就是有的地方的房子造了很多,超过人们的购买能力,可是房价却还是居高不下,甚至还屡创新高。按经济学的理论来说,当供过于求的时候,价格就会下跌,那为什么房地产市场会有如此奇怪的现象呢?通过学习我才知道原来是地方利益在作崇。长期在GDP增长论的影响下,有的地方官员把房地产市场看做是救命稻草,大批大批的房产项目上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王”,甚至催生了所谓的“楼市泡沫经济”,使得经济发展不能在对人民有益的轨道上运行。我们知道,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的是主导作用,但是它又有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固有缺陷,主要表现在局限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上。因此,这个时候政府只“看不见”的手就会采取行动,这就有了国家的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经济得以正常、健康运转。当中央政府看到楼市的怪相以后,相继颁布了新旧“国八条”,通过“限购令”,征收房产税以及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措施对房地产进宏观调控。由此,我知道了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些知识。宏观调控就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简而言之,宏观调控是指政府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达到一定的目标。
第六章的学习,我对分配关系的调整比较有感触。我觉得一个健康社会的发展模式应该是呈“橄榄球型”的,那就是中产阶层占大部分,富裕和贫困阶层各占一小部分。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指出,“允许一部分人通过合法劳动先富起来,先富帮助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原先的设想已经实现了一部分,但是还远没有达到要求,分配关系有待于进一步调整。可喜的是,政府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收入分配关系的不合理之处,并进了积极地探索改革与引导。通过政府的一些政策,我们可以发现,政府正在努力把收入作为民生之源,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例如,继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幅度不低于职工平均工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等各类社会保障标准,增加居民转移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人力资本参与初次分配的比重;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和管理等参与分配,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民间投资和创业致富,拓宽经营性收入来源;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积极落实国家税收改革政策,推动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国有土地等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全民共享机制,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服务支出;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扩大国有资本收益上交范围,提高上交比例,统一纳入公共财政;控制垄断行业工资水平,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调整机制等等一系列措施,正在把收入分配调整到健康发展的运行轨道上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第七章社会保障制度可以说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因此我也很感兴趣。通过论学习,我结合现实社保制度,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覆盖率低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思考。现在的社保制度在当初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就业的非正规性。社保改革的起因之一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需要,传统的企业保险是不适应改革的,必须改为社会保险,所以当时设计的统账结合制度及其缴费公式等都适用国企等正规企业的参保。到目前为止,正规部门基本都实现了应保尽保,或者说,被社保制度覆盖的绝大部分群体都是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员,而国内外的就业大趋势是多样化、多元化、小型化、家庭化,并且流动性很强,所以,大量的灵活就业人员,众多的流动人口,2.3亿农民工,都难以加入进来。这部分人口慢慢就成社会上改革开放成果分享最少、收入最低、最脆弱、面临外部风险最大、最应该受到保护的群体。可正是这部分最该受到保护的群体,却没有加入进来。覆盖面难以一下子达到应保尽保,个人、群体的短视心理很普遍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从他们个体来讲也有客观原因。对相对一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来讲,他们的收入本来就不高,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当期的消费问题。几十年后个人的养老问题,毕竟没有当前的生存压力更大。再加上短视和侥幸心理,这些群体要加入社保在个人主观意愿上就有这么多障碍。除了农民工、灵活就业群体的消费特征、收入特征外,更重要的原因是社保制度吸引力不足。
除此三章之外,另外五章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也很重要,也值得我们加以研读,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示了经济过程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的客观必然性。经济科学门类众多,在经济科学中,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规律的科学,为其它各学科提供了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所揭示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对经济学科中的其它各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经济学所阐明的一些基本原理,如商品、价值、货币、工资的运动等基本原理,对经济科学中的其他学科材料,从面对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也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转变还是到后来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总的方向无一不在朝着为建设一个更好,更强中国而努着,中国共产党坚定不渝坚持三个代表,产党为公、执政为民。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发展需要党和人民共同的努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结合实践我们更加相信,中国的明天更美好!
(附注:本文根据教材、视频课件和网络资料学习结合实际写的,本人独立完成。如有不足之处,望老师多加点评、指正。非常感谢老师)
第四篇:浙大 教育概论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教育概论》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独立完成一篇作文:《记对我人生影响最大、最让我难忘的老师》,要求写个人真实的经历与感受。
二、完成各章配套习题。第0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拉特克 2. 赫尔巴特
3. 《普通教育学》 4. 《大教学论》
5. 夸美纽斯 6. 实验教育学 7.文化教育学
8.实用主义教育学 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0.批判教育学
二、简答题
1.何为实用主义教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及核心观点是什么? 2.请列举文化教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并简述其基本主张。3.何为实验教育学?它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主张是什么? 4.简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构成内容及其基本主张。
5.什么是批判教育学?它的主要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基本观点是什么?
