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时间:2019-05-14 08:4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第一篇: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

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交通拥挤、土地紧张等城市问题纷至沓来。严峻的城市环境现状迫使人们反思以往的城市建设模式和理念。城市人在不愿放弃城市便利舒适生活的同时,又希望拥有乡村宁静恬淡的生活。人们的这种意识,可以认为是生态城市思想的萌芽和原始动力。这种思想是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逐步形成的。到20世纪70年代初,生态城市的理念理论体系被正式提出,并逐渐发展完善。当前,世界上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最优途径,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新的聚居模式。

1、中国生态聚居思想的发展历程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我国哲学家和思想家关心的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我国古代一般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称为“天人关系”。《易经》的作者提出了“天人合一”、“物我齐一”的自然观,赋予“天”以“人道”,即“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文言》)。这种观点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既要尊重客观自然规律,又要注意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与自然建立起和谐发展的关系,这就是人与自然统一的原则。这种思想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作为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城市的出现也相当早,是世界公认的城市发源地之一。我国城市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大约在春秋之际,中国就基本上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在古代风水学中普遍涉及的“天人合一,负阴抱阳,坐南朝北,背山面水”,以及合理布局土地等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古朴的自然生态观的体现。这一模式影响着我国几千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生态模式,支配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理念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应用。这些思想虽然有些观点也包含了一些封建的因素在内,而且也没有形成系统,但在本质上,这些古朴的观点还是体现了生态价值理论的,很多地方是值得借鉴的,它对我国古代和近代城市建设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它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们的前辈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

近代,我国在20世纪初在生态城市思想与实践上落后于西方国家。其后,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停滞不前后,我国现代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开始追踪国际的先

进趋势。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迅猛跃进。到9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理论为指导的相对完整的城市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

在学术、政策上,1972年我国参加了MAB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我国建立了MAB研究委员会;1979年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1982年,在首届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座谈会上,提出了“重视城市问题,发展城市科学”的重要思想,并把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生态系统研究列人1983—1985年的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全国城市生态学研讨会”,被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研究的一个里程碑。同年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专业委员会成立;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年初进行试点工作,这可以认为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次具体实践。1988年生态城市领域的著名专家王如松教授出版了《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一书,对生态城市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19%年王如松、欧阳志云的《天人合一:山水城市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一书从战略高度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在实践中,在江西宜春市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试点之后,我国在1996年至1999年期间又先后分四批开展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其中生态省2个,生态地、市16个,生态县(市)l29个,其他7个。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规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设指导方针,并实践于“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环境生态化、产业结构合理化、生活质量文明化”,的总体生态城市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新世纪以来,上海、广州、厦门、宁波、哈尔滨、扬州、常州、成都、张家港、秦皇岛、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纷纷提出建设生态城市,海南、贵州、山东、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的奋斗目标,并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两国开展的“扬州生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最近,在2006年4月,建设部筹划编订《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将《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列人2006年度软科学研究课题。在2006年8月7日,国务院在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也表示,要将天津市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这些都表达了我国人民对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美好向往。建设生态城市,将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

2、西方国家的生态城市发展历程和研究概况

西方的生态城市思想的出现晚于中国,不过其生态城市的思想极其丰富,也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16世纪英国人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都寄托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理想

型城市的向往。古罗马建筑师威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等城市建设经验,主张应从城市的环境因素来考虑城市的选址、形态和布局等。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在城市用地的选择上也体现了结合地理条件、因地制宜的思想。中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的建城思想也反映出朴素的生态意蕴。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阿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主张从实际需要出发实现城市的合理布局。美洲的印第安人村落的建设也反映了朴素的生态城市的思想。

而早期“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城市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十八世纪西方工业革命宜布了工业文明时代的到来。工业成为城市社会的中心,人类居住区在迅速发展,同时工业革命业带来了很多以前没有的问题。过快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建立在掠夺式的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引发了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威胁到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

19世纪以来,针对日益严峻的城市化、工业化带来的城市生态问题,西方国家一些学者相继提出“生态城市”的观点和相关研究。1820年欧文提出了“花园城’,的概念,倡导花园城镇运动;1898年霍华德在《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中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在其“自然、低密度”思想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出现了一批早期的花园城市。他的思想同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有相似之处,本质上是对一种美好的人类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德国人韦伯的《城市发展》,英国人吴温的《过分拥挤的城市》等,也都是该领域很有影响的论著。20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盖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1915)中,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为研究生态城市奠定了理论基础。1916年,美国人帕克在其《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的几点建议》一书中,将支配自然界生物群落的某些规律,如竞争、共生、演替等与城市建设相结合,开创了城市环境生态研究的新领域。1933年,《雅典宪章》规定“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居住、工作、游憩、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

