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精细化生产感想范文
培养精益思想 提升整体素质
学习《精细化生产管理》有感
精益思想的要点通过消除企业所有环节上的不增值活动,来达到降低成本,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周期和改善质量的目的,以应付市场多变的小订单多品种甚至个性化需求的挑战。同时它非常强调客户需求,一定是在“准确”的时间内,按照客户的需求生产“合格”的产品,与此同时也要树立部门形象、提升员工整体素质。通过对精细化生产管理的学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培养员工做到懂技术、会管理、能协调、善文笔。
1、培养员工良好的职业习惯。形成管理机制,规范员工日常的工作节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完成拟定好的工作内容。对于职责规定及领导安排的工作内容,做好落实工作,对于日常工作的完成情况做好记录,并将信息及时反馈传递,保证流程的闭环管理。
2、全面提升员工业务水平。员工业务水平的高低是提升一个团队整体素质的关键,一名员工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是在团队中发挥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员工业务水平的高低,培养员工的工作热情是尤为主要的,首先要从爱岗敬业的原则出发,只有热爱一份工作才能胜任一份工作。其次要在钻研业务上下功夫,灵活运用生产管理规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员工,总结经验,力争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最复杂的矛盾点。
3、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实现一岗多能。根据每月员工绩效考评成绩的高低,组成业务帮扶小组。各职能组组长根据业务划分及工作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监督指导,摒弃员工在工作中的陋习,制定阶段性的帮扶整改措施,培养员工的学习热情,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在工作中为员工提供平台,结合能力制定培训管理方案,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为实现“一岗多能”奠定基础。
二、消除生产过程的浪费
生产过程对实施精益生产而言是极其重要的过程,需要做大量的工作。(1)减少准备时间。减少过程准备时间可以相对地增加生产周期,提高效率。此外,较短的生产准备时间是实现小项目(小修程车)生产的前提,生产过程只有做到小项目(小修程车)的加快生产,才能实现大铁路客车修理业务在公司内部的正常运转。
(2)均衡配套料件,减少库存。由于客车修理的特殊性,料件种类包含检修及新制两种,同时料件中还包含部分采购周期较长的物资。为了减轻采购部门及基层单位库存压力,可以根据生产计划提前、批量、均衡的配套料件,避免料件积压时间过长,造成库房管理人员较多的现象。同时,减少库存还能减少库管人数,从而调配一部分库管人员充实到生产一线。
(3)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督。对于一个由手工操作完成大部分工作的企业来说,生产过程的控制是个难上加难的问题。不同于其它用大型设备操作的企业,在手工操作的企业中人员、工具、料件、环境等相关外界因素,都是制约生产控制的重要因素。对于由上百道节点工序组成的企业来说,只有控制好节点工序的管理,才能保证全局的顺畅。从生产管理角度来说,只要做好料件的催调以及工序节点管控,就能够大大提高产能,从而实现最高的成本收益。
三、向现场管理要效益
按照精益生产的要求,企业现场管理的目标是达到“八个零”,即合理定置物品,工作需用时寻找时间为零;合理布局生产现场,物流走向损耗为零;合理安排生产,产品浪费及库存积压为零;严格工艺纪律和工艺操作规程,操作失误和产品质量不合格现象为零;加强现场巡检和设备维护保养,装置跑冒滴漏现象为零;准确及时填写各种现场记录,规范现场各类信息标识,装置系统仪器仪表、计算机保持有效运转,信息显示误差现象为零;严格安全生产规程和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隐患、事故为零;不断提高现场人员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气,现场人员不良行为为零。
首先要理顺思想矛盾,增强现场凝聚力。根据现场人员的思想实际,采取各种有效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坚持说服教育和疏导教育相结合,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和解
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其次要树立团队精神,增强现场战斗力。每个生产环节要树立全局的观点,服从于生产现场整体优化和整体生产过程顺利进行的指导思想,在统一目标的指导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通力合作,做到心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最后要建设现场文化,增强目视管理和现场形象力。大力加强生产现场文化建设,树立现场先进人物典型,培养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现场精神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创造文明生产现场,提高现场整体形象。
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承办为目标的生产方式。推行精益生产就是决心追求完美、追求卓越,就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为实现准时生产的目标不断努力。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充实自己的一种境界。
生产部:王 亮
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二日
第二篇:精细化学习后感想
精细化学习后感想