三、情境应用题
有人说:学了教育学未必就能当好老师,不学教育学却照样有可能当好老师。可见,学习教育学没无多少实际用处。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
参考答案:此题可按照如下思路作答:
1、学习教育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社会的教育;
2、学习教育学可以让我们更聪明地参与教育活动;
3、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更敏锐地洞察教育政策的潜力和局限性。
要求结合自己的经验来谈体会和体会,允许跳开上述回答问题的框架,切忌不要假、大、空。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1.非形式化教育 2.正规教育 3.非正规教育 4.非正式教育 5.学校教育制度 6.教育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各级学校系统的发展趋势及特征。2.简述各类学校系统的现代发展走向。3.请列举古代教育的性质和特点。4.试列举近代教育的性质与特点。5.试述当代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可塑性 2.人的可教性
3.个体身心发展 4.内发论 5.外铄论
二、简答题
1.试述可塑性概念的教育学意义。
2.什么是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需要注意什么?
3.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问题上,存在内发论、外铄论和辩证论三种观点的争论。请问在这一问题上所谓辩证的观点是什么,它是怎样主张的? 4. 请列举并扼要说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各主要因素。5. 试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6.何谓发展性教育?进行发展性教育需要什么条件?
三、情境应用题
1.人的可教性有大小,它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是个体的智力或悟性方面的条件,二是个体意志力方面的条件。根据这个判断并结合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实际,请你谈谈幼儿教育的误区及其克服路径。
2.教育过程中,究竟应该给孩子多大的自由度才算合适?这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具体而现实的教育实践问题。请你结合个人的教育经验,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体会。
第三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化 2.社会控制 3.社会流动
二、简答题
1.何谓社会化?学校的社会化职能有什么特点? 2.什么是社会控制?学校的社会控制有什么特点?
3.学校具有甄别和社会选拔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什么特点? 4.学校在文化整合和同化方面的功能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实际生活有什么教育影响?它跟学校教育有什么区别?
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实践是专门化、制度化的教育实践,它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7.教育除了是一种保守力量之外,也是一种革新力量,它为社会革新所作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情境应用题 我国老一辈教育家徐特立说,人才培养有两个环节,一是学校教育,二是社会锻炼。请你结合自身成长的经验,谈谈学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
1.职业声望 2.非权势 3.教师的自我意识 4.皮格马利翁效应 5.教师专业发展
二、简答题
1.简述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2.简述教师理解学生需要哪些心理品质? 3.简述教师跟学生和谐相处所需要的态度品质。4.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6.请简要列举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三、情境应用题
有研究认为,一个成功的教师需具备五种心理能力,它们是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情绪控制力、心理承受力和教育表现力。请你结合教育实例,逐一对照这五种心理能力,做一个简要的自我评价与自我剖析。
第五章
一、名词解释
1.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2.师幼互动
二、简答题
1.试举例说明师生关系的多层面性
2.试简要列举青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基本权利内容。
三、情景分析题
“哇—”!听到哭声,大一班的何老师急忙扭过头去,看到苗苗的小手被划出了一道红红的血印。见此情形,何老师喊道:“唉,这是怎么回事啊?谁干的?”边上的小朋友都七嘴八舌地抢着告诉老师:“老师,浩南!”这时候石浩南正也撅着小嘴,直愣在那里,脸涨得通红,一副既委屈又不服气的样子。见此情景,何老师显然生气了,责问道:“浩南,你为什么要欺负苗苗?”浩南辩解说:“我没有!是她拦着我不让我去接水,我才挖她的。”“你还狡辩,跟你说过多少回了,不许欺负女生,记不住是吧?记不住你给我站着,面壁思过!”
„„
根据案例描述,请你对何老师处理幼儿冲突的上述方式作出评价,并谈谈你若遇到此类情形,会如何处置?