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卡森的《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丹尼斯·米都斯等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为代表的著作中,较为系统形象地阐述了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世界城市化、工业化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担优,更加激起了人们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兴趣,生态城市研究也进人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

及至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AB第11项计划),首次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也反映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提高。并且7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城市的研究方法也不断更新。

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的伯克莱召开了第一届国际生态城市研讨会

(International Eco-city Conference),与会的12个国家700多名专家学者就如何根据生态学原则建设城市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设性的意见。其中包括伯克莱生态城计划、旧金山绿色城计划、丹麦生态村计划等,内容涉及城市、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各个方面,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十条计划。1992年在澳大利亚的生态城市阿德雷德举办了第二届国际生态城市学术研讨会。大会就生态城市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进行了深入具体地探讨,并提供了大量研究案例。同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也举办了未来生态城市全球最高论坛。1996年在西非国家塞内加尔举行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探讨了“国际生态重建计划(International Ecological Rebuilding Program)”。1997年在德国莱比锡召开的国际城市生态学术研讨会也将生态城市作为主要议题之一。同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组织通过了关于“生态城市”的宪章,提出了通过城市规划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此后,有关探讨“生态城市”的设计原理、方法、技术和政策的书籍、会议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出来,生态城市的研究掀起了新一轮的热潮。

生态城市实际建设也逐步成为全球城市研究的热点,很多世界著名的城市先后开展了这方面实践。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一般都有明确的生态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都比较重视实际效果和公众参与。国外的生态城市规划在确定整体目标外,会在一定的时期内集中力量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城市在生态城市在建设的初期可能并没有考虑朝着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只是从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出发的,如巴西的库里蒂巴市,是从解决交通问题人手进行系统的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些城市规划年限较长,如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市参照“影子规划”方式,其设计时间跨度将近300年。

总的来看,现阶段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的发展特点可大致概括为:(l)制定明确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2)强调资源的再利用、生活消耗减量和垃圾循环利用的3R原则;(3)促进地方社区的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

3、我国生态城市可行的发展方向及具体对策

生态城市的建设目标是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同步化,致力于城市社会经济和生态关系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同发达国家的生态城市建设相比,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经济、政策上支持不足,成功的经验也相对较少。而且由于在一段时间内,过于强调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的功能结构单一化,生态基础差,这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增加了不少难度。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只有在工业化城市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化改造和提升工业科技化和信息化,并尽量减少工业化所带来的弊端来进行改进和建设。当前,我们所追求的生态城市不仅是“天蓝、水清、地绿”这些形态上和形象上的目标,还应是城市生态功能的健全,以及这些功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良性的生态机制,使城市的生态形象和生态功能统一起来,协调一致,从而使城市真正走上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投人大量的政策、社会、经济、科技、经济和公众的参与等。我国目前的远期规划年限一般在20—30年左右,而这种全面深人的规划在20—30年内往往难以实现,会出现铺的摊子过大,效果差,造成急功近利的现象,最终会导致规划目标不能全部实现。

当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可行的对策主要有:

1.优先利用城市周围先天的自然环境。对城市周边区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加以改善和合理利用。开辟城市生态走廊,加强对城市地区自然和生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2.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合理安排绿化用地及生态预留地。新规划的城市应预留出一定比例的空地用于绿化,老城市应结合城市危改工程等,预留出一部分区域用于绿化,对于有历史文脉的遗址或建筑应加以保护,开发时可以适当加以结合。

3.推进生态节能住宅区建设。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对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有驱动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条件及其周围环境要求越来越高。一般建议新建普通住宅区绿地比例不应低于35%,高档住宅区不应低于50%。

4.城市中的工厂要实现清洁生产,逐步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生产中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只有达标后才允许排放,各类垃圾必须经无害化处理后安全从城市运出。鼓励工商业采用有利于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可持续的时常、工艺与方法,开发、销售生态产品,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5.要尽量使用清洁能源,逐渐改变我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采用低能耗的先进工艺和技术,降低城市活动的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