近期,我单位组织的精细化管理培训,通过单位领导形象,、生动的实例,受到了一次愉快而深刻的思想,管理知识教育.进一步启迪了思维,开拓了视野,细细品味感受很多.以下是我个人学习以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刻了解到精细化管理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是一种认真的态度,更是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老子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还提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做起,从细微处入手.对于企业是一样的道理,现实的工作中,需要做大事的机会非常少,多数人,多数情况下只能做一些琐碎,单调的事情,或平淡,或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这就是生活,每一个个体成为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中往往因一件小事而导致全盘否定的现象.因此,在现代管理中细节决定实体发展的成败.其次,从自身而言,通过学习意识到,在工作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定位,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把企业必作“人”一样的系统,把总经理或领导层比作“头”,把中层管理比作“身体”,把基层人员比作“肢体”,如果一个企业,每一个人都能合理“定位”,能认识自己所处的地位,干好自己应干好的工作,发挥好自己的“专长”,就能在工作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不然很可能就是寸步难行.第三,就企业而言.认为应该加强本企业的文化建设.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企业在精细化管理的应用上,特别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标准越来越高的社会趋势下,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日见明显.就上所述,精细化管理是种意识,观念,是种态度与文化.因此,在企业中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对工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精益求精,做每一件事哪怕是小事,都要持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到事无巨细,不断培养个人扎实,严谨的工作风格.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查,时时有计划,事事有总结,杜绝管理上的漏洞,消除管理上的盲点,企业在竞争中才能步步为赢!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我系统,全面地了解了精细化管理的深邃,洞悉了精细化管理在现实工作,生活中对于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深远意义.我将立足本职工作,放眼未来,与广大同仁们一起,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精细化管理学习感想
一 点 感 想
5月29日,公司组织一批中层管理干部去参加由汪中求教授的精细化培训。一整天坐下来,虽然人也觉得蛮累的,但很值得去深思和探讨,里面有很多观点我认为是很符合我们公司的现状。公司这几年发展迅猛,做强也做大了,声誉也遥遥直上,但我们的内部管理和基础管理却相差甚远,与其不相协调,尤其在基础管理上,这几个词语是显得很重要:标准、流程、岗位、态度、效率,而我们却做的太不够好,以至有较多的质量问题和客户投诉出现。
汪中求在讲座中指出,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是通过规则(规范和准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管理工具,通过训练达到组织成员素质提升的管理技术,他强调了四种意识:细节、规则、服务、系统。精细化管理不是一场运动,而是永续精进的过程,是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的管理。在公司,车间里的作业流程、工作规范、岗位事项等是不成文的,就是有也不明细化;我们的检验标准和规范是不完善的,更是粗枝框框的;专业的培训与训练几乎是没有,尤其是基层员工的培训,就是有也是符于形式的,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现在我们员工中有相当的就是他自己手上干的活到底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算是合格的,他们几乎不清楚也不明确,因此我们一定要有明确的透明的工作规范,每个工序都要让员工按工艺流程和标准努力地清楚地去做,再加上我们管理者的监督和指导。在我们的日常管理中就要朝一个标准化的方向,二
个内容流程和岗位,三步台阶明确-准确-精确,直至达到标准化的要求,这样我们的产品质量才有根本的保证。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等是很难改变和改造的,但一个人的行为却能依靠强力来改变。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机构,通过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对员工实施一些习惯的训练,对于提高员工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军人为什么整天要训练“立正,向前看„”等动作,自然是有道理的。汪教授在讲到要做好细节工作时,必须培养4类习惯:清单习惯、定置习惯、接点习惯、换位习惯。在工作中我们常常根据“我以为”来做出判断,后来却“并非如此”,如何克服“我以为”来减少团队合作中的衔接失误,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现代企业是分工越来越细,合作越来越强,团队中的每个成员不通过训练,强化自己工作中的衔接能力是不行的。换位习惯准确地说应该是换位思考习惯,就是要站在下道工序和环节去思考问题,站在服务对象和顾客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多人的很多事也努力做了,但就是做不到位。在企业换位思考的习惯可以训练出来,比如让员工到下道工序去工作7-15天,让他们去感受去体会由于上道工序引起的马虎或失误导致下道工序带来的麻烦甚至返工或报废。
当我们的员工经过标准化的系统化的训练,时间久了,员工们自然而然的职业化了,那我们工作起来就一定变得更细致,更认真,更到位,合作也就更流畅,效率也就更高。
第四篇:精细化管理感想
《精细化管理》读后感
财务部方叶琴