第六章
一、名词解释
1.家庭教育 2.学校文化 3.社会教育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基本特点。2.试列举可能影响子女教育成就的主要家庭因素。
3.良好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三、情境应用题
有人说,家庭是讲爱而不是讲理的地方。请你结合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评论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意义。
第七章
一、名词解释
1.相关课程 2.合科课程 3.广博课程 4.核心课程 5.活动课程 6.困难分析法 7.课程计划 8.学分制 9.学科课程标准
二、简答题
1.试述学年制的优缺点。2.试述学分制的优缺点。3.简述学校课程的文化特性
三、情境应用题
宋儒朱熹在其《论学》一文中,提出了“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的治学要求。请你谈谈对朱熹这句话的理解及其对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意义。
第八章
一、名词解释
1.智慧技能 2.动作技能 3.认知策略 4.接受学习5.发现学习6.课堂教学 7.复式教学 8.课的结构
二、简答题
1.什么叫课堂教学?它有什么特点? 2.什么叫现场教学,它有哪些特点? 3.什么叫网络教学,它有什么特点?
三、情境应用题
在小学低段的一节语文课上,同学们跟着老师学习《画家》这篇课文。该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说,冬天下雪了,大雪覆盖了整个原野。清晨,小鹿、小鸡等小动物们都出来了,它们纷纷用自己的足或爪子在雪地上画出美丽的图画。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一个学生举手回答道:“因为青蛙和蛇没有毛衣服,怕冷,所以呆在家里没出来。”老师听了厉声斥责道:“不知道就不要乱说!”在让这个同学坐下后,老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这时候,教师里静极了,再也没人起来回答。看到这种情形,老师说:“我告诉你们,青蛙和蛇是冷血动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来。这个道理你们上初中以后就明白了。”
根据上述材料,请你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对该位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点评:⒈你如何评判这位老师的教学行为?⒉你如何评价和看待孩子的回答?⒊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当学生作出了你期待以外的回答,你会怎么回应?
第五篇:浙大 现代教育技术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学
号: 学习中心:
—————————————————————————————
一、名词解释
1、技术的含义(第一章)
包括主体技术和客体技术两层含义
2、教育技术的本质(第一章)
主体技术,主要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体现在主体操作和改变主体上。
3、AECT94定义(第二章)
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有两种翻译方法,两个都正确。
4、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第二章)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符伦理道德的实践。
5、教学系统设计(第二章)
一个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教学各步骤的有组织的过程
6、信息设计(第二章)
主要指运用有关心理学原理来设计传递信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呈现方式以及人机交互等。它是指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具体形式的设计。
7、教学策略(第二章)
对选择并安排某一课的事件和活动的详细阐述。
8、学习者特征(第二章)
指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经验背景的各个方面的信息
9、开发(第二章)
开发是指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开发范畴的基础是媒体制作。
10、印刷技术(第二章)
主要指通过机械或照相印刷过程制作、发送材料的方法,包括文字、图形和照片等形式的呈示。
11、视听技术(第二章)
通过使用机械或电子设备来制作或发送材料以呈现听觉和视觉信息的方法。
12、整合技术(第二章)
是指在计算机的控制下的几种媒体形式的材料的制作和发送的方法。
13、标准参照测量(第二章)
确定学习者对预定内容的掌握程度的技术。
14、形成性评价(第二章)
包括收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15、总结性评价(第二章)
包括收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作出利用方面的决策。
16、视听教学(第四章)
是一种以视听设备和相应的软件为辅助手段的教学方法。
17、个别化教学(第四章)
是一种适合个别学习者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可称为因材施教式的教学。学生的个别化学习,在方法上允许学习者自定目标、自定步调、自己选择学习的方法、媒体和材料。
18、解释强化理论的基本原理(第四章)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把学习看成是某种行为的形成,并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实现。一个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由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二、简答题:
1、教育技术包括那几大范畴?每个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章)主要包括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设计范畴包括教学系统设计、信息设计、教学策略和学习者特征等四个领域。开发范畴可分为印刷技术、视听技术、基于计算机的技术和整合技术。当然除了这四种外,还存在其它整合媒体。利用范畴包括媒体利用、革新推广、实施和制度化、政策和法规。管理范畴包括项目管理、资源管理、传送系统管理和信息管理四个领域。评价范畴包括问题分析、标准参照测量、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第二章)
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教育技术是媒体技术和系统设计的总称,即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可理解为教学媒体的开发和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的基本理论是媒体开发的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3、阐释教育技术学是如何形成的?(第四章)
一般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学发轫于美国。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前发展:一是视听教学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二是个别化教学促进了计算机 辅助教学的形成与发展;三是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学技术学的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三个发展起源不同,但都遵循了“视觉教育——视听教育——视听传播——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并逐步整合为一体,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基于网络的教学方式。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信息加工理论简述(第六章)加涅认为,人类的学习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学习者内部的信息加工过程。在学习活动中,有许多不同的过程在起作用。信息加工理论阐释了人类如何把信息由输入转换成输出。它是人类主动进行信息加工的模式。人总是以信息的寻求者、传递者、甚至是信息的形成者的身份出现。人们对信息进行处理时,也像通讯中的编码和解码一样,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转换和加工。
