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时间:2019-05-14 08:35: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第一篇: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近年世界各国的少年暴力、自杀、杀人现象十分严重;从我国现状来看,“人生意义”淡漠,人生境界低俗化和浪费生命、自毁、他毁生命的现象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今,在“教育回归本真”的呼声中,人们顿悟“人最根本的是生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当遵循人的生命规律”。所以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而今新课标下生命教育作为当代富有新意的改革思潮与改革实践;特别是初中语文(人教版)中有许多课文与“生命”的主题有关,这些课文有的关注人类自身个体的生命,有的是关注宇宙、大自然中的一切生命现象。

可以说语文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生命教育蕴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在学习成长中积极健康认识自我,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欣赏生命,并能积极面对生命过程中的困难,从而提高生命意识,学会关注社会和宇宙,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提高生命的质量。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呢?笔者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

一、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1、在创设情境反复诵读中感悟生命的灿烂

语文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语言,由语言组成的文章,绝不是字词句的简单拼凑堆砌,而是生命意识的符号化。诵读就是要让这些富有生命意识的符号深深渗透进入学生的思想意识的深处。

先从整体入手,让学生初读了课文。其次在了解了故事大致内容后,教师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让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中,理解语言文字,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例如:如教《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在学生自由诵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朗读的语气、节奏等方面进行指导;然后老师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让学生上讲台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听读完毕,学生自由发表评价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题可以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来概括。文章当中不管是盲孩子,还是影子都获得了幸福,一种幸福、美好的情感充溢其中,这难道不是美好的人间吗?这时,老师再次播放背景音乐《爱的奉献》,指导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让学生最终明白了“关爱生命不仅是关爱自己的生命,更应该表现为关爱他人尤其是弱者的生命”。这样通过创设感情朗读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知与领悟语言,最终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尽可能得到充分表达,使外部的情境浸染与内在的情感抒发相得益彰,并使学生的感情朗读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所以说只有在学生感受课文内涵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敞开心扉、倾注热情,与文本进行灵魂的拥抱、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才能品味感悟生命的灿烂。

2、在教学让学生合作探究,咀嚼生命的价值

生命教育的现实目标是要学会惜时与敬业。惜时与敬业是生命价值“社会性”的体现,它源于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价值的理解。而新教材不仅是文本性教材,更是体验性教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散落在课程中的生命教育内容进行提炼和挖掘,并将之落实到课堂

教学中;避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让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分析,以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

如: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师生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所以本文同样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尊重生命伦理教育的契机。

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倘若孔已己活在现代,你觉得他的命运会转变吗,你认为孔乙己的命运怎样?为什么?”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

在明确探究方向后,学生分组搜集、筛选、分析、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师生一起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有人回答:小伙计的笑,是不经意的、附和着的解脱的笑;有人回答:邻居孩子的笑,并非恶意,是“听得笑声”“赶热闹”天真无邪的笑;有人回答:短衣帮的笑,是为孔乙己不伦不类的样子、故弄玄虚的语言、迂腐无能的性格而笑,以求得无聊生涯中的片刻快活。这是“病态社会”所致,是麻木不仁的笑。有人回答:掌柜及穿长衫人的笑,是以欺凌、玩弄为目的自私而卑劣的笑。最后,形成结论:孔乙己这一形象深刻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也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群众的冷漠麻木。如果生活在现代绝对不会是这样子,因为现代社会人懂得生命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于世,他都是应该得到尊重。

通过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人情的冷漠、社会的病态有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和认识,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他们学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

另外,现代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告诉我们,加强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的理解、体验,不仅让学生口头上说,而且让发言学生的再思考、再深入,把有创意的阅读理解写下来,并与其他学生信息共享和再创造。既有利于学生的深思、推敲,充分反映个性特点,还有利于部分学生克服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广泛地参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生在这样合作探究与自主学习中,可以发现他人理解、思维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修正对生命价值认识。正如有学生在回答中谈到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好好活着。”是呀,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旦逝去,便无法追回,我们应该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和质量。当然,本文又是很好的感恩素材。独生子女,自然有很多优点,但其不足之处也令人堪忧,他们不了解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自然也很难尊重、关怀、欣赏他人的生命。而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从感谢父母开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平和与快乐。

二、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所以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引导并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1、有意识引导学生写有关“生命”的话题。