精细化是一种意识、一种观念、一种认真的态度、一种精益求精的文化。它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精细管理的本质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对战略和目标分解细化和落实的过程,是让企业的战略规划能有效贯彻到每个环节并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也是提升企业整体执行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它的精髓就在于:企业需要把握好产品质量精品的特性、处理好质量精品与零缺陷之间的关系,建立确保质量精品形成的体系,为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创建品牌奠定基础。
只有不断地深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规划好每一分钱、用好每一分钱、赚到可以赚到的每一分钱,企业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随着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精耕细作将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重要。面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强的竞争对手,企业作强作大是一个必然的发展方向。虽然影响企业赢利的因素很多,但内部管理依然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洞察市场的变化、如何指定对应的方针、如何扩大自己的利润源、如何减少企业的成本等都是可以通过到位的管理来加强的。
精细化管理最终要落实在行动上,并通过实施来体现开展管理活动的效果我们认为,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部门,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针对自己的经营管理实际,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研究自己的管理方法,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管理。为了实施精细化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明确各自责任
“态度决定一切”。我们先利用各种方式对员工进行观念培训,要求大家“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工夫”,反思自己以往的工作,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形成精细化管理的舆论氛围。然后,我们通过召开财务会议,在讨论的基础上,出台了《财务部精细化管理方案》,用这把尺子来加强对员工的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努力履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岗位分工,只有完全尽到自己的岗位职责,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观。既然选择了一个岗位,不管你愿意与否,首先就必须对得起这份工作。假如为履行而尽自己的岗位职责,那只能说对自己的价值观是一种否定。只有把每个人的力量集中在一起,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定会在激烈的环境中更好的生存、发展和壮大。
2、重视过程管理
曾有一著名学者如是说,学习如登山。山上本无所谓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路多的是,在于你是否选择一条既有“无限风光在险峰” 乐趣,又有许许多多个体化的体验和过程性的享受的路。其实,管理也如同登山一样,我们应尽可能在“过程管理”中获得独特的体验,在“过程管理中”享受结果的快乐。对于管理来说,流程最难控制,但也最为实效。所有的问题也都出在流程,所有的答案也都出在流程,包括流程与现实环境的适应,如果不适应,只会促使完善流程。掌握了流程,也就掌握了重点问题的命脉。
3、在管理中应该善于抓重点,结合实际情况并兼顾全局
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是漫无边际,全面开花,而是要对现有管理内容做出评估,查找管理薄弱的环节与方面,有选择、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实施。如果是制度问题就从完善制度人手,是责任问题就从明晰责任人手,是组织问题就从调整组织结构人手,是员工问题就从提高队伍素质、加强队伍建设人手,等等。当然细节也不能不考虑,若能做到主次分明,大部分问题都会很好的解决。除了原则上的问题,其它的事情不能都重点抓,要有个尺度,如果事无巨细,那么等于什么都没有抓。
4、注意循序渐进。
对于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的方面,在起初拟订的规章条款、操作策略不要太复杂,否则不易于员工把握和操作,由此影响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效果;在初步实施取得一定效果的基础上,可以逐渐完善规章条款、操作策略,这样员工接受起来就比较容易,比较自觉。在员工逐渐接受的基础上,再设法将精细化管理具体做法根植于员工心目中,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习惯。其实,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这就要要求管理者不断学习和改善,只有这样,管理技术才会不断得到提升,那么这个方针问题会更加完善,运用到我们的实际管理中,才会有更好的效果和收获。
精细化是针对过去粗放化管理而提出的在管理上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强调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强调数量化和精确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为目的。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保证企业战略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通过细化企业管理单元,明确管理目标,改进管理方式,确保企业管理思想高效、准确、到位的落实。
通过《精细化管理》的学习,我们应懂得在工作中,没有一件事情小到不值得去做,也没有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用心是我们做好事情的关键。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一是特别大的,差别在于人的努力程度,在于用心程度,而是否重视细节,则表明了你的用心程度。
第五篇:茂名石化精细化管理经验的学习感想
茂名石化管理经验学习感想
