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浅析(五篇模版)

时间:2019-05-14 08:4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浅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浅析》。

第一篇: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浅析

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选择

宋希

摘要:湘西民族地区地处湖南西部,是中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文章通过对生态农业产业群现状研究分析,结合产业群建设模式研究,对比已有的成功范例,得出适应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的途径。按照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保护生态积极发展农业,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恢复同步发展,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模式选择

湘西自治州作为湖南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前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其生态农业一直在小规模、低效益、低循环的层面上徘徊,与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从已有的经验可知生态农业的建设能使得大部分的农村人口获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而相对落后的湘西地区如何跟上国家发展步伐,走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建设之路,如何突破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的制约因素,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生态农业产业群,达到突破瓶颈将生态农业建设推向到一个向规模化发展、高层次运行的新阶段,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生态农业及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生态农业的提出至今己多年,只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才得到较大发展。在生态农业的研究和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国外的研究中,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M.K.Worhthington)对生态农业的界定是“生态上能自我邹持,低投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都可以接受的小型农业”。Scofied AM广泛考虑农业与乡村发展和土地生态系统,乡村经济和生活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

我国自 80 年代开始研究“生态农业”理论和进行实践。李颖明(2006)从评价模型、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等方面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刘红梅,李玉浸,陶战,刘凤枝(2006)论述了我国农业现状和生态农业产业化特点及其优势,结合典型实例证明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措施。

贾利,李友华,董濮(2006)等学者集中于不同地域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进行研究,从区域自然资源和人口概况出发,利用系统综合指数、生产指数、技术装备指数、经济指数、资源环境指数评价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发展策略。

学者李代福从中国农业可持续的必要性出发,引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陈厚基认为应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达到生态和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沈享理、叶谦吉均(2006)在不同文章中指出中国应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的建设。郭思琪认为生态农业的实现就是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并且通过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及各种生物技术的使用,提高系统的自我维持能力。

王云芝(2007)将生态农业建设模式概括为: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模式;根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系统调节控制型模式。刘绍民(2007)则将国内发展模式归结为“主导产业

发展”、“全面发展”。

徐明峰(2005)着重研究了生态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绩效,对生态农业产业发展从产业政策角度提供了一些建议。杨筠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进行分析,强调生态工业、农业、旅游可以协调和谐发展。

农业集群是在接近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同处或相关于某一特定农业产业领域的大量企业和关联支撑机构,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相对集中在一起,从而形成的一个有机群体。简单地讲,农业产业集群就是农业生产基地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集群现象。是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起步阶段进入新成长阶段中出现的具有方向性、规律性的现象即资源向优势农户、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及优势区域集群,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针对当前湘西生态农业的发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导入生态农业建设的内涵及实质,客观地认识湘西地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试图通过以发展产业群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使产业重新组合,形成新的优化的产业链,把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经营与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对接。同时结合湘西地区农业现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初步提出适合该地区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实施途径。达到生态环境保持科学、和谐的关系——即生态系统能可持续发展和谐可持续发展。在研究时结合湘西地区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具体条件上,结合对湘西自治州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进一步对该地区农业发展路径做出选择。

二、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的模式

农业产业集群,通常指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展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可以理解成为生态农业基础上的产业集聚。从已有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农业产业集群经营相对发达的地区,已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影响。在专业化生产条件下,整个集群专注于一个产业,每个企业专注于一道工序,将核心活动集中,从而加强了价值链的资源和核心能力,达到协同效应和优势互补。集群经济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垂直和水平分工来实现交易成本的节约,它用市场交易关系取代内部管理关系,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成了市场竞争主体,每个环节的生产经营都是根据效率和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和协作,最终达到交易成本最小化。

(一)生态农业产业群的模式

从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与外界的关系来看,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原发型集群模式,另一种是嵌入型集群。

1、原发型模式

即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依靠区域内部的原发、内生力量,区外力量的作用很小。原发型产业集群主要是由内在因素衍生形成的,构成集群主体的企业属于当地企业,并随集群的形成而形成,随集群的发展而发展,因而这种集群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优化品种,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养殖业上稳定生猪。扩大规模养殖,发展生态养殖模式,将养猪、养禽相结合。具体而言,一是 “猪一沼一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管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

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粮食、蔬菜等农作物高效生产的一种模式技术。二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是指依靠区域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的模式,包括“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经济沟模式、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以及生态果园模式。

2、嵌入型集群模式

主要是通过在全球价值链上运作的跨国企业或外国企业的投资在特定区域聚集,进而吸引更多国际、国内资本聚集于此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的构成主体主要是外来企业,这些企业受到集群地区某种比较优势要素或环境或其他因素的吸引,迁移到该地区发展一旦这种比较优势不再,这些企业由于没有根植于本地,会继续迁移,寻找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

可见,嵌入型产业集群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必须使其集群主体根植于本地,即需要一个内生化的过程,方能稳定。而湘西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并没有具备相应的龙头产业,因此基本上属于此类的集群模式很少。

(二)成功范例及借鉴意义

学习东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经验,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开拓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借鉴日本的经验,拓展山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林牧药型”、“林果牧型”、“农林牧型”、“农林牧药菌型”等;借鉴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经验,利用生物食物链原理,在湖海水乡发展“桑果渔型”、“稻菜果渔型”、“桑蚕稻渔蛙型”、“稻莲菱渔鸭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利用生物共生共荣原理,在平原地区发展“农林牧型”、“粮棉油型”、“粮果菜型”等生态农业模式;借鉴中国台湾省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的经验,在城郊和交通条件便利地区积极发展“果菜花生态园区”、“科技与休闲农业园区”、“花鸟虫鱼果观光园”、“禽菜果花草鱼观赏园”等生态农业。

借鉴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备的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产品标准体系。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要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需要完善有关法规制度,制定现代生态农业支持政策,颁布农业生态、环境效益量化标准,加强绿色标志认证与推广使用绿色标签的工作。中国在生态农业标准和规范建设方面,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也是造成中国出口农产品频繁遭遇国外“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借鉴日本等国家的有关经验,完善生态农业标准体系,强化对农业生产经营标准的监管,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对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产品贸易的服务工作,积极引导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扩大出口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借鉴东南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经验,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工作,组织有关农业科研机构、技术推广组织、高校研究人员等科研力量,针对生态农业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并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生态农业的学术会议和经验交流会等,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努力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我们还要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的建设工作,发挥示范园区和基地对周围农村的辐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现代生态农业稳定发展。

中国在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利用传统生态农业的经验和技术较多,而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方面还显欠缺。因此,应很好地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的经验,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土壤结构、用水条件等,防止工业化学物质污染,提高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率,加强种子工程建设,发展无土栽培技术、生物农药开发技术、节水工程技术、生物遗传工程技术和生态工程技术等,推广清洁绿色农业生产、管理和加工技术方法,多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实现农业的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生态农业是建立在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和无污染基础上的,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

新技术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否则就不可能持续发展。争取通过改善了生态环境,产生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模式选择要考虑的因素