初中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所以在学生的作品中经常会流忽视对生命的话题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关注诱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培养学生认识生命,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可以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规律、内涵和本质,引导学生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引发学生能对生命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在谈话或作文中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写中有得,就很好。

2、写作点评中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中学生的性格大多比较直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往往会很直接地在习作中表露出来,因而老师要抓住契机进行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例如,我们班学生写的《麻雀》,在文中学生写了自己看见的几只麻雀命运:有雏雀冒然离开父母而被人捉住,有麻雀因自然风雨摧残而死,有麻雀被人类猎杀等,通过几个方面来表现人类与麻雀有一样的生命却常常无法把握自我命运的思想。本文主题虽然有所消极,但是可以看出小作者对生命的独到理解。我对该学生只适时点拨,引导他发现自己笔下美好的生命。因此他在主题升华时写到:“人活着常常如同麻雀一样,要同形形色色的艰难险阻进行抗争与搏斗;而只有勇于去追求胜利、抗争命运,才能充分享受到生命的价值与快乐。如果没有经过生命的洗礼,谁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怎么能认识到生命的美好?”

总之,写作训练能够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勇敢自信的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三、开展语文方面课外活动,感悟生命意义

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课外活动是学生最快乐的时光,也是最容易发生意外事件的时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有意义的事,不极端行事,不自暴自弃,这是对生命敬畏的最朴素的体现。

1、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如通过观看交通安全片、看一些图片展览,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或收集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片、名人事例、名言警句等,开展有益的生命教育集体活动,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内化生命的价值观。

如材料一1998年5月20日晚9时,一场山洪将新疆巴音乌素矿矿井冲毁,一股巨大的水流直灌井底,将13个在井底干活的工人冲倒,淹没,只有青年工人杭平抓到一截一米多长的圆木,顺水向巷道深处漂去,一直漂到700米深处的采煤区。三十四天中,两台水泵以每小时近200吨的抽水量日夜不停地旋转着,随着水位的下降,救援人员从井下抬出了12具尸体。直到了6月23日早晨8点钟,当救援人员发现杭平还活着的时候,这使所有闻知此事的人都充满了好奇,都感到这是一个近似神话的“奇迹”。

这样在阅读、收集、学习和不断的感悟中,他们不仅能明白“生命因信念极其顽强、坚韧”还理解了“生命因抗争而尊贵。”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无形中得到认识和升华。

3、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教育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而生命教育

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语文教师要有机地安排学生参加一些课外实践、社会实践;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处处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学会如何关爱身边的生命。

总之,语文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其自身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肩负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的使命。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生命教育,从课文实际内容出发,运用形式多样的各种方法来挖掘出文章内包含的生活技能和精神食粮,力求让每一位学生懂得:生命是一种美丽,要学会欣赏;生命是一种善良,要学会感恩;生命是一种关爱,要学会在乎;生命是一种责任,要学会履行;生命是一种宽容,要学会谅解;生命是一种付出,要学会磨练;生命是一种尊重,要学会理解;生命是一种和谐,要学会相处;知道如何实现个人的和谐发展,与家庭、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从而高质量地完成生命的历程。

第二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单位:天津市蓟县第二小学 姓名:苏春凤

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的精神世界却在经历一场浩劫。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一点挫折而跳楼;有人为一点小利而杀人„„加强生命教育,强化生命意识已成为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渠道。语文作为人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也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讲究策略,把握生命教育的正确时机,适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他们在关注生命存在中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一、让学生置身课堂情境体味生命哲理

1.注重阅读感悟,在感悟中珍爱生命。

我认为生命教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性向善,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美好的“善”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须知一颗流星,一点萤光,在广袤的夜空,都是亮丽的风景,都让他们感受到“这一个”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从而也感受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另外我们的课文篇篇都是文字隽永、文质兼美的佳文,有描写大自然旖旎风光的,有讴歌世间真情的,有阐发真理的„„构成了色彩斑斓的语文百花园。漫步园间,我们要让他们留心周围,及时采撷一些缤纷的生命小花,以馈赠给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

2.以教材为载体,使生命教育“融”入教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对于生命教育同样是这样。譬如:四年级第二学期的第五单元所展现的是一幅幅感人而又多彩的生命画卷。《触摸春天》中的女孩安静是个盲童,她却用心灵描绘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因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美好。《永生的眼睛》这篇课文讲了琳达一家几个人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生命虽已逝去,但他们的眼睛却因此获得了永生。《生命生命》写了三个事例:小飞蛾在险境中的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和“我”静听自己心脏的跳动,这三个事例蕴涵的意思由浅入深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花的勇气》激励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冷风冷雨并不可怕,要以无所谓的勇气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本组课文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次令人震撼的心灵冲击,生动的人物形象,清晰而明白的人生态度,无不闪烁着生命的光泽。