读了茂名石化的精益管理经验,我感触很多,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需做好安全投入精益化管理,降本增效。
茂名石化的经验告诉我们,精细化管理必须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一切浪费,要实现安全生产的精细化管理,不仅要减少人力和物料的浪费,更重要的是做好安全投入的精细化管理。
认真评估每一个单位、每一个流程应投入的安全成本大小和比例,在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基础之上均衡各项安全成本支出,从而达到安全成本整合与优化,杜绝浪费提高资金利用率的目的。一方面,我们会看到事故往往就发生在我们安全投入的短板处。例如,出于成本考虑疏于校验特种设备、未接受必要技能培训的人员从事专业性工作等等都有可能引发事故。另一方面,过度或不合理的安全成本投入也会积压、滞留企业资金,而这都将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成本,降低企业竞争能力。运用精益观点,寻求最佳优化点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将企业安全成本合理用好、用活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二、思想认识到位,员工自觉追求精细化,基层安全精细化管理重在全员参与。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也是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只有观念和制度被大家认同,形成自觉上下互动,才能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员工的素质、增强员工安全责任心,使员工细微之处见精神。各级干部要做到深入现场,深化、细化管理,养成“细心、耐心、细致”和“勤思考、亲自干、敢负责”的习惯,要严密控制各个工作环节,理顺工作过程,细分工作职责,明确目标任务,对每项工作、每个任务,都要安排到人,安排到位,不留任何死角和盲点,做到事事有安排。
三、强化责任和考核机制,让职工能够自觉按章办事。
1、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对各个工作流程进行控制,而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可以很好地形成全方位管理、全过程控制和全员性参与的安全管理格局,真正实现从上到下一级抓一级、从下到上一级对一级负责。责任是推动各项规章制度和任务落实的关键,如果没有把责任明确到每个人身上,则每个人身上都无约束、无压力、无动力,容易导致推诿扯皮、不了了之。因此,要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必须强化责任,通过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和各项工作的量化分解,使每个岗位都有责任、各项工作层层分解,实现从车间、班组到个人,都权责清晰、责任明确,有效增强干部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责任感,确保层层有压力,工作有动力,事事有落实。
2、严格奖惩,做到事事有考核。要通过考核、奖励、处罚等手段,引导和推进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如果只是一味地要求大家管理精细化,但在考核方面、激励方面没有先行一步,与精细化接轨,就必然导致精细化落不到实处。在考核过程中,本着有利于推进工作,有利于调动积极性的原则,严格加以考核。考核要具有层次性,一级考核一级;考核必须具有全面性,从领导到每一名员工,从经营管理到安全生产,都要进行考核;考核要真实有效,一切从实际出发,查实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做到数据准确、过程真实、结果可靠,被考核者信服。要根据考核结果,严格奖惩兑现。要建立长效机制全面考核,“只有考核不到的人,没有考核不到的事”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用考核体现出精细化管理的激励作用和制约作用;要对作业结果、作业过程实行全面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发现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失误、纰漏、缺陷,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总结分析,吸取教训,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精细化管理的成败,取决于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1、细化完善规章制度。建立一套包括职能分工、岗位职责说明、工作流程以及各个专业、岗位的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形成覆盖全面、方便操作、易于判断、合法合规合理的制度体系。在建立各项制度和标准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调研、仔细推敲、认真琢磨,尽量细化,避免管理漏洞,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制度和标准能够规范干部员工的每一个行为,具有真正的规范性和执行效力,确保各项工作严谨有序,照章运行,干部员工有章可循、有规可守。
2、狠抓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要重“细”抓“实”,重“防”抓“严”;对关键岗位、环节、人员、时间做好监控,切实做好标准化工作的动、静态达标,把精细化管理制度推向新的高度。如对班组要按照制度化、程序化的要求,做到班前点名、规章提问、任务布置、注意事项、上级文件精神的传达、危险预知活动都作详细规定;班中做到“严纪律、抓质量、控安全”,严格按照“程序一项不漏,执行规章制度一点不差,遵章守纪一丝不苟”的要求作业;班后做到 “有回检、有点评、有分析、有小结”。
在安全生产工作中,想要牢牢把握安全工作的主动权,消除每个薄弱环节、每个细节的事故苗头,彻底消除不安全死角,就必须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精细化管理,坚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个操作步骤做起,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实现安全管理从随意化向规范化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厂安环科
李宝建 201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