1、企业因素

企业是构成产业集群的最为基础的要素,集群发展最初的动力来自于企业追求自身发展的愿望。因此,企业间的聚集必然影响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群要发展也势必要考虑如何促使企业的聚集,保持企业的聚集,并扩大集群的规模。

2、软因素

包括当地的经济基础、人才教育、文化意识及区位等制约因素。就西部地区具体而言,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及社会的“自组织能力”低下、人才流失的严重、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因此该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多表现出以内生性、自发性为主要特征。

3、硬条件

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会受到外部环境和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有利的也有不利的产业集群在一个区域内得以发展,一定与区域内的条件相关,地理位置、交通条件、资源察赋、农业生产结构、开发程度、基础设施等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有着毋庸置疑的影响。区域内的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资源条件,对于区域内产业集群的类型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的途径

(一)观光农业打造服务产业模式

观光农业是以发展生态农业为起点,通过充分利用各种农业资源,发挥各地的农业特色,形成多样化、精致化、特色化农业发展模式,将自然景观、农业资源、民族文化、消费时尚等结合起来,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它以生产新、奇、特、优农产品为特色,依托农业高新技术,集农业生产、旅游休闲、观光度假、采集劳动、品尝果菜、陶冶情操于一体,给人们增加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有益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内容。

湘西地区旅游资源、生态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建立观光农园,通过开发成熟的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到园内摘果、选菜、采茶、赏花,将观光休闲与体验田园劳作乐趣相结合;二是发展休闲农场,农场内向游客提供田园景色观赏、农业劳动体验、垂钓、采集果蔬、度假、游乐等休闲项目;三是建立市民农园,即由农民提供农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的园地,用以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经营家庭农艺。以此将观光农业逐渐形成一种综合性、立体性和生态性的产业,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的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已经处于普及阶段,在管理方面也逐步走向规范法与制度化,科技、文化因素的渗透又不断提高观光农业的水平。

同时,加速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抓好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景区、景点及旅游线路建设,推进民族文化旅游、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的整合,着力打造以生态旅游、森林休闲旅游、土苗风情旅游、溶洞奇观旅游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构筑精品旅游线路,培植壮大旅游产业。确立保护自然原生态原则,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保护原汁原味的土家民俗风情区。实施整体开发与区域联动,打破行政界限,整合旅游资源,确立大湘西的旅游经济圈。实施旅游营销政策,景区开发企业、旅行社、宾馆酒店、文化娱乐、旅游产品市场、旅游车队等系列景区关联单位应通力协作。

(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谋划绿色产业模式

现代农业是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土、肥、水、药和动力等投入的高效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高效率、低投入和低负面影响的现代施肥和灌溉体系;从保护作物到保护农业生产系统的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改善作物生长条件和保护土壤肥力的保

护性耕作体系,以及设施种植和养殖现代农业是以生物为中心的一种优化的生物—技术—经济—社会复合人工生态系统。

用生态化理念谋划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壮大以烟叶、茶叶、畜牧、林果、药材、蔬菜为主的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强化产业体系内部联系,促进农业增值增效,培育“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一县一品”的产业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向产前、产后两头延伸,构建农业产业链条和产业体系。大力发展富硒绿色食品产业,增加优质高效的符合环境标准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及特色产品等的有效供给量,增加“三农”收益,推进和带动农业产业化。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品质。

扶持药化工业拓宽市场空间,实现稳步发展,做大做强中药材及成品药产业;培育壮大富硒绿色食品加工工业,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产品创汇能力;引导建材工业科技创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加快发展步伐。利用能源、生物、旅游、药材、矿产等丰富资源,开发出富硒的猕猴桃、茶叶等系列产品。同时通过整合资源,促进服务业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强化对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公用事业、农业服务等行业的改组改造,充分发挥服务业在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和服务工农业生产、重大项目建设、城乡居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深入推广生态能源农业模式,加速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在生态能源农业模式上, 探索出以“五改三建”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之路。即以沼气池建设为龙头,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与建沼气池、建农家房舍、建生态致富家园相结合,形成“畜—沼—果(菜、药、茶、烟、粮)”良性循环的山区农村生态能源农业模式。沼气能源开发拉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形成了茶叶、中药材、烟叶、林果和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从而通过推进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和以农村饮水、沼气池、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即依托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具体包括发展生产中的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品牌建设和农业观光旅游等多种模式,并通过合理的保障机制培育,改造湘西传统产业,从而促进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对相对落后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实际借鉴意义,也是民族落后地区实现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长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选道路。

参考文献:

[1] 叶谦吉,生态农业——农业的未来 [M],重庆: 重庆出版社,哪一年出版

[2] 卞有生, 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0

[3] 李文华,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 北学工业出版,2003.9

[4] 孔祥智,主编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9

[5] 黄进勇.李翔 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及产业化问题 [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1.2

[6] 张壬午,国内外生态农业研究概况 [J] Agro-environ and develop 1994/11 4

[7] 章力建,侯向阳,王庆锁,我国西部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问题 [J],农业经济问题

2001.1

[8] 李新平,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动态 [M],农业现代化研究,2000.6

[9] 王兆华,尹建华,循环经济理论的国际实践及启示 [J],改革,2005.6

[10] 颜景辰,雷海章,世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和启示 [J],世界农业,2005.1

[11]王农,刘林,邢捷,关于生态农业建设的一些思考 [J], 生态农业.2006.61、语言要精练,层次要分明

2、模仿好文章写,下载一篇好文章模仿

3、多查阅资料修改,快些修改

第二篇: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

(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的土地上,在全封闭的状态下,将沼气池、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所以称为“四位一体”模式。

具体形式:

在一个150平方米塑膜日光温室的一侧,建一个约8—10立方米的地下沼气池,其上建一个约20平方米的猪舍和一个厕所,形成一个封闭状态下的能源生态系统。主要的技术特点是:1、圈舍的温度在冬天提高了3-5度,为猪等禽畜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使猪的生长期从10-12个月下降到5-6个月。由于饲养量的增加,又为沼气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猪舍下的沼气池由于得到了太阳热能而增温,解决了北方地区在寒冷冬季的产气技术难题;3、猪呼出大量的CO2,使日光温室内的CO2浓度提高了4-5倍,大大改善了温室内蔬菜等农作物的生长条件,蔬菜产量可增加,质量也明显提高,成为一类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

经济效益:

1、蔬菜增产,如冬季黄瓜、茄子1平米可增产2-5公斤,增收5-6元,年节省化肥开支约200元;

2、温室育猪可提前150天出栏,降低成本40-50元; 3、沼气点等年节电60元,节煤130元。

4、改变了北方地区半年种田半年闲的习俗,也改变了冬闲季节“男人大麻将,女人玩纸牌,邻里吵架和打骂”的陈陋风俗,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5、农村庭院面貌整齐、清洁、卫生,完全改变了“人无厕所猪无圈,房前屋后多粪便,烧火做饭满屋烟,杂草垃圾堆满院”的旧面貌。