本册第五单元阅读链接中建议学生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是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塑造健全人格的活教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的一篇散文佳作。文章主要写了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失去光明后在黑暗中、万籁寂静中听到的、看到的最美丽的声音、最美丽的风景。对于双目失明的她来说,能看到光明,便是人生一大乐事了,而宽容豁达的她,不求太多,只要三天,只要有三天能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社会体验生命便已知足了,可是残酷的命运,最终给她的还是绵绵的黑暗。但她从不气馁,她的作品中散发着她对生命的强烈的珍爱。海伦·凯勒面对残酷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这种珍爱生命的品质对当代学生同样具有现实意义。

这个单元所有的课文学习,最终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认识:无私奉献、珍爱生命、活得充实、自尊自信„„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点。这些教材本身就是最好的德育。

二、让学生“感”以致用,习作内化。

学生在依据教材有了自己的感受以后,还要及时的把这种感受强化、内化。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文学即生活”,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抒写的生活生命话题,通过对话式的交流,和学生一起探讨生命的含义。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可见写作教学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抒写的生命话题,让学生探究生命的规律、内涵和本质,对自然界生命和人类自身的生命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进而培养积极进取的生命意识和精神,以便更好地提升自身生命的质量。

三、让学生把课堂感悟转化为生活实践。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最基本的途径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通过开展有价值的实践活动,可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的真谛。

我们班积极组织了“感恩母爱”、“珍爱生命” 等主题班会,还开展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主题讨论活动。活动前,学生利用图书室、网络等资源以及课堂所学的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活动时,他们通过讲述人物的典型事例,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教育要从实践中走出,更要走向实践。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教育,才能提高教育的效率,才能把汲取的教育理念提升为人的自觉行为。

21世纪的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让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与良好的心态,使每个学生都能反复尝试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燃起他们对前途的希望之火,让生命的之舟徜徉于人生之海,“乘长风,破万里浪 ”。

第三篇: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人类是地球的主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塑造、改变着世界,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改变的进程和力度还在不断地加大、加深,但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尤其是在地震、海啸、台风等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仍然渺小而脆弱,这些灾难甚至能在瞬间吞噬人类的生命。因此,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让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感悟生命的珍贵,唤起对生命的重视、热爱,同时促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深对人地共融共生关系的探求、理解以及地理学科的价值认同,是每一个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我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认清地理灾害,感悟生命的宝贵

我们的学校建在山脚下,与居民区隔着一条河,当初校址选在这里的考虑也许是因为安静,有利于学生学习。为了方便学生过河,团领导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资金,在河上架了一座水泥桥,代替了摇摇晃晃的铁索桥,极大地方便了学生和路人。但现在看来,这座桥却存在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每年初春融雪期及夏季暴雨期,小河开始发洪水,东、南两面山地的洪水都汇入河中,一时间浊浪翻滚,涛声轰鸣,吸引了大小学生们爬在桥栏上、蹲在河坝边观看,有的学生还踏着台阶走下河堤,去捞水面上的漂浮物,让人看得胆战心惊。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讲授“我国的气象灾害”这一内容时,重点讲了洪涝灾害,搜集了1998年特大洪灾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讲述了2012年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从南山旅游区下来的游客,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连人带车被卷入滚滚洪流中,十余人无一生还,有的连尸首都没有找到,用这血淋淋的事实教育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洪水对人的生命及财产造成的巨大威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和贪玩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并且,把本地洪涝灾害发生的时间、表现、分布、造成的危害、应对措施、安全常识等内容制作成课件和表格,详细介绍给学生,这样既对我区的气候灾害进行了普及教育,同时通过对这些灾害的了解,提高学生应对这类灾害的基本生存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们这个小小的团场也受到了影响,牧民们买上了摩托车,职工们有的买上了小汽车,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三连的牧民们喜欢抄近路,从学校门前的桥上过,摩托车打着喇叭呼啸而过却不减速,即使装了减速带也无济于事,甚至有的人是酒醉驾驶。周五放学时,来接住校生回家的各类车辆在学生中穿行,争抢生意,吓得学前班的老师像老母鸡一样护着本班的孩子。看到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在地理课上提醒学生注意。因此,在讲授《逐渐完善的交通运输》这个内容时,我加进了自制的幻灯片,是我对这几年来本团因各类交通事故而致死、致残的数据调查,用事实教育学生,天灾我们有时无法躲过,但人祸却完全可以避免,只要我们遵守交通规则,在车辆多的地方随时提高防范意识,就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二、观察生活环境,关注生命健康