6.合理规划卫星城镇,控制大城市规模。我国目前很多城市的规模已经发展到了瓶颈,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小城镇是比较明智的策略。小城镇在规划时要注意生态绿化工程和绿化设计和养护,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和高水平施工相结合。

7.编制和修订科学可行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制定和改进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随着人们对生态城市认识的不断深化,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也要与时俱进,尽可能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规划时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8.加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力度。公众参与在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社会支持生态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实现生态城市目标的重要保证。

当前,与国外生态城市建设相比较,我国的生态城市规划和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有关生态城市的理论、规划思路、设计方法和管理机制尚在探索之中,需要多学科专家的积极参与,并力求理论和实践的新突破。我国城市的现状决定了我们必须走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之路,必须坚持高标准的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管理、高起点的环境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高科技为主导的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这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二篇: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区位于枣庄市最南部,地处苏鲁交界,南接徐州、西邻微山湖,是山东的“南大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1938年春中日台儿庄大战的发生地,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全区总面积538平方公里,28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到10万人。规划到2010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近年来,台儿庄区在城市建设上,坚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水平和档次。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初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城镇建成了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城市。近日,在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上,介绍了我们的经验。一是在“水”字上作文章,坚持以水兴城。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水是生态城市建设之源。台儿庄区地势低洼,城区海拔仅有24米,比微山湖底还低7米。境内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大小坑塘星罗棋布,京杭运河横穿全境40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水的优势,大作水的文章,创造出了水乡特色。依托穿城而过的古运河故道--月河,开发了沿河风景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上广场。坚持城市扩大到哪里就把水引到哪里,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借助国家投巨资治理京杭运河的机遇,开挖了20公里长的环城河。目前城区水面已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占城区面积的12%,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区河流网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城郊大力发展以无公害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为主的三水农业,形成了10万亩水稻、1万亩水田藕、2万亩水面养殖基地,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我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城区水域污染治理力度。先后投资2500万元,对5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综合治理,使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投资400万元治理了污染严重的小季河;城区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热电厂,实现了城区集中供热,取缔了一大批燃煤锅炉,使城区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加强了城区供水设施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目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开挖西二环城河,实施涝洼地的治理,进一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二是在“绿”字上下功夫,坚持以绿美城。绿色是一个城市生命活力的象征。可以说,造绿就是造福。我们围绕“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和“三面荷花处处柳,河流绿带绕城走”的目标,在城区大力实施了植树造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工程,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区绿化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平方米。坚持建设一条路、绿化一条街,实现了一街一树、一路一景、一河两带(50米宽绿化带)。我们把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使城市绿化随着城市框架的延伸不断发展。在旧城改造中,拆房建园、腾地造绿;在新城建设中,留足空间、广造绿地。在资金投入上,坚持政府、受益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形成了全民搞绿化、筹资多元化的格局。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府前广场、城区植物园、运河沿岸森林公园等30多处街头绿地,在大运河和月河之间形成了50公顷的水上绿岛。加强了城区周围农田林带、公路防护林和经济园林网络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1.5%。早在1986年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平原绿化先进县,1994年跨入了“山东省卫生城市”行列。三是在“文”字上求突破,坚持以文立城。文化是城市之魂。我们坚持以开发运河文化、弘扬大战精神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先后对古街、古祠、古居等古建筑进行了普查修缮,挖掘整理和保护了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使台儿庄成为2700公里京杭大运河沿岸明清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增加了城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古运河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旅游开发和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1995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20家世界华侨华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我们还先后建成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文物陈列馆,以及鲁南革命烈士博物馆、体育场、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容。对城市建筑突出地方特色,赋予民情文化,兴建了亭、廊、桥等造型别致的水体景观。加强景点景区建设,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大战遗址、田园风景、运河风光三条游览线,先后规划建设了台湾街和3条具有明清风格的商业街,增强了台儿庄对外的吸引力。年接待游客30多万人,成为苏鲁交界和山东南线的重要旅游基地。同时我们还坚持以人为本,利用多种形式,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城市居民素质,已达到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标准。