现有规模:

“四位一体”模式在辽宁等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到21万户。

(二)南方“猪-沼-果”生态农业模式

基本概念:

以沼气为纽带,带动畜牧业、林果业等相关农业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主要形式:

“户建一口沼气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经济效益:

1、用沼液加饲料喂猪,猪可提前出栏,节省饲料20%,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激发了农民养猪的积极性。2、施用沼肥的脐橙等果树,要比未施肥的年生长量高0.2多米,多长5-10个枝梢,植株抗寒、抗旱和抗病能力明显增强,生长的脐橙等水果的品质提高1-2个等级。3、每个沼气池还可节约砍柴工150个。

现有规模:

在我国南方得到大规模推广,仅江西赣南地区就有25万户。

(三)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

“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是解决西北地区干旱地区的用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模式。具体形式:

每户建一个沼气池、一个果园、一个暖圈、一个蓄水窖和一个看营房。实行人厕、沼气、猪圈三结合,圈下建沼气池,池上搞养殖,除养猪外,圈内上层还放笼养鸡,形成鸡粪喂猪、猪粪池产沼气的立体养殖和多种经营系统。

特点是:

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良性循环体系。好处:

“一净、二少、三增”,即净化环境、减少投资、减少病虫害,增产、增收、增效。每年可增收节支2000元-4000元。

第三篇:十大生态农业模式(整理)

十大生态农业模式

1.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4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蔬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2.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利用山地、农田、水面、庭院等资源,采用“沼气池、猪舍、厕所”三结合工程,围绕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开展“三沼(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从而实现对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效果。工程的果园(或蔬菜、鱼池等)面积、生猪养殖规模、沼气池容积必须合理组合。

工程技术:猪舍建造技术、沼气池工程建设技术、贮肥池建设技术、水利配套工程等。

基本要素:“户建一口池,人均年出栏2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

运作方式:沼气用于农户日常做饭点灯,沼肥(沼渣)用于果树或其他农作物,沼液用于拌饲料喂养生猪,果园可以套种蔬菜和饲料作物,从而保证了育肥猪的饲料供给。农户除养猪外,还包括养牛、养鸡等养殖业;果业也可包括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种植业。

核心技术:养殖场及沼气池建造、管理技术,果树(蔬菜、鱼池等)种植和管理等。

3.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是遵循植被分布的自然规律,按照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原理,运用现代草地管理、保护和利用技术,在牧区实施减牧还草,在农牧交错带实施退耕还草,在南方草山草坡区实施种草养畜,在潜在沙漠化地区实施以草为主的综合治理,以恢复草地植被,提高草地生产力,遏制沙漠东进,改善生存、生活、生态和生产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使草地畜牧业得到可持续发展。

1、牧区减牧还草模式

针对我国牧区草原退化、沙化严重,草畜矛盾尖锐,直接威胁着牧区和东部广大农区的生态和生产安全的现状。通过减牧还草,恢复草原植被,使草原生态系统重新进入良性循环,实现牧区的草畜平衡和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草原真正成为保护我国东部生态环境防止沙 配套技术:1饲草料基地建设技术,水源充足的地区建立优质高产饲料基地,无水源条件的地区选择条件便利的旱地建立饲料基地,满足家畜对草料的需求,减轻家畜对天然草地的放牧压力,为家畜越冬贮备草料。2草地围封补播植被恢复技术,草地围封后禁牧2-3年或更长时间,使草地植被自然恢复,或补播抗寒、抗旱、竞争性强的牧草,加速植被的恢复。3半舍饲、舍饲养技术,牧草禁牧期、休牧期进行草料的贮备与搭配,满足家畜生长和生产对养分的需求。4季节畜牧业生产技术,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对当地饲养的家畜进行改良,生长季划区轮牧和快速育肥结合,改善生产和生长性能。5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应用小型风力发电机,太阳能装置和暖棚,满足牧民生活、生产用能,减缓冬季家畜掉膘,减少对草原薪柴的砍伐,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

2、农牧交错带退耕还草模式

在农牧交错带有计划地退耕还草,发展草食家畜,增加畜牧业的比例,实现农牧耦合,恢复生态环境,遏制土地沙漠化,增加农民的收入。

配套技术:1草田轮作技术,牧草地和作物田以一定比例播种种植,2-3年后倒茬轮作,改善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和牧草产量。2家畜异地育肥技术,购买牧区的架子羊、架子牛利用农牧交错带饲料资源和秸秆的优势,进行集中育肥,进入市场。3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的建植利用技术,选择优质高产牧草建立人工草地用于牧草生产或育肥幼畜放牧,解决异地育肥家畜对草料的需求。4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风能、太阳能利用的基础上增加沼气的利用。

3、南方山区种草养畜模式

我国南方广大山区1000m海拔以上地区,水热条件好,适于建植人工草地,饲养牛羊,具有发展新西兰型高效草地畜牧业的潜力。利用现代草建植技术建立“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人工草地,选择适宜的载畜量,对草地进行合理的放牧利用,使草地得以持续利用,草地畜牧业的效益大幅度提高。

配套技术:1人工草地划区轮牧技术,白三叶+多年生黑麦草人工草地在载畜量偏高或偏低的情况下均出现草地退化,优良牧草逐渐消失,适宜载畜量并实施划区轮牧计划可保持优良牧草比例的稳定,使草地得以持续利用。2草地植被改良技术,南方草山原生植被营养价值不适于家畜利用,首先采取对天然草地植被重牧,之后施入磷肥,对草地进行轻耙,将所选牧草种子播种于草地中,可明显提高播种牧草的出苗率和成活率。3家畜宿营法放牧技术,将家畜夜间留宿在放牧围栏内,以控制杂草、控制虫害、调控草地的养分循环,维持优良牧草比例。4家畜品种引进和改良技术,通过引进优良家畜品种典型案例对当地家畜进行改良,利用杂种优势提高农畜的生产性能,提高草畜牧业生产效率。

4、沙漠化土地综合防治模式

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开垦和过度放牧使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以每年2000km2速率发展,严重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全。根据荒漠化土地退化的阶段性和特征,综合运用生物、工程和农艺技术措施,遏制土地荒漠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恢复土壤肥力和草地植被。配套技术:1少耕免耕覆盖技术,潜在沙漠化地区的农耕地实施高留茬少耕、免耕或改秋耕为春耕,或增加种植冬季形成覆盖的越冬性作物或牧草,降低冬季对土壤的风蚀。2乔灌围网,牧草填格技术,土地沙漠化农耕或草原地区采取乔木或灌木围成林(灌)网,在网格中种植多年生牧草,增加地面覆盖。特别干旱的地区采取与主风向垂直的灌草隔带种植。3禁牧休耕、休牧措施,具潜在沙漠化的草原或耕地采取围封禁牧休耕,或每年休牧3-4个月,恢复天然植被。4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风能、太阳能和沼气利用。