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宜居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安全的食物……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地理技能。为此,结合课文内容,我引导学生经常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首先,从空气开始,当学到“天气预报”中“空气质量”这个知识点时,我先给学生讲了空气污染对人体的诸多危害,再分组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学校南面的实验楼、公寓楼后的雪有什么异常?给出石市五年前和现在的空气质量数据,让学生进行比较;指导学生在去石市的时候注意炮团下面的天空与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并给出两周的时间查明原因,写出调查结果。两周后,大部分学生教了调查结果,让我很惊喜,他们调查出:学校南面的雪上有黑点,因为距学校20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煤炭转运站,毫无防尘措施,每天装煤、卸煤,黑尘飞扬,甚至飘入住户的房屋,住户连窗户也不敢打开。石市空气质量变差,五年前都是优,现在大多是良,原因是周围建立了热电厂、水泥厂等污染大的工厂,滚滚烟尘让石城的天空不再湛蓝,也使石市的天空与炮团以南的天空景象大相径庭。经过这些地理调查活动,学生认识到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对环境的危害,就联合煤厂周围的住户向上级部门反映,最终,勒令煤厂老板搬迁,还给我们一片洁净的天空。

之后的教学中,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土地、水,因为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和生产的“舞台”,水则是维持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水和土的安全关系着每个公民的食物安全、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我一步步引导学生关注该类热点灾害问题:土地污染、水污染的来源有哪些?对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危害?如何防范、治理?我可以做什么?……让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还组织学生利用板报、手抄报在校内开展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宣传活动,为监督、保护本地区的环境,营造有品质的生活空间,实现美丽家乡、美丽学校尽一份力。通过这些活动,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有了美好的环境,才会有美好的生活,才会有健康的生命,而我们每一个人,应该从身边点点滴滴的生活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关爱生命。

地理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也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还要通过地理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时时引导学生懂得:没有生命,一切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了环境,人类就无法生存,生命就无法延续。这样的地理教育,才真正符合了教书育人的原则。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五中学:朱博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挫折就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更通俗地说,就是“碰钉子”。

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中学生就像温室里生长的花儿一样,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又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在挫折面前他们或焦躁不安、优柔寡断;或迁怒他人、攻击他人;或破罐破摔、悲观失望;甚至自卑自戕、结束生命。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呢?

第一,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语文课内课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一首首魅力无穷的诗歌,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材料。这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这样解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作为本课程的特点之一,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和感情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文学作品中凝聚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武库和土壤。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认知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上升

到审美生活体验,可以净化、升华学生的心灵,传承人类智慧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门,建构第一自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心灵的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学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大社会功能,善于发掘优美的诗文中的挫折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认识,就有可能消除情绪困扰,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处于半生不熟阶段,他们对人对己估计难免会过高或过低,甚至偏激和片面,需要经常帮助和启发他们,养成对人对己的客观公正态度。

“文以载道”——语文课堂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向学生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当然也会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读寓言故事《落难王子》,我们会领会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人打击,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读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颠》和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我们明白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管在怎样严酷的环境下,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人生的美好,从而坚定信念,战胜不幸和挫折;读里根的《真正的英雄》,懂得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

通过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正确看待成功和挫折,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学习语文,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要使没有把握的事情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信心。”要想战胜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信心。一个有信心的人在遭遇任何变故时,都会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 的心境,放宽胸怀,坦然接受,相信这种遭遇“说不定会带来好运”而继续不断地努力,便往往能够掌握真正的机运。

语文学习,学生会被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所感染;会被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所激励;会被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所鼓舞。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从而昂首挺胸,笑迎人生的风风雨雨。

3、学习语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对行为起长久作用的是理想,有了正确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在黑暗中见到光明。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一个中学生只有胸怀远大,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会在挫折、失败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王勾践因为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卧薪尝胆。司马迁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能够忍受宫刑之辱,“就极刑而无愠色”。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因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文天祥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鲁迅曾彷徨过,但他坚信“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上了真理的道理,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这表明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从而可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古今中外这些理想高远、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典型人物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4、学习语文,教会学生掌握情感宣泄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宣泄的产物。司马迁就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唐朝韩愈也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 3