第三篇: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美好家园

***区位于枣庄市最南部,地处苏鲁交界,南接徐州、西邻微山湖,是山东的“南大门”。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1938年春中日台儿庄大战的发生地,台儿庄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全区总面积538平方公里,28万人。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12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已达到10万人。规划到2010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万人。近年来,台儿庄区在城市建设上,坚持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加大资金投入,实施精品工程,不断提高城市综合水平和档次。通过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已初步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城镇建成了一个天蓝、地绿、水清、气爽,具有江南水乡特色、风景秀丽的生态旅游城市。近日,在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上,介绍了我们的经验。一是在“水”字上作文章,坚持以水兴城。山以水秀,树以水青,景以水名,水是生态城市建设之源。台儿庄区地势低洼,城区海拔仅有24米,比微山湖底还低7米。境内水网密布,河流纵横,大小坑塘星罗棋布,京杭运河横穿全境40公里,水资源十分丰富。长期以来,我们充分利用水的优势,大作水的文章,创造出了水乡特色。依托穿城而过的古运河故道--月河,开发了沿河风景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上广场。坚持城市扩大到哪里就把水引到哪里,突出大水面、大空间,借助国家投巨资治理京杭运河的机遇,开挖了20公里长的环城河。目前城区水面已达到100多万平方米,占城区面积的12%,形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城区河流网络。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在城郊大力发展以无公害水稻、水田藕、水产养殖为主的三水农业,形成了10万亩水稻、1万亩水田藕、2万亩水面养殖基地,对生态城市建设起到了重要的烘托作用。我们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加大了城区水域污染治理力度。先后投资2500万元,对5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综合治理,使其全部实现达标排放;投资400万元治理了污染严重的小季河;城区污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投资7000万元建成了热电厂,实现了城区集中供热,取缔了一大批燃煤锅炉,使城区大气质量优于国家二级标准。加强了城区供水设施建设,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以上。目前,我们正在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开挖西二环城河,实施涝洼地的治理,进一步改善城区生态环境。二是在“绿”字上下功夫,坚持以绿美城。绿色是一个城市生命活力的象征。可以说,造绿就是造福。我们围绕“三季有花,四季长青”和“三面荷花处处柳,河流绿带绕城走”的目标,在城区大力实施了植树造绿、见缝插绿、拆墙透绿工程,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环相结合的城区绿化体系,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平方米。坚持建设一条路、绿化一条街,实现了一街一树、一路一景、一河两带(50米宽绿化带)。我们把城市绿化与城市建设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实施,使城市绿化随着城市框架的延伸不断发展。在旧城改造中,拆房建园、腾地造绿;在新城建设中,留足空间、广造绿地。在资金投入上,坚持政府、受益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形成了全民搞绿化、筹资多元化的格局。近年来相继建成了府前广场、城区植物园、运河沿岸森林公园等30多处街头绿地,在大运河和月河之间形成了50公顷的水上绿岛。加强了城区周围农田林带、公路防护林和经济园林网络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1.5%。早在1986年就成为全国第一批平原绿化先进县,1994年跨入了“山东省卫生城市”行列。三是在“文”字上求突破,坚持以文立城。文化是城市之魂。我们坚持以开发运河文化、弘扬大战精神为重点,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先后对古街、古祠、古居等古建筑进行了普查修缮,挖掘整理和保护了文物古迹、历史遗存,使台儿庄成为2700公里京杭大运河沿岸明清建筑保存最完好的一段,增加了城区深厚的文化内涵。古运河风景旅游区开发项目被列入山东省旅游开发和投资计划,目前正在积极组织实施。1995年投资5000万元建成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20家世界华侨华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我们还先后建成了李宗仁史料馆、贺敬之文学馆、文物陈列馆,以及鲁南革命烈士博物馆、体育场、文化广场等文体设施,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容。对城市建筑突出地方特色,赋予民情文化,兴建了亭、廊、桥等造型别致的水体景观。加强景点景区建设,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大战遗址、田园风景、运河风光三条

第四篇: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123

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7摘要:本文论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相应的建设措施。为了缓解日益凸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生态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生态城市的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在这方面先对比较落后,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生态城市;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是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前提①。

1.什么是生态城市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②。

2、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性

2.1现在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③。

2.2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

2.2.1 生态城市建设能够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中各种污染以及由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造成的资源紧缺、交通压力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2.2.2 生态城市建设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进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绿色科技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主要内容之一。

2.2.3生态城市建设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生态城市的建设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户外休闲的需求。