5、牧草产业化开发模式

在农区及农牧交错区发展以草产品为主的牧草产业,种植优良牧草实现草田轮作,增加土壤肥力,发行中低产田,减少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同时有利于奶业和肉牛、肉羊业的发展。运用优良牧草品种、高产栽培技术、优质草产品收获加工技术,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农民进行牧草的产业化生产。

配套技术:1高蛋白牧草种植管理技术,以苜蓿为主的高蛋白牧草的水肥平衡管理,病虫杂草的防除。2优质草产品的收获加工技术,采用先进的切割压扁、红外监测适时打捆、烘干等手段,减少牧草蛋白的损失,生产优质牧草产品。3产业化经营,以企业为龙头,实行“基地+农户”的规模化、机械化、商品化生产。

4.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是指借助接口技术或资源利用在时空上的互补性所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或组分的复合生产模式(所谓接口技术是指联结不同产业或不同组分之间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的连接技术,如种植业为养殖业提供饲料饲草,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其中利用秸秆转化饲料技术、利用粪便发酵和有机肥生产技术均属接口技术,是平原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平原农区是我国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和畜产品乃至蔬菜、林果产品的主要产区,进一步挖掘农林、农牧、林牧不同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能力,对于我国的食物安全和农业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1.“粮饲-猪-沼-肥”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基本内容包括:一是种植业由传统的粮食生产一元结构或粮食、经济作物生产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饲草作物三元结构发展,饲料饲草作物正式分化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为农区饲料业和养殖业奠定物质基础。二是进行秸秆青贮、氨化和干堆发酵,开发秸秆饲料用于养殖业,主要是养牛业。三是利用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用于种植业生产。四是利用畜禽粪便进行沼气发酵,同时生产沼渣沼液,开发优质有机肥,用于作物生产。主要有粮-猪-沼-肥、草地养鸡、种草养鹅等模式。主要技术包括秸秆养畜过腹还田、饲料饲草生产技术、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有机肥生产技术、沼气发酵技术以及种养结构优化配置技术等。配套技术包括作物栽培技术、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等。

2.“林果-粮经”立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国际上统称农林业或农林复合系统,主要利用作物和林果之间在时空上利用资源的差异和互补关系,在林果株行距中间开阔地带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药材乃至瓜类,形成不同类型的农林复合种植模式,也是立体种植的主要生产形式,一般能够获得较单一种植更高的综合效益。我国北方主要有河南兰考的桐(树)粮(食)间作、河北与山东平原地区的枣粮间作、北京十三陵地区的柿粮间作等典型模式。

主要技术有立体种植、间作技术等。配套技术包括合理密植栽培技术、节水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

我国“农田林网”生态模式与配套技术也可以归结为农林复合这一类模式中。主要指为确保平原区种植业的稳定生产,减少农业气象灾害,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条件,通过标准化统一规划设计,利用路、渠、沟、河进行网格化农田林网建设以及部分林带或片林建设,一般以速生杨树为主,辅以柳树、银杏等树种,并通过间伐保证合理密度和林木覆盖率,这样便逐步形成了与农田生态系统相配套的林网体系。

主要技术包括树木栽培技术、网格布设技术。配套技术包括病虫害防治技术、间伐技术等。其中以黄淮海地区的农田林网最为典型。3.“林果-畜禽”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在林地或果园内放养各种经济动物,放养动物等,以野生取食为主,辅以必要的人工饲养,生产较集约化养殖更为优质、安全的多种畜禽产品,接近有机食品。主要有“林-鱼-鸭”、“胶林养牛(鸡)”、“山林养鸡”、“果园养鸡(兔)”等典型模式。

主要技术包括林果种植和动物养殖以及和种养搭配比例等。配套技术包括饲料配方技术、疫病防治技术、草生栽培技术和地力培肥技术等。以湖北的林-鱼-鸭模式、海南的胶林养鸡和养牛最为典型。

5.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

1.综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

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畜禽动物养殖为主,辅以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分为以猪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草食家畜(牛、羊)为主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禽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和以其它动物(免、貂)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技术组成:

(1)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通过饲料(草)品种选择、土壤基地的建立,土壤培肥技术,有机肥制备和施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高效低残留农药施用等技术配套,实现饲料原料清洁生产目的。主要包括禾谷类、豆科类、牧草类、根茎瓜类、叶菜类、水生饲料。

(2)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动物营养学,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制备技术,根据不同畜禽种类、长势进行饲料配方,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残体(纤维性废径物营养价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饲料。但是如果将它们进行适当处理,即可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秆处理方法有机械(压块)、化学(氨化)、生物(微生物发酵)等处理技术。国内应用最广的是青贮和氨化。

(3)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畜禽养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物环境建设,达到畜禽生产的优质、无污染,通过禽畜舍干清粪技术和疫病控制技术,使畜禽生长环境优良,无病或少病发生。

(4)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对于水冲洗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粪尿采用水冲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环境量肥水资源,也不利于养分资源利用。采用固液分离设备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固液部分进行高温堆肥,液体部分进行沼气发酵。同时为减少用水量,尽可能采用干清粪技术。

(5)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分离出液体部分在非种植季节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或者进行畜水贮藏,在作物生产季节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资源进行农田灌溉。

(6)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制备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固体部分利用高温堆肥技术和设备,生产优质有机肥和商品化有机无机复混肥。

(7)沼气发酵技术:利用畜禽粪污进行沼气和沼气肥生产,合理地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料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全面、持续、良性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案例:陕西省陇县奶羊奶牛农牧复合型生态养殖场、江苏省南京市古泉村禽类实验农牧复合型生态养殖场、浙江杭州佛山养鸡场、西安大洼养鸡场等。

2、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主要以大规模畜禽动物养殖为主,但缺乏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因此需要通过一些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环境治理,最终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场生产模式。技术组成:

(1)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动物营养学,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制备技术,根据不同畜禽种类、长势进行饲料配方,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残体(纤维性废弃物)营养价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饲料。但如果将它们进行适当处理,即可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秆处理方法有机械的(压块)、化学的(氨化)、生物的(微生物发酵)等等处理技术。国内应用最广的是青贮和氨化。

(2)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生态生产的内涵就是过程控制,畜禽养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物环境建设,达到禽畜生产的优质、无污染,通过禽畜舍干清粪技术和疫病控制技术,使畜禽生长环境优良,无病或少病发生。

(3)固液分离技术:对于水冲洗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粪尿采用水冲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环境量肥水资源,也不利于养分资源利用。采用固液分离设备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进行高温堆肥,液体部分进行沼气发酵。同时为减少用水量,尽可能采用干清粪技术。

(4)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液体部分利用污水处理技术如氧化塘、湿地、沼气发酵以及其它好氧和厌氧处理技术在非种植季节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在作物生长季节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资源进行农田灌溉。

(5)畜牧业粪便无害化高温堆肥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固体部分利用高温堆肥技术和设备,生产优质有机肥和商品化有机无机复混肥。