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哪一个不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呢?鲁迅在《徬徨》题辞中写下的诗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正反映了他在探索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范仲淹一个封建文人因提倡改革遭谗离职被贬后而作《岳阳楼记》,欧阳修因上疏为主张革新的范仲淹辩诬,被贬官到滁州而作《醉翁亭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归园田后而作组诗《归园田居》。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是作家们情感宣泄的产物。

受挫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如果长期郁积在心中,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人们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有了精神痛苦、不满或困扰,切莫闷在心里打无名官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倾吐出来。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倾吐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语文教师特别在作文教学中可有意创设让学生吐露心声的环境,提倡写真事诉真情。如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和疏导,仍然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受挫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学一学作家们的样子通过写日记、书信和文章等方式(当然不是让他们创作以求发表)发泄精神上的不满,倾吐心中的痛苦,从而减轻挫折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

当然,我们利用语文学科教学优势,渗透挫折教育时,要注意某些人物和作品的负面影响,如庄子理想破灭而不问世事,屈原得知郢都被破而怀石自沉,李白失意痛苦而借酒浇愁,柳永科举不第而混迹青楼,老舍心怀绝望而投湖自杀等等,防止学生消极地模仿,而采取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再如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欧洲时,那里也因之盛行失恋自杀的风气。在消极方面“文学”的魅力仍然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识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弃其糟粕,毫不怜惜。

第二,利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堂作为交流的平台,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问题,尤其是关注学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笔者的理解,主要是指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的手段,是联系、协调社会各

个单元的纽带。基于此种认识,我在实施语文教学挫折教育过程中,着意于其工具性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课堂教学互动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互动性原则是教学制胜的法宝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要想充分体现这种特色,需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可以是动态的,又可以是静态的。

动态的互动体现在课堂的讨论、合作、问答等方面。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故意以追问引起学生的紧张使之回答不上,当个别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产生了自满情绪,忘乎所以时,我就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有意给他一点“刁难”,给学生一点受挫经历和体会,然后向之讲明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用心和为使心理健康需要增强承挫能力的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更是直言:“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而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过度爱护;在顺境生活的他们没有经过风雨的洗涤,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其低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互动中,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挫折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挫折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静态的互动,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生活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适时点拨;还需要语文老师有洞察秋毫的能力,能从学生的行文中寻找思想的“蛛丝马迹”,从而有针对性的下批语,还可以利用批改周记的机会,和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静态的交流和沟通。

2、家庭教育合作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渴望儿女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实际上,作为家长却过多地把希望寄托着学校教育上,从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当家庭遭遇不幸时,作为家长,你是沮丧、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对孩子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挫折教育的素材。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

会碰到竞争失败、误解受冷落等挫折时,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帮助他们认识挫折,积极引导他们增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正确分析受挫原因。另外,还要引导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一味自责、自暴自弃,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力克困难。告诉他们,要把每一次的受挫当作磨砺自己意志的一次契机,在化解挫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逐步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这样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挫折教育的合作性原则。

3、社会关注经常性。挫折对于个人来说,它就像人生的伴侣,是人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敢断言,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从来没有挫折感的产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息奋斗,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决定了挫折教育不可能像某些课程的学习那样能够短期结业。荣格的认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必须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的努力和互动,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我们不能把挫折教育固定在某一阶段,也不能把挫折教育局限于某一范围,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长期关注、长期狠抓。不能当问题出来了我们再回头“深思”或者“呼吁”,马加爵事件、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都是挫折教育失败的案例。

当然,我们必须分清主次,记住我们要上的还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必须反对抛开课本和语文“双基”教学来侈谈挫折问题,以致本末倒臵。那些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缺乏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所限的“空中楼阁”式的所谓“渗透”,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挫折理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适时渗透挫折教育,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能独立地笑傲人生、迎接生活的风霜雪雨,从而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第五篇: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

德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江泽民同志在国庆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提出"要把德育放在首位",现在,各级各类学校已把德育推到了显著的地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 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诗言志""言为心声"文以载道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自身要求。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两方面均得到发展。凡是教学内容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学生学习怎样做人的,都是语文学科思想教育的内容,加之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品质人才的需求,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已迫在眉睫。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是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方针。教学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如何能把思想品德教育艺术地融入教学过程 中,使德智相长,是新世纪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对语文教学如何具体、灵活、有效地穿插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现将积累的几点体会浅谈如下:

1、要不断增强教师的德育渗透意识

在语文教学研究中,我们深感教材中所蕴含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和养料。教师只有在教材处理中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德育的内容,不断地增强德育渗透意识,才能使德育在语文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以身垂范,为人师表,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是寓德于文成功实施的基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打成一片,运用自己的影响和感召力,去营造良好的德育智育氛围,培养和谐、融洽、彼此信赖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吮吸健康成长的甘露,获取全面发展的营养。

中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情感与道德观念成长现状为出发点,使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主题与道德主题积极理解,受到身临其境的陶冶,在认知发展过程中保持情感、情绪的兴奋,主动获得课文中知识、情感、品德的精华,成就健康豁达的人格。

教师是影响学生思想、心理与情感的施教者。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仅是传授技能,还包括对学生情感发展、品德发展欲望的唤醒能力。这种能力唤醒了学生对自我人格成长的自觉意识,坚定他们向着正确方向前进的信念。

语文教师应是探究教学育德功能的“弄潮儿”,在深入理解、钻研教材时对教材体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内涵保持激情,用高度的工作热情、深厚的才识与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心地设计教学过程,寻找育德育智的最佳结合点,启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实现他们思想与情感的升华、进化,使课堂教学的智能训练、品德教育、美感陶冶与行为修正诸多作用融为一体。

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做到与学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动地位,既能同学生融成一片,感染、打动学生,又能保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权威。如果说游泳教学最有效的手段是“下水牎师生同泳”,那么教学也是这样,语文教师只有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同学习,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鸣,才能使学生进入善学、善思、善得的学习境界,教师在这时也就达到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的教育艺术境界。

有人说“学生的身上有老师的影子”,教师的一言一行中对学生都有着重要的道德影响力,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自己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育过程中的任何轻率、差错和随意性,都会给学生造成不良的、甚至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影响。

“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一位教育家这样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人格塑造人格,教师的人格感召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惩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严谨的工作作风、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传输着某种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实现自我价值,如何自珍、自爱、自尊、自重,从而在认识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关心社会,逐步培养出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这一点,我要和各位教师共勉。

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育德功能,不仅要提高自身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更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提高自己对课文道德、情感主题的品评水平。只有教师自己从课文中受到感动,才能把课文中的情感点传递给学生。只有教师自己对文中的精神境界向往,才可能使学生确立学习仿效的决心,实现知、情、义、行的良好结合,使语文教学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学科活动,在活动中实现德育渗透目标

语文教师应加强指导学校每周一举行的国旗下的讲话稿写作;指导学生编辑学校小报、墙报和黑板报;指导学生搞好第二课堂活动,丰富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与才能。

3、发挥德育在增强学生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作为正处在十五六岁年龄段的初中生,虽早已告别“人之初”的童年,但心理学上正处于第二次“断乳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更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要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工作,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的:“学语文不是只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时刻牢记“教之道,德为先。”的道理,不顾此失彼,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

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有意地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初中阶段学生来说,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这一点上,语文教育较其他学科来说有着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纵观初中六册语文教材,它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谁是最可爱的人》、《社戏》等名作名篇都是初中学生很好的德育教材。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主体这“源头”必须“活水”长流!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能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新世纪的“德育工程”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的渗透于我们的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自觉的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深入细致的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本人在初中教学过程 中一点粗浅的探索,希望有更多的教育者能投身其中!

下载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初中物理课程中蕴藏着大量的生命教育内涵, 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其必然使命。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工作的物理教师,我深深地感到物理知识......

    浅析生命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浅析生命教育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湖北省咸丰县活龙坪乡民族初级中学 秦兴林 摘要:学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老师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体育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主要......

    浅谈生命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浅谈生命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孙家喜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

    浅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浅论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摘要】当前社会受到市场经济冲击和社会分工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更多关注的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本体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教......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安全、健康,在教学中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知识内容有机地渗透安全教育,是以学生为本,维护学生身体健康和安全成长的需要,也是维护学校和社会正常秩序和安宁......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探析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方法探微 【摘要】现代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初中语文中有大量的阅读材料涉及到很多法制方面的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渗透点拨,以帮......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初中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浅析 新河中学 陈 静 摘要: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初中阶段学生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弘扬祖国文化以及吸收人类进步文......