2.2.4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规划的发展方向。

3.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

3.1 “城市病”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社会等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愈发突显,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秩序失衡等负面影响,即人们常说的“城市病”,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④

3.2 热岛效应

一方面城市地面由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城市上空厚厚的污染物质又产生了保温作用,城市内部的气温比其他地方要高,就形成了热岛现象。

3.3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矛盾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会与区域生态环境有不协调的地方

目前,各地都提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突出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3.4 城市绿地生态结构简单合理的绿地生态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项重

要要求

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为了城市生态系统能持续优化,通过城市物种的多样化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空间结构不完善,自身生态结构简单,自然系统人工现象严重,不注重植物的生长习性,不注意合理密度,树木栽植过多,景观一次形成等问题。城市中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大大减弱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3.5 城市绿地质量及分布不均衡

很多城市在绿地建设中只注重新建成区的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了很多精品园林绿地工程,但在老城区,由于拆迁成本等原因,绿地建设举步维坚⑤。

城市生态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掌握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努力实现我国城市的园林生态化建设⑥。

4.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4.1 突出抓好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项目工作

4.1.1加强建设和改造公共绿地。

针对城市公共绿地发展不平衡,街道绿地指标偏低,品位不高的情况,要按照“城外多建绿,城内多造景”的原则,在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加快公园绿化、街头小游园、城市道路和城市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的绿化。要重点抓好示范样板路的道路绿化建设,扩大城市次干道的绿地率,使其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打破以往树种单一的做法,尽量做到一街一景,一路一树,注重植物的多样性特点。

4.1.2利用城市独特的自然山水,做好显山露水文章。

要把城市市的自然条件和城市特色充分结合起来,把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一要“显山”,充分发挥城市市丘陵山区自然植被好的优势,划定“绿线”,保护和建设好城市周边山头的风景林地,严禁乱砍、乱占、乱垦、乱葬坟、乱种菜等违法行为,要实行“谁开发建设,谁负责绿化到底”的办法。避免城区周边山头黄土露天现象;二要“露水”。大部分城市都是依山傍水而建,要充分利用好蜿蜒曲折的河流,保护好沿河两岸的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建设沿江风光带,保障沿河两岸不少于30米的绿化带,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单调的护堤护拱,突出抓好水上娱乐休闲项目凸显丰富水资源的景观效应。

4.1.3加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要构建蓝天碧水、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废渣污染和噪音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对城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市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4.2强化落实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4.2.1 强化科学管理,保护和提高城市绿化的成果和质量。

城市园林绿化涉及到生态、园艺、林学、建筑、规划以及文化艺术等多项学科,不仅有广泛的自然科学,而且有深厚的社会科学基础。要在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管护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气候及水源等自然因素,引进外来先进经验,确定方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科技含量。

4.2.2 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资金投入。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有大的资金投入。如果仅仅靠市财政投入肯定是达不到预想目的的。必须树立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一要发挥投融主体的作用,注重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绿化建设,以解决城市绿化资金“瓶颈”问题。二要制定政策,通过采取以“土地换绿化”、绿地经营权转让等形式来承担绿化建设,解决资金急缺的矛盾。按照“谁绿化、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投资绿化。三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植树造绿政策,通过共建、认建、认养、认管、绿化达标、转让冠名权及广告权等形式,发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以此形成一个多元化投资建绿的良好氛围。

5.建设生态城市意义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结语: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目标并不是高不可及,只要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合进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变单纯的建筑规划为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规划、加强管理,我们就一定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创造出富有时代风貌特色、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①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J].自然生态保护

②郭虎.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N].学习时报

③崔雪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④杨晓丽.浅谈城市规划生态性的重要性[J].科技论坛

⑤李瑞昌.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⑥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第五篇: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城市生态建筑发展现状调查及对策思考

姓名:王全亮班级:工业091学号:2009021173

一、我国生态建筑的现状

尽管我国的不少研究人员已经开展了对生态建筑理论的研究,但与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态建筑仍缺乏全面的认识

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周围多种些树就可以称为生态建筑;有些人认为只要在建筑物内部点缀布置一些绿色植物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只要使将来建筑平面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 ⋯ ⋯这些观点虽然也涉及到生态建筑的某些内容,但如果把对生态建筑的理解仅停留在这些层面上,那将是不全面的、片面的,而且极容易产生误导,从而违背了生态建筑的本掼与宗旨。