(6)沼气发酵技术

案例:天津宁河规模化肉猪养殖场、上海市郊崇明岛东风规模化生态奶牛场等。

3、生态养殖场产业开发模式

生态养殖场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态养殖场生产的一种科学组织与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商品化和产业化生态养殖场生产主要包括饲料饲草的生产与加工、优良动物新品种的选育与繁育、动物的健康养殖与管理、动物的环境控制与改善、畜禽粪便无公害化与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的防治、畜产品加工、畜产品营销和流通等环节构成。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生产要素的连接方式和利益分配,从而发挥率禽产业化各生产要素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优势,实现生态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6.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遵循生态学原理,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按生态规律进行生产,保持和改善生产区域的生态平衡,保证水体不受污染,保持各种水生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食物链网结构合理的一种模式。包括以下几种模式及配套技术。

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池塘混养是将同类不同种或异类异种生物在人工池塘中进行多品种综合养殖的方式。其原理是利用生物之间具有互相依存、竞争的规则,根据养殖生物食性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养殖品种与数量,合理利用水域、饲料资源,使养殖生物在同一水域中协调生存,确保生物的多样性。

1、与鱼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1)常规鱼类多品种混养模式。常规鱼类指草鱼、链鱼、鳙鱼、青鱼、鲤鱼、罗非鱼等。主要利用草鱼为草食性、链(鳙)鱼为滤食性、青鱼与鲤鱼为吃食性、罗非鱼为杂食性的食性不同和草鱼、链、鳙在上层、鲤鱼中层、青鱼、罗非鱼中下层的垂直分布不同,合理搭配品种进行养殖。本模式适宜池塘、网箱养殖,由于所养殖的鱼类是大宗品种,因此经济效益相对较低。

(2)常规鱼与名特优水产品种综合养殖模式。

本养殖模式一般以名特优水产品种为主,以常规品种为辅,采用营养全、效价高的人工配合饲料进行养殖。其特点是技术含量较高,经济效益好。核心技术:

①斑点叉尾鱼回池塘混养技术;②加州鲈、条纹鲈池塘混养技术;③美国红鱼池塘混养技术;④鳜鱼池塘混养技术;⑤胭脂鱼池塘混养技术;⑥蓝鲨池塘混养技术。

2、鱼与渔池塘混养模式及配套技术

(1)鱼与鳖混养技术。如罗非鱼与鳖混养模式主要利用罗非鱼和鳖生长温度、食性相似、底栖等的生物学特点,将两者进行混养的模式。在这一养殖模式中利用罗非鱼“清道夫”功能,主养鳖。其特点比单一养殖鳖经济效益高。

(2)鱼与虾混养技术。主要有淡水鱼虾、海水鱼虾混养两种类型。淡水鱼虾混养多为常规或名特优淡水鱼类与青虾、罗氏沼虾混合养殖和海水鱼类与对虾混养殖模式。淡水混养中的“鱼青混养”,一般以鱼类为主,青虾为辅;“鱼罗混养”,则以罗氏沼虾为主。在海水鱼类与对虾混养中以虾类为主。特别是中国对虾与河鱼屯、鲈鱼混养值得一提,在养殖过程中以中国对虾为主,同时放入少量的肉食性鱼类(河鱼屯或鲈鱼),河鱼屯、鲈鱼摄食体质较弱、行动缓慢的病虾,避免了带病毒对虾死亡后释放病源体于水中的可能,从而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

(3)鱼与贝混养技术。一般包括淡水鱼类与三角帆蚌、海水鱼类与贝类(缢蛏、泥蚶)混养模式。在三角帆蚌育珠中,配以少量的上层鱼类如链鱼、鳙鱼和底栖鱼类罗非鱼,可以清洁水域环境,减少杂物附着,提高各层养殖质量;在缢蛏、泥蚶等贝类养殖池塘中放入少量的鲈鱼、大黄鱼进行混养,由于鲈鱼、大黄鱼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作用,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同时摄食体质较弱的贝肉。肥水增加的浮游生物又被滤食性的贝类所利用,从而达到生态平衡。

(4)鱼与蟹混养技术。通常指梭子蟹与鲈鱼、鲷鱼或对虾混养。梭子蟹为底栖生物,以动物饵料为食,适合在透明度为30厘米的水中生长,鲈、鲷的残饵与排泄物可以起到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生长的作用,为梭子蟹生长提供适宜的环境。应注意的是鲈、鲷为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为避免捕食蜕(换)壳蟹,散养时应投喂足够的饵料或采用小网箱套养。

7.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

设施生态农业及配套技术是在设施工程的基础上通过以有机肥料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无机营养液)、以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措施为主要手段进行病虫害防治、以动、植物的共生互补良性循环等技术构成的新型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其典型模式与技术如下:

设施清洁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

主要内容:(1)设施生态型土壤栽培。通过采用有机肥料(固态肥、腐熟肥、沼液等)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同时采用膜下滴灌技术,使作物整个生长过程中化学肥料和水资源能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土壤生态的可恢复性生产;(2)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通过采用有机固态肥(有机营养液)全部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采用作物秸秆、玉心芯、花生壳、废菇渣以及炉渣、粗砂等作为无土栽培基质取代草炭、蛭石、珍珠岩和岩棉等,同时采用滴灌技术,实现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生态环保型设施病虫害综合防治模式。通过以天敌昆虫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手段以及一批新型低毒、无毒农药的开发应用,减少农药的残留;通过环境调节、防虫网、银灰膜避虫和黄板诱虫等离子体技术等物理手段的应用,减少农药用量,使蔬菜品种品质明显提高。

技术组成:(1)设施生态型土壤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有机肥料生产加工技术,设施环境下有机肥料施用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等;(2)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有机固态肥(有机营养液)的生产加工技术,有机无土栽培基质的配制与消毒技术,滴灌技术,有机营养液的配制与综合控制技术,栽培管理技术等;(3)以昆虫天敌为基础的生物防治技术;(4)以物理防治为基础的生态防病、土壤及环境物理灭菌,叶面微生态调控防病等生态控病技术体系等。

设施种养抓结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

通过温室工程将蔬菜种植、畜禽(鱼)养殖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质能互补、良性循环型生态系统。目前,这类温室已在中国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北和宁夏等省市自治区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

该模式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l)温室“畜-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利用畜禽呼吸释放出的CO2。供给蔬菜作为气体肥料,畜禽粪便经过处理后作为蔬菜栽培的有机肥料来源,同时蔬菜在同化过程中产生的O2等有益气体供给畜禽来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实现共生互补;(2)温室“鱼-莱”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利用鱼的营养水体作为蔬菜的部

分肥源,同时利用蔬菜的根系净化功能为鱼池水体进行清洁净化。

技术组成:(1)温室“畜-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畜-菜”共生温室的结构设计与配套技术,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蔬菜栽培技术,“畜-菜”共生互补合理搭配的工程配套技术,温室内NH3、H2S等有害气体的调节控制技术;(2)温室“鱼菜”共生互补生态农业模式主要包括:“鱼-菜”共生温室的结构与配套技术,温室水产养殖管理技术,蔬菜栽培技术,“鱼-菜”共生互补合理搭配的工程配套技术,水体净化技术。