5、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理论(第六章)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十分关注学生高度的思维,注重内在的动机。布鲁纳认为发现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记住重要的信息。基本观点(1)学习一门学科,最重要是掌握它的基本结构;(2)任何学科的知识都能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儿童;(3)要学习好,必须采用发现法。
6、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简述(第六章)
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形式、方法、特征和外部条件。“最优化”就是从某一特定的角度与标准来看,是最佳的方案。巴班斯基认为,最优化教学是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的标准看发挥最有效,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基本观点:(1)教学是一个系统,应该用系统的观点、方法来考察教学。(2)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对教学应综合分析、整体设计、全面评价。(3)教学最优化,就是在现有条件下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大的效果。
7、暗示教学的基本原理(第六章)
暗示教学的基本原理就是一方面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包括教师这个最重要的信息源所发出的各种信息;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有意识功能和无意识功能的统一,特别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精神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8、教学媒体的功能(第七章)
教学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功能包括(1)传递信息;(2)存储信息;(3)控制过程。
三、问答题
1、请你谈谈你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并结合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实际情况尝试给教育技术下一个定义。(第二章)
2、视觉教育的起源(第四章)
受到夸美纽斯直观教学理论的影响,19世纪工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和科技的迅猛发展,20世纪初,美国的视觉教育应运而生,主要表现为1922年格拉迪斯 等编著的《满足社区需求的电影》等视觉教育专著和美国教育协会成立视觉教学部。把照相技术、幻灯机和无声电影等技术运用于教学过程。
3、解释“视听与教学传播的关系”模型的基本原理(第四章)从整体上看,该模型把教学过程视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说明“视听传播设计”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根据传播过程的理论,信息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法确定信息运行的起点。因此,在模型中没有明确指出教学传播的起点,是合乎传播学原理的。为了便于讨论,假设在某特定的教学情形下,第一步工作是确定教学目标。其过程为:(1)明确教学目标,并使教学目标具体化。(2)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信息--教学内容。(3)进行视听传播设计。视听传播设计是指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所确定的学科内容,把信息、教师、媒体、方法和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系统设计,充分考虑“传播什么”(信息)、“由谁传播”(人员)、“通过什么传播”(媒体)、“如何传播”(方法)和“在哪里传播”(环境)等因素。其中信息的设计以已选定的教学内容为基础,研究如何用图像和语言文字符号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同时又考虑到信息的载体---媒体工具选用的因素。(4)把视听传播设计的产物--教学系统投入教学情境中使用。这以过程是:呈现教学内容;学习者接受教材的刺激,作出反应;教师对学习者的反应作出评价。这是发生在教学现场的过程,其中,学习者从接受刺激到作出反应是一个内部心理操作过程。在这个环节上,学习理论与传播过程得到了有机结合。(5)对评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学习评价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反馈给视听传播设计者和教师的信息,说明所设计的教学系统在实际教学中试用的效果。通过对反馈信息分析所得到的结果,能从三个方面改进教学:第一,能够了解教学系统的设计中有哪些方面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第二,分析的结果可能揭示学习者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反馈分析的结果也可能说明教学目标制定上存在的问题。上述过程反映了现代教学系统设计的思想。要说明的正是视听传播的设计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联系。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第六章)
创世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后盛行。代表人物为马斯洛、罗杰斯等。主要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与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罗杰斯是人本主要最重要的影响人物。他的学习理论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2)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3)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5、谈谈传播理论在教育传播学中的应用(第六章)要点:(1)说明了教学过程所涉及的要素;共有二,三,四,五,六要素说,二要素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三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材。四要素说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和受教育者。五要素说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和教育效果。六要素说包括教育者、教育信息、教育媒体、受教育者、教育效果和教育环境。(2)指出了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学习是学生主动地自我构建的过程,需要外部和内部的相互作用。两种模式是心理学模式和工程学模式。(3)传播理论揭示了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确定教育传 播信息、选择教育传播媒体、通道传送、接收和解释、评价和反馈、调整和再传送。(4)揭示了教育传播过程的若干规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