2)缺乏结合国情的系统研究

生态建筑是一个需要与各国的国情紧密结合的研究领域,如果离开与国情的结合,很多国外的研究成果将变得毫无意义。如:北美的大量建筑都采用大进深的建筑平面形式,完全依赖人工照明和中央空调来解决照明与通风问题,目前他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缺点,希望回到以自然通风采光为主的平面形式而在我国,一贯强调建筑中的自然通风采光,因此不应盲目吸收,而是应该对自己已有经验的总结提高,相反,我们也有很多值得向欧美建筑师传授的经验。

3)在生态建筑的实践尝试方面做得不够

我国提出生态建筑概念的历史并不太长,但在建筑物的设计及建造过程中反映出某些生态意识却已具有很长的历史,如何在当代的技术条件下,设计和建造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却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一般而言,生态建筑的一次性建设费用较高,设计也比较复杂,对使用管理的要求亦较高,因此投资商往往不感兴趣,不少设计师也不愿自找麻烦,因此就直接造成了目前我国在生态建筑实践方面尚不理想的现状。

4)对生态技术了解不够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然首先应该尽量使用普通技术,这是一种符合国情的选择。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不少问题是无法用普通技术解决的,至少在目前还不得不通过高新技术才能达到减少对自然破坏的要求,因此在某些情况下,必须使用一些高新的生态技术。然而,由于目前国内对有关生态建筑技术尚无全面系统的研究,广大建筑师对生态技术亦缺少较深的了解。

二、发展我国生态建筑的对策

建筑生态化是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目前而言,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努力来推动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

1.加强全民的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

生态建筑的发展首先涉及教育问题,离开了生态教育与生态宣传,生态建筑只能是一种理想。有关生态建筑的教育所涉及的对象远非仅

是建筑师,它涉及到业主、投资者、政府主管部门的官员等一系列成员,这些人的生态意识水平往往对生态建筑的实现与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生态建筑的实现,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全民的生态教育。

2.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工作

尽管我国传统建筑在运用生态哲理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总的来说是自发的、朴素的。当代生态建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有了新的内容,特别是国外目前在生态建筑的评估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进展,我国目前对这类技术虽有部分介绍,但尚无全面系统的介绍,建议有关部门应该重视这方面的情况,重视生态建筑的研究,通过多学科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尽快完成我国生态建筑的评估标准。

3.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

除了重视生态建筑的科研与宣传教育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套相应的鼓励机制,特别是在目前尚无完整系统的有关生态建筑的法规的前提下,这也不失为一种推动生态建筑发展的办法。

三、我国生态建筑发展的展望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中渗透着深刻的生态哲理。我国传统建筑在节地、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利用本地材料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反映出融合自然的特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生态哲理为我国古代生态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使我们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推动当代生态建筑的发展。然而,尽管如此,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注重材料的无害性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因此可以相信,随着全

社会对生态问题认识的日益加深,随着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日趋了解。我国的建筑师一定能在吸收传统精华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施展自身的才华,剖作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

下载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进程及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国城市生态和坏境问题

    我国城市生态和坏境问题 摘要:城市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重要场所,而一个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更加适合人类的居住。工业化与科技革命为人类创造了大量财富,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

    生态城市建设责任书工作方案

    为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完成《xx市生态省建设市长目标责任书(XX-XX)》工作目标,根据青政字[XX]66号文件的要求,结合我局的工作职责,制定XX-XX年......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成功经验2006-8-211 引言生态城市思想提出后,有关的示范建设也在世界上广泛展开,目前国外已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经验和效果。1992年美国在加州伯......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1、搞好生态城市规划和设计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造原有城市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建立新的人工生态系统。应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其实质是......

    浅论重庆市生态城市建设(合集五篇)

    浅论重庆市生态城市建设摘要城市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其发展涉及到经济、社会、人口、科技、资源与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正面临一系列新的重要机遇。从国际上看,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低碳经济、循环......

    生态城市建设与节约用水

    生态城市建设与节约用水 山东省海河流域水利管理局郑永杰摘要:在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下,根据水资源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针对我国城市用水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节约用水保障生......

    贵阳市生态城市建设体系

    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体系 一、友好的自然生态 人是自然之子,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贵阳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采取最严厉的措施,保护好水、森林、空气、土地,使生态优势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