设施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目前有三种主要形式:(l)温室“果-莱”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温室果树的休眠期、未挂果期地面空间的空闲阶段,选择适宜的蔬菜品种进行间作套种;(2)温室“菇-莱”立体生态培养模式,通过在温室过道、行间距空隙地带放置食用菌菌棒,进行“菇-菜”立体生态栽培,食用菌产生的CO2可作为蔬菜的气体肥源,温室高温高湿环境又有利食用菌生长;(3)温室“莱-菜”立体生态栽培模式。利用藤式蔬菜与叶菜类蔬菜空间上的差异,进行立体栽培,夏天还可利用藤式蔬菜为喜阴蔬菜遮阳,互为利用。

技术组成:(1)设施工程技术:包括温室的选型,结构设计,配套技术的应用,立体栽培设施的工程配套等;(2)脱毒抗病设施栽培品种的选用;(3)“果-菜”、“菇-菜”、“菜-菜”品种的选用与搭配;(4)立体栽培设施的水肥管理技术;(5)病虫害综防植保技术。

8.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指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化农业的观光、休闲、教育和自然等多功能特征,形成具有第三产业特征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主要包括高科技生态农业园、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和生态农庄等4种模式。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

主要以设施农业(连栋温室)、组配车间、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转基因品种繁育、航天育种、克隆动物育种等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或技术示范为基础,并通过生态模式加以合理联结,再配以独具观光价值的珍稀农作物、养殖动物、花卉、果品以及农业科普教育(如农业专家系统、多媒体演示)和产品销售等多种形式,形成以高科技为主要特点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技术组成:设施环境控制技术、保护地生产技术、营养液配制与施用技术、转基因技术、组培技术、克隆技术、信息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保护地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技术等。

典型案例: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科技园、中以示范农场、朝来农艺园和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园。

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

通过生态关系将农业的不同产业、不同生产模式、不同生产品种或技术组合在一起,建立具有观光功能的精品型生态农业公园。一般包括粮食、蔬菜、花卉、水果、瓜类和特种经济动物养殖精品生产展示、传统与现代农业工具展示、利用植物塑造多种动物造型、利用草坪和鱼塘以及盆花塑造各种观赏图案与造型,形成综合观光生态农业园区。

技术组成: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生态设计技术,园艺作物和农作物栽培技术,草坪建植与管理技术等。

典型案例:广东的绿色大世界农业公园。生态观光村

专指已经产生明显社会影响的生态村,它不仅具有一般生态村的特点和功能(如村庄经过统一规划建设、绿化美化环境卫生清洁管理,村民普遍采用沼气、太阳能或秸秆气化,农户庭院进行生态经济建设与开发,村外种养加生产按生态农业产业化进行经营管理等),而且由于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已经具有较高的参观访问价值,具有较为稳定的客流,可以作为观光产业进行统一经营管理。

技术组成:村镇规划技术、景观与园林规划设计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沼气技术、环境卫生监控技术、绿化美化技术、垃圾处理技术、庭院生态经济技术等。典型案例:北京大兴区的留民营村、浙江省藤头村。生态农庄

一般由企业利用特有的自然和特色农业优势,经过科学规划和建设,形成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乃至承办会议等综合功能的经营性生态农庄,这些农庄往往具备赏花、垂钓、采摘、餐饮、健身、狩猎、宠物乐园等设施与活动。

技术组成:自然生态保护技术、自然景观保护与持续利用规划设计技术、农业景观设计技术、人工设施生态维护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生物篱笆建植技术等。典型案例:北京郊区的安利隆生态旅游山区、蟹岛度假村。

9.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

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模式及配套技术

生态种植模式指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综合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高效的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在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前提下,开发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其他生态类食品成为今后种植业的一个发展重点。

1“间套轮”种植模式

“间套轮”种植模式是指在耕作制度上采用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的模式。利用生物共存、互惠原理发展有效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倒茬技术是进行生态种植的主要模式之一。

间作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在同一块地上同时或同一季成行的间隔种植。套种是间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是选用两种生长季节不同的作物,可以充分利用前期和后期的光能和空间。合理安排间作套种可以提高产量,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还可以调剂好用工、用水和用肥等矛盾,增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典型的间作套种种植模式有:北京大兴县西瓜与花生、蔬菜间作套种的新型种植方式;河南省麦、烟、薯间作套种模式;山东省章丘市的马铃薯与粮、棉及蔬菜作物的间作套种;山东省农技推广总站推出的小麦、越冬菜、花生/棉花间作套种等轮作倒茬是土地关于养用结合的重要措施。可以均衡利用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且可以防治病虫害,减轻杂草的危害,从而间接地减少肥料和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投入,达到生态种植的目的。

典型的轮作倒茬种植模式有:禾谷类作物和豆类

作物轮换的禾豆轮作;大田作物和绿肥作物的轮作;水稻与棉花、甘薯、大豆、玉米等旱作轮换的水早轮作;以及西北等旱区的休闲轮作。保护耕作模式

用秸秆残茬覆盖地表,通过减少耕作防止土壤结构破坏,并配合一定量的除草剂、高效低毒农药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栽培技术。保护性耕作通过保持土壤结构、减少水分流失和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增产目的,是一项把大田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技术,俗称“免耕法”或“免耕覆盖技术”。国内外大量实验证明,保护性耕作有根茬固土、秸秆覆盖和减少耕作等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土壤水蚀,并能防止土壤风蚀,是进行生态种植的主要模式之一。

配套技术:中国农业大学“残茬覆盖减耕法”,陕西省农科院旱农所“旱地小麦高留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山西省农科院“早地玉米免耕整秆半覆盖技术”,河北省农科院“一年两熟地区少免耕栽培技术”,山东淄博农机所“深松覆盖沟播技术”,重庆开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站“农作物秸秆返田返地覆盖栽培技术”,四川苍溪县的水旱免耕连作,重庆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稻田垄作免耕综合利用技术等。旱作节水农业生产模式

旱作节水农业是指利用有限的降水资源,通过工程、生物、农艺、化学和管理技术的集成,把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主要特征是运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手段,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消除或缓解水资源严重匮乏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

配套技术:抗旱节水作物品种的引种和培育;关键期有限灌溉、抑制蒸腾、调节播栽期避旱、适度干旱处理后的反冲机制利用等农艺节水技术:微集水沟垄种植、保护性耕作、耕作保墒、薄膜和秸秆覆盖、经济林果集水种植等;抗旱剂、保水剂、抑制蒸发剂、作物生长调节剂的研制和应用;节水灌溉技术、集雨补灌技术、节水灌溉农机具的生产和利用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模式

发展生态种植业,注重农业生产方式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玉米、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主产区,推广优质农作物清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的专用技术,集成无公害优质农作物的技术模式与体系,以及在蔬菜主产区,进行无公害蔬菜的清洁生产及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配套技术:平衡施肥技术如中国农科院土肥所推出并推广的“施肥通”智能电子秤;新型肥料如包膜肥料及阶段性释放肥料的施用;采用生物防治技术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农药污染控制技术如对靶施药技术及新型高效农药残留降解菌剂的应用;增加膜控制释放农药等新型农药的应用等。

典型案例:广东农科院蔬菜所粤北山区夏季反季节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四川农科院无公害水稻生产;河北大厂县无公害优质小麦生产技术;吉林市农业环保监测站清洁生产型菜篮子生态农业模式;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水稻优质品种混合稀植与有机栽培技术;黑龙江绥化市绿色食品水稻栽培技术、虎林市绿色食品水稻产业化技术等。

六、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是利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工程和清洁生产思想、理论和方法进行畜牧业生产的过程,其目的在于达到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同时生产优质的畜产品。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的特点是在畜牧业全程生产过程中既要体现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清洁生产工艺,从而达到生产优质、无污染和健康的农畜产品;其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实现饲料基地、饲料及饲料生产、养殖及生物环境控制、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畜牧业粪便循环利用等环节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实现无废弃物或少废弃物生产过程。现代生态畜牧业根据规模和与环境的依赖关系分为复合型生态养殖场和规模化生态养殖场两种生产模式。复合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

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以畜禽动物养殖为主,辅以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通过清洁生产技术生产优质畜产品。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以猪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草食家畜(牛、羊)为主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以禽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和以其他动物(兔、貂等)为主的生态养殖场生产模式。

技术组成:

(1)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通过饲料粮(草)品种选择,土壤基地的建立,土壤培肥技术,有机肥制备和施用技术,平衡施肥技术,高效低残留农药施用等技术配套,实现饲料原料清洁生产目的。主要包括禾谷类、豆科类、牧草类、根茎瓜类、叶菜类、水生饲料。(2)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动物营养学,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制备技术,根据不同畜禽种类、长势进行饲料配伍,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残体(纤维性废弃物)营养价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饲料。但如果将它们进行适当处理,即可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秆处理方法有机械(压块)、化学(氨化)、生物(微生物发酵)等处理技术。国内应用最广的是青贮和氨化。

(3)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畜禽养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物环境建设,达到畜禽生产的优质、无污染,通过禽畜舍干清粪技术和疫病控制技术,使畜禽生长环境优良,无病或少病发生。

(4)固液分离技术和干清粪技术:对于水冲洗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粪尿采用水冲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环境浪费水资源,也不利于养分资源利用。采用固液分离设备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进行高温堆肥,液体部分进行沼气发酵。同时为减少用水量,尽可能采用干清粪技术。

(5)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分离出液体部分在非种植季节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或者进行畜水贮藏,在作物生长季节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资源进行农田灌溉。

(6)有机肥和有机无机复混肥制备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固体部分利用高温堆肥技术和设备,生产优质有机肥和商品化有机无机复混肥。

(7)沼气发酵技术:利用畜禽粪污进行沼气和沼气肥生产,合理地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料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全面、持续、良性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案例:陕西省陇县奶牛奶羊农牧复合型生态养殖场、江苏省南京市古泉村禽类实验农牧复合型生态养殖场、浙江杭州佛山养鸡场、西安大洼养鸡场等。

规模化养殖场生产模式

该模式主要特点是主要以大规模畜禽动物养殖为主,但缺乏相应规模的饲料粮(草)生产基地和畜禽粪便消纳土地场所,因此需要通过一系列生产技术措施和环境工程技术进行环境治理,最终生产优质畜产晶。根据饲养动物的种类可以分为规模化养猪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牛场生产模式、规模化养鸡场生产模式。

技术组成:

(1)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动物营养学,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制备技术,根据不同畜禽种类、长势进行饲料配伍,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和精料混合料。作物残体(纤维性废弃物)营养价值低,或可消化性差,不能直接用作饲料。但如果将它们进行适当处理,即可大大提高其营养价值和可消化性。目前,秸秆处理方法有机械的(压块)、化学的(氨化)、生物的(微生物发酵)等等处理技术。国内应用最广的是青贮和氨化。

(2)养殖及生物环境建设:生态生产的内涵就是过程控制,畜禽养殖过程中利用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生物环境建设,达到畜禽生产的优质、无污染,通过禽畜舍干清粪技术和疫病控制技术,使畜禽生长环境优良,无病或少病发生。(3)固液分离技术:对于水冲洗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其粪尿采用水冲洗方法排放,即污染环境浪费水资源,也不利于养分资源利用。采用固液分离设备首先进行固液分离,固体部分进行高温堆肥,液体部分进行沼气发酵。同时为减少用水量,尽可能采用干清粪技术。(4)污水处理与综合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液体部分利用污水处理技术如氧化塘、湿地、沼气发酵以及其他好氧和厌氧处理技术在非种植季节进行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在作物生长季节可以充分利用污水中水肥资源进行农田灌溉。

(5)畜牧业粪便无害化高温堆肥技术:采用先进的固液分离技术、固体部分利用高温堆肥技术和设备,生产优质有机肥和商品化有机无机复混肥。(6)沼气发酵技术。

案例:天津宁河规模化肉猪养殖场、上海市郊崇明岛东风规模化生态奶牛场等。

生态养殖场产业化开发模式

生态养殖场产业化经营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生态养殖场生产的一种科学组织与规模化经营的重要形式。商品化和产业化生态养殖场生产主要包括饲料饲草的生产与加工、优良动物新品种的选育与繁育、动物的健康养殖与管理、动物的环境控制与改善、畜禽粪便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动物疫病的防治、畜产品加工、畜产品营销和流通等环节构成。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生产要素的连接方式和利益分配,从而发挥畜禽产业化各生产要素专业化和社会化的优势,实现生态畜牧业的产业化经营。

10.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八―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

我国丘陵山区约占国土70%,这类区域的共同特点是地貌变化大、生态系统类型复杂、自然物产种类丰富,其生态资源优势使得这类区域特别适于发展农林、农牧或林牧综合性特色生态农业。

“围山转”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

这种生态农业模式的基本做法是:依据山体高度不同因地制宜布置等高环形种植带,农民形象地总结为“山上松槐戴帽,山坡果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这种模式合理地把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与坡地利用结合起来,恢复和建设了山区生态环境,发展了当地农村经济。等高环形种植带作物种类的选择因纬度和海拔高度而异,关键是作物必须适应当地条件,并且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能力。例如,在半干旱区,选择耐旱力强的沙棘、柠条、仁用杏等经济作物建立水土保持作物条带等。另外,要注意在环形条带间穿播布置不同收获期的作物类型,以便使坡地终年保存可阻拦水土流失的覆盖作物等高条带。建设坚固的地埂和地埂植物篱,也是强化水土保持的常用措施。云南哈尼族梯田历数千年不衰也证实了生态型梯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配套技术:等高种植带园田建设技术;适应性作物类型选择技术,地埂和植物篱建设工程技术;多种作物类型选择配套和种植、加工技术等。

生态经济沟模式与配套技术

该模式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通过荒地拍卖、承包形式建立起来的一类治理与利用结合的综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小流域既有山坡也有沟壑,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是突出的生态问题。按生态农业原理,实行流域整体综合规划,从水土治理工程措施入手,突出植被恢复建设,依据沟、坡的不同特性,发展多元化复合型农业经济,在平缓的沟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大田和园林种植业;在山坡地实施水土保持的植被恢复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水土保持林、用材林、牧草饲料和经济林果种植(等高种植),综合发展林果、养殖、山区土特产和副业(如编织)等多元经济。目前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来发展该模式,一是依靠政府综合规划和技术服务的帮助,带动多个农户业主共同建设;另一个是单一或几家业主联合承包来建设,后一途径的条件是业主必须具有一定的基建投资能力和综合发展多元经济的管理、技术能力。

配套技术: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技术;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技术;等高种植和梯田建设技术;地埂植物篱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应植物选择和种植技术;土特产种养和加工技术;多元经济经营管理技术等。

西北地区“牧-沼-粮-草-果”五配套模式与配套技术

该模式主要适应西北高原丘陵农牧结合地带,以丰富的太阳能为基本能源,以沼气工程为纽带,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粮、草、果种植业,形成生态系统和产业链合理循环的体系。

配套技术:阳光圈舍技术;沼气工程技术;沼渣、沼液利用技术;水窖贮水和节水技术;粮草果菜种植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畜产品简易加工技术等。

生态果园模式及配套技术

生态果园模式也适应于平原果区,但在丘陵山地区应用最广泛。该模式基本构成包括:标准果园(不同种类的果类作物)、果林间种牧草或其它豆科作物,林内有的结合放养林蛙,果园内有的建猪圈、鸡舍和沼气池,有的还在果树下放养土鸡以帮助除虫。生态果园比传统果园的生态系统构成单元多,系统稳定性强、产出率高,病虫害少和劳动力利用率高。配套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间协作互利原理应用技术;果、草(豆科作物)种植技术:草地鸡放养技术;沼气工程和沼气(渣、液)合理利用技术等。

第四篇: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类型

(1)时空结构型。这是一种根据生物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和生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而合理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置的生物种群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更加充分的利用太阳能、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是在时间上多序列、空间上多层次的三维结构,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均佳。具体有果林地立体间套模式、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农户庭院立体种养模式等。

(2)食物链型。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系统中一个生产环节的产出是另一个生产环节的投入,使得系统中的废弃物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能量的转换率和资源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并有效的防止农业废弃物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具体有种植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养殖业内部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种养加工三结合的物质循环利用模式等。

(3)时空食物链综合型。这是时空结构型和食物链型的有机结合,使系统中的物质得以高效生产和多次利用,是一种适度投入、高产出、少废物、无污染、高效益的模式类型。

第五篇:我国生态农业模式[推荐]

我国生态农业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基塘”农业模式

珠江三角洲中部的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树和花卉,以塘泥作桑、蔗、果树的肥料,桑叶养蚕,蚕粪、桑叶、蔗叶作鱼饵,塘基互 养,形成水陆互养的基塘农业人工生态系统。

2.“台田—鱼塘”模式

黄淮海平原低湿地区,地势低平,渍涝严重。科技工作者“因洼制宜”,摸索出了低湿地的治理模式,即台田—鱼塘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植粮、果、棉和饲料作物,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台田—鱼塘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3.“山区农业”模式

在地形变化大、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的山区,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立体气候”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副、渔业的农业生产方式。

例如,浙江南部出现了在河谷底部的溪流、水库里养鱼、鸭,谷底平地种粮食,从山麓到山顶分别种植亚热带水果、毛竹、茶叶和发展用材林的经营方式。这样布局,既发展了生产,又保持了水土,使山区农业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4.“庭院经济”模式

利 用庭院零星土地、阳台、屋顶进行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工业的综合经营。例如,四川彭县楠木乡的一位农民,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了2米深的水池,同院外水 沟相通,池内放养2000多尾鱼苗,池上搁鸡笼养母鸡,鸡粪落入池中作为鱼的部分饵料,鸡笼之上搭个葡萄架给鸡遮荫,这样获得蛋、鱼、葡萄三丰收。

5.北京“留民营”模式

北 京大兴县留民营村是世界著名的生态农业新村,该地以秸秆、米糠、麸皮等作饲料搞饲养,牲畜粪便和部分秸秆送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作生活燃料,沼气池的废渣 送回鱼塘,或者送至农田„„这样既提高经济效益,又增加农田有机质的含量,实现了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清洁化生产的良性循环。

6.“水田农业”模式

广西与浙江中南部等地区形成的稻—萍—鱼共生模式,既在水田中起垄,垄上种稻,垄下水中养萍养鱼,形成立体农渔业的生态结构。

7.“蔗田农业”模式

甘蔗苗期套种大豆、西红柿、茄子、绿肥等,后期在甘蔗行间种植蘑菇、香菇、木耳等,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发展农业生产。

8.“果园农业”模式

以 果、瓜、豆、菇为主体,种养结合,多层次利用土地空间。例如,葡萄园内套种大豆、黄瓜并养蜂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因为豆科作物的根系、枯枝落叶,根瘤菌和含 氮的化合物留在土壤中,能提高土壤肥力,黄瓜苗会分泌葫芦素C、九碳链等化学物质,对葡萄常见病虫有抑制作用,而蜜蜂授粉则能显著提高产量。

此外,南方的“猪—沼—果”模式、北方的“四位一体”模式、西北内陆地区的旱作农业、节水农业等也属于生态农业。

下载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浅析(五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湘西地区生态农业产业群建设模式浅析(五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设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建设作为政府行为已经有6~7年时间,但与此有关的理论问题,诸如,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究竟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等问题,还时常......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 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基本概念:它是一种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的生产模式。它以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为原理,以......

    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的模式 1.“基塘”农业模式:珠江三角洲中部一些低洼地区,常年积水不退。当地的人们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区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植桑树、甘蔗、果......

    湘西地区的水污染与处理

    湘西地区的水污染与处理 摘 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着丰富的矿藏资源,资源开发利用历史悠久。在矿产开采和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和废水。湘西州境内,南有沅江干流过境......

    湘西地区会计专业人才调研报告范文合集

    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加深,社会对各类人才需求也不断变化,供求矛盾也日益凸显,会计人才也不例外。高等院校只有了......

    地区发展模式借鉴

    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杨星宇 社会工作2012级 1210010221要探讨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首先要搞明白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社......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成功实践

    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的成功实践2001-8-7 09:39:53北京市北芪生物养植公司以其基于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的功能食用菌———北芪神菇为载体,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形成的......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生态农业十大典型模式和配套技术 为进一步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部向全国征集到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或技术体系,通过反复研讨,遴选出经过一定实践运行检验,具有代表性的十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